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

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

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

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

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

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

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初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

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物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

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

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

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

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

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

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

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

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

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

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需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

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

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

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

可能。

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

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

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匹配,并初查种子的

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

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

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

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2,

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

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

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

致种子失去活性。

保存种子最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重新使用,也就是把,沉睡”的种子“唤

醒”,使原本处于休眠期的种子正常萌发。为此,要周期性地给种子做萌发实验。一般情况

下,在种子送入冷库一周后,就可进行初次萌发实验,萌发率在75%以上即视为合格。接下

来,每隔5〜10年,就要从冷库中取出一部分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监测种子的活力情况。

理论上,对于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

但实际上,经过干燥、低温保存后的种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反应。比如一种叫白楸

的植物,它的种子冷藏后便不能萌发。遇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会先利用能将活细胞代谢产

物染色的化学试剂进行染色实验,判断种子是否还具有活力。染色结果显示,白楸种子并没

有失活。切片观察后发现,原来白楸种子的含油量特别高。冷藏之后,种子细胞内的油脂发

生凝固,而在进行萌发实验的25。(3的条件下,凝固的油脂没有熔化。当把环境温度升高至45℃

时,种子细胞内的油脂仍处于凝固状态。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种子才逐渐萌发。简单地说,

这类种子被冻僵了,需要给它“泡热水澡”,才能够苏醒过来。

白楸种子萌发实验记录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植物原始的生长环境。比如,青藏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所以要把

来自这一地区的种子放在培养箱里面,模拟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的环境,通过变换温度,

让它们能够萌发。

总之,我们希望种子能在种子库中一直“沉睡”,又希望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被轻松”唉

醒”。这一点无论对种子还是对现有的保存技术而言,都充满挑战。直到现在,种子库中还

有某些种子处于‘一睡不醒'’的状态,试过多种办法仍不能使其萌发。但这也正是物种保护工

作的乐趣之-----通过工作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一步了解自己要保护的对象,窥探大自

然的秘密。

(摘编自谭治刚、蔡杰《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地球上植物加速灭绝,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571种种子

植物在野外灭绝,而这也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B.釉稻在驯化过程中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的优良基因,这表明野生植物基因对解决粮食

安全问题作用不大。

C.种子保存通常要经历采集、“验身”、质检的环节,然后脱水降温,保存后要定期进行

萌发实验,测试种子的活性。

D.针对白楸种子冷藏后细胞内油脂凝固的情况,萌发实验的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白楸

种子的快速萌发。

2.下列对种子休眠及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种子休眠仅由自身原因或外部环境因素导致,如胚未发育完全或环境缺乏萌发条件。

B.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适应环境的独特生存策略,它使保护植物多样性成为可

能。

C.相比高温高湿的环境,低温干燥的贮藏条件不会使种子霉变,解决了种子的“心腹之

/串少”O

D.对于在冷库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只要打破它们的休眠条件,就能刺激种子萌发。

3.下列关于本文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使抽象的基因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如以釉稻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事例,说明

野生植物基因对改良栽培稻的重要性。

B.列数字体现了行文的严谨性。如“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2,种

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直观地展示了温、湿度对种子寿命的影响。

C.打比方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如运用,诺亚方舟”一词形象生动地传达

出种子库在保护植物物种方面的关键作用。

D.作诠释让表达更具体形象,使事物的特点更突出。如“全军覆没”“验明正身”“一睡不

醒”等词语的使用,诠释了种子的特性。

4.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5.《中国科学》“自然科学”版征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章,请立足科普文的特征,为本文拟

写推荐理由并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屋的灯光

彭俊平

老屋的灯光,多年不见了。或者,意念中的那一抹淡淡的老屋的灯光,在若干年的风

雨之后不再独有,而是融入无尽的辉煌与艳丽之中。

其实,老屋的灯,一直是心中最明亮的那一盏。从蹒跚学步的那一天起,老屋的灯光

就影响着我的生活。所以,每当安静的时刻,它总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浮现。

太阳初上的时候,父亲拿着一把镰刀,拉着还小的我,来到后山的松树林,看哪棵树

上有“亮节巴”,看哪些“亮节巴”上有松油,就砍下来放在蔑篓子里。不一会儿,父亲的蔑篓

子装满了,又拉着我的小手回家,把那些“亮节巴”倒在柴香完里,顺势用火钳一推,堆在灶

门口。到了天黑的时候,母亲为了节约,从里面挑出油最多的那一只,放在火珑苗子上点燃,

找一个墙缝或者两块砖插住,这就点亮了山里人的夜生活,也点亮了一个山里娃贫瘠而又期

待的日子。这灯光,有时亮,有时不亮,一边燃烧一边滴油,还冒着木头特有的烟熏的气味。

再后来,就是用各种植物油,桐油、梓油,五花八门。就是这样,一家人总是欢喜地围坐在

一起说说笑笑,垸子里的老伯依旧把发黑的烟袋头"处''在灯光的近处点烟,那神情简直是得

到了极大的满足。

柴油和煤油成了点灯燃料的时候,老屋的灯光虽然还是微弱,却慢慢地稳定了。找来

一个废弃的墨水瓶,做一个铁皮或者枯草灯芯管,然后用旧棉花就一根“丛麻丝”,做一根灯

芯穿在灯芯管中。柴油或者煤油就会慢慢传导整个灯芯,用明火一点,很快就会燃烧出不小

的亮光,迅速照亮整个屋子,也照亮了山里人朴实的人生。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会去找

专门的师傅做几个,洋铁坯子”敲成的油灯,容量大且亮度好,也很好看。再后来,有了马灯,

山里人可以提着走夜路,一般的风吹不熄,在各家各户之间穿行也很踏实。

山里人家,火拢边的窗户下面,总会有一个高约一米的高灯座,木头做的,谈不上精

致。柱子上会有一大一小两个放灯的木托,这个灯座一般不会移动,常年放在一个地方。早

上起来,母亲会把油灯从房间拿出来,放在大的灯座上,傍晚就点亮,一家人的夜晚就此开

始。

“白天沿街荡,夜晚熬油亮”是讽刺那些不会算计的人,白天不做事,夜晚点着油灯干

活,既不会算计,也是浪费钱财。

没有月亮的时候,垸里的大爹喜欢提着一个马灯串门,每走到一家坐下来,他总是小

心翼翼地把马灯的亮度调得小小的,或者鼓起腮帮子用力吹灭马灯,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然后再和大家一起聊天。大爹是个热闹人,总是爱讲一些“啾人”的故事,小孩愿意听,可是

又害怕,所以每次开讲总能招来很多的小孩来听。讲完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抢在他的前面出

n,一来可以看清楚路面,二来可以消除害怕的心理。这个时候,大爹的马灯就是一个壮胆

的大灯,照亮孩子们朴实而又萌动的心灵。

课堂上,说着方言的老师描述未来的生活,总是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作为口头禅,

而每次念叨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抑扬顿挫,似乎这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当然地预

示着生活的扬弃。

但是,老屋的灯光依然淡定。入夜,跟着父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回家的山路上,大

山之中,如果有一缕灯光闪烁,那就会给人一种无穷的力量,看到它,所有的恐惧会消失得

干干净净。走进小村,哪家的灯亮着,就说明哪家还没有休息,或许还在为第二天操劳。而

听到外面的脚步声,或者村头的狗叫,主人可能会拿着那一盏简陋的油灯,吱呀地打开大门,

问一下是否是过路的客人,亦或是晚归的邻里。每当这个时候,心里总是感觉一种温暖。

上中学了,煤油灯成了一种标配。用一个瓶子从家里装一些油,或者向父母亲要上一

两角钱作为一个星期的油钱,白天把油灯放在寝室,晚自习的时候大家都把灯带到教室,一

起点亮。这时候,整个教室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油灯的世界,五花八门的灯具,一样地烧着煤

油或者柴油,把一个教室的空气点化成一层淡淡的薄雾,每个灯前一个小小的脸庞,如饥似

渴,课本与脑袋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时候,小小的油灯承载了每一位少年人生的全部希望。

过年是山里人每年一度的大事。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灯亮起

来了,而且堂屋的灯也要点亮,以求过一个平安快乐的新年。入夜,山里人家全家人围坐火

珑边,一边聊天一边喝酒,父亲不再像平常那样严肃,气氛温馨而又亲切。母亲总是把油灯

调得很亮,要照亮家里每一位成员的前程。窗户外面,孩子们借着灯光在嬉戏打闹,在这一

夜,有了灯光就有了快乐。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过了十五没洋经。''这是山里的俗语。腊月三十除夕日,山里

人哪家的火珑都是烧着的,而且要烧得旺盛,拿一个熏干了的树兜子,放在火珑中燃烧,几

天都不会灭,或许是预示来年的红红火火。而这天晚上,每个房间都要把灯点亮,而且不能

熄灭,一直到初一早上,迎接新春的到来,这样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而十五晚上的灯,要

点得亮堂,这也预示一个春节的结束,过了十五,山里人又要忙碌新的一年了。这样,一年

才会顺利。

玩狮子,在山里叫作玩灯。排灯是舞狮子的人的标志性的领路灯,一个舞狮队的排灯

有两个,一主一副,也是最亮的,分别站在舞狮道场的上下两方,由年长分尊者把盏。一般

来说,主灯走在哪里,舞狮子的队伍就会跟在哪里。其他的灯,有的是铁筒子火把,有的是

纸或者植物秆子,可起到很好的照明作用。

如今,老屋的灯光早已被各式各样的电灯取代,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是灯火辉煌,

整个村子被照得亮堂堂的。

老屋的灯光,不再微弱,是片片新的希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老屋的灯光”为线索,回忆了不同时期老屋灯光的特点,描绘了丰富的生活场

景,条理清晰,感情真挚。

B.母亲挑选“亮节巴”点灯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生活的贫苦和母亲操持家务的辛酸一家

人围坐说笑又体现出心境的乐观。

C.大爹提着马灯串门讲故事的情节,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老屋

灯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D.文章叙述部分语言平实而动人,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对老屋灯光以及过去生

活的深切怀念之情,富有感染力。

7.下列对文中“玩狮子”这一习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玩狮子”被称为,玩灯”,表明灯在习俗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舞狮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B.舞狮队的排灯有主灯和副灯,且由年长分尊者把盏,这体现了习俗中的传统礼仪和

秩序。

C.作者详细描写了,玩狮子”时的各种灯具,是为了展示当地独特的民间工艺和文化特色。

D.“玩狮子”中的灯光与老屋灯光有内在联系,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里人的精神生活。

8.文中多次提到“老屋的灯光”的燃料和灯具,有何作用?

9.在表现乡村生活变化方面,《老屋的灯光》和《哦,香雪》有哪些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

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

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日:“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日:“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

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

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

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

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

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苏轼《凌虚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节选)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选出需要断句的选项写在答题卡上。

计其A一时之盛B宏杰C诡丽D坚固E而不可动者F岂特百倍G于台而已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城邑,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建城邑,与《劝学》“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B.起居饮食指日常生活,古今同义,《琵琶行》“因为长句”中“因为”也是古今同义。

C.“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的“而”用法相同。

D.造物,古人认为是创造万物的神力,造物者,特指创造万物的神,苏轼在这里指自

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风城靠近终南山,地理位置优越,而太守陈公起初却不知附近有山,按事物的常

理这不应该。

B.太守陈公在山下闲游时,对所见之景感到惊异,于是决定在此筑台,并取名为,凌虚

台”。

C.苏轼列举了秦穆公、汉武帝等所建造的宫殿,由曾经宏伟壮丽到如今化为废墟,巧

用对比对陈太守进行了直接讽刺。

D.苏轼以水与月为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对人生的思考,认为应珍惜眼前的清

风明月,不必羡慕其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苏轼面对事物变化时的人生态度并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八咏楼[注]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注]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

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本诗作于1134年,诗人避难金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一词,从时间维度极言八咏楼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历经

漫长岁月依然屹立,奠定了全诗深沉的基调。

B.“风流”寓意丰富,既可指八咏楼的风格独特,又蕴涵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富有韵味。

C.“留与”二字看似平常,却将江山拟人化,暗示江山主动将自身的命运交付给后人,

饱含着诗人对江山的深情与对后人的殷切期望。

D.“愁”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国

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16.班级举行古代诗歌研讨活动,你作为小组代表需要对“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

州”进行赏析。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我们能领略到

多种“诗意的栖居”。有时是荀子劝学时“,金石可镂”的执着,有时是李白梦游

天姥山“,”的傲岸;有时是杜甫登高远眺

“,”的壮阔;有时是秦观鹊桥边“,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浪漫。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和根脉,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石。

(甲),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包括对传统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更包括对乡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在保护乡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文化的活化,让

乡土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乡土文化不仅是(乙),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硬支撑通过挖

掘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特色旅游、文创产业等,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例如,

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节等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够增

强乡村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进入新时代,过去农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文娱”方式,“老婆

孩子热炕头”的乏味生活,已变得与时代A,仅靠“文化下乡”的单向输送,既无法真正满足

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无法有效激发乡土社会蕴藏的巨大文化能量。于是,从村晚“到“村

超”,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活动旦,成为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植根于神

州大地的“村字号”文化活动,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平台,创意满满,活力四射,不仅展

的泥土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随和。新时代的中国农民正以充沛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

行着属于自己又惠泽全体的文化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村字号”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7Co

B.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

生。

C.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

子院士”的称谓。

D.“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极致的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

不凡的世界。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要求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22.请根据上述文段内容,给“乡土文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明,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

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材料二:陶潜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当然,也有人说“开卷

未必有得

材料三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答案:C(3分)

2.答案:B(3分)

3.答案:D(3分)

4.答案:①指出人类活动导致植物加速灭绝及连锁反应,引出建造种子库保

护植物资源的方法。②介绍种子概念、出现时间、结构、遗传信息,阐述种子休

眠原因、特性及对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义。③说明种子保存过程,包括采集、核

查、创造保存条件和定期进行萌发实验。④讲述种子萌发情况,介绍特殊种子处

理方法及考虑植物原始生长环境的重要性,强调种子保存和唤醒的挑战与物种保

护工作的乐趣。(6分)

5.答案:推荐理由:①文章介绍种子库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保存种

子的过程、方法与挑战。②用准确严谨的科学语言,呈现实证研究的科学结果,

具有科学性。③选题聚焦物种保护的时代关切,旨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社

会性。(6分)

6.答案:B(3分)

7.答案:C(3分)

8.答案①展现生活变迁,反映山里人生活从贫瘠到逐渐富足的过程。②塑造

人物形象,如勤俭持家的母亲和细心热心的大爹。③营造温暖、祥和的家庭氛围,

寄托山里人对新年的美好期盼。④升华主题,象征生活中的希望与力量,承载人

们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传承与坚守。(6分)

9.答案相同点①都使用以小见大手法,通过小事展现乡村生活变化。②都

聚焦生活细节,如《老屋的灯光》描写灯光下的生活场景,《哦,香雪》描写香

雪换铅笔盒等细节。③都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点①变化侧重点不

同,《老屋的灯光》侧重家庭照明方式变化,《哦,香雪》侧重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②变化推动因素不同,《老屋的灯光》主要随时间推移,《哦,香雪》主要由火车

这一外部因素推动。(6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10.答案:BDF(3分)

11.答案:B(3分)

12.答案:C(3分)

13.答案:(1)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

墙外行走而看见那人的发髻形状一样。(4分)(2)何况天地之间的万物,各自

都有归属。如果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是一点一毫,也绝对不去取得。(4分)

14.答案:①苏轼的态度是顺应事物变化,珍惜当下。②在材料一中,他指

出物质的变迁不可避免,不必执着于不长久的人事物,而应以平常心对待。③在材

料二中,他指出不必羡慕外物,强调感受自然之美,与清风明月共享,这种态度

体现了他的理性思考和豁达胸襟。(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答案:C(3分)

16.答案:①表现手法:运用夸张手法,“三千里”极言水程之远,“十四州”

极写地域之广,展现八咏楼一带水势浩渺和气势磅礴。②思想情感借写八咏楼

壮观景象,表达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山河破碎的痛

心,含蓄抒发忧国情怀。(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答案:锲而不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无边落木萧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金风玉露一相逢(每空1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答案:C(3分)

19.答案:A格格不入;B应运而生(每空2分)

20.答案:甲: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乙: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每空2

分)

21.答案:修改为:不仅充满乡土文化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随

和,还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精气神,叫人由衷地感动和振奋。(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