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3单元全套教案(附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3套)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3单元全套教案(附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3套)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3单元全套教案(附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3套)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3单元全套教案(附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3套)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3单元全套教案(附期末检测试卷及答案3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A.生物圈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C)A.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D.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3.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C)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土壤4.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C)A.农田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但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所有生态系统都会受到相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很多生物能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C.每种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都是一样的D.食物链和食物网把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联系在一起课堂反思:本节内容较为单调,较浅显,陈述性的介绍较多,所以教师采取多媒体图片展示、小组相互交流、学生相互介绍、资料分析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加深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作业:2.1.1练习使用显微镜课题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要想辨别细胞,就得借助显微镜。在使用显微镜前,先让我们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导入2:从第一节课生物的特征中,我们就知道,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人体也是由许多个细胞构成,我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细胞真实面目的,要想看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这节课就让我们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步骤。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1.显微镜的结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看课本彩图所示,对照桌上的显微镜认识各部分名称,并互相说出。然后,老师检查。请主动举手的同学上台,一一指出并说出各部分名称。2.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发现各结构的作用。最后老师点拨,让学生想一想,总结归纳。教师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有凹面和平面,凹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强,平面的较弱。物镜和目镜都具有放大物像的作用,物镜上有螺丝,能安装在转换器上。粗、细准焦螺旋都具有升降镜筒的作用,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幅度较细准焦螺旋大。(二)显微镜的使用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37~39页的文字,仔细观察图片,熟知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教师提示学生边看边思考每一步的注意事项。备注2.教师强调: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观察三个阶段,边讲解边演示规范操作,并解释操作原因,强调注意事项。(1)取镜安放时动作要规范。(2)对光时三转;一转转换器,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二转遮光器,用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三转反光镜,使反射光线进入镜筒,以看到明亮的视野。(3)观察时注意“三先三后”镜筒先下降后上升;镜头先低倍后高倍;螺旋先粗后细。3.学生按照步骤操作,观察写有字母的玻片、动植物细胞玻片。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之后,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总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思考交流教材38~39页的练习题和讨论题。学生操作练习,得出:(1)向左移动标本,物像向右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正好相反。(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只要在下降镜筒时,就必须眼睛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以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4)当我们通过显微镜看清标本时,光线要经过反光镜的反射,通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最后进入人眼。5.师生共同归纳:(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2)物像的移动:要把物像移至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玻片。(3)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暗。(4)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显微镜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显微镜的使用顺序正确的是(A)A.dbca B.cbad C.dbac D.cdab2.显微镜中,可以较大范围升降镜筒的结构是(A)A.粗准焦螺旋 B.转换器 C.细准焦螺旋 D.反光镜3.光学显微镜的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其作用是(B)A.调节焦距 B.调节光线多少C.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清晰度4.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在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应选择(A)A.目镜5×,物镜10× B.目镜10×,物镜10×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5×,物镜40×5.在显微镜下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看到的物像是(A)6.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物像模糊不清,可以转动哪个结构使物像更清晰(B)A.粗准焦螺旋 B.细准焦螺旋 C.转换器 D.反光镜7.下列是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A)A.视野较暗——改用大光圈和凹面镜B.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玻片C.物像模糊——调节粗准焦螺旋D.镜头污染——用干净的纱布擦拭8.如图1为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一个视野,图2为显微镜四个镜头,图3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若要防止图1中A的出现,盖盖玻片时应将盖玻片轻轻平放下,然后轻轻一压B.若要使图1视野中的物像B移到视野中央,则玻片标本应向左下方移C.为了看到更多的细胞,选择图2中的1号和4号镜头D.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观察物,若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④结构课堂反思:在教学中由学生根据教材,对照实物,让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及时检查,激励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其次,做实验时,让学生自学显微镜的使用过程,然后老师示范演示,强调关键步骤,最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探究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作业:2.2.2植物细胞课题第二节植物细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出玻片标本的基本类型。2.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3.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2.初步学会绘制细胞简图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学难点规范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利用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导入。学生根据上节课实践经验回答。导入2:同学们,你们注意过这种现象吗?切开成熟的西瓜时,会有淡红色的汁液流出。你想知道这些汁液来自哪里吗?要找到答案,先让我们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玻片标本的种类1.显微镜下的观察材料必须小、薄、透明,让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保持光路通畅,这样才能看清物像。因此,在显微镜观察前应先将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并制成玻片标本。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观察叶片直接放在显微镜下的物像和做成玻片后显微镜下的物像对比,理解观察材料的要求。2.玻片标本的种类学生结合教材42页了解玻片标本的五种类型。(二)观察植物细胞1.制作临时装片(1)课前指导各小组组长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课上进行实验操作,各小组成员注意观察。(2)教师播放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讲解注意事项①滴管的使用:用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以控制试剂的吸入或滴加量;胶头滴管加液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于桌面上。应插入干净的瓶中或试管内;用完之后,立即用水洗净。严禁未清洗就吸取另一试剂。②取材的技巧:先用小刀将洋葱内侧表皮划成约0.5厘米大小的小方块,然后用镊子从一角夹起。③展平的目的:用镊子将标本展平,避免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④盖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洋葱内表皮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备注⑤染色的方法: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师生共同归纳实验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3)学生根据总结的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帮助,重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4)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气泡、有污点、细胞重叠、染色不均等。①出现气泡的原因:滴的清水较少;盖片操作不规范。处理措施:在一侧滴水,另一侧吸引,或者染色时,多滴碘液;或者用橡皮铅笔按压盖玻片,赶出气泡等。②出现污点:没擦干净载玻片或盖玻片。处理措施:重新制片,实际观察时可移动玻片,寻找没有污点部位观察。③出现重叠:没有展平。处理措施:重新制片,实际观察时可移动玻片,寻找没有重叠部位观察。④染色不均:染液没有充分浸润标本全部。处理措施:重新染色,或选择染色的细胞进行观察。(5)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设疑:制作盖玻片时还需要染色吗?学生观察、感知、描述细胞的形态,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异同。2.画细胞结构简图(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生物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2)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取其中一个细胞,并根据生物图的基本画法,画出观察到的各部分的结构。(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课件展示不同的植物细胞,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的植物细胞虽然形态不同,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2.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自学教材44~45页,结合图22植物细胞模式图,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教师展示细胞立体模型,学生结合模型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壁:保护和支持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线粒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体:存在于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如图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几个步骤,它们的先后顺序应该是(D)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2.下列盖盖玻片的方法正确的是(半扁形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的方向)(B)3.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中,开始用于滴加在载玻片上的液体和实验中用于染色的液体分别是(D)A.碘液、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自来水C.自来水、生理盐水 D.清水、碘液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叶肉细胞时,不易观察到的是(C)A.细胞壁 B.叶绿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5.菊花芯柚的果肉酸甜可口,其酸甜的物质主要储存在细胞哪一结构里(B)A.细胞核 B.液泡 C.细胞膜 D.细胞壁6.请回答与实验有关的问题。(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是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细胞变形。

(2)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A所示,则载玻片上应是d(填“p”或“d”),若要把“p”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右上方(填“右上方”或“左下方”)移动。

(3)要使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由图B变成图C,正确的操作步骤应该是先把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填“高”或“低”)倍物镜观察,物像不清晰时可调节细(填“粗”或“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时,可调节遮光器或反光镜。

课堂反思:学习制作临时装片和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既是本节重点,对以后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学生学习制作临时装片时,教师既不能滔滔不绝,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去做,组长示范临时装片的制作,学生观察视频,教师点出操作要点,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归纳植物细胞基本结构时,利用展示学生绘制的生物图很直接很自然地发现不同植物细胞的共同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2.2.3动物细胞课题第三节动物细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阐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的主要不同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熟练运用制作、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2.通过对动植物细胞间差别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谁能够概述一下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有学生积极发言)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过程是否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相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导入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那么动物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观察动物细胞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1)教师多媒体展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步骤,并讲解注意事项,尤其是与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不同的地方。①观察植物细胞时,载玻片中央滴的是清水→动物细胞滴加生理盐水(维持细胞正常生活状态);②在洋葱内侧撕取→口腔内侧壁刮取(消毒牙签);③把洋葱内表皮展平→把牙签附有的碎屑涂抹(使细胞均匀分散开)。师生共同归纳实验步骤:擦、滴、刮、涂、盖、染、吸。(2)学生根据总结的步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帮助,重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2.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引导学生对本组各成员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和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气泡、杂质、细胞重叠、看不到细胞等。设疑:如果视野中的细胞重叠,一定需要重新制作玻片吗?应该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可移动玻片,寻找不重叠的细胞观察。教师点拨:口腔上皮细胞太薄,视野需要暗一些。备注续表3.画细胞结构简图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取其中一个细胞,并根据生物图的基本画法,画出观察到的各部分的结构。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实事求是的画图。(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1.课件展示不同的动物细胞,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动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的动物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2.动物细胞的结构学生自学教材47~48页,结合图25动物细胞模式图,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3.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相同点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不同点是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4.拓展提升完成教材49页练习2。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如图为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正确的是(A)A.cadb B.acbd C.cdab D.abdc2.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分别滴加的液体和它们染色共用的液体依次是(B)A.碘液、清水、清水 B.生理盐水、清水、碘液C.清水、生理盐水、碘液 D.碘液、生理盐水、碘液3.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要将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涂抹到0.9%的生理盐水中,而不能涂抹在清水中的目的是(B)A.防止细菌在装片中繁殖 B.防止细胞吸水过多而胀破C.迅速杀死细胞便于观察 D.生理盐水的黏性较强,可将细胞黏住4.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不可能观察到的结构是(A)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课堂反思: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和对比动植物细胞的异同是本节重点。以上节临时装片制作为基础,这节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学生能够独立操作。教师点明载玻片滴加液体的不同及如何取材。要适时激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作业:2.2.4细胞的生活课题第四节细胞的生活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细胞中的物质及其相关功能或作用。2.学生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及其转换。3.理解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爱惜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的作用,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教学难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能量转换作用。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我们的身体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生命活动时时刻刻都需要能量,你想知道细胞生活需要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认识细胞的生活。导入2:菠菜放在开水里煮过后,水的颜色会变绿,而放在冷水中则不产生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细胞中的物质1.探究分子的运动多媒体展示蓝墨水扩散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蓝墨水会在水中扩散?教师点拨:蓝墨水在水中溶解,是一个个蓝墨水分子分散开来,挤进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也说明分子是可以运动的。2.细胞中的物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小麦种子燃烧实验。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说明细胞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师生归纳总结:细胞中的物质有两大类:有机物和无机物。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1)学生分组实验:品尝鲜葡萄和葡萄干,哪一个更甜?鲜葡萄制成葡萄干的过程中,糖类和水的含量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和细胞膜有关吗?细胞膜对细胞的生活有何作用?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葡萄干较甜。葡萄干与鲜葡萄相比,含有的水分较少,糖类含量没变,这些变化与细胞膜有关。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2)演示实验:分别用开水和清水泡菠菜,观察水的变化。设疑:为什么开水变绿了而凉水没变色?讨论回答:开水中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凉水中的细胞活着,细胞膜能起到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备注(3)多媒体演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学生归纳总结:细胞膜的功能: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有害的或者不需要的物质排出细胞,无用的物质阻挡在细胞之外。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1)行驶的汽车、学生运动都需要能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的来源。讨论回答: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2)展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的动画,得出结论:叶绿体:太阳能→化学能;线粒体:释放化学能。(3)拓展深化:所有的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这两种能量转换器吗?小组讨论回答:不是。动物细胞内只含有线粒体;植物细胞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非绿色部分只含有线粒体。(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小羊多莉的身世。完成讨论。教师讲解补充:多莉是由一个特殊的细胞发育而来的。这个细胞由A羊的细胞膜、细胞质和B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构成。移入C羊子宫内的是由这个细胞分裂形成的小胚胎。这里没有说多莉与B羊完全一样,而只是说十分相像,是由于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因此多莉有少部分性状与A羊相似。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细胞的生活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的在起作用(B)

A.细胞质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壁2.下列对细胞膜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使细胞与外部环境分开 B.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C.具有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 D.能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植物细胞中,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结构是(C)A.液泡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膜4.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植物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B)A.细胞质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核5.科学家曾用变形虫做分割实验,结果有核部分会复原失去的部分,还会活下来,无核部分过不久就会死亡,这证明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着控制作用的是(B)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线粒体课堂反思:由于对细胞的结构早已了解,学生对这节的学习热情不是很高,所以,这节课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以导入素材做探究实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不足之处,课件制作还需要提高,课堂的重要环节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业: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课题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学习,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学习培养从微观角度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教学重点1.细胞分裂的过程。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教学难点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科学家研究大象和小鼠的细胞时发现,大象虽然身体庞大,但它的细胞与小鼠细胞的大小没有明显差异。大象身体高大,是因为它的身体的细胞数量多。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细胞数量为什么这么多?导入2:种下一粒种子就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细胞分裂1.细胞分裂的概念和过程阅读教材56~57页,知道什么是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动画,学生观看后总结。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点。小组讨论后,归纳:(1)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核裂→质裂→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2)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核裂→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新细胞。(3)结果:细胞数目增多。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图211展示的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显微照片,提出问题:图中细胞中被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呢?结合教材,知道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211,讨论以下问题:①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经过细胞分裂后子细胞内会有多少条染色体?备注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分裂的结果怎样?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①新的细胞染色体会保持数目不变,因为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先增加后减少,以保证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样。分裂后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3)播放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情况。归纳总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后平均分配,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3.拓展深化(1)一个细胞经过n次分裂后,能形成多少个细胞?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后形成两个细胞,即21个,经过两次分裂形成4个,即22个,所以经过n次分裂后,细胞的个数为2n个。(2)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D)A.46→46→46 B.46→92→92 C.92→92→46 D.46→92→46(二)细胞的生长1.教师以切苹果进行演示,问细胞分裂之后,细胞岂不是越来越小?2.细胞生长的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细胞生长。教师点拨: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液泡逐渐合并,最后形成一个中央大液泡。3.细胞不会无限生长教师演示实验,用大小不一的土豆块切成正方体,浸在稀碘液中,在相同的时间内取出来,观察土豆块变蓝的情况。4.归纳总结细胞不能无限生长的原因和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原因。(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能够不断吸收营养物质,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2)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①当细胞体积逐渐变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随着细胞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是吸收物质的表面积的增加相对较少,满足不了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细胞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不能无限长大。②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受到细胞体积的制约。细胞体积过大,影响物质运输的效率。(三)癌细胞指导学生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关注细胞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健康。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其正确顺序为(A)A.a→c→d→b B.a→b→c→d C.c→d→a→b D.a→d→b→c2.植物细胞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结构是(D)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3.洋葱根尖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其中一个细胞连续分裂4次,将得到细胞(D)A.4个 B.8个 C.12个 D.16个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D)A.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再分裂B.细胞中央向内凹陷形成新的细胞膜,将细胞一分为二C.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的数目增多D.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遗传物质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5.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10次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A.12条 B.36条 C.24对 D.12对6.如图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描述错误的是(B)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植物细胞分裂示意图A.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核先一分为二B.动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在两核之间直接产生新的细胞膜C.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是先形成新的细胞膜,再产生新的细胞壁D.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课堂反思: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可以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染色体先加倍后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动画演示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学生认识到染色体的数量加倍,再进行分裂,这样分裂后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就跟原来的一样了。用这个方法启示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也记得牢固。作业:2.2.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课题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记忆细胞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2.认识人体的四种组织细胞的形态、功能。3.能够分析器官的组织层次。4.认识器官组成系统,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生命结构的神奇,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学重点1.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2.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教学难点1.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2.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的结构层次形成完整的认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一个细胞是怎样变成完整的生物体的?通过细胞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相同的细胞,而组成人体的细胞都一样吗?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骨细胞等等,它们的形状、结构、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导入2:我们已经知道,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因为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体系,只有当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探讨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1.展示人体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设疑:这些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2.课件展示受精卵经多次分裂后再分化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师生归纳:细胞分化的概念。3.教师画出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图示,让学生判断。强化对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区分和理解。4.组织(1)阅读教材,明确组织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212,设疑:受精卵是怎样形成各种不同组织的?小组讨论归纳: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的结果和形成不同组织的过程。备注(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60页四种基本组织的插图及图下的文字说明,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排列情况、分布、功能等。(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1.课件展示胃的解剖图,体现胃是由多种组织形成的。讲述:胃是以平滑肌为主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组内讨论归纳器官的概念。教师点拨:(1)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动物和人体的器官一般由上述四种组织构成,但由于器官的功能不同,与之功能相适应,往往以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组织为主。比如,心脏这一器官,由四种组织构成,但主要是心肌,这与它的功能相适应。(2)组织和器官的区分方法:如果我们从给出的一个结构中找到了至少两种组织,就可以判断出它是一个器官,而不能认为是一个组织。2.拓展深化列举皮肤的例子,分析皮肤的结构层次。讨论回答:人的皮肤是器官。皮肤表面具有上皮组织,皮肤不慎被划破后流血,血属于结缔组织,感到非常疼说明皮肤里有神经组织,皮肤里还有肌肉组织。(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1.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你看到了哪些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分析回答: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唾液腺、肝脏、胰腺等。这些器官都在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中起作用。2.总结系统的概念。3.通过思考,人在运动时和安静时相比,身体出现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回答: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说明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8大系统)个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分化 B.细胞生长 C.细胞分裂 D.细胞发育2.骨髓移植能够治疗白血病,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能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造血干细胞产生血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的()A.生长 B.分裂 C.分化 D.分类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中,具有保护、分泌功能的是()A.神经组织 B.肌肉组织 C.上皮组织 D.结缔组织4.下列选项中属于器官的是()A.血液 B.心脏 C.心肌 D.肌肉细胞5.按照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②→③→⑤C.⑤→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⑤6.下图中,A~E示意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整个人体都是由A细胞发育而成的,A细胞是。

(2)A细胞通过形成B。在此过程中,复制后形成形态、数量完全相同的两等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3)B通过形成C。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

(4)在上图的结构层次中,人体具有而植物没有的是[]。

(5)系统是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的组合。图中所示的系统具有的生理功能是和。

课堂反思:本节课利用学生已知的有关动物细胞形态结构方面的知识,了解构成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在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理解组织的概念。多媒体展示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功能,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然地形成“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自然攻破。教师也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做铺垫。作业:2.2.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题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组织;能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和谐为美的情感,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念。教学重点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教学难点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复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学生将其板书在黑板上。评价并导入:绿色开花植物,也是由受精卵开始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认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导入2:同学们,看一下我手中的这株植物,它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呢?(学生纷纷发言,从上往下数,看到了花、叶、茎、根)作为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还应具有哪些器官呢?我们一起来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3页,在图217中标注出各个器官的名称。学生看书完成填图,课件展示正确答案。2.教师设疑:植物的这些器官都有什么功能呢?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花、果实、种子与生殖有关,属于生殖器官。根、茎、叶以提供营养为主属于营养器官。(二)植物体的主要组织1.品尝葡萄皮与果肉。问题:你们吃的葡萄表皮和果肉味道一样吗?说明它们是不是一种细胞构成的呢?学生根据品尝味道回答。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葡萄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果肉能储藏营养,属于营养组织。3.组织的类型和功能自主学习6分钟,将课本中的重点内容标注出来。并识记植物体的组织及功能。4.组内讨论,用列表的形式总结出植物体几种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及功能。课件上展示答案。备注5.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剥开橘子,从外向内观察,分别是什么组织?观察结束可以品尝一下,你吃掉的是什么组织?橘子:表皮是保护组织。里面的白丝是输导组织,果肉是营养组织。6.拓展深化“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问题学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应该能够解答。番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且细胞壁较厚,具有保护功能。番茄果肉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具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番茄果肉中有一些筋络,具有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吃番茄时,酸甜的汁液来自果肉细胞,因为果肉细胞的液泡很大,而且细胞液中溶解着糖类、蛋白质等物质。(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在书中65页第1题中填写组织和器官的名称。(幻灯片展示)2.引导学生总结: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动物的结构层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都具有细胞、组织、器官,不同的是植物体没有系统。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以下属于植物组织的是(C)A.结缔组织 B.肌肉组织 C.输导组织 D.神经组织2.“藕断丝连”是常见的现象,这里的“丝”来自植物体的(D)A.保护组织 B.营养组织 C.分生组织 D.输导组织3.取一个成熟的番茄果实,用开水烫一烫,撕下表皮,可以看到里面的果肉肥厚多汁。仔细观察,里面还有丝丝“筋络”。以上叙述中没有描述到的植物组织是(C)A.输导组织 B.保护组织 C.分生组织 D.营养组织4.西红柿酸甜可口,在结构层次上属于(C)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5.一棵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A)①植物体②细胞③器官④组织⑤系统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⑤→①6.掐去棉花的顶尖,棉花枝条还能继续往上生长吗?为什么?答:不能。因为在枝条的顶尖有分生组织,当掐去分生组织后,细胞不能分裂增加数量,枝条就无法继续往上生长了。课堂反思:本课是在讲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介绍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适时点拨,加深对植物体结构层次的感性认识。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我的教学预设是引导学生进行“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最后让学生比较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异同。要求学生分析,从不同的层次上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现象。作业:2.2.4单细胞生物课题第四节单细胞生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2.能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的适应性。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单细胞生物是通过一个细胞独立的完成生命活动的。2.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的操作技能。教学难点1.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2.学生通过学习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除病毒外)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眼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导入2:出示单细胞生物的图片——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观察以下生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观察回答:都由一个细胞构成。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1.通过观察图片得知,单细胞的特点: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2.观察草履虫(1)指导学生分组按照教材【实验】步骤完成操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完后描述实验现象和完成讨论题目问题:讨论1:草履虫是一个细胞,因为它具有细胞所共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讨论2:草履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能够依靠纤毛的摆动到处游动。从水中获得氧以及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排入水中。(2)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设疑:(1)为什么我们会在培养液的表层取培养液?(2)草履虫的一个细胞是如何完成各项复杂的生命活动的?教师鼓励: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答这两个问题?(提示:可结合P68插图)学生观察图220,说出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并能认识到草履虫在培养液表层是为了进行呼吸。备注(3)拓展深化设疑:草履虫没有其他动物的取食结构,它是如何让食物进入到口沟的呢?草履虫结构中的哪一结构相当于细胞膜?草履虫碰到棉花纤维的阻碍时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改变方向后再试探前进,直到避开障碍物,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一特征?生讨论后回答:草履虫通过纤毛的摆动让食物进入口沟,草履虫的表膜相当于细胞膜,草履虫能够避开障碍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这一特征。(4)教师布置新任务: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再次对这一特点进行证实。参考教材P69课后练习第3题做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和得出结论。学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草履虫向有肉汁一侧培养液中移动。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对于草履虫来讲,食盐是有害刺激,而肉汁是有利刺激。能够证实以上的结论: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教师强调:草履虫虽然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但是它也具有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因此一个草履虫细胞就是一个个体。(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分析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课件展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和讲解。教师点拨:分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有益和有害两方面分析。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单细胞生物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A)A.狗 B.酵母菌 C.草履虫 D.衣藻2.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是通过下列哪些结构排出的(A)A.收集管、伸缩泡 B.胞肛、收集管 C.食物泡、胞肛 D.收集管、纤毛3.小明把碳素墨水滴了少许到草履虫培养液中,几分钟后,制成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些草履虫的某结构被染成了黑色,这种结构的名称是(C)A.细胞核 B.液泡 C.食物泡 D.细胞质4.下列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B.都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C.大多数生活在水域环境中 D.都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课堂反思: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根据找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单细胞生物,使课堂显得生动有趣,也让我感到学生尚未被束缚住的丰富想象力。观察并说出草履虫的运动方式,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又能锻炼表达能力。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学生们在相互探讨中学到了有关知识,并建立了环境保护意识。作业: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题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教学难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天的湖水为什么会泛起绿色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认识这种植物。导入2:开课伊始,提问学生“放眼窗外,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一些他们所认识的植物名称。接着教师展示一组植物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肾蕨、铁线蕨),让学生思考,这些植物与窗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从而导入新课。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藻类植物1.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切入,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生活环境。2.请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有关藻类植物的有关知识,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问题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问题2:藻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吗?它们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营养维持生活?问题3:藻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们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3.引导学生观察海带、紫菜、水绵等实物以及衣藻的模型,思考提出的问题,进而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组内讨论,归纳出答案(1)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有些生活在淡水,如水绵、衣藻等;有些生活在海洋中,如海带、紫菜等;有些种类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备注(2)教师展示被子植物的叶片和根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海带的叶状体、根状物和被子植物叶与根的区别。点拨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藻类植物的生活:单细胞藻类来说,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多细胞藻类整个身体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专门的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4)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释放氧气、作为鱼类饵料、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二)苔藓植物1.苔藓植物学生相对陌生,播放有关苔藓植物的图片。2.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教材第75页“观察与思考”。问题1: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问题2: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它们全身都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自身所需要的无机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藻类植物的生活不能离开水。苔藓植物的植株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它们具有非常简单的假根。苔藓植物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只能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3.以教材练习第4题设疑,学习苔藓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师补充苔藓植物的其他作用:如促进土壤的形成、促使沼泽陆地化、指示作用、保持水土等。(三)蕨类植物1.学生阅读教材,提醒学生注意比较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异同。2.展示有关蕨类植物的图片。3.学生分组观察肾蕨、铁线蕨等实物,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组内讨论完成教材第77页思考题。思考题:蕨类植物之所以比苔藓植物更适于在陆地上生活,主要是因为它解决了水的问题。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叶的分化,而且有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吸收和运输水分的能力较强。4.学生归纳总结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植物类群生活环境结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生殖方式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释放氧气、鱼类饵料、食用、药用、工业用等孢子生殖苔藓植物阴湿的陆地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体内没有输导组织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阴湿的陆地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食用、药用、绿肥和饲料、古代的蕨类形成了煤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当你走进温暖多雨的地区,也许会踩上一块毛茸茸的绿毯,这矮小的植物易受到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侵入,它是什么植物(B)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2.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原因是(B)A.有了茎、叶等器官的分化B.根、茎、叶里有了专门的输导组织C.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D.依靠孢子进行繁殖3.绿色植物分布广泛、千姿百态,它为大地增绿,为人间添彩,下列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A)A.海带 B.墙藓 C.地钱 D.肾蕨4.如图中的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D)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B.F可表示有输导组织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5.大气中,近90%的氧气来源于植物(A)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课堂反思: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的反思。作业:3.1.2种子植物课题第二节种子植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识别校园中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2.运用比较的方法区别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2.通过认识本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认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单双子叶种子的区别、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教学难点玉米种子的解剖和观察。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展示各种种子的图片)藻类、苔藓和蕨类都是不结种子的植物,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绝大多数是结种子的,这些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大小、形状各异。那么,不同植物的种子其结构是否相同?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常见的两种种子的结构。导入2: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种类繁多,如果按生殖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否就完全相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探究竟。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种子的结构1.组织学生观察种子结构,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比较不同种子结构的异同点。2.教师强调①观察的顺序:由表及里、由上而下、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②注意事项:不要急于切开种子;不要急于分开两个豆瓣,要感受两个豆瓣相连的部位是哪里;注意玉米切开的方向,仔细观察子叶、果皮和种皮;仔细观察玉米切面滴加稀碘液后的颜色变化。学生按照教材第79~80页的方法步骤,完成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观察,组内交流教材中列出的问题,说出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总结出单、双子叶植物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操作,特别是对玉米种子的解剖和观察。3.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种子结构,学生观察并区分玉米种子的结构。4.师生共同归纳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种子结构的共同点: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结构。5.引导学生回顾自主操作中的错误(或不规范)之处,对实验情况进行简短总结。6.设疑: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为什么不能适应多变的陆地环境?学生回忆、阅读教材正文,比较孢子和种子的生命力,讨论并明确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切开苹果、桃等果实,观察种子着生的位置。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阅读课本82~85页思考以下问题:备注(1)哪些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哪些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果皮对种子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合作交流,释疑解惑(1)裸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2)果实能够保护种子。3.拓展深化银杏的种子外层有肉质包被,为什么还是裸子植物?教师点拨:银杏种子肉质部分是种皮。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种子植物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菜豆种子结构中,起保护作用的是(A)A.种皮 B.胚芽 C.胚根 D.子叶2.如图(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中,胚的组成包括(C)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⑥3.种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B)A.具有发达的根、茎、叶 B.用种子繁殖后代C.种类繁多 D.用孢子繁殖后代4.馍(馒头)是我市市民的主食之一。小麦是制作馍的原料,小麦种子中的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D)A.胚芽 B.胚轴 C.子叶 D.胚乳5.芸豆、黄瓜、西红柿、海带、花生等都是餐桌上常吃的菜品,小明同学想获取它们的种子来种植,你认为他不可能得到的是(C)A.黄瓜 B.西红柿 C.海带 D.芸豆6.下图六种植物是大家常见的植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植物中能产生种子的是A、B、E,不能产生种子的是C、D、F。(用字母表示)

(2)A和E的区别是A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E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3)把上述六种植物按照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D→F→C→E→A、B。

(4)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A、B、C、E,在自然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是A、B。

课堂反思: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学生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作业:3.2.1种子的萌发课题第一节种子的萌发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2.通过了解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寿命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3.抽样检测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教学难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利用古诗词导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种子的萌发”。导入2: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耕耘播种时节。很多地方的农民春播前先浇地,待土壤湿度合适时播种。有经验的农民在播种后还要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自己小组需要提出的问题,并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问题,作适当说明。(2)引导学生对各学习小组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评价,看哪个小组的问题合理并有实际意义。2.作出假设(1)小组对选定的问题作出假设,并向全班展示。(2)教师引导并带领同学分析各组假设。3.制订计划(1)让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制订实验计划并在课堂上展示。(2)根据同学和老师提出的意见修改计划,设计对照实验。备注4.实施计划教师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根据录像中展示的结果,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对照实验中的实验变量:1和2号:变量为水,3和2号:变量为空气;4和2号:变量为温度。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2)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教师提问:一些种子中有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你推测一下,把这些不同情况的种子放在相同的环境,哪种会萌发?结合教材91~92页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三)种子萌发的过程1.结合教材让学生概述种子萌发的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不需要阳光、土壤、肥料等。教师点拨:(1)种子只有在同时具备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才有可能萌发。(2)种子萌发时的营养来自自身贮藏的物质而不是外界。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种子萌发所需的(C)A.一定的水分 B.充足的空气 C.适宜的温度 D.光照2.下表为某校兴趣小组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中,对其分析错误的是(D)标号种子所处环境实验结果①不放水,置于25℃橱柜中不萌发②放适量水,置于25℃橱柜中萌发③浸泡水中,置于25℃橱柜中不萌发④放适量水,置于4℃冷藏室中不萌发A.①号不萌发是因为缺少水分 B.③号不萌发是因为缺乏空气C.④号不萌发是因为温度偏低 D.对照实验②和③的变量实质上是水的多少3.把大米种在环境适宜的土壤中却没有萌发的原因是(D)A.温度、水分不适宜 B.水稻不能用种子来繁殖C.没有胚乳 D.没有胚或者胚不完整4.下列菜豆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B)①种子吸收水分②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发育成根③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轴和胚芽④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5.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在A、B两个培养皿分别放置50粒种子,结果发现A中有3粒种子未萌发,B中有5粒种子未萌发,则此种子的发芽率是(C)A.94% B.90% C.92% D.96%6.下图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标号1~6为蚕豆种子)。请仔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2和5两个编号的种子对照。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水分时的实验组是编号为1的种子。

(3)该实验严重的不足之处是每组只有一粒种子,会因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4)某地出现特大暴雨,一些播种了的大片大片的旱地一夜之间被洪水淹没了,该实验装置中,编号为3的种子所处的条件与此相当。

(5)种子萌发除必需的外界条件外,自身还需满足胚是活的、完整的且不在休眠期的条件。

课堂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变量,探究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为了解决这个重难点,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课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完成初步探究,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作业:3.2.2植株的生长课题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根的生长过程和芽的发育。2.说明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芽发育成枝条”的示意图,了解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2.通过实验观察明确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认同合理施肥,领悟科学方法。教学重点1.根尖的结构及发育。2.叶芽的结构及发育。3.植株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种类。教学难点1.根尖的结构及发育。2.叶芽的结构及发育。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数据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树大根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树根如何能插进坚硬的土壤而不被磨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认识根的结构。导入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常用华美的诗句来赞美春天的景色。你知道柳树的枝条和细叶是如何发育而成的吗?柳树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分是如何吸收运输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植株的生长”。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幼根的生长1.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1)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2)两人一组观察根尖,描述根毛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根尖的上面和下面有什么不同吗?推测根毛有什么作用。学生观察回答:根毛呈绒毛状,颜色为白色。根尖的上面和下面不一样,长有根毛的部位只有一小段,根尖顶部光滑。根毛是成熟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的,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3)观察根尖的结构,注意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的不同。2.根尖的各部分的功能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各部分的功能。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上补充伸长区细胞数量,向下补充根冠细胞数量;伸长区:迅速伸长;成熟区: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教师点拨:(1)幼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备注(2)根伸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但根生长的关键部位是分生区。(3)根冠属于保护组织,分生区属于分生组织。(4)成熟区能够吸收水分,必然有运输水分的结构——导管。(二)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1.教师展示动态图片:叶芽的结构及其发育。学生观察并进行描述。2.芽的分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芽按着生位置的分类以及茎的生长。教师补充:并不是所有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除叶芽外,还有花芽和混合芽。(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1.教师设疑:无论是根的生长还是枝条的发育,都需要营养物质,那么植物生长究竟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8~100页内容。2.展示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99页讨论题:讨论1:根据学生的观察回答:1号玉米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2号玉米幼苗生长瘦弱,叶片发黄。讨论2:蒸馏水的成分是水,土壤浸出液中除了水,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讨论3:因为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多种无机盐,如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3.展示缺少氮、磷、钾的植株和生长正常的植株,引导学生归纳氮、磷、钾的作用。氮——枝繁叶茂;磷——硕果累累;钾——茎秆健壮。4.合理施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小资料”,明确合理施肥的必要性。(四)技能训练引导学生解读实验数据,训练技能。完成教材100页训练技能问题。问题1:小麦的需水量随发育时期的推移而增加。问题2:抽穗期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问题3:返青期每天需水量为21.9米3/公顷,拔节期每天需水量为38.1米3/公顷,抽穗期每天需水量为47.8米3/公顷,灌浆期每天需水量为38.5米3/公顷,据此画柱形图。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沙漠中的骆驼刺有着发达的根系。根的生长主要依靠图中的(B)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根尖的表面由被称为“根冠”的结构保护着,随着根在土壤中不断伸长,根冠的外层细胞不断磨损,但根冠从不会因磨损而消失,原因是(A)A.分生区细胞能不断分裂 B.伸长区细胞能伸长生长C.根冠细胞特别耐磨 D.根冠能长出根毛3.下列对叶芽的叙述,错误的是(D)A.芽有顶芽和侧芽 B.芽中有分生组织C.芽轴发育成茎 D.芽原基直接发育成叶4.将大小相同的油菜分别栽到A、B、C、D四个盆中,其他条件都相同,适量地施用哪种肥料,油菜长得最茂盛(B)A.磷肥 B.氮肥 C.钾肥 D.三种都可以5.如图为植物体的某些器官或结构的示意图,据图进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A.甲发育成乙的过程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丙的D部分B.乙图中的a、b是由甲图中的1发育成的C.丙图中的B和C可以使根不断长长D.丁图中的③发育成乙图中的b课堂反思:本节课内容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应该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至于沉闷。对于最后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却不是很明白。教师讲解根的固定作用,加深学生对无土栽培的理解。作业:3.2.3开花和结果课题第三节开花和结果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3.说明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生殖器官对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意义。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养成爱花护花的习惯。教学重点花的基本结构、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多种多样的花,有的生长在水中,有的高挂在枝头,有的匍匐在地面。你知道花具有哪些结构吗?果实和种子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开花和结果”。导入2:带一些大家常吃的果实(如苹果、梨、花生、葵花子等)到课堂上,让学生思考、推测果实和花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花的结构1.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第103页观察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