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预测卷(二)
语文
一、阅读(72分)
(-)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
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机也是桥了。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
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
道坝也是桥吗?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
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这在古时叫
作“霸盘以为桥梁”,见《拾遗记》,近代叫作“汀步桥”),然而严格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
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
又是何故呢?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行车,岂非
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
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其次,怎样叫早。是自然界历史上的早呢,还是人类历史上的早。是世界各国的早呢,还是仅仅本国
的早。所谓早是要有历史记载为根据呢,还是可凭推理来臆断。早是指较大的桥呢,还是包括很小的在内
的,比如深山旷野中的一条小溪河上,横跨着一根不太长的石块,算不算呢?也就是说,是指有名的桥
呢,还是无名的桥。这样一推敲,也就难落笔了。姑且定个范围,那就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
但只指桥的类型而非某一座桥。
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一是河边大树,为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梁桥”,
梁就是跨越的横杆。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石层,磨成圆
形,形成现代所谓“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上去抱着它,第
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将地上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
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悬桥”。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
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
因此,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的桥就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形式。在最小的溪河上,就是单孔的木梁。在
浅水而较大的河上,就是以堆石为墩的多孔木梁。在水深而面不太宽的河上,就是单孔的石拱,在水深流
急而面又宽的大河上,就是只过人而不行车的悬桥。应当附带提一下,我国最早的桥在文字上叫作
“梁”,而非“桥”。《诗经》“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这里的梁,就是浮桥,是用船编成的,上面可
以行车。这样说来,在历史记载上,我国最早的桥,就是浮桥,在这以前的“杠”“榷”“彳勺”“圮”等
等,都不能算是桥。
(选自茅以升《桥话•最早的桥》)
材料二:
桥梁的历史是非常有趣的。桥是一种跨越工程,遇到自然的障碍,譬如河流、峡谷,得想办法越过
它。水浅好办,抛一行石头,踏步而过,称作石工,架一根独木梁,那就叫杠。并列几根木料架空而过可走
车马,此称梁。不但梁上要过人、马、车、轿,还可以在梁上造个凉亭。人停下来休息休息,观赏风景和
过桥船只,那就叫桥。原来“桥"一■字就是照这意思创造出来。
不是说有路就有桥吗?其实还有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甚至直到现今世界某些地方,路到水边还没有
桥梁。春秋时候有个小国掌权人,只能用他自己的马车,水涨时载人过齐腰深的河流。可是大水如长江黄
河,那时无法造永久性的桥梁,只能用船摆渡。人们想跨越障碍,就得想出办法怎样去跨越障碍。凭着观
察自然,人们发现横过树木可以过河,这就是梁桥。木料比较轻和容易加工,所以先出现的自然是木梁
桥。又因为木料会腐朽,所以能保存到今天的木梁桥最早不过三四百年(已经很不容易了)。
利用自然的树木杆件构成桥梁,除了简单地两头搁在桥柱或桥墩上成为梁桥外,还有比较复杂的构
造。在东方,有把木梁一层层叠起来,从两岸向河心,后面用石块压住,向前一层比一层挑远,中间相隔
一段距离,用木梁搁上,称作木伸臂梁桥,在中国称作“河历”,或叫刁桥。桥外形成折线形,所以又称
折桥(型国)。世界上最早的折桥记载是在307〜313年西晋永嘉年间,造在甘肃省黄河的上游,跨度达到
五六十米。在印度、不丹以及日本等邻国也有类似桥式,只是年代要晚得多。木伸臂梁桥有单孔的,大半
造在山谷河流上。假如用木笼盛石做桥墩,或用石砌的桥墩,就可以造在比较宽大的河流上,成为多孔的
折桥,使桥跨从简单支梁桥的10米左右,一下增加到30〜50米。中国广西、湖南还有很多修复保存得好
的多孔木伸臂梁桥。民间喜欢替各种桥起些通俗的象征性的名称,多孔木伸臂梁,在桥墩上的层层叠木好
像喜鹊窝,所以又称“鹊巢桥”。桥上多造重檐廊、阁,上加木雕彩绘,所以又叫“花桥”。可惜此法所
用木料太多,现在保护自然森林,爱惜树木,不会再大量去造花桥。想不到的是伸臂造桥,是后世的一种
重要桥式和“先进”的施工方法。
(摘编自唐寰澄《世界桥梁趣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三种主要类型,由它们衍生出了桥的千变万化的所有形式。
B.我国最早的桥是浮桥,它是用船编成的,上面可以行车,在《诗经》中有相关记载。
C.虹、杠、梁、桥都可用来巧妙应对自然障碍,但在建造难度、功用范围上存在区别。
D.木梁桥因原材料便宜易得且数量繁多而成为最早出现的梁桥,但其缺点是保存时间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中括号内的文字“这在古时……”有补充说明的作用,既丰富了文段内容,又使前文的
表述严谨有据。
B.材料一第二段中五组“是……,还是……”的选择问句,既引发了读者的相关思考,又体现出作者思
维的缜密性。
C.材料二第二段中例举春秋时期小国掌权人以马车载人过河之事,旨在证明人们能发挥聪明才智想出办
法跨越障碍。
D.材料二第三段中以“在印度、不丹以及日本等邻国也有类似桥式,只是年代要晚得多”凸显折桥的记
载在中国最早。
3.材料二中第三段中加点的“如图”处,需要附一幅图,下列最合适的一幅是()
4.根据教材,“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材料一中
也有类似的逻辑推理,请试举一例并分析其逻辑推理过程。
5.读了这两则材料,你觉得桥梁的建造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l.C2.C
3.B4.①材料一中例子:“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
其余例子也可。
②分析:作者假设“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是桥”,因为船可以满足上述条件,所以推出“船
是桥”,可是船显然不是桥,因此证明“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是桥”的说法不科学。
5.①桥梁的建造要考虑实用性;
②桥梁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类型;
③桥梁的设计要吸取前人的经验;
④要注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探讨桥的定义及其历史演变,呈现出桥梁在架构、用途与文化上的多样性。材料一
详细分析了桥与其他通行工具的区别,并讨论桥的基本形式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早期表现形式。材料二则
以文化视角,讲述历史中桥梁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两则材料结合历史、技术和文化背景,展现
了桥梁作为跨越工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启发读者思考桥梁设计和文化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主要类型”错,原文说“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
B.“我国最早的桥是浮桥”错,根据原文“这样说来,在历史记载上,我国最早的桥,就是浮桥”可知,
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桥是浮桥。
D.“木梁桥因原材料便宜易得且数量繁多而成为最早出现的梁桥”错,根据“木料比较轻和容易加工,
所以先出现的自然是木梁桥”可知,木梁桥最早出现是因为木料比较轻和容易加工。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旨在证明人们能发挥聪明才智想出办法跨越障碍”错,材料二第二段列举春秋时期小国掌权人以马车
载人过河之事,是为了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甚至直到现在某些地方,路到水边还没有桥梁。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B.文章中提到木伸臂梁桥是把木梁一层层叠起来,从两岸向河心,后面用石块压住,向前一层比一层挑
远,中间相隔一段距离,用木梁搁上,桥外形成折线形。B图符合这种折桥的形状特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①例子:”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
②分析:首先作者提出一个假设观点“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这是一个有待验证的
定义。然后指出船可以使人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按照前面假设的观点,就会得出“船是桥”的结论。
但是在常识中,船明显不是桥,这就产生了矛盾。从而证明了最初“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
是桥”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
①从材料二对虹、杠、梁、桥的介绍可以看出,桥梁建造是为了跨越自然障碍,让人、车等能顺利通过,
如木伸臂梁桥可以让人在桥上行走,还能在桥上造凉亭让人休息、观赏风景,体现了实用性。
②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水浅可以用虹,小河流可以用独木梁或木梁桥,宽大河流可以用多孔的折桥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需求决定了要选择合适的桥梁类型。
③文中提到木伸臂梁桥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最早记载在西晋,还有很多修复保存得好的多孔木伸臂梁桥,
这说明在桥梁设计中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比如这种伸臂造桥的方法在后世也是重要的桥式和施工方法。
④文中提到现在因为要保护自然森林,爱惜树木,不会再大量去造像花桥这种用料多的桥,体现了在桥梁
建造设计中要考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
李广田
①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都很好。但我又有一个奇怪念头:我再也不愿意读你
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
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我现在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
便,不如平原坦坦荡荡;在山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你们喜欢写帆,写
桥,写浪花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似乎应该有许多理
由,然而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多么愚,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
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的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②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的喜欢一洼水,如何喜欢一块石啊。那
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就如爱惜他们的金
钱。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滋润,一旦大雨滂沱,更要乐得发狂。他们在深
仅没膝的池塘里游水,他们在小小的水沟里放草船,他们从流水的车辙想象大河,又从稍稍宽大的水潦想
象海洋。远山人带来小小的光滑石卵,他们猜想那块石头的来源,说那是从什么山里采来的,为几千万年
的山水所冲洗,于是变得这么滑,这么圆,又这么好看。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
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给孩
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孩子们便望着那云彩出神。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
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先生,你几时到我们那块平原上去看看呢:树木、村落,树
木、村落,无边平野,尚有我们的祖先永息之荒冢累累。
③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他们就已领受了这份寂寞。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种菜蔬,
种各色花草,种一切谷类。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种遍了花草,种遍了菜蔬和五谷,也
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景,那是梦想,也是梦
吃,他们仿佛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他们想,为什么这块地方这么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他们
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④你也许以为这块平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有一条大
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俱各三四百里。这里并不广袤,然而住在这平原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
之大等于无垠。我们的祖先住在这里,与一个孤儿被舍弃在荒岛上无异。我们的祖先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改
造天地。平原的人们用锹,用锹,用刀,用铲,用凡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凿成了一道大
川流。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的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你还必须知道,
那时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所以都得饱食暖衣,平安度日。既已有了河流,然而我们的
祖先仍是觉得不够美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⑤一道活水既已流过村东,我们的祖先又在村西起始第二件工程。他们用大车,用担子,用篮子,用
布袋,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又把河水引入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日南海,
一日北海。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几丈高的土山,我们的祖先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
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
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携幼,携酒登临。南海北海,亦自鱼鳖繁殖,萍藻繁多,夜
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生活呢。
⑥唉唉,说起来令人悲哀呢,我虽不曾像你的山水文章那样故作夸饰——因为平原的子孙谁都得承认
这些事实,而且也乐意提起这些光荣——然而我却是对你说了一个大谎,因为这是一页历史,一个故事,
这故事是永远写在平原之子的记忆里的。
⑦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依然当初。那里仍是
那么坦坦荡荡,也仍是那么平平无奇。你也许会问我;祖先的工程就没有一点影子,远古的山水就没有一
点痕迹吗?当然有的,不然这山水的故事又怎能传到现在,使后人相信呢。我忆起孩提之时,我跟随老祖
父到我们的村西,老祖父像在梦里似的,指点着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端的一块岩石说:“这就是老祖
宗的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见两块稍低下的地方,指点说:“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村东也有一条
低下的去处,当然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我凭了那一块
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生”写的山水文章“近于夸饰”,是因为他夸大了笔下山水的美丽,相比之下,自己
故乡平原的风景更加动人。
B.平原远祖以人力改天换地,而曾经的伟绩如今已沦落为一块岩石、几处洼地,是因为平原子孙不像其
远祖那样不懈追求、不惮劳苦。
C.本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时而回溯远古历史,时而抒发个人感受,使文章起伏曲折、摇曳多姿,便于
表现作者情感上的微妙变化。
D.作者幼年时曾凭借故乡的石头和土地梦想远方,凸显出作者对远方高山长水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自
己对故乡无山无水的厌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许文中的“先生”并不确有其人,但以此带来的第二人称叙事,拉近了距离,便于情感交流,增强
了文章的抒情特质。
B.全文整句、散句并举,在描述平原子孙们对山水的思慕渴求、远祖们改天换地的伟绩时,使用排比句
式来增强语势。
C.本文有娓语闲谈式的生活化语言,也有典雅整饬的文学化语言,平淡质朴中有波澜之势,富含诗意,
展现了作者自然醇厚的艺术追求。
D.作者描绘故乡山水的方式,与那些“夸饰”的文章不同,他以纪实的笔法展示了平原生活的悲欢喜
忧,表达了平原人对美的向往。
8.作者在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处谈到“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从全文来看,你认为“平原人的悲
哀”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9.第②③段写平原的子孙,多用“他们”;第④⑤段写平原的祖先,则多用“我们”。作者为什么这样
写?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C7.D
8.①从环境角度看:文章写出了平原人民在无山无水的自然环境中艰苦的生活状态,平原人渴望山水,但平
原却无山无水;
②从历史变迁角度看:远祖虽创造了山水,但现在山水已然消逝,平原的子孙也没能再造山水,平原依旧
平平无奇。
9.①作者是远离故乡多年的游子,作者与平原子孙的生活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故用“他们”来代指平原
子孙。
②用“我们”,强调了自己与祖先、与平原的血脉联系,表明即使沧海桑田,但平原人依然铭记先祖创业
的功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了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
③不同的称呼,呈现了不同代际的人不同的生存状态,便于抒发作者对平原的复杂情感。
【解析】
【导语】《山水》一文,通过对父辈和祖辈的平原生活记忆的描述,描述了平原人的生活环境及精神面貌。
文章以作者与“先生”的对话入手,通过对比现实与记忆中的山水,表达了平原人对美好山水的向往及生
活中的无奈与悲哀。全文既有朴实的叙述,又有生动的描绘,情感真挚感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是因为他夸大了笔下山水的美丽”“相比之下,自己故乡平原的风景更加动人”错误,“夸饰”是指
“先生”对山水的描写过于华丽,过于美好,而不是“夸大了笔下山水的美丽”。作者批评先生的山水不如
平原风景只是他的“玩笑”,使得下文自然转入“诉说平原人的悲哀”。
B.”是因为后世子孙不像其远祖那样不懈追求、不惮劳苦”错误。根据“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
我绕着那块平原转了好些圈子。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那里仍是那么坦坦荡荡,然而也仍是那么平平无
奇,依然是村落,树木,五谷,菜畦古道行人,鞍马驰驱”等可知,文中没有交代伟绩消失的原因。
D.“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故乡无山无水的厌恶”错误,作者对故乡更多的是复杂的情感,并非厌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他以纪实的笔法展示了平原生活的悲欢喜忧”错误。根据原文第⑥段“然而我却是对你说了一个大谎,
因为这是一页历史,一个故事,这故事是永远写在平原之子的记忆里的”可知,作者实际上是在用一种虚构
或夸张的方式来描述平原的山水和祖先的伟绩,而不是纪实的笔法。作者通过这种夸张的叙述,表达了平原
人对山水的渴望和对祖先的敬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理解和情节概括的能力。
①从环境角度看: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提到“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说
明平原的自然环境本身缺乏山水,这是平原人生活环境的一个客观现实。这种环境与有山有水的地方相比,
显得单调、缺乏自然景观的丰富性。平原人的生活状态让平原人对山水有着强烈的渴望,如文中提到“他们
爱惜清水,就如爱惜他们的金钱”“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滋润”,这反映出
平原人在自然环境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对一些自然元素的渴望和珍惜,也侧面体现出他们生活的艰苦,因为
缺少山水这样的自然美景,生活相对单调和枯燥。
②从历史变迁角度看:远祖创造山水在文章中就提到“我们的祖先用锹,用锹,用刀,用铲……凿成了一道
大川流”“我们的祖先又在村西起始第二件工程……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说明远祖曾
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工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山水,曾经有过美好的生活,这是平原人曾
经的辉煌和骄傲。然而现在,这些远祖创造的山水已然消逝,文章中提到“我忆起孩提之时……老祖父像在
梦里似的,指点着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尘的一块岩石说:'这就是老祖宗的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
见两块稍低下的地方,指点说:’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这说明曾经的山水已经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了
一些微不足道的遗迹。而且平原的子孙也没能再造出新的山水,平原依旧“坦坦荡荡,也仍是那么平平无
奇”,这种对比反映出平原人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的能力。
①用“他们”代指平原子孙:从文中来看,作者是远离故乡多年的游子,与平原子孙的生活有时间和空间的
阻隔,所以用“他们”来客观地描述平原子孙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将自己置身其外,使读者能更清晰地感受
到平原后代对山水的渴望和对祖先的想象。
②用“我们”代指平原祖先:这强调了作者与祖先、与平原的血脉联系,我虽远离故乡,但与故乡平原的血
脉联系依然存在,表达了作者对平原故乡的强烈归属感。尽管作者离开了平原多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
的根在那里。平原祖先们勇敢地面对无山无水的困境,以顽强的毅力和智慧创造出了河流与山岳,为后代创
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作者用“我们”来描述祖先的事迹,更能体现出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③“他们”代表的平原子孙生活在无山无水的现实中,对山水充满想象和渴望;“我们”代表的平原祖先勇
敢地改造天地,创造出山水。这种不同的称呼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平原人在不同时代的复杂情感和追求。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武《兵法》。家
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
射。同死,朔颦设祭于其冢。
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所问曰:“汝能敌几何?”飞日:“勇
不足恃,用浜在先定谍来枝支柒必败剂要教差樵必致迷置谍定也。所矍然曰:“君爷非行伍中人。”飞
因说之日:“国家都汴,恃河北以为国。苟冯据要冲,峙列重镇,一城受围,则诸城或挠或救,金人不能
窥河南,而京师根本之地固矣。招讨诚能提兵压境,飞唯命卷从。”所大喜,借补武经郎。
初,秦桧逐赵鼎,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读桧奏,至“德无尊师,主善为
师”之语,恶其欺罔,恚目:“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
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家无姬侍。吴玲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日:“主上宵阡,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玲
益敬服。帝初为飞营第,飞辞目:“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日:“文臣不爱钱,武
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跛。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
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躬为调
药;诸将逃戍,遣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思愤激
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材料二:
帅臣之得令誉也有三:严军令以禁掠夺,为软语以慰编氓,则民之誉归之;修谦让以谨交际,习文词
以相酬和,则士之誉归之;与廷议而持公论,屏奸邪以交君子,则公卿百僚之誉归之,岳侯之死,天下后
世胥为扼腕,而称道之弗绝者,良繇是也。唯然,而君子惜之,惜其处功名之际,进无以效成劳于国,而
退不自保其身。遇秦桧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桧之奸而抑难乎其免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用兵在先A定B谋C栾枝曳柴以败D荆E莫敖采樵以致F绞G皆谋H定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与《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中的“望”意思不同。
B.殆,恐怕、大概。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相同。
C.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意思相同。
D.常,固定不变的。与《师说》“圣人无常师”中的“常”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具有卓越军事思想,为张所部将时就认为作战不能光依靠勇气,强调用兵要谋略在先,让张所
很惊讶。
B.岳飞忠贞廉洁。吴玲看他没有姬妾,送美人给他,岳飞以皇上勤于政事自己岂能贪图享乐为由拒绝。
C.岳飞从严治军,包括严格训练、严肃纪律,士兵拿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被立刻斩首。
D.君子认为岳飞进一步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退一步不能保全自己,即便没有秦桧这样的奸臣,恐怕也
不会有好结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恚曰:“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
(2)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
14.王夫之认为“帅臣之得令誉也有三”,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岳飞“严军令”的表现。
【答案】10.CEG
11B12.D
13.(1)(他)愤怒地说:“君臣之间的大义,是根源于天性的,大臣怎么能忍心当面欺骗他们的君主呢!
(2)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为什么(还要)建立自己的
府邸呢?
14.①严格训练。
②不徇私情。
③士兵取民财,斩首示众。
④士兵不能进入民宅。
【解析】
【导语】文章以岳飞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突出其勇武、忠贞和廉洁的品质。通过描写岳飞的修身立节、用
兵谋略、治军严明,以及与权奸秦桧的斗争,生动展现了岳飞作为南宋名将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才能。同
时,文章强调了岳飞不畏强权、不求私利的精神,彰显了一个忠诚报国的英雄形象。材料二强调了岳飞在
为国效力和个人保身之间的艰难抉择,为其悲剧结局做出深刻的反思。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战争在于预先制定计划,“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这些都是谋定而后动。
“用兵在先定谋”句意完整,“在先”修饰“定”,作“定”的状语,“谋”作“定”的宾语,故应在
“谋”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两个句式一致、结构相同的并列句子,故应在“荆”“绞”后
面分别断开,即在E、G处分别断开;
“皆谋定也”为判断句式,中间不断句。
故选CEG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句意: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远望
夕阳映照着泰安城。
B.错误。恐怕、大概;/几乎、将要。句意:你恐怕不是普通当兵的人。/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
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C.正确,均为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句意:岳飞我唯命是从。/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D.正确。句意:道德没有固定的老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君子认为……即便没有秦桧这样的奸臣,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错误。材料二说“即不遇秦桧之奸而
抑难乎其免矣”,认为“即便没有秦桧这样的奸臣,恐怕也不会有好结果”是王夫之的看法。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恚”,愤怒;“大伦”,大义;“面”,当面;“谩”,欺骗。
(2)“初”,开始;“第”,府邸;“灭”,被消灭;“何以家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
为家”。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可知,岳飞对军队的训练要求极为严格,体现了其
,,严军令”的表现之一是严格训练。
②由原文“子云尝习注坡,马蹦,怒而鞭之”可知,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在训练中出现失误,岳飞也毫不留
情地加以惩罚,展现了其不徇私情的态度,这进一步凸显了其治军之严。
③由原文“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可知,岳飞对军队纪律的要求极为严苛,哪怕士兵仅取
百姓一丝一缕,也会被斩首示众,以儆效尤,这正是“严军令以禁掠夺”的具体体现。
④由原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可知,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士兵即使受到百姓欢迎,也不
敢擅自进入民宅,充分体现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的军纪要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
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武的《兵法》。(岳飞)家里贫穷,(他就)捡拾柴草做成火把当作蜡烛,
诵读学习直到天亮,不睡觉。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
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
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
到河北拜见招讨使张所,张所用国土的规格对待岳飞,借补修武郎,担任中军统领。张所问岳飞:
“你能抵挡多少敌人?”岳飞说:“个人之勇不可靠,战争在于预先制定计划,'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
采樵以致绞'这些都是谋定而后动。”张所惊讶地说:“你恐怕不是普通当兵的人。”岳飞趁机劝他说:
“国家在汴梁建都,依靠河北稳固国家。如果能凭借着占据要地,各个重镇形成椅角之势,一座城被包
围,其余各城有的阻击或有的救援,金国人就不能再进兵河南,那么京城的根本之地就巩固了。招抚如果
能提兵压境,我唯命是从。”张所非常高兴,借补武经郎。
起初,秦桧将赵鼎排挤走之后,岳飞每次在客人面前都会对此事表示深深的叹息。岳飞一直以恢复中
原为己任,因此他不愿意附和秦桧等人提出的和议主张。当他读到秦桧的奏章,其中写到“德无常师,主
善为师”(意为道德没有固定的老师,君主行为善良就是人们的老师)这样的句子时,岳飞非常厌恶秦桧
这种欺骗君主的行为,他愤怒地说:“君臣之间的大义,是根源于天性的,大臣怎么能忍心当面欺骗他们
的君主呢!"金国的兀术给秦桧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每天都在努力请求和议,但岳飞却正在为收
复河北失地而图谋策划。只有杀掉岳飞,和议才有可能达成。”秦桧也认为,如果不杀掉岳飞,最终会阻
碍和议的顺利进行,他自己也可能会因此遭遇灾祸。因此,秦桧竭尽全力地谋划要杀掉岳飞。
他的家里没有姬妾陪侍。吴玲向来佩服岳飞,想要和他结交,便妆扮了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现
在皇上昼夜忧心天下,怎么会是我们当大将的人享受安乐的时候?”岳飞推辞不肯接受,吴玲更加尊敬佩
服他了。皇帝开始的时候想为岳飞建造府邸,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被消灭,为什么(还要)建立自
己的府邸呢?”有的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吝惜钱,武臣不吝惜死,天下就太平
了。”
岳飞的部队每次安营扎寨的时候,他命令将士们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跳跃壕沟,将士们都穿着厚重
的铠甲练习。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练习从陡坡上骑马急驰而下,战马跌倒了。岳飞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
卒里有人拿百姓一缕麻用来绑草垛,立刻斩首示众。士兵们晚上宿营,百姓开了自家的门愿意接纳他们,
没有兵卒敢进入。(岳飞部队的)军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病,岳飞亲自为他调药;
诸将远征,岳飞派自己的妻子慰劳他们的家眷;战死的将领,岳飞为之哭泣并且养育他们的孤儿,或者让
儿子娶阵亡将领的女儿为妻。凡是有朝廷颁发下的犒劳,平均分给部下将士,一点也不据为己有。
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浏览经史典籍,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
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将士们为国效力,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他忠心
忧愤,壮怀激烈,发表议论坚持正义,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蒙受灾祸。
材料二:
帅臣得到好名声有三个条件:严格遵守军令以阻止掠夺,用温和的言辞安抚百姓,那么民众会赞扬
他;修养谦让,懂得交际,熟悉文词以和大家相处,那么士人会赞扬他;在朝廷上参与议事,坚守公正之
论,排除奸邪与君子来往,那么公卿百僚会赞扬他。岳侯的死,全天下的人以及后世子孙都为此感到深深
的惋惜,而称道他的人却不断,的确是这样的原因。不过,君子却可惜他,惋惜他在功名成就的时候,既
不能在朝廷中为国家建功立业,又不能在退隐时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遇到了秦桧这样的奸臣而无法幸免,
即使没有遇到秦桧这样的奸臣,他或许也难以避免遭受迫害的命运。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
方岳1注】
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稣老健惬山行。
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注】方岳,南宋诗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仕途坎坷,此诗即被黜居家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蛰居幽深的山间,却以亲近自然、杖竹出游为乐,足见其闲适、乐观的心态。
B.此诗移情于物,山中风月、鹤鸟既是自然美景,其状态也是“惬”字的生动注脚。
C.“鸟啼时作读书声”指鸟啼也如读书声一样婉转动听,暗含鸟雀妙解人意的意蕴。
D.诗人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的态度不甚认同,侧面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
16.方岳主张“诗须放淡吟”,追求清新恬淡的风格。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答案】15.D16.①意象清新。诗人通过月、溪水、清风、松林、山鹤、鸣鸟等意象,充分营造了山中
宁静清新、淡雅幽美的意境。
②形象清雅。诗人隐居山中,却不以仕途坎坷为意,沉浸于山中风物之中,享受闲逸的生活状态,展现了
清雅脱俗的形象。
③情感疏淡。尾联诗人有感于自己怀才被黜的处境,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但感伤而不激烈,自伤而有度。
【解析】
【导语】《山中》通过描绘山中幽静的自然景色和闲适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方岳在被贬居家时的淡泊心
境。诗中以“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等意象,表现出自然的清新与宁静。鹤鸟的安然与山
翁的闲适,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体现了其追求清新恬淡的诗风。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蕴
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和对自然的热爱。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对山中老人埋首躬耕、不问世事的态度不甚认同”错误。尾联“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其实是诗人借山翁表达自己在被黜居家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和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并非对山翁态度的不认
同。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①“意象清新”方面:“月于水底见逾好”,水中之月,给人一种澄澈、空灵之感;“风打松边过便
清”,风过松林,带来清新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自然世界中。“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
作读书声”中安睡的鹤、啼叫的鸟,自有一份宁静和谐的美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淡
雅的意境,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繁华,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诗歌意象的清新之美。
②“形象清雅”方面:“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与鹤相伴,与鸟为
邻,更凸显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筮老健惬山行”展现出诗人洒脱自在的形象,即使仕途坎坷,被黜居
家,诗人也没有沉浸在痛苦与抱怨之中,而是沉浸在山中风物之中,享受闲逸的生活状态。这种不为仕途
挫折所困,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使诗人的形象显得清雅脱俗。
③“情感疏淡”方面:诗人因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而仕途坎坷,被黜居家,心中自然有感慨和无奈。但在
诗中,这种情感并没有表现得激烈和强烈。尾联“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诗人以山翁自比,
虽有怀才不遇之感,但没有过多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这种情感的表
达不张扬、不激烈,体现了“诗须放淡吟”的风格特点。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校新修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供学生小憩,想请王老师命名,王老师脱口吟出陶渊明《归去
来兮辞并序》中“,”两句,然后说就叫“易安阁”吧。
(2)李斯曾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也用同样的意象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
(3)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一句描绘钱塘的湖山之美。
(4)成都旧有大城、少城之分。少城在古代为掌织锦的官员之官署,故称锦官城,也可简称为锦
城,这一别称在唐代诗歌中十分多见,如“"。
【答案】①.倚南窗以寄傲②.审容膝之易安③.山不厌高④.海不厌深⑤.重湖叠
清嘉⑥.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城虽云乐/花重锦官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倚、寄傲、膝、叠墉、清嘉、柏。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莫名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甚至皮肤长红点的症状,其中绝大多数人会.
A.更不知道这可能是过敏反应。①世界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②全球约有22%的人群
患有过敏性疾病。③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食物、花粉等。④另有研究认为,⑤不合理
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导致过敏。
食物过敏是常见的现象。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甲)。那么,食
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
尽管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是由食物引起的,但其实它们B。食物不耐受并不涉及免疫机制,而是
由于人体先天缺乏相关消化酶,或者食物中的成份存在药理作用导致的。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往往在喝
完鲜奶后会出现腹部不适的情况。(乙),它是由食物中的过敏原引起的,是由抗体介导的不良反应。当食
物中的蛋白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形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肠道
通透性增大)进入血液时,这些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过敏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抗原物质,引起过
敏反应,并释放抗体与过敏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将它固
定住并清除掉。当抗原持续存在、机体不能及时清除时,这种免疫复合物就会沉集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
血管基底膜上,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导致身体
出现红疹、瘙痒和咳嗽等症状。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二段结尾句运用设问句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22.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答案】18.A.不以为意B.截然不同
19.②,修改为:全球约有22%的人患有过敏性疾病。
③,修改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如食物、花粉等。
20.①引起读者对过敏原因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
③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1.甲:大部分过敏是由食物诱发(引起)的
乙:而食物过敏则不同22.①“成份”应为“成分”;
②“沉集”应为“沉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后文“更不知道这可能是过敏反应”,本空是人们对待“莫名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甚至皮
肤长红点的症状”的浅一层次的反映,人们会不把它放在心上,会不十分在意,可填“不以为意”。不以
为意:不放在心上;指对某人或某事不加重视,不认真对待。
B.根据“尽管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是由食物引起的”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由食物引起,“但”表转
折,表示两者除了“相同之处”,还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可填“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
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全球约有22%的人群”不合事理,应删除“群”。
③“因素、食物、花粉”不合逻辑,种属关系并列不当,改为”的因素,如食物、花粉等”。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设问句抓住了读者想要了解“为什么”的心理。激发了读者主动思考
食物与过敏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②文章的主题之一是食物过敏,在介绍了过敏现象的普遍性以及食物过敏是常见现象之后,通过“食物是
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设问,引出下文,直接将焦点聚集在食物过敏“如何引起”的具体机制上。
③突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即食物引发过敏的过程。让读者明白接下来的内容会围绕这个关键问题展开,
引发读者对食物与过敏内在联系的关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上文“全球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食物过敏是常见的现象”,及下文“食物
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可知,本空的关键词是“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成式AI工业设计软件行业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
- 2025-2030年中国粘胶长丝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游艇娱乐设施的通风与舒适环境设计手册
- 2025-2030年中国混凝土湿度计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客厅家具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活动复盘中的学习与成长记录
- 深远海动态电缆技术前沿研究报告
- 胫骨骨折的康复治疗
- 社区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 旅游酒店管理职业技能教育的根本目标
- 湖北省两校2025年物理高一下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热射病病例查房汇报
- 酒店卫生管理自查报告和整改措施
- 养猪学培训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文明施工
- 2025至2030分布式能源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规划及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 班主任常规工作培训课件
- 反邪教宣讲课件
- 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英语Ⅰ卷(含答案)
-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课件-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股份代持及员工持股计划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