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全国甲卷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全国甲卷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全国甲卷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全国甲卷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全国甲卷地区适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一

(全国甲卷地区适用)

一(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

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

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

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

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日:“霸所以能自立者,

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着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

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或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

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

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

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

随,别无贰志。此剧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

日:“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

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日:“子义青州名

士,伊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

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

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谱,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

抗,泣日:“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

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

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

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

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

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答案】10.BDG

11.A12.C

13.(1)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

这样的事情。”

(2)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

“为……所”为被动句式,之间不断开,“奔”是下一句的谓语动词,承前共用主语“刘

备”,B处断开;

“于操”是介词结构,引出“奔”的对象,之间不断开,第一个“操”是介词“于”的

宾语,程昱为下一句的主语,D处断开;

“备有雄才”是“以”的宾语,“劝操图之”为独立的句子,承前省略主语程昱,G处

断开。

故选BDG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两个“藉”意思不同。“藉”,凭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众人的

力量成就大业。/即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太守立即派遣人

员跟随他前往。

C.正确。句意: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曹孟德)固然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

在又在哪里呢?

D.正确。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错误,根据原文“关、张、赵云,

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

志”可知,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患难相随,忠贞不渝的是关、张、赵云三人,

没有诸葛亮。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出”,交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者……也”,表判断。

(2)“汝”,你;“笃”,深厚;“负”,辜负。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

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

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

“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

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臧霸藏

匿起来。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

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发生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

毛晖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

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曹操叹息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

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孔融、许攸等人

都因嫌忌被杀。荀或一直是曹操的谋主,也因为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逼死。由此可见,

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于权宜之计,以应一时之需,这

就是所谓的以权术驾驭人。

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咨询大计,独有傅

岩立贤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

足之地时,这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

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解开。到托孤于诸葛亮时,刘备说:“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

则君自取之。”千载之下仍能见其肝胆相照,岂不是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

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以诚待人的效果。

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之处。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

绑缚,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

这是孙策得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逊那里,每次与刘禅、诸葛亮

通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委任如此,臣下有

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谗害,愤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

儿子陆抗,哭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作为

君主能自悔其过,像这样开诚布公地告知,谁能不感动流泪呢?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

这就是所说的以意气感人的表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

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

荆庄王猎于云梦,射随见,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

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日:“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竺,愿察之

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

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

日:“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

岁之本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日:,杀随见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

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于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

行矣。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到,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病,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然必杀挚也。“太子日:“何故?”文挚对日:“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

首强请日:“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卒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

患也。“文挚目:“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

挚至,不解屣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

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文挚竞死。

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非因怒回王回则回疾回不回可回治回怒封王[D则因挚©必回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缘故、原因。与《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的“故”意

思不同。

B.寿,名词,寿命。与《鸿门宴》“若入前为寿”的“寿”意思及用法均不同。

C.劝,文中指勤奋、勉励。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的“劝”意思不

同。

D.幸,文中指怜悯、哀怜。与《阿房官赋》“绳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

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主都痛恨那种侵暴劫夺的行为,然而自己的所作所为又不能不使这种行为发生。

这种行为发生时,圣明的君主能听进那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逆耳忠言。

B.申公子培抢在楚庄王之前把楚庄王射中的随咒夺走,楚庄王对申公子培的这种

侵暴劫夺的行为很生气,准备杀掉申公子培,但还是接受了左右的劝谏,没有杀

掉他。

C.借楚庄王封赏军功之际,申公子培的弟弟揭开了申公子培犯暴不敬之罪的忠诚

用意,楚庄王查验实情之后,丰厚地赏赐了申公子培的弟弟,称赞子培的忠诚为

穆行。

D.医者文挚为激怒齐王故意爽约,见到齐王后,又故意用不礼貌的行为和言语激

怒齐王,他明知用此法救活齐王,自己会获死,依然去做,是为了成全太子孝的

美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

(2)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

10.【答案】CHJ(每处1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句中的“怒”据前文是“使……怒”的意思,在这里应为“使齐王怒”,因而在两

个“怒王”后断开;“则”顺承连词引出结果,因而在“治”后断开。

11.【答案】D(3分)

【解析】“而望幸焉”的“幸”是“帝王到某处”之意。与本文的“幸”意思不同。

12.【答案】C(3分)

【解析】选项中“楚庄王……称赞子培的忠诚为穆行”错误,“称赞子培的忠诚为穆行”

并非楚庄王而是作者。

13•【答案】(1)(后来)楚国发动军队,(与晋国军队)在两棠交战,大胜晋军,回国之

后奖赏有功将士。(评分参考:兴,发动。介宾短语后置句。归,回国,回来。每点1

分,句意2分,共5分)

(2)(文挚)跟太子约定了(看病的日期),三次都不如期前往。齐王本来已经动怒了。

(评分参考:期,约定……的日期。不当,不如期,不恰当。固,本来。每点1分,句

意2分,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至忠之言不顺耳,逆人心,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谁能听取它?因此,贤明的君主

喜欢的,是不肖的君主要惩罚的。君主无一不痛恨侵暴劫夺的行径,然而自己的所作所

为却在天天招致它,痛恨它又有什么益处?

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射中了随兜,申公子培抢在楚庄王之前把随兜夺走了。楚庄

王说:“怎么这样地犯上不敬啊!”命令官吏杀掉子培。左右大夫都上前劝谏说:“子培

是个贤人,又是您最有才能的臣子,这里面必有缘故,希望您能仔细了解这件事。”不

到三个月,子培生病而死。(后来)楚国发动军队,(与晋国军队)在两棠交战,大胜晋

军,回国之后奖赏有功将士。申公子培的弟弟上前向主管官吏请赏说:“别人在行军打

仗中有功,我的兄长在大王的车下有功。”楚庄王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回答说:

“我的兄长在大王您的身旁冒着犯上不敬的恶名,遭获死罪,但他本心是要效忠君王,

让您享有千岁之寿啊!我的兄长曾读古书,古书记载道:'杀死随见的人不出三个月必

死。'因此我的兄长见到您射杀随兜,十分惊恐,因而抢在您之前把它夺走,所以后来

遭其祸殃而死。”楚庄王让人打开平府查阅古籍,在古书上果然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厚

赏了子培。申公子培的忠诚可称得上是''移行”了。“移行”的含义是:不因为别人了

解自己就受到鼓励,也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丧。德行没有比这更高尚的了。

齐王长了恶疮,派人到宋国接文挚,文挚到了,察看了齐王的病,对太子说:“大

王的病肯定可以治愈。但如此,大王一定会杀死我。”太子说:“什么原因呢?”文挚回

答说:“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冶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了,那我就必死

无疑。”太子叩头下拜,极力请求说:“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父王真的要杀先生的话,我

和我的母亲以死向父王为您争辩,父王一定哀怜我和我的母亲,望先生不要担忧。”文

挚说:“好吧。我愿拼着一死为大王治病。”(文挚)跟太子约定了(看病的日期),三次

都不如期前往。齐王本来已经动怒了。文挚来了之后,不脱鞋就登上了齐王的床,踩着

齐王的衣服,询问齐王的病情,齐王恼怒,不跟他说话。文挚于是口出不逊之辞激怒齐

王。齐王大声呵斥着站了起来,病于是就好了。齐王大怒不消,要把文挚活活煮死。太

子和王后为文挚激烈地与齐王争辩,但却未能改变齐王的决定。文挚最终被杀死。文挚

不是不知道治愈齐王的病自己就得被杀,他是为了太子去做招致杀身的事,以便成全太

子的孝敬之义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城君d涉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今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鞋

日:“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主今以上党人和于秦,使是言之太守,太守其效

之。"靳鞋曰:''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

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舞。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

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①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

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日:“秦

蚕含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

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

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②,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

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而告之。对日:“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

受地。赵胜至日:“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日:“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

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聿雄而勉③曰:''是吾处三不义也。

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

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日:“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日:''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崎以兵遇赵于长平④。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

【注】①才:通“裁”,裁度,裁定。②上地:上等土地。③勉:同F兔”(俯),

低头。④长平:长平之战,秦国胜利赵国惨败,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衰落。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上打(3分)

用A兵B逾C年D未E得F-G城H今I坐J而K得L城M此N大0利P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谢”中“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多谢后世人”的“谢”含

义不同

B.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点地吃掉,比喻逐渐侵占。现代汉语中仍沿用这一词

义。

C.“被”在文中是“遭受”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忠而被谤”的“被”含义相

同。

D.垂涕,意思是流眼泪,“涕”与《登岳阳楼》中的“凭轩涕泗流”的“涕”含义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分两路攻打韩国,韩王害怕,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融,让他屈服,把上党

献给秦国,靳融却不肯听从命令。

B.冯亭替代靳骷任上党太守后,暗中派人告诉赵王愿意献出上党,赵国大臣对此意

见相反,赵王最终派人接受上党。

C.平阳君认为上党从中间割裂秦国,使其两边不能互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眈,

不肯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

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并返回韩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译文:

(2)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

译文:

10.DHM(如果画三处以上的则该题不计分)

ll.C(AA.“多谢后世人”的“谢”为“告诉”。C.“忠而被谤”的“被”表被动。D.均

为“眼泪”。)

12.C(逻辑错误。原文“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之

意为: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从当中断绝,不让两边相通,本来自认为可以安坐着便轻

易得到上党。)

13.(1)臣下(我)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来应对秦兵,如果不能最终守住,我就为国战死。

[计分点:悉,尽,全部;卒,终,最后,最终(守住);死,为.....而死,拼死。

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再说(况且)韩国将上党交给赵国的原因,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计分

点:所以,的原因;内(之于)赵,将上党交给赵国,省略句;判断句。各1分,

句意通畅1分。]

【参考译文】

秦国要攻打韩国。韩国害怕了,派阳城君到秦国去道歉,请求献出上党来讲和。(韩

王)命令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庭说:“秦国出动两路军队来攻打韩国,韩国不能保有(上

党)。现在大王下令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来向太守告知,太守还是献出上党吧。”

靳舞说:“尽管君王有命令,但我是太守。臣下(我)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来应对秦兵,

如果不能最终守住,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于是就派冯亭

取代靳舞。

冯亭坚守上党三十天,暗中派人对赵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栗把它割让给秦

国,上党的百姓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有城邑十七座,愿意

将它们敬献给大王,请大王考虑吧。"赵王大喜,召来平阳君(赵豹)并告诉他这件事。

赵豹回答说:“我听说,圣人把获得无缘无故的利益当作大祸害。”赵王说:“人家感怀

我的仁义(而归顺我),怎么能说“无缘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蚕食韩国的土

地,(使韩国)从当中断绝,不让两边相通,本来自认为可以安坐着得到上党。再说(况

且)韩国将上党交给赵国的原因,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遭受劳苦,而赵

国得其利;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从弱小国家得利,而弱小国家又怎么能从强大

国家得利呢?现在大王取得上党,能说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田,从水道运送军粮,

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在上地列阵,号令严明,政令通行,(赵国)不可以和(他们)

交战。大王好好考虑吧!”赵王十分生气,赵豹就退下了。

赵王召见赵胜并告诉这件事。赵胜回答说:“连年用兵,没有得到一座城,现在不费力

就得到城池,这可是十分有利的事情啊。”于是赵王就派遣赵胜前往接受土地。赵胜到

上党说:“我们大王派我赵胜做使臣,让我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城邑封给太守,千户

的封给县令,各位官吏的爵位都增加三级,百姓能够前来的,每家赏赐六金。冯亭流

泪并低头说:“这是我使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为君主守卫土地而不能战死,反而

把它献给别人,这是一不义;君主把土地已献给秦国,我不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二不

义;出卖君主的土地而自己得到封邑,这是三不义。”辞谢了赵国的封赏回到韩国,对

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派兵攻取上党了。”韩国告诉秦国说:“赵

国已派兵攻取上党了。”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番奇率领军队与赵国军队在长平交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有老妪居金母桥之东、展巷之北,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

花光树影,错杂篱边,其地即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基也。屋西数武,瓦砾堆成土山,

登其巅可远眺,地旷人稀,颇饶野趣。妪偶言及,芸「“神往不置,谓余日:“自

别沧浪,梦魂常绕。今不得已而思其次,其老妪之居乎?”余日:“连朝秋暑灼人,

正思得一清凉地以消长昼。卿若愿往,我先观其家可居,即作被而往,作一月盘桓,

何如?"芸日:“恐堂上不许。”余日:“我自请之。”越日,至其地,屋仅二间,

前后隔而为四,纸窗竹榻,颇有幽趣。老妪知余意,欣然出其卧室为赁,四壁糊以

白纸,顿觉改观。于是禀知吾母.挈芸居焉。邻仅老夫妇二人灌园为业知余夫妇避

署于此先来通殷勤,并钓池鱼、摘园蔬为馈。偿其价,不受,芸作鞋报之,始_谢而

受。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九月花开,又与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螯

对菊,赏玩竟日。芸喜日:“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

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余深盔之。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

材料二: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日:昔吴越有国时.

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迨淮海纳土,

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

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

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

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有删改)

【注】芸:指陈芸,沈复之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邻仅老夫妇A二人B灌园C为业D知余夫妇E避暑F于此G先来H通殷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指才,与《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相同。

B.然,指认为……对,与"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和用法相同。

C.易,指改变,与“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中的“易”词义不相同。

D.经营,指筹划、谋划,与“韩魏之经营”中的“经营”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复在了解妻子陈芸打算到老妪处居住的意愿之后,先去实地查看情况,与老

妪谈成之后再禀告母亲,最后才带着妻子搬过去居住。

B.邻居老夫妇把钓来的池鱼和摘来的蔬菜馈赠给沈复夫妇,沈复夫妇按市价付给

他们钱,他们也不要,陈芸就以做的新鞋来报答他们。

C.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这个大云庵就是从前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

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前,多次请求归有光作《沧浪亭记》。

D.归有光先简述了由“园”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

的演变,最后结合自己所见抒发了对世事变化的无限感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妪知余意,欣然出其卧室为赁,四壁糊以白纸,顿觉改观。

(2)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邻仅老夫妇二人”结构完整,故在“人”

后断开:“灌园为业”即“(老夫妇)(以)灌园为业”,结构相对完整,故在“业”

后断开;“于此”为状语后置,应与“避暑”相连,即“(老夫妇)知余夫妇于此

避暑”,结构相对完整,故在“此”后断开。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不以为然'中

的‘然'词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不以为然”中的“然”意思是“对”,不是意

动用法。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述文言文意,判断相关信息正误。“文瑛和尚在

修复沧浪亭之前”错误,从原文“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和“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

没之余”可以看出,文瑛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后请求归有光作《沧浪亭记》。

13.【答案】(1)老太太知道我的来意,欣然腾出她的卧室租赁给我们,四壁用

白纸粘糊,顿然觉得比之前好多了。(4分,“意”,“出”,“四壁糊以白纸”

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

关键词不给分)

(2)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

缘由吧。(4分,“胜”“子”“所以”各1分,句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

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1)意:来意。出:腾出。四壁糊以

白纸:状语后置,四壁以白纸糊。(2)胜,胜景,子:您。所以:……的缘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一个老太太居住在金母桥以东、填巷以北,围绕她的房子都是菜园,编成篱

笆作为门。门外有约一亩大的水池,花的色彩树的影子,交错于篱笆边,这块地是

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弃的地基。房屋西边数步远处,瓦砾堆成土山,登上山顶可以远

眺,地旷人稀,颇有野趣。老太太偶尔说起这些事,芸都神往不已,对我说:“自

从离开沧浪亭,魂牵梦绕,如今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我们搬到老太太那里去住吧?”

我说:“连日秋暑炎热灼人,正想着找一块清凉地来消遣酷热白天。你若愿意前往,

我先去看看她家是否可以居住,行的话我们就收拾行装过去,暂住一个月试试看,

如何?”芸说:“恐怕婆婆不同意。"我说:“我自会去请示,”过了一天,我到

那个地方一看,屋子仅有两间,前后隔开分成四个房间,纸窗竹榻,特别有雅趣。

老太太知道我的来意,欣然腾出她的卧室租赁给我们,四壁用白纸粘贴,顿然觉得

比之前好多了。于是,我禀告了我母亲,带着芸搬过去住了。邻居仅有老夫妇二人,

他们以种菜为业,知道我夫妇在此避暑,先跑过来表示友好情义,并钓来池鱼、摘

来蔬菜送给我们。我们按照市价给他们钱,他们不肯接受,芸就做了新鞋来报答他

们,他们才感谢着接受。我请邻居老人购得一些菊花,在篱笆墙边遍地栽种。九月

菊花开了,我与茶又居住了十日。我母亲也欣然来观看,大家吃着螃蟹观赏菊花,

玩了一整天。芸高兴地说:“将来应当与郎君在这里建造房屋,买下围绕房子的十

亩菜园,招来仆人仆妇种植瓜果蔬菜,以供日用开销。你作画我绣花,以备诗酒之

用。布衣粗食,也可快乐终身,不必作远游的打算了。"我深深同意。

材料二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就是从前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

的胜景,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

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南国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等到吴越国被宋朝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

后来又有僧人住在这里,这样沧浪亭就变成了大云庵。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

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在残破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了苏子美的沧浪亭,这样大

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古今不断变迁,朝廷和市容也随之改变面貌。我曾经登上姑

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大差争夺

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

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唐姚、宋并称,而议者多优宋而为姚,余谓不然。夫伯伯矜矜,万仞壁立,立于朝,

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静深有谋,涵盖一切,''惟几也能成

天下之务”,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虽高,蛟龙不居;海虽浑,变化不

测。余故曰崇胜也。

夫人主之愎谏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

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迹,而能使之与人主日疏。崇之对幸东都①,与其黜姜皎、罢魏知古

者,皆璟之所不屑为,而亦璟之所不能为者也。吾尝谓天宝之祸,宋璟在犹可忧,而姚

崇在则无虑。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爱崇也,素矣。源乾曜奏事称旨,必

日姚崇之谋;不合,则日何不与姚崇议之。自崇死,而天下无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

见用。然临轩之礼②,卒不相偿者,终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