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一Dayl七上《咏雪》

咏雪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

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

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词语解释

(1)内集:(5)差可拟:

(2)文义:(6)用风:

(3)俄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今义:

3.特殊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句

(2)撒盐空中差可拟。句和句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句

4.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心概括

描写谢家小辈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现其家庭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谢道掘的

和O

6.问题探究

(1)谢朗和谢道镉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

理由。

(2)[同出处•世说新语]《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两文在内容与写法上

有什么相同点?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一Day2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

“非人哉!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⑤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词语解释

(1)期行:(5)家君:

(2)日中:(6)下车引之:

(3)舍去:-----------------------(7)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

(4)尊君:'

2.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待君久不至,已去。句

4.重点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心概括

通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对人要有礼,

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的与。

6.问题探究

(1)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

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也是一种“无礼”的表现。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试说说你的看法。

(2)[同主题•交友]阅读《约客》一诗,说一说面对久等不至的友人,《陈太丘

与友期行》中的陈太丘与《约客》中的诗人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种做

法?请说明理由。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20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一Day3七上《《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文学文化常识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

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鲁国瞰(zO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末

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词语解释

(1)三箪:(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为人谋而不学乎:(4)四十而不尊:

3|20

(5)学而不思则用:(8)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卷(9)三军可李帅也:

(7)择其善者而丛之:(10)博学而筝志: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饭疏食,饮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假字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一词多义

(1)知:人不削而不愠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

(2)从:七十而丛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丛之

6.词类活用

(1)学而即习之:用作,意为

(2)吾耳三省吾身:用作,意为

(3)传不习乎:用作,意为

7.特殊句式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

(2)人不知而不愠。句

(3)可以为师矣。句

8.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等

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10.问题探究

(1)《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

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所学课文*

论语〉十二章》,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2)结合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和下面这句出自《论语》的话,简要分析陋

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5|20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一Day4七上《诫子书》

诫子书

三国蜀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词语解释

(1)耒君子之行:(4)年与时型

(2)军慢则不能励精:(5)悲守羽庐:

(3)险躁则不能沧性:

2.古今异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成:非志无以感学遂成植落

(2)以:静/修身非学无以广才

(3)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用作—_____,意为.

(2)非宁静无以致甚:______用作—_____,意为.

(3)馋以养德:_____—用作______,意为______

(4)多不接世:用作,意为

5.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20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心概括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旨是劝勉儿子。同时告诫儿子修身

养性要从上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谆谆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

望。

7.问题探究

(1)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诫子书》一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2)结合诸葛亮《出师表》与《诫子书》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7|20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一Day5七上《狼》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

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

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词语解释

(1)级行甚远:_________________(6)型担持刀:_________________

(2)一狼仍从:(7)眈眈相向:

(3)屠大春:___________________(8)屠搴起:___________________

(4)顾野有麦场:_______________(9)狼亦精矣:_________________

(5)苫蔽成丘:(10)而顷刻两毙:

2.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古义:今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今义:

(3)止增笑耳

古义:今义:

3.—*词多义

(1)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2)意:直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敌:恐前后受敢盖以诱敢

(4)以:以刀劈狼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投以骨

4.词类活用

(1)其一点坐于前:用作,意为

(2)狼不敢即用作,意为

(3)—狼胭其中;用作,意为

5.特殊句式

(1)投以骨。句和句

8|20

(2)一狼洞其中。句

(3)意暇甚。句

6.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中心概括

本文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

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狼的、和的本性。

8.问题探究

(1)在与狼较量的过程中,屠户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同体裁•寓言]阅读蒲松龄《狼》与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

析屠户和樵者面对凶狠、贪婪的野兽时态度和行为有何异同。

有樵者①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②而缭曲③,辗转内避,

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人。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④,仅足容身,

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⑤虎退

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纪吻《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

[注]①樵者:打柴的人。②嵌空:深陷的样子。③缭曲:曲折。④窦:洞。

⑤窒:堵住。

9|20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一Day6七上《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

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

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

若无闻也。

1.词语解释

(1)穿井得一人:(4)国人道之:

(2)家无井而出涉汲(5)丁氏对曰: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呼之于宋君:用法,意为

3.特殊句式

(1)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句

(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句

4.重点句子翻译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心概括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也不要o

6.问题探究

[同体裁•寓言]阅读短文《三人成虎》与《穿井得一人》,说一说对于传言,

《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和《三人成虎》中的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

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日:

“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

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日:“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

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

竟不得见。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0|20

教材文言文知识打卡练一Day7七上《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蹈,终日在地上

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词语解释

(1)身亡所寄:_________________

(2)因往用之:_________________

(3)若屈伸呼吸:_______________

(4)终日在天中行止:

(5)/便坠:___________________

(6)地,积块耳:_______________

(7)充塞四虚:_________________

(8)若阳步跳脚:_______________

11|20

2.古今异义

(1)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今义:

(2)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今义:

3.通假字

其人畲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句子翻译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跚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忧其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心概括

这篇寓言讽刺那种。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

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心理。

6.问题探究

(1)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2)[同体裁・寓言]阅读《杞人忧天》与下文《朝三暮四》,根据自己的理解,

完成下面的对话。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

充狙之欲。

俄而匮③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④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芋⑤,朝

12|20

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日:“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

[注]①狙公:养猴子的老头。狙:猾猴。②口:口粮。③匮:缺乏。④驯:

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⑤芋:橡树的果实。

甲:读完“杞人忧天”的故事,笑过之后,我明白了:A。

相对而言,'‘朝三暮四”的寓意就简单一些:一群愚蠢的猴子只计较眼前的利

益,却缺少长远的目光。

乙:那可不一定,在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杞人”一样的忧患

意识呢!而且对于“朝三暮四”寓意的理解,你那是从猴子的角度来说的。若

从狙公的角度,恐怕应该这么来理解:B。

丙:由此看来,寓言往往是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啊。

13|20

答案

Dayl七上《咏雪》

1.(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文章的义理(3)不久,一会儿(4)急

(5)大体可以相比(6)趁、乘

2.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子女;男女

3.(1)倒装(2)倒装省略(3)判断

4.(1)谢安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他的小辈讲解文章的义理。

(2)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的样子像什么?”

(3)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4)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5.文学才华聪明才智

6.(1)(示例1)“撒盐空中”一喻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

集时,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此比喻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

时的场景。

(示例2)“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

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2)①都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②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

法;③都运用了对比烘托的写法。

Day2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

1.(1)相约同行(2)正午时分(3)丢下(他)而离开(4)对别人父亲的

尊称(5)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6)拉,牵拉(7)回头看

2.不,同“否”

3.省略

4.(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时分。

(2)过了正午时分(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

后(朋友)才到。

(3)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没有回头看。

5.聪明机智维护父亲和自己尊严的责任感。

14|20

6.(1)(示例1)元方确实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

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示例2)元方并非无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客人失信于

人,却不知自责、当子骂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我们就应该断然将其拒之

门外。

(2)不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是“陈太丘舍去”;而《约客》中是“闲敲棋

子落灯花”。

(示例1)赞同陈太丘的做法,面对不诚信之人,如果纵容下去,会让对方更得

寸进尺。

(示例2)赞同诗人的做法,对方爽约有可能的确有事,我们要善于理解宽容别

人。

Day3七上《〈论语〉十二章》

1.(1)《大学》《中庸》《孟子》(2)丘仲尼春秋

2.(1)自我检查、反省(2)竭尽自己的心力(3)诚信(4)迷惑,疑惑(5)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6)疑惑(7)跟从,学习(8)往、离去

(9)改变(10)坚定

3.(1)可以凭借表许可、可能等

(2)冷水泛指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4.(1)同“悦”,愉快(2)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5.(1)了解得到(2)顺从学习

6.(1)名词状语按时(2)名词状语每天

(3)动词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7.(1)省略(2)省略(3)省略

8.(1)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5|20

(3)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

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就可以

顺从意愿,但也不会越过法度。

(4)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疑惑。

(5)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

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6)懂得某种学问或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

问或事业为快乐的人。

(7)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8)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

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9)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0)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1)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

其中了。

9.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10.(1)(示例1)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

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

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2)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

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2)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自得其乐,颜回在陋巷却不改其乐,表现了他们安贫乐

道的情操。

Day4七上《诫子书》

16|20

1.(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放纵懈怠;振奋精神(3)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4)疾行,指迅速逝去(5)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轻薄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3.(1)成就变成(2)连词,表目的用来……的办法(3)学习学业

4.(1)形容词动词明确,坚定(2)形容词名词远大目标(3)形容

词动词节俭(4)形容词名词多数人

5.(1)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

(2)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

达到远大目标。

(3)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4)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

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

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6.勤学立志淡泊宁静

7.(1)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屏除杂念和干扰,

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

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2)诸葛亮既是为国尽忠、敢于直谏的国相,又是善于从修养、志向、学识上

教育子女的父亲。

Day5七上《狼》

1.(1)连接、紧跟(2)跟从(3)处境困迫,为难(4)看,视(5)覆盖、

遮盖(6)解除,卸下(7)凶狠注视的样子(8)突然(9)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