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解题策略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解题策略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解题策略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解题策略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解题策略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解题策略与练习题

第一部分解题策略及方法

一、选择题解题策略

1.实词辨析题

(1)语境代入法:将选项代入原文,结合上下文验证是否通顺。例如“病笃”

的“笃”若翻译为“沉重”则逻辑矛盾,应选“病重”。

(2)字形推测法:通过形旁推断词义,如“赡”的“贝”旁与财物相关,引申

为“富足”。

(3)通假字识别:如“亡马”中的“亡”通“无”,需结合文意判断。

2.虚词分析题

(1)对比迁移法:回忆课内虚词用法(如“以”“而”),代入验证。例如“乃

使黄门画者”的“乃”可对应“于是”。

(2)语法定位法:分析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如句首的“夫”多为发语词。

3.信息筛选题

(1)关键词排除法:紧扣题干要求(如“志向远大”),排除无关选项。例如

描述“力能扛鼎”属于勇力而非志向。

(2)张冠李戴警惕: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人物行为,如将他人的性格强加给主角。

4.内容分析题

(1)细节比对法:逐项核对原文,关注时间、因果、程度的准确性。例如选项

若出现“最终学成兵法”而原文为“不肯竟学”,则为错误。

(2)逻辑推理法:通过事件链推断人物动机,如霍光“涕泣问嗣”体现忠君而

非揽权。

二、翻译题核心技巧

1.直译为主,补足成分

(1)补出省略的主语、宾语(如“(霍光)出入禁阚”)。

(2)调整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唯进修是求”译为“只追求进修”)。

2.关键词落实

第1页共26页

(1)文化词直译:如“万户侯”保留原称,“周公之事”译为“辅政”。

(2)活用词标注:如“奇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奇特”。

3.特殊句式处理

(1)判断句:添加“是”(如“霍光,字子孟”)。

(2)被动句:用“被”“受”等词转换(如“见笑”译为“被嘲笑”)。

三、简答题与断句题策略

1.人物形象分析

多角度提炼:从语言(如“彼可取而代也”)、行为(如“身自射敌”)、侧

面描写(如''吴中子弟惮籍”)归纳性格。

2,断句题

(1)虚词定位法:根据“矣”“邪”等句末虚词断句。

(2)结构对称法:利用排比、对偶句式划分(如“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

射”)。

3.文化常识题

高频考点积累:如“中贵人”指宦官,“社稷”代指国家,“季父”为叔父。

四、备考建议

1.高频词分类整理:整理50个核心实词(如“属”“谕”)、10个重点虚词(如

“乃”“虽”)。

2.真题精练:每日限时完成1篇《史记》《汉书》人物传记,强化断句和翻译。

3.错题溯源:建立错题本,标注错误类型(如“语境误判”“文化常识缺失”)。

4.文化拓展:阅读《古代汉语常识》补充官职、科举、礼制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文言文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取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a

第2页共26页

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用与

之游。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

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节度掌书记。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

州,乃约统制王世隆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

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弃疾因论

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等献于

朝,言消长之势,技多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

州兼湖南安抚。意修营垒,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

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

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弃疾躬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如期落

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飞虎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

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

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日:“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蝶

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人服其为文警切。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材料二: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

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

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

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

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

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当而

逃。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节选自《养病漫笔》)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

同甫A夜思B稼轩C沈重寡言D醒必思E其误F将杀我以灭口G遂盗其

骏马而逃。

第3页共26页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为师,与《短歌行》“天下归心”中的“归”活用类型不同。

B.间,有时,与《琵琶行(并序)》“转徙于江湖间”中的“间”字含义

不同。

C.“技之长短”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D.“宿同甫于斋中”与《师说》“而耻学于师”两句的文言句式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在年仅二十三岁时,约集王世隆等人闯入金兵大营,将杀害耿京

投敌的张安国生擒到皇帝那里,最终张安国被斩首示众。

B.辛弃疾曾经向皇帝陈述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对任用人才的看法,在《美芹

十论》中辛弃疾阐述了国家形势、技术等方面的看法,建议得到朝廷采纳。

C.在修筑营垒时,面对困难和阻挠,辛弃疾意志坚定,解决了马匹、费用

等难题,建成的军队成为江上各军中最强大的。

D.辛弃疾善于作词写文,他的文章文辞精炼、含义深刻,所创词作悲壮激

烈,借以抒发内心情感,有《稼轩集》流传世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5.辛弃疾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是一位解人之困的豪杰。文中哪些事情可以体

现他的“解人之困”?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DFG2.D3.B4.(1)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辛弃

疾任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出归顺南宋的决断。

(2)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赏识提拔才俊之人,所结交的人多是天下的

知名人士。5.①同事吴交如身为列卿,却一生清廉、贫穷,死后没有棺材

收殓,辛弃疾捐赠钱财把吴交如厚葬,还向执政者进言,最终使朝廷下诏赐给

吴交如银、绢。

②陈同甫曾偷辛弃疾的马逃跑,其后又向辛弃疾借十万贯钱以济贫,辛弃疾不

第4页共26页

计前嫌,二话不说,把钱如数给了他。

【导语】本文通过两则材料,描绘了辛弃疾的英勇机智与豪爽气节。他在政治

军事上的才能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尤其敢于在年少时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并

勇擒叛徒,充分展示了其勇毅果敢。而在平时工作中,辛弃疾面对阻力仍坚定

推动防御工程的进行。此外,他对友人的慷慨解难,信守情义,也反映了其重

情重义的品格,总体形象为一位有勇有谋且富有人情味的豪杰。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陈同甫晚上想起辛稼轩性格沉稳且话不多,辛稼轩醒来会觉得自己泄露

了机密,从而可能杀他灭口,于是陈同甫就偷了辛稼轩的马逃跑了。

“稼轩沈重寡言”作“夜思”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在D处断开;

“思其误”动宾结构,表意完整,且“将”位于开头引出后面的内容,故在F

处断开;

“以灭口”是“将杀我”的目的,应该连在一起,故在G处断开。

故选DFG。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之一词多义现象及文言句式的能力。

A.正确。师,以……为师,意动用法/归,使……归顺,使动用法。句意:年轻时

以蔡伯坚为师。/天下的英杰归顺与我。

B.正确。“间”,有时/中间,当中。句意:辛弃疾有时与他交往。/在各地辗转

奔波。

C.正确。"±",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意:

战术的长处短处。/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D.错误。文言句式均为状语后置句,“于斋中”状语后置/“于师”状语后置。

句意:留陈同甫在书房过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建议得到朝廷采纳”错误,根据材料一“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可知,因

为刚决定议和,建议没有实行。

故选Bo

第5页共26页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聚兵山东”,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于)山东聚兵”;“为”,担

任,做;“南向”,归顺南宋。

(2)“尚”,尊崇,崇尚;“拔”,提拔;“英俊”,才智出众的人。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既厚贿之,复言于执政”可知,辛弃疾在

得知同僚吴交如死了却没有棺殓之际,他赠助钱财把他厚葬以后,又报告执

政,下诏赏赐了银和绢。这件事体现了他的“解人之困”。

②根据“假十万缗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可知,陈同甫因为贫困写信向辛弃

借十万贯钱,辛稼轩毫不犹豫借给了他,这件事体现了“解人之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辛弃疾字幼安,是齐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号称

“辛、党”。耿京在山东聚集兵马,辛弃疾任掌书记,就劝耿京做出归顺南宋

的决断。有个叫义端的僧人,喜好谈论军事,辛弃疾有时与他交往。义端聚集

一千多人,辛弃疾劝降他,使他归属于耿京。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耿京命

令辛弃疾奉表归附宋朝,宋高宗在建康慰劳军队,授予天平节度掌书记。遇到

张安国已杀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回到海州,于是约集统制王世隆等人直闯金

营,张安国正与金兵将领畅饮,(辛弃疾)就在众人中将他绑了回来。(辛弃疾)

在皇帝所在地献上俘虏,将张安国在集市上斩首。辛弃疾当时年龄是二十三

岁。乾道六年(1170年),孝宗在延和殿召见问对。辛弃疾于是论述南北方的形

势以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所持观点刚劲质直,不作迎合。辛弃疾作《美

芹十论》等献给朝廷,论说消长的形势,技术的长短,地理的要害,十分完

备。因为刚决定议和,建议没有实行。不久,辛弃疾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

使。计划修建新的营垒,先拿缗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诏命广西安抚司

每年代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赞同这事的,屡次阻挠,但辛弃疾行动更加积

极,终究不能改变。经营耗费数以万计,辛弃疾善于调解,事情都能立即办

理。辛弃疾亲自监督办理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的栅栏。飞虎营栅如期

落成后,辛弃疾陈述事情本末,画图进献,皇上于是消除了疑虑。飞虎军建

第6页共26页

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军中最强大的。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赏识提

拔才俊之人,所结交的人多是天下的知名人士。做大理卿时,同事吴交如死

了,没有棺材收殓,辛弃疾叹息说:“身为列卿却如此贫穷,这是清廉耿介之

士!”赠助钱财把他厚葬以后,又报告执政,下诏赏赐银和绢。人们佩服他的

文辞精炼扼栗而含义深刻。辛弃疾平时擅长写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

集》流传于世。材料二:

陈同甫,名亮,别号龙川。他第一次听说辛稼轩的大名后,就前去拜访。快

到辛家时,要过一座小桥,陈同甫的马三次想跃过去却都退了回来。陈同甫一

气之下拔剑指着马头,把马推倒在地,自己徒步走进辛家。辛稼轩正好倚在楼

上,看到这一幕非常惊讶,派人去打听,得知陈同甫已到门口,于是两人就结

成了好友。

辛稼轩在淮地做统帅时,陈同甫当时不太得志,家里也很穷。他来到辛稼

轩的官邸拜访,两人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酒喝到兴头上,辛稼轩分析了南北双

方的利弊,以及南方可以吞并北方的条件和北方可能吞并南方的情形。他还说

钱塘不是适合帝王居住的地方,如果截断牛头山,那么天下就没有援兵可以到

达;如果疏通西湖的水,整个杭州城就会变成汪洋大海。喝完酒后,辛稼轩让

陈同甫在自己书房过夜。陈同甫晚上想起辛稼轩性格沉稳且话不多,(担心自己

酒后失言)辛稼轩醒来会觉得自己泄露了机密,从而可能杀他灭口,于是陈同甫

就偷了辛稼轩的马逃跑了。过了一个多月,陈同甫给辛稼轩写了一封信,借十

万贯钱来救济贫困,辛稼轩二话不说,如数给了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西非贤者也,将以栗利矣;栗

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丕闻极言丕闻极直则好人比同亘

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幸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

存必亡,虽安必危。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

日:“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

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日:“寡

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

第7页共26页

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谐毁①,藜蒙引

见,任心弹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无以自安。内外知其不可,而莫

能论序。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

以谱毁为足,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

骋其奸计,附下周上,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

肃厉②,徒损圣明。道路之人,皆兴谤议。臣伏度圣心,必不以为谋虑深长,可

委以栋梁之任,将以其无所避忌,欲以警厉群臣。若信狎回邪,犹不可以小谋

大,群臣素无矫伪,空使臣下离心。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

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驱使二人以来,有一弘益,臣

即甘心斧钺,受不忠之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

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

马③。朝廷咸相庆贺焉。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有删改)

【注】①诺毁:进谗言,说别人的坏话。②肃厉:整肃激励。③司马:官

名。唐代各州的佐官有司马,后成为空名,用以安置朝廷贬斥的官吏。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

无贤则A不闻B极言C不闻极D言E则奸人F比周G百邪H悉起。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如果,表假设,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意义不

同。

B.安:安全、平安,与《礼记•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安”意义不

同。

C.数:指屡次、多次,与《五石之瓠》中“不过数金”的“数”意义不

同。

D.是:正确,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的

第8页共26页

“是”意义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进言激烈,君主就要震怒,臣子就会危险,这样犯危而没有好处可

得的事情,不贤能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B.齐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鲍叔起身祝酒,让他们不要忘记过去

的耻辱。齐桓公感谢鲍叔的直言。

C.权万纪、李仁发作为御史官被皇上召见时常常任意告发诋毁,使皇上对

此极为震怒,臣子们惶恐不安。

D.魏征向皇上直言权万纪、李仁发是小人,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损害

皇上圣明。故皇上都把他们贬到外地为官。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

(2)以玄龄、亮之徒,犹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贱,孰能免其欺罔?

10.齐桓公能成就霸业、唐太宗可以成就贞观之治。后世君主从这两则材料中

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6.CEG7.A8.D9.⑴不懂得这个原因,即使目前

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安定了也必定遭遇危险。

(2)像房玄龄、张亮这样的人,尚且不能申冤辩白,其余那些关系疏远、地位

低下的人,谁能避免被他们欺骗蒙蔽呢?10.①要善于纳谏,广泛听取意

见,不偏听偏信。②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做一个贤明的君主。③要虚心。④要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⑤要赏罚分明。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

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

“无贤”为因,“不闻极言”为果,中间用“则”连接,句子独立,故在C处

断开;

“不闻”是谓语,“极言”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

第9页共26页

“奸人”是主语,“比周”是谓语,“百邪”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故在G处断

开。

故选CEG。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均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是不贤明的人。/人如果不仁义。

B.正确。安全、平安/性情安和。句意:君主能够平安。/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

和。

C.正确。屡次、多次/几,表示数量少。句意:多次被皇帝召见。/所得不过几两

金子。

D,正确。正确/这。句意:把诋毁别人当作正确的事。/有这四个开端却认为自

己不能的人。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皇上都把他们贬到外地为官”错。原文是万纪奸状渐露,被贬到连州。李

仁发被解除官职。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原因;“虽",即使;“危”,遭遇危险。

(2)“徒;一类人;“疏贱",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欺罔”,被欺

骗蒙蔽。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齐桓公能够听到鲍叔牙等贤臣的极言,唐太宗能够采纳魏征等贤臣的谏言,

启示后世君主要善于纳谏,广泛听取意见,不偏听偏信。

②依据“故不肖者无贤者”可知,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③依据“桓公避席再拜”可知,后世君主要虚心。

④齐桓公依靠管仲、鲍叔等贤臣辅佐,唐太宗能辨识并远离权万纪这类小人,

重用魏征等贤臣,启示后世君主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⑤唐太宗对魏征赐绢奖励,对权万纪等奸臣进行贬斥,体现了赏罚分明确保国

第10页共26页

家正气,也有助于激励臣下忠诚效力,由此启示后世君主要赏罚分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话说到头了就发怒,发怒了说话的人就危险了。不是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

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栗凭着这来求取好处;求取好处的人,冒这危险

有什么好处呢?所以不贤明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

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这样

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能够生存,君主能够安宁,肯定是有原因的。不

懂得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安定了也必定遭遇危

险。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时,桓公对鲍叔牙

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牙捧着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

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威不要忘记自

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离开座位拜了两拜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

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桓公

是可以尽情进言的了。能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材料二: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都因为告密、诬陷毁谤,

多次被皇帝召见,他们任意弹劾他人,肆意欺骗,使得皇上非常愤怒,大臣们

也无法安心。朝廷内外都知道他们这样做不对,但没有人敢出来议论争辩。给

事中魏征神色严肃地向太宗上奏说:“权万纪、李仁发都是小人,不识大体,

把诋毁别人当作正确的事,把告发他人当作正直的行为。他们所弹劾的人,都

没有罪过。陛下掩盖他们的短处,接纳他们的所有言行,于是他们就施展奸

计,附和下面欺骗上面,行为多有不礼貌之处,以此来获取刚强正直的名声。

他们诬陷房玄龄,斥退张亮,没有起到整肃激励的作用,只是损害了陛下的圣

明。路上的行人,都议论纷纷表示不满。我揣测陛下的心意,一定不会认为他

们有深远的谋略,可以委以国家栋梁的重任。陛下大概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

想用他们来警醒激励群臣。如果陛下亲信宠信奸邪之人,仍然不可以用小人来

谋划大事,群臣向来没有虚假伪装,这样只会让臣下离心离德。像房玄龄、张

亮这样的人,尚且不能申冤辩白,其余那些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谁能避

第11页共26页

免被他们欺骗蒙蔽呢?希望陛下深思熟虑。自从任用这两个人以来,如果有一

点好处,我甘愿接受斧钺之刑,承担不忠的罪名。陛下即使不能推举善人来崇

尚美德,又怎么可以进用奸邪之人而自我损害呢?”太宗高兴地采纳了魏征的

意见,赏赐魏征五百匹绢。后来权万纪的奸邪行为逐渐暴露,李仁发也被罢官

免职,权万纪被贬为连州司马。朝廷上下都互相庆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而或疑法术之

诡。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觉变化之术。术谋之人以

思谟①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

方略之规,而不知制度之原。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谓②之权,而不贵

法教之常。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

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石乏之明,而不畅③倜傥之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

能识捷给之惠,而不知含章④之美。

主必互棚韭皱莫肯相暹娶同住也则接检而相得2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

知。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故一

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

材。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

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

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

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承其所长,而举之不疑。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⑤人之所长而为

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不欲

知人,则言无不疑。是故以深说浅,季深益异。异则相返,反则相非。是故多

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以为不逊。逊让

不尽,则以为浅陋。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先意而

言,则以为分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说以对反,则以为竺己。博以异

杂,则以为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此偏

材之常失。

(选自《人物志•接识》,有删改)

第12页共26页

材料二:

子日:“视其所以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⑦哉?人焉度哉?”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日:“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⑧、

友善柔⑨、友便佞咒损矣。”

(选自《论语》,有删改)

[注]①谟:谋议,谋划,计谋。②韬谓:掩藏才谋,韬光养晦。③畅:同

“长”,长处,优点。④含章:包含美质。⑤杼:同“抒”,抒发,申述。⑥

所以:这里指所作所为。⑦鹿:隐藏。⑧便辟:谄媚逢迎。⑨善柔:当面奉承

而背后诋毁。⑩便佞:巧言善变,夸夸其谈。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互相非驳B莫C肯D相是E取F同体也G则接论H而相得。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贵变化之术”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的“贵”

词义相同。

B.“然后乃能竭其所长”中的“竭”与成语“歹单精竭虑”中的“竭”词义

相同。

C.“益深”中的“益”与“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材料二)中的“益”

词义不同。

D.“则以为较己”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两句中的“较”词义

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类型的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如讲求技能的人把求取功劳作为衡

量人才的标准,他们能看到追求进取的作用,却不通晓道德的教化作用。

B.遇到与自己同类的人才,能看到这类人才的长处;遇到与自己不同类的

人才,即使相处很长时间也不了解对方:这类人不是兼才。

C.一个人声音高亢高谈阔论,就会被认为不谦逊;一个人只称赞某一家的

长处,就会被认为知识不广博。偏才会处处怀疑别人所说的话。

第13页共26页

D.孔子认为朋友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要与正直的人、守信义的人、见

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要把谄媚逢迎的人、巧言善辩的人当作敌人。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

(2)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

15.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厘哉”,那如何判断一个

人是不是“偏才”呢?请结合孔子的说法和材料一简要说明。

【答案】11.BEG12.A13.D14.(1)想要观察他(或"国体

之人”)的某一方面,那么一个早晨就足够来知晓了。(如果)要探究他的全

面(或“详细情况"),就(需要)三天然后才足够(了解)。

(2)既然这样,那么凭什么知晓他是兼才还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谈呢?

15.①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偏才”,可以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做事的动

机依据,了解他的心情安乐与否。②“偏才”陈说自己的长处想要获得别人的

称赞,而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③“偏才”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就会处处怀

疑别人所说的话;④“偏才”只有在与自己同类的人谈话时,才会高兴。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不同类型人的性格特点及其衡量标准,强调兼才之人能

超越单一视角。材料二引用孔子的言论,阐述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选择和舒适

程度来判断其品行,指出交友的重要标准。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识人辨才和识

友的重要性,强调全面考察和多元视角的价值。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人们总是互相非难反驳,没有人愿意肯定对方。遇到与自己同类的

人才,讨论的时候彼此的观点就会投合。

“互相非驳”是状中短语,其后B处断开;

“莫肯相是”是动宾短语,其后E处断开;

“也”是句尾语气词,“则”用于下句句首,引出假设结果,G处断开。

故选BEGo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第14页共26页

A.错误。词义不同。崇尚、看重/地位尊贵。句意:而不看重变化多端的谋略之

术。/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B,正确。均为“尽、穷尽”。句意:然后才能穷尽(彻底)地了解他的长处。/用

尽精力,费尽心思。

C.正确。更、越/益处、有益。句意:道理越高深分歧越大。/有益的朋友有三

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D.正确。均为“较量”。句意:就会被认为他是在和自己较量。/倘若与秦国较

量。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要把谄媚逢迎的人、巧言善辩的人当作敌人”错误,根据原文,应是“与

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当面奉承而背后诋毁的人交朋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交

朋友,是有害的”,意为不与这些人交朋友。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一隅”,某一方面;“朝",早晨;“究”,探究。

(2)“何以",凭什么;“兼偏”,兼才、偏才;“言”,交谈。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意思是,观察他的所

作所为,考察他做事的动机依据,了解他的心情安乐与否,这样,这个人还怎

么能隐藏得了呢?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偏才”,可以观察他的所作

所为,考察他做事的动机依据,了解他的心情安乐与否。

②结合材料一“如陈以美欲人称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可知,

“偏才”陈说自己的长处想要获得别人的称赞,而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

③结合材料一“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可知,“偏才”不想知道别人的长

处,就会处处怀疑别人所说的话。

④结合材料一“论以同体,然后乃悦”可知,“偏才”只有在与自己同类的人

谈话时,才会高兴。

第15页共26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高洁节操的人把清正方直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当他审视各类人才

时,能够看到性情行为恒常不变的长处,而有时却对方略计谋的欺诈产生疑

惑。讲求法制的人把法律规范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他能够看到并比较出

方正耿直之人的才能,而不看重变化多端的谋略之术。讲求权术谋略的人把深

思熟虑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他能够看到计策方略的奇妙,而不能看到遵

纪守法的好处。有才能的人把用智谋权术治理政事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

能够认识方略的规定,而不能认识到制度的根本作用。有智谋的人把探究符合

别人的本意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能认识掩藏才谋的权术,而不看重常规

的法制教化。讲求技能的人把求取功劳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能看到追求

进取的作用,却不通晓道德的教化作用。擅长评判的人把观察别人的短处作为

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指责批评的好处,却不觉得洒脱不拘束是长

处。擅长言辞的人把辨别分析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所以能看到言辞敏捷反应

迅速的聪慧表现,而不知道包含美质的含蓄之美。

所以人们总是互相非难反驳,没有人愿意肯定对方。遇到与自己同类的人

才,讨论的时候彼此的观点就会投合。遇到和自己不同类的人才,即使相处很

长时间也不了解对方。凡是以上所说,都可以称作只与同一类人才相通。如果

通两种才能以上,也就随着他所兼备的才能,达到不同的等级。所以只与同一

类人才相通的人,只能看到一类人才的长处。与两类人才相通的人,就能看到

两类人才的长处。与所有类别人才相通的人,就能够同时通晓众多人才的长

处。所以兼才之人与国体之才是一样的。

想要观察他(或“国体之人”)的某一方面,那么一个早晨就足够来知晓

了。(如果)要探究他的全面(或“详细情况”),就(需要)三天然后才足够(了

解)。为什么说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足够了解?国体之人兼具三种人才的特点,

所以和他谈论的时间不到三天就不能足够地了解他。用一天的时间和他谈论道

德,第二天和他谈论法制,第三天与他谈论谋略之术,然后才能穷尽(彻底)地

了解他的长处,从而能毫不怀疑地举荐任用他。

既然这样,那么凭什么知晓他是兼才还是偏才,而(去)和他交谈呢?如果

第16页共26页

他的为人,致力于根据各类人才所怀技能去申述他的长处,进行称赞标榜,这

样的人就是兼才。如果他陈说自己的长处想要获得别人的称赞,不想知道别人

的长处,这样的人就是偏才。不想知道别人的长处,就会处处怀疑别人所说的

话。所以用高深的道理去说服肤浅的人,道理越高深分歧越大。彼此有分歧观

点就会相反,观点相反就会互相非难。如果一个人经常陈说自己处事公正有

理,就会被认为是在表现自己的长处。如果一个人安静倾听不说话,就会被认

为内在空虚没有知识。如果一个人声音高亢高谈阔论,就会被认为不谦逊。如

果一个人谦虚礼让不使出全部本领,就会被认为肤浅鄙陋。如果一个人只称赞

某一家的长处,就会被认为知识不广博。如果一个人普遍地揭示众家的奇特之

处,就会被认为头绪繁多。如果一个人提前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就会被认为

抢夺了自己的风头。如果一个人票弥补自己观点的不足,就会被认为是要让自

己不高兴。如果一个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就会被认为他是在和自己较量。如果

一个人论说博采各家不同的观点,就会被认为论说不得要领。只有在与自己同

类的人谈话时,才会高兴。于是有了亲近、关爱之情,称赞、提拔之举,这些

都是偏才常有的过失。

材料二:

孔子说:“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做事的动机依据,了解他的心情安

乐与否,这样,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人的过失,可以各自归入不同的类别。只要审察那人的过失,

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种人了。”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与守信义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

朋友、与当面奉承而背后诋毁的人交朋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交朋友,是有害

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

日:“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

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日:

第17页共26页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卫灵公问于孔子曰:“有语寡人日:‘有国家者,甘之于庙堂之上,则政

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零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

之;知得之已者,则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谓

也。”

孔子见宋君,君问孔子曰:“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

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

何?”孔子对日:“千乘之君,问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问问之悉也,然

主君所欲者,尽可得也。丘闻之,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

之;不杀无辜,无释罪人,则民不惑;士益之禄,则皆竭力;尊天敬鬼,则日

月当时;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任能黜否,则官府治理。”宋君日:“善

哉!岂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难,唯欲行之

云耳。”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

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

火。故日:仁置熊仁于人而丕熊隹人仁义置熊爱于人而丕熊使人爱?是以知仁

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

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

,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旧义者能旧爱于人[G]而不能使[H]人爱。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谋划,盘算,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中“计”意思不

同。

B.爱,关爱,爱护,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意

思不同。

第18页共26页

c.善,好,与《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善”意思相同。

D.苟,随便,苟且,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

母”中“苟”意思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势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来设喻,

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应当明白政治的准则和社会发展规律。

B.作为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宋国君主对治国的事问得比任何人都详细。

针对宋国国君的谦虚,孔子鼓励他说,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

C.孔子对卫灵公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否定,而是委婉说出了自己的

谏言:单纯在朝堂上策划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要爱人和懂得反省。

D.面对鲁哀公的问询,孔子的建议是让民众富裕且长寿。鲁哀公却因为国

家贫穷而不想做,孔子顺势指出,百姓富裕了,国家也会富裕。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2)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20.两则材料都涉及为政问题,它们的观点有何不同?请概括作答。

【答案】16.CEG17.C18.D19.(1)减少劳役,减轻赋税,

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民众就会长寿。

(2)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

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20.材料一强调国君要实行仁政,既要爱百

姓,也要与邻国和睦相处等;材料二则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出自《孔子家语》和《商君书》,探讨了不同的治

国理念。孔子主张以仁政为本,通过减轻民众负担、推行礼教来实现国家富强

和长治久安,强调道德教化和人心向善。而《商君书》则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法为重,法令明确、执行严格,才能有效管理国家。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

第19页共26页

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

“仁者能仁于人”和“义者能爱于人”句式对称,“而不能使人仁”与“而不

能使人爱”句式对称,表意完整,应各自独立成句,故在CEG处断开。

故选CEG。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谋划、盘算;/计谋。句意:在朝堂上策划好国家大事。/等到燕太子

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

B.正确。关爱、爱护;/吝啬,舍不得。句意:关爱他人的人,也会被别人关

爱。/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

C.错误。形容词,好;/名词,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亲近爱抚民众,使

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D.正确。随便,苟且;/如果。句意: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如果不扩充它

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故选Co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鲁哀公却因为国家贫穷而不想做"错,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

吾国贫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国家会贫穷,而不是因为国家

贫穷而不想做。

故选Do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省‘,减少;‘薄‘,减轻;“敦",敦促;“远”,远离。

(2)“贵;重视;“明”,严明;“行”,贯彻执行。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

矣”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邻国相亲,则长有国;君惠臣忠,则列都得

之”等,可知孔子主张实行仁政,爱民富民,以礼治国,并且要注重与邻国和

睦相处。

②根据材料二“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非其义

第20页共26页

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等,可知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制

定明确的法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

没有比让民众富裕和长寿更重栗的了。”鲁哀公说:“怎么能做到呢?”孔子

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民众就会富裕;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

民众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您的话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贫穷

啊。”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没有

儿女富裕而父母却贫穷的。”

卫灵公问孔子说:“有人告诉我说:‘拥有国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划好

国家大事,国家就会得到治理。'您认为怎么样?”孔子说:“大概可以吧。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厌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厌恶他;知道自身的好

恶,也就知道别人的好恶。所说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够了解天下大事,说

的就是推己及人。”

孔子拜见宋国国君,宋国国君问孔子:“我想长期拥有国土,而且很多都

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众不困惑,我想使士人尽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运

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来,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

说:“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主,问我这个问题的很多,但都没有像您这样问得详

细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听说,和邻国和睦相处,就能长期拥

有国土;国君仁爱,臣子尽忠,众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杀害无辜的人,不

释放有罪的人,民众就不会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禄,他们就会尽心竭力;尊奉

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会正常运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会自己前来;

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无能之辈,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国国君说:“说得

好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寡人没有才能,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啊!”孔子

说:“此事并不难,只要想做就可以达到,如此而已。”

材料二:

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

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

第21页共26页

干湿来控制火一样。所以说,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

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

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

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

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

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

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栗严明,君主的命令一定栗贯彻执

行,那就可以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

如物乎?

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肥田,则

五谷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

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峭民缝之以御腊。推而举之,

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

今人见弃而怨天尤人,岂理也哉!怨天者不勤,尤人者无志。反求诸己,

卓然立其志,锐然策其功,视天下之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岂以人

而不如物乎!

今名卿士大夫之子孙,华其身,甘其食,谀其言,傲其物,遨游燕乐,丕

知身之所以耀润者,皆乃祖乃父勤劳刻苦也。饮芳泉而不知其源,"香黍而不

知其由,一旦时异事殊,失其故态,士焉而学之不及,农焉而劳之不堪,工焉

而巧之不素,商焉而资之不给。当是时也,窘之以寒暑,艰之以衣食,妻垢其

面,子衅其形。虽残杯冷汁,吃之而不惭;.敝/破履服之而无胜置然而要振置

皆昔日之所为有以致之而然也。

吾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弟荡覆殆尽,斯可鉴矣。又见

河南马氏倚其富贵,骄奢淫佚,子孙为之燕乐而已,人间事业百不识一,当时

号为酒囊饭袋。及世变运衰,饿死于沟壑不可数计,此又其大戒也。

为人孙者,当思祖德之勤劳;为人子者,当念父功之刻苦,孜孜汲汲,以

成其事;兢兢业业,以立其志。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迁之,我独不移。

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

第22页共26页

其业者,必至于盈资。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

不沦于困辱,永保其身,不亦宜乎!

(节选自朱熹《不自弃文》)

2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涂黑。

敝衣破履A服之B而无耻C黯然D而莫振者E皆昔日之所为F有以G致之而

然也。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列举,与《屈原列传》“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举”意思相同。

B.岂,难道,与《伶官传序》“岂独伶人也哉”中的“岂”意思相同。

C.华,使……华丽,与《苏武传》‘诚甘乐之“中的‘甘”用法不同。

D.饭,吃,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中的“东”用法相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鹅的毛羽本可以扔了,崛民却缝制来抵御腊月之寒,天下之物只要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