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综合题(原卷版)-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_第1页
生态系统综合题(原卷版)-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_第2页
生态系统综合题(原卷版)-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_第3页
生态系统综合题(原卷版)-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_第4页
生态系统综合题(原卷版)-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热点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生态系统综合题

目录

一、基础知识解读

二、基础知识分类归纳

【基础知识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础知识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基础知识3】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础知识4】生态系统的功能

【基础知识5】人与环境

三、最新模考题组练

1基础知识t

1、种群:()1定义: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如一个池塘里的所有

鲤鱼。(2)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3)增长模型:“J”型增长,在理想条件下,即食物和空

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有

限,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受到环境阻力的限制,增长曲线呈“S”型,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

2、群落:(1)定义: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如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2)结构:垂直结构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中鸟类因栖息空间和食物不同而分层。

水平结构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生物呈镶嵌分布。(3)种间关系:包括捕

食,如狼吃羊;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水分等资源;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互利共生,如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依存、彼此有利。(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分为初生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等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如在弃耕农田、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

替。

3、生态系统:(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如一片草原及其

无机环境。(2)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功能:能量流动

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如碳循环;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传递。(4)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

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

状的能力,两者一般呈负相关。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它们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生

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知识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典例分析1-1](2023.贵州遵义模拟)为研究不同密度的布氏田鼠对草原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于2015

年5月至10月对相似的甲、乙、丙三个草原群落在模拟条件下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

下列问题。

实验样地甲乙丙

布氏田鼠数量

0514

(只/100m2)

生产者的生物量

340.04236.92130.36

(g/m2)

植物物种数(种

353429

/km2)

(1)在每月中旬一般采用法调查布氏田鼠的密度,以确定其增减。

(2)低密度的布氏田鼠,对植物物种数和生产者生物量的影响依次是、o(填“显

著”或“不显著”)

【提分秘籍】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年龄结构--------------------

:影响

L出是率——±~(种撞数量-----=------死上率

迁人率——-~一1(种覆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分别表示增加、减少

“-----►”“——一”分别表示直接因素、间接因素

【典例分析1-2](2024.广东清溪模拟)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培

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

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

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小格

中格(双线边)

酵母细胞

(1)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⑵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

若图甲中曲线n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n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

应的时间段是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

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nunX1mmXO.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

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

菌的K值约为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填“偏大”“偏小”或

“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

【提分秘籍】

K/2值时

:值时

八'2时间

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

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

一为X/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

模速率达到最大值

解且正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

读一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区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典例分析1-3](2024.山东聊城调研)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

研究,如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鸽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

的关系,虚线表示Nt+l=Nt。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2)燕鸽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势是,

原因是□

(3)当燕鸽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其数量相对稳定在S点的原

因是。

【提分秘籍】

L“J”形曲线的增长率不变(增大、不变、减小),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增大(增大、不变、减小);

“S”形曲线的增长率减小(增大、不变、减小),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达到K值后为0。

2.“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条件下建立的。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A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X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基础知识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典例分析2-1](2023.广西南宁模拟)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啃食水稻非常严重,二化螟和褐飞虱在

水稻植株上产卵繁殖,导致水稻减产。科研人员对这两种害虫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稻螟虫与水稻的种间关系是。二化螟、褐飞虱、水稻及周围其他生物、物质及能量统称为

o二化螟和褐飞虱同在水稻植株上寄生,为确定它们生态位是否有重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

调查和实验进行研究,分析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等,从而作出推断。

(2)科研人员在害虫寄生情况不同的四组水稻植株上,放置二化螟,7天后分别测定各组水稻植株上放置的

二化螟虫体重量,结果如图1所示。

g

ll*n

e

®

¥

w

g

轻1组2组3组4组

图1

1组:没有二化螟和褐飞虱寄生

2组:仅有二化螟寄生

3组:仅有褐飞虱寄生

4组:已有二化螟和褐飞虱共同寄生

实验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新放置的二化螟的影响有

(3)稻螟赤眼蜂可将卵产在二化螟的虫卵内,是二化螟的天敌。二化螟和褐飞虱在水稻上寄生会导致水稻产

生的防御性挥发物质即“气味”有所不同。为探究稻飞虱对稻螟赤眼蜂寄生于二化螟虫卵的影响,科研人

员在丫形管(见图2)的A侧和B侧放置不同“气味”的水稻植株(见图3),丫形管的底部放置稻螟赤眼蜂,

得到稻螟赤眼蜂被吸引移向A侧或B侧水稻的百分率。

稻螟赤眼蜂

放置点

图2

稻螟赤眼蜂

A侧水稻B侧水稻

'I喇

》水稻植株

水稻上的

6二化螟卵

水稻上寄生

J的二化螟

水稻上寄生

8的褐飞虱

稻螟赤眼蜂移向两侧的百分率(%)

图3

综合分析图3结果,概括本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分秘籍】

1.生物的种间关系:

①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和寄

居蟹。

②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草原上

羊和其它食草动物。

③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④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从另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

现象,例如马蛔虫和马。

⑤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

【典例分析2-2](2024•湖南岳阳模拟)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

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

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

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0102030405060

演替时间/年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

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

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0

【提分秘籍】

1.光裸的岩地,上演化到森林经过的阶段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辞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2.初生演替速度较慢(慢、快),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较少、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慢、

快)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较少、较多)。这两类

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

到更充分的利用。

【典例分析2-3](2024•河南宝丰调研)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

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

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

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种类个体害虫天敌

荔枝园

(种)数量(头)比例(酚比例(%)

A52310327836.6714.10

B56810411840.86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

提供了,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

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

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基础知识3】生态系统的结构

【典例分析3-1](2024•天津模拟)为了保护某种候鸟,科学家建立了生态保护区,其中食物网结构如下:

(1)为了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应尽量保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不同。

(2)肉食性鱼类不是候鸟的捕食对象,引入它的意义是

(3)肉食性鱼类位于第营养级。若投放过早,可能会造成低营养级生物,所以应较晚

投放。

(4)经过合理规划布施,该生态系统加快了=

【提分秘籍】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②生产者:自养(自养、异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一些通过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例如硝化细菌、

铁细菌、硫细菌等,还有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如蓝细菌)。

③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寄生、腐生)动物等,还有某些寄生植物,例如

菟丝子。

④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某些动物如秃鹫、蚯蚓、苍蝇(秃鹫、蚯蚓、蜜蜂、苍蝇、小鼠)也属于

分解者。

3.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的原因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

越多。

4.食物链中,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即植食性动物属于第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占据第三营

养级,各种动物的营养级不是(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5.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

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基础知识4】生态系统的功能

【典例分析4-1](2024•河北衡水模拟)对海产品进行有计划放养的海域称为海洋牧场。研究者在某地设置

了以人工鱼礁、海带养殖和牡蛎养殖为主体的海洋牧场,并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调查了上述区域和对照海域

的生态学数据,进一步优化海洋牧场布局。

(1)人工鱼礁是人们在预定水域放置的构造物,可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和产卵场所,人工鱼礁中的

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大规模人工养殖牡蛎的密度大于天然湖泊中牡蛎的密度,其原因是

(2)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物类群,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物,而它们本身又是很多

海洋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浮游动物分布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研究者调查了四个区域浮游动物的总丰富

度,结果如表。

对照区海带养牡蛎养人工鱼

殖区殖区礁区

总丰富度/

20.3520.9512.1147.54

(种/m3)

表中数据显示,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总丰富度最高,结合文中信息推测原因是

—(至少答出两点)。

(3)研究者在人工鱼礁进行人工养鱼,其中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如图。

据图分析,流经该区域的总能量为,其中③为

。藻类等其他植物大量繁殖为鱼获取食物提供了捕食信息属于生态系

统中的信息。

(4)治理水体污染的过程中,研究者研究大型徭对藻类影响的同时,还统计了五组(CO〜C4组的密度分别为0

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大型酒对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大

型潘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据此分析,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Oo

35O

50

00

50

【提分秘籍】

L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遵循、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

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

人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叫第三营养级同化量是

n,则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是(n/m)xlOO%»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

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生态系统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利用。

【典例分析4-2](2024.广西南宁模拟)近年来,常年干旱的东非和中东等地突增降雨,地下蛰伏的虫卵

孵化,使多国爆发蝗灾。据研究,蝗虫可呈两种生活形态,数量少时是散居型,数量多时散发外激素使其

聚集,成为群居型。请回答相关问题。

⑴外激素属于信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是(填“单向”或“双向”)传递的。

(2)如图所示,信息传递需要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和信宿五个主要部分。

[信源J-T发送器官卜一T信道]—

信息的产生者将信息转换成信息的传输者

适合于在信道

上传输的信号

[信宿卜

T接收器官L

信息的接收者接收通过信道

传输的信号,

并进行解码

散居型蝗虫幼虫呈绿色,群居型蝗虫体内会挥发刺激性的苯乙月青并产生有毒的氢氟酸,使其被鸟类捕食的

概率(填“升高”或“降低”),这一过程说明信息传递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⑶干旱地区真菌、蛙类较少,是蝗虫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目前,人

们尝试应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治理蝗灾,将使蝗虫种内竞争的强度(填“增大”或“减小”),

该防治措施属于O

【提分秘籍】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

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典例分析4-3](2024.江苏南通调研)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负抵抗力

群落内部反

Ih系

具馈形,自我调表稳定性构

看调而版

节节能力

群落与环定

境之间一稳定性

典T一定限度破坏

⑴据图可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

(2)据图可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

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

⑶同一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通常呈负相关,但也有特殊情况,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与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强或很弱,请举例说明:

【基础知识51人与环境

【典例分析5-1](2022•海南卷)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包括霸王岭、

鹦哥岭、五指山等片区。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热带雨林具有固碳功能,能够吸收并固定,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丰富、景色优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

性的价值。为了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除建立精子库

外,还可建立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具有较高的间接价值,该价值主要体现为调节生态

系统的功能,如固碳供氧、(再答出2点即可)。

(4)生活在霸王岭片区的中国特有长臂猿一一海南长臂猿,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研究

发现,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o针

对栖息地的丧失,应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有,以增加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面积;针对栖息地的碎

片化,应建立______,使海南长臂猿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片。

【提分秘籍】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休护的生态

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

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

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典例分析5-2](2024.湖北仙桃二模)某科研团队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地震后典型受损滑坡体的土壤理

化性质和植被群落演替情况做了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表和图所示,请根据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坡体植被郁闭度与植物物种数

在地上的阴影面积与总面积的比率。)

不同坡体土壤理化性质数据

坡体类型土壤含水量(盼表层土厚度(cm)pH盐度(g/kg)

典型受损滑坡体13.2015.827.240.47

未受损坡体22.2028.236.340.35

(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至少答出两点)o

(2)表中典型受损滑坡体的含水量、表层土壤厚度明显低于未受损坡体,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3)图中统计样地上植被物种数量时,应采用法进行调查,其关键要做到—

若要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择双子叶植物,而不选单子叶植物,其原因是

(4)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填“就地”或“易地”)保护。从生态系统能

量流动特点分析,野生大熊猫比东北虎、豹具有更大生存优势的原因是

(5)地震、滑坡往往会使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碎片化。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建立

了多处“生态走廊”,连接面积较小的栖息地。从遗传的角度看,建立“生态走廊”的意义是

【提分秘籍】

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

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

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

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遒循着敕住、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

理。

1.(2023・贵州毕节模拟・)图甲是一个生态系统某时间段内物质、能量交换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兔

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c代表过程,A〜C代表能量)。据图回答: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草原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填甲图中字母)。

⑵图乙中的A表示兔同化的总能量,则B表示;在实验调查中,B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

还有一部分是o

⑶若牧草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D,呼吸消耗的能量为E,则牧草与兔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用图中字母作答)。

⑷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图甲中兔的种群密度时,可依据公式M/N=m/n计算种群数量;M表示初次捕获并标

记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种群密度。该公式成立的原因

是___________

2.(2024•甘肃天水模拟)为研究刺苦草对某富营养化河流水体的净化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

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测定株高根长水体含氮总量水体含磷总水体透明

鲜重(g)

指标(cm)(cm)(mg-U1)量(mg-U1)度(cm)

初始4.200.8011.676.2480.415023

终值42.706.6043.182.0840.041455

(1)在实验期间,刺苦草植株的等都有明显增长,原因之一是富营养化河流水体为刺苦草的

生长提供了水、N和等物质或元素。N在生物体内能参与细胞内(答两项)等有机

物的组成。

(2)该实验可以说明,刺苦草通过降低富营养化河流水体中的含氮总量和含磷总量,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使富营养化河流水体得到很好的净化。如果排放的污水污染超过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就会破坏

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实验实施过程中,每个处理实验组需要设置多个重复组,其主要的目的是o

3.(2023•四川宜宾模拟)图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

的示意图;图3为该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物种构成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甲------*丙

图1图2图3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⑵图1中,CfA过程主要通过来实现的;碳在AfF过程中主要以形式进行传递,图1中

不构成捕食食物链的生物成分是(填字母)。

⑶图2中B表示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同化外,还有一部分

⑷仅从图3中甲、乙、丙的关系分析,若丙从甲中所获能量比例为X,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

甲的能量值是kJ。

4.(2023•江苏省响水中学模拟)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如图中"置位点”为生

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回答

下列问题:

(1)P、A、B、C、D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这是实现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主渠道。E代表的生物

的新陈代谢类型(同化作用)是o

(2)若B中的能量不变,将D的食物比例由B:C=l: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

统传递给D的能量是原来的倍。假设A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

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由A流入B的能量最多为。

⑶图中碳元素在B、E间以形式传递。虽然氮元素也是不断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中仍需不断施加

氨肥,主要原因是0

⑷某研究小组考察了一个位于置位点的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表所

不:

年龄0+1+2+3+4+5+6+

个体

9218712170696263

年龄7+8+9+10+11+>12

个体

7264554239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推测

该鱼种群年龄结构是o如果引入该湖泊本没有的鱼并大量繁殖后,导致原鱼种数量

,从而改变了此湖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此演替类型属于。

⑸图2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其中Wi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请据图分析回答:

Az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

图2

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倍(用图中字母表

示),生产者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用图中字母表示)。

4.(2023•江西赣州调研)科研人员对如何帮助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原状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⑴亚马逊河流域的一些森林容易在干旱期发生火灾,在火灾发生后的土壤上会进行群落的演替。

该生态系统在经历火灾后仍能恢复原状,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具备能力。

⑵科研人员发现,一些森林在几年内经历两次火灾后,比经历一次火灾更难恢复。为探究其中原因,科研

人员做了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森林土壤磷(mg/kg)土壤碳(g/kg)土壤氮(g/kg)

正常森林247.150.43.9

一次火灾后的森林341.956.34.6

两次火灾后的森林164.436.83.0

分析图、表数据,森林经历两次火灾后更难恢复的原因可能是

⑶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两次火灾使得森林的植物数量更少,则这个生态系统对外来觅食的动物的吸

引力下降,而这些动物可能携带了植物的种子。这样这个区域就一直处于种子缺乏、植被难以恢复的状态。

基于上述原因,管理者在火灾区人为播撒种子,之后植被得到较快速的恢复。原因是:播撒种子后,植被

得到一定地恢复;恢复的植被使得群落具有更复杂的,可吸引更多的动物前来觅食、栖息,动物

带来新的种子,植被得到快速恢复,这是(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机制。

5.(2023•浙江丽水模拟・)某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稻田为田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

虫类、杂草等饵料,田鱼则促进了稻田的养分循环,对水稻病虫害和田间杂草起到控制作用。"稻鱼共生系

统"大大减少了饲料、化肥、农药的投入,最终达到"鱼增产、粮稳定、品质优"的成效。下图为该生态系统

的碳循环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⑴稻田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以它们为食的昆虫、浮游动物、田鱼等生物,它们的空间配

置体现了群落的,其中属于次级生产者的是0

(2)流经"稻鱼共生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鱼才

能够产卵,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日照属于信息。“稻鱼共生系统”模式与水稻单一模式相比,一

般不会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原因是o

⑶图中的A、B、D共同构成了,碳在①②两个过程中分别主要以、形

式进行传递。若鱼类摄入的能量为a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微生物将其粪便分解,则微生物从鱼同化

量中获得的能量为

KJO

⑷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甲烷最大的人为排放源。产甲烷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土

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甲烷。研究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中稻田的甲烷排

放量明显降低,从产甲烷杆菌代谢类型的角度思考,是因为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的游动能增加水中的

,从而抑制产甲烷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CH,的排放。

6.(2023•江西•上饶模拟)"多营养层次”是一种海水生态养殖新模式,即在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中

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海参

等底栖杂食动物。图1是某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内部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回答

下列问题:

有机

悒解

人植物浮产

工营养游品

碎屑

有机

鱼元墓动愉

礁物出

规模养

,但大

植物

浮游

小型

中的

水体

滤食

虽可

。牡蛎

分)

(填成

的.

系统中

于生态

可能属

⑴牡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