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1页
3.1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2页
3.1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3页
3.1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4页
3.1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025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一轮考点研究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基础作业】1.(2024·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以发生化学变化为主的是()A.捣碎酒曲B.谷曲混合C.发酵成酒D.泉水勾兑2.(2024·河北·优秀传统文化)下图所示为我国唐代名画《捣练图》。画卷呈现的工序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捶打织品 B.梳理丝线C.缝制衣物 D.烧炭熨烫3.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是()A.木炭净水石油分馏B.白磷自燃酒精挥发C.石蜡熔化粮食酿酒D.盐酸除锈镁条燃烧4.(2023·西安模拟)现代都市多姿多彩,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A.五颜六色的霓虹灯B.节日里燃放的烟花C.用丹青墨笔绘制的宣传画作D.落日时云彩的霞光5.(改编)很多俗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用化学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B.“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未发生化学变化D.“人要实,火要虚”——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燃烧得更旺6.(2024·陕西模拟)我国古代常用“火折子”保存火种,有关“火折子”的记载:“以白薯蔓浸水泡浓,捶之,晒干,辅以硝五钱、硫黄二两、松香四钱……装入竹筒,吹气复燃”。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白薯蔓”是可燃物B.“火折子”保存火种时不能完全密封C.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D.“吹气”的主要目的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7.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大于200℃。下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是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只有②试管中有燃烧现象B.由①②试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C.由实验①③可验证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D.该实验中气球起缓冲试管内压强的作用8.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有()①C→CO2→CO②KMnO4→O2→Fe3O4③CaCO3→Ca(OH)2→CaCl2④H2O2→H2→H2OA.1个 B.2个 C.3个 D.4个9.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1)色彩斑斓:A.101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C.将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色物质。(2)才气横溢: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现象是。(3)温润有致: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清浊与共: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5)概念感知: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字母)。【素养作业】10.(改编)下列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烧制陶瓷B.使用火药C.指南针用于航海D.冶炼金属11.(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画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竹外桃花三两枝,B.,春风送暖入屠苏C.忽如一夜春风来,D.,遥看瀑布挂前川12.(2023·西安模拟)下图所示为小组同学以碳酸钙为核心整理的知识网络,“→”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的转化关系未标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转化①生成的气体可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B.转化④一定能表现碱的通性C.上述反应共涉及了三种基本反应类型D.转化⑤可用通入CO2实现13.同学们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在实验室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以探究灭火的原理。(1)实验方法: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2)实验原理: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现象:Ⅱ中蜡烛正常燃烧,Ⅰ和Ⅲ中蜡烛熄灭,Ⅲ中的现象还有。(4)实验结论:由该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是。(5)实验后,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完善实验报告,离开实验室。问题与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结果是。14.某兴趣小组做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①在有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如图Ⅰ);②将图Ⅰ装置放到热水中形成图Ⅱ装置,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试管内气体压强(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3)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4)图Ⅱ实验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另一条件是。

答案1.C【解析】发酵成酒,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D【解析】烧炭熨烫,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3.C4.B5.C【解析】A.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是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B.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下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正确;C.煅烧石灰石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错误;D.火要虚,增加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得更快、更充分,正确。6.D【解析】A.由题文可知,“白薯蔓”具有可燃性,能够燃烧,是一种可燃物;B.燃烧需要氧气,“火折子”保存火种时不能完全密封,保持火折子与氧气接触,维持燃烧;C.由题文可知,火折子中含有硫黄,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D.“吹气”的主要目的是增多氧气,促进可燃物的燃烧,而不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7.C【解析】A.②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有燃烧现象,①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③中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均不能燃烧,说法正确;B.初始温度是25℃,升温至60℃后,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由①②试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说法正确;C.实验①③中的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由实验①③不能验证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D.白磷燃烧放热,该实验中气球起缓冲试管内压强的作用,说法正确。8.B【解析】①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①正确。②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②正确。③碳酸钙不能转化为氢氧化钙,③错误。④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不能转化为氢气,④错误。9.(1)黑(2)产生大量气泡(3)降低(4)CO2+Ca(OH)2CaCO3↓+H2O(5)ABDG【解析】(1)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蜡烛因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所以碟子底部产生黑色固体。(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3)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所以将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会降低。(4)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5)A.101kPa、-183℃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是氧气的气态变成液态,属于物理变化;B.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属于物理变化;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是石蜡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属于化学变化;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属于物理变化: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化学变化;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硝酸铵溶解于水时的吸热现象,属于物理变化;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ABDG。10.C11.B12.D【解析】A.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正确;B.转化④可以是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表现碱的通性,正确;C.碳酸钙转化成氧化钙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氧化钙和水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氯化钙转化成碳酸钙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所以上述反应共涉及了三种基本反应类型,正确;D.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错误。13.(1)(2)2HCl+Na2CO32NaCl+H2O+CO2↑(3)产生大量气泡(4)隔绝氧气(5)整理洗涤仪器(合理即可)稀盐酸洒出(合理即可)【解析】(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CO32NaCl+H2O+CO2↑。(3)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燃烧的蜡烛熄灭。(4)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由该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5)结束实验后,将残余物倒入水池中,用清水洗涤仪器;整理实验台,报告老师后离开实验室。问题与交流:向烧杯中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未紧靠烧杯口,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稀盐酸洒出。14.(1)4P+5O22P2O5(2)增大(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解析】(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