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非子的社会思想韩非子生平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生于周赧(nan)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0年—前233年),出身于韩国的没落贵族、韩国公子。据推测,他是韩襄王的孙子,历经三个国君和山阳君、阳城君二个当权者的时代。韩非子生平韩非是荀子的学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韩非列传,是关于韩非历史的最早最完整的一篇传记。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其社会思想代表着战国末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韩非子画像中华经典名著《韩非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韩非子集解》韩非子生平韩非将其老师荀子的“性恶论”、“法后王”、重外在的社会性的礼和义的思想与法家人物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社会思想融为一体,再加上自己的发展和思想创新,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画像《韩非子集解》法家思想发生并得以流行的深层次背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到“郡县”社会演变的需要。秦国—秦朝是中国社会历史演变之一大变局。诸子思想比较成熟,法家学说不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法家思想家个人素质。秦专制的建立,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指的是对封建政治下的诸侯分权政治而言的中央专制。即是一般所谓之废封建为郡县。……郡县的守、令和封君不同之点在于:(一)对郡守县令的人选,直接操于朝廷,随时可以任免。(二)赋税收入,皆属朝廷;郡县的支出,等于朝廷支出的一部分。”一君万民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的所谓专制,指的是就朝廷的政权运用上,最后的决定权,乃操在皇帝一个人的手上;皇帝的权力,没有任何立法的根据及具体的制度可加以限制而言。人臣可以个别的或集体的向皇帝提出意见;但接受不接受,依然是决定于皇帝的意志;无任何力量可对皇帝的意志加以强制。这才是我国所谓专制的真实内容。……在一人专制之下,天下的‘治’都是偶然的,‘乱’倒是当然的。”作为一种理念,“一君万民制虽然并没有被彻底忠实地执行,时而有例外的制度出现,抑或现实的偏离发生,但它作为理念确实表征了中国王朝体制的特征。”第二,法家不等于法制依法治国—以法治臣—以法治民实为君主统治之工具也。
一、自利自为的人性论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又作为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生,韩非的人性论基本上继承延续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恶论”(“人性恶”假说)。一、自利自为的人性论韩非的“性恶论”(“人性恶”假说)。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欲望论,认为人生存就有“欲利之心”,而利欲之心是由人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任何人不能例外。“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田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韩非子·解老》一、自利自为的人性论韩非认为人之本性只知利害,无有德性。“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自利自为是人情的本质。韩非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的利欲之心是出于人们的本性。都在为自己打算,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社会没有信誉可言,不要真诚的相信别人。(1)父子、母子、兄弟关系中的“自为自利”,有利害关系父子是至亲骨肉,责难和埋怨是因为满足自己私利方面有依赖对方的心理。父母子女尚且如此互相算计,更不用说没有父子关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音窍)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音窍)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外储说左下》“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计算养男女的不同收益(男的建设、女的招商)(2)夫妻关系韩非认为夫妻关系并非骨肉亲情,爱则相亲,爱弛则疏远,都是为了各自“欲利”。夫妻间是互相算计,自利自为的关系。“且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后妃夫人、适子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疑为“亲”)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
评价以前很多著作说西方文明是一种性恶论的文明,中国文明是一种性善论的文明,其实照我看,古今中外我阅读范围内,最极端的性恶论就是法家的,性恶论可以进入到亲人领域。(3)君臣关系中的“自为自利”(利害)从“计算之心”出发,韩非将一切社会关系理解为一种互相算计的交换关系。“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尽死力”和“重爵禄”“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主利在有能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
——《韩非子·孤愤》(4)一般社会职业中的“自为自利”
地主与雇工的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医善吮(音舜)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评价
(1)揭露了封建道德人际关系的虚伪性,进而强调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2)把人们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极端夸大,虽然使论点更深刻,但也使其陷入极端主义泥潭。二、韩非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反社会福利论(一)贫富分化合理论社会中贫富分化是正常的,合理的。其原因为:(1)人口众多,财货少。“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2)贫穷是由个人懒惰、奢侈引起的,富有是个人勤奋的产物。“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惰也。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二)反足民论即反对儒家足民、惠民、养民、教民论。(1)百姓在足用后,产生奢侈、懒惰的想法,会使民吏贫困。“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堕)于用力,上治懦则肆于为非,财用足而力作者,神农也,上治懦而行修者,曾、史也;夫民之不及神农、曾、史,亦已明矣。”(2)百姓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此,把足民当做治国之略是危险的。“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于足之外者,老聃也。今以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为皆如老聃也。故桀贵为天子而不足于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于宝。君人者虽足民不足使为天子,而桀未必以天子为足也。则虽足民,何可以为治也。”(三)反济贫论(1)以虚伪的仁爱治理社会,会破坏法治,造成更严重问题。“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国有无功得赏者,则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故奸私之臣愈众,而暴乱之徒愈胜,不亡何待。”(2)以济贫政策会鼓励奢侈和懒惰。“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韩非子·显学》
“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果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三、“法”、“术”、“势”相统一的社会控制论韩非重政治,轻社会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其实只是政治控制思想。只关心如何最直接、最有效地控制民众,以方便统治者统治。(一)法,主要指成文法“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公布之于百姓者也。(公之于众,家喻户晓)圣主以吏为师,治吏而不治民实施法治的原则:①法要统一。“法莫如一而周”②法要严峻。③法要公平、合理。“法不阿贵”④法要“信”。法家的法,所指的是统治方法。冯友兰先生对传统法家的这一性质作过辨析。他说:“因此,如果对‘法家’望文生义,以为法家便是主张法学,这便错了。法家的主张,用现代语言来说,乃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古代比较切近于现代法治之法的,可能还是“礼”,包括仪文、礼节、举止行为的规定、以及社会习俗所构成的不成文法。只不过,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
(二)术术即是权术,君主(上)驾驭、考察、使用大臣的一种手段。术的特点为:(1)权术是君主特有的东西,臣民不需要,也不可能使用它。(2)术藏于君主的胸中,越诡秘越好。“术者,藏之于胸中”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合众端偶众端,参合众事而潜暗中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术的手段:①明主治吏不治民,以臣为中介。②要深藏不露,不要过于亲民。③权势不可假人。④装聋作哑。(三)势在法、术、势系统中,“势”是前提与后盾,最为重要,即君主之权势。①“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②“势治以中材之主为条件”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人主》“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敬重也。”
韩非只认为外在控制有效,根本否认内在控制的作用。在外在控制中,他只重视严刑峻法,认为最奏效的社会控制方法是法和威,而仁爱只能带来祸乱。韩非认为要控制社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认为社会控制要使人们“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主张进行思想控制。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建立在不公正的社会分层基础上的。在其理想社会中,统治者享有最大利益,下层民众为统治者效力。韩非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主张以暴力压服民众,使统治者乐于接受,但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秦暴政而亡)四、公私观中国传统公私观念发展演化的总体特点是:将“公私”关系视为道德问题,并将二者对立起来,强调“大公无私”、“以公灭私”、“存公去私”、以义为公,以利为私,致使公私关系长期处于不共戴天的对立紧张状态。中国传统“公”观念的五大类型:1、朝廷、政府、公家;2、普遍、全体、尤其指普遍的人类福祉或普遍平等的心态;(一)主张“废私立公”,认为公私是对立的,不能并存。“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五蠹》“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汗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
——《饰邪》(二)以个人的私利和君主、国家的公利,来解释公私区别。断言为公的行为是善的,为私的行为是恶的。(三)明于公私之分。“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殆。故公私有分。”列举八种损公济私的行为“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行惠取众谓之得民。”“不弃者,吏有奸也。仁人者,公财损也。君子者,民难使也。有行者,法制毁也。有侠者,官职旷也。高傲者,民不事也。刚材者,令不行也。得民者,君上孤也。此八者,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败也。”五、社会与政治关系论韩非认为人以私利至上,互相利用。他站在君主立场,为统治者设计一整套维护其既得权益的权术。君主与民众的利益相冲突。韩非认为对社会治理是否有益标准,看能否耕战。五、社会与政治关系论
韩非赋予政治至高无上的地位,希望把一切社会力量都纳入到对政治有利的方向上来。韩非把政治和社会看成是分离乃至对立的,所以其价值取向是与一般人的价值取向相反。社会是虚无的,政治才是真实的。理想中的社会,是只有富强,而文化、商业、道德、伦理没有地位的社会。五、社会与政治关系论
韩非法家思想大体上只是谋求无限扩张统治者的政治权力。认为权力的大小要视被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置于自己的控制下。控制所凭借的手段是赏罚。韩非所确定的是非善恶标准,以能否控制他人而定。以下层社会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统治者的安逸。五、社会管理思想社会控制要用法,治理社会的策略以法为核心:第一,遵循社会进化的规律,从当时社会问题出发,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社会管理思想第二,要以法用人。要用法度选拔人才,用法度来衡量功劳。第三,要以法制定社会契约。主张守信用,“信名,信事,信义”,其信用是以法为依据并依法实行的,“信用”具有社会契约的性质。五、社会管理思想第四,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反对施贫救困,以“法”解决社会问题。第五,以封建君主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
六、社会治乱变迁(社会变迁思想)
1、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反对“是古非今”的社会历史学家。认为社会变迁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的进程。韩非认为古代不足取法“先王不足法”“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gun)、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古人轻易辞让(禅让)原因:(1)“人民少而财有余”(2)居高位者尽义务多,得利益少(苦差事)。
六、社会治乱变迁(社会变迁思想)
2、韩非认为社会环境与社会状况都是变动不定的,所以治理社会的方法也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有相当的改变。3、韩非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划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战国争霸靠实力——秦奖励耕战3、韩非认为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类生活资料的多少与社会人口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社会变迁思想评价积极:韩非较多关注到社会演进的分别性和差异性。认为现实社会状况已不同于古代,用古代的社会治理方案来治理当今社会,无异于守株待兔。韩非的社会进化观是积极向上的,重视现实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强调从现实社会出发设计社会治理方案。消极:忽视了社会进化的继承性。将“仁义道德”视为不适用于后世的多余之物,未免偏激。七、理想社会模式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构想了一个法家的理想社会模式,其特点:第一,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理想社会模式第二,理想社会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纽带。有法则行,令行禁止,人人守法,不讲仁义惠爱。理想社会模式第三,理想社会中人人将守法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而待令,而无是非。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理想社会模式第四,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计算社会”。人人都在各自计算,社会也按其计算给以报酬,但报酬须通过“法”来实现。人际关系是一种在法的天枰上平等的交换关系。结果人人私欲得到满足,富国强兵,对社会、君主和个人都有利。理想社会模式第五,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韩非认为只有严格按法办事,就能做到各处其宜,各尽其能,社会就能出现“无为”、“无事”的局面。“正明法,陈严刑”,可“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最终达到“强不凌弱,众不暴寡”的太平治世。韩非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制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地主阶级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依据的。韩非的理想社会是集中反映了战国末期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总结
第一,韩非社会思想的来源1、韩非自称其思想是结合了商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术”。‘‘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法对付民众,术驾驭群臣。韩非社会思想的来源
2、韩非受荀子“法后王”思想的影响,主张“儒以文乱法”,认为学术文化有害于法律,主张从根本上禁绝学术活动,比荀子更激进。秦始皇“焚书坑儒”韩非社会思想的来源
3、韩非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引申吸收了老子思想中“权谋数术”成分的影响,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杭州中学分班考数学试卷
- 淮安九年级期末数学试卷
- 贵港三模数学试卷
- 健康管理师课件讲义
-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中物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锡铅焊丝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健康社区课件
- 2025年中国微信营销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预测报告
- 花椒加工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维生素B12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常用母材与焊材选用表
- 2025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限公司校园招聘高频考题难、易错点及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热射病的护理
- 2025年电子束蒸发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浙江临海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小学英语学科融合教学心得体会
- 《高级工程师施工管理》课件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课件
- 2025-2030中国不锈钢材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道路运输安全员核心备考题库(含典型题、重点题)
- 康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