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13 杂记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综合测试13 杂记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综合测试13 杂记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综合测试13 杂记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综合测试13 杂记文言文-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13杂记文言文综合过关卷一

说明:共13篇赠序类文言文,满分150分,时间:90~120分钟

姓名得分

一、(2023•上海・统考三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1分)

倦圃图记

(清)朱彝尊

①倦圃距嘉兴府治西南一里,在范蠡湖之滨。宋管内劝农使岳珂①倦翁尝留此著书,所谓金陀坊是也。

地故有废园,户部侍郎曹先生洁躬治之,以为别业,聚文史其中,暇则与宾客浮觞乐饮。其以倦圃名者,

□取倦翁之字以自寄。予尝数游焉,乐之而不能去于怀也。

②岁癸卯,先生左迁山西按察副使,治大同。越明年,予谒先生于塞上。时方九月,层冰在川,积雪

照耀岩谷,弥望千里,勾萌尽枯,无方寸之木。相与语及倦圃,山泉之深沉,鱼鸟之游泳,蔬果花药之蓊

郁,情景历历如目前事。先生抱膝低徊者久之。嗟夫!故乡之乐,人之梦寐在焉。以予暂游者。犹不能释

于怀。况先生之寝处笑语其中者哉。

③先生之门人周君月如工绘事,为先生图之,为景二十。于是各系以诗,先生复命予记其事。

④予尝览前代园亭山水之胜,往往藉人以传,又必图绘之工,而后传之可久。若王维之辆川,顾瑛之

玉山。百世而下,观其画图,不独想见两人之高,而其所与游,如裴迪、崔兴宗,下至袁华、于立之徒,

览者亦希慕之不已。然则图绘之作,顾可少哉!

⑤今先生方欲任天下之重,援斯民于饥溺。虽欲遗章组之荣,息影江湖之上,以遂其所好,盖难几矣。

是倦圃之所,有山泉鱼鸟、蔬果花药之乐,先生且不得而私,而予与周君翻得藉圃之图以传,为可乐也。

⑥周君名之恒,山东临清人,尝为江西参政,罢官后,遂移家江浦云。

注释①岳珂:南宋文学家,岳飞之孙,曾知嘉兴府。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夫B.惟C.盖D.其

2.下列对第①段“倦圃”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倦圃位置在嘉兴城外的湖边

B.有名人古迹,为岳珂著书处。

C.由嘉兴人曹洁亲自修整重建

D.因现主人倦翁的字号而得名。

3.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

【答案】LC2.D3.整散结合。以散句描绘塞外大雪封山、草木凋零的肃杀景象用整句铺排,回

忆倦圃山泉鱼鸟、蔬果花药种种美景。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写尽曹洁贬谪之苦,思乡之切;表达作者

对友人的感同身受,同情怀念。4.全文围绕“乐”字层层展开:一方面回顾往昔倦圃中“聚文史其中,暇

则与宾客浮觞乐饮,,的读书闲饮之乐;由此引出“人之梦寐在焉,,的故乡草木之乐,表达对友人思乡之苦的安慰;

另一方面,劝勉曹洁“不得而私”,不仅绘图传世使后人乐之;更要“任天下之重,援斯民于饥溺”,承天下重任,

以百姓之乐为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取倦翁之字以自寄”是作者推测的“其以倦圃名者”的原因。而“盖”为句首语气词,有表示推测的语气。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宋管内劝农使岳珂倦翁尝留此著书”“其以倦圃名者,盖取倦翁之字以自寄”可知,倦翁是岳珂的号。

而先生以倦圃来命名,大概是选取倦翁的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故选D。

3.本体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层冰在川,积雪照耀岩谷,弥望千里,勾萌尽枯,无方寸之木”这些句子句式不太整齐,属于散句,写到在

河川上结满了一层层冰,积雪的光照耀着山岩和峡谷,放眼望去直达千里,草木全部枯萎,没有一点树叶。

描绘了塞外大雪封山、草木凋零的肃杀景象。

“山泉之深沉,鱼鸟之游泳,蔬果花药之蓊郁”这些句子全部运用了主谓结构的句式,句式比较整齐,运用了

整句。写到山泉幽深宁静,鱼飞来飞去,鱼游来游去,蔬菜、瓜果、花卉、草药蓊蓊郁郁。每当谈及倦圃

中的这些景象的时候就历历在目,从而用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的语言,写尽曹洁贬谪之苦,思乡之切。

作者在塞上拜见先生时的这番有关倦圃的谈话,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同身受,同情怀念。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把握能力。

本文第一段简单介绍了倦圃的情况,由原文“地故有废园,户部侍郎曹先生洁躬治之,以为别业,聚文史其

中,暇则与宾客浮觞乐饮”可知,这里回顾的是先生将倦圃作为别业后“聚文史其中,暇则与宾客浮觞乐饮”

的读书闲饮之乐。

第二段写到先生被贬为山西按察副使,作者在塞上拜见先生,共同回忆了倦圃的景色以及以前在倦圃中生

活娱乐的情景,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思乡之苦的安慰。

由原文“予尝数游焉,乐之而不能去于怀也”可知,本文表达的是对倦圃的喜爱之情,全文围绕以“乐”字展开。

文章第三四段写到前代园亭山水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人们用图画的方式描绘出来,才使得后文能

够欣赏到,所以作者劝勉曹洁“不得而私”,不仅绘图传世使后人乐之。

文章第五段写到先生现在担任天下的重任,要救百姓于痛苦之中,承天下重任,以百姓之乐为乐。

所以全文是围绕“乐”字层层展开的。

参考译文:

倦圃图记

(清)朱彝尊

①倦圃距嘉兴府的治所西南一里,在范蠡湖的岸边。宋管内劝农使岳珂岳倦翁曾经留在这里写书,这

就是所说的金陀坊。这个地方以前有座破旧的园子,是户部侍郎曹洁先生亲自修建的,把它作为别业,将

文史聚集在里面,闲暇的时候和宾客聚在一起让酒杯漂浮的流水上畅快地饮酒。他用倦圃命名这座院子,

大概是选取倦翁的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我曾经多次到那里游览,感到很快乐心里总也放不下那里。

②癸卯年,先生被贬为山西按察副使,治理大同。到了第二年,我在塞上拜见先生。当时恰逢九月,

在河川上结满了一层层冰,积雪的光照耀着山岩和峡谷,放眼望去直达千里,草木全部枯萎,没有一点树

木。一起谈论到倦圃,山泉幽深宁静,鱼飞来飞去,鱼游来游去,蔬菜、瓜果、花卉、草药蓊蓊郁郁,当

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如眼前发生的事。先生抱着膝盖徘徊了很久。天啊,故乡的乐趣,是人梦寐以求的。因

为我即使暂时游览那里。仍然不能释怀。况且其中具有欢声笑语的先生的住处呢。

③先生的学生周月如擅长描绘事物,为先生画了一幅图,画了二十处景物。于是每幅图配上诗,先生

又让我记述下这件事。

④我曾经看过前代园林亭子山水的胜景,往往是凭借人们做传记流传下来,又一定善于用图的方式描

绘下来,而后代才可以流传很久。就像王维的胡川,顾瑛的玉山。百年来,观看它们的图画,不只想到二

人的高洁,而和他们同游的人,就像裴迪、崔兴宗,就连袁华、于立这些人,后代看到的人也希求羡慕不

已。既然这样,那么用图描绘的作品,只是仍然很少。

⑤如今先生将要担任天下的重任,救百姓于痛苦之中。即使想要舍弃荣华富贵,隐居在江河湖海之上,

来满足自己的喜好,大概是很难的。这倦圃的所在,有山泉鱼鸟、蔬果花药的乐趣,况且先生还不能据为

己有,反而需要凭借我和周月如先生倦圃园的图画流传于世,使后人也感到快乐。

⑥周君名为之恒,使山东临清人,曾经担任江西参政,被免官后,于是将家迁移到江浦云。

二、(2023・上海静安・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筠隐记①

【明】唐寅

①筠之为物也,其圆应规,其直应矩,虚中足以容,贞外足以守,故称为材。舍筠而他求,取以为材

者,则未能备众异之若是也。岂惟筠哉?夫人亦然。

②故君子之以材称者亦备口。一规一矩,悉应法度,由中达外,无不当理,是特筠之性特异于人耶?

盖天之生材,不备众美则不能为世用,则必异之厚之,出于等伦②。故筠之生,森然而直其外,盖自规也,

毅然而圆其中,盖自虚也。

③为君子者,取法乎此,则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律己以贞,应物®以虚,无所施而不可矣。秦君

仁之,有材之君子也,和以处众,敬以方外④,言貌动止,一由规矩。所居之斋,植筠为咋⑤,朝退晏清,

必与相对,故以筠隐为称,俾余记之。

④窃谓筠与秦君,皆天挺之美材也,道义相同,契好自合,法其美以为己之美,远取诸物而近取诸身。

故秦君事今睿主,靖恭乃职,晨夕不怠,沾沾休光⑥,隆重深益,是盖得筠之为助不少,抑亦秦君之善于取

法也。故为记之。

注:①筠:竹子。②等伦:同辈,同类。③应物:谓待人接物。④方外:谓为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

⑤睥(pi):城上矮墙。⑥休光:喻美德或勋业。

5.填入第②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之B.乎C.哉D.焉

6.对第②③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竹子备于众美的特性是为了超然于众人之上,为世所用。

B.君子要取法于竹,学习它的正直、坚毅,毫不圆滑世故。

C.秦仁之就是一位有材君子,待人接物,举动皆符合规矩。

D.秦仁之以“筠隐斋”名其室,遂请唐伯虎写了这篇文章。

7.第④段说“筠与秦君,皆天挺之美材也“,请从全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完成下表。(3分)

筠秦仁之

①和以处众

②敬以方外

一规一矩,悉应法度③

8.第③段说君子取法竹之优点是“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这种借物寄意写法的关键是寻找“物象”与“意

旨”之间的联系。本文“象”“意”的联系是否紧密,请评析。(5分)

【答案】5.D6.B7.①虚中足以容/毅然而圆其中

②贞外足以守/森然而直其外

③言貌动止,一由规矩8.紧密。

①竹子作为物象,有其本身的自然特点,如中空、挺直等;

②作者要表现的是君子“事君事亲”的特质,于是在竹子的“中空”中发现了“容众”,在“森然而直”中发现了“规

范自己行为”,在“法度”中找到了“规矩”,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君子的人格追求联系起来,令人信服。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故君子之以材称者亦备口”意思是:所以说君子也具备因为才能被称赞的条件啊。

选项中,只有“焉”用在句末,表肯定的语气,相当于“了”“啊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毫不圆滑世故”错误。“毅然而圆其中”的意思是既坚毅而又内在圆滑。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虚中足以容”“盖自规也,毅然而圆其中”可知:竹子虚中足以容/毅然而圆其中对应秦仁之“和以处众”。

由“贞外足以守”“故筠之生,森然而直其外”可知:竹子贞外足以守/森然而直其外对应秦仁之“敬以方外”。

由“言貌动止,一由规矩”可知:秦仁之“言貌动止,一由规矩''对应竹子”一规一矩,悉应法度”。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紧密。

由“筠之为物也,其圆应规,其直应矩,虚中足以容,贞外足以守,故称为材”分析可知,竹子作为物象,有

其本身的自然特点,如中空、挺直等;

由“为君子者,取法乎此,则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律己以贞,应物以虚,无所施而不可矣”分析可知,

作者要表现的是君子“事君事亲”的特质;

由“故君子之以材称者亦备焉。一规一矩,悉应法度,由中达外,无不当理,是特筠之性特异于人耶?盖天

之生材,不备众美则不能为世用,则必异之厚之,出于等伦。故筠之生,森然而直其外,盖自规也,毅然

而圆其中,盖自虚也”可知,作者在竹子的“中空”中发现了“容众”,在“森然而直”中发现了“规范自己行为”,

在,,法度,,中找到了,,规矩,,,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君子的人格追求联系起来,令人信服。

参考译文:

①竹子作为物象,圆的符合圆规,直的符合直尺,中间空的足以容纳物体,外在坚贞足以不屈服,所

以人们都称作良材。如果舍弃竹子寻求其他的木材制作事物,就未必能够像这样被众人认为奇特。难道只

有竹子是这样吗?人也如此啊!

②所以说君子也具备因为才能被称赞的条件啊。一规一矩,都应该符合法度,从内在到为表,没有不

应该符合的,只有竹子的特性和人不同吗?凡是天生之材,不具备众人赞誉的美德就不能被世人任用,那

么一定有特殊的才能可以得到厚遇,且超出同辈。所以竹子生长,不仅茂密而且挺直,大概是自我约束,

坚毅且内在圆润,大概是因为内在谦虚。

③作为君子,就应该取法竹子,那么在上就可以侍奉君主,在内可以侍奉双亲,严于律己使自己坚贞,

谦虚的待人接物,没有什么不做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秦仁之,是有才能的君子,和气地和众人相处,恭敬

地使身外事物合乎规范,言行举止,一律都符合规范。所居住的地方,种植竹子做为矮墙,早晚安宁清谧,

一定与竹子相对,所以称赞竹子为隐者,让我写一篇记。

④我认为竹子与秦君,都是上天赋予的俊才,彼此理想、志趣相同,效法它的美德作为自己的美德,

从近的方面来讲取自于身边的任何事物,从远的方面来讲则可以从任何事物中获得。所以秦君侍奉当今睿

智的明君,恭谨地奉守自己的职责,早晚都不懈怠,自得于美德,盛大庄严深得其益,这是因为从竹子中

得到的益处很多,或者也是秦君善于效法竹子的美德。所以写了这篇记。

三、(2023•上海松江・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

不息斋①记

(宋)胡宏

①绍兴二十有九年春,友生毛子请目:“以谟斋房,衡麓先生名曰‘不息’。号义之奥,至今十年,

若存若亡,请先生辞西达之。«比盘盂几杖之铭戒,廖人可以朝夕从事。”

②予闻其言,喟然叹目:先兄既为子名,我其可不敷畅厥义,以励子志?然难言也。子试察夫天地之

间,有一物息者乎?仰观于天,日月星辰不息于行也;俯察于地,鸟兽草木不息于生也;进而观之朝廷之

上,卿士大夫不息于爵位也;退而观乎市井之间,农工商贾不息于财货也。滔滔天下,若动若植,是曾无

一物息者矣。今予兄以不息教子,无乃使子泯泯然与万物同波,沦胥以亡乎?将何以收子之放志,表万物

而正之邪?惟子知其有道也。

③子其审听吾之言乎?夫日月星辰,虽不息于行,而息于象;鸟兽草木,虽不息于生,而息于形;卿

士大夫之不息于爵位也,而固息于名;农、工、商、贾之不息于财货也,而固息于利。夫有所息,则滞于

物;滞于物者,不全于天;不全于天者,虽日月星辰不能以自化,而况于六尺之躯乎?

④噫!六尺之躯有神妙,而人不自知也。圣人启之日:“人者,天地之心也”。此心宰制万物,象不

能滞,形不能婴,名不能荣辱,利不能穷通;幽赞于鬼神,明行乎礼乐,经纶天下,充周遍满,日新无息;

虽先圣作乎无始,而后圣作乎无穷;本无二性,又岂有阴阳寒暑之累、死生古今之间哉!是故学为圣人者,

必务识心之体焉。识其体矣,不息所以为人也。此圣人与天地为一之道。

⑤大哉言乎!舜禹知之乎!吾徒其可以日月至焉而已②乎?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此不息之端也。言

有尽旨无穷,有志于道者可忽诸?

【注】①不息斋:胡宏朋友毛以谟的斋房名,斋名为衡麓先生(胡寅,胡宏兄)所提。②日月至焉而

已:意指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或做到。

9.对第一段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修义之奥”:“惟”表示唯一,确定此斋对于作者来说,有着特殊的深奥意义。

B.“请先生辞则达之”:“而”意为“并且“,是希望胡宏能用文辞表达清楚宅名的奥义。

C.“以比盘盂几杖之铭戒”:“以"表示欲把“不息之义”比作刻在盘盂几杖的铭戒。

D.“席加可以朝夕从事”:“庶几”有希望的语气,表明毛以谟践行斋名奥义的决心。

10.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语言特点。(3分)

11.以下例子不能体现第④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亭记》中流露出欧阳修对名利的释怀,他寄意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

B.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抒怀,感悟到物与我皆无尽,当随遇而安乐享风月。

C.《祝福》中鲁迅无情地揭露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表现了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

D.《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终于参透生命是以不息的欲望将一场生死炼成了永恒。

12.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

【答案】9.A10.运用整句,从天、地、进、退,全方位写出自然界与社会上各种不息的表现;连用

四个“不息于”,强化语意,语气强烈;每句以“也”字结束,肯定语气,表示世间充满着这样的“不息”现状。

11.C12.本文是作者受朋友毛子所托为不息斋释名来作为铭戒;用对于兄长提名的阐释,来激励毛以

谟的志向;否定一般社会上不息于名利,滞于物的现象;指出真正的不息应该是不受外物所滞;强调坚定

的内心才能接近圣人和天地之道;勉励友人有志于此道,就要有长期学习的准备。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AJ”惟,表示唯一“理解不当。结合“至今十年,若存若亡,请先生辞而达之”来看,是毛以谟不太理解“不息”

的深奥含义。结合语境可知,这里的“惟”是“只是”的意思。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语言特点的能力、

从句式上来看,“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进而观之朝廷之上……退而观乎市井之间……”运用整句,句

式整齐,从天、地、进、退四个方面,全方位写出了自然界与社会上各种不息的表现。

从修辞的角度,“日月星辰不息于行也”“鸟兽草木不息于生也”“卿士大夫不息于爵位也”“农工商贾不息于财

货也”,连用四个“不息于”,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语意,语气强烈。

从用词来看,每句最后一字均为“也”,起强调肯定的作用,表示世间充满着这样的“不息”现状。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第④段画线句观点是学习圣人,做到认识心的本性,懂得“与天地为一之道”。

ABD三项均是表现寄情山水,天人合一。C与此观点无关。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友生毛子请曰:‘以谟斋房,衡麓先生名曰'不息’。惟义之奥,至今十年,若存若亡,请先生辞而达之。

以比盘盂几杖之铭戒,庶几可以朝夕从事。’”可知,本文是作者受朋友毛子所托为不息斋释名来作为铭戒。

结合“先兄既为子名,我其可不敷畅厥义,以励子志”可知,该文是用对于兄长提名的阐释,来激励毛以谟的

志向。

结合“夫日月星辰,虽不息于行,而息于象;鸟兽草木,虽不息于生,而息于形;卿士大夫之不息于爵位也,

而固息于名;农、工、商、贾之不息于财货也,而固息于利。夫有所息,则滞于物;滞于物者,不全于天;

不全于天者,虽日月星辰不能以自化,而况于六尺之躯乎”“此心宰制万物,象不能滞,形不能婴,名不能荣

辱,利不能穷通;幽赞于鬼神,明行乎礼乐,经纶天下,充周遍满,日新无息;虽先圣作乎无始,而后圣

作乎无穷;本无二性,又岂有阴阳寒暑之累、死生古今之间哉”可知,作者否定一般社会上不息于名利,滞

于物的现象;指出真正的不息应该是不受外物所滞。

结合“有志于道者可忽诸”可知,作者以此文来勉励友人有志于此道,就要有长期学习的准备。

参考译文:

绍兴二十有九年春,朋友毛以谟请求我说:“我的斋房,衡麓先生把它命名为,不息’。只是这意义太

深奥,至今十年,若隐若现,请先生说一说让我明白。我想把‘不息之义'比作刻在盘盂几杖的铭戒,希

望可以早晚照它做事。”

我听了他的话,感叹地说:我的兄长为你命名,我难道不能全面陈述阐发他的意义,来激励你的志向?

然而太难说明白了。你试着观察天地之间,有一种事物是停息的吗?仰观天空,日月星辰不停地运行;俯

察大地,鸟兽草木不停地生长;进而观察朝堂之上,卿士大夫不停地追逐爵位;退而观察市井中,农工商

贾不停息地追求财货。广大天下,不论动物还是植物,竟没有一种事物是停息的。现在我的兄长用不息教

导你,恐怕是让你和万物一样起伏不定,相率沉没吧?用什么来收敛你放纵的志向,以万物为表率来纠正

你呢?希望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你要认真地听明白我的话吗?日月星辰虽然不停息地运行,但是它们停止于外象;鸟兽草木,虽然不停

息地生长,但是它们停息于形状;卿士大夫不停息地追逐爵位,但是他们在名声的追求上是停息的;农、

工、商、贾不停息地追求财货,但是他们在追求利益上是停息的。有所停息,那么是被外物凝滞;凝滞于

外物,就不符合天性;不符合天性,即使是日月星辰不能改变自己,何况是拥有六尺之躯的人呢?

哎!人有神机妙算,但是人们自己不知道。圣人启发我们说“人是天地的心。”这个心统治万物,外象

不能拘束他,形状不能缠绕他,利益不能使他感到荣辱,利益不能让他觉得穷通;暗处受鬼神的辅助,明

确地实行礼乐,管理天下,这个心充满周遭,每天都更新不停息;虽然先圣在没有起始时已经推行,后圣

把它推行到无穷;本来就没有别的想法,又怎么会因阴阳寒暑、死生古今而受到影响!因此学习称为圣人,

一定要认识心的本性。认识了它的本性,就知道不息是用来称为人的根本。这是圣人和天地融为一体的道

理。

言论是很深奥的!舜禹知道吗?我们这些人难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或做到吗?孔子说:“学习并且按

时地去复习。”这是不息的开始。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志于道者可以忽视这个道理吗?

四、(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文】断肠草

(清)俞蛟

①粤中深山大泽多胡蔓草,其花有黄、白二种,食之断肠。凡有激愤怨毒于中者,辄茹之。或置食物

毒其仇,或持之以诈人财物,不遂,即纳诸口,须臾血溃百窍而死。计阖省每年毙于毒者,何止百数十人!

②有监司某悯之,出示村民,每日拔草以献,一筐给值若干。于是,卖菜佣及穷民无业者,咸采此草,

荷担入城市,踵相接也。无如采者虽众,而产于地者不竭,且愈拔愈多,未及一年而罢其役。

③愚谓此举虽属仁人之用心,然何异郑子产之乘舆济人,无补于事。为人上者,惟贵乎洁己奉公,教

民敦节行,励廉耻,加以纠察抚循,俾顽梗残忍之徒,潜移默化,如孟尝之治合浦而珠还①,宋均治九江而

虎避②,方为循良卓行。区区拔草以救民,舍本逐末,亦何益哉!

【注释】①合浦郡盛产珍珠,当地官吏盘剥珠民,导致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孟尝到任后革

除弊端,使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②九江郡中多有虎暴伤人事件,太守宋均下令禁止捕虎,缓和了

人虎矛盾,虎群渡江离去。

【乙文】子产听政

《孟子•离娄下》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秦消吗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

梁②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①凑淆(zhenwei):濠水和滴水。②“徒杠”、“舆梁”:分别指“走人的桥”和“走车的桥”。

13.甲乙两文中监司某与子产都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请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3分)

处事

问题方法结果

人物

监司某(1)(2)毒草不断生长且越拔越多

子产百姓渡河困难用自己的乘驾帮百姓渡河(3)

14.对]二甲文中毒草“愈孑发愈多”的根本原因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断肠草生命力极强、生长旺盛。

B.当地村民以次充好、鱼龙混杂。

C.地方官吏管理松懈,监守自盗。

D.当地村民扩大规模,多方经营。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认为应该以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B.乙文认为百姓本来就没有渡河烦恼。

C.甲乙两文都认为执政者有仁人之心。

D.甲乙两文都认为治理方法舍本逐末。

16.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实施主张,请评价这两种主张的实效性。(5分)

【答案】13.①胡蔓草毒死很多人

②村民拔草一筐给若干钱

③无法帮助每个人渡河14.D15.B16.示例:乙文提出建桥的主张,能够立竿见影、一劳永

逸地解决渡河难的问题,甲文认为为官者廉洁奉公,再以礼义廉耻教化百姓,希望以此转变民风,虽然费

时漫长,但是同样是治本之策,同样具有实效性。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监司某:

由“计阖省每年毙于毒者,何止百数十人”可知,监司某遇到的问题是胡蔓草毒死很多人。

由“有监司某悯之,出示村民,每日拔草以献,一筐给值若干”可知,监司某对此采取的措施是村民拔草一筐

给若干钱。

子产:

由“然何异郑子产之乘舆济人”“焉得人人而济之?”可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无法帮助每个人渡河。

1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由“一筐给值若干……卖菜佣及穷民无业者,咸采此草,荷担入城市,踵相接也”可知,有监司某采用以值换

取毒草的做法,导致“卖菜佣及穷民无业者,咸采此草”,百姓为了生计,必定扩大规模,多方经营。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乙文认为百姓本来就没有渡河烦恼”错误。“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意思是:

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孟子认为修好了桥,百姓才

没有渡河烦恼。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可知,乙文提出建桥的主张,能够立竿见影、一劳永

逸地解决渡河难的问题。

由“为人上者,惟贵乎洁己奉公,教民敦节行,励廉耻,加以纠察抚循,俾顽梗残忍之徒,潜移默化,如孟

尝之治合浦而珠还,宋均治九江而虎避,方为循良卓行”可知,甲文认为为官者廉洁奉公,再以礼义廉耻教

化百姓,希望以此转变民风,虽然费时漫长,但是同样是治本之策,同样具有实效性。

参考译文:

【甲文】断肠草

①粤地深山大泽中多有胡蔓草,它的花有黄、白二种,吃了之后就会断肠而死。凡是内心有激动愤慨

怨恨的人,就会吃断肠草。有的把断肠草放在食物中毒杀他的仇人,有的拿着断肠草来欺骗他人财物,如

果不能如愿,就把断肠草放到他人的口中,不一会就七窍流血而死。统计全省每年死于毒草的人,哪里只

有几百人呢!

②有监司某可怜被毒死的人,贴出告示,让村民每天拔除断肠草上交,一筐断肠草给若干价钱。于是,

卖菜做佣工以及无业穷苦的百姓,都来采集断肠草,挑着担子进入城市,一个接着一个。怎奈采集毒草的

人虽然很多,但是毒草的生产却不断竭,并且愈拔愈多,还不到一年就废除了这样徭役。

③我认为有监司某的举措虽然处于仁者之心,但是与郑子产以自己所乘的车子帮人渡河没有什么区别,

于事无补。做官的人,只有尊崇洁己奉公,教育百姓勉力修养品行,劝勉人有廉洁的操守和知羞耻之心,

加以举发督察、安抚慰问,使非常顽固残忍的人能够潜移默化,就好像孟尝治理合浦,革除弊端,使合浦

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宋均治理九江使虎群渡江离去,才是高明的做法。用小小的拔除毒草的做法想要

救助百姓,是放弃根本的而追求枝节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乙文】子产听政

子产主持郑国的行政,用他的专车帮助别人渡过漫水和消水。孟子评论说:“是个好人,却并不懂治

国理政。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修平政治,

他外出时鸣锣开道都可以,哪能够一个个地帮人渡河呢?如果治国理政者一个个地去讨好人,时间也就会

不够用了。”

五、(2023•上海金山•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尹公亭记

曾巩

①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

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

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②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

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辩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

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

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①而嬉,岁余

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

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庠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

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

属予记之。

③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

时,而与之共其乐口!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

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

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注)①芨(ba):草根,此指在草间住宿。

17.下列对第①段分析正顿的一项是()。(2分)

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

B.阐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

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

D.以议发端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18.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3分)

19.可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

A.乎B.耶C.哉D.焉

20.评析本文写作的针对性。(5分)

【答案】17.D18.画线句用四字短语叙述了尹公选址造亭的位置及所处环境之美、逗留之乐,又以长

句叙述尹公亭命名的由来,句式长短参差,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19.C20.本篇记叙了随州人扩

建尹洙旧亭一事,既赞颂了深得官民爱戴的尹公不惊宠辱、正己济世之德,又赞颂了随州官民向善敬贤之

美,暗含开篇所议,即君子不刻意追求声名、地位,但其行具君子之道自然会被后人敬慕。启示我们应当

效仿君子自得于己而非有待于外,自身品行修养提高之后自然会外有所好。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介绍了尹公之亭的建亭缘由“错误,建亭原因在第二段“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而

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

其故基,增座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

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

B.“述了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错误,写这篇记的原因在第三段“故予为之书”。

C.“批判了旌表君子住处的行为"错去,结合“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

所以与人同其好也”,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气节、

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可知没有批判旌表君子

住处的行为。

D.“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

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开篇议论,提出观点。选项正确。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点的能力。

“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而嬉,岁余乃去”,画线句用四字短语叙述了尹公选址造亭的位置及所处环境之

美、逗留之乐;

“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又以长句叙述尹公亭命名的由来,句式长短参差,富有音

韵美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此处和“岂”搭配,加上后面的感叹号,表强烈的反问语气。“焉”在句末不表疑问;“乎”一般为纯疑问;“哉”

和“耶”中,“哉”的语气更强一些,故此处宜选用“哉”。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章主旨的能力。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己矣,非有待于外也”,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

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后又说“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

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即君子不刻意追求声名、地位,但其行具君子之道自然会被后人敬慕。

第二段“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

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芨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

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尹公不惊宠辱、正己济世,深得官民爱戴;离开后随州人扩建

尹洙旧亭,表明随州官民向善敬贤之美德。

第三段,“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想尹公之风声气烈,

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己乎”,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

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想想尹公的风

声气烈,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

原因么。这些内容启示我们应当效仿君子自得于己而非有待于外,自身品行修养提高之后自然会外有所好。

参考译文:

尹公亭记

曾巩

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然而孔子说

君子痛恨到死时却名声还不显扬,是因为要让世人同自己的行为一个样。人们对于君子,只需要内心敬服

就行了,并不是对在社会上怎样再去推崇他还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

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

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在本人能有办法使自己确有心得,在社会能有办法让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这正

是用来构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准则,而与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同的地方。

随地作为一个州,距离京城很远,那地方偏僻,几乎与外界隔绝。在庆历年间,起居舍人兼直龙图阁

河南人尹洙公,因为受到掌权的小人的排挤,被贬官到这个州来,居住在州城东面五里处的开佛寺中的金

灯院。尹公具有品行道义和文学修养,在辨析论争方面很擅长,一时间与尹公交友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

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尹公。在这段时间,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

贵贱死生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随州居住,每天把考论图书、通晓古今作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

本觉不出自己的官职已被贬黜了。他曾经在住处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

亭子,用来休息和游玩,过了一年多才离开。他离开之后,人们不忍心废弃毁坏(亭子),就经常修缮它,

于是取名叫做“尹公亭”。随州从事谢景平镌刻石碑记述这件事。到了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人李禹卿

公到这个州做太守,开始就着原有的基址,把低矮处增高,把狭窄处加宽,砍伐树木换掉旧亭,制造屋瓦

铺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宽敞又高爽,环绕着随州的大小山峰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又把旧亭

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这年冬天,

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

大致来说,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

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岂是为了安慰随人的心而与他一起欢乐呢!而且还将这些荒遐僻绝之境

让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赏到它。传其名、浏览其迹的人,没有不低回俯仰观望的。想想尹公的风声气烈,

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文章,此时为熙宁元年正月日。

六、(2023•上海虹口•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2分)

传是楼记

[清]汪琬

①昆山徐健蕾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

诏之日:“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

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

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口?''因指书而"密笑日:“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②苦差,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

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①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

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

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西幸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估②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

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③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③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

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书善读书者而能如

是乎!

④今健董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其

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

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①裒聚:聚集。②呻估:诵读。③斗靡:指以辞藻华丽竞胜。

21.第①段口中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

A.焉B.哉C.乎D.耶

22.对文中下列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欣然”,有表现力,表现出徐健蕾藏书极丰、还将延及子孙的得意洋洋之神情。

B.第②段“甚矣”,谓语前置,以感叹句抒写图书遭遇的灾难之频繁,后援引史实道出藏书之难。

C.第②段“而或”,复合虚词,可译为“有时”,作者从反面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

D.第③段“非……乎”,以反问句式,强调善于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知与行能合一。

23.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明清时尤盛。请根据文本和下面所选苏辙

《藏书室记》内容,比较两位藏书者藏书和读书目的的异同。(4分)

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日:“读是,内以

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楼,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

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选自苏辙《藏书室记》)

藏书和读书目的

文本

不同点相同点

《传是楼记》

藏书读书是为了修身治国,使后世子

《藏书室记》

孙接受书中之道而行之。

24.行文跌宕起伏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就此结合②③两段加以评析。(5分)

【答案】21.B22.C23.不同点:徐健蕾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

相同点: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24.第二段先以“书之多厄”

直抒胸臆,引入议论;后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作者进一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

心得更难。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心不践行,不如不读书。

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和“尊所闻,行所知”的读书态度。

行文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由原文“然则吾何以传女曹”翻译为“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可知是疑问句,且含有感叹意味,应

该使用放置句末的特指问句语气词。

A.“焉”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B.“哉”表示疑问或反问,常用在特指问句句末,有强烈的感叹语气,相当于“呢”。

C.“乎”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耶”句末文言助词,相当于“吗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中的理解能力。

C.“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错误。原文"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估

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意思是: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

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

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可知作者的意图是提出要言行一致。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今健董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其

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

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可知,其不同点是徐健蕾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

由原文“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

矣”可知,相同点是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行文的能力。

由第二段“甚矣,书之多厄也”可知直抒胸臆,引入议论。由原文“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

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可

知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作者进一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心得更难。由原文“是故

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是则呻估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可知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心不践

行,不如不读书。

由第三段“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

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

如是乎”可知,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和“尊所闻,行所知”

的读书态度。行文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蕾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总共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制作了大橱,贮

书若干万卷。先生召集儿孙,登上此楼,训敕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

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

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之类的宝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

珍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