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推断(文言文二)-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1页
虚词推断(文言文二)-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2页
虚词推断(文言文二)-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3页
虚词推断(文言文二)-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4页
虚词推断(文言文二)-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10虚词推断(文言文)

<1

[看题趋势

(2024•上海秋考卷,16.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方B.乃C.且D.安

(2022•上海秋考卷,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耳B.矣C.耶D.也

从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虚词推断的问题来看,可以总结出命题角度和考查能力的重点:

其一,理解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功能。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对常见虚词的用法有较深的理解,能够准

确识别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且”常用于表示递进或并列关系,“矣”则常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

或状态的变化。

其二,结合上下文进行逻辑推理。在选择合适的虚词时,必须结合前后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推理,确保

虚词的选择既能符合语法要求,又能保持语义连贯,需要考虑整个句子的语义完整性和逻辑性。

考查能力重在:学生对古汉语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对文本整体理解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能否

准确选择合适的虚词不仅取决于对虚词本身的理解,还需要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由此预测今后命题趋势: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能会继续注重对学生古汉语基础知识的考核,特别是

在虚词用法方面的要求会更加细致。同时,可能会增加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虚词的基

本用法,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虚词选择的趋势也可能增强,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h

重难诠释

高分技巧:

如何进行虚词推断

在古汉语学习中,虚词的正确使用和理解是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关键之一。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

但它们在句子结构、语气表达和逻辑关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虚词推断的方法对于提高古

汉语阅读和分析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进行虚词推断,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首先,要进行有效的虚词推断,必须对常见的虚词及其基本用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常见的虚词包括

连词、助词、介词、语气词等,每种虚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使用场景。例如:

-“而”:表示并列或转折关系,如“敏而好学”(并列),“人而无信”(假设)。

-“乃”:表示承接或判断关系,如“家祭无忘告乃翁”(承接),“此乃吾师也”(判断)。

-“之”:作为助词,可以表示领属关系或取消句子独立性,如“臣之壮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领属关系)。

-“矣”:表示动作完成或状态变化,如“岁亦暮矣”。

通过对这些虚词的基本用法进行系统学习,可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迅速缩小选择范围,提高推断的准

确性。

二、结合上下文语境

虚词的意义和功能往往依赖于具体的上下文环境。因此,在进行虚词推断时,必须仔细阅读前后文,

理解整个句子乃至段落的整体意思。例如,如果一个句子表达了递进关系,那么可能需要选择表示递进的

虚词如“且”;如果句子表示因果关系,则可以选择“故”或“以”。通过分析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可以

更好地确定虚词的选择。

三、注意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

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也是推断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承担的功能也有

所不同。例如:

-“则”通常位于主句之后,表示结果或推论,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者”常用于名词或动词后,表示定语或状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焉”可以表示疑问、感叹或兼词,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通过对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虚词。

四、考虑语气和情感色彩

虚词在表达语气和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例如,语气词“乎”、“哉”、“耶”等常用于疑问句

或反问句,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在进行虚词推断时,需要考虑句子的语气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例如:

-“乎”表示一般的疑问语气,如“汝亦知射乎?”

-“哉”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如''岂不痛哉!”

-“耶”表示轻微的疑问或反问语气,如“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耶?”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气和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虚词。

五、利用排除法

在面对多个选项时,可以采用排除法来逐步缩小选择范围。首先,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排除明显

不符合条件的选项。然后,再逐一分析剩余选项的可能性,最终确定最合适的答案。例如,在选择“方”、

“乃”、“且”、“安”这四个虚词时,可以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气特点,逐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

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六、多做练习,积累经验

虚词推断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练习的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实例分析,可以逐渐熟悉各种

虚词的用法和特点,提高推断的准确性和速度。建议在日常学习中,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尤其是那些含

有丰富虚词使用的篇章,从中体会虚词的实际应用。

结语

总之,虚词推断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这一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还能增强整体的语言素养。通过系统学习虚词的基本用法,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注意语

气和情感色彩,利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并不断进行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虚词推断能力。

希望本文提供的方法能够为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考试中提供帮助,使大家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类虚词推

断题目。记住,每一次的练习都是对自己理解和分析能力的一次提升。

--------------------------------h

限时提升练

1可(建议用时:50分钟)

一、(2025•普陀一模)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甲文】《老子》•第二十八章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久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

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⑤。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⑥不割⑦。

【注】①《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②谿:通“溪”。③式:标准、榜样。④忒:

过失、差错。⑤朴:未加工的原木。⑥大制:最完美的治理。⑦割:伤害。

【乙文】张雄字说(节选)

〔明〕归有光

①张雄既冠,请字于余。余辱为宾,不可以辞,则字之曰O

②闻之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言人有胜人之德,

而操之以不敢胜人之心。德处天下之上,而礼居天下之下,若溪之能受而水归之也。不失其常德而复归于

婴儿,人已之胜心不生,则致柔之极矣。

③人居天地之间,其才智稍异于人,常有加于愚不肖之心。其才智弥大,其加弥甚。故愚不肖常至于

不胜而求反之。天下之争,始于愚不肖之不胜。是以古之君子,有高天下之才智,而退然不敢以有所加,

而天下卒莫之胜,则其致柔之极也。口雄必能守其雌,是谓天下之溪。不能守雌,不能为天下溪,不足以

称雄于天下。

A1.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A.虽然B.然则C.况且D.至于

2.古语有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请推断乙文第①段画线处,作者为张雄所取的字是以下哪

一个,并说明理由。

①子溪②子柔③子德

3.甲乙两文都反映"知雄守雌”的思想,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以下补充资料探究其原因。

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吴讷《文章辨体》

【答案】

1.B2.取字应为“子溪”。作者先由张雄起名为“雄”联想到老子“守雌”的思想,进而借“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中的'‘溪”字,进一步阐发君子应像溪水能使水流都归向自己•样,保持德崇礼谦、

有容不争的品性,文末又两度提及“溪”字,回扣“为天下溪”之义,通篇围绕“溪”字寄托对张雄立身

处世的美好希冀。

3.答案示例一:两文写法不同的原因在于文体样式、目的意图、交际情境等多个方面。先秦诸子散文大都

直接论说人生或治世的基本道理,甲文阐说义理的目的是在动荡的局势中,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政治

主张,以吸引各国统治阶层的关注,因此甲文这种简短精要又富有抽象哲思的写法,更加符合当时的现实

需求。乙文是一篇“说”,这一文体以记叙、议论、说明来解释义理、陈述己意,作者为了使张雄及他人

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雄守雌”思想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的意义,通过引用、对比等手法,将“知雄

守雌”的抽象义理与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结合起来,阐述了人应具备胜人之德却持不敢胜人之

心的义理,符合特定交际情境下的表达需求。

答案示例二:甲文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种,阐说义理的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以及不同思想学派中对道家思

想感兴趣的人士,文章抽象而富有思辨的写法能够引发各类读者的思考,使之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挖掘

其中的智慧,既适用于广泛的传播,也便于进行深入的研究。乙文的写作目的并非单纯重复《老子》“知

雄守雌”的思想,而是要通过取字这件事,解读经典义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在写法

上从问题现象的提出,到后果影响的分析,再到结论做法的总结,循序渐进,达到规劝引导的目的。这体

现了“说”这种文体经常以叙议结合的方式阐释义理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

结合文意可知,这个词语在此处起到了承接上文并引出下文的作用,既对前文进行了总结,又为后文的论

述作了铺垫。前文提到古之君子有高天下之才智却退然不敢以有所加,这是"然"(即如此、这样)的部分;

后文提出“则其致柔之极也",并引出对张雄的期望,即希望他能像古之君子一样守雌,这是"则"(即那么、

就)的部分。因此,“然则”在此处最为恰当。

A.即使这样或虽然这样,一般后面跟转折的内容,不合前后文意;

C.表示更进一层的语气,后面一般补充理由,不合前后文意;

D.表示另提一件事,不合前后文意。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作者首先借助老子的言论"知其雄,守其雌",说明自己由张雄的名字"雄"联想到了老子"守雌"的思想。在老

子哲学中,"雄"代表刚强、进取,"雌"则代表柔顺、退守。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即明白自己刚强的

一面,但要保持柔顺、不争的态度。

接着,作者又解释了“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句话的含义:人有胜过别人的才能,但要用不敢与人争

胜的心态来保持它,就像溪涧能接纳水流而使水流归向它一样。这里的"溪"字既与老子的思想相呼应,又寓

意着君子应像溪水一样有容不争、德崇礼谦。

此外,作者在全文中还多次提及"溪"字,如"若溪之能受而水归之也”"是谓天下之溪”"不能为天下溪",并围

绕这个字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如“不失其常德而复归于婴儿,人己之胜心不生,则致柔之极矣"中的"溪之能

受而水归之",强调了溪涧的接纳和柔顺;又如文末的"雄必能守其雌,是谓天下之溪”,再次强调了“溪"字

的寓意和重要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为张雄所取的字应该是与"溪"字相关的。在给出的因此,选"子溪",能

够与老子的思想和作者在全文中强调的"溪"字寓意完全吻合。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从文体样式来看,甲文选自老子《道德经》,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种,其特点在于直接论说人生或治世

的基本道理,语言简练而富有哲思,所以甲文一章仅一百余字。乙文根据其标题《张雄字说》可知,这是

一篇“说",这一文体通常包含记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旨在解释义理、陈述己意。因此,甲文在

阐述“知雄守雌"的思想时,更侧重于直接论述和抽象思考,而乙文则通过具体的故事、引用和对比等手法,

将抽象的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相结合,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具体。

②从目的意图来看,甲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传播老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以吸引统治阶层的关注,实现"无为

而治”的政治理想。因此,甲文采用了简短精要、富有思辨性的写法,旨在快速传达文中"故大制不割”的思

想精髓。而乙文的写作目的则在于通过为张雄取字这一具体事件,解读经典义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转化为

实际应用,比如"不失其常德而复归于婴儿,人己之胜心不生,则致柔之极矣”。乙文通过详细阐述“知雄守

雌”的思想内涵,并结合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旨在引导张雄及读者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思想。

③从交际情境来看,甲文的读者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以及不同思想学派中对道家思想感兴趣的人士。此时

位于孔子始开私学之时,能在官学中接受教育的都是公子王孙、士等阶层人士,这些读者通常具有较高的

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因此甲文采用了抽象而富有思辨的写法,以适应读者的需求。而乙文写于清朝,其

读者对象则更加广泛,包括张雄本人以及可能接触到这篇文章的其他人。乙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具体的例

子,使得"知雄守雌"的思想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了规劝引导的目的。

参考译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

失,就会回复到婴儿般单纯柔和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榜样。甘愿

做天下的榜样,永恒的德行就不出差错,就能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

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张雄字说(节选)

①张雄成年以后,向我请求取字。我有幸作为宾客,不能推辞,就给他取字叫“子溪”。

②我听说过老子的话:“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

就不会离失,就能回复到婴儿般单纯柔和的状态。”这是说人虽然有胜过别人的才能,但要用不敢与人争

胜的心态来保持它。德行处在天下人之上,但礼遇却处于天下人之下,就像溪涧能接纳水流而使水流归向

它一样。不失去永恒的德行而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人与我之间的争胜之心就不会产生,就达到了极其柔

顺的境界。

③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如果才智稍微超出一般人,就常常会有凌驾于那些愚笨不贤之人之上的心态。

才智越大,这种凌驾的心态就越严重。所以愚笨不贤之人常常因为不能取胜而寻求反抗。天下的争斗,都

是从愚笨不贤之人不能取胜开始的。因此古代的君子,即使才智高出天下人,也谦卑地不敢以此凌驾于别

人之上,而天下人最终也不能胜过他,这就是他达到了极其柔顺的境界。所以,雄强的人一定能够安守雌

柔,这才称得上是天下的溪涧。不能安守雌柔,就不能成为天下的溪涧,也就不足以在天下称雄。

二、(2025•浦东一模)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张孟兼传

(明)方孝孺

①张孟兼者,名丁,金华之浦江人也。孟兼为人侃侃自许,涉猎书史,颇有俊才,为乡里所称。

②会天子诏征才能士,郡县以孟兼名上,擢国子学录,礼部主事,迁太常司。而是时,诚意伯刘基以

文章有重名,与翰林学士宋先生俱为天下所尊信。基气豪,不肯妄下人,而独喜称孟兼,尝为上言:“仝

天下文章士第一为翰林学士宋濂臣基次之不敢辞又其次则有张生孟兼。其余臣不知也。”

③除孟兼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孟兼廉劲疾恶,抵司,纠撞奸猾,无所贷,株连徒党,相援引,每一事

株流数十。吏民见张佥事出行部,皆凛然堕胆,如畏鬼神,声闻朝廷,升副使,移山东。

④山东布政使吴印,乃钟山主僧,上亲选拜官妻女,用金帛宠之甚厚。印以见知人主,自尊重,礼节

少简。孟兼自负其能无敌,且印新用,又僧也,易之。印候孟兼,由中门入,孟兼以为印虽位大,然我风

宪司,不当由我中门,召守卒笞之。月朔望入学,谒孔子毕,令诸生执经讲说,孟兼故以语侵讥印,印不

平。印上书言状,请去位避孟兼之横,否者□为所挤。上大怒,遂械孟兼至阙下,廷诘之,命卫士捽发摘

孥,垂死,特迨弃市。

⑤初,孟兼迁副使山东,自陈父老,大夫为之请假,上许之。孟兼归至家,县令丞皆门谒,奉酒牲为

礼,孟兼坐受其拜不答,麾酒却之。乡人皆劝其少逊让,和以下人,孟兼不听。

⑥孟兼之才,使能克已下人,虽不幸,未必死;而欲尊大其势,而眇略它人,谬矣。

([明:]焦扬选编的《国史献征录》,有删改)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无所物)(2)特设弃市()

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本确的一项。

(1)纠搪奸猾()

A.检举B.督察C.矫正D.纠集

(2)相援时)

A.荐举B.牵连C.带领D.引进

46.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且B.乃C.方D.以

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今天下文章士第一为翰林学士宋濂臣基次之不敢辞又其次则有张生孟兼

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月朔望入学,谒孔子毕,令诸生执经讲说,孟兼故以语侵讥印,印不平。

9.分析第⑤段补叙的作用。

【答案】

4.宽恕判定5.AB6.A7.今天下文章士/第一为翰林学士宋濂/臣基次之/不

敢辞/又其次/则有张生孟兼

8.每月初一、十五到太学,参拜孔子完毕后,(吴印)让各位学生拿着经书讲述解说,张孟兼故意用话语

冒犯讥讽吴印,吴印心中愤愤不平。

9.示例:①第⑤段补叙了张孟兼升官归乡后对县令、县丞的傲慢表现;

②接受他人的礼节,却不对他人以礼相待,与上文互为印证,进一步凸显了他自负、不谦逊待人的性格特

点;且交代了他不听乡人的劝告,暗示他的傲慢、刚愎自用,是最终导致灾祸的原因;

③表达了作者对张孟兼悲剧结局惋惜(批判)的态度。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贷;宽容,饶恕。句意:毫不宽容。

(2)论:判罪,定罪。句意:特别判(他)弃市之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纠:检举。句意:检举奸诈狡猾之人。

故选:Ao

②引:牵连。句意:相互牵连。

故选:Bo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说山东布政使吴印上书言状,请辞去官职避开张孟兼的强横,后面"为所挤”,存在递进关系。

A."且"有"并且,而且"之意,可表递进,填入此处合适;

B."乃"表承接、转折等意思;

C."方"常表时间等,有“正,刚刚”等意思;

D."以"多作介词等用,表凭借、因为等。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天下写文章的士人,第一是翰林学士宋濂,我刘基次之(这一点)不敢推辞,再其次就有张生

孟兼。

"今天下文章士"作主语,主语较长,可在其后断句。

"第一"作主语,"为"作谓语,"翰林学士宋濂"作宾语,宾语后断句。

“臣基"作主语,"次之"作谓语和宾语,宾语后断句。

"不敢"作状语,"辞"作谓语,其后断句。

"又其次"作状语,句前状语后可断句。

"则"副词,就,可放句首,"有"作谓语,"张生孟兼"作宾语,”则有张生孟兼"独立成句。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谒",参拜;"侵讥",冒犯讥讽。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判断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第⑤段补叙了张孟兼迁副使后归乡时的具体行为,即面对县令丞上门以酒牲为礼进行拜见,他"坐受其

拜不答,麾酒却之",通过这一具体事例,直观地展现出他自恃身份、傲慢无礼的态度,与前文所呈现出

的他自负其能、轻视他人(如对山东布政使吴印的种种轻慢行为)的形象互为补充印证,让人物那种恃才

傲物、不懂谦逊礼让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使读者能够从更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张孟兼这一人物形象,

使其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②文中他"坐受其拜不答,摩酒却之",接受他人的礼节,却不对他人以礼相待,与上文互为印证,进一

步凸显了他自负、不谦逊待人的性格特点;提到乡人都劝他"少逊让,和以下人",可他却不听劝告,继续

坚持自己傲慢自负的行事风格。这一情节暗示了正是他这种刚愎自用、不肯放下架子屈己下人的性格,使

得他在为人处世中不断得罪他人,为后文他触怒皇帝最终被处弃市之刑埋下伏笔,揭示了其悲剧结局产生

的内在根源,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其自身性格缺陷与最终悲惨结局之间的紧密联系。

③作者通过补叙这一段内容,不仅仅是客观叙述事件,实则蕴含着自己对张孟兼的态度。一方面,作者认

可张孟兼的才能,觉得以他的才学如果能克制自己、谦逊待人,或许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所以字

里行间透露出对他最终结局的惋惜之情;而另一方面,对于他始终不知悔改、一味自负尊大的行为,作者

又是持批判态度的。

参考译文

①张孟兼,名叫丁,是金华府浦江县人。孟兼为人刚直自信,广泛涉猎经书史籍,很有卓越

的才华,被乡里人称赞。

②正赶上天子下诏征召有才能的士人,郡县把孟兼的名字上报,(他)被提拔为国子学录、

礼部主事,后升迁为太常司。而这时,诚意伯刘基因为文章享有盛名,与翰林学士宋先生都被天

下人尊敬信服。刘基气概豪放,不肯随意居于人下,却唯独喜欢称赞孟兼,曾对皇上说:“如今天

下写文章的士人,第一是翰林学士宋濂,我刘基次之(这一点)不敢推辞,再其次就有张生孟兼。

其余的人我不知道了。”

③任命孟兼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孟兼廉洁刚正,痛恨邪恶,到任后,检举揭发奸诈狡猾之人,

毫不宽容,被株连的同党之类相互牵连,每一件事都株连流放数十人。官吏百姓看到张佥事出行

巡视,都惊恐害怕,如同畏惧鬼神,他的名声传到朝廷,升任副使,调任山东。

④山东布政使吴印,是钟山的主僧,皇上亲自选拔授官,对他的妻子儿女用金帛赏赐宠爱非

常优厚。吴印因为被皇上赏识,自视尊贵,礼节上稍有简慢。孟兼自认为才能无人能敌,并且吴

印是新被任用的,又是僧人,轻视他。吴印拜访孟兼,从中间的门进入,孟兼认为吴印虽然地位

高,但我是风宪司,不应当从我的中门进入,召唤守门士卒鞭打他。每月初一、十五到学校,参

拜孔子完毕后,让各位学生拿着经书讲解,孟兼故意用言语冒犯讥讽吴印,吴印心怀不满。吴印

上书说明情况,请求辞去官职避开孟兼的强横,否则将被他排挤。皇上大怒,于是用刑具把孟兼

押到京城,在朝廷上责问他,命令卫士揪着头发捉拿,(孟兼)几乎死去,特别判他弃市之刑。

当初,孟兼升任山东副使,自己陈说父母年老,大夫为他请假,皇上准许了。孟兼回到家,

县令县丞都登门拜见,捧着酒肉作为礼物,孟兼坐着接受他们的拜见而不回应,挥手把酒肉退回

去。乡里人都劝他稍微谦逊礼让,对人谦和,孟兼不听。

孟兼的才能,如果能克制自己,对人谦逊,即使遭遇不幸,也未必会死;却想要尊崇扩大自

己的权势,而轻视忽略他人,太荒谬了。

三、(2025•杨浦一模)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守耕说

〔明〕归有光

①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虔伯之舅①日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耕六十

年矣。予因虔伯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使予为说。

②予目: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拒樊迟之

请②,而又目:“耕也,馁在其中矣。"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

其时,不惮躬为之矣。

③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于耕,而

不耕者亦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已而已也。今天下之事,举归于名,独耕者其实存耳,其余皆

晏然逸己而已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

(有删节)

守耕记

〔明〕王宠

夫民属列四,农擅首何,贵务本也。等而上之,士尤贵焉。士未至于公卿大夫,下不能为农工商贾。

虽事各殊,而资生之策而惟知务本。故许平③仲日:"学者治生为先务。"生既治,W寡欲以养心,养心以崇

学,崇学以致道,士斯得矣。又日:“土君子当以农务为生。”则知士以农务为本,而从事以尚志也。知士之

志也?卷舒徇其所寓而已。吾郡朝用④,家世故族。治畦千亩,倏而西成。黄云连野,场圃林泉,杖屣追随。

徜徉物外,迥隔凡俗。声色绚丽,不眩于外。势力纷孥,不撼于中。凡有玩好,举不能夺其志,果哉以隐

为高者也!予惟朝用,生以资,欲以寡,心以养,学以崇,道以致,而志以尚焉。于呼!学稼云乎?抑士

之务本者欤!别号守耕,允称其情,于是乎记。

【注】①舅:此指外舅,即岳父。②拒樊迟之请:樊迟,孔子的弟子。《论语》:“樊迟请学稼。子

日:'吾不如老农。'"③许平仲:金末元初理学家。④朝用,即陈朝用,字守耕,他是“吴中四才子"唐寅的

同郡故族。唐寅为其作《守耕图》,本文是画作后幅的题跋。

10.对甲文第②段内容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对"耕稼之事”的态度与孔子的观点对立。

B.孔子拒绝樊迟之请是因为他认为耕种让人受饥。

C.孔子曾钓鱼、射鸟、打猎,而不善于耕种庄稼。

D.孔子认为,君子应该适时而耕,不避亲自耕种。

A11.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A.因B.而C.则D.然

12.乙文画线部分多用短句表情达意,请加以赏析。

13.甲乙两文均以"守耕"为题,一"说"一,,记",写法各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10.D11.C12.画线部分以简洁灵动的语言写陈朝用出身豪门大族有丰厚的田产,却能够超脱世

俗,享受守耕隐居之乐,有力地强调了他能忍受纷繁炫目的外在诱惑,坚守本心,充分表现对其以务农为

本,坚守志向的赞赏和推崇。13.①甲文因好友请记,借居室"守耕"之名赞赏沈翁力耕六十年而不辍,

引发读者思考“君子之耕"与"君子之学"的关系,提出君子适时而耕,不避耕稼!能治理耕者之事,并且应脚

踏实地、不慕虚名,含蓄批评当世以"不耕"之名行安逸之实的现象,重在议论。

②乙文借画作题跋,描绘守耕隐居的场景,赞赏他坐拥田产依然坚守本心,丰富画作意蕴,引导读者思考"耕"

与“志"的关系:士应以农务为本,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生活所需,能减少欲望,修养身心,崇尚学问,追求志

向,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观点对立"错误。根据原文“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

盖尝拒樊迟之请,而又曰:‘耕也,馁在其中矣。’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孔

子以为如适时,不惮躬为之矣”可知,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孔子的观点,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孔子

虽然不再以耕稼之事教人,但他自己并不排斥耕种,而是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君子也应该亲自耕种。因此,

作者与孔子的观点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所差异。

B."耕种让人受饥"错误。根据原文"盖尝拒樊迟之请,而又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可知,孔子拒绝樊迟学习

耕种的请求,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耕种会让人受饥,而是因为他认为耕种不是君子应该学习的内容。

C."不善于耕种庄稼"错误。根据原文"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孔子未尝不耕也”可知,孔子并非

不善于耕种庄稼,而是他除了耕种之外,还会钓鱼、射鸟、打猎等活动。这并不能说明他不善于耕种。

D.正确。根据原文"孔子以为如适时,不惮躬为之矣”可知,孔子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君子应该亲自耕种,不

避讳亲自从事耕种之事。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则":表示假设、条件或顺承关系,在这里,"则"可以很好地连接"生既治"和"寡欲以养心",表达出"如果

生计已经安排妥当,那么就能够减少欲望来养心"这一顺承关系。

故选Co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这部分文字通过短句的运用,使得描述更加紧凑有力。每个短句都独立成意,但又相互关联,共同

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画面。例如,"吾郡朝用,家世故族”简短地介绍了陈朝用的出身背景,而“治畦千

亩,倏而西成"则形象地描绘了他拥有丰厚的田产,并且农作物丰收在望。

接着,"黄云连野,场圃林泉,杖屣追随"几句,更是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陈朝用守耕生活的美好场景。黄色

的麦浪翻滚,连接着天际,田野、场地、林泉交织成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而他则手杖草鞋,悠然自得

地徜徉其中。

然后,"徜徉物外,迥隔凡俗"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陈朝用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他并不被外界的繁华和喧

嚣所干扰,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守耕生活中,享受着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最后,"声色绚丽,不眩于外。势力纷孥,不撼于中”两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陈朝用坚守本心的品质。他能

够忍受纷繁炫目的外在诱惑,不被声色的绚丽所迷惑,也不被势力的纷扰所动摇。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品格,

正是作者所赞赏和推崇的。

因此,乙文中的这部分文字通过简洁灵动的语言和短句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陈朝用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

度,并有力地强调了他能忍受纷繁炫目的外在诱惑、坚守本心的品质。这不仅展现了他以务农为本、坚守

志向的坚定信念,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赞赏和推崇。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甲文是一篇"说"。文章开篇由好友唐虔伯之请引入,借沈翁居室"守耕"之名,对沈翁力耕六十年而不辍

的精神表示赞赏。随后,作者并未止步于对沈翁个人的赞扬,而是由此引发了对“君子之耕"与"君子之学"

关系的深入思考。作者指出,古代大圣大贤在未遇之时,亦不惮躬耕,孔子虽不复以此教人,但亦未尝不

耕。进而提出,君子在适当的时候应该亲自耕种,不避耕稼之事,但同时君子之学并非耕稼本身,而是通

过耕种来治理耕者之事,即要有治理国家、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作者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以“不

耕"之名行安逸之实的现象,强调君子应脚踏实地、不慕虚名。整篇文章以议论为主,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守耕”的真正内涵。

②乙文则是一篇"记",其中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写法。文章以画作题跋的形式,生动描

绘了陈朝用守耕隐居的场景,展现了他坐拥田产却依然坚守本心的品质。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黄云连

野、场圃林泉等自然景象与人物活动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氛围。在描绘场景的同时,

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耕"与"志"关系的思考。他赞赏陈朝用以农务为本,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生活所

需,进而减少欲望、修养身心、崇尚学问、追求志向的做法。这种将个人生活与志向追求相结合的精神境

界,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整篇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既丰富了画作的意蕴,又引导读者

深入思考"守耕”与人生志向的关系。

参考译文:

守耕说

〔明〕归有光

①嘉定有位名叫唐虔伯的人,我曾与他见过一两次面,但我内心特别钦佩他的为人。唐虔伯的舅舅叫

沈翁,他被乡里人称为诚实忠厚的长者,已经辛勤劳作六十年了。我因为唐虔伯而得以了解沈翁。沈翁给

他的居室起名为“守耕",唐虔伯让我为它写一篇解说。

②我说:耕种的事情,古代的大圣大贤们在没有得到机遇的时候,都不怕亲自去做。到了孔子,就不

再以此教导别人了。他曾拒绝过樊迟的请求去学习务农,但又说过:“耕种,常常会饿肚子。”这是说孔子不

耕种吗?其实,孔子钓鱼、射鸟、打猎这些事,也都做过,所以说孔子未尝不耕种。孔子认为如果到了该

耕种的时候,他也不怕亲自去做。

③然而,这可以作为君子的行为准则,却不可以作为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学问,不亲自耕种却能够用

来治理耕种之事。所以耕种的人可以经常从事耕种,而不耕种的人对于不耕种也没有什么妨害。他们不耕

种,并不是安逸享乐而已。如今天下的事情,都归于追求名声,只有耕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余的都是

安逸享乐而已。那些有志于古道的人,是为了耕种的实在呢?还是为了不耕种的虚名呢?

守耕记

〔明〕王宠

百姓职业有四大类,农耕是最重要的,重视农业是务本之道。在这之上,士人的地位尤为尊贵。士人

如果没有升至公卿大夫,也不会去做农工商贾这些职业。虽然他们从事的工作不同,但他们都明白务本的

重要性。所以许平仲说,学者首先要治理生活,生活治理好后,要减少欲望来修养内心。通过修养内心来

崇尚学习,通过崇尚学习来通达道义,这样士人就达到了目标。士君子应该以农耕为生。这样就知道士人

以农耕为根本,从而可以追求自己的志向。何况士人的志向呢。他们可以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要找

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就可以了。我们郡的朝用家族,世代都是豪门大族。他们治理了千亩田地,很快就能收

获满满的粮食。黄云覆盖了整个田野,场地、菜园、树林、泉水都是他们的财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漫

步其中,超脱于世俗之外,不受外界的声色诱惑,也不会被权势和利益所动摇。他们对任何玩物都不感兴

趣,这些都不能改变他们的志向,果然是以隐居为高雅的人啊!我认为朝用就是这样的人,他以物质财富

为生活基础,欲望少,内心清净,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通过追求道义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啊!难道学习

种田就是这样的吗?抑或说士人务本就是这个样子吧!朝用别号守耕,这确实很符合他的情况,于是我就

记下了这篇文章。

四、(2025•七宝期中)阅读文字,完成题目。

重建平山堂记

(明末清初)魏禧

①平山堂距扬州城西北五里许,宋欧阳文忠公所建。公守郡时当庆历末,天下太平。公治尚宽简,故

获兴是役,与宾僚饮酒赋诗其中。自堂建后,扬州数遭兵祸;今六百余年,废兴不一,至于荡为榛芜,盗

拔为浮屠;而其地以公故,益名于天下。登临者,慨然有觇首之思①焉!

②今金公②前守斯郡,政既成,慨先贤之不祀,郡之最胜地久废,与乡大夫汪君蛟门谋廓然新作,不

以一钱会诸民,五旬而堂成。有堂有台,其后有楼翼然,以祀文公。轩敞巨丽,吐纳万景,视文思当日不

知何如,而金公化民善俗之意,亦因可以推见。

③盖扬俗五方杂处,鱼盐、钱刀之所辕,仕宦豪强所侨寄,故其民多嗜利,好晏游,以相夸耀。非其

甚贤者,则不复以文物为意。公既修举废坠,时与士大夫过宾饮酒赋诗,使夫人耳而目之者,皆欣然有山

川文物之慕,家吟而户诵,□文章风雅之道,渐易其钱刀骅侏之气。而扬土渗曼平衍,惟此山差高,足用

武之地。公建堂其上,又习以俎豆③之事,抑将以文事靖兵气焉?

④公名条之山阴人。丁巳仲秋,余客扬州,公适自江南来摄盐法,乃停车骑,步趾委巷,而揖余以记

见属。余惟平山堂以欧阳公名天下。嗟乎!地以人重,其自此远矣!

【注】①觇首之思:晋布羊祜在襄阳有政绩,当地人在晚首山建庙立碑纪念他。②金公:指金镇,曾

于康熙初年任扬州知州。③俎豆:古时祭祀用的礼器,泛指礼乐仪式。

14.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A.之B.然C.以D.其

15.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述了欧阳修在扬州治政的业绩。

B.欧阳修宴请宾客庆祝平山堂建成。

C.平山堂几成废墟甚至强占为寺庙。

D.登临平山堂故地的人睹物思先贤。

16.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7.本文作者魏禧认为文不必求工,"文所以可传,中必有物”。请结合《重建平山堂记》对他的观点进行评

析。

【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