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5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古诗词分析与鉴赏讲义
说明:每首古诗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原文2.译文3.典型词注释4.作者简介5.创作背景
6.情感表达7.体裁8.表现手法9.分析与鉴赏
1.《登幽州台歌》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主。想到天地的广阔无
边,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悲伤。
典型词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
贤士而建。燕昭王在此以重金招贤纳士,使得燕国得以振兴,该台因此成为明
注释
君礼贤下士的象征。
作者陈子昂
简介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
代表人物。历任麟台正字、右卫胄曹参军、右拾遗,后世亦称其为陈拾遗。他
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赞
其为“唐之诗祖”。
创作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随武攸宜出征契丹,武攸宜兵败震恐,畏缩
不前,陈子昂多次进言不但无功,反被降职。他悲愤填膺,登临燕昭王为招贤
背景
纳士而建的黄金台(又称幽州台),写下了《登幽州台歌》,抒发了怀才不遇、
报国无门的感慨。
情感陈子昂在政治上受挫,登上幽州台,以时空的广阔无垠与自身的孤独渺小形成
第1页共23页
表达鲜明对比,抒发了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慨。
体裁《登幽州台歌》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
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这种诗歌体裁,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
《诗经》《楚辞》的营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便于诗人充分
地表达情感。
表现直抒胸臆:诗歌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毫不隐晦。如“独怆然而涕下”,诗人
将自己内心的悲伤、孤独、无奈直接倾诉出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
手法
痛苦。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强烈,具有强烈的感
染力,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
衬托对比:诗人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对比,以
及“天地之悠悠”与“独”的衬托,突出了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孤独感。
时间上,古人与来者的遥不可及,显示出诗人所处时代的无人赏识;空间上,
天地的广阔无垠与诗人的孤独渺小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孤独
与失落。这种衬托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
情景交融:诗人登上幽州台,眼前的景象引发了他内心的感慨,情与景相互交
融。幽州台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燕昭王的辉煌,而如今诗人站在此处,却
无人赏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落差,使得诗人的情感与眼前的景色紧密相连。
天地的悠悠,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孤独、迷茫的外化,情
景交融,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凝重的氛围。
分析与鉴《登幽州台歌》短短四句,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诗人陈子昂胸怀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然而却遭人排挤,壮志难
赏
酬。当他登上幽州台,想到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辉煌历史,对比自己当下的
处境,不禁悲从中来。
诗歌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又孤独寂寞的意境。前两句从
时间维度着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将诗人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凸显出其生不逢时的悲哀。后两句则从空间角度展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身的渺小与孤独,这种时空
第2页共23页
交织的描写,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整首诗情感真挚浓烈,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感慨,让读者能够
深切感受到他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望岳》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望岳》——杜甫会当凌绝顶,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
译文
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不同。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
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定要登上那最
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
典型词
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这里是对泰山的尊称。
注释
作者杜甫
简介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
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
“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格律严谨。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以后。
创作736
当时杜甫曾游历齐赵等地,这首诗就是他在游历途中,眺望泰山时所作,通过
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宏大、壮美事物的赞叹和向往,
背景
也体现了他青年时期的壮志豪情。
杜甫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
情感
人对泰山的赞美,更体现出他青年时期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以及
第3页共23页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豪迈气概。
表达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格律
体裁
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每句固定为五个字。这种
诗体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能较为
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烘托手法:“齐鲁青未了”一句,通过描写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山的青
表现
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大,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
手法
拟人手法:“造化钟神秀”中“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仿佛大自然
有意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夸张与细节描写:“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泰山之高,将山南山北
的阳光切断,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决眦入归鸟”则是细节描写,通过诗人
极力张大眼睛看归鸟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泰山景色的专注与沉醉。
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前六句着重描绘泰山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对
泰山的赞美与热爱;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直抒胸臆,直
接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浪漫与激情。通过描
分析与鉴
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
赏
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诗的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起笔,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
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
自然拟人化,仿佛大自然也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它;“割”
字则用得极其精妙,形象地描绘出泰山高耸陡峭,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
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
归鸟”,诗人细望泰山,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为了看归鸟,
诗人极力张大眼睛,几乎眼眶都要裂开,从这细节描写中,可见诗人对泰山美
景的陶醉与痴迷。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敢于攀登绝顶、
第4页共23页
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读来令人振奋。整首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展示了杜
甫早期诗歌积极向上的风格。
3.《登飞来峰》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登飞来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
译文
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
典型词
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诗中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但都为一座山峰。
注释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千寻”运用夸张的
手法,极言塔之高。
作者王安石
简介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
想家、改革家。他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措施,对北宋的政治、经济等产生了
重大影响。在文学上,他的散文简洁峻切,诗歌也独具特色,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郸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创作
途经杭州,写下此诗。当时他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
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
背景
王安石借登飞来峰所见之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
情感
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改
革的决心。
表达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其
体裁
格律严密,每句诗由七个字组成,全诗共四句,每首仅二十八字。一般而言,
第一、二、四句押韵。它短小精悍,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
第5页共23页
哲理。
表现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所见之景,如“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
手法鸣见日升”,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象,然后借这一景象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
抱负,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象征手法:诗中的“浮云”象征着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以及各种阻碍,
而“最高层”则象征着一种高远的境界和广阔的视野。通过这种象征手法,
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虚实结合:“飞来山上千寻塔”是实写,描绘了飞来峰上高耸的宝塔这一实
际景物;“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虚写,诗人听闻在塔上鸡鸣时分可看见日出,
虚虚实实,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卒章显志: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
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对人生的感悟,点明主题,使诗歌
的主旨得以彰显。
分析与鉴赏《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诗的第一
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点明诗人的立足点,以“千寻”突出塔之高峻,为
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
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营造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
前途充满希望。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蕴含着深
刻的哲理。诗人借景抒情,表面上是说站在高处,不怕浮云遮挡住视线,实际
上是表达自己在政治上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和非议
所阻碍。这两句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
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启发
性,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整首诗意境开阔,笔锋
犀利,表现出诗人敢于突破陈规、锐意进取的精神。
4.《游山西村》
第6页共23页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游山西村》——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
译文
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
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今后如果还
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在古代,腊月时人们会酿酒,经过长时间发酵,酒味
典型词
醇厚。
注释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
祈求丰收。
作者陆游
简介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具
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
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
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此前他因
创作
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回到家乡后,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
背景
于是写下此诗。
陆游在罢官闲居时写下此诗,描绘乡村风光与淳朴民风,“山重水复疑无路,
情感
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写出乡村景色的变化,更蕴含在困境中坚持,终会迎来
希望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表达
《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
体裁
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每首诗要求颔联(第三、四
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同时还要求押韵严格,一般押平声
韵。
第7页共23页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多处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如“山重水复疑无
表现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在描绘山水萦绕、花柳明艳的景色时,也传达出
在困境中突然看到希望的惊喜之情,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
手法
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细节描写:“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通过对乡村春社日期间
箫鼓追随的热闹场景以及村民简朴衣冠的细节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古朴的
民俗风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对比衬托:以“山重水复”的困境与“柳暗花明”的转机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同时也强化了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意味。
这种对比衬托,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在困境中坚持,往往会迎来新的希望这
一主题。
《游山西村》是陆游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诗人以明快、清新的笔调,为
分析与鉴
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和淳朴的乡村生活画卷,同时蕴含着深
刻的人生哲理。
赏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劝诫的口吻,突出农家待客的
热情与真诚,从酒的浑浊和菜肴的丰盛,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颔联“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乡
村曲折多变的自然景色,更蕴含着在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可能找到出路的
哲理,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气馁、不放弃。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通过对乡村祭祀活动和村民穿着的描写,展现了乡村浓郁的
传统文化氛围和古朴的民风。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则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留恋,希望以后能时常趁着月色,拄着拐杖来
这里闲游,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乡村的深厚情感。整首诗结构严谨,主线明晰,
从初入乡村的见闻,到游玩过程中的感悟,再到对乡村生活的留恋,层次分明,
情感真挚,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5.《己亥杂诗(其五)》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第8页共23页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
译文
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
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己亥:这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
典型词
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写成了315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注释
作者龚自珍
简介
字瑁人,号定畲,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
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
溢着爱国热情。
这首诗是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年辞官南归时所作。他在官场不得
创作
志,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深感不满,决定离开京城。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
这首诗,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对未来的期许,以“落红”自比,表达了自己
背景
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情怀。
龚自珍辞官南归,诗中既有离别的愁绪,又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情感
护花”表明自己虽辞官,但仍心系国家命运,愿意为国家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的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怀。
表达
《己亥杂诗(其五)》属于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诗由七
体裁
个字组成,全篇共四句。它格律严格,要求第二、四句押韵,一般押平声韵。
其特点是短小精悍,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或深刻的思想。
表现借景抒情:“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诗人借“白日斜”之景,烘托出自
己离京时愁绪的浩荡无边。傍晚西斜的落日,营造出一种苍茫、黯淡的氛围,
手法
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失落之情相契合,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出诗人辞官时的
复杂心境。
第9页共23页
比喻象征: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比喻象征的
手法。诗人以“落红”自比,将自己辞官归乡比作花朵从枝头落下;“化作
春泥更护花”则象征着自己虽然离开官场,但仍会像落花化作春泥滋养花朵一
样,继续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培养人才,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己亥杂诗(其五)》写于龚自珍仕途失意,决定辞官南归之时。这首诗既抒
分析与鉴
发了诗人离京时的愁绪,又展现了他虽遭挫折却依然心系国家的情怀。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开篇便点明诗人离开京城时满怀的愁绪,如江水般
赏
浩荡,而“白日斜”的景色又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愁绪的沉重与凄凉。第二句
“吟鞭东指即天涯”,则表现出诗人在无奈中踏上归途,感觉自己从此远离政
治中心,前途未卜,有一种天涯漂泊的孤寂感。
然而,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笔锋一转,境界大开。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自己的身世与落花的命运相联系,赋予了落花全新的意
义。虽然自己如落花般离开官场,但并非就此消极,而是要像落花化作春泥滋
养花朵一样,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这种对个人命运的豁达态度和对国家的
深切责任感,使整首诗的格调从忧愁转为昂扬,展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
的抱负。
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前两句的离愁与后两句的壮志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
诗人面对人生挫折的真实感受,又彰显了他始终不变的爱国情怀,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6•《竹里馆》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第10页共23页
《竹里馆》——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译文
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将我映照。
作者王维
简介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
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其诗多
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竹里馆》为《柳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柳川时
创作
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
隐的生活,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背景
诗人王维通过描绘独自在竹林中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清幽画面,表达了
情感
他宁静、淡泊的心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展现出他远离尘世喧嚣,
沉浸于自然与自我精神世界的满足。
表达
《竹里馆》是一首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
体裁
律特点为全篇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它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可通过简洁的语
言传达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表现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描写,如“幽篁”“深林”“明月”,描绘出一幅
静谧的竹林夜景图;又有动态描写,如“弹琴”“长啸”,以动衬静,更加突
手法
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也展现出诗人在这幽静环境中的悠然自得。
拟人:“明月来相照”一句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明月人的情感与行为,仿佛
明月特意来陪伴独自坐在竹林中的诗人,生动地营造出一种物我相伴、悠然闲
适的氛围。
白描:全诗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独坐幽篁”“弹琴
长啸”“明月相照”等画面,不加过多修饰,却生动地展现出诗人隐居生活的
闲适和高雅情趣。
分析与鉴《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柳川时所作,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
第11页共23页
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
赏
诗的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开篇即点明自己独自一人坐在
幽深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啸声。“独坐”体现出诗人的独处状态,
但并不显孤独,反而有一种享受自我世界的意味;“弹琴”与“长啸”则展
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和率真的性情,在这清幽的竹林中,诗人尽情地抒发内心
的情感。
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
宁静。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诗人的存在,唯有明月洒下清辉,与诗人
相伴。明月的“相照”,仿佛是诗人的知音,在寂静的夜晚给予他慰藉。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自身活动的描写,
传达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王维以简洁
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情与景高度融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
宁静与闲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7,《春夜洛城闻笛》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不知从谁家悄悄地传出悠扬的玉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在这
译文
客居的夜晚,听到这《折杨柳》的曲子,谁能不勾起思念故乡的深情?
作者李白
简介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感情
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等。
这首诗是李白在洛阳时所作。当时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经济文化繁荣。在一个
创作
春天的夜晚,李白客居洛阳,听到笛声在春风中飘散,笛声吹奏的是《折杨柳》
曲,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写下此诗。
背景
李白在客居洛阳的春夜,听到《折柳》笛曲,触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中借
情感
笛声传达出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感。
第12页共23页
表达
《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格律严格,每句诗
体裁
由七个字组成,全篇共四句。其押韵规则通常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一般押平声韵。这种诗体短小精悍,节奏明快,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
出丰富的情感。
表现烘托:诗的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通过描写不知从
谁家传来的悠扬笛声,在春风中传遍整个洛城,以笛声的悠扬、传播之广,烘
手法
托出春夜的静谧,同时也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氛围。
借物抒情:“折柳”这一意象在诗中起到了借物抒情的关键作用。诗人听到
《折杨柳》笛曲,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又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
以“折柳”曲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借笛曲传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以景衬情:“春风”这一意象不仅点明了季节,描绘出春日的和暖,同时也
作为情感的载体。春风本是令人愉悦的,但在此时,伴随着笛声,却勾起了诗
人的思乡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更加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故乡的眷恋。
《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在客居洛阳的一个春夜,因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
分析与鉴
所作。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既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不知
赏
从何而来,又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散入春风满洛城”,则将无形
的笛声具象化,仿佛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洛城的每一个角落,让读者仿佛身临
其境,感受到那悠扬的笛音在空气中弥漫。
“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巧妙地揭示了笛声的内容为《折杨柳》,这一笛曲
的出现,瞬间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内心。因为“折柳”在古代文化中与离别紧
密相连,所以诗人在听到此曲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反问的形式,将个人的思乡之情推而广之,引发
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仿佛在这春夜的洛城,只要听到这《折杨柳》的笛曲,任
何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先写笛声,再点明曲名,
最后抒发思乡之情,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
深深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8,《逢入京使》
古诗原文1323经典诗句
《逢入京使》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向东遥望故乡,路途漫长遥远,泪水沾湿了双袖,怎么也擦不干。在马上匆匆
译文
相逢,没有纸和笔写信,就请你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说我一切平安。
典型词
注释
作者岑参
简介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曾两次出塞任职,对边
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其边塞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前往安西任职途中。他离开长安,
创作
西行途中与返京的使者相遇,想到自己远离家乡,又没有纸笔写信,只能托使
者给家人带个平安口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
岑参在远赴边塞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遇,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
情感
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体现出边塞生活的匆匆与行旅的艰辛,以及在这种情境
下无法详细写信报平安的无奈。
表达
《逢入京使》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严格。每
体裁
首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其押韵规则一般是第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
押,通常押平声韵。这种诗体短小精悍,能够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表现夸张:“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路漫漫”
极言诗人与故乡长安距离之遥远,突出了旅途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切;“双
手法
袖龙钟泪不干”则夸张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家乡而泪如雨下,泪水湿透了双
袖,形象地表现出他的思乡之情的浓烈。
白描:整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不
加雕琢,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诗人与入京使者在马上匆匆相逢,因没有纸笔,
只能托使者给家人捎个平安口信的场景,真实地反映出边塞生活的匆忙与诗人
对家人的牵挂。
第14页共23页
以小见大:诗人截取了与入京使者相逢这一小事,通过托使者传语报平安这
一细节,以小见大,展现出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无
奈。
《逢入京使》是岑参在远赴边塞途中所作,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
分析与鉴
人。
前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回望东方的故乡,只见路
赏
途遥远,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不禁泪湿双袖。“路漫漫”不仅写实际的路程遥
远,更烘托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归乡的渴望;“泪不干”则直白地表现出他
的思乡之苦。
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与入京使者在马上匆匆相
遇,想要写封家书却没有纸笔,只能恳请使者给家人捎个平安的口信。这两句
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生动地描绘出边塞生活的匆忙与条件的简陋,同时
也体现出诗人对家人的关怀与牵挂,怕家人担心自己的安危。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远赴边塞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遇的情景,将他的思乡之情、
报国之志以及边塞生活的艰辛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而复杂。这种对亲情的眷
恋和对国事的担当,在质朴的语言中得以体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读者深
切感受到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情感。
9.《晚春》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晚春》——韩愈杨花榆荚无才思,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
译文
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作者韩愈
简介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
黎先生”,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是唐代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此诗是韩愈在元和4^一年至十四年(816—819)间任国子博士时所作。此时他
创作
已进入中年,仕途虽有起伏,但仍怀有积极用世的心态。诗中通过描写晚春时
第15页共23页
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珍惜,也蕴含着他对
背景
时光易逝、要珍惜光阴的感慨。
韩愈描绘晚春时节草木争艳、杨花榆荚漫天飞舞的景象,表面是对春天的留恋,
情感
实则蕴含着珍惜时光、抓住时机展示自我的劝勉之意,也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
表达
《晚春》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格律严密,每首诗共四句,
体裁
每句七个字。其押韵规则通常为第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
声韵。这种诗体短小精悍,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传达出丰
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意趣。
表现拟人:诗中赋予了花草树木以人的情感和行为,“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
斗芳菲”,“知”“斗”二字将草树拟人化,仿佛它们知晓春天即将离去,于
手法
是争奇斗艳,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晚春时节百花盛开、争
妍斗艳的热闹景象。“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同样把杨花榆荚
当作人来写,说它们没有华丽的色彩和出众的才华,只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赋予了杨花榆荚一种憨态可掬的形象。
对比:将“百般红紫”的草树与“无才思”的杨花榆荚进行对比。草树凭
借自身的艳丽色彩尽情绽放,而杨花榆荚虽没有绚丽的外表,却也努力地“漫
天作雪飞”,通过对比,更突出了杨花榆荚不甘示弱、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
也丰富了诗的内涵,使诗歌所描绘的晚春景象更加多元。
分析与鉴赏《晚春》是韩愈的一首别具一格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晚春的景象,
展现出对春天的独特感悟。
诗的前两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描绘出一幅晚春时节,花
草树木似乎知晓春天即将离去,于是纷纷争奇斗艳,以最绚烂的姿态留住春天
的画面。这里的“知”和“斗”,把草树写活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
感受到春天的繁华与热烈,也体现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看似是在调侃杨花榆荚没有其
他花草的艳丽色彩和才华,只能如雪花般漫天飞舞。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
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另一种赞赏。它们虽没有出众的外表,却不自卑、不气馁,
依然努力地展示自己,为晚春增添一份别样的景致。
从更深层次理解,这首诗不仅是对晚春景色的描绘,更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
借花草树木在春天即将逝去时的种种表现,告诉人们,无论自身条件如何,都
应珍惜时光,积极展现自己,不要错过大好时机。整首诗意境鲜明,手法独特,
既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又富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0.《泊秦淮》
第16页共23页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泊秦淮》——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译文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典型词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漂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
江。秦淮河两岸历来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在六朝时更是达官贵人游乐之所。
注释
作者杜牧
简介
字牧之,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出身世家,祖父杜佑为《通
典》作者,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刺史。
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48年),时杜牧由睦州赴京任司勋员外郎,途经金陵夜
创作
泊秦淮,目睹晚唐奢靡之风,借南朝旧事讽喻时政。
背景
杜牧夜泊秦淮,借商女唱《后庭花》之事,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荒
情感
淫无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晚唐社会现实的批判。
表达
《泊秦淮》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格律较为严格。每首
体裁
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规则一般为第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
押平声韵。这种诗体短小精悍,节奏明快,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与
深刻的思想。
借景抒情: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描写轻烟、寒水、淡月、细沙,营
表现
造出一种朦胧、冷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借景巧妙地抒发了诗
人内心的忧虑与哀愁。这种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秦淮河畔的夜景,更烘托出
手法
晚唐时期那种衰落、迷茫的社会氛围。
第17页共23页
用典:诗中“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了典故,《玉树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
象征着南朝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诗人借商女唱《后庭花》,实则讽刺晚唐统治
者不吸取历史教训,依旧沉迷于声色享乐,不顾国家安危,含蓄地表达了对国
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以小见大:诗人从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一个小场景一一商女唱曲,联想到
整个晚唐社会的现状。通过这一具体的、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揭示出晚唐统
治者的腐朽和国家面临的危机,以小见大,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批判
力量。
《泊秦淮》是杜牧夜泊秦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
分析与鉴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连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
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朦胧、清冷的秦淮夜景图,营造出一种迷离、
赏
哀愁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笔。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泊船的地点靠近酒家,自然引出下文听到的歌
声。“近酒家”三字看似平常,却为商女唱歌这一情节提供了合理的场景,同
时也暗示了晚唐社会饮酒作乐之风盛行。
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是指责商女不懂亡国之恨,还在唱着《后
庭花》。但实际上,商女以卖唱为生,她们唱什么取决于听众的喜好。真正不
知亡国恨的,是那些点唱的达官贵人。
末句“隔江犹唱后庭花”,“隔江”二字,将时间从南朝拉回到晚唐,将空
间从秦淮河这一地点拓展到整个社会。“犹唱”则强调了这种亡国之音仍在回
荡,表明晚唐统治者正重蹈南朝陈后主的覆辙,依旧醉生梦死、贪图享乐。
整首诗通过对秦淮河畔夜景的描写,以及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的叙述,
借古讽今,深刻地批判了晚唐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
切忧虑。杜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
的担忧融入这短短二十八字之中,使这首诗具有了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和思想
深度。
11.《贾生》
古诗原文经典诗句
《贾生》——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不问苍生问鬼神。
第18页共23页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可惜文帝
译文
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典型词贾生:指贾谊,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权贵排
挤,郁郁不得志。
注释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
作者李商隐
简介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秣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怫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
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这首诗是李商隐借古讽今之作,可能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当时晚唐皇帝大多
创作
崇佛媚道,不重视人才,不关心民生。李商隐借汉文帝召见贾谊,却不问苍生
问鬼神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不重视人才,不能真正为国家
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