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第一节地球的生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第四节生态系统第五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第六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第七节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圈(biosphere)概念:地球上存在着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范围: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厚度约达20公里。而生物的大部分个体集中分布于地表上下约100米厚的范围内。特征:是地球四大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在能量转化固定、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节地球的生物界从元素到生命的进化顺序(M.Calvin,1975)生命的起源2025/4/155遗传密码2025/4/156细胞分裂前的DNA复制生物分类系统为了更好识别和保护丰富繁杂的生物种类,按照生物形态与解剖特征、习性差别、亲缘关系等差异,然后根据其演化趋向和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建立生物分类系统。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种: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级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能自然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个体群。是生物分界最基本的单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广州市市花:木棉花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锦葵目木棉科木棉属木棉花行道树??景观意义对于羊城来说,木棉花并不仅仅是南国特有的物种和景观,多少年的岁月沉淀,它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这里人们抹不去的情感基因。1982年评选市花。木棉树由于树叶稀疏、棉絮较多、生长缓慢等特性,不适合作为行道树。2025/4/1510二界分类系统: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将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界。动物:以植物或猎物为食物的异养生物,能够运动。植物:多是自养的、不运动的或是被动运动的;三界法四界法五界法: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一、原核生物界
是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细菌和蓝藻。细菌:单细胞微生物。按其营养方式可分为异养的、光自养的和化能自养的三类。蓝藻:一种细胞中无细胞核、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藻体多呈蓝绿色。原核生物——细菌原核生物——蓝藻1二.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也有一些群体。细胞内都具有由核膜包围起来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有些原生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为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如裸藻、金藻、甲藻等;有些则不含有色素,为非光合作用的异养生物,如肉足虫、纤毛虫等。原生生物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湿润的陆地环境中。原生生物——金藻原生生物——直链藻三.植物界
这是一种细胞中具有明显细胞核的真核生物,有机体的细胞中多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够利用太阳光能制造有机食物的自养生物。极少数为非绿色的寄生物。包括除蓝藻之外的全部藻类植物和所有高等植物。1、藻类:低等植物,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多为单细胞生物或呈叶状体与丝状体。常见的藻类有水绵、硅藻、海带和紫菜等。1.苔藓植物:个体很小,高度一般不超过10cm,有类似于茎叶的分化而无真根,体内没有起输导作用的维管束组织,多分布于潮湿阴暗的地方。高等植物苔藓2.维管植物:
维管束:提高疏导水分和养料的效率,并促使植物体产生真正的根茎叶等器官,分别起着固着、吸收、支持、运输和光合作用等生理机能,从而使这类植物具有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维管植物:蕨类植物是世界上古老的植物之一,早在4亿年前就生存于地球上,是体内首先出现维管束的植物。
桫椤蕨类(芒箕)凤尾蕨2.维管植物:
裸子植物是维管植物中最先产生种子的一个类群。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出现最晚、进化程度最高,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一个类群,从而在陆地植被景观中居于主导地位。裸子植物——苏铁裸子植物
——银杏裸子植物——松科的球果被子植物——椰树菠萝蜜可可树蟠桃四、真菌界
真菌也属于真核生物,在二界分类系统中划归植物界。但由于其体内不含可行光合作用的任何色素而为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有机体大都由多细胞的菌丝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菌丝体;外表呈灰色、黑色、褐色或红色;并以各种孢子进行繁殖为特征,故单列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界。蘑菇1蘑菇茶树菇猴头菇动物亦属于体内不含光合色素的真核异养生物。构成躯体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一定种类的组织联合起来承担某种生理机能而成为器官,许多不同的器官再联合为器官系统。动物界的种类繁多,划分为许多类群,其中主要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五、动物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地球上的生命自然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或组建水平(如下图)。从大分子有机物开始直到生物圈,复杂程度逐级增加。
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境:生物具体居住的环境生态因子:对生物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生存条件: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主导因子:
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生态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忍耐范围(上限和下限)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狭生态幅狭生态幅广生态幅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点综合性:各种生态因子并非孤立地单独对生物发生作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共同在一起对生物产生影响。非等价性:
对生物起作用的各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1-2个是主导因子、而其他因子的作用相对小些。不可替代性: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用另一个因子来代替。限制性:
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
(一)光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都必须有能量的供给,光能进入生命自然界的第一步是太阳辐射被绿色植物所吸收,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质中,除供应本身消耗外,还为其他一切生物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光对植物的作用:光质、光强、光照时间长短阳性植物、阴性植物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二、生态因子与生物蓝光:蛋白质合成;红光:糖类;黄光和绿光多被反射;紫外光能抑制植物根茎伸长和促使花青素的形成。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的引种、育种和花期控制等工作中,必须注意植物的光周期的反应特点。鸟类生殖期间人为改变光周期可以控制其产卵量,人类采取在夜晚给予人工光照提高母鸡产卵量。光与植物(二)温度温度与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平衡。植物正常生长的温度范围、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低温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温度的适应。(0-45度)春化作用:某些植物的开花结实需要在某一发育阶段中有低温的刺激的现象,如冬小麦。温度与动物:动物则因热能代谢特征的不同分为恒温动物、变温动物和异温动物。(-2-50度)温度与动植物的分布:在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动植物分布。
贝格曼(Bergmann)定律:同类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的个体通常比在温热地区的个体大的现象。阿伦(Allen)定律:哺乳动物其身体的突出部分在寒冷地带的通常要比温暖地区的有明显的缩短现象。动植物对温度很比较强的适应能力,严寒与酷热的环境都可以看到大量生物的存在。森林内部(三)水生命起源于水域环境,水是生物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根据植物需水程度不同,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等生态类型。动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的方式:迁移;保持体内水分;夏眠。水分与植被仙人掌板根((四)空气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运动对生物的影响。1、O22、CO23、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等,使大气造成污染。不同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响应:紫花苜蓿对SO2特别敏感而易受害;氟化氢对唐菖蒲、杏、李、松的危害很大,对紫花苜蓿、玫瑰、棉花、番茄的危害较小。●植物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具净化环境作用。刺槐、银桦可吸收氯气;番茄、扁豆能吸收HF;垂柳、加杨、刺槐等较强吸收SO2。●植物的减尘作用:与树种、林带宽度、草坪面积、种植情况有关。●植物的杀菌作用: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植物的减尘作用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是植物孢子、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力有助于形成有利于植物和动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力的扩散作用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程度。风对植物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使植物变形,形成不对称的“旗形树冠”或使树干弯曲。强风还引起树木的“风倒”和“风折”。风对动物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影响动物的行为活动。食肉兽类迎风搜索捕获物;在海洋沿岸、岛屿和高山上风力强劲的地方,有翅昆虫很少,无翅昆虫占绝大多数。旗形树1(五)土壤1、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植物有明显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粘土多生长浅根性植物;沙土发育深根系为主的植物;在基质流动性很大的沙地上只有沙生植物才能够生存。土壤的酸碱度(pH):根据植物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不同,将植物划分为酸性土植物(pH<6.5),如油茶、柑橘、橡胶等;中性土植物(pH6.5—7.5),粮食作物、蔬菜和许多落叶阔叶树木等;碱性土植物(pH>7.5),如荒漠与草原中许多植物。土壤pH对元素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盐分对植物有影响当土壤中盐份含量过高时,会造成生物生理性干旱,从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等各方面。盐生植物以聚盐、避盐或泌盐等方式适应盐生环境。聚盐植物:如红树避盐植物:如盐角草泌盐植物:如大米草1.土壤肥力也明显影响植物据此也把植物分为:富养植物:如水浮莲中养植物:大多数植物贫养植物:硅藻2、土壤对动物的影响:土壤和其他陆地基质影响动物的生存与特征。土壤空气、水分、温度和化学性质都对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特性产生影响。竞争: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确定短缺资源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个物种战胜另一物种,甚至导致一种物种完全被排除。
寄生作用: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一方获利,而另一方遭受损害。寄居在别种生物上并获利的一方称寄生物,被寄居并受害的一方被称为寄主。
捕食作用:指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象。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又称为互助,在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中都受到利益,但它们并不是必须互相依赖,可以单独生存。互利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而区别于原始合作。六、生物之间猪笼草食蝇草绞杀绞杀过程蜘蛛捕食螳螂捕食螟蛉之子狮子捕猎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生物与环境之间所表现出的这种协调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分两个类型:1.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受到生态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2.趋异适应:指同一种生物由于不同环境的影响,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生态适应。变色龙枯叶龟竹节虫枯叶蝶沙漠中的甲虫弹涂鱼“自然选择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精密的检查着(生物)最细微的变异,排斥坏的,保存好的,并把它积累起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有机会,它就静静的不知不觉的工作,改进各种生物与有机和无机生活条件的关系”------《物种起源》生态平衡第三节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群。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但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环境之间,并不孤立,也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该种生物的特殊规律性。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热带鱼群海鸟群海豹群象群一、种群基本特征1.种群的数量和密度任何一种生物在一定空间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种群的大小(数量);在单位面积或空间中的个体数目,则称密度
2.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一般种群年龄结构愈复杂,其稳定性愈大,适应能力愈强,种群愈繁盛。快速增长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类型3.种群中个体水平分布格局
一般种群个体的水平分布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1.成群分布2.均匀分布3.随机分布4.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增长和衰退)最大出生率: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繁殖仅受生理因素所制约)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指在特定条件下的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指生物种群在最适环境下,活到了其生理寿命才死亡的概率。实际死亡率: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死亡概率,即多数或部份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饥饿、恶劣气候和砍伐等。5、种群增长
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种群个体数目的增加。罗杰斯谛增长6、种内关系(种群调节)种群是通过环境阻力的负反馈机制促进种群潜在增长力发展的正反馈受到限制而实现自我调节,使种群数量维持在某种平衡状态。种群稳定增长与自我调节示意图群落:种群的集合体,它是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而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是一个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织层次。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生物群体。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二、生物群落
(一)种类组成
不同类型的群落具有不同的生物种类,种类成分是区别不同群落类型的首要特征。
物种多样性: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和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的合称。
优势种:在群落中凡是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的生物。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生物量也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并在建造群落、改造环境和在物质与能量交换中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附属种:群落中其他次要的种类。(共建种、偶见种、伴生种)
(二)群落的外貌与生活型
植物群落外貌:是群落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外部表相。环境或群落类型不同,它的外貌特征也不同。群落的外貌是识别和区分植物群落类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森林、草原、灌丛的外貌迥然不同;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生活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例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苔藓植物和藻菌植物等。它们又可进一步划分成次一级的生活型类型,如乔木被划分成针叶树、常绿阔叶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草本植物被划分成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等。
(三)群落的结构(内部空间感)
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逐渐分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有了上下不同的分化,即成层现象。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小地形、土壤条件或光照状况的不同,以及动物的活动,使群落内部的环境在水平方向上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形成许多小环境,或者由于植物依靠根蘖和根茎繁殖的结果,便在群落内部分化出许多由一种或若干种植物所构成的小斑块,即小群落。它们或多或少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群落中,形成所谓镶嵌现象,这就是群落在水平方向的主要结构-镶嵌性。
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过植物枝叶的遮荫和挡风,根系不断地分泌有机化合物,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减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构质的分解以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地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使群落内部形成了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即群落环境。包括:光照、水、热、风、土壤等。
(四)群落的环境
(五)生物群落的动态(时间感)
1.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季相:在气候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气候表现出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即在不同季节植物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在各季呈现出不同的外貌特征。
季相更替:群落外貌顺序变化的过程。
研究季相的意义: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是地理环境变化的反映。通过对这种动态特征的观察,可以了解地理环境在一年中变化的概况。同时,还可为确定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季节提供依据。
纽约州乔治湖地区的四季植被变化
2.生物群落的演替
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人为演替、自然演替。
原生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做次生演替。
次生裸地: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裸地的土壤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为次生演替奠定了基础。
按群落演替的发展方向:
进展演替(顺行演替):当发生于裸露地面的群落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总趋势朝向逐渐符合于当地主要生态环境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演替过程,叫做顺行演替。顺行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
逆行演替:群落由于受到干扰破坏而驱使演替过程倒退,即为逆行演替。演替结果是群落的生物种类由减少,结构简化,生产力降低。热带雨林的砍伐?迁移农业?
群落演替的速度群落演替的速度随具体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在演替系列的早期阶段比较迅速,群落稳定性差;后期,演替速度逐渐变慢;最后阶段的群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快些。
顶极群落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顺行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结构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最后阶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顶极或顶极群落。
第四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三.生态系统的功能四.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指在一定地区内,生物(生物群落)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农田、城市、湖泊等开放系统反馈系统动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1.非生物成分:
包括气候因子(太阳辐射能)、H2O、CO2、O2、各种无机盐类和蛋白质、脂肪、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共同构成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成为生物活动的场所,是维系生物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
2.生物成分:
生产者:指生物成分中能利用太阳能等能源,将简单无机物合成为复杂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消费者:指以自养生物或其它生物为食而获得生存能量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可分为植食动物(第一级消费者)和肉食动物(第二级消费者)。分解者:指将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同时自己也得到食物和能量的生物。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属异养生物。(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如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营养结构:指依食物关系把各类生物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结构。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由食性关系建立起的各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
主要有二种类型的食物链:捕食食物链(活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腐食食物链)。食物网:由多个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网状营养结构。营养级:指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所有生物种的总和。三、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动物的次级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能量系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和不可逆的。林德曼(Lindeman)效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营养级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其能量转化效率大约为10%。生态金字塔:指将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上的生产量或能量按营养级高低由下而上用图形重叠在一起形成的金字塔。有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生产力或能量金字塔三种表示方式2025/4/15120物质循环(三大循环)水循环:水是最好的溶剂,绝大多数物质都溶于水,随水迁移并被生物利用。因此其它物质的循环都结合水循环进行,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是中心循环。气体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圈,其次是水圈。气体循环的物质具有扩散性强、流动性大、易混合的特点,循环快,不易出现元素的过多或短缺现象,具明显的全球性循环特点。主要有C、H、O、N等。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其次是土圈。该类循环具有扩散性弱、流动性小、不易混合的特点,循环慢,易出现元素的过多或短缺现象,不具明显的全球性循环特点。主要有K、Na、Ca、P、S等。四.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的变动,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协调,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接近平衡,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达到最和谐的协调关系。动态平衡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一.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1.主要特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繁多。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平均生物生产量和巨大的生物物质积累量。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较明显的动态变化,包括变化和类型的演替。2.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常绿阔叶林景观针叶林景观我国纬度地带性我国沿海向陆地植被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珠穆拉玛峰南北坡植被带谱分布(一)热带雨林1、植物种类极为丰富;2、多具光滑柱状树干,具有高大的板状根与老茎生花现象;3、生活型各异而非常复杂;4、林内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极其丰富,群落外貌终年常绿;5、动物种类繁多,尤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的数量与种类最多;6、灵长目动物也比较多,而大型食草动物比较贫乏;7、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滴水叶尖2.热带稀树草原1、以高达1米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散生着一些旱生矮乔木,具有分枝多的丛生树干和扁平的伞状树冠,叶小坚硬,常绿或落叶;2、有大量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还有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动物迁移3、生产力比雨林低;4、有明显的季相纺锤树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在南、北美洲、大洋州、非洲以及亚洲均有分布,生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1)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相当复杂,但远不如热带雨林;(2)树叶较厚、常绿、宽阔,表面暗绿光亮且多与阳光垂直;(3)林冠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蕨类植物很丰富;(4)生产力仅次于热带雨林;(5)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常绿硬叶阔叶林:旱生特征明显,乔木以栎类为主,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相当繁茂。地中海气候地区四.温带落叶阔叶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直到东北的南部。1、具有比较宽薄的叶片,春夏长叶,秋冬落叶;2、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四个非常清楚的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3、藤本和附生植物极少;4、季相变化十分鲜明;5、动物有鼠、松鼠、鹿、鸟类,以及狐、狼和熊等。五、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纬45-70之间的寒温带气候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我国主要在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北部。乔木以松杉类为主,总体结构比较简单,层次清晰,灌木和草本植物较少,但苔原植物比较发达。六、温带草原旱生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组成。1、主要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须芒草、草、早熟禾等组成,混有多种双子叶杂类草如豆科、菊科植物,散生矮小灌木;2、普遍具有叶面积狭小、具绒毛、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根系发达等旱生特征;3、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一或二个层;4、季相更替频繁而鲜明。5、动物以大型植食动物如野驴、野牛、骆驼、黄羊等和以穴居为主的啮齿类动物为主;6、温带草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都不高。七、荒漠亚热带荒漠区: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区是干旱脱水的空气返回大地的地区,那里集中了地球上大多数的荒漠,又有回归荒漠带之称。温带荒漠区:分布于大陆中部的一些平原,由深处内陆引起气候干旱温带荒漠与回归带的荒漠相比,夏天同样炎热干燥,但冬天却要寒冷得多,寒暑变化剧烈。八、冻原典型的寒带生态系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地带)1、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主要是苔藓、地衣和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的矮小灌木。2、紧贴地面生长;3、多为常绿的多年生植物,具有大型和鲜艳的花朵;4、群落结构简单,通常仅1-2层,苔藓地衣层特别繁茂;5、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有驯鹿、麝牛、北极狐、北极熊、狼和旅鼠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繁息;6、生产力很低。三、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类型: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特征:1、生物可分为:底栖生物、自游生物、浮游生物与漂浮生物等生态类群;2、生物量金字塔呈现颠倒型,即较高营养级(如鱼类)的生物量大于生产者的生物量。一、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通常都具有明显的边界。根据水的运动分为流水与静水两个类型。(一)流水生态系统河流的上游:第一性生产者以固着性藻类为主,消费者以水生蚊虫、蜻蜓、浮蝣和小型鱼类为主,由于一般污染较少,有机物质不多,多系贫养型水体。下游河段:第一性生产者除多为浮游性的绿藻、蓝藻和某些硅藻外,在河汊与岸滩平广的浅水处常有高等植物成片分布,消费者中有浮游动物和软体动物,河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二)静水生态系统静水生态系统是指陆地上的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生态系统。(二)海洋生态系统(一)海岸带1、生物成分复杂多样;2、第一性生产者以浮游植物和大型固着生长的绿藻、褐藻与红树类植物为主;3、动物以近岸性浮游动物、鱼类和螺、蚌、牡蛎、蚶、贝、沙蚕等底栖生物为多;4、生物生产力较高,河口湾与红树林是两个独特的次级生态系统。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二)浅海带1、有利于生物的生存;2、主要生产者植物为浮游硅藻、裸甲藻等;3、消费者除桡足类外,大都为滤食性鱼类,如鳕、鲱等;4、鱼虾产量高。主要捕鱼区。海洋资源的过渡开发海洋污染:石油污染、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货物运输合同协议2025年
- 2025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各省)-北京住院医师神经内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项选择题100题】)
-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问题(2025版)
- 弃土场租赁协议模板简易2025年
- 快递驿站转让协议2025年
- 2025年住院医师考试-住院医师公共科目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项选择题100题】)
- 年度购销合同范本大全2025年
- 砂浆购销合同(2025版)
- 减灾委员会2025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
- 美容美发店租赁合同范本2025年
- 《电子陶瓷概述》课件
- 分田协议书范本2024年
- 《铁路轨道维护》课件-曲线方向整治
- 工业自动化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
- 住宅小区综合管网工程施工方案内容完整
- 保时捷订车合同范例
- 管道闭水试验(自动计算)
- 微专题讲义:零点差问题-解析版
-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课件-宋霜-最终完整版
- 行政部工作职责、流程、制度
- 1688代运营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