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
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教学重点)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
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能止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
的季节。背诵《山行》,默写《山行》。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
思,体会《山行》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I图片激趣,谈话导入
L欣赏四季图片,感受每个季节的景色特点。
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它的特点。
预设1: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预设2:夏天,有各种香甜的瓜果。
预设3:冬天,白雪皑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包。
2.谈话导入:古代有很多诗人也喜欢四季景色,他们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所
见所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古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出示古诗)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思考这三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秋季)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古诗描写的季节,让学生对三首古
诗有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板书:山行)
II学习《山行》,感悟喜爱与赞美
1,读懂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读准后鼻音“行”)根据字义,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
题。学生由字到词,说说诗题的意思,“山行”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
不自禁挥亳写下了这首诗,
(2)你了解诗人杜牧吗?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杜牧的助读资料。
2.读通诗文,感受韵律。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斜”读xia“径”是后鼻音,读jing,注意与“经”
区分开;另外要注意“生”和“枫”的读音。
(3)同桌互听互评。(评价标准:正确、通顺)
(4)引导:读古诗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指名读,师生合作,
用标出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学生按节奏自由练读,再齐读古诗,读出韵律。
【设计意图】对古诗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应建立在正确朗读的基岫之上。在读
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停顿,为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做铺垫。
3.认识注释,感知季节。
(1)了解教材特点:这篇古诗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课文相比,多了
一个什么板块?(注释)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2)了解注释;它是对古诗中一些字词的解释。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读懂
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3)借助注释,感知季节。
师:请大家看第一首诗中的第一个注释,从这里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此诗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
师:诗中还写了哪些深秋的景物呢?
预设:枫林、霜叶等。
4.悟情入境,读懂诗句。
(1)品读:远上寒山石径斜
①结合注释理解“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山)
②诗人眼前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
“斜”的字面意思为“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通过联
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法,就可以知道,这里是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体现
了石径的特点。
③读完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
(2)品读: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结合注释,理解“生”的意思,看图体会: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子的?
“生”这里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种种
动态。
②看图体会:“人家”在什么地方?(白云生处)“人家”会让你想到什么?
(生气盎然)(板书:人家)
③尝试说一下诗句的意思。(在臼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④有感情地诵读,想象诗句的画面。
(3)品读: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坐”的注释“因为”,学生自由说说。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②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来呢?(观看枫林)引导学生感悟“枫林晚”。看图
想象:夕阳照耀着枫林的景象。(板书:枫林晚景)
③诗人看到此景,心情如何?(愉悦)他会怎样说?(这秋景真美!)
④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枫林晚景之美和作者对景色喜爱的心情。
(4)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看图:霜叶是什么样子的?思考:二月开的花是什么样子的?
②诗人近观枫林,把机叶和二月的春花进行对比,展示了枫叶如火,生机盎
然的深秋景象。
③有感情地诵读,体会霜叶之红,读出喜爱与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
美)
(5)同桌合作,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想象画面。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
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5.熟读成诵,积累悟情。
(1)说一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朗读这首古诗。
在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
诗。
指导要点:前两句诗意境悠远,可以读得稍慢些;后两句诗应读得稍快些,
语调高昂,读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名朗读,学生互评。师生对读,学生配乐朗读。
(3)背诵古诗。引导背诵方法:借助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等。
【设计意图】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准古诗,读出节奏:理解诗意,
体会情感;最后熟读成诵。由浅入深地学习,重视方法的引导。
6.小结:《山行》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山中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
m总结提升,提炼方法
1.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交流。
在《山行》中,诗人K是画家,却胜似画家,短短如四句诗,就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美妙的秋景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吧。(学生交流)
2.方法总结:我们首先读通了诗句,然后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
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攵诵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
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IV辨析字形,规范书写
1.出示生字。归类观察,说说易错和难写字的关键笔画。
2.重点指导:
寒:中间三横要紧凑匀称,撇捺要舒展,三点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
径:左窄右宽,不要和形近字“轻、经”混淆,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
斜:左边的“余”,第二笔捺变为点,下横稍长;右边的“斗”的竖要长。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默写《山行》,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5.师生评议:书写是否正确、端正。
6.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
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来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
不仅体会到了古诗中的意蕴美,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7.课后作业:背诵《山行》,尝试默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戏”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赠、盖”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3.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
思,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I复习巩固,方法引导
1.学生背诵《山行》。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句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预设2:通过借助注粒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陆、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
意思。
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设计意图】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方法
的引领。
4,过渡: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II方法迁移,学习《赠刘景文》
1,了解诗题和诗人。
(1)结合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蟠刘景文)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字,明确“赠刘景文”的意思就是送给刘景文的
诗。
(2)师生合作,了解诗人。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3)交流讨论:苏轼想送给好朋友刘景文什么呢?
2.朗读古诗,读好停顿。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残”是平舌音、前鼻•音;“橙”是翘舌音、后鼻音;“橘”读jih
(2)读古诗时不仅要将字读正确,还要读好停顿c
荷尽/巳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楂黄橘绿时。
3.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引导想象这首古诗展现的画面。
(1)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说说“擎雨盖”的意思;结合字面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菊残、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
(板书:荷尽菊残秋末特征)并且运用这种方法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
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板书:楂黄橘绿丰收景象)指导“橙”的书写,
注意右上角是两个短撇。
(2)理解思考,通过注释来理解“君”字,知道“君”指的是刘景文。
(3)请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
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
橘绿的秋天。)
(4)启发;诗人为什么说深秋时残菊傲霜、橙黄橘绿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
呢?联系“傲霜枝”,你觉得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预设:深秋时节,虽荷冬菊残,但残菊傲霜,硕果累累,给人以昂扬之感。
苏轼想告诉好友刘景文遇到困难要像残菊傲霜那样勇于面对,积极向上。
诗人赞赏菊花的精神,也是对好友刘景文的一种勉励。(板书:赞赏、勉励)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将这首诗读好。
预设:读前两句诗时,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语调平直舒缓,声音稍
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斗寒的精神;读后两句
诗时,试着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感情,朗读时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勉励友人的感
情。
5.熟读成诵。
6.小结:前两句诗写景,“荷尽”“残菊”描绘出秋天的景象,突出了菊花傲
霜斗寒的精神。后两句诗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
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
勉励。
【设计意图】以“读好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熟读成诵”为
学习路径,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化对已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m小组合作,学习《夜书所见》
1.理解诗题。(板书:夜书所见)
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
自己看到的景物
2.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组内朗读古诗,互相正音。读准多音字“挑”。
“挑”在文中读脸。,意思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而“挑选”中的“挑”读
tiao<>
(3)借助注释交流理解“挑促织”的意思。
(4)小组展示,读好停顿。集体朗读。
3.合作学习,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小组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
思,并说说你由诗句想象到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理解“萧萧梧叶、篱落、一灯明”的意
思。如由插图可知“挑促织”是指孩子们拨弄蟋蟀。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诗
句的意思以及想象到的画面。(板书:近处:梧叶秋风远处:挑促织一灯明)
(3)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诗人自己)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到孩子们还在斗蟋蟀,此时,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怀
念童年、思念家乡)(板书:思乡之情)
4.配乐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5.小结:《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等景物的描写,抒发
了作者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结合合作学习,开放性更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内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IV回顾比较,同中寻异
I.本课的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再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1)自读感悟。(2)小组内交流。
2.小结:相同的季节,在不同的诗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美,表达出不同的
情思,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后在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时,要去发现、比较作
家表达的独特之处。
V学写生字,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会写字,按结构归类。
2.选择生字,指出易错点。
残: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提,下边是一撇。
盖:下半部分里面是两竖,最后一横要写长。横画、竖画较多,要注意间距
均匀。
橙:“登”字左上边的横撇上有一个小点,右上边的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
要靠上。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学生练写。展示评价。
4.请学生完成古诗填空题。
(1)远上石径,白云有人家c
(2)荷尽已无擎雨盖,犹有傲霜枝。
(3)萧萧梧叶,江上秋风动客情。
【设计意图】重点指导易错字,并进行范写,随后进行诗句的填空练习,在
巩固书写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诗句。
5.品读秋天的诗,运用本课所学方法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积累
背诵。
6.课堂小结:《山行》和《赠刘景文》这两首古诗让我们沉醉于深秋的迷人
景色之中。秋天有一年中最好的景物,有春的希望、夏的守护、冬的憧憬,更有
人们收获的喜悦。而《夜书所见》则寓情于景,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这含有深情的诗文把我们带进了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
惆怅满怀。
7.当堂检测:建议使月小册子的“随堂练”。
8.课后作业:(1)推荐阅读读书阁中的相关内容。
(2)建议完成的练工题。
板书设计
<「寒山人家〕
山行X>喜爱、赞美
【枫林晚景」
荷尽菊残秋末特征.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赞赏、勉励
橙黄橘绿丰收景象
近处:梧叶秋风
卜思乡之情
远处:挑促织一灯明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想象诗句的画面,进入情境,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
成功之处:学习三首古诗时,我采用“教一首,带两首”的方式,迁移学习,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
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加强了语文要素的学习。
不足之处:在教学《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
够,没有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
发展。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
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
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
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
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
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
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i种美的享受。
宜•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古诗三首》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台铺洒3金A七色巴B出掌科的工水'泥口道出》、“活引实导际学等生方运法用理联解系词上语下。文、结合生
运用多种方的雨;二?嘉然/薪:…谓襄辞靛•蒜蜃
法理解难懂《7G
的词语
听却;吉二;二需至晨展诵》鼻扇甯连/吾;…亍耳兼
《斤斤,秋的声音》文的主要内容。m
语文园地AA在“交流平台”中,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内容教学要点
◎认识3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
个词语。
宁词识写
◎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
◎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语言积累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3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阅读理解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
容。
◎有感情地朗读《听听,秋的声音》,一边读一边想象;了解
课文的内容,和同学们交流。
◎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想象秋天的雨会把颜色分给谁,进行仿写。
书面表达◎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
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io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
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机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
季节。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
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
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导读,“方法”引航
1.对比第一单元,接受新变化。
(1)课件出示第二单元篇章页,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金秋的阳光.、
洒在树叶上.
洒在花瓣上.
、也洒在我们的心上力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
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
(2)聚焦单兀导语。
回顾内容组成:上面的语句提示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下面的语句提示的
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目标。
要求:每开始学习一个新单元,都要关注篇章页,也可以适当关注篇章页上
的图片。
2.明确单元任务,揭示课题。
默读篇章页上面部分的语句,说一说: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金秋
时节)
3.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画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要求,交流:你认为“多种方法”是什么?(对
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只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
(2)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第4课,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学古诗?(板书
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编排了篇章页。关注、回顾篇
章页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
元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板块二精讲研读,认识方法
1.yip: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来大声地读
一读,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
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
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课件出示杜牧的简介。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
代文学家。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
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
4.读懂诗题。
(1)板书“山行”。
(2)齐读,理解“行”字。
5.读好诗文。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述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理解诗意。
(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
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
课件出示
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共同理解重点诃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3)出示一幅秋山幽径图,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有何感受?围绕
“远”“斜”,让学生说说诗人是不是在山中行走。评叹哪个同学的回答吻合诗
意,并说说理由。
7.朗读古诗,体会秋天的美好。
8.指名读,齐读。
(1)出示枫林图和春花图,引导:哪幅图更美?你喜欢哪幅图?
(2)师:秋风中枫叶仍精神抖擞地染红了山岭,你有何感想?
(3)指名读后两句诗,齐读,读出画面感。
这两句之间有什么关联?停车和枫叶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诗中哪
个词语说明了这种关系?(重点学习“坐”)
(4)师: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生机。
(5)读诗句,想画面。
(6)师: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9.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矣整地说二整首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运用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
的心情。
10.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诗情是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出来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
朗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古诗的大致意思。在充分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后,借助注释并联系生活实际,辅助以形象的图片,想象画面,
达到正确理解诗意诗情的效果,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和古人在情感上
的交流。
板块三书写指导,拓展延伸
1.教师范写“寒、斜”,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一定的书写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的分类范写后,让学
生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进行练写并及时反馈评议,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写出规范的汉字。
板书设计
眺望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色彩鲜明
山行
驻足欣赏枫叶霜叶生机盎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及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解析诗题,知晓诗人
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
板块二读好诗文,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板块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
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学生观察夏季荷花,
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
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一[宋]场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
子方》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一一[唐]李商隐《赠荷花》
(2)理解“尽”“攀雨盖”。(板书:借助图片和注释)
①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②指名读,齐读。
(3)理解“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师: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4)理解“橙黄橘绿”。
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一一橙黄橘绿。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
的意思。
②读诗句,想画面。
③师: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
么呢?
(5)小结学法: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大
致意思。
-语文要来
3.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配乐背诵。
板块四背诵积累,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残、橙”,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3.学生互相监督背诵。
【设计意图】两首诗的教学策略基本是一样的,都是运用诵读和抓住关键词
的方法,通过品读的途径来开展教学。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古诗的
学习方法,再自主学习第二首古诗,这样不仅能强化本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更能
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多种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切实地提高学生学
习古诗的能力。
板书设计
荷尽无叶
赠秋末的特征
、菊残傲霜
刘色彩明艳
景
/橙子金黄富有生机
文收获的特征
橘子将黄犹绿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会写“送、挑”2个字。
通过表演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
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检查揭题,知晓作者
1.检查揭题。
(1)学生交流对诗题的理解。
(2)理解课题中“书”的意思,引导学生读好诗题。
2.知晓作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你了解多少?谁想和大家
分享一下?
(2)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
课件出示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他写的《游园不
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
(3)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读好诗题,
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板块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指名朗读古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理解多音字“挑”:课件出示多音字的解释,请学生解释诗中“挑”字
的意思,并联系多音字的解释读正确。
课件出示
挑(tiao)水挑(tiao)三拣四挑(tido)花挑(tido)战
3.请学生说“促织”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注释。教师讲
述关于“促织”的故事。
课件出示
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好像在对妇女们说:“冬天来了,冬天来了,
你们快快织布准备过冬啦:”所以人们又把蟋蟀叫作促织。
4.学写字:诗中还有一个要求会写的字,谁来读好它?(送)
谁来给它找找朋友?那在书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谁想提醒大家?现
在请在学习单上认真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投影展示并评价)
5.齐读古诗:你们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写好生字,预习得真不错,现在,
咱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学法指导,提升
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
2.学生展示朗读并说说这样读诗的理由。
3.想把诗读得更好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品味语言,感受诗人的情
感吧!画一画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听:秋风看:梧叶、灯火
【设计意图】以读为基础,明确读诗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
边读边圈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圈画的习惯,同时也为进一步体
会诗情打好基础。
板块四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学习前两句诗。
(1)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2)交流,随机引导并指导朗读。
(3)理解“萧萧”“动客情”并指导朗读。
①你和老师有同样的疑问,平常我们写风常用“呼呼”,而诗中用了“萧
萧”,能否把它换成“呼呼”呢?对比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
呼呼梧叶送寒声。萧萧梧叶送寒声。
②你们觉得怎样?读出什么不同了吗?(后一句更能体现诗人凄凉、悲伤的
心境)
③是啊,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i京。看,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
中就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解说: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
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一词
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设能读好这两句诗?
⑤评价并引导齐读。
⑥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看来,你们
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那这里的“客”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
呢?(因为他漂泊在外,天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里的“客”可以
解释为“客居他乡”
(4)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
①旁白:是呀,诗人祖籍在福建,他隐居西湖湖畔已经很多年了。此时,他
独自漫步湖畔,听到秋风萧萧作响,看到梧叶漫天飞舞,他思潮起伏。孩子们,
你们说,他会想什么?
②学生想象并说话。是呀,正是这秋风萧萧、梧叶飘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游
子之心,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板书:思亲念家)难怪诗人会说“江
上秋风动客情”!(板书:情)
(5)小结方法:看,诗人正是借助秋风、梧叶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
乡之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正如学者王国维所说(齐
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2.学习后两句诗。
(1)练习朗读,评价朗读。(指名读并引读)
(2)“知”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
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3)引导解疑。
①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植物生物育种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
- 强化伦理教育与责任感在职业素养中的作用
- 宠物诊疗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应急储能电源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监控
-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联合承包合同
- 2025年度铲车租赁期满资产评估及转让合同
- 2025版新型肥料产品区域代理销售合同范本
-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英语单词表
- 生产记录培训课件
- 《水晶知识培训》课件
- 第八章 主生产计划
- 老旧小区屋面改造的施工监理技术措施
- 办公楼装修改建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法水工隧洞工程技术规范》
- 《舞蹈赏析》舞蹈之美
- 胃癌患者的护理课件
- 自己的冲刷公式
- 卫星通信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