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题(二)【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题(二)【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题(二)【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题(二)【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题(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题(二)

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2.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3.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4.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A.百家争鸣B.佛教传播C.开元盛世D.科举制度

2.“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反映了唐太宗()

A.勤于政事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D.唯才是用

3.(2021•滨州)右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

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

另外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

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

朝()

A.边疆巩固

B.国力强盛

C.兼容并包

D.重文轻武

4.★(2021•北京)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

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

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

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6.★屹。?1•聊城)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

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A.政局相对稳定B.自然条件优越

C.经济实力较强D.对外交往密切

7.(2021-东营)《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材料反映了南宋都

城()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兴旺

C.商业的繁荣D.市民生活丰富

8.(2021•东营)“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

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做法能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A.焚书坑儒、颁布“推恩令”B.重文轻武、设置通判

C.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D.八股取士、设枢密院

9.★(2021-内江)右图历史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

辖的地方行政区域是()

元宣政院印

A.西藏B.四川C.台湾D.腹里

10.★(2021•益阳)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

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11.(2021•自贡)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下列人物与成就

对应正确的是()

①阎立本一一《步辇图》②毕昇一一活字印刷术

③罗贯中一一《西游记》④李时珍一一《本草纲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2021•常州)”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

取宝结合在一起……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该材料评述的是()

A.丝绸之路的开辟B.玄奘西行

C.大运河的开通D.郑和下西洋

13.★(2021•黄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

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而15世纪末,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大量印刷

人文思想著作和大众文学,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如鲁迅所说,外国用

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落后保守的思想B.行业之间的隔绝

C.分散的小农经济D.封闭的技艺传承

14.★(2021•滨州)归纳整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右边内容是一位同学

整理的笔记片段,该片段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广__________________Q

51.郑成功收复台湾

2.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3.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

vy4.雅克萨之战.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外来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抗争

15.★(2021•青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2021-威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历了崛起一一繁盛一一衰落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

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

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

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

的朝代。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⑴材料一中的“他”是谁?(1分)“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

制?(1分)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1分)

材料二下表是初三某同学探究“盛唐气象”学习主题时收集到的材料

序号史料

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奈良三彩、新罗三彩,

波斯三彩等

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

又搬回了人间

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

俱丰实

(2)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表,在A、B处填写史料序号,C处填写研究角度。(3分)

研究角度唐朝政治安定唐朝对外开放唐朝文化辉煌C

史料序号A①B④

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

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

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实施的什么政策。(1分)它使中国的世

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17.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

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喝尔部的分

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摩、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新疆做了哪些“努力”?(2分)

材料二清代对蒙、藏、回部地区实行的行政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设官

管理,包括中央派驻的军政长官及各民族的官员,并把各民族官员纳入中央统一

的官制体系之中。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行政带有一定的“自治”色彩,三是“国

信而治”。

——摘编自杜家骥《清朝简史》

⑵结合所学知识,以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措施为例,说明材料二的

观点。(6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分)

18.探究人口问题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通过人口看唐朝】

材料一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人口数量1900000;在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全国人口数量37140000;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全国人口数量41410000;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数量45310000;

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人口数量52910000;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全国人口数量16900000;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全国人口数量1576

000o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从649年至726年,人口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为什么?

(2分)从755年至821年,人口数量又呈现下降趋势,为什么?(2分)

【通过人口看宋朝】

材料二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

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地方小了”的结论。(2

分)用史实说明“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2分)

【通过人口看明清】

材料三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

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

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

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

众...。

⑶根据材料三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1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2.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3.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4.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A.百家争鸣B.佛教传播C.开元盛世D.科举制度

2.“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反映了唐太宗D)

A.勤于政事B.善于纳谏

C.节俭治国D.唯才是用

3.(2021•滨州)右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

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

另外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

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

朝(C)

A.边疆巩固

B.国力强盛

C.兼容并包

D.重文轻武

4.★(2021•北京)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

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

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A)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鉴真东渡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

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6.★(2021•聊城)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

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C)

A.政局相对稳定B.自然条件优越

C.经济实力较强D.对外交往密切

7.(2021•东营)《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材料反映了南宋都

城(C)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兴旺

C.商业的繁荣D.市民生活丰富

8.(2021•东营)“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

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做法能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C)

A.焚书坑儒、颁布“推恩令”B.重文轻武、设置通判

C.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D.八股取士、设枢密院

9.★(2021•内江)右图历史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元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

辖的地方行政区域是(A)

直]昌I

元宣政院印

A.西藏B.四川C.台湾D.腹里

10.★(2021•益阳)南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这两支军队

能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B)

A.统治者反抗侵略决心坚定B.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将士们对倭寇的深恶痛绝D.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11.(2021•自贡)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下列人物与成就

对应正确的是(D)

①阎立本一一《步辇图》②毕昇一一活字印刷术

③罗贯中一一《西游记》④李时珍一一《本草纲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2021•常州)”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

取宝结合在一起……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该材料评述的是

(D)

A.丝绸之路的开辟B.玄奘西行

C.大运河的开通D.郑和下西洋

13.★(2021•黄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

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而15世纪末,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大量印刷

人文思想著作和大众文学,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如鲁迅所说,外国用

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C)

A.落后保守的思想B.行业之间的隔绝

C.分散的小农经济D.封闭的技艺传承

14.★(2021•滨州)归纳整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右边内容是一位同学

整理的笔记片段,该片段共同反映的主题是(C)

广_________________Q

51.郑成功收复台湾

2.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3.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

vy4.雅克萨之战.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外来侵略与中华民族的抗争

15.★(2021•青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D)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2021-威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历了崛起一一繁盛一一衰落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比起秦以前

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

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

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

的朝代。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

⑴材料一中的“他”是谁?(1分)“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

制?(1分)为什么说自秦朝起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1分)

人物:秦始皇(嬴政)。(1分)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原因: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答对一条即可)(1分)

材料二下表是初三某同学探究“盛唐气象”学习主题时收集到的材料

序号史料

唐三彩引起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出现了奈良三彩、新罗三彩,

波斯三彩等

敦煌壁画中……人间的荣华富贵被搬到了天上,天国的富丽堂皇

又搬回了人间

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

俱丰实

⑵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表,在A、B处填写史料序号,C处填写研究角度。(3分)

研究角度唐朝政治安定唐朝对外开放唐朝文化辉煌C

史料序号A①B④

A:③;(1分)B:②;(1分)C:唐朝经济繁荣。(1分)

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

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

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实施的什么政策。(1分)它使中国的世

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闭关锁国。(1分)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开放使国家繁荣昌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17.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

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喝尔部的分

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摩、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新疆做了哪些“努力”?(2分)

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准喝尔部首领喝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的局势。(2

分)

材料二清代对蒙、藏、回部地区实行的行政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设官

管理,包括中央派驻的军政长官及各民族的官员,并把各民族官员纳入中央统一

的官制体系之中。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行政带有一定的“自治”色彩,三是“国

信而治”。

——摘编自杜家骥《清朝简史》

⑵结合所学知识,以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措施为例,说明材料二的

观点。(6分)

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3分)

体现了清朝中央顾及西藏地方特点的管辖原则,确立了达赖喇嘛兼辖政教两权的

地方首领的地位,(1分)提高了驻藏大臣的地位,确立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

同掌管吏治,加强了驻藏大臣控制西藏地方的实际权力,明确了驻藏大臣代表清

朝中央政府监督西藏地方行政,(1分)从此确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

政务的平等地位,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1分)

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分)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1分)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1分)(任答两点即可得2

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8.探究人口问题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通过人口看唐朝】

材料一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人口数量1900000;在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全国人口数量37140000;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全国人口数量41410000;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数量45310000;

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人口数量529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