专题21 论点与论据【基础深耕】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_第1页
专题21 论点与论据【基础深耕】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_第2页
专题21 论点与论据【基础深耕】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_第3页
专题21 论点与论据【基础深耕】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_第4页
专题21 论点与论据【基础深耕】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目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二轮·讲练测

课标要求课程目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课程内容1.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的优秀议论文,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2.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学业质量1.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时,能区分观点与材料,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2.在讨论问题时,能积极发表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把握讨论焦点并针对性发言。主要考点一、论点考查1.论点定位与概括直接提取中心论点(占比65%),常见位置为标题、首尾段。概括分论点逻辑关系(占比35%),需梳理分论点如何支撑中心论点。从"找论点"转向"析论点",如分析论点与论题的区别。2.论点提出方式高频模式:名言导入、现象引出、故事切入。创新题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现象引出论点"。3.论点迁移应用开放性题型:结合生活实例阐释论点。跨学科融合:与道法学科的"社会责任"结合考查。主要考点二、论据考查1.论据类型判断事实论据:人物事例、数据统计;道理论据:名人名言、理论阐述。2.论据作用分析3.论据补写评分标准:针对性、典型性、概括性。高频素材:航天工程、脱贫攻坚、科技创新。4.论据辨析常见错误:偏离论点、表述冗长。创新题型:判断给定论据是否适合替换原文事例。主要题型一、论点概括与提取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二、论据作用分析题“第×段引用××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文中列举××数据的目的是什么?”三、论据补充与选择题“请为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下面哪个论据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论据?”四、论点与论据逻辑关系题“第×段的论据是否足以证明论点?为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论据证明论点的?”命题预测一、论点考查:从“直接找”到“深层挖”1.题型升级:从“中心论点是什么”到“论点如何生成”2.命题趋势:从“文本封闭”到“现实开放”3.思维要求:从“记忆”到“批判”二、论据考查:从“单一堆砌”到“多元互动”1.类型扩展:从“事实+道理”到“图表+反例”2.题型创新:从“静态分析”到“动态运用”3.能力提升:从“单一支撑”到“多维互动”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二轮·讲练测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二轮·讲练测考点论点与论据【真题研析】►考法一论点概括与提取题►考法二论据作用分析题►考法三论据补充与选择题►考法四论点与论据逻辑关系题 【核心精讲】►知识点一论点概括与提取►知识点二论据种类与作用►知识点三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命题预测】《卑以自牧》孙宽

①《周易》中有一句话:“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意思是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总是以谦卑的态度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启示世人: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

⑦我们要学会谦卑,只有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以“谦”来约束自己,以谦卑之心蓄进取之志,沉下心学习,低下头倾听,俯下身实干。甘做沉甸甸的“低头麦穗”,才能有进取的空间,才能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典例1(2024·辽宁·中考真题)论点概括与提取题考法01

做人要恪守谦卑之道(或人们应该保持谦虚、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自满和骄傲,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重要道德准则。)阅读《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一文,完成下面小题。②不畏挑战,需在困顿中执着坚守。……③_________。囿于一方,浅可见底的池塘总是静谧无波,而吞纳百川,浩浩汤汤的江河终年激越。固然,任谁都希望安逸舒适,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④不畏挑战,需在平凡中不懈追求。……⑤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在这漫长而崎岖的人生道路上,与其哀怨叹息,不如破茧成蝶,勇敢地迎接挑战,展翅高飞。(作者:高雁选自《青年文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结合文段内容,给第③段横线处补写分论点,与②段和④段首句结构一致。典例2(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论点概括与提取题考法01行至景深处,不畏挑战时不畏挑战,需在挫折中砥砺前行《读书的门道》张凡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典例3

(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论据作用分析题考法02列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王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和汇聚全社会合力。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小州:小文,我有问题想和你讨论一下,你仔细看看文章中画线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呢?小文:让我想想,我认为它有以下作用:(1)

。小州:说得真好,但我认为它还是(2)

论据,具有论据的作用:(3)

。典例4

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论据作用分析题考法02(1)引用论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证明了守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引出了文章“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的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道理(3)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点更深入、更具有说服力《让勤奋学习成为扬帆远航的动力》

②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基一生。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在学习阶段把基石打深、打牢,才能为青春蓄满能量。东东觉得第②段论据不充分,请你从下面几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A.轻诺必寡信。(《老子》)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C.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胡居仁对联)典例5

(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论据补充与选择题考法03C这句话直接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与第②段“勤奋学习要夯实基础,持之以恒”的论点相契合。因此,这句话作为道理论据,能够有效地支撑第②段的论点。《读书的门道》张凡

⑤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以下A、B两句话,你认为哪一句适合作为第⑤段的论据,请选择并阐述理由。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典例6(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论据补充与选择题考法03我选(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表明从书本得到的知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论证了“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的观点,符合第⑤段论述中心内容,故选A。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二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典例7

(2024·福建·中考真题)论点与论据逻辑关系题考法04可以支撑。

材料中的“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

《谈交友(节选)》朱光潜1.下列对本文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谈到“有真正的好朋友是人生一件乐事”时,举了“共读共看”和“同喜同悲”两个正面事例。B.作者在谈到“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时,引用古人的话和西谚作为道理论据。C.作者在谈到“朋友会交互影响”时,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个譬喻形象阐释。D.作者在谈到“你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得到怎样的朋友”时,从情感和性格两个方面阐释。典例7

(2024·江西·中考真题)论点与论据逻辑关系题考法04A

《谈交友(节选)》朱光潜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杨振宁《邓稼先》)B.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可以使欢乐加倍,又可以使忧愁减半。(培根《谈友谊》)C.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利哈乔夫《论教养》)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典例7

(2024·江西·中考真题)论点与论据逻辑关系题考法04D知识点1论点概括与提取初中议论文论点的概括与提取一、快速定位法(显性论点)1.标题切入(1)直接型标题:如《实践出真知》标题即论点(2)比喻型标题:需转化本体,如《种子与土壤》对应"文化与创新的关系"2.首尾扫描(1)开头:首段尾句(常伴随"因此""所以"等总结词)(2)结尾:末段首句(常见"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标志)3.结构标记(1)过渡句定位:"不仅...更..."递进结构后的深层观点(2)分论点整合:将各段首句核心词串联知识点1论点概括与提取初中议论文论点的概括与提取二、逻辑推导法(隐性论点)1.现象反推:材料列举负面现象(如"碎片化阅读"),论点常为"应深度阅读"2.论据映射:多个论据共同指向的核心主张3.论证破解:对比论证:正反案例的共同结论;比喻论证:喻体对应本体的概念三、干扰项排除技巧1.层级判断(1)分论点特征:具体领域的观点(如"创新需要勇气")(2)中心论点特征:涵盖全文的宏观主张(如"创新推动社会进步")2.范围锁定:警惕扩大/缩小范围(如将"青少年阅读"偷换为"全民阅读")3.本质区分:论据≠论点知识点2论据种类与作用一、论据分类与特征1.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数据、史实等客观事实(1)常见形式:典型事例、统计数据、历史事件。(2)作用:增强说服力,使论点更具体可感2.道理论据:名言、谚语、科学原理等理性论述(1)常见形式: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理定律。(2)作用:强化权威性,提升论证深度知识点2论据种类与作用二、高频考点题型1.判断论据类型技巧:事实论据,含具体时间、人物、事件。道理论据,引用话语或抽象理论。2.分析论据作用事实论据:通过列举______(事例),具体论证______(分论点),进而支撑中心论点道理论据:引用______(名言),权威论证______(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3.论据补写:注意事项:紧扣论点,事实论据需简洁,道理论据需准确4.论据位置判断:段落首尾:总起/总结论据;过渡句后:引出新论据知识点3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一、核心关系:论点统帅论据,论据服务论点1.总分关系:论点是全文核心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具体材料。2.支撑关系:

事实论据:用具体案例证明论点。道理论据:用权威话语强化论点。二、逻辑连接的三种方式1.直接证明:论据直接对应论点2.对比强化:正反论据突出论点3.层层递进:多个论据逐步深化论点

(2024·浙江·二模)1.新考法宋词中的“意难平”为何触动人心

①“意难平”,出自南宋孙应时的《阻风泊归舟游净众寺》一诗:“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而宋词却能将“意难平”的情绪表达得更淋漓尽致。这种闲情愁绪,如同贺铸描绘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萦绕笼罩在宋词里。

②宋词里为何弥漫着如此多的“意难平”呢?这跟特殊时代背景下词作者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诸位顶流宋词名家,多是人生跌宕起伏,情感、仕途、家国多种不如意交织,最终不平成就了词章,失意酿成了诗意。

③宋词中的“意难平”并不单一,而是角度多元、情感丰富,能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更易引起共鸣。

④如情感上的“意难平”。若是相爱不能相守,可读情路崎岖的柳永,读他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若是爱而不得,可读陆游,在《钗头凤•红酥手》里品尝他和唐婉“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无限伤感;若是永失所爱,可读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咀嚼他和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一往情深。

(2024·浙江·二模)1.新考法

⑤如仕途上的“意难平”。可以读秦观,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期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品饮“桃源望断无寻处”“砌成此恨无重数”的无奈。可以读蒋捷,从“少年听雨歌楼上”的意气风发到“壮年听雨客舟中”的壮志未酬,至晚年“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与时光握手言和。

⑥生命历程中的那些无力感和苍凉感在宋词里都有生动体现。而这种词句的流淌、氛围的营造,击中了很多人心中柔软的一面。

⑦但宋词之所以有魅力,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意难平”并非只是一味沉沦,而是有节制的伤感。比如姜夔,这位科场失意的白衣秀士,一生不平愤懑之事虽然不断,但他的词风却是清空骚雅,“如孤云野飞,去留无迹”。如他正月看灯写的词,前句虽是“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的伤感,后句却转为“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的接纳与和解。

⑧宋词中的“意难平”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比如苏轼,他和苏辙中秋不能相聚时,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还较为凄凉,但过渡到中间已开始用“此事古难全”

(2024·浙江·二模)1.新考法化解,最后笔锋一转,变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望。他困在黄州时,这种不平和愤懑之气,也被他咀嚼消化,变成“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化成“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执着。

⑨宋词中的“意难平”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小我的“意难平”,而是积攒了力量、酝酿了希望,走向了民族家国的大情怀。比如辛弃疾,这位少年时叱咤风云、取敌将首级如囊中取物的马上战将,人生的下半场却辗转各地、报国无门。在马放南山、刀剑入库之后,他选择了写词。尽管词作中也常流露出失意的感慨,可终究峰回路转,变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释放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凝练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这也是人们钟爱辛词的最大缘由,它让人们有一种勇于前行、走出困境的力量。只要不放弃,笔墨和刀剑都是报国的利器。

⑩意难平时,可读宋词,既可在婉约词的共情共鸣中得到抚慰和治愈,更可在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放中积蓄力量,走出困境——“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选自“浙江宣传”2023年11月15日,有删改)

(2024·浙江·二模)1.新考法1.以下是梳理本文内容后做的思维导图,请补全完整。宋词里弥漫着许多“意难平”的原因情感上的“意难平”不只是愤懑,而是走向了旷达

(2024·浙江·二模)1.新考法2.有人认为第④和第⑤段引用的诗词过多,有堆砌之感,对此你怎么看?请简析。我认为第④和第⑤段引用的诗词没有过多。这两段列举了许多诗词从情感上和仕途上“意难平”两个角度,更有力地证明“宋词中的‘意难平’并不单一,而是角度多元、情感丰富,能契合人生中多种不如意时的情境,更易引起共鸣。”3.同学在整理“论据要言之有据”素材时,发现教材就是最好的资源库。下面开发的教材论据,哪项放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请结合词人的时代背景或经历,从“论据与论点契合”的角度进行判断并谈谈理由。

⑨宋词中的“意难平”最振奋人心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小我的“意难平”,而是积攒了力量、酝酿了希望,走向了民族家国的大情怀。……

(2024·浙江·二模)1.新考法示例一:我认为B项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此诗写于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此句既表达了将士们天长日久防守危城涌起的思乡之情,又借典故“燕然勒功”表达抵御侵略壮志难酬的伤感。此词表达了思乡忧国的情怀,所以放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位置教材中的宋词题目第⑨段A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B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朱敦儒《相见欢》: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我认为

项放置该段作为论据合理,因为

(2024·浙江·二模)1.新考法示例二:我认为C项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因为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写下了这首词。“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达了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一句,表达词人要借悲风把泪水吹到扬州去的心理。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此句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此词能表达词人的民族家国情怀。所以放在第⑨段作为论据合理。以下是某班级以“坚守理想VS顺应时代”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的一辩稿,请你根据材料,学习立论的相关知识。

背景材料:据《楚辞》记载,屈原遭到流放,在沅江边来回游荡,渔父问屈原为何沦落到这般境地,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的隐士,他劝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最终屈原回答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要坚守初心,保持清白的节操。

正方:我方认为,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能够体现出屈原对原则问题的态度。屈原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对原则问题的坚守。屈原面临的是一个君王昏聩、奸臣当道的局面,若当时屈原顺从了楚国朝堂上政治形态的浊流,事实上就是对黑暗无道社会的纵容和妥协,就会造成举世皆浊的结果。当下年轻人如果要为自己心中的公理良知寻找实现的途径,就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正心修身,才能够治国平天下。其次,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是屈原精神的重要内容。作为楚文化主要代表的屈原,爱国主义是其核心精

(2024·广东深圳·一模)2.新素材神所在。屈原在许多著作中都留下了自己的主张,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多艰”等名句。正是由于屈原精神的不断传承,才有了后来关于湖湘地区的种种说法,如“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才半国中”等极高的历史评价,也出现了如毛泽东、曾国藩等著名的历史伟人。最后,坚守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大变革时代中的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但是光有理想和使命并不足够,如果无法在多元化的时代潮流面前坚持初心原则,我们就无法真正去实现自我价值,甚至可能会自我迷失、自我堕落。因此,毋庸置疑,即便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继承和弘扬屈原的清流精神。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从不曾缺乏光明,当然也不曾缺少黑暗,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许多前辈追随着屈原的脚步,才不至于让黑暗遮蔽了光明、丑恶玷污了良善。屈原精神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追求正义的民族精神。

反方:我方认为,顺应时代潮流方为俊杰。第一,顺应时代潮流就是尊重科学规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需要遵循科学规律,

(2024·广东深圳·一模)2.新素材顺者昌,违者亡。第二,顺应时代就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功。当智能手机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那些不愿意做出改变的行业翘楚,如柯达和诺基亚就被市场所淘汰:当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成为潮流的时候,那些不愿意做出改变的传统媒体就都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顺应时代才能生生不息。第三,顺应时代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逆潮流者和不随潮流者都会成为时代的异类,螳臂当车,也须度德量力。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过于刚硬,就容易被折断,过于柔弱,则容易遭挫折,所以顺应时代是一门必修的处世学问。顺应潮流并不代表盲目顺从,识时务者为俊杰,与时代的主旋律共舞,才能成就自我;懂得在逆境中顺势而为,也可保全自己。渔父面对屈原高声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图劝告屈原既然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那不如豁然地面对这种现实,顺势而为,明哲保身。自古以来,许多人都在坚持理想和顺应时代中艰难抉择,但当事与愿违,我们要有一个智慧的处世态度,那就是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创造美好的生活。

(2024·广东深圳·一模)2.新素材1.【列提纲】设计辩论提纲是立论环节的重要准备工作,拿到辩题后需要根据己方观点梳理论证思路,构想批驳对方的要点,形成辩论提纲。请根据材料将辩论提纲补充完整,梳理辩论思路。

(2024·广东深圳·一模)2.新素材正方观点:(1)分论点论证材料坚守理想,能够体现对原则的态度屈原所处时代历史背景坚守理想,是屈原精神的重要内容《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多艰”:“无湘不成军”“湖南人才半国中”的说法(2)大变革时代下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反方观点:顺应时代潮流,方为俊杰分论点论证材料顺应时代潮流就是尊重自然规律《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柯达和诺基亚被市场所淘汰;传统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冲击顺应时代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坚守理想,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坚守理想,在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顺应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