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即西方的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乡土中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水波纹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显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材料二: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间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非但不应被看成道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界定明确的概念很可能会失去内涵的丰富性。比如说,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最接近的、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帕森斯提出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对概念有着清晰而严格的定义,使得帕森斯的学生可以发展出一套衡量社会或组织现代化的标准。但正因为趋于精准,其内涵的丰富性远不如差序格局。其实,即使在西方社会学中,也有概念难以定义的情况,诸如“文化”“功能”“结构”“场域”之类却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使用。人们不对这些模糊性进行抱怨,或许是因为它们总有被不停地定义的倾向,至少会摆出要定义的姿态。而差序格局丝毫没有这样的倾向,连姿态也不摆,这就很容易招来批评。为什么差序格局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费孝通自己晚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章不能直写的,背后都有东西,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得的人就懂了。”显然,费孝通对这个概念不做界定,虽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散文体,但其本身也有一个隐喻方法的使用。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比喻非但不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误,反而是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这样的贡献容易被人们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比如:物理学中的黑洞、蛀孔、时光机器等,经济学中的泡沫搭便车等,社会学中的有机论、社会资源、社会网络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喻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比喻是一种不得已的定义方式。从学术背景来看,费孝通使用比喻说明他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方法一脉相通。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概念不做定义,如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都没有定义。而且概念越重要就越没有定义,也就越需要作比喻,很多重要思想都通过比喻来阐释。比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的“君子不器”,孟子的“仁者如射”,等等,皆使用这样的方法。其实,在西方社会学当中,最常见的“角色”概念,也是一个比喻,它借自戏剧。要说差序格局与它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就是西方学术喜用死隐喻,中国学术喜用活隐喻。死隐喻开始也是从活隐喻中转化而来的,由于它在学科中已经约定俗成,所以人们不把它当作隐喻来看。但中国学术中的比喻大多没有约定。它们往往重视独特地或一次性地出现而少有重复,也就不会向死隐喻上转化。这或许是差序格局用比喻说明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这也许比演绎、推理和论证更为重要,因为它将启迪后者的思维方向。尤为重要的是,这比喻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态性。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虽然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在视角、方法论,特别是隐喻方法上所表现出的动力学特点,无疑是费孝通留给中国社会学界最宝贵的学术财富。(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偏重“差”的维度而忽略“序”的维度,这并不符合费孝通的本意。B.水波纹一圈一圈平行地推出的特点,比较适合用来描述平面的人际关系网,而不太适合用来描述立体的社会结构。C.材料二认为,阎云翔以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并不合理。D.孟子的“仁者如射”与西方社会学的“角色”都用比喻的方法,不过前者具有独特性,后者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2.根据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帕森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与费孝通的相关论述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的定义方式明显不同。B.隐喻手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些概念用隐喻来表述要比“直接说出来”更加合适。C.相对而言,中国传统学术对严格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不太注重,这一点从儒家核心极念都没有定义可以看出来。D.比喻方法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时一度被否定和压制,如今它已经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统治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旻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既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夫世之治乱不同,而士之去就亦异,若伯夷之清,伊尹之任,孔子之时,彼各有义。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眷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慥,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泯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4.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二君独能A追B公之节C尊D而祠之E以风F示当世G为法H令之所不及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赠,古时朝廷对已故者追授官职、爵位或谥号,又称“追赠”“封赠”。B.事,指侍奉,与《谏太宗十思疏》串“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事”意思不同。C.区区,与“区区小事”和“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中的“区区”含义均不同。D.“可勉焉”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用法不相同。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真卿认为安禄山会谋反,在镇守平原时便着手做防备,安禄山叛乱,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叛军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B.文章记颜真卿捍贼忤奸时,连用六“斥”字,叙中含论,既高度概括了颜真卿的一生,又赞其屡忤屡贬而决不改其初衷之刚毅。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勇于忤逆当世权臣,并因此失去官位而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再三忤于世而不悔。D.颜公祠堂完工后,作者写了这篇“记”,认为颜真卿的赫赫业绩光照千古,在颜真卿曾任职的地方修建祠堂可以使其业绩不被湮没。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眷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2)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志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秦论》“,”两句就可以看出。(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如柳永《望海潮》便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和“,”两组对偶表现杭州市民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充实。(3)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4)《朝天子·咏喇叭》形象地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常如此:冬时向往夏之暖,夏时向往冬之凉;闲时向往忙的充实,忙时又向往着闲时的自在……这种向往到底是人的苦处还是人的乐处呢?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C2.D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并不合理”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立场”,第二段“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可知阎云翔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的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而逻辑实证主义最看重的就是事实依据,所以阎云翔及其支持者的论证并不会缺乏事实依据。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一度被否定和压制”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这样的贡献容易被人们否定”,可知是“容易被人们否定”,而不是“一度被否定和压制”,变或然为已然;“如今它已经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统治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错误,由材料二第三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只是提到“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没有提及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严峻的挑战。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的中心观点是“恰当的比喻可以引发深刻的洞见和启示”。A.适合,通过水的特性来比喻“上善”的境界,强调水的柔顺、包容和无私,体现了比喻方法在阐释思想时的深刻性和启发性。B.不适合,将“愁思”比作“江水”,使用了比喻,但不能带给读者启示。C.不适合,写出水的浩大,用的是夸张手法,而不是比喻,且不能带给读者启示。D.不适合,描绘江花像火、江水如蓝,使用了比喻,但是不能带给读者启示。故选A。【答案】4.CEG5.A6.D7.(1)已经自比为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却又想瞻前顾后、回避隐藏来讨好世人,难道可以吗?(2)大概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满足不了,如果没有祠堂就没有用来表达自己心意的。【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并建祠纪念他,用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二君独能追公之节”,“二君”作主语,“追”作谓语,“公之节”作宾语,结构完整,在C处断开;“尊而事之”,“尊而祠”作谓语,“之”作宾语,动宾结构完整,在E处断开;“以风示当世”中,“以”表目的,“风示”作谓语,“当世”作宾语,结构完整,在G处断开。故选CEG。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封赠”,指封建时代推恩臣下,将官爵授予其父母。父母存者称封,死者称赠。B.正确。侍奉/事情。句意:侍奉唐朝,做太子太师。/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国君没有事情烦扰。C.正确。小的/不重要/情意诚挚。句意: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不重要的小事。/感谢你真诚的情意。D.正确。语气助词,不译/疑问副词,哪里。句意:即使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勉力做到。/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在颜真卿曾任职的地方修建祠堂可以使其业绩不被湮没”错误。原文“夫公之赫赫不可泯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表明颜真卿的赫赫业绩不会因为祠堂的有无而被湮没。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却;“回隐”,回避隐藏;“市”,谄媚、讨好;“其”,难道。(2)“盖”,大概;“无以”,没有用来……的;“致”,表达。参考译文: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侍奉唐朝,做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肃宗再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即遭到贬斥。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相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所为,接连贬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唐朝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起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佛教的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遭贬受害,多达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比如伯夷的清廉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世俗,难道可以吗?所以孔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像是颜公(这样的人),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吗?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念他。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光听到他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现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8.【答案】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恬、藩篱、珠玑、绮、啼、妆、阑干、潭、度、翻。9.【答案】例文:永恒的摆渡:论向往中的人性光辉人类精神世界永远激荡着奇妙的涟漪: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仰望星空时,手中的凿子还残留着尼罗河淤泥的气息;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在雕刻大卫像的褶皱时,耳畔仍回响着中世纪教堂的钟声。这种永恒的自我超越冲动,恰如希腊神话中衔尾蛇的意象,在循环往复中创造着文明的高度。当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此岸眺望彼岸时,这种看似矛盾的向往,实则是人性最璀璨的星辰。向往的本质是生命对可能性的永恒追寻。在远古的旷野上,飞鸟的双翅凝聚着人类对飞翔的渴望,这种渴望最终在莱特兄弟的螺旋桨中化为现实。十五世纪的航海家握着残缺的海图闯入未知海域,他们胸腔里跳动的不止是对香料的渴求,更是对地平线之外世界的想象。就像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既照亮洞穴也灼伤手指,人类在对立两极间的摆荡,实则是文明演进的内在动力。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与魔鬼缔约,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写照——宁可承受毁灭的风险,也要穷尽世间所有的体验。这种永恒的张力催生着文明的蜕变。嵇康在《广陵散》的琴声里寻找超越现实的自由,其精神血脉延续到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突破;梵高用旋转的星空对抗物质主义的桎梏,其艺术革命预示了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的诞生。物理学领域更是如此:海森堡发现测不准原理时,恰恰源于对经典力学确定性的怀疑;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萌发于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质疑。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揭示,正是对现状的不满与对彼岸的向往,构成了文明进步的阶梯。智慧在于将向往转化为生命的和声。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悟,道破了执着与超脱的辩证关系:当诗人历经宦海沉浮终于得见庐山真容时,领悟到向往本身即是风景。现代量子力学开创者普朗克曾说:“科学需要信仰的翅膀”,这句话揭示了最高级的向往形态——它既不是否定现实的空中楼阁,也不是困守当下的画地为牢,而是如黄河九曲终归海般,在迂回中保持方向的生命智慧。站在阿尔卑斯山巅的尼采看见“永恒轮回”的图景时,他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抵达某个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