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2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2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2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2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中国新闻史2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后的办报活动一、梁启超在日本的办报活动1.主编《清议报》戊戌变法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的舆论机关丧失殆尽,康、梁流亡日本后,很快又在那里重建宣传阵地,创办了《清议报》。《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在横滨创刊。每月出3期,1901年12月21日办报宗旨:在第11期上,梁启超把办报宗旨概括为“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主持清议”,即猛烈抨击“逆后贼臣”慈禧、荣禄把持下的朝政,鼓吹“尊皇”,力主归政光绪皇帝,这是该报的主要政治主张。“开发民智”,即宣传介绍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道德思想。这是该报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进行的思想启蒙工作。《清议报》前期正值戊戌政变发生不久,更偏重于前者,后期更偏重于后者。梁启超以任公、哀时客、饮冰室主人、少年中国之中国等笔名,在《清议报》上发表了350多篇政论及诗词、散文,著名的《国民十大元气论》、《少年中国说》等都发表在《清议报》上。到100期,《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刊《清议报》出版第100期写《祝辞》四条准则《敬告我同业诸君》“两大天职”《新民丛报》17期2.主编《新民丛报》《清议报》停刊后不到两个月,改良派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半月刊。从1902年2月8日创刊至1907年11月20日停刊,前后历时6年。《丛报》初创时,行销两千份,很快就增至每期一万份左右,国内外代销处有90多处,连云、贵、陕、甘都有出售。但自1904年后,经常不能按期出版,所以实际只出足4年,刊行96期。名义上的发行人是冯镜如,实际主编仍是梁启超。主要撰稿人是康门弟子(如麦孟华,徐勤、欧榘甲、韩文举等)还有章太炎、马君武、徐佛苏等,黄遵宪、严复、狄楚青也经常寄诗文来发表。当然写得最多的梁启超。《新民丛报》办报宗旨:“开民智”,“造新民”从这一宗旨出发,《丛报》向人们鼓吹了一整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学说、科学理论知识。从古西腊,罗马到近代英、美、法,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孟德斯鸠乃至培根、笛卡尔,从哲学、历史、经济、政治到自然科学,都做了生吞活剥的介绍。其资料和信息量之多、之大,令人罕见。它使人们大开眼界,使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懂得了除了本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之外,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五光十色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学问。《新民丛报》的特点:《丛报》的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梁启超之手。从创刊号起,便连续发表他那篇脍炙人口的《新民说》,连载34期,文章强调,“新民为中国第一要务”,大力鼓吹人人都应摆脱封建奴性,树立资产阶级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新精神。他还把自己的笔名改为“中国之新民”。他进一步发挥了“时务文体”的特点,文字平易畅达且华美犀利,文风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又被人誉为“新民文体”,梁启超被称为“言论界之骄子”。《新民丛报》的影响及意义:《丛报》所做的这一系列宣传、启蒙工作,就其主观意图来说,是为它鼓吹社会改良的政治主张服务的。但就客观影响来说,许多爱国的知识青年,他们鄙夷改良派政治上的保皇立场,但却喜欢阅读《新民丛报》。因为《丛报》介绍、宣传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批判了一些陈腐不堪的旧意识,旧观念。但是从1903年后,《丛报》不仅介绍“新学”的文章大大减少,就是一般应付稿件,也难以为继。梁启超这年冬从美洲回日本后,政治态度和言论大变。公开宣称:“呜呼,共和共和,——吾与汝长别矣!”。《丛报》的言论格调越来越低,被革命党人斥为“柔声缓语,形同妇女,梦绕大清,心恋小丑”,在读者中威信越来越低。1905年后,《丛报》与革命派展开论战,力主“保皇”,大倡“开明专制论”,遭到革命派《民报》的批驳,此后更是时断时续,影响更为其微。3.创办《新小说》1902年11月,梁启超又在横滨创办《新说》,初为月刊,后经常脱期,出至1906年1月第24期停刊,前后延续3年多,名义上的编辑兼发行人是赵毓林,实际上的主编是梁启超。《新小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以刊登新体小说为主兼及戏曲、诗歌、文艺理论等的文艺刊物。《新小说》发刊词: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便是它的发刊词。里面写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新小说》的影响:从古自今,如此重视小说、如此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新小说》是第一刊。《新小说》还发表了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由于它的首倡,此后又有《绣像小说》(1903年)、《月月小说》(1906年)、《小说林》(1907年)等接踵印刊,形成了晚清文艺刊物和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梁启超在日办报活动的影响:从1898年12月到1902年11月,梁启超在日本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三大报刊,宣传了一整套当时在中国仍是先进、新颖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启迪了几代青年士子的思想。这是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影响最大、贡献最多的黄金时期。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424页)中说:“这广泛而富于成效的启蒙宣传工作是如此不可抹杀,它几乎抵消了梁一生的错误和罪过而有余,因为后者在客观历史上所起的消极作用比不上前者的客观积极作用。”这可以说是对梁启超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改良派在海内外的其他报刊除《清议报》、《新民丛报》外,1900年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主要是美洲和南洋)、港、澳和国内创办和控制了一批报刊,大力鼓吹保皇立宪。如在美洲有《文宪报》《文兴报》《大同日报》《日新报》等,在南洋有《天南新报》《益友新报》等,在港澳除《华字日报》《循环日报》《维新日报》《知新报》等老牌改良派报纸继续为立宪活动鼓吹外,还创办了《实报》(后改为《真报》)、《商报》等。在国内,除康、梁直接派人回国创办报纸外,国内持改良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各地好办了一批报刊,如《大公报》、《京话日报》、《中外日报》等。改良派海外报刊的创办使华侨报业得到了发展。在国内的报刊,则影响日益被革命派报刊所取代。第二节《大公报》、《东方杂志》、《时报》等一批有影响报刊的创刊20世纪的最初10年(即清王朝的最后10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空前发展的10年。这期,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一方面武力镇压革命,一方面加强对舆论的控制。但它已没有力量禁止所有报刊的出版,只能集中力量打击革命派报刊,对那些在政治组织上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无直接联系和对他们的统治没有构成直接威胁的报刊则有所放松。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一批有影响的民办报刊得以创刊。这类报刊中,以《大公报》、《东方杂志》、《时报》、《京话日报》和汪康年主办的《时务日报》、《京报》最负盛名。一、英华和天津《大公报》英华,(1867-1926)字敛之,满洲人。幼年家贫,自学成才。信奉天主教,维新运动中曾追随康有为,戊戌政变后离京潜往外地。1902年6月在天主教资本家柴天宠和法国天主教堂的支持下创办在天津《大公报》,自任社长并撰写文章。《大公报》创刊不久,就赢得了“敢言”的美名,因为它敢于顶撞地方大官,敢于指斥朝庭权贵,如敢和袁世凯斗。除“敢言”外,《大公报》另一个特点及时刊载迎合市民低级趣味的东西,格外重视评论工作,如主张君主之实,变法图强,抨击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兴办公益事业的呼唤等,都通过《论说》一栏发表出来。辛亥革命后,英敛之名义上仍负《大公报》之责,实际上已离开报馆。1916年9月,英敛之把《大公报》盘给王郅隆。二、商务印书馆和《东方杂志》《东方杂志》是中国历史上一份刊期最长的大型综合性刊物。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月刊,每年12期合为一卷,出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44卷,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创办人是夏芳,创办《东方杂志》便是他提出来的,先后负责编辑工作的有:徐珂、孟森、陈仲逸、钱智修、胡愈之、李圣五、郑允恭、苏继等。1904-1910年这一时期,《东方》实际上是一份具有“选报”、“文摘”性质的刊物。1911年后,曾几次改革,几度易人,一直到1948年12月才停刊。三、狄楚青和《时报》《时报》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名义上的发行人是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实际创办人是狄楚青,历任主编有:罗孝高、陈景韩、雷继兴、包天笑、戈公振。在全国大型日报中,以锐意进行报刊业务革新见称。《时报》初创时期,曾得到康有为、梁启超在人力财力上的多方资助。1904年,狄楚青奉康有为之命,从日本回上海筹备《时报》。同年4月,梁启超也从香港潜来上海参加筹备。首任主笔罗高孝也是康门弟子。所以,初期的《时报》,成为康、梁在国内的重要喉舌。1908年后,因狄对康、梁保皇党事,不肯尽力,被指责为“叛党之人”。辛亥革命后,该报由狄独资经营。《时报》最有影响,是它对报刊业务的改革:第一,除《论说》外,另辟《时评》栏,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议论,篇幅短,时效性强,很引人看。一时数篇,分版设置,主要由三位编辑撰写:陈景韩负责《时评一》,主评国内大事;包天笑负责《时评二》,主评各埠新闻;雷继兴负责《时评三》,主评本新闻。当时在国内,如此紧密配合时事新闻发表《时评》,它居首创。第二、新闻方面,为适应形势发展,“以速为主,各处访事员,凡遇要事,必以电达”,与其它报纸相比,该报从各地发来的要闻专电较多,受到读者欢迎。第三,为满足文学爱好者的要求,该报另出“附张”,辟设《小说》专栏。每天必登小说,分撰译两种,以译为主,译介了不少世界名著,传诵一时。第四,《时报》对版式和版面,也有许多改进和创新。在此之前,报刊都采用书本式。该报打破成例,首创今天这种“对开报纸、分为四版、两面印刷”的现代型版式。版面革新,以汪康年的《时务日报》为最早。《时报》创刊后,又在《时务日报》改革的基础上对栏目、标题、字体等,继续进行改进发展,使版面变得更加多种多样,活泼醒目。该报在业务上的这些改革和创新,不久为老资格的《申报》、《新闻报》等所仿行,使报界面目一新。四、彭翼仲和《京话日报》《京话日报》是一份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小型日报。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创办人是彭翼仲。1906年9月28日,清政府以“妄议朝政,容留匪人”的莫须有罪名查封报纸。事发前,有人劝彭到租界躲避,他回绝了,在报馆坐以待捕。最终被判流放新疆十年。在他被押解去新疆的日子,沿途“市民去送者数千人”,一位长期担任义务讲报员名叫郭瑞的读者,自愿陪他去新疆。此后,《京话日报》曾两度复刊,一次是1913年彭从新疆回京后。这次复刊时间很短,因触怒袁世凯被封。袁世凯死后再度复出,1922年终刊。《京话日报》特点:“通篇概用京话,以浅显文笔,述朴实之理,纪紧要之事。”(《发刊词》)内容:①是积极鼓吹反帝爱国,御侮图强。彭翼仲曾说:他办报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开发民智”,二是以洋人手里“争回这说话的权”。②是猛烈抨击官场的腐败黑暗,积极反映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疾苦。因而,得罪不少官僚和权贵。③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与读者保持紧密联系。它特辟《来稿题名》专栏,公布准备刊用的稿件题目和作者姓名。还在北京特辟40多个阅报社、讲报处,方便群众看报、听报。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广泛的舆论宣传活动,并把出版报刊作为主要的宣传方式。这些革命报刊的出版,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也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中国日报》的创刊《中国日报》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作为兴中会的机关报,孙中山亲自领导了这份报纸的筹备工作。由于当时香港英国当局禁止孙中山入境,便委托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日报》到1913年停刊,连续出版近14年,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中国日报》在出版日报的同时,还出版《中国旬报》,作为《日报》的补充,《旬报》刊载了大量的评论国际、国内形势的译稿和长篇论说。《旬报》于1901年2月停刊兴中会时期,《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是宣传爱国救亡,这是报纸从创刊起就一以贯之的内容。(2)是宣传排满,这是该报相当突出的内容。(3)是抨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4)是揭露保皇党的反动面目,反击改良派对革命的污蔑。(5)是积极宣传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声援反清斗争。二、香港地区的其他革命报刊在《中国日报》的带动下,香港地区出现了其它一些革命报纸:如《世界公益报》(1903年12月29日)、《广东日报》(1904年3月31日)、《无所谓》《一声钟》(1905年5月5日)、《有所谓》(1905年6月4日)等。《无所谓》和《广东日报》同时创刊,是《广东日报》的副刊,但是单独发行,后改为《一声钟》。这几个报纸的编辑记者,大多参加过《中国日报》的编撰工作,都是省港地区活跃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其中最知名的是才华横溢的郑贯公。三、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宣传1.两个时期在《中国日报》出版的同时,革命派报刊在海外也得到发展,首先是在日本。当时的日本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留日学生的报刊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为初创期,即1898年冬至1902年,这个时期具有革命倾向的代表性报刊是:《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开智录》是留日学生中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译书汇编》专门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如卢梭的《民约论》、斯宾塞尔的《政治哲学》等。《国民报》则是初期留日学生刊物中,革命倾向最明显的一种刊物。第二个时期是1902年底至1903年,这一时期出现的一大批革命刊物,多是由各省同乡会主办。其中主要的有刘成禺主编的《湖北学生界》(后改名《汉声》),杨毓麟主编的《游学译编》孙翼中主编的《浙江潮》,秦毓鎏主编的《江苏》等。鲁迅曾为《浙江潮》撰稿,他的《斯巴达之魂》,《中国地质略论》就发表在这个刊物上。2.宣传倾向(1)留日学生刊物有一个共同特色,那就是从强烈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出发,痛切地陈述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的魔爪之下,要求全国民众团结一致,抵御外侮,救亡图存。(2)留日学生刊物的第二个特色,是以“广见闻,开民智”为由,翻译传播欧美民主革命理论。(3)宣传内容与时俱进。1903年拒俄运动是一个转折,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表示愿“在政府统治下”与侵华俄军浴血奋战。清廷却认为这革命党组织军队,予以回国留日学生辑拿,这使留日学生认识到非革命不行,彻底与清政府决裂,开始直言不讳地鼓吹反清革命,骂当道为满奴,斥西太后为淫妇。四、《苏报》“苏报案”和其它革命报刊1.《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胡璋,以他日籍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向上海的日本领事馆注册,于是成为一家“日商”的报纸。主笔是无锡人邹,但实权均在胡璋手中。因肆意吹捧或攻击某人某事,报道桃色案件,声誉不佳,不得不于1900年盘让给退职官员陈范。这是《苏报》的第一阶段。陈范接办后,聘汪文博为主笔,言论上倾向改良。被认为是家保皇党的报纸。1902年后,国内外舆论渐渐倾向革命,陈范也深感到保皇立宪行不通,逐渐倾向革命。这是《苏报》的第二阶段。1903年,陈范正式聘上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为主笔,以章太炎、蔡元培等为主要撰稿人。于是鼓吹革命的文章,便一篇一篇在《苏报》上发表,成为一家影响巨大的革命报纸。2.“苏报案”《苏报》自章士钊主持笔政后,增设专栏,如“学界风潮”、“舆论商榷”等,加强言论,发表了不少宣传革命的激烈文章。1903年4月,刚从日本回国的邹容写了《革命军》一书出版,力主推翻清朝统治,反抗外国侵略,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苏报》为《革命军》的出版做了大量宣传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进一步扩大了《革命军》的影响。1903年6月,《苏报》又以显著地位刊登章太炎的《康有为与爱新觉罗君之关系》,批驳了康有为“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以蔑视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清政府便与租界当局勾结,包围了《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士钊、蔡元培闻讯走避,章太炎被捕,邹容闻讯自动投案。于是,开始了一场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审判活动。审判结果是《苏报》永远停刊,章太炎判三年,邹容两年。尽管“苏报案”以《苏报》被封,革命者被捕判刑而告终,但由于革命者大义凛然,把法庭变成宣传革命反清的讲坛,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其结果是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3.其它革命报刊从1902年起,具有革命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国内建立舆论阵地。这一阶段(1902-1904年)国出现了第一批革命报刊,除《苏报》外,大多不是锋芒毕露。地点大都集中在上海、杭州一带。1902年12月9时在上海创刊的《大陆月刊》,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报刊.1903年8月7日创刊于上海的《国民日日报》则是在“苏报案”后创办的,主编是章士钊.1904年冬,革命派又在上海创办了《警钟日报》,它的前身是《俄事警闻》.为了通俗地宣传革命主张,革命派还创办了白话日报,如上海的《中国白话报》,主编林白水。杭州的《杭州白话报》等.这些白话报,以通俗的语言,简洁的的文字,攻击清政府媚外,呼吁救亡,启发读者的革命思想.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一、《民报》的创刊与两派报刊的论战1.《民报》的创刊《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7月,孙中山到日本同黄兴、宋教仁等共同商讨组建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在会上提议以《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得到大会通过。该刊系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因8月27日出版的第二期上发表《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了日本侵略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于是,同盟会决定另办《民报》作为机关报。《民报》于1905年11月26日创刊,是一个大型月刊(后为不定期刊),每期6-8万字,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最初由胡汉民主编,章太炎出狱后被同盟会迎到日本,主编《民报》,1908年10月被日本查禁。孙中山为《民报》撰写了发刊词,在这篇著名的发刊词里,他第一次把同盟会政纲中的主张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此后,三民主义就成为《民报》的主要宣传内容,即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宣传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民生主义。2.两派报刊的论战《民报》一创刊,就同清政府伪立宪的阴谋和改良派君主立宪的主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第1期,就发表了陈天华的《论中国宜创民主政体》和汪精卫的《民族的国民》等文章,对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进行了公开的批判。改良派立即应战,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了《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开明专制论》、《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等,梁启超是这次论战中改良派一方的主帅。康有为、徐佛苏也写了不少文章。革命派论战的主将前期是胡汉民、汪精卫,后期是章太炎。双方论战的主要问题归结起来有三点:(1)革命还是保皇?(2)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4)斗争的焦点是:要不要用革命手段,彻底推翻清王朝?论战的影响:这场论战在1906年达到高峰,至1907年冬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遭失败而而告一段落。经过这场大论战,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此,君主立宪主义的市场大大缩小,民主共和的观点小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而且这次论战之后,作为改良派最重要的喉舌——《新民丛报》,最后不得不于1907年11月停刊。论战的规模:在《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同时,革命派和改良派在国内外所办的20多家报刊也互相对垒,成为这场大论战的分战场。在香港、广州,革命派的《中国日报》同保皇派的《商报》、《岭南报》展开论战;在新加坡,革命派的《中心报》同保皇派的《南洋总汇新报》展开论战;在温哥华,革命派的《大汉日报》与改良派的《日新报》展开论战;在檀香山,革命派的《自由新报》与改良派的《新中国报》展开论战,在旧金山,革命派的《大同报》同改良派的《启南新报》展开论战;在曼谷,革命派的《华暹新报》与改良派的《启南新报》展开论战。这些地区的论战,在《民报》与《新民丛报》结束论战后,还在进行,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告结束。二、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1.在海外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后,各革命团体有了共同目标,士气高昂,宣传活动也进一步发展起来,海内外革命报刊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海外,革命派在日本、东南亚、美洲等地出版了大量的资产阶级革命报刊。在日本,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不下三、四十种,著名的有:《四川》、《云南》、《洞庭波》、《河南》等。在东南亚和美洲,革命派也创办了几十种革命报刊,如《民生日报》(檀香山)、《中兴日报》(新加坡)、《光华日报》(仰光)、《大汉日报》(温哥华)、《国民醒报》(秘鲁)等。这些报刊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在激发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支持国内的民主革命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2.革命派报刊在国内的发展在国内,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以更大的规模展开了宣传活动,先后创办了50多家报刊,以上海、广州、武汉地区最为活跃。(1)在上海,从1905-1911年,革命派先后版了16家报刊,其中,以秋瑾的《中国女报》和于佑任创办的《神洲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影响最大。※于佑任和他的办报活动于佑任(1879-1964),1906年赴日本筹集资金办报,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国后,与人合办《神州日报》,以后,接连办起《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人称“竖三民”。于佑任的文章和诗词以情感炽烈,实有文采而著称。1962年元旦,于佑任自知在世不久矣,写了著名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2)在广州,从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前,创办革命报刊达15家。有《群报》、《珠江镜报》、《国民报》、《广东白话报》、《平民日报》等。(3)在武汉,从1905年-1911年武昌起义前,先后创办的革命报刊有《楚报》、《通俗白话报》、《湖北日报》、《商务日报》、《大江报》等。武昌起义后,又创办了《大汉报》、《中华民国公报》等。其中,革命特色尤为鲜明的有《商务日报》、《大江报》、《大汉报》、《中华民国公报》.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及新闻业务的发展一、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从1905年8月至1911年10月的6年内,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在200种以上,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以下几个特点:1.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这一时期的报刊业是在各派政治势力的激烈斗争中获得发展的,因而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读者对象逐渐下移4.改良派和革合派在报刊管理上呈现出不同状态。改良派这一时期的报刊虽然散布海内外,但都由康有为统一领导。有统一的管理,办报人员均须服从康有为的调遣,筹集的经费均需上交,由康有为决定如何使用;有统一的政治目标,为保皇立宪而鼓吹,步调也是一致的,1906年以前鼓吹保皇,1906年后鼓吹立宪。这种集中统一,体现了政党报纸的特点。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则缺乏统一领导,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首先,同盟会总部没有主管宣传的领导机构;其次,革命派各报刊,各报人之间的思想不一致,三民主义没有能够统一全党思想,不少人对民生主义持有异议,只在反满、排康这两点上比较一致,因此宣传内容也不一致。5.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的报纸发展成为现代形态报纸。所谓现代报纸,从内容上看,包括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部分;从形式上看,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把“报”和刊区别开来了。二、报刊业务的改进辛亥革命时期,是我国报刊业务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闻报道工作的改进(1)新闻比重的加大辛亥革命前后,随着通讯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报纸行业人员的增加,社会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时局的瞬息万变,报刊的新闻报道工作有了较大改进,新闻的比重加大,新闻条数增多。对近期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作全面扼要的报道,几乎成为每一报刊的第一要务。随着信息量的加大,新闻的种类明显增多,出现了所谓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商业新闻等等,其中又以政治新闻占据首要地位。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新闻、商业新闻也显著增加,社会新闻则是一般报纸用以吸引读者的常用方法。(2)新闻写作的改进消息的写作样式逐渐增多,既有三言两语、简明扼要的短讯,也有字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既有阶段性报道,也有全过程的介绍和分析的综合报道。通讯和特写作为一种新体裁也开始出现,称“记事”、“通讯”、“通信”。另外,记者的工作受到重视,各报都建立了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记者队伍。过去不耻于士林的报纸“访员”、“访事人”,开始受到社会重视。2.报纸编辑工作的改进(1)版面和编辑工作的改进1904年,《时报》又对版式进一步改革,用对开报纸两面印刷,直行排版,改多种栏目,多种字号。辛亥革命后,这种版式,终于为各报所采纳。辛亥革命后,随着报与刊的分离,报纸的特点和优势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在编排上,由通栏长行,逐步改为多栏短行。另外,采用了综合编辑法,即将重要的新闻放在显要版面的位置,并充分运用大字、多行、加花边、加框、配评论,配图片等编辑手法。这些无声的版面语言提高了办报的艺术,加强了编辑工作者在报纸中的主导地位,使报纸的特点更突出了。(2)以刊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这一时期受到重视许多报纸都在版面上辟有副刊,有的还印有专门的刊头,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庄谐丛录”(后为“快活林”)等。没有专门刊头的报纸也拿出了固定的版面。(3)这一时期广告在各类报纸版面上也开始占有重要地位,和早期的广告比起来,这时期的广告更加注意广告文字的编写工作和广告的美术设计工作,用不同字体和大量插图来吸引读者。广告数量、所占的版面都有所增加。3.报刊评论工作的改进这一时期,报刊的言论继续受到重视,所占篇幅一般是三分之一左右。除社论、论说外,时事短评的大量出现,是报刊评论工作的一项重大发展。此外,“编者按”是这一时期使用的比较广泛的又一种评论形式。这些“编者按”往往附在新闻的后面,以“按”、“本馆按”、“记者按”、“记者曰”等文字作开场白,然后就新闻中涉及的某些问题进行评论,无评论之名而有评论之实。4.新闻摄影图片在报刊上的出现中国报刊较早利用图片的是1884年在广州出版的《述报》,该报刊登石印新闻图画外,还曾用“西国映象法拍得”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的肖像印成单张,随报附送。1900年前后,照相铜版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版照片影像比石印的要逼真得多。这是报刊图片宣传的一大革新,新闻照片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上的时事照片激增。《申报》从10月22日到11月19日共利用有关起义的新闻照片31幅,平均每天一幅,创《申报》利用新闻照片的最高纪录。第六节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中国早期的新闻思想,是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和近代报业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萌发阶段;戊戌变法前后,是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初步形成的阶段。一、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思想魏源在《海国图治》中,曾表达了他对西方报纸的认识。他说:英国“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事,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这也许是中国人揭示报纸政治社会功能的最早陈述,并能把办报与西方民主联系起来考察。中国人最早论述自己办报思想的是洪仁玕。第一篇论述报纸作用和办报思想的专文则是陈蔼廷的《创设华字日报说略》。其后,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1878.2.18《申报》)、《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及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日报》等文中,阐述他们的新闻观念和办报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他们改良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办报的目的——立言。王韬明确表示,他办《循环日报》的目的,是借:“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所谓立言,即利用报纸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为此,他要求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各省省会设新报馆。郑观应也提出:“今如欲变法自强,宜令国中各省、各府、各县设报馆。”他们认为,当局者应允许报纸“直陈时事,无所忌讳”,“其有志切民生,不惮指陈,持论公平、言可施行者,天子则赐以额,以旌直言,不准地方官恃势恫喝,闭塞言路,偶摘细故,无端封禁”。这些主张,虽未明确提出“言论自由”的口号,却具有要求言论自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报纸具有传递信息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可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通外情于内,达内情于外”,通上下内外之情。如郑观应说:“民隐悉通、民情悉达,则莫如广设日报矣”。3.要求把报纸作为对外国进行舆论斗争的工具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1878.2.18《申报》)中指责外报“其所立论,往往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淆,是非倒置,泰西之人祗知洋文,信其所言,以为确实,遇有中外交涉事。则有先入之言以为之主,而中国自难与之争矣。”要求清政府允许华人开设报馆,禁止外国人在华出版中文报纸。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郑观应提出:“盖新闻者,浅近之文也。增人智慧,益人聪明,明义理以伸公论”,秉笔者应该“据实直书,实事求是,而曲直自分,是非自见。”王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也就是强调文章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能看懂。郑观应指责当时的时文“代圣贤立言,借经书愚众”“陈陈相抄袭,昏昏如说梦”;王韬则说“时文不废,人才不出”。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的这些办报思想,虽然当时无法实现,却为资产阶级维新的办报活动做了舆论上的准备。二、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关于报纸的性质首先,把报纸视为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利器”。陈炽认为,报纸是“国之利器,不可假人”。他批评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谭嗣同称报纸是“民史”“民口”,把报纸视为测量民意和国家盛衰的“绝精之测量仪器”。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国家“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于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