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等级测评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

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

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使该害虫的种群

密度明显降低。

2.下图中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

B.九〜叁时,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两种群相互影响的结果

C.从fo〜以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

D./3〜/4时,乙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

答案:B

解析:九〜/2时,乙、丙两种群数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且/2后乙种群数量增加,丙种

群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则两者应为竞争关系,A项错误;力〜/2时,乙、丙种群数量变化是两

种群相互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在ft)〜/4的不同时间段内,

乙种群的K值是变化的,C项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D项错误。

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No,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a=

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的数量为()

A.1.3NoB.1.69M

C.2.3NoD.5.29M

答案:D

解析:在M=No/中,7代表的是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倍数,不代表增长率,增

长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来的个体数=2—1。设第1年的个体数为Xi,第二年的个体数为X2,

则a=(X2—Xi)/Xi=L3,求得X2/XI=2.3,即4=2.3。第一年用No表示,则第三年就是(2.3)2XNo

=5.29No。

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Q),并

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5年调查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D.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形曲线增长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前4年种群的7=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第4到第8年间丸<1,

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是因为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B正确;第5年"1,种群数量在减少,

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C正确;第8到10年间7<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

种群数量最少,第10到16年间7>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数量先

增加后基本不变,D错误。

5.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

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

断中最合理的是()

A.能否产生成熟精子对雄性线虫存活率有一定影响

B.该线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在第15〜20天内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在10天后存活率较野生型雄虫的高,

A项正确;本题只有该线虫的雄性个体的相关数据,不能确定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错误;在

此研究中,只有线虫存活率,没有出生率,C项错误;据图分析,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

平均寿命短,D项错误。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调查作物植株上婿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

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的原则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

叶草本植物容易辨别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项错误。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

大;如果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会偏大;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

样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会偏小;D项为正常计数。

8.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下图所示的

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

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

C.图中C点和。点相比,。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E点和R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答案:C

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

A项错误;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项错误;随培养时间的

延长,酵母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项正确;

R点与E点时对应的种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

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项错误。

9.(2024.山东卷,18,改编)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

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

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

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密度/相对值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A

解析: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

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避免种群灭绝,A正确;由a至c,乙种群增长

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呈“S”形增长,增加的个体数目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由a至c,乙种

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下降为0,增长率变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故乙种群数量增长

曲线呈“S”形,C错误;a至b阶段,甲种群增长率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

为增长型,D错误。

10.婿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七星瓢虫捕食蛆虫,是蛆虫的天敌。对于蛆虫的防治,重在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蛆虫

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蛆虫的种群密度

B.取样时应选择蛆虫较为集中的地块

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蛆虫的种群密度

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蜥虫

答案:A

解析:蜘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项正确;取样时应随机取样,B项错误;样方法只能估算螃虫的种群密度,C项错误;七星瓢

虫以蜘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蜘虫之间为捕食关系,不会彻底消灭蜘虫,D项错误。

11.(2024.广东卷,12)Janzen—Connel假说(詹曾一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

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

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答案:B

解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说明幼苗距离母株越远,

植物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弱,A不符合题意;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

苗死亡,说明距离母株越远,植物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强,B符合题意;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

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说明距离越近,抑制作用越显著,C不符合题意;我国农业

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说明水旱轮作可以抑制病虫害,D不符合题意。

12.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根据月龄画成锥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月龄结构的影响。

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据图分析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月龄对照月龄施肥

各月龄枝的百分比

A.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月龄较大的分枝成为优势

B.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呈“S”形

C.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或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等措施都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

D.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且对苔草施肥后,一段时间内五趾跳鼠的年龄结构类型

最接近于稳定型

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施肥可使苔草月龄较小的分枝成为优势;在理想状态下

给苔草施肥后,五趾跳鼠可因食物丰盛而呈近“J”形增长,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减少食物和

释放天敌均可控制五趾跳鼠的数量;施肥有利于苔草幼枝的发生,对苔草施肥后,五趾跳鼠的

年龄结构最接近增长型。

13.某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蛆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如图为不同月

份温度对婿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影响。食蛆蝇和瓢虫以蛆虫为食,蚂蚁从蛆虫处获得蜜露,并赶

走食蛆蝇和瓢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

B.6月之前蛆虫种群生活的环境阻力很小

C.蛆虫种群数量速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多

D.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4种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螃虫的活动范围很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螃虫的种群密度,因此题图中数学模型的

数据来自样方法,A正确;6月之前,螃虫的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增加,说明其种群生活的环境

阻力很小,B正确;已知这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螃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

6月之后乔木的幼嫩枝叶很少,蜘虫因缺乏食物来源而导致其种群数量速降,C错误;依题意

可知,蜘虫与乔木之间存在种间寄生关系,食蜘蝇和颗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食蜡蝇与蜘

虫、瓢虫与蜘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蚂蚁与蜘虫之间存在原始合作关系,D正确。

14.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

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则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的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

以L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后,种群a生活和适应的环境

变得最小,因此数量减少;种群d生活和适应的环境变得最大,因此数量增多,所以图C中

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

15.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探究培养液中酵

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XImmX0.1mm)进行计数,将

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观察到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RNA的细胞结构只有②④⑥

B.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常被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

D.若仅依据图2结果,则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为4.25X109个/mL

答案:A

解析:由图1可知,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核,③是内质网,④是核糖体,⑤是细胞膜,

⑥是线粒体,⑦是液泡,⑧是细胞质基质。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RNA的细胞结构有

[②]细胞核、[④]核糖体、[⑥]线粒体和[⑧]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有氧呼吸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常被用来探究细胞呼吸

的方式,B项正确;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C项正确;若仅

依据图2结果,该中方格中共有17个酵母菌,则每个小方格中平均含有17+16个细胞,共有

400个小方格,故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为1776X400:01X10-3(大方格的容积)]X103(稀

释倍数)=4.25X109个,D项正确。

16.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玉米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

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树桩(供肉食性猛禽栖息),测得玉米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玉米田中田鼠种群

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的

B.设桩组在第30〜150d,田鼠数量上升是因为玉米的株冠能为田鼠提供较多的栖息场

所和食物

C.曲线2比曲线3更加有利于人类获益

D.第150〜190d,田鼠种群密度下降,这是肉食性猛禽数量反馈的结果

答案:B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的,A项

错误;设桩组在第30〜150d,田鼠数量上升是因为玉米的株冠能为田鼠提供较多的栖息场所

和食物,B项正确;曲线3比曲线2更加有利于人类获益,因为曲线3田鼠种群密度较低,C

项错误;第150〜190d,田鼠种群密度下降,这是田鼠发生种内竞争以及肉食性猛禽捕食的结

果,D项错误。

第n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8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

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

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

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

构是指。

答案(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

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其曲线呈“J”形。

(2)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共同决定。(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

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8.(8分)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

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

(1)在图中作出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的柱状图。

(2)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填“多”或“少”),原

因是O

(3)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出现“”形增长,其环境容

纳量K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o

□甲

■乙

2:84:65:56:48:2

答案:(1)甲、乙播种数量比

(2)少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竞争加剧(3)S阳光、矿质元素、水分等

解析:(1)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的柱状图高度应介于4:6和6:4两柱状图的高度

之间。(2)由图可知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减少,此时除了

甲、乙两种群之间的种间竞争之外,因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竞争加剧导致甲产量减少。(3)

在甲单独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其仍然要受到光照、矿质元素、水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

形增长。

19.(H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

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

调查方法应该为,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①.;

②O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这

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下图:

/c

0鼠龄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

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加倍,则在此条

件下繁殖〃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o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则图甲中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结构。

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X(l+mr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③。

解析:(1)对某种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用样方法;为减小误差,调查时应注意:随机

取样、样方大小选取合适。

(2)①题图甲中虚线表示“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产生的。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

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X(l+m);繁殖“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X(l+m)”。

②图甲中2线重合的原因应该是迁入之初的新环境近于理想条件。③图乙中幼年个体多,年龄

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将增加,图甲中。点种群数量稳定,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20.(15分)(2023•全国卷甲)某旅游城市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后,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

变化,水体鱼明显增多,甚至曾经消失的一些水鸟(如水鸟甲)又重新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水鸟甲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标志(记)重捕法,原因是

(2)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来看,水体中的鱼,水鸟属于o

(3)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围绕食物需要调查的内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答案:(1)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2)消费者(3)食物种类、产量、消耗量、质量

解析:(1)水鸟甲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通常运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

度。(2)生杰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鱼和水

鸟均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3)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

的种群最大数量,该数量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包括食物、天敌、气

候、生存空间等,围绕食物需要调查的内容有食物种类、产量、消耗量、质量等。

21.(10分)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

(1)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

应当采取的措施是O

(2)若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该实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