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某中学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到考察点1植被茂密,为阔叶林,考察点2植被相对稀疏,为针阔混交林。同学们采集了两考察点典型树木的叶片制作植物标本,发现同种植物叶片存在差异。查询资料了解该地针叶树为马尾松,是20世纪50年代当地植树造林选取的先锋树种。如图示意此次考察的路线及主要考察点。据此完成下列1~3小题。1.造成考察点1和考察点2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坡向 B.热量 C.水分 D.土壤2.两考察点同种植物叶片的特征可能为()A.考察点1叶片为肉质 B.考察点1叶片内卷 C.考察点2叶片面积更大 D.考察点2叶片革质层更厚3.经过自然演替,未来该区域两考察点植被将会()A.以针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 B.以阔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 C.植被类型不变,差异不断扩大 D.植被类型改变,差异不断扩大彗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当其接近太阳时,由于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彗星的挥发物升华而形成彗尾。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2024年9月27日过近日点,10月12日过近地点。如图1为珠海(22°N,113°E)摄影师拍摄的彗星升起的照片。如图2示意彗星到访期间天体位置关系。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4.摄影师拍摄照片的日期和大致位置是()A.9月27日,丙处 B.9月27日,丁处 C.10月12日,甲处 D.10月2日,乙处5.若10月12日后的一周每天坚持在同一地点进行观测,我们会发现该彗星()A.高度变大 B.亮度变大 C.落下越来越早 D.慧尾越来越长冰碛垄为冰碛物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波堆藏布江河谷中冰川作用痕迹明显。如图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现代地貌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6.古湖、期冰碛垄、Ⅱ期冰碛垄中()A.期冰碛垄形成时间最早 B.古湖沉积物无分选性 C.期冰碛垄覆盖在Ⅱ期之上 D.古湖形成早于Ⅰ期冰碛垄7.波堆藏布江河谷中的古湖从成因看属于()A.构造湖 B.冰蚀湖 C.堰塞湖 D.牛轭湖8.Ⅰ、Ⅱ期冰碛垄形成期间,该地可能经历了()A.一次气候变暖 B.两次气候变暖 C.气候持续变暖 D.气候持续变冷海坨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海拔约2200m。某山坡甲、乙、丙、丁四处气象站记录了某日的山谷风数据(如图),该日背景风较弱,但对山谷风仍有一定影响。据此完成下面9~11小题。9.该山坡朝向()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10.该日海坨山区的背景风是()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11.与该日其他时刻相比,丁气象站14:00前后风力较小的原因是()A.背景风影响大 B.山坡升温明显 C.地表摩擦力大 D.地转偏向力小黟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多山,面积约857km2,其中耕地面积约为40km2(6万亩)。改革开放后,黟县人口显著外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该县人口明显回流,但加工制造业转入不明显。如图示意黟县范围。据此完成下面12~13小题。12.改革开放以来黟县人口主要外流到()A.长三角地区 B.京津冀地区 C.珠三角地区 D.成渝地区13.导致黟县人口回流明显,但加工制造业转入不明显的主导因素是()A.地理位置 B.资源禀赋 C.国家政策 D.地域文化长三角地区县域城镇“要素流”呈现县镇均衡的网络化模式和县城主导的中心流模式。如图示意长三角都市圈“要素流”的两种典型模式。据此完成下面14~15小题。14.县镇均衡网络化模式的驱动力是()A.产业分工 B.地租水平 C.城乡差距 D.政策引导15.关于促进长三角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最合理的是()A.网络化模式中县城需强化要素集聚 B.网络化模式中强化大城市辐射效应 C.中心流模式中县城鼓励人口向外流 D.中心流模式中乡镇应避免要素分散荷兰的埃因霍温在1880年后集聚了大量工厂,其中包括飞利浦灯泡厂。1920年后飞利浦公司依托于飞利浦实验室,推出电视机、盒式磁带、便携式收音机等新产品,并在城市西北部形成产业园区。20世纪末,随着飞利浦公司总部和许多生产职能逐渐转出,埃因霍温转型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图示意埃因霍温不同时期城市空间及主要产业布局。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16.1880~1900年期间,埃因霍温的主导产业为()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市场指向型17.飞利浦产业园建立导致埃因霍温()A.CBD迁移至此 B.人口规模扩大 C.城市功能改变 D.职住分离严重2024年江苏省全面推进“水运江苏”建设,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转变。各大港口借此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如图为江苏省主要内河航道及部分港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18~20小题。18.发展“水运江苏”的独特优势条件有()A.降水丰富,河湖的径流量丰富 B.港口众多,兼有江港、海港和河港 C.长江流经,黄金水道沟通东西 D.东部沿海,对外国际贸易往来便捷19.“水运江苏”背景下,江苏省港口发展的方向是()A.全面使用新能源降低航道的污染程度 B.聚集临港产业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C.整合提升内河码头关停沿线老旧码头 D.重点建设深水海港群弱化河港作用20.“水运江苏”建设的生态意义是()A.实现海江河、公铁水大联运 B.建成高效畅通的内河航道网 C.建设绿色低碳的水运物流网 D.推动沿江港口产业转型升级马过河是金沙江一级支流,2003﹣2013年马过河千流共建成7座水电站。流域的梯级开发改变了河流的天然状态,也改变了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如图为马过河流域及梯级电站分布图,如表为马过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据此完成下面21~23小题。土地利用类型2002年2013年面积(hm2)占总面积比例(%)面积(hm2)占总面积比例(%)森林6960650.47579254.9灌木林2639019.12236716.2草地8302632412.4水田35742.6107047.8旱地2174815.81868313.5人工表面6460.518171.3裸土2825223771.7水体49093.630192.221.关于马过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径流年际变化大 B.汛期在10至次年4月 C.径流季节变化小 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22.实施梯级开发后,该流域()A.气候更加干旱,草地面积减少 B.热量条件改善,森林面积增加 C.灌溉条件改善,水田面积增多 D.蒸发总量减少,水域面积减少23.为防止流域内出现梯级发电与供水矛盾,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优先开发水能,提高发电效率 B.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产业 C.注重生态保护,扩大水体面积 D.加强流域协作,合理分配水资源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24.(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传统民居以三合院为主,民居之间间隔较小,宅院内一般设有规模较大的天井,大门一般开侧门,多朝向东南方向且与巷道相连。图1为“雷州半岛位置范围及三合院景观图”。材料二雷州半岛干湿季分明,地表水缺乏,工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导致半岛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碱化。图2为“雷州半岛地下水形成及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1)分析雷州半岛地表水缺乏的主要原因。(2)描述雷州半岛利于地下水储存的地质条件。(3)解释雷州半岛土壤碱化的形成过程。(4)结合雷州半岛气候特点,说明半岛内建筑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江苏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市扩张迅速,如图为1985﹣2015年江苏的城市用地扩张变化图。材料二:江苏省按地域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近年来,苏中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人口收缩。如表为2023年江苏省不同地区人口、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常人籍人)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城镇化率20增23苏南3483.582981.8514.03%13.79%83.11%3.738%苏中1684.11669.2711.47%21.76%71.96%4.344%苏北2689.193860.120.05%015.92%66.34%5.930%(1)简述江苏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2)与苏北相比,分析苏中地区人口收缩的原因。(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简述苏南对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图甲)曾是一座依托铁矿资源的传统工业港口城市,因资源枯竭而逐渐衰落。随着城市的规划更新,现已成功转型为文化导向型旅游城市。它始建于1300年,随海上贸易因港口而兴,19世纪发现铁矿,成为著名的工业城市。20世纪中叶随着资源枯竭城市衰退。20世纪90年代初,毕尔巴鄂市沿内维翁河进行城市更新改造,通过建造一系列大型文化设施和打造文化项目来实现城市形象的转变,尤其是1997年竣工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图乙),是毕尔巴鄂城市转型的里程碑。一座博物馆救活了一座城市,形成“古根海姆效应”。如今毕尔巴鄂市已经成为艺术产业全链条发展的创意城市和设计之都。材料二亚班德伊巴拉地区(图丙)占地34.85万平方米,曾是港口、火车站和造船厂的所在地,占据了毕尔巴鄂市最好的滨水界面。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源的枯竭,该地码头和工业纷纷外迁,逐渐走向衰退。随着港口和工业区的外迁,它被认为是城市更新中最具价值的“机会地区”。(1)推测毕尔巴鄂在城市改造初期面临的问题。(2)分析在城市更新中亚班德伊巴拉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原因。(3)说明在城市改造中阿班多尔巴拿成为“机会地区”的条件。(4)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设促使毕尔巴鄂成功转型成为文化导向型城市,解释“古根海姆效应”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作用。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某中学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到考察点1植被茂密,为阔叶林,考察点2植被相对稀疏,为针阔混交林。同学们采集了两考察点典型树木的叶片制作植物标本,发现同种植物叶片存在差异。查询资料了解该地针叶树为马尾松,是20世纪50年代当地植树造林选取的先锋树种。如图示意此次考察的路线及主要考察点。据此完成下列1~3小题。1.造成考察点1和考察点2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坡向 B.热量 C.水分 D.土壤【解答】解:由图可知,考察点1和考察点2都位于东坡,A错误。两地海拔差异小,热量条件差异小,B错误。区域差异小,土壤类型一样,D错误。考察点1位于谷地,流水汇集水分条件好;考察点2位于山脊,水分条件差,C正确。故选:C。2.两考察点同种植物叶片的特征可能为()A.考察点1叶片为肉质 B.考察点1叶片内卷 C.考察点2叶片面积更大 D.考察点2叶片革质层更厚【解答】解:考察点1水分好,考察点2水分差,所以考察点2植被具有耐旱的特征。叶片面积大利于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强,应为考察点1的植物叶片特征,C错误。肉质叶片、叶片内卷、革质层厚均为耐旱特征,D正确,AB错误。故选:D。3.经过自然演替,未来该区域两考察点植被将会()A.以针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 B.以阔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 C.植被类型不变,差异不断扩大 D.植被类型改变,差异不断扩大【解答】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季风气候区,海拔不高,两地条件差异不大,所以自然演替应该向当地地带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变,所以以阔叶林为主,差异不断缩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彗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当其接近太阳时,由于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彗星的挥发物升华而形成彗尾。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2024年9月27日过近日点,10月12日过近地点。如图1为珠海(22°N,113°E)摄影师拍摄的彗星升起的照片。如图2示意彗星到访期间天体位置关系。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4.摄影师拍摄照片的日期和大致位置是()A.9月27日,丙处 B.9月27日,丁处 C.10月12日,甲处 D.10月2日,乙处【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9月27日彗星开始变得可见,据图中信息可知,9月27日彗星距太阳最近,照片为彗星升起的时间,应接近日出时间,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丙为日出前,更接近日出,A选项正确。由题中图及材料可知,摄影师拍摄照片的时间在晚上,丁处和乙处为白天,与图片不符,BD选项错误。10月12日彗星距离太阳较远,在甲处看到的彗星应在西方天空,图中为彗星升起照片,应在东方升起,D选项错误。故选:A。5.若10月12日后的一周每天坚持在同一地点进行观测,我们会发现该彗星()A.高度变大 B.亮度变大 C.落下越来越早 D.慧尾越来越长【解答】解:彗星轨道与地球的轨道不存在共面性,具有一定的夹角,10月12日后,彗星距离地球越来越远,观测到彗星的高度越来越高,A选项正确。根据题意,10月12日过近地点,10月12日后,彗星距离地球越来越远,距离太阳也越来越远,亮度变小,B选项错误。10月12日后彗星距离地球越来越远,高度越来越高,可供观测时间越来越长,落下时间较晚,C选项错误。10月12日后,彗星距离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彗星表面物质挥发的越来越少,彗尾变得越来越短,D选项错误。故选:A。冰碛垄为冰碛物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波堆藏布江河谷中冰川作用痕迹明显。如图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现代地貌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6.古湖、期冰碛垄、Ⅱ期冰碛垄中()A.期冰碛垄形成时间最早 B.古湖沉积物无分选性 C.期冰碛垄覆盖在Ⅱ期之上 D.古湖形成早于Ⅰ期冰碛垄【解答】解:冰碛垄是古冰川前缘曾在此停留的痕迹,赵而近河流下游,形成时间越晚,所以I期冰碛垄形成时间最早,A正确。古湖沉积物是经过湖水的搬运、沉积等作用形成的,有一定的分选性,B错误。I期冰碛垄形成时间早于Ⅱ期,Ⅱ期冰碛垄覆盖在I期之上,C错误。古湖是在冰碛垄头水流后形成的,所声湖形成晚于I期冰碛垄,D错误。故选:A。7.波堆藏布江河谷中的古湖从成因看属于()A.构造湖 B.冰蚀湖 C.堰塞湖 D.牛轭湖【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古湖分布在波堆藏布江河谷中,其两侧为山地,坡陡谷深,由于岩体不稳很容易发生滑坡,从而导致湖水堆积,形成堰塞湖,故C正确。根据题干内容,无法确定波堆藏布江河谷中的古湖是构造湖和冰蚀湖,故AB错误。牛轭湖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形,该地地形起伏大,不可能是牛轭湖,D错误。故选:C。8.Ⅰ、Ⅱ期冰碛垄形成期间,该地可能经历了()A.一次气候变暖 B.两次气候变暖 C.气候持续变暖 D.气候持续变冷【解答】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I、Ⅱ期冰碛垄形成期间,说明冰川有两次明显的退缩,该地可能经历了一次气候变暖,使得冰川退缩形成I期冰碛垄,之后冰川继续退缩形成I期冰硕垄,A正确,BCD错误。故选:A。海坨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海拔约2200m。某山坡甲、乙、丙、丁四处气象站记录了某日的山谷风数据(如图),该日背景风较弱,但对山谷风仍有一定影响。据此完成下面9~11小题。9.该山坡朝向()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谷风是由于山坡和山谷受热不均形成的。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下沉,形成山风。从四幅图中风向的变化可以看出,大约在夜晚(22:00左右)吹的是山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且风向大致为西北风,说明山坡朝向为东南,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该日海坨山区的背景风是()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解答】解:结合示意图可知,夜晚盛行山风(西北风),白天盛行谷风(东南风﹣1028m;南风﹣1519m;西南风﹣1839m;西风北﹣2099m)海拔越高受背景风影响越强,说明该日海坨山区的背景风是西北风,B正确。故选:B。11.与该日其他时刻相比,丁气象站14:00前后风力较小的原因是()A.背景风影响大 B.山坡升温明显 C.地表摩擦力大 D.地转偏向力小【解答】解:据示意图可知,夜晚盛行山风(西北风),白天盛行谷风(东南风﹣1028m;南风﹣1519m;西南风﹣1839m;西风北﹣2099m)海拔越高受背景风影响越强,说明该日海坨山区的背景风是西北风,背景风在一天中的变化相对较小,不会只在14:00前后对丁气象站风力产生明显影响,A错误。14:00前后是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山坡升温明显,此时山谷风强盛。丁气象站位于较高海拔处,此时谷风从山谷沿山坡向上运动(东南风),东南风与西北风相反,使得风力较小,B正确。地表摩擦力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D错误。故选:B。黟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多山,面积约857km2,其中耕地面积约为40km2(6万亩)。改革开放后,黟县人口显著外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该县人口明显回流,但加工制造业转入不明显。如图示意黟县范围。据此完成下面12~13小题。12.改革开放以来黟县人口主要外流到()A.长三角地区 B.京津冀地区 C.珠三角地区 D.成渝地区【解答】解:长三角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改革开放后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主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且黟县距长三角近,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因此推测改革开放以来些人主要外流到长三角,A正确,BCD错误。故选:A。13.导致黟县人口回流明显,但加工制造业转入不明显的主导因素是()A.地理位置 B.资源禀赋 C.国家政策 D.地域文化【解答】解:由材料可知,黟县山地多、平坦地面较少,工业用地少,经济落后,企业基础薄弱,工制造业用工需求少;材料可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境内多山,旅游资源丰富促进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黟县经济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导致导致黟县人口回流明显,B正确。加工制造业转入与地理位置、国家政策、地域文化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长三角地区县域城镇“要素流”呈现县镇均衡的网络化模式和县城主导的中心流模式。如图示意长三角都市圈“要素流”的两种典型模式。据此完成下面14~15小题。14.县镇均衡网络化模式的驱动力是()A.产业分工 B.地租水平 C.城乡差距 D.政策引导【解答】解:在县镇均衡的网络化模式中,县城和乡镇之间存在较为密切且均衡的资源要素流动。产业分工促使不同的产业环节在县城和乡镇之间合理布局,例如一些加工环节可能放在乡镇,而县城承担研发、销售等功能,这种产业分工下,为了实现生产和运营的顺畅,资源要素会在县镇间均衡流动,所以产业分工是该模式的驱动力,A正确。地租水平主要影响产业和人口的空间分布,一般来说地租高的地方产业和人口集聚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在县镇均衡网络化模式中,并不是地租水平差异直接推动了这种均衡的要素流动模式,B错误。城乡差距通常会导致人口和资源从乡村流向城市,这与县镇均衡的网络化模式中要素双向、均衡流动的特征不符,C错误。虽然政策引导对区域发展模式有一定影响,但从图中并不能看出是政策直接引导形成了这种县镇均衡的网络化模式,相比之下,产业分工的驱动作用更为直接明显,D错误。故选:A。15.关于促进长三角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最合理的是()A.网络化模式中县城需强化要素集聚 B.网络化模式中强化大城市辐射效应 C.中心流模式中县城鼓励人口向外流 D.中心流模式中乡镇应避免要素分散【解答】解:在网络化模式中,县镇之间要素流动较为均衡,强调的是县镇之间的协同发展,而不是县城单方面强化要素集聚。若县城过度强化要素集聚,可能会打破这种均衡,不利于县镇均衡网络化模式的发展,A错误。网络化模式中,大城市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强化大城市的辐射效应,可以带动周边县城和乡镇的发展,使得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配置,促进长三角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B正确。在中心流模式中,县城处于主导地位,鼓励人口向外流不利于县城主导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C错误。中心流模式中,要素主要向县城流动,但乡镇也有自身发展的需求,完全避免要素分散不利于乡镇的发展,应该在保证县城主导的同时,合理引导要素在乡镇进行适度配置,促进乡镇发展,D错误。故选:B。荷兰的埃因霍温在1880年后集聚了大量工厂,其中包括飞利浦灯泡厂。1920年后飞利浦公司依托于飞利浦实验室,推出电视机、盒式磁带、便携式收音机等新产品,并在城市西北部形成产业园区。20世纪末,随着飞利浦公司总部和许多生产职能逐渐转出,埃因霍温转型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图示意埃因霍温不同时期城市空间及主要产业布局。据此完成下面16~17小题。16.1880~1900年期间,埃因霍温的主导产业为()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市场指向型【解答】解:由图可知,该时期埃因霍温的重要生产空间为火柴厂、纺织厂、灯泡厂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故主导产业应为劳动力指向型,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飞利浦产业园建立导致埃因霍温()A.CBD迁移至此 B.人口规模扩大 C.城市功能改变 D.职住分离严重【解答】解:飞利浦产业园主导功能不是服务业,不会导致CDB迁移到城市西北部,A错误。由于产业园建立,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所以能够扩大人口规模,B正确。由图可知,飞利浦产业园周边集聚了社区、体育场等场所,园区附近具备居住等功能,所以不会导致明显的职住分离,D错误。城市的功能没有因产业园建立而改变,C错误。故选:B。2024年江苏省全面推进“水运江苏”建设,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转变。各大港口借此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如图为江苏省主要内河航道及部分港口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18~20小题。18.发展“水运江苏”的独特优势条件有()A.降水丰富,河湖的径流量丰富 B.港口众多,兼有江港、海港和河港 C.长江流经,黄金水道沟通东西 D.东部沿海,对外国际贸易往来便捷【解答】解:江苏省大部分位于淮河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湖众多,交织成网,河湖径流量丰富,通航徘力强,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有黄金水道长江流经,江港较多;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可以发展海运,因此水运江苏的独特优势条件使江苏兼有汇港、海港和河港,港口众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19.“水运江苏”背景下,江苏省港口发展的方向是()A.全面使用新能源降低航道的污染程度 B.聚集临港产业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C.整合提升内河码头关停沿线老旧码头 D.重点建设深水海港群弱化河港作用【解答】解:全面使用新能源、关停沿线老旧码头目前都不太现实,AC错误。内河航运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河港是“水运江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弱化河港作用,D错误。充分发挥港口辐财带动作用、集临港产业,形成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驭港的港产城融合发展局面,B正确。故选:B。20.“水运江苏”建设的生态意义是()A.实现海江河、公铁水大联运 B.建成高效畅通的内河航道网 C.建设绿色低碳的水运物流网 D.推动沿江港口产业转型升级【解答】解:实现海江河、公铁水大联运、建成高效畅通的内河航道网、推动沿江港口产业转型升级都属于“水运江苏”建设的经济意义,ABD错误。建设绿色低碳的水运物流网,促进可持续发展,才是生态意义,C正确。故选:C。马过河是金沙江一级支流,2003﹣2013年马过河千流共建成7座水电站。流域的梯级开发改变了河流的天然状态,也改变了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如图为马过河流域及梯级电站分布图,如表为马过河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表。据此完成下面21~23小题。土地利用类型2002年2013年面积(hm2)占总面积比例(%)面积(hm2)占总面积比例(%)森林6960650.47579254.9灌木林2639019.12236716.2草地8302632412.4水田35742.6107047.8旱地2174815.81868313.5人工表面6460.518171.3裸土2825223771.7水体49093.630192.221.关于马过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径流年际变化大 B.汛期在10至次年4月 C.径流季节变化小 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解答】解:读图联系材料可知,马过河是金沙江一级支流,属于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出现在夏季,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实施梯级开发后,该流域()A.气候更加干旱,草地面积减少 B.热量条件改善,森林面积增加 C.灌溉条件改善,水田面积增多 D.蒸发总量减少,水域面积减少【解答】解:A、根据表格数值可知,草地减少是因草地转为水田,而不是气候干旱所致,故A错误。B、森林增加与退耕还林政策相关,而不是热量条件改善,故B错误。C、根据表格数值可知,梯级电站通过调节径流改善灌溉条件,水田面积从2.6%增至7.8%,即灌溉条件改善,水田面积增多,故C正确。D、水域面积有3.6%到2.2%,说明水域面积减少,是因为库区蓄水淹没转为人工水面,蒸发总量可能增加,故D错误。故选:C。23.为防止流域内出现梯级发电与供水矛盾,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优先开发水能,提高发电效率 B.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能耗产业 C.注重生态保护,扩大水体面积 D.加强流域协作,合理分配水资源【解答】解:优先开发水能,提高发电效率,会导致供水不足,故A错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耗能产业,与供水无关,故B错误。注重生态保护,扩大水体面积,与发电无关,故C错误。加强流域协作,合理分配水资源,可以防止流域内出现梯级发电与供水矛盾,故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24.(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传统民居以三合院为主,民居之间间隔较小,宅院内一般设有规模较大的天井,大门一般开侧门,多朝向东南方向且与巷道相连。图1为“雷州半岛位置范围及三合院景观图”。材料二雷州半岛干湿季分明,地表水缺乏,工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导致半岛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碱化。图2为“雷州半岛地下水形成及储存地质剖面示意图”。(1)分析雷州半岛地表水缺乏的主要原因。(2)描述雷州半岛利于地下水储存的地质条件。(3)解释雷州半岛土壤碱化的形成过程。(4)结合雷州半岛气候特点,说明半岛内建筑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解答】解:(1)雷州半岛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该地纬度高,蒸发量大;半岛面积小,河流段小,不利于储存地表水;从图二可看出雷州半岛岩石类型以火山喷出岩为主,多气孔,不利于储水;而且该地区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地表水受污染严重。(2)根据图2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雷州半岛地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构造有利于储水;火山喷出岩面积较广,利于地表水下渗。(3)雷州半岛土壤碱化的形成主要是该地地表水缺乏,工农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临海易遭受海水入侵,提高地下水盐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干蒸发旺盛,使盐分向地表积聚,土壤出现盐碱化。(4)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该地民居以三合院为主,屋顶坡度大,民居之间间隔较小,宅院内一般设有规模较大的天井,大门一般开侧门,多朝向东南方向且与巷道相连。该地气候炎热,间隔小有利于遮阳隔热。院中天井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该地东南风明显,大门朝向东南且与巷道相连,利于通风散热。且该地雨季降水量大,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故答案为:(1)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气温高,地表水蒸发强烈;河流短小,不利于储水;表土松散(喷出岩有气孔),地表水下渗量大;生产生活污水排放,污染地表水。(2)向斜构造,利于储水;表土松散(喷出岩有气孔),利于地表水下渗。(3)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入侵,地下水盐度升高;干季,蒸发旺盛,盐分向地表聚集,土壤碱化。(4)民居间间隔小,利于遮阳隔热;天井利于室内外空气流通;大门朝向东南且与巷道相连,利于通风散热;尖顶结构,利于排水。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江苏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市扩张迅速,如图为1985﹣2015年江苏的城市用地扩张变化图。材料二:江苏省按地域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近年来,苏中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人口收缩。如表为2023年江苏省不同地区人口、城镇化及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常人籍人)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城镇化率20增23苏南3483.582981.8514.03%13.79%83.11%3.738%苏中1684.11669.2711.47%21.76%71.96%4.344%苏北2689.193860.120.05%015.92%66.34%5.930%(1)简述江苏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变化特征。(2)与苏北相比,分析苏中地区人口收缩的原因。(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简述苏南对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解答】解:(1)从1985年到2015年,江苏城市用地整体呈持续扩张态势,反映出随着时间推移,江苏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扩张在空间上存在差异,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起步早、速度快,城市用地扩张速度相对苏中、苏北更快,规模更大;苏中、苏北地区城市用地扩张速度相对较慢,但也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整体上全省城市用地从南向北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变化特征。(2)与苏北相比,苏中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没有优势,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就业机会尤其是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难以吸引和留住本地劳动力,导致人口外流。苏中虽处于江苏中部,但与苏北相比,其既没有苏北靠近日韩等沿海开放优势,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在区域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影响了人口的聚集。苏中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高达21.76%,老龄化严重,自然增长率较低,而0—14岁人口比重仅11.47%,后续劳动力补充不足,加剧了人口收缩。(3)苏南经济发达,积累了大量资金,可以通过投资、产业转移等方式将资金引入苏中、苏北,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提供资金支持。苏南地区科技水平较高,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可以向苏中、苏北地区输出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帮助苏中、苏北地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苏南凭借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培训等方式,为苏中、苏北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故答案为:(1)随着时间推移,江苏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且城市用地扩张速度不断加快。苏南地区城市用地扩张速度相对苏中、苏北更快,规模更大。(2)与苏北相比,苏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较少,难以吸引和留住本地劳动力,导致人口外流;苏中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高达21.76%,老龄化严重,自然增长率较低,而0—14岁人口比重仅11.47%,后续劳动力补充不足,加剧了人口收缩。(3)苏南经济发达,可以通过投资、产业转移等方式将资金引入苏中、苏北,为当地提供资金支持;苏南地区科技水平较高,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可以向苏中、苏北地区输出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苏南凭借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量人才,可以通过人才交流、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图甲)曾是一座依托铁矿资源的传统工业港口城市,因资源枯竭而逐渐衰落。随着城市的规划更新,现已成功转型为文化导向型旅游城市。它始建于1300年,随海上贸易因港口而兴,19世纪发现铁矿,成为著名的工业城市。20世纪中叶随着资源枯竭城市衰退。20世纪90年代初,毕尔巴鄂市沿内维翁河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媒介合作及劳务合同
- 苗木短期交易协议设计
- 塑料件的种类与识别陈勇课件
- 新都管道封堵施工方案
- 铁路工程安全技术石家庄铁路93课件
- 铁路旅客服务心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件
- 中国书法课件
- 中华八大文化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东坡文化课件图片
- 2025年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80题)
- 碎石外包合同协议
- 2025年第三届天扬杯建筑业财税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1001-1536题)
- 2025科技辅导员培训
- 树木修剪合同协议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国家及地方专项、南疆单列、对口援疆计划 本科一批次投档情况 (理工)
- 智研咨询发布:2025年纸浆模塑餐饮具行业市场规模及主要企业市占率分析报告
- 2025年CCAA《管理体系认证基础》考前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重点题)
- 中西融合餐厅的经营管理与团队建设
- 2025年智慧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