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贵阳市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卷(一)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5.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富
逢年过节,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了,这种现象被概括为一个略显刺耳的名词一一“断亲”。“断
亲”的对象不仅包括家族中的旁系长辈,很大一部分也指向年龄、辈分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从儒家
五伦的视角看,这一意义上的“断亲”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各种伦理角色关系的升降变化。
儒家重视人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构成了五种最为重要的人伦关系,是为五伦。在儒家五伦
中,朋友一伦最为特殊,表现为关系的平等性、选择性和开放性。传统五伦中的其他四伦(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都具有上下尊卑之分,唯独朋友一伦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因志同道合而交往,体现自主选
择,具有双向对等的互动意义。在古代,朋友一伦往往被视为五伦之末,甚至其进入五伦的合理性也被质
疑。自晚明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自由讲学之风的兴盛,友伦在儒家五伦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明人
顾大韶认为,朋友一伦“以心相属”,应置于五伦之首。晚清以来,学者反思儒学传统之弊病,对君臣、
父子乃至夫妇之伦批评甚力,唯独对友伦称赞有加。谭嗣同认为,唯有友伦建立在朋友间自由、平等人格
之基础上,主张建立“朋友一伦论”,以友伦为核心重建伦理秩序。
现代社会中朋友一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平等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质,主导了人际关系构建的基本模
式。传统五伦之中,朋友之伦与兄弟之伦有颇多近似之处,所谓好友如兄弟,而在“断亲”现象中,我们
又看到了一种“兄弟友伦化”的趋势,即以朋友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定义、选择同龄同辈的堂(表)兄弟
姐妹关系。在同辈关系中,当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单纯依赖血缘关系
的绑定。
需要注意的是,“兄弟友伦化”并不意味着否定血缘关系在同辈交往中的意义,也绝非对兄弟姐妹关系的
排斥,而是说它不再是一种决定性、优先性的原则。不少有“断亲”经历的年轻人也会提到,他们并非排
斥血缘关系,兄弟一伦依然享有天然的人际交往优先性,只不过它不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而是被放置在
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之中来取舍。由此可见,从儒家五伦的视角看,同辈亲
属之间的所谓“断亲”,实质上意味着兄弟一伦的友伦化,它既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儒学发
展的内在走向。
(摘编自顾家宁《传统:断裂抑或重构一一年轻人“断亲”的背后》)
材料二:
如果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看待“断亲”,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的目的,个体断掉的是那些非主观选择的、
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亲近的是在经济与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在这样良
性的亲属关系维系中,双方都能得到经济属性与情感属性的“报酬”。
根据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随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兼容,家族主义必然会产生个体化转向。中国传
统社会盛行家族主义,家族是抵抗自然风险的基础,家庭是中国人的中心价值,也是世代延续的形式,当
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通常以家庭利益为重。当代社会的家庭则多是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个
体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而是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如同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
体化》中所指出的那样:“去传统化、脱嵌、通过书写自己的人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无法抗拒
的更加独立和个人主义的压力,也同样发生在中国的个体身上。”这是“社会一个体”指向的个体化描述。
当然,个体化的转向并不意味着完全去传统化,家庭传统亲情观念中温暖人心的思念、寄托与回望仍旧牵
扯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个体也正是在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充盈之下,才显得更为丰满,“家庭一
个体”指向之间,在社会个体化与家庭亲情观念的双重作用下,活在自由与决定交织中的我们,才显得更
有张力。
在家庭内部可以发现,亲人间会经常互动,家庭与亲属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虽然二者相互影
响,但由于亲属关系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家庭互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亲属关系可能还是以之前习惯的方
式继续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年轻人选择“断亲”,但年长一代始终难以接受亲属关系
的疏离,因为亲属关系的能动性在他们那里并没有得以转换。
从“个体一社会”的指向来看,“断亲”的背后存在着青年对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
网络的结构性重塑。重塑的背后,是通过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观测,人们在记认亲属时不再遵照同
一体系,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亲属关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
“断亲”体现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的拉扯,但如果把视角拉远,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背后,
更是个体性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人不仅是一切社交关系的总和,也是恩情与亏欠的乘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
活方式与追求。
(摘编自陈友华等《“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与同龄同辈的亲戚“断亲”,转而与朋友交往,这是现代社会的趋势,也是儒家五伦的创新性
发展。
B.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背景、价值取向等因素正在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年轻人选择同伴的主要考量
因素。
C.年轻人虽断掉了一些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但仍会维系在经济与情感上给双方都能带来慰藉的良性亲属
关系。
D.年轻人之所以选择“断亲”,是因为这些亲戚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一年到头都难见一面,缺乏情感
基础。
2.根据材料二,填入下图序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1相支.客门「④n
社会、家庭与个人的亲属关系三角形理论框架
A.①理性选择与交换②传统亲情观念③距离④相互影响
B.①亲情维系的选择②感性理性选择③距离④相互疏离
C.①理性选择与交换②感性理性选择③维系关系④相互疏离
D.①亲情维系的选择②传统亲情观念③维系关系④相互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友之伦与兄弟之伦的地位变化,既与二者有颇多近似之处相关,也与社会发展变迁和文明进步相关。
B.以个体为中心,依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与其他亲属关系的远近,这种关系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
C.“断亲”让人们失去了亲情、友情,但人们会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建构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D.亲属关系的良性维系,在未来可能会更多地建立在兴趣爱好、事业追求、价值取向等相近的基础之上。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断亲”下一个简要的定义,必须包含断亲的目的、表现及影响等信息。
5.当代年轻人中的“断亲”现象折射出哪些社会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2
1.C2.A3.C
4.“断亲”是个体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目的,更多考虑个人利益,主动疏远那些非主观选择、很少见面
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对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结构性重塑,使亲属关系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的一种社
会现象。
5.①各种伦理角色关系发生变化。“兄弟友伦化”倾向明显,血缘关系不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年轻人
更倾向于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
②家族主义产生个体化转向。年轻人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彰显个
性与独立。
③社会关系发生结构性重塑。在个体性与传统文化环境的博弈中,年轻人重构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
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重新找寻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断亲”现象展开,从儒家五伦和社会交换理论的双重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材
料一通过儒家五伦的演变,分析了朋友之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提升,以及“兄弟友伦化”趋势,指出年
轻人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依赖血缘关系。材料二则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强调“断
亲”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个体更注重经济与情感的双重慰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年轻人与同龄同辈的亲戚'断亲’,转而与朋友交往,这是现代社会的趋势”错误,由材料一“'断
亲’的对象不仅包括家族中的旁系长辈,很大一部分也指向年龄、辈分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可知,
年轻人并不是完全“与同龄同辈的亲戚'断亲',转而与朋友交往”,且“兄弟友伦化”才是“现代社会
的趋势”。
B.“取代血缘关系”“主要考量因素”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不少年轻人“并非排斥血缘关系”,在选
择同伴时是在多种因素中综合考量加以取舍的。
D.归因单一,“断亲”与否不只考虑“情感基础”,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①处应为“理性选择与交换”,材料二第1段提到个体的“断”和“亲”都是“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的
目的”,而不是出于“亲情维系的选择”;
第②处应为“传统亲情观念”,第3段“家庭传统亲情观念……牵扯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体现的
是家庭对个体的作用,而“感性理性选择”体现的是个体对家庭的作用;
第③处应为“距离”,第5段阐述“个体一社会”的指向时,强调个体“通过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
观测”,即“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而不是单纯要“维系关系”;
第④处应为“相互影响”,由第4段述可知,家庭与亲属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相
互影响”,而非“相互疏离”。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C.“让人们失去了亲情、友情”推断无据。“断亲”未必会让人失去亲情、友情,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
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这种现象被概括为一个略显刺耳的名词一一‘断亲'”可确定句子主干:“断亲”是一种社会现象。
3
再筛选关于概念的重要相关信息。如“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的目的,个体断掉的是那些非主观选择的、一
年都未必能见一次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断亲’的背后存在着青年对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
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性重塑……亲属关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从目的
角度整合为“个体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目的,更多考虑个人利益”,从方法角度整合为“主动疏远那些非
主观选择、很少见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从结果角度“对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结构性重塑,使亲属关
系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
整个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文中有“‘断亲’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各种伦理角色关系的升降变化”,可知各种伦理角色关系发生变化。
“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兄弟友伦化’的趋势”“当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
非单纯依赖血缘关系的绑定”,“兄弟友伦化”倾向明显,血缘关系不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年轻人更倾
向于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
②文中有“随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兼容,家族主义必然会产生个体化转向”“当代社会的家庭则
多是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个体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而是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过自己的生活'”
“无法抗拒的更加独立和个人主义的压力”,可知家族主义产生个体化转向。年轻人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
族利益,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彰显个性与独立。
③文中有“‘断亲’的背后存在着青年对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性重塑。
重塑的背后,是通过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观测,人们在记认亲属时不再遵照同一体系,而是根据利
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可知社会关系发生结构性重塑。在个体性与传统文化环境的博弈中,年轻
人重构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重新找寻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石竹书
方寸
时已立冬,阳光以及空气越来越清冷。我缩着脖子在院子里晒衣服,秋风不时携着落叶经过,我不知道手
和脚哪个更凉。
挂好最后一件衣服,我搓着手准备回屋抱个热水杯。刚一转身,瞥见你绽放在一丛冷翠中。三朵,小小的,
冷白色,那么不起眼,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白色中的那抹粉。
在这百花凋零唯有菊花灿的季节,你居然还在开。不知怎么,看到你,裹了云朵棉的太阳似乎都不那么冷
了。
儿时,不知你叫石竹,只见你漫山遍野开放。三角长眉叶,短节小绿梗,粉红或紫红色花瓣,一丛丛,一
捧捧,星星点点布在翠绿山坡,煞是亮眼。每次行走山间,我都会采你一把。回家后找个干净的罐头瓶子
插进去,一山的清风丽阳就在家里漫延开来。
要说带你去最多的地方,应是坟莹。母亲的爷爷的坟莹,应该是我们一起去的第一个坟莹。
那年我只四五岁,还未上学,跟着母亲走在南塘的山路上。母亲的脚步很快,我跟得很吃力,脚下的小石
子很调皮,时不时绊我一个翘起。母亲并不在意,只是一再催我快点儿。你撒了很多或粉或紫的小花,别
在山坡草发上。有风吹过,你朝我眨眼睛,似是在问我美不美,又像是让我停下跟你玩。我没答话,也没
停留。我虽年幼也知道那天不同往日,母亲不是普通地回娘家,我也不是一般地串姥姥门。
母亲突然停住脚。我仰头看她,她四下看草地。“掐一把吧。"她说。我呆愣。“掐一把花。”她这样说
我才明白。我低头扫视草地,看着星星点点的你。“一会儿带到坟上给你太姥爷。"母亲又说。
我没有立刻把你拢在手中,却想起一件往事。
4
我握着你跑进屋里,拿起水瓢从瓮里舀起半瓢凉水,一饮而尽。我抹一把嘴唇正畅快,一声断喝炸响:“就
知道跑!就不能慢慢地?"我一扭头,撞上太姥爷的双眼。他躺在炕上,头朝外,正斜仰头盯视着我,目
光炯炯。
我忘了当时自己有没有应答,只记得快速跑了出去。我从小怕他,哪怕他瘫痪在炕只能躺着,尤其屋里没
有别人时。不光我,我们小孩子都怕他。他在的时候,气压总是很低,我们大气不敢喘,缩在母亲或姥姥
身后,恨不得隐身,生怕对上他的目光。母亲却跟他很亲近,常回去看他,家里有点儿好吃的都要留给他。
每次回来,太姥爷给她的更多。
太姥爷一向严厉,从没见他笑过,从姥爷、二姥爷、三姥爷到姥姥、姨舅们,谁见了他都是恭肃严谨模样。
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村里威望也很高,不论集体还是谁家有难办的事情,尤其是家族纠纷,都来找他定盘
论断。我见过几次那场面,在外面吵得不可开交的人到了太姥爷跟前便敛了容,各自分说。太姥爷正襟端
坐,面无表情,罕言寡语,但凡说出话来,声调不见怎么高,语速也不见怎么快,却似乎很有分量,大家
都是一脸信服表情。
上学后学习“德高望重”这个成语时,我一下子想到他。
后来我很快拢你入手,一大捧,我们一起赶路。不知是不是你的花色和香味,勾起山风舞荡和鸟儿鸣叫,
母亲的脚步依然迅疾,却似乎不再那么沉重。我们没有进姥姥村,而是从村后直上火山塔,老远便看到一
撮人聚在半山腰。等各种吃食、香火摆好,母亲让我把你奉上。你的绿,你的红,你的直节,点亮了整个
坟头。后来你又点亮了太姥姥、姥爷、小舅舅的坟头。
前几年搬了家,我买了一些你的种子,洒在花圃里。你应该与我怀着同样的期待,所以尽情释放着蓬勃的
生命力,把绿意展弄得盎然,把花儿开放得绚烂又芬芳。我常常蹲在你的身旁,凝望你用葱郁酿就的株秀
华锦。风来你轻摇,绵柔的话语带着馥郁的甜馨沁入我的心脾。
你说:“又是一年春夏,多好。”阳光烘着后背,暖暖的,似在说好。
“我不是去年的我,你也不是去年的你。我们都不是当年的我们了。"你又说。旁边一棵新竹摇啊摇,我
沉默。
“那些坟头,不论年月,只要你还记得,我就去过,他们也就没有幻灭。向死而生的旅程有长有短,有深
湖浅海,也有云蒸霞蔚,个中滋味可堪品味?其实最终,还是个人滋味个人品,你要先关照好自己。”风
走了,你的芳馥更加浓郁,话也似乎更多了。
我抬眼看了看正午的骄阳,然后低眉垂眼,黑暗中只有一颗闪亮的太阳。“你为何叫石竹?"我问。
“你问我?”一股风打着旋儿从栏杆俯冲下来,被楼墙一逼扑到我脸上,就像你的一声嗤笑,“我们向来
就是这么生这么长,谁曾给自己起个名字?只有你们人类,见了什么就爱给命个名儿,总想为人所用。摆
弄见过的,探索没见过的,又嚷嚷保护快要看不见的。”一向平和沉馥的你,此刻竟有些激动,左摇右晃
跟风打起太极。
“称我为竹,或许因为我的茎秆直立、膨大、有节,叶子又是青绿色,单叶对生,有些倒三角。前面加个
‘石’字,或许因为我一般长在山间坡地,尤其石头缝里,总是跟岩石为伴吧。你把风团进丛心,掘进土
里,慢慢平静下来,缓缓地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板桥先生吟诵的原来竟是你
不成?可我总是多愁善感,伤春悲秋,亲人的离世尤其让我难煎难熬。
你说得对,只要我记得,他们就还在。我要关照好自己,只管生长,拔节向上。风会带来他们的消息,阳
光会把他们的能量赋予我,像你一样开放,芬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院里缩手缩脚地晾完衣服准备回屋
瞬间,“我”瞥见一丛冷翠中零星的几朵石竹,白中带着些不易觉察的粉。
B.儿时的“我”虽不知野花叫石竹,却认真观察其叶形、梗状、花色和长势并采摘回家,表明“我”对
石竹的喜爱。
5
C.去南塘祭奠太姥爷的路上,“我”被石子绊了一个翅起,母亲非但不心疼反而催促“我”快点,表明
母亲赶路心切。
D.石竹告诉“我”,世间万物向死而生的旅程各有不同,我们只需关照好自己,个人滋味个人品,不必
去理会他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百花凋零唯有菊花灿的秋冬时节,石竹竟然还在开放,此处以衬托的方式,表明石竹具有如菊花般
顽强的生命力。
B.寒风吹过,石竹朝“我”眨眼,问“我”美否,留“我”玩耍,这种人格化的描写寄托了“我”对石
竹独特的情感。
C.“我没有立刻把你拢在手中,却想起一件往事”,这句话既承接母亲让“我”采摘石竹之事,又引出
对太姥爷的追忆。
D.本文以石竹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我”与石竹相关的人和事,内容充实,情感饱满,富含深
刻的人生哲理。
8.作者为什么在文末引用郑板桥的诗歌《竹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段落游离于本文的主题之外,你认同吗?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6.D7.D
8.
①石竹与板桥先生笔下的石中竹一样都顽强地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引用此诗讴歌石竹顽强坚韧的精神;
②表明“我”希望从石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直面亲人的离世;
③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9.示例一:认同。
①本文展现的是石竹所承载的“我”个人的成长记忆和生命感悟;
②本段是借石竹的口吻表现人类对肆意命名、随意摆弄和总想探索万物等行为的自我反思;
③这种反思分散了文章的核心表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示例二:不认同。
①本文不仅展现石竹所承载的“我”个人的成长记忆和生命感悟,更是通过石竹来探索生命、自然以及人
类自身的存在意义;
②本段是借石竹的口吻表现人类对肆意命名、随意摆弄和总想探索万物等行为的自我反思。
③这种反思是将个人与石竹
情感联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探讨,表达了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思考,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以“石竹”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作者与石竹之间的情感纽带
及其对生命、亲情的深刻思考。文章以立冬为背景,通过石竹的顽强生长,象征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作
者通过对儿时采摘石竹、祭奠亲人等场景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文章语言优美,
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尤其是结尾引用郑板桥的《竹石》,进一步升华了主
题,强调了石竹所象征的坚韧精神与生命的力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D.“我们只需关照好自己,个人滋味个人品,不必去理会他人”错误,由“那些坟头,不论年月,只要你
还记得,我就去过,他们也就没有幻灭。向死而生的旅程有长有短,有深湖浅海,也有云蒸霞蔚,个中滋
味可堪品味?其实最终,还是个人滋味个人品,你要先关照好自己”可知,石竹告诉“我”,关照好自己,
不要忘记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让他们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而不是“不必去理会他人”。
故选D。
6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我‘与石竹相关的人和事”错误,本文由现实到回忆,再由回忆到现实,并非
完全按时间顺序行文。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知,这首诗原本描绘的
是竹子在岩石缝中顽强生长的情景,与文中石竹的生长环境相似。由“前面加个‘石'字,或许因为我一
般长在山间坡地,尤其石头缝里,总是跟岩石为伴吧”可知,石竹也生长在山间坡地,尤其石头缝里,总
是跟岩石为伴。引用此诗,首先是对石竹顽强坚韧精神的讴歌,强调其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茁壮成长。
②文中提到,“我要关照好自己,只管生长,拔节向上。风会带来他们的消息,阳光会把他们的能量赋予
我,像你一样开放,芬芳”,这表明,作者在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时,希望从石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像
石竹一样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直面亲人的离世。引用《竹石》一诗,正是为了表达这种从石竹身上汲
取力量的愿望。
③引用郑板桥的诗歌《竹石》,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诗歌的引用增加了文章
的文学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提升了文章的整体艺术效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示例一?认同。
①由“儿时,不知你叫石竹,只见你漫山遍野开放……每次行走山间,我都会采你一把……母亲的脚步依
然迅疾,却似乎不再那么沉重……我常常蹲在你的身旁,凝望你用葱郁酿就的株秀华锦……”可知,文章
主要通过石竹这一意象,串联起“我”童年的记忆、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这些都是围绕“我”
的个人经历展开的。
②由“我们向来就是这么生这么长,谁曾给自己起个名字?只有你们人类,见了什么就爱给命个名儿,总
想为人所用。摆弄见过的,探索没见过的,又嚷嚷保护快要看不见的”可知,这一段主要是石竹对人类行
为的批评和反思,与“我”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表达相比,显得有些游离。
③文章的核心是通过石竹来表达“我”对亲人、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而这一段的反思虽然深刻,但更
多地是对人类行为的批判,偏离了文章通过石竹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生命感悟的主题。
示例二:不认同。
①由“我说:'又是一年春夏,多好。‘阳光烘着后背,暖暖的,似在说好。‘我不是去年的我,你也不
是去年的你。我们都不是当年的我们了’”可知,文章不仅通过石竹回忆了“我”的成长经历和生命感悟,
还通过石竹的口吻探讨了生命的变迁和存在的意义。
②由“我们向来就是这么生这么长,谁曾给自己起个名字?只有你们人类,见了什么就爱给命个名儿,总
想为人所用。摆弄见过的,探索没见过的,又嚷嚷保护快要看不见的”可知,这一段通过石竹的口吻,对
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与文章的主题紧密相关。
③通过石竹的反思,文章从个人的成长记忆和生命感悟,拓展到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
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呼吁,这种反思不仅没有偏离主题,反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具有更广泛的意
义和深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7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节选自《周易•系辞》)
材料二: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
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
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赵襄子遣新稚穆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挂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
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
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注】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材料三: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若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秦始皇初亦平六国
据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实可为诫。公等宜念公忘私,则荣名高位,可以克终其美。”魏征对曰:“臣闻
之,战胜易,守胜难。陛下深思远虑,安不忘危,功业既彰,德教复洽,恒以此为政,宗社无由倾败矣。”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曰:“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
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能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
征对日:“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陛下圣德玄远,居
安思危,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慎终》)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始皇初A亦平B六国C据有四海D及末E年不能善守F实G可为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意为危险,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日”的“危”意思不同。
B.谒,意为拜见,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生以乡人子谒余”的“谒”意思相同。
C.克,文中意为能够,与成语“克勤克俭”“克己奉公”中的“克”意思不同。
D.伏,表示恭敬,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主越强大越恐惧,因为强大是由于侵削邻国、战胜敌国,而侵削邻国、战胜敌国会招致很多怨恨憎
恶,所以贤主处处小心谨慎。
B.齐荆吴越四国都曾取得过胜利,但最终灭亡,孔子力大能举起城门门闩,却未凭借力大使自己闻名,
这些都源于不懂得持胜之道。
C.唐太宗担心,爱护体恤的百姓没有得到恰当的安置,自己骄矜放纵、喜怒超过一定限度,以致会失去
天下,所以他常怀忧惧之心。
D.唐太宗认为平定天下后如果君主缺少谋划,那么功业将难以保全,魏征也认为取胜容易而持胜难,要
想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
14.孔子为什么预言赵氏将会昌盛?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
8
【答案】
10.CDF11.C12.B
13.(1)因此君子应该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忘危险,存在的时候不忘灭亡,太平的时候不忘动乱,凭借
这些才能使自身平安、使国家得到保全。
(2)贤良的人能够节制感情欲望,不让它们超过限度;愚昧的人放纵感情欲望,大都导致失去安身之处。
14.①孔子认君子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全自己,使国家长治久安。
②赵襄子在取得胜利后,不仅没有沾沾自喜,而且心怀忧惧,担心赵氏德行不够,将会招致祸患,这正是
居安思危的表现。因此,孔子预言赵氏将会昌盛。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均围绕“居安思危”的主题展开,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材料一通
过孔子的话,强调君子在安定中不忘危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材料二以贤主为例,说明强大时更应谨慎,
胜而不骄,持胜之道在于深谋远虑;材料三则通过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进一步阐明了守成之难,提醒统
治者应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三篇材料相互呼应,共同强调了在治国过程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的精髓。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始皇当初也曾平定六国,据有四海,到了晚年却不能行善政以保住江山,实在值得引以为诫。
“秦始皇初亦平六国”,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C处断开;
“据有四海”,省略主语,动宾结构,D处断开;
“及末年不能善守”,偏正结构的谓语,省略主语,F处断开。
故选CDF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危”,危险/端正。句意: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就想到危险。/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
并向客人询问。
B.正确。句意: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拜见襄子。/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C.错误。“克勤克俭”中的“克”意为能够,与材料中的“克”意思相同;“克己奉公”中的“克”意为
约束,与材料中的“克”意思不同。句意:就能完美地保持到最后。/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克制自己的
私心,一心为公。
D.正确。句意:希望陛下经常能够自我克制。/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却未凭借力大使自己闻名,这些都源于不懂得持胜之道”错,原文为“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
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是说孔子力大能举起城门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是因为他
懂得持胜之道。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治”,社会太平;“保”,保全。
(2)“节”,节制;“纵”,放纵;“失所”,失去安身之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9
(1)文中提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可知孔子认为
君子只有居安思危,才能保全自己,使国家长治久安。
(2)根据“襄子方食拉饭,有忧色”“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
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可知赵襄子在取得胜利后,不仅没有沾沾自喜,而且心怀忧惧,
担心赵氏德行不够,将会招致祸患,这正是居安思危的表现。因此,孔子预言赵氏将会昌盛。
参考译文:
材料一富
孔子说:“凡是倾危的,都是曾经逸乐安居其位的;凡是灭亡的,都是曾经自以为长保生存的;凡是败乱
的,都是曾经自恃天下太平的。因此君子应该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忘危险,存在的时候不忘灭亡,太平的
时候不忘动乱,凭借这些才能使自身平安、使国家得到保全。”
材料二:
贤明的君主,土地越广大越感到恐惧,力量越强盛越感到害怕。凡土地广大的,都是侵削邻国的结果;力
量强盛的,都是战胜敌国的结果。战胜敌国,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侵削邻国,就会招致很多憎恶。憎恶你
的多了,怨恨你的多了,国家虽然强大,怎么能不恐惧?怎么能不害怕?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平安的时候就
想到危险,在显赫的时候就想到困窘,在有所得的时候就想到有所失。《周书》上说:“就像面临深渊一
样,就像脚踩薄冰一样。”这是说做事情要小心谨慎。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中人两座城池。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拜见襄子,襄子正在吃拉
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
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狂风暴雨,在中午也
只是短暂的存在。现在我们赵氏没有蓄积盛德,一下子攻下两座城,恐怕我就要灭亡了!”孔子听到这件
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忧虑是走向昌盛的原因,得意是导致灭亡的原因。取得胜利不是困难的事,保持住胜利才是困难的事。贤
明的君主依照这种认识,保持住胜利,所以他的福分能传到子孙后代。齐国、楚国、吴国、越国,都曾经
胜利过,可是最终都遭到了灭亡,这是因为它们不懂得如何保持胜利啊!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
孔子力气那样大,能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肯以力气大闻名天下。墨子善于攻城守城,使公输般折服,
却不肯以善于用兵被人知晓。善于保持胜利的人,能有办法使弱小变成强大。
材料三:
贞观十四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平定天下,我虽然做到了,如果守天下时政策失误,功业仍然难以
保持。秦始皇当初也曾平定六国,据有四海,到了晚年却不能行善政以保住江山,实在值得引以为诫。你
们应当想着国家,忘掉私利,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崇高的爵位,就能完美地保持到最后。”魏征回答说:“臣
听说,夺取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陛下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功业已很显著,道德教化又和谐融洽,
长期这样处理政事,国家就没有理由倾覆败亡。”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魏征说:“我观察近古帝王,有传帝位至十代的,也有传位一代两代的,也有自己取
得又自己失去的。我之所以经常感到忧虑恐惧,有时是因为担心爱护体恤百姓没有使他们得到恰当的安置,
有时是因为担心心里产生骄矜放纵的念头,高兴和愤怒超过正常的限度。然而我不能自己察觉得到,你可
以为我指出来,我一定把它当作行动的准则。”魏征回答说:“嗜、欲、喜、怒的情感,贤良的人和愚昧
的人都一样。贤良的人能够节制感情欲望,不让它超过限度;愚昧的人放纵感情欲望,大都导致失去安身
之处。陛下圣明,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希望陛下经常能够自我克制,以保全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代
的基业就有了依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小题。
幽州秋日听王昭仪①琴
汪元量②
瑶池宴罢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迟。
10
弹到急时声不乱,曲当终处意尤奇。
雪深沙磺王婿③怨,月满关山蔡琰④悲。
羁客相看默无语,一襟秋思自心知。
【注】①王昭仪,南宋末年宫廷女官,临安沦陷后被俘往元都。②汪元量,南宋末年诗人,临安陷落后被
俘往元都。③王婿,王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匈奴。④蔡琰,蔡文姬,汉末为董卓部将所虏,后
嫁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十二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王昭仪拂拭琴弦的情景,繁华落幕,她轻抚琴弦,落指迟疑,似有满腔心事。
B.颔联直接描写琴音,从曲中节奏与曲终意境两个方面,展现了王昭仪弹琴技艺的高超
C.颈联由琴音联想到与弹奏者遭遇相似的王、蔡琰,给人以跨越时空、古今同悲之感。
D.尾联中的“羁客”是诗人自己,“默无语”表现了诗人被琴音触动而陷入沉默的情态。
16.本诗尾联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都艺术地表现了音乐结束时的场
景。请从意境和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二者异同。
【答案】
15.D
16.意境方面--
同:本诗尾联与白诗这两句都营造了静谧的意境。
异:汪诗尾联静中含悲,着力突出的是羁客的悲愁;白诗两句则宁静幽远,着重表现的是对琵琶女高超技
艺的赞美。
手法方面
同:在描写手法上,汪诗“默无语”与白诗“悄无言”都通过听众感受来侧面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异:在抒情方式上,汪诗“一襟秋思自心知”直抒胸臆,抒发羁客由琴音引发的悲愁;白诗“唯见江心秋
月白”则间接抒情,通过静谧的江心秋月表达了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
【解析】
【导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王昭仪弹琴的情景,琴音中透露出她内心的哀怨与悲凉。诗中运用了丰
富的意象和典故,如“瑶池宴罢”“雪深沙磺”“月满关山”,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悲凉氛围。尾联的
“羁客相看默无语”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王昭仪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感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尾联中的‘羁客’是诗人自己”“‘默无语’表现了诗人……”错,由诗人和王昭仪的身世及“相看”
二字可知,“羁客”不仅仅指诗人自己,“默无语”的也不只是诗人自己。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意境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意境方面
相同点:
本诗尾联“羁客相看默无语,一襟秋思自心知”描绘了羁客们听完琴音后默默无言的场景,周围环境是安
静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了听完琵琶曲后,东船西舫都安静下来,
只有江心的秋月泛着白光,同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所以二者都营造了静谧的意境。
不同点:
汪诗中,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汪元量和王昭仪都是南宋灭亡后被掳往元都的羁客,在幽州秋日听琴,“秋思”
不仅仅是秋天的思绪,更包含了亡国之痛、羁旅之愁等复杂情感,“静”中蕴含着深深的悲愁。白诗中,
11
“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宁静幽远的画面,将琵琶女演奏结束后的氛围烘托得极为美妙,此时人们还沉浸
在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中,着重表现的是对琵琶女技艺的赞美,没有明显的悲愁情绪。
手法方面
相同点:汪诗中“羁客相看默无语”,写羁客们听完琴后默默无言,从听众的反应来表现琴音的感染力,
让听众沉浸其中,说不出话来。白诗中“东船西舫悄无言”,通过描写周围船上的人都安静下来,从侧面
体现了琵琶曲的动人,使听众都沉浸在音乐之中,所以二者都通过听众感受来侧面表现音乐的感染力。
不同点:汪诗“一襟秋思自心知”直接表明心中满是秋思,直接抒发了羁客们听琴后内心的悲愁,是直抒
胸臆的抒情方式。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描写江心秋月的静谧景象,让读
者从这一画面中去体会、感受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等情感,属于间接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游乐时要保持理性、节制欲望,做事时要警惕懈怠、善始善终,正如《谏太宗十
思疏》所说:",
(2)小张出国后常用《陈情表》中“,”两句来自嘲自己孤单、缺少
心灵安慰的情形。
(3)“孤城”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营造苍凉的意境,如“,”。
【答案】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③.茕茕孑立④.形影相吊⑤.大漠
穷秋塞草腓⑥.孤城落日斗兵稀(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青海长云
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茕”“孑”“腓”“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斗拱由斗、拱及昂组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传递荷载,使屋
檐出檐更加深远,同时因其构造精巧、造型美观而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此外,(),普通民房不能使
用斗拱。
斗拱的样式发展和功能演变,既与力学需求、①有关,也与②、建材变化有关。早期,人们将横梁相
互交叉搭在柱子上,延伸至室外以承托屋檐,解决了大空间产生的力学需求问题一一这便是斗拱的萌芽。
后来,交叉结构逐渐演变成挑梁结构,形成最初的斗拱样式。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己经完备,形成了较
为规范的斗拱系列。唐人追求建筑雄壮磅礴的气势感,这使得斗拱的样式硕大且逐渐复杂。不同于唐人审
美,宋人追捧结构构件的小巧秀气,斗拱开始作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性构件,其尺寸逐渐缩小。营造技术
的发展使斗拱既能满足力学性能的需求,又具有精致感。在唐宋之后,斗拱开始走向弱化结构作用而强调
装饰性的道路。明清时期,木材作为建材因其自身缺陷在建筑建造中使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木质斗拱较
少作为力学性能构件。清时,梁不再穿插在斗拱中一一斗拱最终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
饰化的构件。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斗拱也常用于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是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物
B.斗拱也是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物,常用于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
C.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也会使用斗拱,因为它象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D.高级官式建筑和皇家建筑象征等级制度,因此也常使用斗拱来作为装饰物
19.请依据文本第二段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个短语不超过4个字。
【答案】
12
18.B
19.①审美变化②技术发展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文“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构件”的句式可知,“此外”后的句子应以“斗拱也是"开
头,故排除C、D;
“普通民房不能使用斗拱”紧承本句,可知本句后半句的内容应为斗拱使用的对象,故排除A。
故选B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文本内容来看,这两个空出与“力学需求”“建材变化”并列,共同说明斗拱的样式发展和功能演变与
什么有关。因此我们需要阅读后文内容,按照首句这四个并列短语的提示划分层次。
“早期,人们将横梁相互交叉搭在柱子上,延伸至室外以承托屋檐,解决了大空间产生的力学需求问题一
—这便是斗拱的萌芽”对应的是“力学需求”;
“唐人追求建筑雄壮磅礴的气势感,这使得斗拱的样式硕大且逐渐复杂。不同于唐人审美,宋人追捧结构
构件的小巧秀气,斗拱开始作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性构件,其尺寸逐渐缩小”,这表明斗拱样式的发展受
到了不同时期审美观念的影响。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促使斗拱在样式上有不同的呈现,所以①处填“审
美变化”;
“营造技术的发展使斗拱既能满足力学性能的需求,又具有精致感”以及“明清时期,木材作为建材因
其自身缺陷在建筑建造中使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木质斗拱较少作为力学性能构件”等内容,都体现了
技术发展对斗拱功能演变的作用。营造技术的进步影响了斗拱满足力学性能的方式,建材使用方面的技术
变化也使得斗拱的功能逐渐发生改变,从主要承担结构作用到后来成为装饰化构件,所以②处填“技术
发展”。
“明清时期,木材作为建材因其自身缺陷在建筑建造中使用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木质斗拱较少作为力学性
能构件”对应的是“建材变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傍晚,天空本来晴朗着,可是突然,一团连着一团的乌云从西南方向飞涌而出,它们气势宏大,像一支无
坚不催的铁甲部队,顷刻间横跨天际,占领了东北部的天空。荫云压顶,天色黯淡,它们却还嫌兵力不够,
继续增兵。天黑起来,一看,就是大暴雨要来了。果然,我刚把窗子关上,雷声轰隆隆响起,闪电在云层
中游鱼似的穿梭,暴雨已经来了。它们把玻璃窗打得僻啪僻啪响,像是放暴竹。我站在窗前,看了一眼楼
下的农家小院,发现鹅和鸭子都已回棚了,小黑狗也带着屡战屡败的狼狈回窝了。只有白狗,站在窗板下,
仿佛一位屡败屡战的勇士随时准备出发。
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一团连着一团的乌云在西南方向出现,它们气势宏大,顷刻间横跨天际,
占领了东北部的天空”,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反义倒错”现象,它以词语(短语)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依托,通过调整词
语(短语)内部原有的顺序,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语义。请仿照下面这组示例,另写两组词语(短语),并
解释语义。
示例:屡战屡败(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
屡败屡战(虽屡遭失败却从不气馁不退缩的生命姿态)
【答案】
20.“催”改为“摧”
13
“荫"改为"阴”
“暴”改为“爆”
21.示例:①原句用“飞涌而出”,赋予乌云以生命力和动感,突出乌云的密集和迅猛;改句用“出现”,
缺乏形象感。
②原文运用比喻,将飞涌而出的乌云比作无坚不摧的铁甲部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不可阻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监理工程师课件难度分析
- 郴州党校面试题及答案
- 血糖监测中的护理安全挑战
- 全身麻醉后的护理安全指南
- 2025年贵州省息烽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考试题带答案分析
- 漂浮性机械通气安全护理方案
- 输液过程中感染风险防控措施
- 2025年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答案
- 工程采购培训课件
- 工程资料学习课件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部队夏季行车安全
- Soul app用户体验分析市场调研分析报告PPT模板
- 《工程项目成本管控与核算》PPT讲义
- T∕CSPSTC 55-2020 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
- 第五部分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qsl配产配注
- 基金基础知识大全(课堂PPT)
- 计划生育门诊工作制度
-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题(共100道)》专题训练
- 《圆》导学案
- Python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