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01一、导入02二、作者简介03三、写作背景04四、读读写写05五、初步感知06六、深入研读07七、小结08八、作业目录自然现象中的时间痕迹树木年轮记录岁月,每圈代表一年生长,宽窄反映气候冷暖。钟表指针转动,秒针每秒一跳,精准标记时间流逝。时间“脚印”的想象岩石风化,表面裂纹似时间刻痕,见证漫长岁月变迁。化石形成,生物遗体封存岩层,定格远古生命瞬间。一、导入个人经历陶世龙(1929-2020),地质学家、科普作家,一生致力于地质学研究与科普创作。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大量地质专业人才。主要成就代表作《时间的脚印》《揭开大地的秘密》,用文学语言普及科学知识。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项荣誉,为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二、作者简介20世纪80年代科普事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普事业迎来快速发展,公众对科学知识需求增加。政府重视科普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普创作与传播。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当时科普创作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以提高作品吸引力和可读性。陶世龙的作品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将地质学知识融入生动文学形式。引导公众关注自然规律文章创作旨在引导读者关注地质学与自然规律,增强环保意识。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让读者了解地球漫长历史与地质变化。三、写作背景重点字词腐蚀(fǔshí),指岩石等物质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逐渐被破坏。龟裂(jūnliè),地面因干燥裂开,形成不规则裂纹。字词释义沙砾(shālì),指细小的沙石颗粒,常见于河流、海滩等地。山麓(shānlù),指山脚部分,是山体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例句应用浑浊(húnzhuó),形容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透明。例句:河水因暴雨冲刷泥沙而变得浑浊不堪。四、读读写写词语解释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如铁生锈,氢氧化钠破坏肌肉和植物维。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山麓:山脚。沟壑:山间的流水沟。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无时无刻:没有哪一时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五、初步研读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本文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五、初步研读2.文章开篇引用高士其《时间伯伯》的诗句有何妙处?

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句作为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使读者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五、初步研读3.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踪迹,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六、深入研读1.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有一种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淀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气候、生物等方面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三叶虫的化石”说明寒武纪时,地球上海洋宽广;“高大树木的化石”说明石炭纪时,地球上温暖而潮湿;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说明第四纪时,天气寒冷,冰河时期来临。3.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3.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4.品味语句,鉴赏语言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语言生动的特点。(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事物的气势,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生动展现了大块岩石变成细微的沙砾,随狂风和洪水流动的情形。4.品味语句,鉴赏语言特色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语言生动的特点。(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5.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的表达效果。(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大约”,表示估计,说明3000到10000年的时间是推测出来的。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5.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的表达效果。(2)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不能删掉。因为“有可能”表示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掉了,就使表达过于绝对,违背了客观实。“有可能”可以删去吗?01文章以岩石记录时间为主线,揭示地质变化规律,展现地球漫长历史。通过介绍岩石风化、沉积、形成过程,让读者了解时间在岩石中的痕迹。主要内容02总—分—总结构:先总述岩石记录时间,再分述具体过程,最后总结科学意义。这种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结构划分03采用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先描述岩石变化现象,再解释其形成原因。逻辑顺序符合认知规律,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说明顺序七、总结主旨本文说明了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记录着时间的印迹,呼吁人们珍惜时间,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生字词抄写抄写生字词,加深对字词发音、释义的记忆。选3个生字词造句,巩固应用能力。造句示例腐蚀:长期的海水腐蚀,使礁石变得坑坑洼洼。龟裂:干旱导致土地龟裂,影响农作物生长。浑浊:工厂排放废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八、基础作业结合课文,写200字短文《我眼中的时间痕迹》,可写植物生长、建筑老化等。通过写作,加深对时间痕迹的理解,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我眼中的时间痕迹是老屋的青砖。岁月在砖上留下斑驳的痕迹,每一道裂纹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青砖的颜色从鲜亮变得黯淡,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青苔。这些变化让我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它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一切。”短文写作写作示例思考作业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