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15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15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15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15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15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古诗鉴赏(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三二模古诗鉴赏汇编【25二模徐汇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卢溪别人①[唐]王昌龄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过分水岭②[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注]①此诗是王昌龄在卢溪送友人入蜀之作。卢溪位于湖南西部,王昌龄贬为龙标尉期间多次在卢溪住留。②此诗是温庭筠由秦入蜀途中,经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分水岭时所作。12.下列对两首诗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卢》诗并没有直写送别,而是独辟蹊径,以对友人行程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关切。B《卢》诗末句“孤月”“猿愁”寄寓了满怀离索之人的感受,写尽友人羁旅的悲戚。C.《过》诗以溪水的“无情”与“有情”写出旅途的新鲜体验,语言精美,构思巧妙。D.《过》诗次句以“得同行”巧妙写出深山空寂无人,诗人只能与溪水结伴的无奈。13.两首诗均以“溪水”寄情,但写法各具其妙,请结合画线诗句加以赏析。(5分)(三)7分12.A(2分)13.(5分)【答案示例】两首诗均将溪水想象成有情的旅伴。(1分)《卢》诗以溪水北流的方向暗合友人旅程的踪迹,使水流成为自己情感的具象化延伸,将离别之思拓展为绵延千里的视觉意象,自然引出了后面汇入三峡的描写。(2分)《过》诗则写溪水与自己的一路相伴,最后一句巧妙地以溪水的惜别来写自己的惜别,并用“潺湲”将情感转化为绵延的听觉意象,回应了首句的“似有情”。(2分)【25二模金山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7分)【甲】送友人下第归扬州觐省(唐)刘得仁新柳间花垂,东西京路歧。园林知自到,寝食计相思。雨断淮山出,帆扬楚树移。展昏心已泰,蝉发是回时。【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①觐省:谓探望双亲。②泰:安定。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能同时收录这两首诗的一书是()。(1分)A.《古诗源》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13.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送别友人,画面清新B.甲诗表达含蓄,意境悠远C.乙诗虚实结合,以景见情D.乙诗风格明快,奔放洒脱14.两首诗都写到了“帆”,但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三)7分12.(1分)C13.(2分)C14.(4分)答案示例:甲诗写作者想象友人“扬帆归去”的迅速和归家的迫切(1分),暗示友人科场受挫后转向亲情依托,另寻人生天地,暗含着诗人对友人的宽慰与勉励(1分)。乙诗写作者远眺友人独自乘船而去,通过“碧空”“孤帆”的反差,突出友人的孤单(1分),暗含着诗人的依依不舍。(1分)评分说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帆”的不同作用,表现诗人的不同情感。【25二模嘉定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

分)劳劳亭①歌李白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题,暗合“举手长劳劳”诗句,且以“离离蔓草”突出送别的忧愁伤感。B.第二联巧用“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以西风、白杨渲染离别愁绪。C.第三联以谢灵运自比,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表现诗人孤高厌世。D.第四联运用牛渚咏诗典故,表达对袁宏的仰慕,以及怀玉有才却无人赏识的感伤。13.赏析诗歌最后一联“以景结情”的妙处。(5分)12.(2分)C13.(5分)诗歌最后一联描绘了秋夜风吹苦竹,诗人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场景,渲染凄凉氛围,抒发孤独寂寞归梦漫长的痛苦,收束全诗。尾联在传统“秋月”意象上,加之“苦竹寒声”“独宿空帘”,与前几联“蔓草离离”“白杨悲风”等连缀成意象组合,离情中融入悲秋及感遇的复杂愁思,多重意蕴。以景结情,以形象画面留给读者回味无穷的不尽之意与想象空间。

【25二模杨浦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登垂虹亭二首①〔宋〕张元幹其一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疮痍兵火后,花石②稻粱先。山暗松江③雨,波吞震泽④天。扁舟莫浪发,蛟鳄正垂涎。其二熠熠流萤火,□□饮倒虹。行云吞皎月,飞电□长空。壮观江边雨,醒人水上风。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注释】①本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这年春天,金兵南下,宋高宗从扬州仓皇渡江南逃,江北地区大多失守。作者主张抗金,重游吴江垂虹桥上的垂虹亭,有感而作。②花石:宋徽宗宣和间曾敕令江南各地交奇花异石,民怨四起。③松江:即吴淞江。④震泽:即太湖。12.结合诗意,为诗中方框处选择合适的一项。(2分)(1)口口饮倒虹A.盈盈B.垂垂(2)飞电□长空A.扫B.暗13.两诗的后两联借风雨抒发现实之感,请以此为角度写一段评点文字。(5分)(三)(7分)12.(2分)(1)B(2)A13.(5分)第一首诗后两联,“扁舟莫浪发,蛟鳄正垂涎”,借风雨中松江的险恶环境,以蛟鳄垂涎暗喻金兵南下,南宋局势危急,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第二首诗后两联,“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风雨虽来势汹汹,但须臾即过,诗人借此表达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以及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两首诗都借风雨抒发对现实的感慨,一忧一乐,丰富了诗歌情感内涵,展现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25二模浦东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出山道中口占(宋)朱熹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出山(金)元好问松门石径静无关,布袜青鞋几往还。少日漫思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闲。尘埃长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强颜。休道西山不留客,数峰如画暮云间。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朱诗前两句借色彩动态变化与昼夜交替点明山间季节更替。B.元诗首联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往来于山中僧人的形象。C.朱诗和元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但对比的焦点与目的不同。D.朱诗和元诗的语言风格都平易自然,简洁明快又较为含蓄。13.两首诗都借“出山”抒情言志,但表达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两诗画线句加以分析。(5分)(三)7分12.(2分)C13.(5分)答案示例:两诗均借“出山”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寻,对自由的向往。朱诗尾联“抛却”直抒胸臆,表现了读书的苦闷心情,和对美丽春光的向往,情感单一明朗;元诗尾联在“休道不留客”的自我劝解中,借暮色山景,含蓄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留恋,流露出既向往隐逸又难掩宦途羁绊的矛盾心绪,情感深沉复杂。(评分说明:

相同点2分;手法差异1分;不同点2分。)【25二模奉贤区】(三)阅读诗歌,完成第12-13题。(8分)【甲】寒穴泉①宋代王安石神泉冽冰霜,高穴与云平。空山渟千秋,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烦醒‚。【乙】寒穴泉元代王艮③石窦出寒冽,湛湛天影平。处静能自洁,不汲元无声。饮之烦热除,鉴此毛骨清。寄语沈酣者,一啜当解酲。注释:①寒穴泉位于上海松江,是一个朝天岩穴,其状似井。自宋绍熙《云间志》以来的历代府、县志均称泉在山顶。②醒:本义指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③王艮:元代官员,崇尚气节,以廉能简政著称。王艮此诗创作属于“追和诗”,即按照前人所写的诗的原韵或诗意创作的诗。12.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歌的首联都以仰视的视角刻画寒穴泉高悬云端的奇景。B.两首诗歌韵脚相同,颔联和颈联都遵照律诗严整的对仗要求。C.两首诗歌从多角度描写寒穴泉的特性,寄寓诗人的政治理想。D.两首诗歌营造的意境氛围都暗示了诗人孤寂失落的人生现状。13.结合两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写作内容,分析乙诗在继承甲诗诗意的基础上如何写出了新的意趣。(5分)12.(3分)C13.(5分)前诗的颔联和颈联基本在诠释首联的写作内容,表现山泉的高、静、清、寒,意义重复堆叠;而后诗在颔联的写作上有所变化,强调泉水“洁”和“静”的前提是“处静”与“不汲”,从自然景观引申到为人处世,暗含人和泉一样,要安于宁静、无为而治,诗意丰富有深意;颈联叙述视角从前诗泉的角度转变为人的视角,从“饮”和“鉴”的两种行为感受泉水的清冽宁谧,从欣赏自然到观照自我,且为尾联“沉酣者”借此“解酲”提供依据。【25二模闵行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自遣[唐]李群玉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12.对本诗分析与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全诗四字押韵,流畅和谐。B.首联巧用数字,对仗工整。C.颔联同字叠用,朗朗上口。D.全诗风格雄健,豪放洒脱。13.本诗是如何表现情意的?请加以分析。(5分)12.C(2分)13.(5分)首联直抒胸臆,抒发人生百年浮沉不定,业已过半而功业未竟的感叹。颔联以比喻进一步深化人生的虚幻不实,如梦如风。颈联借景抒情,借竹林的寂静平复自己内心的波澜,通过研读千卷古书,来追求通达的境界。尾联写诗人在和暖的氛围和简单的生活中,手持浊酒,陶然自得;末句用典,以“失马翁”自比,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无常。“谁会”二字以少有人领会此种心境,表达自得其乐之意,又流露出一种孤独的叹息。评分说明:对每联的情意分析,一联1分。对表现手法的分析,两处1分。【25二模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乌夜啼(南北朝)庾信①桂树悬知远,风竿讵肯低。独怜明月夜,孤飞犹未栖。虎贲谁见惜‚?御史讵相携③?虽言入弦管,终是曲中啼。【注释】①乌夜啼:乐府曲名。庾信:字子山,南梁朝身居显贵。南梁被西魏攻克后,羁留长安城,虽然受北朝恩宠,但至死未能返回江南。②“虎贲”句:据记载:“汉明帝东巡泰山,到荥阳,有乌飞鸣来舆上,虎贲王吉射之”③“御史”句:《汉书》记载:“西汉时长安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讵:岂,哪里。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以桂树、竹竿等美好的意象来抒情。B.三四句写乌鹊夜飞,照应题目中的“乌夜”。C.五六句运用汉代两个典故来写险恶的环境。D.结尾是说乌夜啼受人青睐,能够谱曲弹唱。13.从托物抒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中乌鹊形象。(4分)(三)乌夜啼(7分)12.(3分)D13.(4分)想要栖息桂树而远不可及,不会随意折节栖息,刻画出乌鹊高贵、劲节的形象;而月夜孤飞、不能栖息,描写了身处异乡者孤苦形象;以虎贲射乌、御史府不能容身,写出乌鹊处境险恶;一阙乌夜啼无法表达乌鹊内心的悲苦。诗人借乌鹊的遭遇,抒发了自己身在长安城,不能回到江南的孤独悲苦之情,也表达了心系故园、独立不移的心志。

【25二模崇明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夜闻觱篥杜甫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①知天地干戈满⑦,不见江湖行路难。【注释】①君:指吹觱篥者。②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12.下列关于本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乐景写哀情形成反差B.用典手法暗含历史沧桑C.设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D.意象叠加营造抒情氛围13.有人认为本诗尾联采用“透过一层”写法,不直言本意而本意愈显。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5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12.D13.本诗叙述沧江舟中夜闻悲壮觱篥的感伤,并借助“积雪飞霜”“孤灯急管”等意象营造出寒夜凄凉的氛围,意在抒发个人孤苦飘零之感。而尾联不直说“江湖行路难”,而是以对方的口吻用知遍地战乱与不视行路难对比,直言“不见”,实则借此深化漂泊无依之苦,暗示自身流离根源正是“干戈满”的结局,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互为映衬,更见其内心之凄苦。评分说明:诗歌内容及本意概括2分;透过一层之对比分析3分。【25二模虹口区】(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1-12题。(7分)【甲】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乙】题所居(宋)黄子棱青衫木笏尚初官,未老金鱼是等闲。世上几多名将相,门前谁有此溪山。市楼晚日红高下,客艇春波绿往还。人过小桥频指点,全家都在画图间。11.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第一联中表达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透露出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B.甲诗第二联写诗人心境,蕴含深深的失落与迷茫,流露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C.乙诗第一联中的“金鱼”指代富贵,表达了诗人积极入世、不做等闲之辈的抱负。D.乙诗第四联运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出如诗如画的美感,暗示生活的和乐与美好。1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分析两首诗第三联的异同。(5分)(三)(7分)11.(2分)C12.(5分)答案示例:同:两首诗的第三联都通过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结合(或都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等),营造出一种平和静谧(宁静恬淡)的意境。异:①意象的选择:王诗选择了松风、山月、解带、弹琴等意象,偏向于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结合,更具超然物外的意味;黄诗选择了市楼、晚日、客艇、春波等意象,偏向于人间烟火与自然景物的结合,更具生活气息。②动静的处理:王诗以静为主,松风轻拂,山月清照,弹琴的动作也是轻柔的,整体更显静谧与超然;黄诗则写市楼静立中客艇往来穿梭,凸现出一种宁静中的活力。③意境情感基调:王诗带有隐逸的色彩,情感更为超脱,表现出对世俗的疏离与对自然的亲近;黄诗带有一种对世俗生活的欣赏与满足,情感较为平和。评分说明:同2分(意近即可),异3分(自选角度,能自圆其说2分,阐述充分1分)。【25二模普陀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7分)返照①(唐)杜甫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衰年肺病唯高枕,绝塞②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注]①返照:即夕照。此诗作于诗人流亡夔州期间。当时唐将杨子琳、崔宽互相攻战,泸州刺史杨子琳率领数千名精锐骑兵乘虚突袭,攻入成都。②绝塞:夔州(今重庆奉节)是川东门户,对北方京城而言处地极为偏远,故称“绝塞”。12.以下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衰年肺病唯高枕”书写自己年迈多病,只能高枕卧床而难有作为的苦闷。B.“绝塞愁时早闭门”流露诗人伤感时事,身处荒僻之地且精神消沉的状态。C.“不可久留豺虎乱”暗示朝中奸臣祸乱,表明主动抽身以远离朝堂的决心。D.“南方实有未招魂”化用楚辞名篇《招魂》,表达结束战乱早日北归的企盼。13.赏析颔联中“翻”“失”二字的妙用。(5分)12.C13.“翻”字描绘了夕阳返照入江后,江边石壁的倒影在水中翻动的视觉效果(1分);“失”字写归云簇拥树木,使山村在傍晚的云雾中逐渐隐没消失的情景(1分)。颔联通过“翻”和“失”二字把夕照、江水、石壁、归云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明暗交错、动静结合(1分),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略带压抑的意境氛围(1分),展现出诗人对山河的深情凝望(1分),暗含对时局动荡的深沉忧思(1分)。

【25二模长宁区】【25二模静安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7分)读严子陵传[南宋]杨万里客星何补汉中兴①,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北宋]黄庭坚平生久要刘文叔③,不肯为渠④作三公。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注]①客星:古人称天空新出现的星。刘秀,字文叔,称帝后请当年好友严子陵入宫,两人同榻而眠。严熟睡后将脚搁在刘秀肚皮上。次日天象官急奏客星冲犯帝座,后遂以客星指代严子陵。②阿瞒:曹操小名。移汉鼎:夺取汉政权。久要(yoo):老朋友。(4)渠:他,指刘秀。12.黄庭坚对严子陵的评价是正面夸赞,与黄庭坚观点不同的一首诗是()(3分)A.船重只因将利去,船轻又恐为名来。如今羞见先生面,夜半撑船过钓台。B.万乘从君脚底眠,客星便入史官占。东都基业随流水,今日斯台尚姓严。C.伯夷请节太公功,出处行藏岂必同。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D.千里江山一钓竿,高台终古拥巑岏。经过热客知多少,都被先生冷眼看。13.杨万里身处南宋衰世,故对严的隐逸提出异议:黄庭坚身处太平时世,故称颂严的隐逸。结合这两首诗,就“咏史诗如何评价史实”提出看法,并做简要分析。(4分)12.(3分)C13.(4分)①咏史诗对史实发表看法,抒发感慨,要尊重史实,不曲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严子陵不愿出仕并非沽名钓誉,这是基本史实。②时代背景和诗人个性会促使诗人针对同一史实产生不同感慨。黄称道严隐逸,有提醒人们不要汲汲于官场之意:杨借严说事,批评借隐逸之名推脱责任,目的是提振重整山河的信心。(看法各1分,简析各1分)【25二模黄浦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7分)醉桃源·赠卢长笛(宋)吴文英沙河塘上旧游嬉。卢郎年少时。一声长笛月中吹。和云和雁飞。惊物换,叹星移。相看两鬓丝。断肠吴苑草萋萋。倚楼人未归。12.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上片记叙了作者与友人卢长笛年少时一同嬉戏交游的场景。B.下片虚实结合,惊叹物是人非,表达壮志难酬的感伤无奈。C.作者运用对比,将欢乐与哀愁并置,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D.作品语言精炼,音律和谐,展现了作者对诗词格律的精通。13.有批评家认为吴文英词“意象幽深,寄托遥深”,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这首作品加以评析。(5分)(三)(7分)12.(2分)B13.(5分)【答案示例一】“意象幽深,寄托遥深”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词中通过对笛声、月色、云雁、芳草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离别的感伤以及身世漂泊之感。作品意境深远,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展现了吴文英词的艺术魅力。【答案示例二】“意象幽深,寄托遥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吴文英词作的艺术特色,但并不完全适用于这首作品。这首作品中的意象,如笛声、月色、云雁、芳草,虽然优美,但并未达到“幽深”的程度,并不隐晦曲折:作品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离别的感伤以及身世漂泊之感。对于批评家的观点,我们可以持保留态度,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评分说明:一点1分。【25二模松江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8分)临流〔宋]郭印长江一镜净,岂但烛须眉。清光莹我心,双鬓任如丝。鸥鹭近人来,游鱼亦可窥。不把尘缨濯,身世两相遗。好观东去浪,昼夜无休时。学道正如此,到海以为期。12.中国文人对流水的体验丰富而深沉,小松梳理了教材中的有关诗句,以下三个诗句表达的临流感受分别是什么?请完成下列表格。(3分)诗人诗句临流之感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苏轼逝者如斯夫,而未尝往也

③13.结合全诗分析郭印如何抒发临流感慨?(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