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I模式下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报告12000字(论文)】_第1页
【ACSI模式下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报告12000字(论文)】_第2页
【ACSI模式下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报告12000字(论文)】_第3页
【ACSI模式下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报告12000字(论文)】_第4页
【ACSI模式下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报告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PAGE19ACSI模式下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比较分析报告—以苏锡常地区为例目录TOC\o"1-2"\h\u30672ACSI模式下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比较 125215第一章绪论 114184(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580(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45063第二章中国老年人口特点及养老模式的变迁历程和趋势 522273(一)中国老年人口特征 531730(二)中国养老模式变迁 81971第三章ACSI模型的应用 924934(一)ACSI模型介绍及可行性分析 922364(二)基于ACSI构建新模型 1015998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1130589(一)样本基本情况研究 1125857(二)各个养老模式满意程度比较 1226595第五章结论 1632288参考文献: 176955一、基本问题 19【摘要】近几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全世界从老龄化向高龄化发展。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础,这个社会问题在中国显得尤为尖锐。在人们的不断尝试中,家庭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等竞相出现,多元化养老模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经过专家预测,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之一,其潜力巨大,为了能够更老的挖掘出适合我国实行的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文章将在苏锡常地区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基础上,利用ACSI模型分析比较现阶段中国主要养老模式的福利效应,并总结主要的几种养老模式的优劣。本文应用的ACSI模型是根据美国消费者满意指数为基础,并且借鉴前人经验结合我国养老模式特点进行改进的测评体系。这个模型分别能从老人的期待、感知价值,对老人的忠诚度、老人的满足度等多维设计的问卷。根据这个模型科学、直观地调查了他们对养老模式的满足度。本文旨在对各种养老模式优化方向和意见,进一步推进中国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发展。【关键词】ACSI模型;多元化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研究背景无论是国际导向还是国内形势,养老都在近些年成为了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老年人的需求的在不断地变化,多元化需求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尊老、爱老、养老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文从研究多元养老模式质量入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这也是对老年人的责任。1.1国内背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整个世界都在逐步由老龄化向高龄化过度。早在2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中国预计在2025年进入高龄社会的深度老龄化阶段,65岁以上的人口数目将大概占据总人口的14%。在这种人口高龄化的时代,对于老年人失能与空巢问题亟需解决[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因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老龄化的进程。并且目前全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经增至77.3岁,在老年人寿命逐步延长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数量规模会逐渐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六十五岁以上的人口逐年递增且速度增加,同样可以从老年抚养比(PotentialSupportRatio,PSR,每一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对应的15-64岁人口数)更为清晰地看出,该数据由2011年的12%增至2019年的18%,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进一步加重。表1.1近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及老年抚养比变化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万人)122881271413161137551438615003158311665817603老年抚养比(%)12.312.713.113.714.315.015.916.817.8针对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需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养老模式。目前中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的工业社会进行转变,这使得传统的中国大家庭式养老模式不再适用,少子女与独生子女成为了常态,家庭结构的转变对养老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与之相对应,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并不足与应对这种巨大的冲击[2]。经过专家预测,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之一,养老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养老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是多数国家或地区正在或即将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在解决养老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1.2国际背景就全球而言,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接近每年百分之二,而这大于全球的人口增长速度,也就是说老龄化也将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其中一个重要发展领域工作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其目的是解决老年人的生殖健康、性别问题等。人口基金会的支助战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倡导、技术援助、培训和研究。联合国在1982年于维也纳第一次召开了老年人口大会,会议通过了《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3]。在这次会议上,人们第一次将老龄化作为世界性的难题提出,并认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长寿一样重要。在本次会议上,联合国提倡各国对于老龄化的数据收集、研究、教育,并且在行动方面提出了建议。联合国在1991年制定出《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在该原则中主要讨论老年人的人权问题,从独立、参与、照顾、尊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由于过去二十年世界老龄人口发生变化,联合国在2002年马德里召开的第二次老年人口大会上提出了《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由于世界人口严重老龄化,此次大会重新订正了行动计划,并且把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要素考虑进去。国际上关于老龄和的管理年在不断地丰富,但是其主旨是不变的即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研究意义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养老在古代中国没有成为社会问题。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未富先老”自然和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育对于社会的安定非常重要,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养老方式和方法也不同。老年阶段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老年人有特定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特殊需求,这与社会、家庭所提供给老年人的内容相矛盾。随着高龄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引起了今天应该注意的问题,问题是应该如何度过晚年,应该如何选择养老方式[4]。西方的养老制度不过是一种改观的“养子防老”,是“养子防老”的社会化,很多人希望通过欧美各国现在的养老制度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但是,受中国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少子高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矛盾和问题得到了澄清。同时,也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选择符合中国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模式,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二)国内外研究成果1.国内研究成果很多学者指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指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水平、生活环境、物质经济水平、精神生活以及自身的品质和权利等多个因素进行评价,所得满足和幸福指数。有学者认为,老人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自身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对生存和养老需求的综合要素的体现,是测定不同养老模式和机构的重要体现,包括精神、生活保护等方面的因素。接下来是不同学者的具体研究成果。祁玲(2016)等学者在比较了不同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家庭养老老年人生活质量总最高,社区养老排名第二,而机构养老最低[5]。其研究发现养老机构中物质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评分是较低的,这也同时表明当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时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同老年人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当老年人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之后需要克服家庭与机构间的矛盾,同时对于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情况来说,服务质量较高的养老机构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和设备设施等方面不可能满足老年人所有的物质需求。谢依玲(2019)等学者研究认为,城市大部分老人希望的现在的养老方式是自己和夫妻料理,这一部分的老年人今后选择养老院的可能性很高。大部分老人都不期待孩子的养老了。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学业很辛苦,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老人。不能满足老人精神方面需求。另一部分原因是子女家庭经济负担沉重,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老人,这部分老年人不愿给子女带来更多压力。最后是老人与子女的思想观念不同,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这部分老人为避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共同生活会产生的矛盾,选择自己照顾自己或者夫妻俩互相照顾,便于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6]2.国外研究成果(1)澳大利亚养老准入制度现在澳大利亚有7000多名康复治疗师。养老院也很多,仅悉尼就有数百家。分布在悉尼的各个地区。现阶段,澳大利亚对养老院实施了加入限制,根据政府的要求,养老院必须配备康复治疗师和专业服装人员等,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服务[7]。澳大利亚的养老服务机构需要进行专业认证,评估老年人的需求。认证机构分为两种。老年人护理标准认证机构负责养老机构的专业评价。高龄者服务评价小组根据多重标准来评价老年人的需求,确认是否需要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这种双重认证标准模式提高了养老行业的效率,服务模式进一步改善[8]。(2)美国资本市场型养老模式美国的养老模式的高度市场化依赖于相对完善的保险市场,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小。那个养老保障主要分为三部分。公共养老保障、企业养老保障和个人储蓄[9]。这种资本市场型养老模式主要存在于与美国高度市场化相似的发达国家,他们以市场为主导,积极满足竞争对手对养老的不同需求[10]。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养老服务的提供者,而是养老市场的监督者,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规范市场[11]。(3)日本养老机构产业经营模式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进入老龄化国家,他们真正进入老龄化是在70年代,但是早在60年代已经开始着手安排,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他们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社会的养老模式[12]。经过多年的磨合历练,日本的养老产业近70%都可以盈利。日本的养老模式是以介护保险为基础,政府为辅助。日本的介护保险将参保人分为七个等级,并采取与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作为其收益的方式。与此同时日本市场允许养老机构提供介护保险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养老机构和参保人都可以获得收益。并且,在多年的经营之下,养老产业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圈,整个社会系统都在和谐发展,这种精细化和连锁化的模式也十分适合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13]。(4)荷兰快乐养老生命公寓荷兰的养老问题专家汉斯.贝克教授提出了生命公寓模式,该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养老模式,目前已经实验成功,并且成为荷兰的标准化养老模式,并且被多个国家所采用[14]。该模式的核心理念如下,第一“用进废退”,在公寓内主张老人自力更生,而不是医护人员的过度护理,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老年人自主行动能,使老人不过度退化。第二“泛家庭”理念,老年人在公寓内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极具归属感的模式是使老人们主动承担责任,互相关心,氛围良好。第三“做自己的主人”,在公寓内的医护人员并不需要穿白大褂,并且在未经要求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不会主动进入房间对老人进行护理。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年人不会有被看护的感觉,他们可以做自己生命的主人[15],这样老年人的心情也会有所改善。第二章中国老年人口特点及养老模式的变迁历程和趋势(一)中国老年人口特征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并以低龄老年人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的老年人口一时减少。但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老年人的人口进入了稳步增长的阶段。从200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快速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1.3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2.6亿人。据预测,中国将继续进入快速老龄化发展阶段,老龄化问题非常需要高度重视[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由青年型逐渐向老年型转变。根据图2.1所示,根据第4次到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阶段的老年人口有减少的倾向,但是几年来,各阶段的老年人口总比例持续上升。60~64岁的老年人的比例从3.03%上升到3.79%,上升速度最快,75~79岁的老年人的比率从0.974%上升到了1.93%。这些数据表明,低年龄老人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的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也在增加。图2.1中国低龄老年人口比例变化2.高龄人口女性占比增加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随着高龄者的增加,高龄女性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与高龄男性相比,女性的生存率更高,所以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高龄女性的高龄者居多。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数据,80岁以上的人口中,女性占60%,超高龄人口中女性占70%。据中国表2.1所示,根据以往的人口普查数据,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比例逐渐倾向于女性。研究中国的养老问题,男女比例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发生分化问题需要关注,高龄人口男女比例失调,对老年人的婚姻状态和居住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表2.11990-2010年老年人各年龄段男女比例变化第四次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女性男性女性男性女性(%)60-64岁1.461.551.741.612.432.3565-69岁11.391.741.7070-74岁0.860.741.001.061.401.3975-79岁0.550.420.580.700.940.993.老年人与子女同居比例下降,空巢老人明显增加随着高龄化的发展,家人中老人和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老年人都跟随孩子居住,空巢率很低。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老年人随着孩子和孙子的居住率逐年下降。表2.2显示,老年人三代同堂比例明显下降的是1982年的47.2%到30%的老年人独居和空巢比例大幅增加,2010年的调查显示,中国老年人近一半处于独居和空巢状态。值得注意的是,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处于独居状态,这也将成为养老问题的严重阻碍。表2.21982—2010年我国有老年人的家庭户的居住模式居住模式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65岁以上65岁以上65岁以上85岁以上65岁以上85岁以上(%)单个老人户12.412.517.9老年夫妇户13.717.123.9老年人同未婚子女同住11.55.94.8老年人同已婚子女同住12.36.913.6老年人同孙子女同住三代同住47.247.441.438.032.830.0独居及空巢25.926.733.523.641.733.3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合计73.272.762.275.857.263.84.人口预期寿命明显增加随着医疗水平和经济发展,在2018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均寿命为77岁,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基本已经到达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四十年来,中国人均寿命水平提高了十岁左右。并且由图2.2显示,可以明显看出,女性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且在四十年来增幅也高于男性。但是根据卫建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健康平均寿命水平仅为69岁,也就是说,老年人带病生存的实践较长,所以长寿并不是被唯一追求的目标,如何在老年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这也是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注点。图2.21982-2020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变化(二)中国养老模式变迁养老模式选择的主体是老人,而客体是养老模式,模式选择的目的是选一种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如果只有家庭养老这一种模式,则这种选择毫无意义。正是这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趋势,使得养老模式向着多元化发展。1.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模式变化自古以来,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之一,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受到了此种文化的熏陶。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于养老问题的选择存在一种“避讳”的心理,也就是说,家庭养老模式是每个家庭最常见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后,家庭养老进入了现代化历程,其地位的到了充分的肯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对于无劳动能力和生活困难的父母,父母可以向子女索要赡养费。这些法律条文的规定,给予了家庭养老现代化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变革,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家庭规模呈现不一样的特征,根据历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家庭规模在不断地下降,解放之前,中国的平均家庭规模为5.3人,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为4.62人,1990年则变化为3.56人,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且空巢率也在不断地提升。由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趋势越发明显,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老年人同子女居住的比例下降明显,简单的家庭养老模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社会。由于社会人员流动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功能不全的问题凸显,社会则逐渐接过了照顾老人的任务,养老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的变化。由于许多老年人经济条件变化,一些养老机构在逐渐兴起,但是养老机构主要照顾的群体是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没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中国养老机构发展至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在生活、医疗、娱乐等方面已经可以让老人们基本满意。随着养老社会化发展,其他一些养老模式也在逐渐兴起,例如社区养老、旅游养老、以房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2.我国养老模式多元化趋势目前,中国最主要的三种养老模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模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在人们的观念中,居家养老是首选目标,其次是社区养老,最后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其方式为子女在家中通过向父母提供生活上的基本补给与照料以及相关医疗方面的支持。以家为养老平台,社会、政府、家庭的作用在这个平台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社区养老模式灵活多样,有居家社区养老、社区机构养老等,大多是通过养老服务站点,聘请医疗服务人员,并且整合政府与社区内非政府资源,通过协调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最初的目标为“三无”老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也有一些自愿入住的老人。虽然机构养老有公办和民办之分,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向老人提供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医疗支持。这种模式以机构服务人员负责,子女照料为辅。不同家庭结构和需要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三种模式各有所长,也推动着新型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本文后期问卷调查根据三种养老模式进行划分,因为这是当前中国主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养老方式。第三章ACSI模型的应用(一)ACSI模型介绍及可行性分析1.ACSI模型介绍ACSI(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是一种比较权威且规范的测评顾客满意程度的模型,主要目的是改善组织绩效。本文用ACSI模型设计问卷能够相对公正、有效、直观地反映出各种养老服务模式的质量和效果。测评体系构建由顾客期望为开始,从感知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程度、顾客抱怨、顾客忠诚六个不同维度构建感测指标[17](见图2.1)。其中,顾客期望主要是指质量期望,对总体质量、可靠性、满足需求3方面的期望;质量感知表现为对总体质量、可靠性和满足需求的能力3方面的测量;价值感知具有2个显变量:给定价格下对质量的感知和给定质量下对价格的感知;顾客满意度表现为总体满意度、对预期的满足和与理想的差距3个方面;顾客抱怨是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抱怨;顾客忠诚主要是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和重新购买的意愿[18]。感知质量顾客抱怨感知价值顾客满意程度顾客期望顾客忠诚图3.1ACSI模型2.ACSI模型应用于养老模式评价的可行性目前,养老模式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如果以单一的标准作进行比较,例如等舒适度、日常花费、便捷程度等其中一个作为指标,并不能全面的代表该模式的优劣。在整个模型的逻辑中结构,不仅可以得出各养老模式的满意程度,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各方面指标,最终得出改进的方向和意见[19]。(二)基于ACSI构建新模型根据美国消费者满意指数,应用ACSI模型对我国的养老模式进行评价,须在借鉴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养老模式的特点对ACSI模型进行改进,使其可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多元养老模式。(见图3.2)具体改进说明如下:主体对服务的期望值指老年人希望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服务,养老服务提供多少可靠性,以及养老服务应该达到的理想效果。老年人是该项服务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期望和服务要求对日后完善和改进养老服务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20]。通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质量的存在问题的反馈,了解其真正的需求和现如今服务存在欠缺的地方,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老年人老年人感知质量抱怨老年人老年人感知价值满意程度老年人期望老年人忠诚图3.2养老模式的老年人满意度模型1.调查问卷设计根据上文已有的基础,老人感知质量、老人期望、老人满意程度等六个指标为最终进行统计的主要指标。在这六个指标之下,下设观测变量,观测变量是主要变量的细分,观测变量的目的在于由此可以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并且由此进行统计之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可以综合反映六个主要指标的状况。由此可以基本推断出老人对这几个主要指标的满意程度,对于老人们的满意程度从各个角度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表3.1养老模式满意度测评指标观测变量老年人期望当前养老的总期望值老人对养老方式或服务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程度的期望老人对养老当时或服务稳定性的期望老年人感知质量养老方式质量的感知养老方式环境感知老人对养老方式质量可靠性的评价老人对目前养老服务的满意程度的感知老年人感知价值总成本感知总成本感知老年人满意程度总体满意度老年人抱怨状况老人对养老抱怨情况老年人忠诚度老人对当前养老模式的忠诚度第四章数据处理与分析(一)样本基本情况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样本呈现以下特征:男女性别比例为44.8%和55.2%,基本说明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从调查的对象学历来看,初高中学历居多,比例为68.9%,从调查对象的收入来看,收入以3000-4000元为主,但可以观察到收入差距较大,也有部分老人仍然要靠低保生活。从调查对象目前采用的养老方式来看,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占比62.7%,机构养老次之,社区养老最少,以上数据基本符合多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基本可以代表苏南地区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所以问卷数据可信度较高,可以作为本次模型的数据分析的材料。表4.1被调查老年人基本资料统计项目统计项频率百分比(%)累积百分比(%)调查对象来源老年人179100.0100.0月收入2000元以下1910.610.62001-3000元8949.760.33001-4000元3921.882.14000元以上3217.9100.0采用养老方式家庭养老11262.762.7社区养老2011.273.9养老院养老4726.3100从各个反映老年人对现阶段养老模式的满意度来看,总体上比较满意,但是由于收入和家庭情况的差别,部分老人也反映出对现阶段养老模式仍有不满。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老人目前采用居家养老模式为主,新型养老模式也日益受到关注,并且总体上对现状比较满意,但是由于存在年龄、收入以及家庭情况等各方面的差别,不同老人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也有一定差距。本次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三种养老方式究竟在哪些方面有不足之处。(二)各个养老模式满意程度比较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三种模式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机构养老的满意程度最高,社区养老次之,最后为居家养老。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发现机构养老中大多数老人属于无人照管或者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当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时,其他两个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必定不如机构养老,故而该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满意程度最高,并且最不满意选项的占比最少。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因为区分度不是很大,所以二者的数据最为接近。因为在中国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会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的老人们普遍较为特殊,所以他们处于不同生理心理状态之下,对于不同的养老模式的感知程度会不太,所以下文将从同一养老模式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比较。a)居家养老b)社区养老c)机构养老图4.1三种养老模式问卷结果统计比较1.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模式之下,居家养老的老人抱怨程度中不满意程度占比最高,并且满意程度占比较小,一般及以下选项占比近一半,说明居家养老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老人期望程度一般,特别满意与特别不满意两项指标占比都不大,因为该养老模式大家熟知,能做出创新改进的地方较少,并没有特别期待的点。居家养老在老人感知价值一项中满意程度占比较大,且不满意占比明显较少。说明居家养老的成本较少,适和养老预算较低的老人,并且成本少并不影响老人们的满意程度。另外,居家养老在感知质量和满意程度两项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老人的满意程度较高,这说明在老年人的传统思想中,该模式还是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和舒适性且成本。最后,在忠诚度方面并且没有很出色,老年人可能以后由于身体原因会选择机构养老等其他更适合的养老方式,所以在这方面满意度占比不高。总体来说,居家养老的满意程度还可以,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老人们基本满意,老年人的归属感很强。a)老人期望b)老人感知质量c)老人感知价值d)老人满意程度e)老人抱怨状况f)老人忠诚度图4.2居家养老各指标数据统计2.社区养老在同一指标之下,老人们对于社区养老的期望指程度,说明虽然大家对于社区养老政府与社区合作的模式意见较为熟悉,这种模式意见深入老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该模式仅够的发展也充满了期待。在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两个指标中,老年人极满意与级不满意的占比较小,说明当前社区养老模式的收费和服务质量水平都处于一般水平,在这方面具有进步的空间。老年人对于该模式的忠诚度不是很高,说明老年人虽然很喜欢这种模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做出一些改变。总体来说,社区养老的满意程度稍差,该模式需要做出改进的地方有很多,但是这种模式随着时间推移,政策与科技发展,前途较好。a)老人期望b)老人感知质量c)老人感知价值d)老人满意程度e)老人抱怨状况f)老人忠诚度图4.2社区养老各指标数据统计3.机构养老在同一指标比较之下,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期望程度指标中满意及以上的选项占比高达92%,这就说明了该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这要求养老院要不断高服务质量,不断开发出新的服务方式,以此来满足老人的期望。并且老年人的抱怨程度中“不满意”选项占比较少,说明老年人的体验感较好,老人的归属感很强。在老年人忠诚度方面机构养老不满意及以上的评价占比仅为该指标总回答数目的7%,说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对于该种方式的忠诚度极高。但是在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方面稍有欠缺,老年人对于养老院收费价格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方面可能稍有不满,这方面需要改进。综合来说,机构养老的各方面指标都较好,老年人的满意程度很高,同时对该养老模式也有很高的期待值,希望该养老模式在以后可以创新发展。a)老人期望b)老人感知质量c)老人感知价值d)老人满意程度e)老人抱怨状况f)老人忠诚度图4.2社区养老各指标数据统计第五章结论本文详细描述了目前国际国内养老局势,并且深入分析了中国老年人口的特征和变化,此次数据调查基本符合该特征,可信度较高。在ACSI模型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使之适应于养老模式满意程度的测量。在新模型建立之后,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并收集分析之后,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个模式的不同感知指标之间做出了比较分析,因为问卷设计和模型建立的原因,因为三种养老模式之间未做出对比,但是在三种养老模式的各个指标之间做出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在居家养老方面,采取居家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对应该养老方式较为满意,并且对这种方式的忠诚度极高,不愿轻易做出改变;社区养老的满意程度稍有欠缺,老人对于该养老模式多有意见,希望做出改进;养老院养老的老人们对于该方式最为满意,并且少有抱怨,认为该养老方式的各个方面较为完善。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每个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能存在不足的方面。在未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调查结果,针对各个养老模式不足的方面进行改进,由此可以使得中国的养老问题稍作改进。参考文献:[1]秦轲.在社会嵌入视角下进行的中国养老模式变迁研究[J].经济学研究,2017,(11):133-138.[2]刘畅.历史变革中的农村养老模式变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4):72-73.[3]陈功,宋新明,杜鹏,曾勇钢,赵柯,王海东,张春,熊瑜妤,于洪涛.国际老龄行动:从维也纳到马德里[A].见;社会科学Ⅱ集-社会学及统计学[C],2002,(03):11-22.[4]邬沧萍,孙鹃娟.未富先老——我国人口的新课题[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18-20.[5]祁玲,张继荣.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卫生服务需求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6):458-459;477.[6]谢依玲,徐玉娇,许莲清,石湘红,王婵.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枣庄市中心支行博世汽车服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贵州省望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市场周刊MarketWeekly,2019年09期ISSN:1008-4428.[7]吴慧英.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以标准化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A].见: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文集[C],2017:634-638.[8]霍雅洁.关怀伦理视域下当代中国养老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0.[9]王元立,刘洪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建设的启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20,(03):46-51.[10]王智华.老人护理机构高效运营[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30.[11]陈俊华.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A].见:社会科学Ⅰ集-社会及统计学[C],2020,(02):49-50.[12]文婧.日本的养老服务模式及其经验教训[J].特区经济,2020,(01):86-89.[13]焦扬.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盈利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2019,(24):26-28.[14]李崧.生命公寓:荷兰的快乐养老模式[J].当代世界,2020:002.[15]李丹,张晶晶,杨小仙,陈思,高鹏.荷兰生命公寓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9):1286-1288.[16]王雪辉,彭聪.国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变动趋势研究[A].见:社会科学Ⅱ集-人口与社会[C],2020,36(04):29-45.[17]郑义,费湘军.基于ACSI模型的苏州养老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框架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