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参考答案1.A
2.B
3.B
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2)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
5.①韩愈所处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非常严重,韩愈本着恢复从师风气的目的,强调存道者皆可为师。②而黄宗羲所处的社会,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因此黄宗羲强调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能教授实用的内容,同时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故”表结果,领起后句,前面需要断开,排除BD。“立”是站立,主语为“石守道”;“升降”的意思是登高与趋下,主语为“明复”,“立”和“升降”要断开,排除C。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意思相同”错误。两句的“学者”意思不同。前句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后一句“学者”指学识渊博的人。句意: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反复强调”错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强调从师学习与否结果,“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强调的是原因,两者强调不同,因此没有反复强调。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为定语后置句;“利”,锋利;“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2)“籍”,通“藉”,凭借,依靠;“怜”,关心;“丧”,办丧事。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师说》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续师说》,结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分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结合“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分析,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黄宗羲强调老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参考译文:劝学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师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续师说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传道授业解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我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视作高明,代笔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浅陋之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身世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没有孔子,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像这样,那么这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大行其道,人心变得浅薄暴戾,我担心这种风气流传下去。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像这样一般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只想当一个弟子啊。你们盛情推选我作为老师,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6.B
7.D
8.C
9.(l)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0.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错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可知,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然而,但是;“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愿”,希望;“宽假”,宽容;“以”,来。(2)“之”,这些;“不齿”,不屑一提;“乃”,竟然;“及”,比得上。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接着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日:‘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日: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日: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田公率浈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参考译文:文本一: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文本二: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节选自韩愈《师说》)11.D
12.B
13.B
14.(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没过几年,没有能和詹鼎相提并论的吴氏子弟。他们的老师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15.①爱好学习: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②学习天赋:归,辄能言诸生所诵。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读音,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遣:送。句意:就送他去读书了。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人交往呢?”。“欣然”做“鼎”的谓语,其后应断开;“其父”做下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D;“足矣”是“吾业不废”的谓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已将本段内容轻轻收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这一句话则加强批判的力量。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爪牙”,爪子和牙齿;“黄泉”,泉水,地下水;“一”,专一。(2)“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无能与鼎谈吴氏子”;“谈”,及,相提并论;“去”,离开。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爱好学习:“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父亲不让他读书,但他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学习天赋:“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一年之后,全部学通了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辞去。参考译文:甲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乙文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丙文
詹鼎六七岁时,不(喜)与街市儿童嬉游,只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之父使詹鼎到学馆读书。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人交往呢?”。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一年之后,全部学通了老师教授的内容,老师辞去。那时吴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让他读书学习。不到几年,吴氏子弟的学问无人能及詹鼎,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被聘请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16.C
17.D
18.B
19.(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2)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20.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徐行却立”“处静观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且内部都是并列结构,“徐行”“却立”和“处静”“观动”各自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乱绳”是“解”的宾语,为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相同的”错。苏轼的名、字关系是相关,韩愈的名、字关系是相反,两者是不同的。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纷错”,纷乱错杂;“遽”,匆忙急促;“取舍于其间”,状语后置句,于其间取舍。(2)“不必”,不一定;“闻”,懂得;“专攻”,专门研究。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意思是,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此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参考译文:
(甲)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乙)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21.A
22.D
23.D
24.(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25.(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蓬生麻中”是“蓬生(于)麻中”的省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兰槐之根”作“是为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并称为道家‘五经’”错误,应该是并称为儒家“五经”。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反省;“知”,通“智”,智慧。(2)“锲”,雕刻;“舍”,停下来;“镂”,雕刻成功。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之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次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26.B
27.B
28.B
29.(1)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2)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烘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30.可以。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从滑稽饮酒者”作“游”的状语,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旬朔之间”是时间词,意思是十天一个月,指较长一段时间,时间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单独断开;另外“把卷无几日”中,“无几日”是补充说明“把卷”的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判断句,“……(者)……也”为标志。句意: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我三千精骑”/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句意:我三千精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句意:从蓝草中提取/如果凭借偌大国家。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句意:不了解句和读/千里马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记起、记住/省察、检查。句意: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B.均为听见、听到。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一年到头听不见音乐。C.接近/遭受。句意: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D.下决心、立志/抒发愤懑。句意:我开始立志读书,用来惩戒自己/《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衰耗”,衰竭;“殆”,几乎;“曩”,从前。(2)“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然”,这样。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把握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想表达的观点,然后分析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观点包含的内容,最后两者对照并作出判断。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读书的故事,“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写了自己年轻时,记忆力好,但是虽然有较强的记忆力,学业却因为自己的不勤奋给荒废了;“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写出自己年长后,开始发奋读书,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文中提出善假于物、积累,坚持,专心等学习方法。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读书时学时辍,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这一点和荀子《劝学》篇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劝学秦观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立志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三千精骑,可以抵你几万羸弱的士兵。”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劝学《荀子》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31.D
32.A
33.B
34.①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②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35.作者用江水不停奔流、月亮时圆时缺,但终究都没有增减,形象地说明事物处于“变”与“不变”之中,“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进而论证“物各有主”,不必强求,应该寄情自然随遇而安,以此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卒:突然”错误。“而卒莫消长也”的意思是“终究没有增减”,所以“卒”的意思是“最终,终究”。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后一天。故选A。3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错误。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纵”,放纵;“如”,往,去;“凌”,越过;“万顷”,浩瀚无垠;“茫然”,旷远的样子。(2)“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共适”,共同享受;“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3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在主客答辩中,苏子针对客的思、哀、羡、求,仍以“水”与“月”为喻。苏子首先提醒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然后进行论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永在流逝,但江水还是那个江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圆缺永在变化,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然后再从哲理上作类比分析:“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水在流逝,月在盈亏,人生短暂)”,“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物与我永存)”。作者让“水”与“月”这组意象再次显示其明理魅力,将短暂与永恒的人生哲理阐释得形象明了。在意象上与江水日夜奔流、循环往复,明月东升西落、阴晴圆缺相呼应映衬。水,随物赋形,容纳万物;月,明朗高洁,俯照众生。水与月所隐喻的性情品质、人生态度又彰显出作者旷达乐观的大智慧与大胸怀。作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水”与“月”,以它为美景,用它来抒情,拿它来说理,再用它来抒写自己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结束全文。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36.C
37.B
38.D
39.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②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③因此看来,这样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那些善的品质就要靠人为努力了。
40.可以论证。甲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选文乙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恶,师法、礼义的教化可以端正恶的性情”(大意对即可),意在强调人为努力、后天学习对改善性恶的重要作用。【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偏险而不正”与“悖乱而不治”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BD。“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与“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结构一致,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C。3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𫐓: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B.无通假。句意: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C.生:通“性”,天性、资质。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D.从:通“纵”,纵容。句意: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故选B。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手法却完全不同”错,《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枸木必将待櫽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故选D。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知明”,智慧明达。②“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③“用”,因;“然则”,这样那么;“伪”,通“为”,人为努力。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甲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分论点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选文乙的主要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意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即“人性本恶,师法、礼义的教化可以端正恶的性情”,意在强调人为努力、后天学习对改善性恶的重要作用。这和甲文是一致的。故可以论证。参考译文: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乙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现在的人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有生下来而有耳目的欲望,有喜欢声色欲望的,顺着这个性,会有淫乱出现,而人的礼义文理秩序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所以一定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义的教导,然后才会有辞让的德行出现,合乎文理秩序,最后归于治理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櫽栝蒸热矫正,然后才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磨砺,然后才锋利;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老师、法制,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今人的性情都是由安定而表现,合乎道统。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41.B
42.A
43.A
44.(1)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时,我和子颖(或朱孝纯)在日观亭里坐着,等待日出。(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45.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分:分界。句意:在那南北分界处的。C.绛:大红。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D.当:处在。句意:那些偏僻没处在道路的石刻。故选B。4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错误,应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故选A。4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朱孝纯之子朱颍”错误,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颍。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晦”,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坐日观亭”,省略句,“坐(于)日观亭”,坐(在)日观亭里;“待”,等待。(2)“是日”,这一天;“刻”,石碑、石刻;“漫失”,模糊或缺失。4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道中石刻”可知,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意思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这些祠庙和石刻都是泰山的人文景观,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没处在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46.B
47.A
48.A
49.(1)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50.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故选B。4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A.“弹劾”错误,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弹劾”不用表。故选A。B.正确。C.正确。“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中的“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句意: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句意: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语义不同。D.正确。故选A。4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错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可知,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故选A。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架构设计师云技术应用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的多样化发展考题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备考必读书籍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在量子计算中的前景考题试题及答案
- 行政类岗位笔试题及答案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核心知识讲解试题及答案
- 小城直播测试题及答案
- 科室输液反应试题及答案
- 育婴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与实践考题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工程师考试中常见题型解读试题及答案
- 《新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 易错点18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反殖民抗争-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原卷版)
- 微通道内纳米流体传热流动特性
- 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
-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上海市闵行区区管国企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微阵列技术在肿瘤标志物研究-洞察分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气力输送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认知主义》课件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 华尔街英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