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课件_第1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课件_第2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课件_第3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课件_第4页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及发展态势

动物医学或兽医为谁服务?兽医学或动物医学的功能之一是为畜牧业服务而间接为人类服务;兽医学另一主要功能—兽医公共卫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兽医公共卫生的作用和任务是直接促进和保证人类健康,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减少人类与动物或动物产品接触的机会;二是促进动物健康,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增加产量;三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1兽医公共卫生概念与内涵兽医公共卫生学-包含领域

动物性食品生产与安全控制人兽共患病与动物传染病的卫生监督与检验比较医学与动物福利健康生态平衡与兽医公共卫生环境污染与兽医公共卫生兽医公共卫生在国家重大应急事件中的作用VPH发展趋势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主要功能

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公共卫生及安全要求提高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地位要求国家相关领域的需求:如公共安全国际交流需求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人们的需求Ⅰ动物性食品安全与生产监督

动物性食品污染肉品质量与卫生监督各类动物产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无公害食品的发展动物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与人类有关的食物链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生生物食物链,即由土壤→农作物→畜禽→人;另一条是水生生物食物链,即由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人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体系1.安全系数和日许量(1)安全系数(2)日许量2.最高残留限量3.休药期4.菌落总数(1)菌落总数(2)细菌总数5.大肠菌群近似数6.致病性微生物7.风险评估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控是食品安全永恒的刚性需求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危害巨大,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因社会,历史变更,人为和环境因素改变而消失。只要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就会永远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国际食品安全防控历史证明,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在解决或基本解决了食品的非法添加之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如美国因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占全部食品安全事件的83%)。因此,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防控将成为我国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

食品生物安全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不论国家发达程度如何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就食品安全规律而言,越是发达的国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问题就越突出(如美国因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占83%),目前我国微生物性食品安全占总的食品安全比重60%~70%,而发达国家占70%~80%以上。一、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主要病原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现状

2008~2012年国家卫计委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44起,累计发病44856人,死亡749人。其中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患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71%、79.6%和62%。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

主要病原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现状

食物中毒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七种细菌,还有毒蘑菇、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等。食品和水源性病毒感染也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禽流感病毒、诺如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随着交通的发达,国际贸易的频繁,也使我国时刻面临食源性病毒境外传播的威胁,如仅2014年2月美国游轮700多人、日本高中265名学生、香港游韩国105人感染食(水)源性诺如病毒。2014年2月份浙江省嘉兴市因桶装饮用水污染诺如病毒感染511人。

食源性寄生虫病时有发生,且不易诊断;旋毛虫病、绦虫病、包虫病等病原对我国食品安全仍有较大威胁。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我国1991-2009年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统计

主要病原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现状肉类、水产品、生鲜食品是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污染风险最高的食品种类。生物毒素污染呈现长期性,短期内很难清除污染。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严重,检出率高达80%,阳性超标率平均在20%;粮食中真菌毒素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水产品中藻类毒素污染普遍。生物毒素还具有致癌毒性,是我国肝癌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四)进出境食品病原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进境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2年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额达1114.4亿美元(其中食品42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但是,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情况却不容乐观,2012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2418批,不合格进口食品检出率达1.49%,涉及21类大类食品的16大类不合格项目。同时,近年来境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事件说明,不可盲目高估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在出口食品中水产品出口受阻比重2010~2012年分别为25.6%、26.6%、19.4%,微生物污染分别占21.0%、15.9%、19.6%,药残分别占17.4%、28.9%、35.4%。

一、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食物中毒菌(24种);真菌毒素,藻类毒素:小分子,耐热,一种毒素可由几种病原菌产生,一种菌或藻可产生几种毒素,一般烹调方式不易破坏,累加中毒;藻类毒素主要是赤潮、蓝藻、水华等频繁发生,使水产品种毒素富集,贝类中毒的预防措施是在贝类生长的水域进行藻类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大量有毒藻类存在时应予以警报;或者是对水产品和水域中藻类毒素进行液-质联谱监测,并提出预警报告。贝类毒素的毒性:PSP:麻痹性毒素:呼吸麻痹,头痛、恶心、呕吐;DSP:腹泻性贝毒:绞痛,寒颤,恶心,呕吐,腹泻;NSP:神经麻痹性:唇、舌、喉头及面部有麻木感和刺痛感,肌肉疼痛,头晕,有些有消化道症状。CFP:西加中毒:神经症状,消化道症状;AZP:氨代螺旋酸贝类中毒:神经症状明显,也有消化道症状。

藻类毒素

软骨藻酸的化学结构蓝藻细胞结构A铜绿微囊藻B水华鱼腥藻C阿氏颤藻

D泡沫节球藻E水华束丝藻F巨大鞘丝藻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食用色素对人健康的威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若没有色彩将会暗淡无光,食品也一样。色、香、味、形是构成食品感官性状的四大要素。而食品的色,是食品给人视觉的第一感官印象。天然色素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食用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是使食品着色,从而改善食品色调和色泽的可食用物质。五彩缤纷的食用色素使人赏心悦目,刺激人们的食欲,是食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研究,食用合成色素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可能有三方面,即一般毒性、致泻性与致癌性,特别是致癌性更为人们所关注。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食品中添加色素的行为过于普遍,长期食用会危害身体健康。

色素分两大类,一类为天然色素,一类为合成色素(着色力好、色泽鲜艳、价格便宜)。

食用天然色素是来自天然物,且大多是可食资源,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所获得的有机着色剂。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天然色素产品,包括天然植物碳黑、胭脂虫红、姜黄、B-胡箩卜素、叶绿素铜钠盐、天然花生油色素、芝麻油色素、菜油色素、玉米油色素及香精等。

色素:反对滥用,更反对隐瞒使用

从安全来说,色素只要在国家许可范围和标准内使用,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目前的问题是,食品中添加色素的行为过于普遍,即使某一种食品中色素含量是合格的,但消费者在生活中大量食用多种含有同样色素的食品,仍然有可能导致摄入合成色素过多,引起行为异常和学习障碍。有关试验结果也表明,大量摄入人工合成的色素可引起过敏症,如哮喘、喉头水肿、鼻炎、荨麻疹、皮肤瘙痒,以及神经性头痛等;某些人工合成的色素作用到人的神经,会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色素:使用已有明确范围和用量

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对人工合成色素在食品中允许使用的品种、范围和添加量作了严格的规定,目前被批准使用于食品的常见人工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这9种。其它如葡萄红、蕃茄红、果绿、鸡蛋黄、草梅红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的范围和用量,例如:日落黄、柠檬黄的最大使用量是0.1g/kg,胭脂红的最大使用量是0.05g/kg软饮料(如碳酸饮料)、蜜饯、糕点、糖果、果冻等可使用规定的食用色素;牛奶、纯水、肉制品(如肉干、肉脯、肉松)、炒货(如瓜子、松子)等禁止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并强调婴幼儿食品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可能导致食品污染的人肠道病毒

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脊髓灰质炎、运动障碍柯萨奇病毒A1–24型脑炎、肌炎等柯萨奇病毒B1–6型脑炎、肌炎等

ECHO病毒B1–6型脑炎、肌炎等肠病毒68–71呼吸道、消化道疾病A型肝炎病毒肝炎等呼肠孤病毒呼肠孤病毒1–3型呼吸道和胃肠炎轮状病毒呼吸道和胃肠炎细小病毒人胃肠道病毒消化道疾病乳头多瘤空泡病毒人BK和JC病毒致癌等腺病毒人腺病毒1–33型胃肠炎等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食源性寄生虫病按食物来源一般可分为六大类:①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②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牛带绦虫病、住肉孢子虫病;③螺源性寄生虫病;④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⑤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⑥水源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等。直接和最危险的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方式是生吃肉源性食品和鱼源性食品,如生吃小牛肉、白斩鸡、生鱼片、清蒸海螺、生鸡蛋等;生吃蔬菜也是一个重要传染途径。舌隐穴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卵扫描电镜图

矛形双腔吸虫和虫卵

曲领棘口吸虫和虫卵

卷棘口吸虫成虫

大片形吸虫与肝片形吸虫比较

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

作为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新老问题并存。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条件比较差、工艺落后或是没有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造成了食品的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些老问题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又出现了一些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

二是源头污染突出。我国当前有两亿多的农户在以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蛋奶,统统是农民生产的。以我国农民目前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遵守法律意识,出现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三是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占多数决定了食品加工业水平、素质差。

在当前近50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以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出现诸如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应该是不奇怪的。

四是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科学家和政府部门不及时通报食品安全信息。媒体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不严谨、不准确的负面报道和新闻炒作,使消费者

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以致人们纷纷抱怨:“现在还能吃什么!”

不可否认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尚不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有些还很突出;但情况也决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糟糕。这种错误印象的根源在于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诸多程度不同的误解。

肉品质量与卫生监督屠宰加工的监督与检验:

过滤器与重要过滤过程屠宰加工企业布局设备无害化处理屠宰加工用水及环境加工用水环境污染肉品生产卫生监督、法规

动物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

肉品分级与质量评价肉品质量与分级

A:无骨肩部通脊

2;牛肩排2;炖无骨前肩肉或牛排3;炸炖牛肉1;肩部短肋3,4;前腿炖肉块或肉排3;炖用短肋牛肉4;碎牛肉,牛肉馅1。

B:肋通脊2;肋大排2;去骨肋排2

C:上等通脊大排123;T骨大排2;餐厅大排3;上等无骨通脊大排1、2、3;里脊2、3

美国牛肉分割及部位肉块名称

牛肉分级主要具有下列作用⑴实现优质优价,可提高5-20倍经济价值;⑵规范和统一国内牛肉产品的质量,促进牛肉生产水平的提高,延长肉牛产业链;⑶对牛肉生产的发展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促进肉牛繁育、饲养肥育、屠宰加工、牛肉制品加工协调发展;⑷使国内整个肉牛产业纳入一个科学的、有序的发展轨道,增强国际竞争力。根据我国目前肉牛屠宰加工业的情况估计,牛肉分级员作为一个新的职业将为社会提供至少4000多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各等级的分极标准:

A级肉色:鲜红。牛肉质地:牛肉纹理细致、富有弹性。大理石花纹:适当。脂肪色泽:白色或稍带淡黄(或琥珀色),脂肪质地必须具有硬度,胴体体表脂肪覆盖率100%,但允许腰角处和颈肉处薄一些。胴体表面:无明显缺损。脂肪厚度要求(第11-12肋骨处眼肌上脂肪的厚度):胴体重小于318kg时,最少0.51cm;胴体重大于318kg时,0.76cm。

C级肉色:暗红色。牛肉质地:较硬,胴体体表较粗糙。脂肪色泽:黄色。脂肪质地:较软。脂肪覆盖率:较B级低,颈肉部、后腿外侧可见到肌肉。脂肪厚度:胴体体重小于318kg,脂肪厚不小于0.20cm;胴体重大于318kg,脂肪厚度不小于0.30cm。胴体体表:存在缺损。无公害食品的发展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两种,其主要区别是在生产过程中,AA级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和人工合成激素;A级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农药、化肥和合成激素

绿色食品标识无公害食品标识有机食品标识相关国标于2001年产生,GB18406-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以下四部分:--GB18406.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GB18406.3-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肉安全要求

--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2006年11个水产类无公害产品标准:

NY5058-2006无公害食品

海水虾

NY5066-2006无公害食品

龟鳖

NY5073-2006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NY5152-2006无公害食品

鲆鲽鳎

NY5160-2006无公害食品

鲑鳟鲟

NY5288-2006无公害食品

NY5325-2006无公害食品

NY5326-2006无公害食品

头足类产品

NY5327-2006无公害食品

鲻科、鲹科、军曹鱼科海水鱼

NY5328-2006无公害食品

海参

NY5329-2006无公害食品

海捕鱼

农场到餐桌安全措施产地安全:无公害畜产品从源头抓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无公害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畜产品。

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Foodsecurity: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所有人健康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要。foodsafety:食品安全是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及营养与健康的综合体。食品安全的概念可以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该概念表明,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Foodhygiene: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食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安全的科学。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而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以食品安全的概念涵盖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并不是否定或者取消食品卫生、食品质量的概念,而是在更加科学的体系下,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工作。饮用水和食品加工用水污染的危害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水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污染物主要有:①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②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③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④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⑤水土流失;⑥矿山污水。

动物性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法规:强制性系统性监督:HACCPISO9000GMP农场到餐桌计划SSOP科学认识:普及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其它方面Ⅱ人兽共患病(医学)Ⅱ人兽共患病(动物医学)人兽共患病主要是由动物传染给人,患病动物既是某些病原体的贮藏库,也是人类某些疫病的传播者。在新的发展时期,人兽共患病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暴发猛烈,流行迅速,呈全球性分布,如SARS、尼帕病毒病;老病再发,且表现严重趋势,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等;病原复杂,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给预防和治疗带来巨大困难;耐药性或抗性增加,基因突变或抗原变异,病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基因重组或基因工程的使用,基因或微生物及产品可直接进入人体,使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新变化。这些都为公共卫生增加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新的特点:新发,再发;变异性增强,致病力变强

一、概念WHO: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人兽共患病(zoonosis):是指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OIE:指动物自然地传播给人的所有疾病或传染病。特指人类疾病的1415种中61%为人兽共患病,目前仅传染病性人畜共患病在220种左右。人畜共患病与人兽共患病:(1)人畜共患病:主要指人与家养、驯养、宠物等动物共患的疾病。(2)人兽共患病:主要指人和所有其他所有动物有关的共患疾病,除家畜外,还包括野生动物、两栖动物、冷血动物等。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400多种,随着对疾病和病原认识的加深,人畜共患病还将不断增加。国内目前调查资料表明,共有人畜共患病196种以上,其中细菌病53种,病毒病36种,立克次体病7种,衣原体病2种,支原体病1种,真菌病6种,寄生虫病91种。

人兽共患病与传染病相比的特点人兽共患病与传染病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宿主广泛人兽共患病存在于动物和人类之中,即使在动物方面也是范围广泛的不同种类宿主,如炭疽、结核、螺旋体病,都会涉及几十种以上的动物种类。人们要面对如此众多的危险动物,公共卫生压力巨大。

2.新现不断,跨物种传播一边新病种、新病型陆续出现,一边老疫病卷土重来,再度肆虐人畜。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压力,病原不断出现变异,导致新现人兽共患病陆续出现。病原跨物种能力是人兽共患病传播的驱动源,也是最大的一种流行威胁。

3.人兽共患病数量以病毒病为多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的损失在所有人兽共患病中相对严重。由于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的治疗较难,发生和传播较快,损失较大。

4.以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为主目前发生的人兽共患病绝大多数来自于动物源性,人传人较少见。

5.以自然疫源性疫病为多现在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以自然疫源性居多,由于人类对于此类病原的攻击抵抗力相对较弱,往往造成较大损失。

6.长距离传播很多人兽共患病能够长距离快速传播,以气溶胶形式,迅速危及全人类。如SARS、新冠状病毒、禽流感、超级耐药菌等,一天之内就可传遍全球。

7.传播形式多样,防范难度大以食物、水和虫媒病为经常的传播渠道,气溶胶更是快速传播的形式或途径之一,如SARS、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

8.由机会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在增多原来只针对人或动物致病,现在对动物和人都致病。如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不动杆菌。

9.具有职业卫生危险人兽共患病最先发生往往具有职业特点,多数与动物具有交接面的接触经历,如禽流感、SARS、炭疽等,以这些人群作为疫源地中心,逐步向外扩散。

10.非传染性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病与传染病相比的特点11.涉及多学科、跨领域、全社会:公共卫生对全社会的生活、政治经济都有重要影响;人兽共患病防控是永远的课题,不会因社会制度变化或发展时间阶段而终止;涉及领域宽泛:如农业、医学、环境、社会、管理、经济贸易等。12.新的挑战:①跨物种传播,生物的变异速度加快,呈现全新趋势,预测难度加大了;②全球、全国共同应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观念的普遍接受,人兽共患病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是全世界、各行各业都要涉及的健康问题;由于人兽共患病的这些特点,增加了畜禽产业及相关产品的风险,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我们国家目前医学和兽医学是割裂状态,对控制人兽共患病是极为不利的;控制人兽共患病,必须控制传染源,国家和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人兽共患病源头控制。★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呼吸、食用、媒介或几种途径同时发生

人兽共患病感染给人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据调查通过食物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占半数以上。发生食物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缺乏食品卫生知识和加工烹调、饮食习惯带来的感染。当前,通过食品传染给人的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有20~40种。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污染食品后,除了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外,对畜牧业的发展也将产生严重危害。为了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特别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尤其是食用动物或屠宰动物的宰前宰后检验,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严把病从口入关,积极发挥兽医公共卫生的社会作用和责任。还由一小部分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之间部互相传染。比如布鲁氏菌病、结核、沙门氏菌、李氏杆菌

人兽共患病相关风险在气候变化方面,气候变化容易影响媒介生物群体,媒介生物将野生动物病原传染给家养动物,反之亦然,如蜱咬性病毒性脑炎、莱姆病、立克次体、Q热等,对农业工人风险最大。生态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森林过度开发,导致野生动物进入新的区域,有时甚至进入市区,使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宠物与人接触机会大增。人类行为方面,如引入新品种、移民等行为都可能将新病原同时引进。环境污染方面,野生动物的病原污染于环境中,如露天垃圾场和肥料的处理,环境废弃物处理,鸟、流浪狗等对废弃物、动物尸体或脏器的捡食,都可导致病原传播。人兽共患病可增加患癌风险,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兽医、肉品检验者和屠宰工人的“骨髓增殖紊乱”风险较高,可能与致癌病毒接触有关,当然这方面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屠宰工人可能成为一类患有周围神经疾病的特殊人群,美国明尼苏达州和印第安纳州的两个猪屠宰场在2006~2008年中皆有工人患亚急性神经综合征的病例,这可能与接触气雾猪脑有关。再现人兽共患病调查报告比较少,相应的应对措施就更少,因此职业风险高,如布鲁氏菌病和炭疽,奶牛工人手指结节就是感染牛副痘病毒引起的。强调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的全面合作是“同一个健康”概念所强调的,主要指对人、动物和生态系统交界面的新现和再现人兽共患病的防控合作,通过各种支持和法律化来增强动物、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合作。

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在食品安全问题中食源性疾病还是各国面对的首要难题。全球每年食源性腹泻病例超过40亿起。在美国,食源性疾病占食品安全事件的83%,其中人兽共患病在食源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中所占比例最高。食品安全成为全球难题

美国与食品死亡有关疾病的百分比

食品链(foodchain):是指从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各环节和操作的顺序,涉及食品及其辅料的生产、加工、分销、储存和处理。(——来源GB/T22000-2006/ISO22000:2005)注1:食品链包括食源性动物的饲料生产,和用于生产食品的动物的饲料生产。注2:食品链也包括与食品接触材料或原材料的生产。

一、食品链的概念种植,养殖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产品储藏运输,分销食品消费动物福利

流行过程中的外部因素流行过程中的外部因素⑵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与人类活动无关、但能影响生态变化或病原循环的环境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地理形态,气候和地质学等。在非生物因素中气候最重要,其次是纬度,如厄尔尼诺影响霍乱、疟疾和汉坦病毒肺炎综合征的发生。全球变暖影响动物源性疾病的地理分布,如疟疾、登革热或利什曼病的发生。非生物环境决定季节性人兽共患病分布与发生,因为媒介生物受气候影响最大。自然灾难也是非生物因素,如飓风、洪水、地震等影响生物群的分布。②生物因素影响流行过程,a.患病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群密度大小和发展情况;b.宿主和媒介生态学和行为、生物气候学;c.宿主和媒介移动(家的范围)和迁移(飞鸟类大范围迁移)d.宿主群免疫状况;e.动物群体的应急情况;f.植被模式和类型;g.病原的内在变化(毒性、宿主和媒介范围)。OneWorld-OneMedicine-OneHealth

人兽共患病按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将人兽共患病分成如下几类:犬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犬布氏杆菌病,弯曲菌病,犬绦虫病(瓜实绦虫),隐孢子虫病,狂犬病,(北美)芽生菌症,艾利希氏体病(Ehrlichiasis),萊姆病,毛囊虫病,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症,犬咬感染症(Capnocytophagacanimorsus/C.cynodegmi/Pasteurellamultocida/Neisseriacanis/N.weaveri/Bergeyella),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皮肤/内脏利什曼原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胃螺杆菌,人胃螺旋体(Gastrospirillumhominis)病,共尾绦虫病,胞虫病(棘球蚴病),內脏仔虫移行症,洛矶山斑疹热,心丝虫病,疥癬虫病,賈弟虫病,粪杆线虫病,皮肤仔虫移行症,沙门菌病,皮癬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病等。猫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猫抓病,鼠疫,弯曲菌病,內脏仔虫移行症,皮肤/内脏利什曼原虫病,Q热,狂犬病,疥癬虫病,弓形虫病,皮肤仔虫移行症,钩端螺旋体病,巴氏杆菌呼吸道感染症,皮癬菌病,沙门菌病,动物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psittaci猫株)病,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felis)感染症,胞子丝状菌(Sporothrixschenckii)病,伪结核耶氏菌(Yersiniapseudotuberculosis)病,犬绦虫(瓜实虫)病,猫咬感染症(Bergeyella(Weeksella)zoohelcum/Capnocytophagacanimorsus/Pasteurellamultocida/Neisseriacanis/)等。牛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炭疽,无钩绦虫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蜱媒脑炎,牛海绵状脑病,牛结核病,狂犬病,伪牛痘,沙门菌病,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症,耶氏菌病,牛痘,钩端螺旋体病,链球菌病,贾弟虫病,隐孢子虫病,化脓性放线菌(Arcanobacterium(Actinomyces)pyogenes)感染症,Q热,新型库贾氏病,牛羊肝吸虫病,口蹄疫,日本血吸虫病,新包虫病等。人兽共患病猪来源的人畜共患病:炭疽,猪钩虫病,猪丹毒丝菌病,隐孢子虫病,有钩绦虫病,黃杆菌(Flavobacteriumspp.)感染症,沙门菌病,第二型猪链球菌感染症,肉孢子虫感染症,疥癣虫病,狂犬病,芽胞梭菌感染症,猪水疱病,口蹄疫,弓形虫病,巴氏杆菌病,流行性感冒,旋毛虫病,耶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脑炎,其他链球菌感染症,布鲁氏菌病,尼帕病毒感染症,阿米巴感染症等。羊来源的人畜共患病:弯曲菌病,炭疽,羊接触传染性化脓性口炎,蜱媒脑炎,賈弟虫病,Q热,沙门菌病,布鲁氏菌病,隐孢子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跳跃病,裂谷热,兔热病,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spp.)感染症,耶氏菌病,沙眼衣原体病(Chlamydiatrachomatis绵羊株),牛羊肝吸虫病等。啮齿类来源的人兽共患病:阿根廷出血热,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蜱媒回归热,鼠疫,玻利维亚出血热,汉坦病毒感染症,李氏杆菌病,立克次体痘,皮癬菌病,委內瑞拉出血热,贾弟虫病,拉萨热,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土拉菌病(兔热病),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耶氏菌病,膜壳绦虫病、短小绦虫病,螺杆菌感染症,猴痘,沙门菌病,毛细线虫病,隐孢子虫病,旋毛虫病等。人兽共患病马来源的人畜(兽)共患病:狂犬病,炭疽,鼻疽,钩端螺旋体病,沙门菌病,隐孢子虫病,布氏杆菌病,亨德拉病毒病,耶氏菌病,流行性淋巴管炎、放线杆菌感染症等。鸟禽来源的人兽共患病:禽流感,弯曲菌病,鹦鹉热衣原体病,丹毒丝状菌病,新城疫,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组织胞浆菌病,西尼罗病毒热,耶氏菌病,新型流行性感冒,隐球菌病等。两栖爬行动物来源的人畜共患病:沙门菌病,蛇螨(Ophionyssusnatricis)寄生,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肠杆菌病,幼裂头绦虫病,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ulcerans)感染症,芽胞梭菌感染症,舌虫感染症(Pentastosomiasis),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感染症,弯曲菌病等。蝙蝠来源的人兽共患病:狂犬病,立百病毒感染症,组织胞浆菌病,亨德拉病毒病、SARS等。非人灵长类来源的人兽共患病:疱疹B病毒感染症,埃波拉病毒出血热,猴痘,马尔堡病毒出血热,杆菌性痢疾,黄热病等。魚来源的人畜共患病:霍乱,肉毒杆菌中毒,膨结线虫病(又称巨肾虫病,由Dioctophymerenale所引起),肠炎弧菌食物中毒,类丹毒(丹毒丝状菌感染症),横川吸虫病,安尼线虫病(Anisakiosis),棘口吸虫病(Echinostomiasis)等。动物疾病的防疫与动物检疫兽医公共卫生需要的风险性分析所谓“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和时期内,行为主体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由于未来行为预期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实际(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的非期望特性或特征的总和。风险评价过程包括危害物鉴别和4个相互关联的评价步骤,风险评估、必须鉴别潜在风险因子描述,结果应使人容易理解。风险评估文件管理要用于进一步的风险信息交流和危害管(处)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大疫病风险评估与处理兽医公共卫生需要的风险性分析风险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个方面。

①对影响事物发展方向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②对各风险因素产生的可能影响及后果进行分析和评估;③综合评价各种分析和评估结果得出事物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④提出预防事物可能发生偏离的措施(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步骤风险评估步骤兽医生物制品引入中的释放评估:A疫苗产品的稀释效果(生长和维持介质,稳定剂);B疫苗生产中病原放大效果;C疫苗批次实验;D疫苗生产的灭活效果;E疫苗免疫原的灭活效果;F疫苗生产过程中分离、浓缩、冻干及重建效果。风险评估步骤(2)接触评估(ExposureAssessment)要尽可能地详细描述和定量分析动物及人暴露病原或释放病原的相关环境条件和特性。接触评估是一种典型的对动物和人群体可能接触的可能含病原动物或产品数量、时间、频率、接触的持续性、接触途径(消化道、吸入、昆虫叮咬)及种类和特征。对引入的一些动物或动物产品的接触评估要求进行如下内容评价:A潜在的媒介存在;B病原的性质和特性;C释放原固有性质和计划使用目的;D接触途径、传播模型和进入门户;E病原的初级、次级和间接宿主;F出口国人和动物数量统计学;G习惯和培养操作;H执行动物和人健康法规情况;I对非使用的生物材料或污染物的处理操作;J地理环境特征。风险评估步骤对兽医生物制品引进时的接触评估:A引进数量(剂量);B剂量大小;C应用途径;D目标和非目标种类;E感染域值;F免疫低下亚群,包括动物和人针对性如何;G环境和宿主存在的情况。

风险评估步骤(3)后果评估(ConsequenceAssessment)后果评估是对接触病原特殊性和经济后果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和定量分析。必须存在偶然的机会才能产生对健康和环境的副作用。后果评估是一种特定环境下对动物和人健康影响典型的详细陈述。后果评估可能包括下述情况的结果:A动物死亡、除掉和屠宰;B生产的损失,包括流产和不育;C遗传信息丢失;D商业禁止的损失;E家畜禁止转运的限制;F家畜市场的损失;G控制和清除的费用;H监督调查、实验室和追回费用;I检疫和隔离等的费用;J清洁和消毒的费用;K其它处理费用;L疫苗费用;M人疾病和死亡;N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风险评估步骤(4)风险预测(RiskEstimation)是对释放评估、接触评估、后果评估对健康和环境风险定量测定的综合分析,最终结果是对健康和环境不利影响可能预测,包括可能、不定的特征或这些预测的可信程度。风险预测是对从危害物鉴别到不期望结果的各种风险途径的全面考虑。一个定量的风险预测是对释放、接触评估的综合分析,最终结果可能包括:A对动物及动物群体、人在特定时期内受健康影响的数量;B这些预测中也包含了可能的分布、不确定性等;C各种模型输入的描述;D对风险预测结果的可能变化排列出敏感分析输入可能;E模型输入依赖和相关性分析。风险预测的原则A风险预测应该是对真实状况的弹性分析,并不是用一种方法处理所有情况。以动物生物材料举例,引进的生物材料可能存多种危害物,通过流行病学鉴别、检测和调查系统、接触环境等可能鉴别出多种危害物。B使用定性和定量风险预测;C鼓励将风险评估与风险处理分开,避免受以前有规律的结论的影响。D风险评估是根据现在最好的可利用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应很好记录在案,而且要有监视的科学文献资料支持。E坚持风险评估的一致性和透明度,以保证其公正合理。一致性可能受到类似生物样品、可利用资料类型和数量的影响。F风险评估应说明在风险预测结果中的不确定性。G一般来讲风险预测随着生物材料引进容量或数量的增加而增加。H当有其它材料可利用时,应对风险评估进行即时修改。风险评估步骤风险评估步骤

风险管理原则(A)对输入品的风险管理主要是考虑对动物和人不利健康影响因素,即与健康有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呈直相关。这些卫生评价结果又会对经济产生影响。(B)《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规定的OIE国际标准应该是风险管理的卫生措施的最佳选择。(5)风险沟通(RiskCommunication)

风险沟通是指风险审查人、风险管理者和其它利益部分对风险信息的交流。风险沟通是磋商、讨论和评价的过程,来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高效性和普遍接受性。

风险沟通原则A对输入品决定接受或拒绝决定后风险沟通应该是公开的、相互的和透明的。B风险沟通的主要接受者包括输出国的官员、利益相关者如本国的和外国的工业集团、本国家畜生产者及消费集团。C同业互查是指风险沟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获得科学和分析关键,保证科学资料、方法和采取措施的有效性。D对模型、模型输入和风险评估的风险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应该沟通。海因里希疫病损失评估方法

灾害损失可用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比的规律来估计,即先计算直接损失,再按1:4的规律,以5倍的直接损失量作为灾害损失估计值。但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比例。疫病间接损失一般是直接损失的7~20倍。

禽流感防控中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兽医公共卫生与比较医学比较医学⑴发育生物学比较研究中的应用⑵繁殖性能比较与节育研究⑶营养代谢疾病比较研究⑷人兽共患病比较研究⑸药效学与毒理学比较研究⑹肿瘤比较研究动物或生物对人类疾病的风险预警作用 ⑴作为灰尘和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⑵作为饮水中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⑶作为人类饮食消费中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⑷作为媒介源性和动物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⑸作为环境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哨兵动物⑹宠物作为环境引发人患癌危险的哨兵动物(室内空气污染)兽医公共卫生与比较医学

动物-人-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与公共卫生(1)动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2)人类健康与动物的关系:

精神依托

增加活动量帮助病人康复(3)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衣着原料(4)濒危动物分布 (5)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6)环境-动物的关系影响人类的健康(7)药物与动物病原不断“赛跑”(8)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危害(9)人与伴侣动物(宠物)互惠关系

动物疾病传播给人的应对措施动物实验模型动物健康福利动物的五大自由动物健康福利欧盟宠物动物福利法的一般规定(1)宠物动物的购买和转让(2)宠物动物外观的改变(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