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讲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写作(解析版)★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原文译文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唱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能再回来?内容理解:“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写作手法:“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吐了诗人满腔的沉郁。情感: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感伤,暗含了但愿美好希望重现的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中铺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徘徊。内容理解:直承“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炼字:“徘徊”运用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将词人对春天、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写作手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燕归来”的对比,以及对词人“独徘徊”的形影相吊的刻画,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景中寓情,赋中有比,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主旨】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北宋·欧阳修原文译文赏析轻舟短棹①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炼字:“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委婉写出了休闲的意味,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处处随”暗示了湖上游人之盛。无风水面琉璃②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写作手法:动静结合,一二句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由涟漪惊动沙滩上的水鸟,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写出了西湖春景的多姿多彩。情感:词人以景写情,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也表现了词人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课下重点注释】①棹(zhào):桨。②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主旨】全词立足舟中刻画湖上风光,镜头随着小船移动而不断转换,通过多姿多彩的客观景物,烘托出一种舒畅和愉悦的气氛,给读者以自然美的感受。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fènɡ),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sāi)上绷(bēnɡ)出筋来。B.何满子却隐匿(nì)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qián)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跟奶奶捉迷藏,暗暗发笑。C.孟实苦干了十年,有点儿积蓄(xù)不假,可是,他辛辛苦苦把个要关张的福聚德拾掇(duo)得名噪京师,就落下了这名声,就太冤枉人了。D.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jié)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mú)装样。【答案】A【解析】“绷”应读“běnɡ”。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物理学家和言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B.它们蹦蹦跳跳,眩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C.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D.或者是重峦叠障,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答案】C【解析】A.“和言悦色”应为“和颜悦色”;B.“眩耀”应为“炫耀”;D.“重峦叠障”应为“重峦叠嶂”。3.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前后文的句意是否连贯或衔接来思考,可用排除法,如,木匠心里盘算古松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根本不会去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据此可排除A、D项;更不会去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可排除B项。成一幅……图作一个总结就完了。这就是用“顺藤摸瓜法”找顺序,所以这题应该选D项。4.下列有语病的句子是()A.抗击疫情,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战。B.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C.展望未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D.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答案】B【解析】B.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格局”。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B.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C.他是真的没有听到我的话呢?还是故意装作没听见?D.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答案】D【解析】A.句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是余光中的作品,应使用书名号;B.破折号改为冒号;C.句子为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B.习主席讲话时曾引用唐诗“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其中的“钧”与“锱铢必较”“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锱”“铢”“仞”都是古代重量单位。C.王義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鼎最初是炊具,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亦有变革之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有误。其中的“‘仞’是古代重量单位”这句话表述错误,“仞”应是古代长度单位。(“仞”本意是指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该文字在《礼记·祭义》和《考工记·匠人》等文献均有记载。)故选B。(一)多读多写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客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
【答案】(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吸收“思想”(3)整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干已经给出思维导图,答题时要结合思维导图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组织答案时,要仿照题干中已经给出的示例。(1)论点是首段: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可结合关键语句“一种是吸收‘思想’”提取答案。(3)可结合关键语句“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提取答案。2.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目的是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引用论证了什么内容,要在该句的上下文去寻找作者的观点。从“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可以往下寻找作者的观点:“事实是,……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整理概括即可。3.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答案】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故事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享受了读写的快乐)。【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要把握住题干的重点:(1)自己的读写经历,(2)多读多写的好处。不要脱离题干要求,漫无目的答题。(二)陪父母一场温暖①每天早晨出门时,父亲已在菜园忙活,晚上披着万家灯火归家后,父亲鼾声正浓,住在一个家,却成难以相见的两人,偶尔急着赶路前遇上,嘴里迸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②天天裹着疲惫,日日忙碌如太阳,似乎只为早升晚落。这天中午,得知下午无事,可以放半天假,忽如秤砣落地,一颗久负的心有着飘的轻快。③于是急匆匆地赶回家,父亲正在灶台上忙着烟火厨事。他很是惊讶,问我怎么现在回来了?我说想陪您喝杯酒。父亲咧着一张嘴笑了,手上动作更勤了,我坐在锅灶下偶尔添一块柴,不一会儿,一顿美味佳肴上桌了。④父亲从床下摸出一瓶珍藏多时的好酒,一边擦拭,一边说话:“山芋收回来了,地头正在平整,白菜的种子备好了,还差一场雨。”说到这,父亲突然抬头问我:“你还好吧?”我点点头问:“您身体最近咋样?天冷了,多穿些衣,脚下要暖。”父亲说:“我这鱼烧得咋样?”我说:“这酒挺好的!”一场答非所问氤氲着温暖的菜香,母亲坐在一旁偶尔插话,电视里的新闻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地换得勤,我和父亲喝得脸上红扑扑的,弯眉紧裹着笑……⑤饭毕,我站起身,摸摸坐在床边的父亲,他的腰板还是很硬朗,脸皮开始耷拉了,年轻时一脸的英俊被岁月带走了。儿时一直故意扎我的粗胡子。倒是剃得干干净净,老了的父亲还是很注重仪表,只是头发花白如雪,他染过。我们怕伤及他的身体便不允许他那般做了,他倒也听话,后来一直任凭这样发如雪。⑥想起少时,我们像小鸡啄米一般,围在母亲身边挤着一屋温暖,可温暖的家里没有父亲,其时父亲在城里工作,我们时常站在路口巴望多时,总是叹息而返,只有逢年过节,父亲才火急火燎赶回家和我们团聚一下,快乐还未展开。夜里梦着第二日该和父亲说些什么,可睁眼时,父亲已在回城的路上了。⑦那时的泪水,应该像今时父亲的埋怨,埋怨我和他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人生有很多无奈,因为不能一劳永逸,觉得必须一路追赶,于是叹息遗憾总在心疼中纠结产生。⑧有时感慨,属于我们的岁月并不长远,而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就更少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的脚步还是越行越远,可即使脚步再快,路永远走不完,身后的他们经不起漫长的等待。我们没有理由忙碌不休,让脚步停一会儿吧,让我们陪伴一下渐渐老去的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不要等到遥望的他们再也不能遥望时,才停下忙碌的脚步。⑨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陪他们吃一餐饭,说一场温暖的家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丰盈他们久盼的记忆,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1.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嘴里进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父亲埋怨地说我无礼。(2)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一直驻扎着我们的家。【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说的话伤人,引发了父亲对“我”的埋怨。(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的家一直是温暖友爱的,这样的温暖,让人回味无穷。【解析】(1)“嘴里进出的话如出膛的子弹”,把说出的话比喻为出膛的子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由于急着赶路而缺乏了应有的礼貌,说出的话有些伤人,引发了父亲对“我”的埋怨。(2)本句的意思是我们的家一直驻扎在那些香浓的温暖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的家一直是温暖友爱的,这样的温暖,温暖着家里的所有人,让人回味无穷。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答案】指一颗长时间忙碌疲惫的心。【解析】本题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一颗久负的心,结合具体语境“天天裹着疲惫,日日忙碌如太阳”可知,我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每天都很疲惫的。因此“一颗久负的心”就是一颗长时间负重的心,一颗疲惫的心。3.请简要概括③④⑤段的主要内容,判断其主要表达方式,结合全文分析这三段的作用。【答案】第③段写父亲很高兴“我”回家陪他喝酒,很快整治了一桌美味佳肴;表达方式是记叙。第④段主要写“我”和父亲在喝酒时答非所问,喝得都很高兴;表达方式是描写。第⑤段主要写我发现父亲老了,头发花白如雪;表达方式主是描写。这三段内容与前两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文点明中心作了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表达方式:第③段记叙我回家,说陪父亲喝酒,他很高兴,很快整治了一桌美味佳肴,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第④段主要是父子间的语言描写,还有喝酒后的神态描写,如“喝得脸上红扑扑的,弯眉紧裹着笑”,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第⑤段主要写了我发现父亲老了,头发花白如雪。通过我对父亲的观察,写父亲“腰板还是很硬朗,脸皮开始耷拉了,年轻时一脸的英俊被岁月带走了。……只是头发花白如雪……后来一直任凭这样发如雪”,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作用:这三段内容写“我”陪父亲喝酒,父子间关系亲密,其乐融融,而“我”也发现父亲老了,开始为父亲的苍老伤感,与前面两段写“我”与父亲难以见面甚至格格不入的交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文点明要多陪陪父母作了铺垫。4.仿写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空的时候,不妨多陪陪父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给他们洗一次头发,按摩一下他们日渐僵硬的双腿,……让他们内心的孤寂得到抚慰。【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根据原文的提示,中间空格的部分填入的应该是陪父母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足以让父母慰怀。因此可以示例:陪他们遛一遛弯,说道说道小时候的温暖记忆……都足以抚慰他们日渐孤独的心灵。东坡食汤饼①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恶不可食()(2)徐谓黄门曰()(3)尔尚欲咀嚼耶()(4)秦少游闻之()【答案】(1)吃(2)告诉、对……说(3)还(4)听说、听见【解析】“食”是文言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在此应解释为动词用法,即“吃”。其余三个都很典型,容易解答。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句:秦少游闻之A.无丝竹之乱耳B.水陆草木之花C.环而攻之而不胜D.辍耕之垄上【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答案】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解析】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尽”,应该解释为动词即“吃完”,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免疫介导性脑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 肩胛骨颈和肩关节盂骨折的护理
- 阿米巴肝肾囊肿伴肺炎的个案护理
- 文化娱乐场所施工图消防设计文件技术咨询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文
- 中南大学自主招生创新人才个人陈述自荐信范文
- 妊娠期麻醉相关的吸入性肺炎的护理查房
- 躯体化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个案护理
- 广泛性脉络膜营养不良的护理
- 肾上腺囊肿伴囊内出血个案护理
- 心脏尿酸盐痛风石的护理查房
- 物业小区公共设施维修维护合同
- 2025年秋数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课件:第2课时 1减几分之几
- 摄影教学类课件
- 刚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培训
- 2025年发展对象培训班考试题库带答案
- 甲级写字楼物业管理办法
- 厨师长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农业水果储藏管理办法
- 胡麻种植技术课件
- 高压安全知识培训
- 2025年重庆市南开中学八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