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改变了受众原有的媒介接触方式,媒体传播呈现时间和内容碎片化的特点,受众倾向于接收短小精悍的传播内容。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要求,一方面,内涵深刻的非遗需要被分解成零散的碎片化信息,其深层文化精髓需要通过浅显、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被分解后的碎片化信息会消解非遗的文化内涵,难以展现非遗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新媒体时代,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需求,多数新媒体运用大数据算法等先进传媒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娱乐化处理,降低了非遗传播的严肃性,这种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极易导致非遗传播的边缘化。由于非遗的内容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性、知识性和一定的艺术性方面,娱乐属性并不高。然而,如果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娱乐属性,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就会被弱化,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的做法会使受众丧失对非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其精确推送功能已得到广泛应用。精准定向推送实质上是一种定制化的传播方式,定制外的其他信息很难被传送给受众,而小众的非遗信息往往属于定制外信息。这种传播学上的“马太效应”使得非遗信息在定制化推送过程中处于传播链的底端,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此外,新媒体平台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会优先推送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具有商业盈利性或者娱乐性的内容。而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具有特殊的民族属性和历史属性,与普通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因此通常不受大数据精准推送的青睐。新媒体时代亦是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广大受众倾向于从海量信息中挑取个人偏好的内容,并在拥有相同兴趣爱好或文化背景的圈子里分享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圈层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圈层化特征日益明显,它以趣缘联系和文化认同为基石构建信息传播圈层,这些圈层内部信息传播效率高,而圈层外部的信息传播效率则相对较低。同时,圈层内的某类信息流动饱和,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进而排斥其他信息。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圈层内的受众和关注度较少,属于被排斥的其他信息。这种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圈层化信息传播模式使得对非遗关注较少的受众接触非遗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娱乐风气盛行,小众非遗在多重不利因素下更难突破圈层限制,实现广泛传播。(摘编自于丽臣《新媒体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困境与破局》)材料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叙事的共通性,使其成为国内外传播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主流媒体需要充分认识挖掘文化遗产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重要性,以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它记录着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展现了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创新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主流媒体首先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文化交流已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示国际形象的载体,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变革让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变得更加多元、立体且有效,主流媒体不仅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还要走出去。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主流媒体应更积极地迎接挑战,用好在世界上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把我国在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实践和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外国友人通过它们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媒体融合对主流媒体履行责任担当、引导社会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用流量和效果说话,洞察用户需求,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以“接地气”的话语方式与运营策略实现内容的有效触达:又要保持定力和洞见,在“快”与“深”两方面同时发力,靠优质内容凝聚共识,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动员力,在赢得流量的同时,也赢得受众的认同。近年来,如何获取更多年轻流量、如何实现“破壁”“出圈”,成为媒体探讨深度融合转型的焦点议题。面对众声喧哗的信息传播生态,主流媒体需要放下身段,了解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流行文化元素的简单迎合,做网络流行文化、流量文化的集散地与扩散器。打造“爆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主流媒体要在选择性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强化自身观点与内容在年轻群体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实现内容导向与流量效果的双赢。(摘编自李学梅《时代使命与实践逻辑:主流媒体如何讲好文化遗产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不利于非遗价值的展现。B.新媒体对非遗的娱乐化处理会影响受众对非遗的理解和追求。C.要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D.主流媒体要按照年轻用户群体的文化偏好与消费习惯去赢得流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数新媒体使传统文化价值让位于浅层次娱乐快感,与迎合受众娱乐需求有关。B.非遗信息成为定制外的小众信息,这和它与普通大众的当下生活距离较远有关系。C.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圈层化特征日益明显,圈内与圈外会有很大信息差异。D.传播方式变革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更多元,文化遗产自然会活起来、走出去。3.基于材料中非遗的传播困境,下面不太适合作为破局之策的一项是()A.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等非遗创作者在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更多高质量的非遗内容。B.拍摄非遗纪录片,突出画面主体,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拉近非遗与受众的距离。C.相关主体对濒临失传的非遗,通过提供专项基金、专业培训等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D.相关主体通过培养意见领袖,设置议题,塑造非遗正面形象,引导粉丝开展正向传播。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下面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5.我国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要求:非遗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请根据材料谈谈提出这一要求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有鱼胡竹峰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是源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诗句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鱼灯烛光闪闪。一盏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大锣大鼓伴奏,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士农工商摩肩接踵,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锣铿锵,鼓声点点。鱼灯最为活泼热闹,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晒太阳的老翁在打盹,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怀。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了贴在家里,满室生辉,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道家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无尽有余,“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渔村新妇出嫁,随手撒些银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子孙满堂。古人万事讲究阴阳,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墙上悬挂有木鱼,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类纹饰,意寓平安。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用来红烧,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以充发物。草鱼、鲢鱼易活,肥大之极,我见过身长近一扁担的鱼,农人腌成咸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聊且快意耳。面鱼是豆腐皮将糯米、肉末、豆腐、粉丝、红豆、生姜末与香蒜末裹成长条,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块状,仿鱼的形状盛入盘中。甜糯咸鲜,外皮脆香,内里绵软。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孔门得子,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几千尾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为龙;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败阵而归。鲤鱼跳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助其化龙。唐朝的烧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先是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名为鲲,鱼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为鸟,是为鹏,背阔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七日方过鱼尾,生产时,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隐逸心事,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鲤鱼,或得鲈鱼,或得刀鱼,或得鳜鱼,或得鲥鱼,还有白鱼、鳊鱼、鳗鱼、鲃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终于了却宦意,带上僮婢,告别亲友,四处游历,最后来到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鹭为伍,也和桃花流水鳜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有删改)文本二: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了时空的久远。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三”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了年画的丰富意蕴。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描写出故乡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脱俗的,表达清晰。8.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鱼各有什么“相”?请简要分析。9.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尝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豪民以兼并害之A盗贼B以剽夺害之C民D不为盗E去F将安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中的“以”用法不同。B.缓急,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异同”用法一样。C.致,招致,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相同。D.三鼓,即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五更,三更约为半夜十一点至一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时,曾劝聚集大量士兵、调配多路军马耿京作南归决断。B.辛弃疾作《美芹十论》,详细阐述敌我双方的形势、技术等,朝廷最终采纳他的建议。C.在潭州、湖南担任官职期间,辛弃疾建议深思盗寇产生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D.辛弃疾不顾伪学被禁的情况,仍然写文章为朱熹祭奠,这与朱熹其他的门生故友不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1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辛弃疾的形象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陶归园田居(其五)①苏轼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②。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霜飙散氛祲,廓然似朝旭。[注]①苏轼被贬惠州时,一位85岁的老人邀请他在荔枝成熟时相聚,他欣然答应,夜闻苏过诵《归园田居》,于是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本诗是第五首。②紫芝曲: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描摹诗人闲适雅逸的日常生活,“紫芝曲”借用典故,表现诗人谪贬之后,有了归隐田园之意。B.三、四两句,用“商山翁”来衬托野老,表现野老的超尘不凡,也流露出诗人见到野老时的欣喜。C.“愿同”“长作”说明诗人能随缘自适,希望能加入当地百姓的日常活动,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期待。D.在诗人心中,野老好比陶渊明,不仅有洞达透彻的人生境界,而且还能劝解诗人要与日月争光,照亮自己。16.这首诗将事、景、情、理四者融为一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啸”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歌吟方式,体现出不受礼法拘束的傲然之风。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归家后纵情山水、无所拘束的自在。(2)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这种写法。(3)《中华遗产》于2024年特别推出“玉见中国”专辑,深入探寻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渊源,“玉”温润而有光泽,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且常常和“珠”联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土壤,是生物的家园。土壤中生物数量之多,(A),研究表明,一汤匙土壤中的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多。一些生物值得特别提及,比如蚯蚓,它们是土壤社会的老大爷,喜欢遛弯帮土壤通气,促进有机物质与土壤的混合和分解,使土壤更加肥沃。①蚯蚓的粪便还是一种优质肥料,因此被称为“土壤生态工程师”。土壤培育植物,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地球上95%的食物资源。而这些食物好不好吃、营不营养,跟土壤的健康程度甲。健康的土壤里富含矿物质,而贫瘠的土壤里则缺乏,两种土地长出来的水果、蔬菜或许外观看起来一样,但口感和营养成分可能乙。②摄入不同土壤种出来的食物,会影响到我们身体某些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变化。研究发现,肥沃土壤长出的食物不仅能减少蛀牙,还能促进器官健康。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科学家还发现,农村接触土壤长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过敏,因为农村土壤中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能为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天然训练。土壤还是人类的一个大药箱。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抗生素,就跟它有深厚的关系,不少医用抗生素就是从土壤里发现的。可见,这个“土里土气”的玩意儿是人类的宝藏。我们脚下的大地,可不止土里土气!③可惜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土壤也跟着变得没那么“土”。土壤健康面临侵蚀、污染、盐渍化和酸化等威胁。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工业污染、城市化,以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正在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我们只有加深对土壤的认识,理解这份“土味”,(B),④让土壤这个跟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的生命三要素,给人们带来持续的健康。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没有蛀牙”,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土”的地方还是照样“土”。城市有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土地有土地该有的自然和纯净。哪天我们如果听到:这片庄稼地,它是真的土,真的好土!想必这是对土地最好的赞美。18.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上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①~④处四个语句中,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并改正。20.下列对有关手法的运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表明,一汤匙土壤中的生物比地球上的人口还要多。(夸张)B.农村接触土壤长大的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少过敏。(对比)C.土壤还是人类的一个大药箱。(比喻)D.(蚯蚓)喜欢遛弯帮土壤通气,促进有机物质与土壤的混合和分解。(拟人)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汉语中“A里A气”式的词语除“土里土气”外,还有“小里小气”“怪里怪气”“娇里娇气”等,这类词语在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点?本文段中“土里土气”运用有何特别之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东晋名士王子猷,在一个大雪之夜,兴之所至,连夜坐着小船去看好朋友戴逵,快到达时却随即转身回去了。有人不解,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很多人在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虽然现实不如预期,或者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但往往会说:“来都来了。”从而选择继续下去或者接受现状。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D2.D3.C4.(1)碎片化(2)定制化(3)文化属性被弱化5.①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加大传播力度。②讲好文化遗产故事,传播非遗,需要主流媒体的渠道,所以要适应媒体的趋势。③新媒体时代因新技术变革不利于非遗的传播,非遗传播面临诸多挑战,所以要拓展非遗传播渠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D7.A8.(1)灯会里的鱼指鱼灯,最为活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生物医药厂房租赁合同模板及要点分析
- 二零二五版医疗废物处理设备采购与运营合同
- 2025年绿色环保搬迁项目合同协议书
- 2025版保密协议书金融交易版
- 二零二五版XX污水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技术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指定存量住宅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版绿色节能办公楼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模板
- 2025版UPS电源采购与节能改造与维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劳务派遣货币赔偿及责任承担合同
- 护士护理进修汇报护理
- 整形医院服务礼仪培训
- 2025铁路车辆钳工(高级技师)精练考试题库及答案(浓缩300题)
- 公司短视频管理制度
- 研学资产管理制度
-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T-ZSA 288-2024 餐饮设备智能烹饪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 《中国染织史》第二章-原始社会的染织工艺
- 快运运输合同范本简单
- 《推拿礼仪培训》课件
- 标准版股权转让合同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