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下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Dayl八下《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文学文化常识

(1)陶渊明,一名,字,东晋诗人。其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练。有《陶渊明集》,《桃花源记》为其散文代表作。

(2)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分为—、—、—、—等。,

用来描述旅途见闻或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

2.词语解释

(1)缪溪行:_________________(6)只答之: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7)感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

(4)桑竹之耳:________________(9)或郡下:____________________

(5)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10)闻之,欣然翔往: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1)芳草鲜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阡陌至溥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4.通假字

便擘还家:_____________

5.一词多义

(1)寻:可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

(2)遂: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6.词类活用

(1)欲考其林:用作,意为

(2)处处事之:用作,意为

(3)未果,寻病终:用作,意为

7.重点句子翻译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作者描绘了一个的理想社会,

寄托了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当时的

社会无疑是一种O

9.问题探究

(1)《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

舌L”“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同作者•陶渊明]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

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

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饮酒》(其五)和下文,

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

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

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Day2八下《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崎,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

壹。

1.文学文化常识

柳宗元,字,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

之一,有《柳河东集》传世。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

动,失败后被贬。之后,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

2.词语解释

(1)水才清冽:_________________(4)往来畲孥_________________

(2)仰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5)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

(3)留多远逝: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全石以为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不

5.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用作,意为

(2)潭西审而望:用作,意为

6.特殊句式

(1)乃记之而去。句

(2)斗折蛇行。句

7.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文中描绘了小石潭

的,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氛围,表现出作

者。

9.问题探究

(1)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

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2)[同手法•借景抒情]《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有被贬谪的

经历,但两人又有着不同的胸怀意趣,请根据文意简要谈谈两人当时各自的心

情。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Day3八下《核舟记》

核舟记

明末•魏学浮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

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移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

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

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

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

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词语解释

(1)能以彳至寸之木:______________(5)可历历数:___________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____(6)钩画了了:__________________

(3)尝购余核舟一:______________(7)盖简桃核修筑者为之:________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色:_________

2.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其人事赚容积__________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石音检之:_____用作______,思为AL-,__________________

(2)中峭雹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用作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居右者椎髻仰面:用作,.思±2=.为AI-,

5.特殊句式

(1)卧右膝,诜右臂支船。句

(2)则题名其上句

6.重点句子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心概括

本文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通过描

述核舟的,充分体现了雕刻者,显示了

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8.问题探究

(1)细读二至四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2)[同体裁•说明文]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艺灵怪矣哉”,下文

《记核桃念珠》选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结合《核舟记》第三段与下

文内容说说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

得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

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

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⑷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

竹笠、茶奁⑤、荷叶、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狡猊⑥猿猱错

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

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缔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

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高士奇《记桃核念珠》)

[注]①课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fu)坐: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

上,右脚放在左腿上。④袒跣(xidn):袒胸赤足。⑤奁(lidn):盒子。⑥狡

猊(sudnnf):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名希褐:(chTh

e)麻布短衣。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Day4八下《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鳏。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朋鸟之徙于南冥也,水

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

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

矣。

1.文学文化常识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

期哲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

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选自《庄子》内篇中的《》。

2.词语解释

(1)海垓则将徙于南冥:(4)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世也:(5)基视下也:

(3)水市三千里:(6)亦若星则已矣:

3.通假字

北基有鱼: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为: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2)以: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词类活用

(1)志怪者也:用作,意为

(2)考而飞:用作,意为

6.特殊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句

7.重点句子翻译

(1)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本文描绘了一幅大鳏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

图景,暗含了作者对的追求。

9.问题探究

(1)《北冥有鱼》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鹏这一形象的?

(2)[同出处•庄子]本文与下面文段同出于《庄子•逍遥游》。在下面文段中,

庄子特意又讲“水的深度”与“风的厚度”。结合两个文段推测一下,庄子心中

的理想境界是怎样的?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①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

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闹③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久

[注]①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②培风:乘风。③天瘀:阻拦、阻塞。

④图南:这里指向南飞翔。

教材义言乂丸K打隹东一Day5所峰瑞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

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词语解释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鲸鱼出游从容: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请俗其本: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固:向不知子矣子圉非鱼也

3.特殊句式

(1)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句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句

4.重点句子翻译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心概括

本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关于“”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

辩论风格,也体现了庄子“”的思想。

6.问题探究

(1)本文通过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濠梁之辩”让我们认识了庄

子和惠子,你最欣赏其中哪一个?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同出处•庄子]从本文与下面文段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哪些

应对技巧?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鸦刍鸟®,子知之

乎?夫鸦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

于是鸥③得腐鼠,鸦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

邪?”

[注]①鸦刍鸟(yuanchu):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

醴(IT)泉:甘美的泉水。③鸥(chT):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鹤鹰。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Day6八下《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口:教

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文学文化常识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虽

有嘉肴》节选自《》。《》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2.词语解释

(1)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a________________

(3)然后能目反也:

3.古今异义

弗食,不知其号也

古义:今义:

4.通假字

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

5.一词多义

其:不知基旨也募此之谓乎

6.词类活用

不知其考也:用作,意为

7.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嘉肴”和“至道”的类比,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即“______________

9.问题探究

(1)请从句式的角度,试举三例分析本文作者是如何增强文章气势的。

(2)[同主题•读书学习]两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但各有侧重。分析两文谈到

的学习方法侧重点有何不同。

孔子蔺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呼也,今

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其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

庙朝之度。于是喟忿日:“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

子送之。自周且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老子。③要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

祭天地。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Day7八下《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词语解释

(1)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

(3)才恶其不出于身也:

(4)盗窃乱贼而不便

2.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今义:

3.通假字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

(2)泠、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一词多义

(1)闭:是故谋因而不兴故外户而不因

(2)为: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3)独:矜、寡、孤、缎、废疾者皆有所养故人不理亲其亲

5.词类活用

选货举熊:(1)用作,意为

(2)用作,意为

6.重点句子翻译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心概括

文章说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劳动人民

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8.问题探究

(1)你对《大道之行也》一文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2)[同主题•理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

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

示例,从两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Day8八下《马说》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学文化常识

(1)韩愈,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唐代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昌黎

先生集》传世。同时,他是“”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2)“—”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

文体,却讲究。

2.词语解释

(1)辨死于槽杨之间:(4)鸣之而不能遇其意:

(2)一食吸尽粟一石:(5)执策而顺之:

(3)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通假字

(1)拿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食:售之不能尽其才像不饱,力不足

(2)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箪而临之

(3)能:虽有千里之熊安求其熊千里也

5.词类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手?而食也:用作,意为

(2)食之不能尽其材:用法,意为

6.特殊句式

(1)马之千里者。句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句

(3)策之不以其道。句

7.重点句子翻译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心概括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了作

者、的愤懑之情,表达了对统治

者、的讽刺。

9.问题探究

(1)后人对韩愈作品的艺术特点形象概括为“韩如潮”。请结合《马说》中“不

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三句,阐述其“似连天潮涌”

的丰富情感。

(2)[同主题•为政之道]《马说》中韩愈借评说千里马,控诉了统治者摧残埋

没人才的现象。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是否有摧残埋没人才的

现象?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唐太宗)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

有奇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③正:只。

答案

Dayl八下《桃花源记》

1.(1)潜元亮(2)碑记游记杂记传记游记

2.(1)沿着,顺着(2)仅仅、只(3)整齐的样子(4)类(5)全,都(6)详细(7)

全,都(8)邀请(9)到(10)打算,计划

3.(1)新鲜美好(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交错相通运输事业

4.同“邀”,邀请

5.(1)寻找随即,不久(2)最终于是,就

6.(1)形容词动词走到……的尽头

(2)名词动词做记号

(3)名词动词实现

7.(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阔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

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都可以互相听到。

(5)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6)(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

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7)(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8.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批判和否

9.(1)“晋太元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真实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时

乱”点明桃花源的人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点明距今

(晋太元中)时代久远,在这里的生活安静平和,引出后文渔人对外面世界的描

述,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对比。

(2)一是陶渊明的文学造诣高,让人敬仰。如他创作的《饮酒》(其五),自然

朴实,意境深远。二是陶渊明的生活追求与政治理想高远,使人神往。他辞官隐

居,远离喧嚣,所著《桃花源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三是陶

渊明气节坚贞,令人崇敬。他不慕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

Day2八下《小石潭记》

1.子厚唐宋八大家永州八记

2.(1)格外(2)静止不动的样子(3)忽然(4)轻快迅疾的样子(5)深

3.把……作为……认为

4.(1)大约可以,能(2)为……高兴欢乐

5.(1)名词状语向西(2)名词状语向西南

6.(1)省略(2)省略

7.(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

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

乐。

(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4)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5)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

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8.水、石、树木、游鱼在贬居时孤凄悲凉

9.(1)①移步换景。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

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②抓住景物特征,

精细生动地描绘。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描绘。“闻水声,如鸣珊I环,心

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动静结合。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

知度。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感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

与同情。③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

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④侧面描写,烘托景色。第二段无一字写水,却将水的清澈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2)欧阳修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被贬后的旷达

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柳宗元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在寂寞中的

悲凉、凄苦的情感。

Day3八下《核舟记》

1.(1)直径(2)顺着、就着(3)赠(4)零数、余数(5)分明的样子(6)清楚

明白(7)长而窄

2.“衡”同“横”,横着

3.(1)一头、一端端正(2)做,这里指雕刻表判断,是

4.(1)名词状语用石青(2)名词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3)名词动

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5.(1)省略(2)倒装

6.(1)他曾经赠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3)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

了没有的样子。

(4)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

7.说明细节和全貌巧夺天工的技艺

8.(1)核舟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船舱所刻内容交代故事的背景,先讲背

景,再介绍船头所坐的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最后介绍船尾舟子陪衬人物。这

样写,一是表达方便,二是遵循事物的内在逻辑。

(2)《核舟记》中雕刻者对在核舟上的三个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都做了详细

描述,形态各异,各有个性,连念珠都能清清楚楚数出来;《记桃核念珠》中念

珠体积小,却雕刻三至六尊姿态各异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Day4八下《北冥有鱼》

1.(1)道家(2)庄子及其后学逍遥游

2.(1)海水运动(2)天然形成的水池(3)击水,拍打水面(4)盘旋飞翔(5)代大鹏

(6)这样

3.同“溟”,海

4.(1)成为叫做(2)介词,凭借介词,用

5.(1)形容词名词怪异的事物(2)形容词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

动翅膀

6.判断

7.(1)鳏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鳏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2)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鹏鸟迁徙到南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

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4)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8.绝对精神自由

9.(1)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从北海到南海的长度;九万里的

高度)四个方面极写鹏的磅礴壮观。“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体,“若垂天之云”

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区域宽。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述

鹏,极言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2)庄子心中的理想境界应是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

无功、无名的境界。

Day5八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濠水上的桥(2)一种白色小鱼(3)完全,完备(4)追溯

2.固然本来

3.(1)判断(2)倒装

4.(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

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5.鱼之乐万物与我为一

6.(1)(示例1)欣赏庄子,他不仅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事物,更机智善辩。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他“循其本”,回归争

论开始,避重就轻,将惠子发难化解。

(示例2)欣赏惠子,他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他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把庄子推到无言以对的处境中。

(2)从本文中学到了转移话题(或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

“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从

选文中学到了含沙射影(或巧用比喻或指桑骂槐)的应对技巧,庄子把“鸥”比

作惠子,把“鸩刍鸟”比作自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不动声色嘲讽了惠

子。

Day6八下《虽有佳肴》

1.儒家论著学记学记

2.(1)最好的道理(2)困惑(3)自我反思

3.味美意义;用意;目的

4.同“教”,教导

5.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

6.形容词名词好处

7.(1)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道了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