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_第1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_第2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_第3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_第4页
DB11 T 407-20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案号:20118-2007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Beijingtechnicalregulationsforfundamenta2007-01-11发布2007-03-15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基本规定 24.1定位基准 24.2时间基准 24.3城市控制网 24.4比例尺 24.5分幅编号和图廓整饰 24.6存储单元 24.7文件命名 24.8地形类别与基本等高距 34.9地形要素分类代码与分层 34.10主要技术指标与精度要求 44.11航空摄影与航天遥感资料 64.12技术设计与技术总结 64.13元数据 74.14质量控制 74.15基础测绘更新的基本要求 75城市控制测量 75.1一般规定 75.2选点与埋石 95.3GNSS测量 5.4导线测量 5.5水准测量 5.6数据处理 5.7元数据 5.8质量检查 5.9成果提交 206数字线划图(DLG) 206.1一般规定 206.2数据获取与更新 206.3符号化、取舍和接边 6.4数据格式 6.5数据整合 6.6元数据 IⅡ6.7质量检查 6.8成果提交 7数字高程模型(DEM) 7.1一般规定 7.2数据获取与更新 7.3数据格式 7.4元数据 7.5质量检查 8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8.1一般规定 8.2数据获取 8.3数据格式 8.4元数据 8.5质量检查 8.6成果提交 9数字栅格图(DRG) 9.2数据获取 409.3数据格式 409.4元数据 409.5质量检查 40 10基础地理底图 10.2基础地理底图制作 10.3制图综合 42 10.5质量检查 10.6成果提交 4411质量验收 11.1一般规定 4511.2验收内容 4511.3组织实施 4611.4检验方法 4711.5缺陷分类 11.6质量评定 11.7验收报告 50附录A(规范性附录)北京市地形图分幅、编号规则及图廓整饰 附录B(规范性附录)北京市1:500、1:2000地形要素分类代码与图式符号 附录C(规范性附录)1:5000、1:10000地形要素分类代码和几何类型 附录D(规范性附录)平面控制点的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 附录E(规范性附录)控制点点之记 附录F(规范性附录)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附录G(规范性附录)GNSS接收设备的检验与维护要求 附录H(规范性附录)GNSS外业观测手簿 附录I(规范性附录)GNSSRTK外业观测手簿 附录J(规范性附录)光学经纬仪、全站仪和气象仪表的检验要求 附录K(规范性附录)基础地理数据元数据内容和格式 附录L(规范性附录)绘图仪自检记录表 附录M(规范性附录)1:500、1:2000地形图线状要素固定线型表 附录N(规范性附录)1:500、1:2000地形图线状要素宽度不固定线型表 附录O(规范性附录)1:500、1:2000地形图数据属性信息表 附录P(规范性附录)北京市基础地理数据交换格式 附录Q(规范性附录)平面/高程精度统计表 附录R(规范性附录)地理定位信息文件数据格式 附录S(规范性附录)验收报告格式 ⅢVDB11/T407—2007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附录O、附录P、附录Q、附录R和附录S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地图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晁春浩、张凤录、李兆平、关镇青、曾敬文、马千里、刘红霞、范文革、陈鸣、孟志义、米宏宾、杨小立、杨伯钢、陈倬、孙乐兵、冯学兵、江贻芳、李和军、钟安河、程祥、刘忠卿、袁燕岩、罗晓燕、刘筱蓉、陈艳、杨军、黄坚、陆立、黄洁、徐根才、訾景龙、王金坡。DB11/T407—2007《北京市测绘条例》规定,本市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主要包括:(一)建立、更新和维护本市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维护高程控制网;(二)测制和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三)进行基础航空摄影和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四)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立、更新和维护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北京市测绘条例》还规定,根据测绘事业发展要求,本市可以依法补充制定地方测绘技术规范和为了统一北京市基础测绘的技术要求,及时、适用、可靠地为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管理提供各类基础测绘资料,保证成果的质量,推进基础测绘资源共享,以适应本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作为北京市地方测绘技术系列标准之一。1DB11/T407—2007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GB69621:500,1:100GB/T13977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CH8001光电测距仪检定规范CH/T1005基础地理信DB11/T407—2007和1:10000。4.5.11:500、1:2000、1:10000地形图应采用地方分幅,分幅编号和图廓整饰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4.5.2北京市1:10000地形图还应采用国家分幅,分幅编号应符合GB/T13989的规定,图廓整饰应符合GB/T5791的规定。G代表1:10000比例尺。H代表1:5000比例尺。J代表1:2000比例尺。K代表1:1000比例尺。L代表1:500比例尺。图幅编号应符合表1的规定。比例尺图幅编号说明由左起第1位码为象限号I、Ⅱ、Ⅲ、IV,用于文件命名时采用阿第2、3位码为1:10000地形图纵向顺序第4、5位码为1:10000地形图横向顺序23表1(续)比例尺图幅编号说明由左起第1至5位码为所在1:10000地形图编号,第6位码为1:5000地形图在1:10000地形图中的编由左起第1至5位码为所在1:10000地形图编号,第6、7位码为1:2000地形图在1:10000地形图中的顺序号。由左起第1至5位码为所在1:10000地形图编号,第6、7、8位码为1:1000地形图在1:10000地形图中的顺序号。由左起第1至8位码为所在1:1000地形图编号,第9位码为1:500地形图在1:1000地形图中的编4.7.4扩展名扩展名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扩展名数据类型扩展名图形数据交换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当1:10000基本比例尺DLG、DEM、DOM、DRG采用国家分幅编号时,成果数据的文件命名应符合CH/T1005的规定。平地,地面坡度应在2°以下。丘陵地,地面坡度应在2°至6°之间。山地,地面坡度应在6°至25°之间。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比例尺山地—一当基本等高距不能表示地形时,应绘半距等高线。1:1000测图兼有平地、丘陵地时可采用1m等高距。地形要素分类代码应采用6位阿拉伯数字,按大类码、中类码、小类码和子类码顺序排列组大类码应由数字01至99表示。中类码应由数字0至9表示。小类码应由数字0至9表示,描述要素的基本代码,要素不再向下细分时,大类码、中类码子类码应由数字0至9表示,是对小类码的细分。扩充码应由数字0至9表示。4.9.2地形要素分层层名RGB图廓整饰、坐标网格白1测量控制点红002黄03绿004交通及附属设施青05管线及附属设施006蓝007灰8红009白4.10.2控制测量主要技术指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控制测量.1GNSS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固定误差比例误差框架网基本网95四等2一级1二级45.2相邻点最小距离不应小于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不应大于平均距离的3倍。施测二级网时,边长不宜小于200m。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二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中数中误差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偶然中全中山区一一四等≤±30四注1:Ls——测段、区段、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注2:L——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注3:L——检测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DLG平面位置精度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应大于图上0.5mm(0.5×M×10⁻³米,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图上0.75mm。比例尺山地一级精度二级精度一级精度 二级精度平面位置精度为相应比例尺的DLG平面位置中误差的1.5倍。图廓点坐标值与理论值之差不应大于一个像素;图廓边长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应大于2个像素,图廓对角线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应大于4个像素。.21:5000、1:10000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高程注记点对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比例尺山地高山地注记点m111用于基础测绘的航空摄影资料应符合GB航向重叠宜为60%至65%,最小不应小于53%;相邻航线的旁向重叠像片倾斜角宜小于2°,最大不应大于4°;像片旋偏角应小于12°,航摄区内达到或接近航线的弯曲度应小于3%,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差应小于30m。太阳高度角阴影倍数山地高层建筑密集地区一般城镇地区陡峭山区摄影时间应限制在当地正午前后1h内光学框标的影像应清晰、齐全。负片扫描影像分辨率R应符合公式(1)的要求。R——地面分辨率,单位为米(m);扫描影像的灰阶直方图应调整在0至255间,并接近正态分布;像幅范围内影像应清晰,层4.11.2航天遥感资料航天遥感资料的影像地面分辨率应小于图上0.1mm。各光谱段的影像应清晰、完整,云层等对影像的遮盖率应小于5%。4.12.1基础测绘项目作业前应编写技术设计,完成后应编制技术总结674.12.2技术设计的编写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技术总结的编制应符合CH/T1001的规定。4.12.3技术设计的发布4.14.3基础测绘工作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4.14.5基础测绘成果应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应独立完成。城市控制网应定期复测;首级平面控制网复测周期不应超过20年,城市导线网复测周期不应超过4年,水准网复测周期不应超过10年。1:500DLG的更新周期不应超过2年;1:2000DLG的更新周期不应超过3年;1:10000DLG的更新周期平原地区不应超过4年,山区不应超过8年。DOM宜根据航空DRG和基础地理底图可在DLG更新基础测绘更新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4.10的规定。.1GNSS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2GNSS测量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公式(2)计算。σ——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a—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4控制网应布设为连续网或多边形,每个独立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应符合表11的规定。基本网四等一级二级闭合环的边数6688.5新布设的控制网点位坐标应通过与高等级已知控制点进行联测解算,联测的总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等级已知控制点应均匀分布。.6新布设的控制网点的高程应通过高程.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导线网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应大于±50mm。.2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或导线网,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导线网中结点与起算点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3困难地区导线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宽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附合导线的边数不宜超过12条。.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水准点间距离(测段长度)建筑区其它地区环线或附合于高级点间水准路线的四等.3水准点分为基岩水准点、基本水准点和普通水准点。城市一等水准网中不应少于2个基岩89.4城市一等水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加密网可布设成附合线路、结点网或闭合环。在困难地区可布设水准支线,水准支线应进行往返观测,二等水准支线长度不应超过50km,三等不应超过30km。a)测区1:10000至1:100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d)测区有关的交通、地质、气象、通讯、点位与周围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的距离应大于200m;与高压输电线的距离应大于50m。导线线路应沿城市主要道路点位应按表6规定的密度布设,交叉路口宜布设导线点;相邻导线点间应互相通视,观测视线与障碍物的距离宜大于1m。DB11/T407—2007牢固;平面控制点的标志中心应刻有清晰、精细的十字线或嵌入直径小于0.5mm的不同颜色的金属;水准点的标志顶部应为圆球状,顶部应高出标石面。控制点标石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或现场灌制;利用基岩、混凝土或沥青路面时可以凿孔现场灌注混凝土埋设标志。埋设GNSS测量天线墩、基岩标石时,应在现场浇灌混凝土;普通标石可预先制作。埋设多层标石时,各层标志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偏差应小于2mm;天线墩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应小于1mm。GNSS测量控制点的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导线测量标石可预先制作或现场浇灌,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水准点可利用基岩或在坚固、永久性的建筑物上凿埋标志。水准标石的底部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并浇灌混凝土基础。水准点的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应符合GB12897的规定。GNSS测量控制点和水准点标石埋设后应经过一个雨季和一个冻结期,基岩点和导线点应经过一定的稳定期,方可进行观测。标石埋设后应在实地绘制点之记,具备拴距条件的,拴距不应少于三个方向,拴距方向交角宜在60°至150°之间,拴距误差应小于5cm;不具备拴距条件的,应埋设指示标志。点之记绘制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0GNSS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埋设后应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填写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选点与埋石结束后,应提交控制点点之记、控制点选点网图、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和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5.3GNSS测量5.3.1GNSS连续运行站数据的使用GNSS连续运行站提供的观测数据可作为布设各等级控制网的起算依据;GNSS连续运行站或GNSS测绘服务系统提供的差分数据可作为GNSS实时载波差分(GNSSRTK)数据使用。5.3.2接收机的选用选用的GNSS接收机应符合表13的规定。同步观测接收机数量首级网载波相位L1四等载波相位LI一级载波相位L1二级载波相位L15.3.3接收设备的检验和维护GNSS接收设备的检验和维护应符合CJJ73、GB/T18314和附录G的规定。5.3.4GNSS观测技术要求GNSS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4的规定。框架网基本网四等一级二级卫星截止高度角表14(续)框架网基本网四等一级二级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一 一一一一一 一 一一 一时段长度一 一一一一一一采样间隔10至3010至3010至3010至3010至3010至30一1根据分区中心概略位置,编制卫星可见性预报表,所用的概略星历龄期不应超过20天。用三脚架安置GNSS接收机天线时,对中误差应小于3mm;在高标基板上安置天线时,应将标志中心投影到基板上,投影示误三角形最长边或示误四边形对角线应小于5mm。天线高应量测至毫米,测前测后GNSS快速静态和动态定位测量的同一观测单元期间,参考站观测应连续,参考站和流动站观测结束后,应检查GNSS外业观测手簿的内容GNSSRTK测量基准站的作业半径应符合表15的规定。在GNSS测绘服务系统中使用可不按表15执行。首级网一级642GNSSRTK测量基准站和流动站应使用三脚架,开机、关机前应分别测量GNSS接收机天线的高度,两次较差应小于3mm。基准站换站作业时应进行重合点校核,校核点位误差应不大于5cm。作业过程中不应变动仪器内设定的各种参数。测站、天线高等基准站信息应记录在GNSSRTK外业记a)GNSSRTK观测应进行两测回独立观测;c)一测回定位自动观测次数不应小于五次,每次定位的坐标分量内符合精度应小于10mm,取5e)两测回的坐标分量较差应小于20mm,取两测回的平均值作为定位成果。GNSSRTK观测应包含基准站、校核点、观测点坐标值、记录时间、仪器高、观值)和观测网图(按比例绘制)等信息。接收机内存数据转存过程中,不应进行任何5.4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仪器选用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6的规定。"一级2二级1 12注:n为测站数。距离观测及气象数据测定的仪器选用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7的规定。等级距离观测气象数据测定仪器等级℃一级Ⅱ12100(或1mmHg)二级11100(或1mmHg)Ⅱ11一光学经纬仪、全站仪、温度计、气压计的检验应符合附录J的规定。仪器和觇标的对中误差应小于3mm。光学经纬仪两测回导线观测时,应分别在0°和90°两个度盘位置照准起始方向进行观测。一、二级导线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8的规定。表18方向观测法技术指标单位为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一 b)顺时针旋转照准部1周至2周后照准零方向,水平度盘测微器读数两次;c)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照准下一目标,按b)要求读数,依次最后闭合至零方向,完成d)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旋转照准部1周至2周后照准零方向,按b)要求读数。逆时针方向观测不符合表18规定的测回应进行重测;基本测回结果和重测结果不应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应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观测过程中,气泡的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大于1格。距离测量应一测回照准目标一次,读取4次读数,读数差限差不应大于±10mm;测回间较观测值边长之差不应超过20mm。角度的秒值、距离的厘米、毫米值不应划改;角度的度、分值和距离的米使用电子记录器或全站仪自动记录时,应符合CH/T2002的规定。边长的气象修正应按公式(3)计算。△Dn=(no-n)S×106边长的加乘常数修正应按公式(4)计算。△Dk=R×S+C测距边水平距离应按公式(5)计算。D=S×cosaα——两测点间的垂直角,单位为度分秒(°'")。测区面积超过100km²或平均高程超过100m时,水平距离应归算到似大地水准面上,测距边在似大地水准面上的边长应按公式(6)计算。Hm——测距边高出似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Rn——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可用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测区距中央子午线超过50km时,水平距离应计算投影变形改正,测距边在高斯平面上的边长应按公式(7)计算。S'——测距边在似大地水准面上的边长,单位为米(mym——测距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的平均值,单Rm——参考椭球面在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可用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光学水准仪的选用应符合表19的规定。前后因瓦因瓦因瓦四等因瓦.1数字水准仪的选用应符合表20的规定。表20数字水准仪的技术指标重复测高端≥3次≥2次规定的基础上放宽到1.5倍。.3采用几何法读数原理的数字水准仪时,一等水准视线高度的高端不应大于2.85m;采用相位法读数原理的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可比表20规定的重复测量次数减少一次。作业前应对仪器进行全面检校,检校项目和方数字水准仪的视距测量误差应小于10cm±2cm;在10m视距时的系统分辨率应小于0.02mm。一、二等水准观测前,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0.5小时。c)作业文件名、测段名、选择测量模式、点号(点名)和测段信息等作业参数;.1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表21的规定。等级与中丝读数的差黑红面读数的差高差的差单程双转点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10mm刻划标尺——三等—中丝读数法一四等一左侧与右侧。.2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尺承不应安置在壕坑中,一、二等水准测量的尺承重量不应小于5kg。.3同一测站观测过程中不应两次调焦。转动仪器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4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5观测成果不符合表7、表19、表20和表21规定时应进行重测。.1一、二等水准观测设站时,应避免阳光直射。.2水准测量应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条路线的往返观测应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3一条水准线路可分成20km至30km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4同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观测条件较好时,往测与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观测的里程总站数,一等不应超过该段总站数的20%,二等不应超过30%。.5日出后与日落前0.5小时、太阳中天前后各2小时、气温突变时和外界条件影响无法照准时,不应进行观测。.6光学水准仪测站观测顺序应符合下列要求:a)往测时,奇数测站为“后—前—前—后”;偶数测站为“前—后—后—前”;b)返测时,奇数测站为“前—后—后—前”;偶数测站为“后—前—前—后”。.7数字水准仪测站观测顺序应为:往、返测时,奇数测站为“后—前一前—后”;偶数测站为.1三等水准测量宜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测。当使用DS₁级仪器和因瓦标尺进行观测时,可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当使用DSo₅级仪器和因瓦标尺进行观测时,可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单程观测,每站观测顺序应为“后—前—前—后”。.2四等水准测量宜采用中丝读数法,直读距离,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当水准路线为附合线路或闭合环时可采用单程测量;当使用单面标尺时,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两个高差间应变动仪器高度,变动高度应大于10cm。水准测量观测手簿应统一编号,字迹应清晰端正、填写齐全。手簿原始记录(包括文字)不应涂改、转抄。原始记录米与分米数字或文字有误时,应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数字和文字,并应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但一测站内不应有两个相关数字连环划改。采用电子记录方式时,可按CH/T2004和CH/T2006的规定执行。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应按公式(8)计算。δ——标尺长度误差改正,单位为毫米(mm);f——标尺改正系数,单位为毫米/米(mm/m);h——测段高差,单位为米(m)。Ym=0.5×(y+1+y,)-0.1y=978031.751(1+0.00530245sin²φ-0.0E——一测段的高差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环线闭合差改正应按公式(10)计算。S——第i段的测站数。重力异常改正和日月引力改正应符合GB1289.1城市框架网和基本控制网应采用卫星精.4观测值应加入对流层延迟修正,对.58km以内的基线应采用双差固定解;8km至30km的基线可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1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采用率宜大于80%。.2预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符合公式(11)的规定。d₃≤2√2σσ——相应级别规定的精度(按该级别固定误差、比例误差及式同),单位为毫米(mm)。.3GNSS网中任何一个三边构成的同步环闭合差应符合公式(12)的规定。 (12).5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闭合差或附和路线中超基线后的独立环所含基线数应符合表11的规定。舍弃和重测的基线应分析、记录在数据处理报告中。按一个点的地心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1.3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V△x、V△r、V△z)应符合公式(14)的要求。V△r≤3σ.2.2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dV△x≤2σdVaz≤2σ方位角取位至0.1",坐标和边长取位至毫米。.1导线测量方位角闭合差f应符合表16的规定。.2导线测量的测角中误差Ms可按公式(16)计算,Ms值应符合表6的规定。fs——导线测量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4方位角应取位至0.1秒,坐标和边长应取位至毫米。.1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应按公式(17)计算,Mw值应符合表7的规定。.2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应按公式(18)计算,M△值应符合表7的规定。.1水准测量平差计算应符合.1至.3的规定。5.6.5成果输出导线和水准测量成果输出5.8.1控制测量应实行两级质量检查,外业检查比例应不少于10%;内业检查比例应为100%。5.8.2检查的依据应包括任务或合同书、现行国家、行业和地DB11/T407—2007b)控制点布设情况;选埋资料的完整性;c)外业观测资料中多余观测、各项限差、技术指标情况;d)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录入、已知数据的使用、各项限差、闭合差和精度统计情况;e)记录完整准确性、记录项目齐全性;f)观测数据的各项改正是否齐全;g)计算过程正确性、资料整理的完整性、精度统计和质量评定的合理性;h)提交成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i)技术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可靠性。j)元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5.8.4质量检查应有记录,记录应随成果归档。5.9成果提交控制测量提交的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a)任务或合同书、技术设计书;b)利用的已有成果资料情况;c)仪器检校资料和自检原始记录;d)点之记、外业原始观测记录、计算手簿(含电子文档);e)质量检查资料;f)技术总结;g)设计网图、选点网图、观测网图、数据处理用图、成果图;h)坐标、高程成果及注释资料;i)元数据。6.1一般规定6.1.1DLG数据获取与更新宜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1:500、1:2000DLG亦可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1:2000、1:10000DLG亦可采用大比例尺进行数据编绘方法。6.1.2DLG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图形编辑、数据整合和成果输出。6.1.3DLG地形要素应包括建(构)筑物、独立地物、道路、境界线、水系、植被和注记等,具体要素内容应符合附录B和附录C的规定。6.1.4DLG地形要素应符号化和根据比例尺不同进行取舍。6.1.5DLG数据应包括图形数据、交换数据和元数据等。6.1.6DLG数据应按点、线和面进行数据整合,并建立拓扑关系。6.1.7DLG生产过程宜采用相关软件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野外实地检查、加密备查点检查和输出图形检查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6.1.8DLG成果应包括回放图、数据文件和文档资料等。6.2数据获取与更新6.2.1航空摄影测量方法.11:500、1:2000DLG数据的获取,应包括测前准备(航空摄影资料、控制点资料、仪器设备等)、加密分区划分、像控点布设、像控点联测、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判读测图、野外调绘和成果输出等内容。.21:10000DLG数据的获取,应包括测前准备、加密分区划分、像控点布设、像控点联测、野外调绘、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测图和成果输出等内容。.1航空摄影资料应符合4.11的规定。.2应收集已有控制点、地形图等资料,并检查核对。.3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4.14.2和4.14.3的规定,绘图仪应符合附录L的规定。.41:10000DLG采用国家分幅成图时,已有控制点资料应与国家定位基准一致。.1每个加密分区的航线数不应超过6条。.2每条航线1:500DLG不应超过12条基线;1:2000DLG不应超过15条基线;1:10000DLG不应超过18条基线。.3加密分像控点布设.1像控点布设宜采用平高区域网四排点(见图2)与三排点(见图3)的布点方案。12●3456 ▲图2平高区域网四排点布点方案图3平高区域网三排点布点方案.21:500DLG平高控制点的布设,航向跨度不应超过4条基线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高程控制点),旁向跨度宜每2条航线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两平高控制点间布设高程控制点(见图4)。.31:2000DLG平高控制点的布设,航向跨度不应超过5条基线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高程控制点),旁向跨度宜每3条航线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两平高控制点间布设高程控制点。.41:10000DLG平高控制点的布设,航向跨度不应超过6条基线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高程控制点),旁向跨度宜每3条航线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两平高控制点间布设高程控制点。.5图幅不完线时应布设高程控制点,两条以上基线时应布设平高控制点(见图5)。1234●6●一条基线●●123456●●两条以上基线注:图2至图5中的符号“▲”为平高控制点,符号“●”为高程控制点。DB11/T407—200.61:10000DLG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和航空摄影漏洞等特殊区域应采用全野外布点。.7自由图边的像控点应选在图廓线以外。像控点选刺.1像控点应选刺在航线主片上,实地辩认误差应小于图上0.1mm。.21:500、1:2000DLG像控点的平面点位应选刺在影像清晰、明显的地物折角顶点处。.31:10000DLG像控点的平面点位应选刺在影像清晰、明显的地物拐角处和线状地物的交叉处,在地物稀少地区,也可选刺在线状地物的端点、田地内角和尖山顶处。.4高程控制点点位应选刺在线状地物的交点上和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尖顶地物和高程变化较大的斜坡等处不宜作为刺点目标。.5平高控制点点位的选刺应同时符合.2至.4的规定。.6像控点选刺时,不宜选择阴影、遮盖、人字脊房檐等位置;采用GNSS测定时,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传送通道等附近50m内不宜作为刺点目标。.71:500、1:2000DLG像控点的整饰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1:10000DLG像控点的整饰应符合GB/T13977的有关规定。.8像控点选刺点后,应由第二人在实地进行100%检查。像控点联测.11:500、1:2000DLG像控点联测的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1:10000DLG像控点联测的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3977的有关规定。.2像控点选测在高于地面的建(构)筑物上时,其成果应提供顶部高程,并应量出其与地面的比高,1:500、1:2000DLG注至厘米,1:10000DLG注至分米。.31:500、1:2000DLG水准线路通过主要公路和建成区时,应布设临时水准点,作为补测高程注记点的起闭点,每幅图临时水准点不宜少于3个,且应在实地做出明显标记,并绘制点位略图。.41:10000DLG像控点的高程值平地应采用水准测量,水准线路应起闭于水准点或高级控制点上;山地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5采用GNSS进行像控点联测时,像控点成果应提供三维坐标。.6采用GNSS静态测量时,联测已知控制点数平面点不应少于3个,高程控制点不应少于5个,且应均匀分布,测区内有四等以上控制点时宜联测,仪器选用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3、表14中二级网点的有关规定。.71:500、1:2000DLG采用GNSSRTK测量时应符合5.3.8的规定。.8像控点成果应包括像控点刺点像片和像控点计算手簿(作业说明、成果表、点位联测略图、原始观测数据手簿和精度统计表)等。.9作业完成后应填写图历表和元数据文件。.10外业像控点成果应经两级检查合格后,方可提供下工序使用。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作业步骤应包括资料准备(像控点成果、创建加密分区名称、影像格式转换、创建测区影像列表、确定航线间偏移)、内定向、加密点选取、相对定向、像控点量测、大地定向、平差计算、成果输出和成果整理等。.2.1创建加密分区名称应符合.3的规定。.2.2输入像控点坐标和航摄仪参数等数据后,应检查核对。.3.1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应大于影像扫描像素的1/4像素。.3.2当内定向超限时,应进行复核,并重新量测。.4.21:10000DLG加密点选取应符合G.5.1标准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影像扫描像素的1/2像素。.5.2检查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影像扫描像素的3/5像素。.7.1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小于图上0.35mm,山地、高山地应小于图上0.5mm。符合表22、表23的规定,并不得有系统误差。地形类别山地m111212定向点误差m 一 一 一 一— 多余野外控制点m 一 — 一 一一 区域网内公共点较差m 一 — 一 —一 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m 一 一 一 一— 地形类别山地定向点误差m一一多余野外控制点m——区域网内公共点较差m一一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m—一.7.3平差计算结果不符合表22、表23的规定时,应重新量测计算,不应改动原始数值。.8成果输出.8.1成果输出应包括加密计算成果、加密数据文件、图历表和元数据文件。.8.2加密成果应经两级检查合格后,方可提供下工序使用。.9.1加密成果应以加密分区为单位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像控点刺点像片、加密计算成果和加密数据文件。.9.2加密计算成果应装订成册,成果内容应包括作业说明、像控点分布略图、航线分布略图、加密点分布略图、像控点坐标、加密点坐标、大地定向、整体平差、检查点不符值、接边点坐标和检验报告等。.9.3加密数据文件应包括加密点坐标文件、点之记文件、像点坐标文件和内定向文件。加密点坐标文件应为文本格式,内容包括点号、X坐标值、Y坐标值和高程值;点之记文件宜为图像文件格式;像点坐标文件为PCF格式;内定向文件应为文本格式。.9.4作业完成后应填写图历表和元数据文件。内业测图作业步骤应包括资料准备(航摄仪参数文件、影像数据文件、加密数据文件、创建测区名称)、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数据采集、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资料准备应符合.2的规定。内定向应符合.3的规定。相对定向标准点位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影像扫描像素的3/5像素,个别不应大于影像扫描像素的7/10像素。.5绝对定向.5.11:500、1:2000DLG定向点平面和高程定向误差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5.21:10000DLG定向点平面和高程定向误差应符合GB/T13990的有关规定。.5.3定向点残差超限时应采用人工检查,改正后重新定向。.6.1DLG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a)每个像对的测绘面积以定向点连线为准,最大不大于像片上连线外1cm,且离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cm(23cm×23cm像幅)或1cm(18cm×18cm像幅);b)水涯线测绘应以摄影时的位置为准;c)楼房应采集比高;d)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在立体模型上检查主要地物的采集精度和要素丢漏情况。.6.21:500、1:2000DLG数据采集应符合.6.1的规定,亦应符合下列要求:a)1:500、1:2000DLG地形要素的分类代码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b)内业判读测图应以定位不定性为原则,根据立体模型判读采集,观测时应正确选取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和定位点;c)居民地采集时,房屋应以房顶(房檐)为准,不区分平房与楼房的属性,均以多边形表示;各种附属物依模型定位描述,图式中无相应符号的建(构)筑物,应按其实体的几何形状表示;d)独立地物应采集其定位点,图上大于符号尺寸的,应依比例尺采集其范围线;电力、电信杆用特定符号表示;e)道路应以双实线表示;1:500DLG中铁路按铁轨实宽表示;1:2000DLG应按附录B的规定表示;f)能判定的桥涵应依比例尺表示;g)应依影像判读、采集起分界作用的围墙、栅栏、篱笆和铁丝网,并以单实线表示;h)各种植被的范围线按地类界表示;i)对地形起伏较大,需内业测注高程和等高线的区域,高程值应两次观测,读数较差应小于20cm,取中数注记高程值并测绘等高线。.6.31:10000DLG数据采集应符合.6.1的规定,亦应符合下列要求:a)1:10000DLG地形要素的分类代码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b)内业测图应以调绘片为依据,根据立体模型判读采集,观测时应正确选取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和定位点;c)测绘依比例尺的地物时,应立体切准地物的轮廓线;d)测绘半依比例尺和不依比例尺地物时,应立体切准地物的定位点或定位线;e)湖泊、水库应以均值测注水位点高程;f)河流、干渠应以流向测注水位点高程;g)地貌形态应由等高线、地貌符号、高程注记和比高注记等表示。高程注记点应选在地形特征点上,高程值应测注至分米。图上每个方格内高程注记点不应少于10个;h)等高线应真实反映地貌形态和特征,当不能显示出地貌形态和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凸、凹地形宜加绘示坡线;i)平地等高线应在仪器上实测,山地等高线宜采用DEM生成;j)像对间地物接边差不应大于地物点平面中误差的2倍,等高线接边差不应大于1条基本等高距;k)当调绘片内容与立体模型存在差异时,应分析原因,确认是外业问题时,应按立体模型测绘,并应在调绘片背面和图历表中注明。.7.1应按数据采集时的地形要素类别配置相应符号。.7.21:500、1:2000DLG在编辑地物间的相互关系时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在图廓整饰时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7.31:10000DLG在编辑地物间的相互关系时应符合GB/T5791的规定;地方分幅成图时,图廓整饰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国家分幅成图时,图廓整饰应符合GB/T5791的规定。.7.4数据之间应进行几何、属性和名称等要素接边。.7.5应编辑楼房比高,并记录在该地物属性项中。.7.61:10000DLG应依调绘片注记各种名称和植被种类。.7.7作业完成后应填写图历表和元数据文件。.7.8内业测图应经两级检查合格后,方可图形输出。野外调绘.1野外调绘基本要求.1.1调绘人员应坚持走到、看到和问到。.1.2地理名称调查应以实地询问与查阅资料相结合进行。.1.3调绘完成后,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应由检查人员实地检查。.21:500、1:2000DL.2.1应符合.1的规定。.2.2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2.3应对内业判测的地形要素进行实地确定。.2.4可在纸图上或由内业提供的图形数据上进行。.2.5调绘内容应包括确定房屋类别、标注楼房层数、改正房檐宽度、补测内业无法判测的地物、测注高程注记点和调查地理名称等。.2.6改正房檐宽度时,房屋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2.7应确定独立地物的性质和电杆的属性(电力、电信)及连接方向。.2.8应确定探井的类别。.2.9应确定双线道路的路面铺装材料,并以相应图式符号表示。.2.10应对内业判测的垣栅和植被的种类进行定性。.2.11补测内业无法测到和漏测的地物时,应注意与相邻地物的关系;面积较大时,应布设控制点进行补测。.2.12应实地检测主要地物的相对关系,每幅图宜检测40条边。.2.13高程注记点测量宜布设图根水准线路。.2.14高程注记点应测注在地形变换点上(如:道路交叉口、高大建筑基面上,堤、坡和坎的顶部),高程值应测注至厘米。图上每个方格内高程注记点不应少于6个。.2.15湖泊、水库应以均值测注水位点高程;河流、干渠应以流向测注水位点高程。.31:10000DLG野外调绘.3.1应符合.1的规定。.3.2应符合GB/T13977的有关规定。.3.3可使用放大片作业,放大率不宜小于成图比例尺的1.5倍,地物复杂地区可适当放大,亦可使用与成图比例尺相同分幅的放大片调绘。.3.4调绘面积线应绘在隔片的航向和旁向重叠的中线附近,接边线东、南边画为直线,西、北边画为曲线,距像片边缘应大于1cm,不应产生漏洞;自由图边应调绘出图外1cm。.3.5调绘宜采用立体判读,依影像准确绘出地形要素。.3.6调绘片应采用分色描绘。地物、地理名称和数字注记宜用黑色;地貌宜用棕色;水系宜用绿色。.3.7调绘应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式符号运用恰当,地理名称和各类注记应准确齐全。.3.8调绘使用简化符号时,应在技术设计中对简化符号及颜色做出描述。.3.9对航摄后拆除的地物,应在调绘片上将a)图廓边长与理论值之差不大于±0.15mm,最大不应大于0.2mm;b)图廓对角线长度与理论值之差不大于±0.2mm,最大不应大于0.3mm。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获取1:500、1:2000DLG数据,应包括测前准备(控制点资料、地形图、.2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4.14.2和4.14.3的规定,绘图仪应符合附录L的规定。图根控制测量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3设站时,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起始方向,观测另一图根点作为检验,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1/5的基本等高距。方向性的点状要素应先采集其定位点,再采集其方向点(线)。.10建(构)筑物应按多边形采集。成果输出应符合0的规定,并应输出外业控制成果。原始观测数据手簿和精度统计表等;水准测量手簿内容包括作业说明、成果表、水准线路联测略图、原始观测数据手簿和精度统计表等。.3作业完成后应填写图历表和元数据文件。6.2.3数据编绘方法采用大比例尺数据编绘方法获取1:2000DLG、1:10000DLG数据,应包括数据准备、图形拼接、综合取舍、图形编辑和成果输出等内容。数据准备数据准备宜包括现状1:500DLG、1:2000DLG数据和现有1:2000、1:10000地形图。.1图形拼接时数据不应丢漏和重复,位置应准确。.2图幅内数据拼接应完整、连续,不应存在缝隙。综合取舍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居民地、道路、水系、电力线、境界、植被、地貌与高程点注记和各种名称注记等,综合取舍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地形要素代码、符号配置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2.2街道两侧的房屋应准确表示,居民院内的自建房、棚房可不表示;普通房屋在图上宽度小于1.0mm时,可综合表示。.2.3永久性房屋在图上宽度小于2.0mm时,可按普通房屋表示。.2.4楼房地下室错拐在图上宽度小于2.0mm时,可示意表示。.2.5建筑物的门廊、楼下通道、室外楼梯在图上宽度小于1.0mm时,可不表示;地下室窗口不表示。.2.6飘楼的悬空部分在图上宽度小于1.5mm时,可不表示。.2.7居民区内的垃圾台、公共厕所的外挡墙和单位内部的洗车台可不表示,垃圾楼应表示。.2.8门垛在图上宽度小于0.5mm时,按0.5mm表示或采用其范围线封闭表示。.3.1大车路应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3.2道路通过居民地、村庄时,已形成街区的应中断表示;没有形成街区的,应连续表示。.3.3土路路面宽度不一致的,在编辑时可取图上中等宽度综合表示,弯、折处应线条自然流畅。.3.4公路和其他双线路,其路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开,并加注路面种类注记。当路面在图上宽度小于1.5mm时,不表示路面种类变化,但在图幅接边时应处理合理。.3.5机关、学校、小区、单位内部、居民楼前的甬路,可择要表示走向贯通、连续的主要甬路。不连续的、较短的甬路不表示。.4.1沟、渠宽度在图上小于2.0mm时,应按单线渠表示,并绘流水方向。.4.2道路边沟在图上宽度小于2.5mm时,应按2.5mm表示。取舍后应保证与邻近地物的关.4.3天然泄水沟和马路边沟,不绘流水方向。.4.4水涯线高程应与水的流向保持关系合理。.5.1单杆电力线,按低压电力线符号表示。.5.2塔、架、双杆的电力线按高压电力线符号表示。.5.4一幅图内连续少于3根杆的线路不表示;连续3根杆以上的线路,根据图面复杂情况可.8.1田埂在图上宽度小于1.0mm时,应用单线表示。.8.2坡、坎间距在图上小于5.0mm时,可适当取舍表示。.8.4高程点注记的取舍应符合.2.14的有关规定。各种名称注记应以1:500DLG数据为准,取舍应符合附录B的有关规定。综合取舍应符合GB/T13977的有关规定。地形要素代码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地形要素符号配置应符合GB/T5791的规定。.2.1街区外轮廓应保持其外围特征,凹凸部分小于图上1mm时应综合表示。.2.2街区内的街道按通行条件应分为主次两级,图上宽度大于0.8mm的依比例尺表示;图上0.5mm至0.8mm的按0.8mm表示;小于0.5mm的按0.5mm表示。街区内的街道宽度均小于图上0.5mm时,亦应分出主要街道,并用0.5mm表示。.2.3街区内部可进行综合表示。房屋间距大于图上1.5mm的应分开表示。.2.6楼房应.3.110kv以上的电力线应表示,电压在.5.3道路边线应连续,隔离带宽度不小于图上1.0mm的应表示。.5.6道路边线与桥、街道线、建筑物等接头处应间隔0.3mm表示。植被的性质应以1:2000DLG数据为准,植被范围大于图上40.0mm²的应表示。各种名称注记应以1:2000DLG数据为准,取舍应符合GB/T5791的有关规定。.1符号配置应符成果输出应符合0的规定。.1宜采用野外数字测量方法更新1:500、1:2000DLG。.2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和野外数字测量等方法更新1:10000DLG。.3变化地区有现状1:500DLG时,可采用数据编绘方法更新1:2000DLG。.4变化地区有现状1:2000DLG时,可采用数据编绘方法更新1:10000DLG。.6在更新过程中发现原DLG存在错误,应进行改正。.1DLG地形要素的点、线和注记等符号表示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2DLG各种地形要素符号配合表示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1DLG地形要素的点、线和注记等符号表示应符合GB/T5791的规定。.2DLG各种地形要素符号配合表示应符合GB/T13977和GB/T13990的有关规定。建(构)筑物1.11.2落地大型广告牌、道路两侧的电信柜和电力柜、立交.3城市道路为立体交叉或高架道路时,应测绘匝道和绿地.7独立树、突出树和挂牌树应测绘;行树两端点应实测,.8高于地面0.5m的绿地花坛应按泊岸符号表示,其它应按地类界或虚线表示。.9平房的门牌号、楼房号应注记.10区级以上的机关单位及占地面积在5000m²以上的单位应注记单位名称。.2明显、突出、具有判定方位作用的地物(如:独立树、岩峰、山洞和空旷区域低矮的独立房、小棚房等)应表示。.3图上不能详细表示的地物(如居民地内部、街巷等)应保持其特征,综合表示。.4在图上不能同时按真实位置描绘两个以上地物符号时,应DB11/T407—2007测区内相邻图幅对应层的同名要素应接边,接边较差不应大于地物点平面和高程中误差的2新测DLG与已有DLG接边较差不大于的规定时,只改新测DLG;超限时应查清原因,确认新测DLG无误,则以新测DLG为准,不接部分应注明。自由图边地物、地貌应测出图廓外5mm。6.4.1DLG图形数据.1要素分层格式应符合4.9.2的规定。.2扩充要素的分层格式与颜色应符合表24的规定。层名RGB6紫0多边形面要素层7白7白.3图形环境下应按指定的“型”文件来描述线状符号,缺省的“型”比例应定义为0.1。非向及倾斜角等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1:10000DLG应符合GB/T5791的规定。.31:500、1:2000DLG注记格式应符合表25的规定。注记类别区、县细等线乡、镇细等线村细等线公路、街道细等线DB11/T407—2007表25(续)注记类别胡同细等线细等线细等线山岭、山沟、山谷名细等线左斜细等线细等线注2:成图字高中数值为可选项。.41:10000DLG注记格式应符合表26的规定。注记类别比例因子乡、镇地名中等线1中等线1境界说明1山、梁高地等长中等线凹地、谷地、干河床等路名、桥名、立交桥名11高程、比高注记1.2辅助线宜用直线、曲线或圆,应置在BJPOLY层。.3特征线宜用直线、曲线或圆,应置在FEATURE层。.2属性的数据结构应符合附录O的规定。.3图层的设置应符合4.9.2的规定。DLG交换数据文件宜采用纯文本的VCT格式,宜符合附录属性信息、几何图形数据和注记等内容。文件头应描述基本特征数据,包括采用的编码标准、坐标单位、坐标维数和拓扑信息及扩展属性信息说明等内容。几何图形数据格式几何图形数据格式应按点、线、面等描述,每个要素应以字符标识(point、line、点状要素格式点状要素格式应按点位坐标、层名、代码、点类型、高程、旋转角度、扩展属性、注记点位、关联线对象的个数和标识码等描述。线状要素格式线状要素格式应按层名、代码、线的特征类型、高程、宽度、扩展属性、线要素直接坐标和间接坐标等描述。面状要素格式面状要素格式应按层名、代码、标识点坐标、扩展属性、面要素直接坐标和间接坐标等描述。注记格式注记格式应按注记内容、层名、代码、字体、字宽、字高、旋转角、倾斜角、扩展属性、注记位置点数和注记点坐标等描述。6.5数据整合数据整合应包括点、线、面要素和名称注记整合等内容。高程注记点应赋高程值属性。比高注记点应赋比高值属性。1:500、1:2000DLG主、辅路和胡同应描述路中线,并赋名称属性。1:10000DLG辅路、匝道和胡同不描述路中线。两条道路平交时中线应有节点,立交时不应有节点。建成区内的道路应按街道表示(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除外)。五环路、六环路应按高速公路表示。1:10000DLG高速公路的辅路应按等外公路表示。1:10000DLG建成区外有等级编号的道路应按等级公路表示。1:10000DLG建成区外无等级编号的道路应按等外公路表示。等高线应赋高程值属性。0线要素不应自相交和重复。建(构)筑物、道路、水系和植被等每一个面要素应封闭。每一个面要素应有唯一标识点。面要素的属性应赋值在面标识点的属性项中。两个相邻面要素的边线应重合。不同面要素边线应在不同层中分别描述。有水涯线的水系应按水涯线构面;无水涯线的应按坡坎、堤坝等边线构面,应复制坡坎、堤坝等边线,并赋为辅助线代码。不同名称段的双线河,应在分界处添加辅助线构成不同的水系面。1:10000DLG大于图上25mm²的水系、植被应构面。DLG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和格式应符合附录K的规定。6.7.1DLG成果内业应进行100%质量检查。a)文件命名应符合4.7的规定;b)外业实地检测应随机抽取10%的图幅,每幅图应随机抽取40至80点检测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中误差应符合4.10.3的规定,并按附录Q的格式记录检测结果;c)图内符号的数据、图形表达应符合6.3的规定;d)综合取舍应符合6.3的规定;e)数据格式应符合6.4的规定;g)测区内外图幅接边应符合6.3.3的规定;成图时,图廓整饰应符合GB/T5791的规定;i)GNSS测量控制成果应符合5.3的规定;导线测量、水准测量控制成果应符合CJJ8的有关规定;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控制成果应符合的规定;1:10000DLG控制成果应符合GB/Te)加密计算成果、图历表、加密点坐标文件、点之记文7.1.2DEM的基本格网尺寸宜为5m×5m和2.5m×2.5m。7.1.3DEM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的规定,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应按格网点高程中误差的1.2倍计算。7.1.4DEM数据获取可采用资料准备应符合.2的规定。内定向应符合.3的规定。相对定向应符合.4的规定。5m×5m和2.5m×2.5m格网一级精度绝对定向应符合.5的规定。.1匹配点和等视差曲线应切准地面立体模型,其误差不应大于2倍格网点高程中误差。.2编辑完成后.1图幅DEM数据之间拼接不应少于2至3个格网重叠带。.2同名格网点高程拼接不应超过2倍高程中误差。和成果输出。可采用原图扫描矢量化生成的数.1扫描原图的图廓尺寸应符合0.1的规定。.2应核对DLG数据。.2地形图扫描分辨率不应低于.3栅格图像经过定向与几何上0.1mm。.4矢量化要素的分层与代码道路边线的代码应符合附录B、附录C的规定。层名空间类型高程点一点等高线一线—面一线一线特征点点山脊线、沟谷线线断裂线线高程推测区域.5矢量化时等高线应连续.1应与周边图幅进行等高线.1TIN图形与等高线底图叠合时应无异常.2生成TIN的线网透视图应无因高程异常而显现的粗差点.1DEM生成的等高线与原图等高线的偏移不应大于1/2等高距。DEM数据宜以图幅为单位输出,应由图廓线向外扩展2cm裁切。7.3.1DEM数据格式宜符合GB/T17798的规定。DEM元数据的内容与格式应符合附录K的规定。7.5.1应对DEM成果进行100%质量检查。a)文件命名应符合4.7的规定;b)数学基础应符合4.1的规定;c)格网尺寸应符合7.1.2的规定;d)高程精度应符合的规定;e)数据格式应符合7.3规定;f)静止水域内的DEM格网点高程应一致7.5.3DEM成果质量检查工作完成后,应编写检查报告,并符合CH1002的规定。7.6.1DEM数据应包括DEM数据、特征点线数据和元数据。7.6.2DEM文档资料应包括技术设计书、图幅接合表、图历8.1.1DOM的比例尺宜为1:2000、1:10000。8.1.4DOM数据由影像数据、地理定位信息、图廓整饰数据和航空摄影和航天遥感资料应符合4.11的规定。成果输出设备应符合4.14.2和4.14.3的规定。1:2000、1:10000定向精度应符合.3至.5的相应规定。DEM数据制作应符合7的规定。用于DOM制作的DEM数据,其精度可在DEM成果数据基础上放宽一倍。镶嵌线的选取不宜穿越建(构)筑物和线状地物。DOM应按图幅进行裁切,不同测区图幅影像接边应外扩2cm。1:2000DOM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应为0.2m;1:10000DOM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应为1.0m。文件命名应符合4.7的规定。文件命名应与相应DOM数据文件命名一致,文件扩展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