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运動的世界知识點归纳一、時间的测量:1、测量的目的:對事件发生持续時间進行定量的描述和研究。2、测量原理:选定某個有规律变化的事件发生的時间為原则(單位時间),其他事件所用時间与之比较的,看是原则時间的几倍。3、工具:秒表、钟表等4、單位:主單位:秒(s)常用單位:小時(h)分钟(min)1h=60min1min=60s1s=1000ms1ms=1000μs二、長度的测量:1、测量的目的:對物体的長度進行定量的描述和研究。2、测量原理:选定某物体長度為原则(單位長度),其他物体的長度与之比较的,看是原则長度的几倍。3、工具:刻度尺(不是直尺)、游標卡尺等4、單位:主單位:米(m)常用單位:仟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拾進位关系的長度單位1m=10dm1dm=10cm1cm=拾進位关系的長度單位1km=1000m1m=1000mm1mm=1000常用進率的詞頭:中文名称 吉 兆 仟 毫 微 纳 皮英文缩写 G M K m μ n p進率 109106103 10-3 10-6 10-9 10-125、刻度尺的使用:⒈刻度的熟悉:①使用刻度前,要看清它的零刻线的位置及与否磨损。②认清它的量程,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③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分度值)。⒉刻度尺的选用:①根据待测長度确定刻度尺的量程。②根据测量精度规定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刻度。⒊测量中的主意事项:放:①刻度尺的放置:不要使用已磨损的刻度,刻度尺沿被测线放置,刻度尺的刻度应尽量靠近被测物体。看:②讀数時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讀:③讀数時,要先讀精确值(讀到分度值位),再估讀一位估计值。(分度值的下一位)记:④测量成果由数字和單位构成的,记录应有数字和單位。4、测量長度的特殊措施:⑴积累法在测量微小長度時,把許多种相似的長度累加在一起,测量它們的總長度,然後求平均值。例:①测细铜丝的直径,如图⑴: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铜丝之间不留间隙)n圈,则线圈長(L)中有n個直径,即:L=nd從而有d=L/n。类似地,我們可以用积累法测書本中一张紙的厚度。(注意,一张紙是二页)。图⑴图⑴234ADDC图⑵910111213线圈長(L)n圈测细铜丝的直径(d)⑵矩形法:运用矩形對边相等,测刻度尺不易直接進行靠近测量的長度,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图⑵),测锥体的高度等。⑶软线法:在测量曲线的長度時,用無弹性的软线沿曲线放置,并在曲线的起點和终點做上標识。拉直软线,测出两標识點之间的距离,就等于曲线的長度。三、误差:⒈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⒉采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減小误差。⒊误差和錯误的区别:误差是操作人员操作對的的前提下,由于仪器、环境和操作人估计的影响导致测量值和真实的差异。误差只能尽量減小,不能消灭。錯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操作過程中操作人的失误导致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必须消除的。四、單位换算:單位换算实质上是等量代换。必须保证每個等号两边都相等。例:1.42×105厘米=1.42×105×1厘米=1.42×105×10-2导出單位的换算:先對导出單位的每個基本單們進行换算,然後進行数學运算。例:5m2=5×1m2=5×(1m)2=5×(100cm)2=5×1002×(1cm)2=5×15ml=15×1cm3=15×(1m)3=5×(100cm)3=5×1003×(1cm)3=5×106五、估测:在参测量成果精确度规定不高時,可以借助于我們熟悉的東西来估测。長度的估测可以借助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進行,時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自然現象(如自已的脉博)單位不合适時,应先進行單位换算。例:1.68×106微米也許是:A、書桌的高度B、一成年人的身高C、硬紙的厚度1.68×106微米=1.68×106×10-6米=1.68米六、机械运動1、机械运動定义:物理學裏把一种物体相對另一种物体(参照物)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動。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動時,被选作参照原则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動時,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不動的物体為参照物,這時参照物可省去不提。現实生活中也常常把观测者作為参照物,這時常說“×××看到……”。4、运動和静止的相對性:同一物体是运動還是静止,以及运動的状态怎样,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用不一样的参照物,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動状况,結论一般不一样。5、运動状态的描述:從运動的快慢和运動的方向两方面描述。6、机械运動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動:物体运動速度一直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動叫匀速直线运動。(最简朴的运動形式)变速直线运動:运動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動的叫变速直线运動。(二)、速度:表达物体运動快慢的物体量。1、匀速直线运動的速度⑴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動中,速度等于运動物体在單位時间内通過的旅程。⑵公式:v=s/t阐明:①v表达速度,s表达旅程(物体运動通過的途径的長度),t表达時间②在同一匀速直线中,任一時刻的速度都相似。③在使用公式時,要注意旅程和時间的一致(描述的對象属于同一运動段)。⑶單位:在国际單位制中,速度的主單位是:米/秒(m/s)常用單位:仟米/小時(km/h)1m/s=3.6km/h2、变速直线运動的平均速度⑴定义:变速运動總旅程和總時间的比值即為变速运動的平均速度。⑵公式:v=s/t阐明:①该公式实际上是把变速运動當做匀速运動来处理。②用该公式算出的平均速度只是對整個变速运動快慢的粗略描述。③同一变速运動中不一样运動段上的平均速度也許是不一样的,因此,同一运動中不一样段上的平均速度不能共用。⑶注意“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是两個不一样的概念,它的值一般不一样。(三)、速度的测量测量原理:测量措施:测出物体运動時通過的几种指定位置時所通過的旅程和時间,用公式算出速度(平均速度)试验环节:1、选定物体运動起點和几种指定的位置點。2、测出各相邻點的距离(旅程)s。3、让物体從起點開始运動,依次通過各點,记物体通過各點時的時刻。算出各段旅程所用的時间t.4、用公式算出各段运動的速度。例:测量小車沿斜面滑行時前半段旅程的速度和後半段旅程的速度1、在水平面上支好斜面,保持斜面不動。在斜面上標出的小車起點O、中點A和终點B的位置,测出OA、OB的距离sOA、sAB2、让小車從O处開始滑行,用秒表测小車通過中點A所用的時间tA1,反复二次,测得tA2、、tA3,则旅程OA段所用時间為=(tA1+tA2+tA3)/33、让小車從O处開始滑行,用秒表测小車通過终點B所用的時间tB1,反复二次,测得tB2、、tB3,则旅程AB段所用時间為tAB=(tB1+tB2+tB3)/3-tOA4、用公式计算出vOA和vAB并比较它們的大小。(四)、物理计算的一般格式已知:列举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并進行單位变换和简朴的数字运算求:列举題目中规定的量。解:确定研究對象,進行必要的文字分析,列出有关公式并算出待求量答:回答問題,必要時進行的阐明。注意:在同一題中,描述不一样物体不一样状态同一性质的量要加以区别。一般用下標区别不一样的物体,上標区别不一样的状态。如:表达甲物体第一种状态下的速度,表达乙物体在在第二個過程中所用的時间。(五)、几种需要阐明的問題1、風向問題:風向是以風的来向命名的。如:東風是指空气從東向西运動。例:三個人向東走,甲覺得刮東風,乙覺得刮西風,丙覺得無風。则实际上是刮風,以地面為参照物時,三個人中的速度最大,的速度最小。2、通過問題:一种長為L1的物体通過一种長為L2的路段時,该過程從物体的頭部進入该路段開始,到它的尾部就要离開该路段時結束(如图)。在這個過程中物体的旅程S=L1+L2S通過前物体的位置通過後物体的位置LS通過前物体的位置通過後物体的位置LL1L2L13、相遇問題:两物体從相距L的两地開始运動,到它們相遇時,通過的旅程的和,s1+s2=Ls1s1s24、追击問題:两物体相距L,背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時,有s1-s2=LLsLs2第三章声現象知识點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条件(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動产生的。(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動、振動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說“振動停止,声音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1)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速度:不一样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样,v>v>v(150CV=340m/s)。(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3、人耳感知声音的過程:声波——鼓膜振動——听覺神經——大脑。4、(1)回声:声音在传播過程碰到障碍物被反射的現象。(2)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假如回声抵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辨别開;假如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听到回声,人离近来障碍物是17米二、乐音与噪声1、乐音(1)定义: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2)乐音的特性(3個)①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動的振幅,還与距离发声体的遠近有关。②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下。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動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听覺频率范围:從20Hz到0Hz;③音色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应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构造等。2、噪声(1)定义:從物理學角度看,发声体做無规律的振動发生的声音;從环境保护角度看,但凡阻碍人們學习、工作、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動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廠机械、家用電器等。(3)危害:噪声對人們心理和生理都會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4)防止措施:①在声源处減弱;②在传播過程中減弱;③在人耳处減弱。三、声音的应用超声与次声(属于声音)1、超声(1)定义:频率高于0HZ的声波叫。(2)特點: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3)应用:用于醫學、工业、軍事等。(超声诊断仪(“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2)特點:频率低、波長長、传播距离遠、穿透力强、破壞力强。(3)应用:防止自然灾害,軍事探测等。“地震爆发”、“海啸来临”前許多動物能感覺到次声波(4)危害:有很大的破壞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遠离次声源。3、回声“声纳”和“B超”等都是运用回声定位探测信息。第四章多彩的光知识點归纳光的反射1、光源:自已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當光從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時,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一样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一样,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靠近于這個速度,水中的速度為3/4C,玻璃中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許多光學現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曰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达光传播途径和方向的带箭頭直线(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從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時,一部分光返回本来介质中,這种現象称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论述時要“反”字當頭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點;成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當入射角為零時,反射角也变為零度
8、两种反射現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經界面反射後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受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經界面反射後向各個不一样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個不一样的方向都能接受到反射光线
注意:無论是镜面反射,還是漫反射都遵照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10、平面镜對光的作用:(1)成像(2)变化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點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為轴的對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會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當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會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長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受。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從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時,传播方向一般會发生变化(偏折),這种現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同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進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一样的物质裏传播速度不一样,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步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從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時,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不不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伴随增大;當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時,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點:(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状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時,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從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時,折射角不不小于入射角;③光從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時,折射角不小于入射角(空气中角大)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种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遠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點、焦距
主光轴:通過两個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為是光心)
焦點: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會聚在主光轴上的一點,這點叫透镜的焦點,用“F”表达
虚焦點: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經凹透镜後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長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點,這一點不是实际光线的會聚點,因此叫虚焦點。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达。每個透镜均有两個焦點、焦距和一种光心。6、透镜對光的作用
凸透镜: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镜:對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物体到光心的距离;像距(v):像到光心的距离应用
u>2f缩小倒立实像透镜两侧f<v<2f摄影机
u=2f等大倒立实像透镜两侧v=2ff<u<2f放大倒立实像透镜两侧v>2f幻灯机(投影仪)u=f不成像
u<f放大正立虚像透镜同侧v>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遠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线,成像伴随物距变;物遠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遠。
假如物放焦點内,正立放大虚像現;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點,物处二倍焦距遠。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摄影、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點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遠像变大。
8、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著插。
9、摄影机的镜頭相称于一种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称于光屏,我們调整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頭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頭越遠,胶片就应靠近镜頭。10、近视眼:成像视网膜前,戴凹透镜;遠视眼:成像视网膜後,戴凸透镜。11、光的色散:白光分解(紅、橙、黄、绿、、藍、锭、紫);三基色:紅、绿、藍;三原色:紅、黄、藍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吸取所有的色光。透明物体颜色由它透過的色光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知识點归纳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對物体的作用。物理學中,一般把物体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要产生力,必须有两個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單独一种物体不會产生力的作用,力也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物体间裏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另一种是物体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吸引、排斥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一种物体對另一种物体施加力的同步,另一种物体也對這個物体施加力。换句话說,产生力的物体,即是施力物体,同步也是受力物体。(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動状态发生变化。二、力的描述:(1)力的三要素: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均有关系,因此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要阐明或描述一种力時,必须指明這個力的三要素。(2)力的單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达。1N的力大概是我們用手托起两個鸡蛋所用的力。(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著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种箭頭来表达力的方向,這种表达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三、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试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重要是由弹簧、刻度盘、指针构成的。工作原理:弹簧在一定的弹性程度范围内,弹簧伸長的長度跟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這一原理制成的。因此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刻度线的分布是均匀的。對的使用措施:(1)使用時首先要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量程。(2)认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以便讀書迅速精确。(3)测力前要观测指针与否与零刻线對齐,假如没有對齐,先要校零。(4)测力時,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5)使用時,最佳轻轻地拉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在外壳上。(6)讀書時,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取哪条刻度线的值。四、弹力:弹性: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時會发生形变,不受力時又能恢复到本来的形状,這种特性叫做弹性。物体在弹性范围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塑性:當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時发生形变,变形之後不能自動恢复到本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此类物体发生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种力,我們常說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均属于弹力。五、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的三要素:
①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用g来表达,g=9.8N/kg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②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是指和物体所在处的水平面垂直向下的方向)③重力的作用點: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點叫做重心。物体的重心和物体的形状、材料与否均匀有关,质地均匀、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物体的重心也許不在物体上,如一种金属环的重心在圆环所在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池制造与高速公路电子收费考核试卷
- 家庭影院座椅布局建议考核试卷
- 种子批发商绿色营销与环保意识考核试卷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精美课件
- 什么的心声初一语文作文
-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初一作文范文
- 模具行业创新驱动与商业模式研究考核试卷
- 牛饲养与饲料原料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环保通风设备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环境分析考核试卷
- 电话销售中的客户关系深化考核试卷
- 2024年中国装饰公司100强企业排名
- 《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消防安全要求》
- 云-边-端协同架构设计-洞察分析
- 品管圈PDCA案例-中医医院减少住院患者艾灸烫伤率医院改善成果汇报
- 《新闻基础知识》近年考试真题题库(附答案)
- 【MOOC】大学摄影基础-福建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固体物理学-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心衰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 20241115某克缝纫机供应链计划IBP PPDS详细解决方案
- 爱护环境主题班会课件
- 大班游戏活动案例《快乐沙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