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中考历史专项复习:综合材料题_第1页
2024年重庆中考历史专项复习:综合材料题_第2页
2024年重庆中考历史专项复习:综合材料题_第3页
2024年重庆中考历史专项复习:综合材料题_第4页
2024年重庆中考历史专项复习:综合材料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综合材料题2024最新一模真题重

1.(2024.重庆合川.一模)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构建历史,重庆八中九年级学生

以史料类型为组别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材料一竹简是我国东汉前的常用书写材料,第一组成员对部分竹简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竹简名称记载内容历史信息

战共十八篇典籍,其中道家三篇、儒家十三篇、战国时期楚国思想文

郭店楚墓简

国其他学说两篇。化较为活跃。

迁陵洞庭郡洞庭郡下发给迁陵县的官方文书。①

居延和悬泉西从都城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至西域的30余

里程简汉个驿站信息及间隔里程。

东在敦煌浮屠里(地名)举办佛教斋会活动的

浮屠简③

汉请柬。

材料二《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是抗日战争期间分别由共产党和国民党创办的机

关报,第二组成员研读后发现两份报纸各有鲜明特色。

《中央日报》上最新战况、国军战绩

《新华日报》的题材非常丰富,除了大量战

等战地简讯占据主要版面,侧重刻画国军

地通讯,还有平民英雄的人物小传,根据地人的

中个体将领“以身殉国”的英雄形象,动

建设情况和生活采风等。每期报纸必刊载群众来

员军人捍卫国家领土,号召青年抗日救

信,还开辟了《团结副刊》,包括青年生活、妇

亡。其副刊《中央副刊》所登作品大部分

女之路、工人园地等板块,集新闻性、大众性、

为专业的策论性文章,宣传国民政府的党

趣味性于一体,对抗战起到了重要的动员作用。

政情况。

•摘编自曹炎《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

材料三第三组成员阅读了专著《创新赶超的范式遁变》后,小懿同学根据内容制作了

如下资料卡。

“后发国家实现自立自强的创新赶超过程可

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理想路径是从技术引进开

始,历经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最终实现自主

性创新。”——周代数《创新赶超的范式嫁变》

材料四小丽同学运用该创新水平模型,对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时间阶段概况

引进在长春、北京等地建立地方性生产基地,全面引进苏联的生产技术和

1949-1965

期管理体制。

起步全国范围内更多城市建设了汽车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卡车为主的汽车

1965-1978

期产业格局。

发展产品重心转为作为大众消费品的汽车,汽车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

1978-2014

期体系。

成熟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在汽车智能化、品牌化方面坐拥巨大优势,销

2014至今

期量连续七年全球领先。

(1)史料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请协助第一组,完成序号对应的表格内容。

⑵根据材料二,对比《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不同(至少答出2个要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

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不正确。

A日本的大化改新属于成熟期的创新水平。

B19世纪中期,英国具有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

(4)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2.(2024・重庆潼南.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大多数城邦中,农民公民相对独立,尤其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他们

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奴隶制在希腊城邦的农业经济

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雅典拥有大量的奴隶,无论是富人或条件一般的公民都会在田地上使

用奴隶劳动。临海的自然条件使雅典产生了复杂的商品交换形式,在歉收的年头,雅典会进

口来自俄罗斯南部的小麦等作为主食的谷物。

——摘编自卡特里奇《剑桥插图古希腊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

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

涂“不涉及”

A、通过改革,希腊奴隶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粮食多。()

B、希腊海外贸易发达,能进口粮食。()

C、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材料二:汉代,巴郡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汉初,巴人伐秦有功,免

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巴人首领租赋,其他各姓首领和巴民每年交纳置钱(秦汉

时四川、湖南等地少数民族所缴纳的一种赋税)四十,相比内地郡县的赋税额度而言,要轻

得多……汉代以后,铁斧、铁锄、铁刀等铁质农具已经在巴郡地区广泛使用,这对于提高粮

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兴修水利,解决了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灌溉问题,粮

食耕作的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展。农作物的品种主要有水稻、高粱、豆类等。

——摘编自罗君《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利于汉代巴郡粮食产量增加的因素。

材料三:农村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取得了全国性的突破成就……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

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7984年间的4.9%,超过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任何一

个时期。而这一成就并不是靠扩展耕地的办法实现的,相反这是在粮食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的

情况下获得的,这就支持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摘编自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农村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取得全国性突破成就”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政治原因。

材料四:“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并要求“打一场种业翻

身仗”。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业发展水平关乎一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

命脉。

(4)面对全球气候异常,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粮食价格猛涨,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中国的

头等大事。你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有何建议。

3.(2024.重庆.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高度开放的总方针下,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派遣使臣,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一“蕃坊”,在尊重中

国法律的前提下,按本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其进行管理。政府明确规定禁止重征(征税)

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由当地官府妥善保管,等其亲属认领。

频繁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域外各国广泛吸收中国文明的成果,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进步。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

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唐朝的对外交往十分繁荣。

B.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C.某些口岸城市设置供外国人居住的“蕃坊”,不受中国的管束。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材料二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大国之间出现的各种贸易战,是

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大萧条时期,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率先发动贸易

战,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

益,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反制,并逐渐波及其他国家,最终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

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3)根据材料二归纳大萧条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带来的危害。

材料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国际贸易成为经

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

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

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

集团,目前世界各种经贸区域集团已超过100个,世界各国从中受益。

——摘编自段丽娜《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4)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

(5)综合三则材料的主旨,提炼一个观点。

4.(2024・重庆•一模)人类的智慧推动历史不断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一【伟大工程】

材料一

战国时蜀郡太守李冰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

用地势和河道,率领民工十万,耗时18年建成。鱼嘴

将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利用水流动力学的原理,

实现自动分流,自流灌溉。……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

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摘编自《都

江堰千年延续的管理解码: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视角》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湖北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

间国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长江水文测量记录和地

质勘探数据,反复论证,采用“管柱钻孔法”,保证

了工程速度,并使工程造价大为降低。其碑文记

述:“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三年来,不论酷暑严寒,

不避狂风骤雨,表现了工人阶级的英勇气概

长江大桥就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摘编自秦海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湖北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国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长江

水文测量记录和地质勘探数据、反复论证,采用“管柱钻孔法”、保证了工程速度,并使工

程造价大为降低。其碑文记述:“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三年来,不论酷暑严寒,不避

狂风骤雨,表现了工人阶级的英雄气概长江大桥就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摘编自秦海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任务二【杰出领袖】

材料二邓小平的主要事迹

1920年,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1949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率军挺近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渡江

战役等战役,解放了南京等广大地区。

1978年12月,主持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

设的开篇。

1982-1984年,与英国谈判,正式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

1987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整理自张曙《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

任务三【卓越理念】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面对被排斥在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之外、国际战略空间受到

极大限制的严峻形势,我国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20世纪90年代,

国际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得以快速提

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国际形势和自身发展做出

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其同体”的全球治理新理念,中国在全体经济治

理、政治治理、安全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页献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策”。

——摘编自王新影《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都江堰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所体现的共同智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对中国发展进程的突出页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小;

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填“X”。

A.新中国成立以米,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B.新中国成立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4)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特点。

5.(2024•重庆开州•模拟预测)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及政治利益的划分,深亥U

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虽然完成了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的调整,但它是不稳固的。

它建立在一战后形成的极不稳定的基本力量平衡的基础上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激化,并最终化为不可阻挡的力

量爆发出来,决定了这一体系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摘编自陈从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材料二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初见端倪。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

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赶上或超过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

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后第三世界也迅速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同时,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世界经济的又一个增长极。

——摘编自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

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和趋向的重大态势。

——摘编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何处?》

(1)材料一反映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怎样的特点?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

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显现。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C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并没有发挥特别大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二战后在国际事务中哪几种力量推动世界向多极

化方向发展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例具体表现。简述中

国为此贡献的中国智慧。

6.(2024.重庆永川•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部分笔记

笔记一笔记二

明初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宋、元

明成祖朱棣之孙梁庄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明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条件。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成祖特派遣郑和

率船队下西洋。郑和船队下西洋带动亚、非许多国

王的墓中出土有」:锭。金锭正面著铸有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摘编自朱绍

铭文“永乐十七g卜四月口日西洋等处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买到,八成色金一-锭五十两重”

(1)材料一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A文献材料;B实物材料;C口述材料。在答题卡

上只填字母番号)根据材料一,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

西洋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

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

即系代表各会员国。”安全理事会最初由美、苏、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

理事国组成。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都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同时规定

“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

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等。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1945—1949)》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打“正确”;违背了材料二

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打“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

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打“未涉及”。

A安理会最初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苏、英、法。()

B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同意才能通过。

()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的作用。

材料三中国始终是坚持团结合作的重要力量。中国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中俄

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就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

重回健康发展轨道达成共识、明确方向,中欧各层级交流对话全面重启。中国按照亲诚惠容

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一

中亚峰会。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去年推动

金砖合作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中方将同各方一道,不断汇聚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南方

力量”,共同点亮全球治理的“南方时刻”。

——整编自《坚定做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人民日报》2024-3-11)

(4)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始终是坚持团结合作的重要力量”的表现。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

7.(2024・重庆•一模)某校九年级开展以“建筑”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罗马万神庙穹顶河南洛阳白马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1)上述材料所示文物从类型上属于(A.文献材料;B.口述材料;C.实物材料。

只填字母番号)我们可以从这些材料中获取哪些方面的信息?

【任务二】

卡片一都城中轴线是权力在城

市空间形态方面的表达,是国家

政治力量对都城布局控制的结

果。中国古代都城中轴对称格局

肇始于双槐树和二里头遗址,随

着历史演进,轴线意识逐渐形成,

轴线手法逐次明朗。一方面,唐

溺化门

长安城嘉续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传

兴庆’

,春明门统,形成纵贯全城的中轴线朱雀

大街,成为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

■■■;O小雁塔

延平门q雀言延兴门发展历程的标志性节点。另一方

面,长安城中轴对称的都城空间

形态成为东亚都城中轴线规划和

营建的源头,影响远及日本、朝

鲜半岛等地。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摘自梁晋《唐长安城和日平

城京中轴线形制、功能和影响力

探究》

(2)根据《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卡片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

请在对应题号内填“卡;不正确,请在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X”。

A.唐长安城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信息。()

B.中国古代都城中轴对称格局肇始于唐长安城。()

卡片二在英国,最初厂房规模小,多以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文特河边建立的水力纺纱厂

为样机,通常是一幢3—4层的楼房,再加上一些附属建筑。在蒸汽机使用以后,由于蒸汽

机的占地面积更大,同时它的动力也大,能够带动多机器工作,到18世纪最后十年,工厂

已经是新式的多层楼房的大厦,而且一般都建在大城市或者是城镇附近。菲尔登公司所属的

一家机器织布厂,厂楼下有一个大得惊人的车间……车间从上部照明,极为方便美观,里面

有500部织机,由500人看管。

——摘编自昌异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模范工厂研究》

(3)根据卡片二,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厂房建筑的变化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

这些厂房建筑变化的原因。

【任务三】

带。

点。

质,

说,

势、

上。

(4)根据任务三,概括洪崖洞的建筑特点。举一例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具有此特点的建筑。

(5)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8.(2024.重庆蒙江.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一万年前,中国辽阔大地上就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独立发展的早期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颇具规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河上游的马家窑

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中原龙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及华南各地方文化,等等。

——摘自王学典《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

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

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

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从战国时期发展到秦朝,反映了我国由大分裂走向统一的历程。()

B.秦朝结束分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没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

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

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

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以史实说

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

材料四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20世纪30年代,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

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

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

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摘编自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4)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民族国家“最大限度地实行了统一”的原因。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民族

国家“实行了统一”的意义。

材料五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就陆续获得了制度上的重构以及政治权利

的保障,“由压迫到解放”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关键。所以说,在这一时期提高

每一个少数民族成员的政治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权利,成为当时少数民族国家认同

建构的主导方式。

——摘编自张英魁《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5)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建立后实现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制度保障是什么?根据材料五概

括实现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有什么方式?

(6)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9.(2024・重庆忠县.一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某校初三历史兴趣小

组以“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任务一】人民的智慧

材料一

张仲景像李时珍像

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兔肺炎

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

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摘自《医学之声》

(1)依据图片结合所学,写出以上任意一位人物的成就。

【任务二】人民的力量

材料二是老百姓的“千层底”送我们过了雪山草地……是人民的“伟力”让我们赢

得了战争。

——《人民日报》

(2)材料二反映了人民在哪一事件中彰显的“伟力”?请列举两例红军在这一事件中凭借“铁的

意志”战胜艰难险阻的战斗史实。

材料三是18位小岗村村民,按下了开启农村改革大幕的红手印。

——《人民日报海外版》

⑶材料三中“农村改革”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任务三】人民的奋斗

(4)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写出下

面年代尺上提示词对应的历史事件。

1949年1956年1978年《

【任务四】人民的精神

党的好干部“"铁人"“解放军好战士”

(5)三幅图片展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写出其中你最敬佩的模

范人物的名字。说明你的理由。

(6)人民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应该如何做,才能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10.(2024.重庆开州.模拟预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但

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与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次战争中,双方军人死亡共1300万人,两倍于1810—1913年所有战争死

亡人数的总和;受伤、失踪者达2000多万;群众因战乱死亡的人数远超过军队。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这次战争”指的是哪次战争?这次战争中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的战役是哪次战

役?

材料二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

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

约。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2)根据材料二,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

料二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错误”。

A.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

B.宣言要求签字国政府相互合作,可以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3)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什么?请列举其中两个“联合”的典型事例。

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

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

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

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美]伊利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材料四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

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他

们将形点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1953年《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5)“这些原贝门指的是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①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②汉朝管辖西域地区③佛教传入中国

⑵不同:《新华日报》的题材非常丰富,报道内容多样;《中央日报》;题材单一,报道内容

以战地简讯为主;《新华日报》开辟《团结副刊》集新闻性、大众性、趣味性于一体;《中央

副刊》所登作品大部分为专业的策论性文章。

(3)A:错误;B:正确

(4)趋势:从引进外国技术到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到领先世界。

【详解】(1)由题干材料“洞庭郡下发给迁陵县的官方文书。”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由题干“从都城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至西域的30余个驿站信息及间隔里程。”可知,西域

归属西汉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由题干“在敦煌

浮屠里(地名)举办佛教斋会活动的请柬。”可知,佛教传入中国。

(2)不同:由题干材料“《新华日报》的题材非常丰富,除了大量战地通讯,还有平民英雄

的人物小传,根据地人的建设情况和生活采风等。”“《中央日报》上最新战况、国军战绩等

战地简讯占据主要版面,侧重刻画国军中个体将领“以身殉国”的英雄形象,动员军人捍卫国

家领土,号召青年抗日救亡。”可知,《新华日报》的题材非常丰富,报道内容多样;《中央

日报》;题材单一,报道内容以战地简讯为主;由题干”《团结副刊》,包括青年生活、妇女

之路、工人园地等板块,集新闻性、大众性、趣味性于一体,对抗战起到了重要的动员作

用。”“其副刊《中央副刊》所登作品大部分为专业的策论性文章,宣传国民政府的党政情况。”

可知,《新华日报》开辟《团结副刊》集新闻性、大众性、趣味性于一体;《中央副刊》所登

作品大部分为专业的策论性文章。

(3)由题干材料“后发国家实现自立自强的创新赶超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理想路径

是从技术引进开始,历经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最终实现自主性创新。”可知,日本大

化改新属于模仿,不属于成熟性的创新水平,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

成工业革命,具有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B:正确。

(4)趋势:由题干“在长春、北京等地建立地方性生产基地,全面引进苏联的生产技术和管

理体制。”“产品重心转为作为大众消费品的汽车,汽车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新

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在汽车智能化、品牌化方面坐拥巨大优势,销量连续七年全球领先。”

可知,新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从引进外国技术到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到领先世界。

2.(1)错误正确不涉及

(2)①汉代巴郡的赋税较低;②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③水利工程的修建,

解决了灌溉问题,耕作面积扩大;④农作物播种的种类丰富。

(3)表现:①粮食增长率大幅度提高;②种植业结构优化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4)①严格保护好耕地;②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③制定政策法规,切实

保护农民、农业、农村。

【详解】(1)填写:A、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他们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这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分析可知通过改革,希腊农民、公民生产积极性提高,A

表述“错误”。

B、根据材料“临海的自然条件使雅典产生了复杂的商品交换形式,在歉收的年头,雅典会

进口来自俄罗斯南部的小麦等作为主食的谷物”分析可知希腊海外贸易发达,能进口粮食,

B表述“正确”。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但材料未涉及,C表述“未涉及”。

(2)因素:根据材料“相比内地郡县的赋税额度而言,要轻得多”“铁斧、铁锄、铁刀等铁质

农具已经在巴郡地区广泛使用”“汉代兴修水利,解决了一些山区丘陵地带的灌溉问题,粮食

耕作的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展”“农作物的品种主要有水稻、高粱、豆类等”可知,汉代巴郡粮

食产量增加的因素有:汉代巴郡的赋税较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耕作面

积扩大,农作物播种的种类丰富等。

(3)表现:根据材料“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

年间的4.9%,超过新中国成立后30余年任何一个时期”“支持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可知,

农村经济取得成就的表现是:粮食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结构优化。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发

展。

(4)建议:本题为开放题,围绕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可以围绕“种子和耕地问题”

等角度入手,言之有理即可,如:严格保护好耕地,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制定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农业、农村等。

3.(1)A正确B未涉及C错误。

(2)方式: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设立专供外国

人居住的街区;禁止重征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规定当地官府妥善保管在华去世

商人的遗产等。(答出3点即可)

(3)危害: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和经济动因。

(4)表现: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

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服务贸易比重增长较快;世界主要贸易国与其他国家联合,

组建区域贸易集团。

(5)观点: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发展。

【详解】(1)判断:A根据材料“在高度开放的总方针下,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

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

蕃坊”'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十分繁荣,因此A正确。

B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未涉及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因此B“未涉及”。

C根据材料“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一,蕃坊,,在尊重中国

法律的前提下,按本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其进行管理”可知某些口岸城市设置供外国人居

住的“蕃坊”,要受中国的管束,因此C“某些口岸城市设置供外国人居住的,蕃坊,,不受中国

的管束”是错误的。

(2)方式:根据材料一“在高度开放的总方针下,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及日本等

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可知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

臣;由“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一‘蕃坊'",可知设立专供

外国人居住的街区;由“政府明确规定禁止重征(征税)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

可知禁止重征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由“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由当地官府妥善保

管”,可知规定当地官府妥善保管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等。因此唐朝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方

式,有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设立专供外国人居

住的街区;禁止重征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规定当地官府妥善保管在华去世商人

的遗产等。

(3)危害:根据材料二中“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最终

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大萧条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带来的危害,是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

体系的稳定性;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和经济动

因。

(4)表现:根据材料三“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

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

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

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可知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是:国际

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

品所占比重上升,服务贸易比重增长较快;世界主要贸易国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

集团。

(5)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得出的观点,是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

国家发展。

4.(1)共同智慧:利用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建造方法。

(2)贡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参与抗日战争,参加解放战争,指挥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

;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邓小平理论;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促进香港回归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⑶AW。

B.x。

(4)特点:积极、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

【详解】(1)共同智慧:根据材料“利用地势和河道”“认真研究长江水文测量记录和地质勘

探数据、反复论证”分析可知都江堰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所体现的共同智慧利用自然环境

特点设计建造方法。

(2)突出贡献:根据材料“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率军挺进大别山,指挥淮

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解放南京等广大地区”分析可知邓小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参

与抗日战争,参加解放战争,指挥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根据材料“主持召开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分析可知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根据

材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析可知邓小平提出邓小平理论;根据材料“与英国

谈判,正式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分析可知邓小平提出“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并促进香港回归;根据材料“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分析可知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A.根据材料“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得以快速提升”“中国在全

体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安全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页献了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策"'分

析可知新中国成立以米,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故该

小题正确,应该填“3'。

B.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面对被排斥在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之外”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初

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故该小题错误,应该填“X”。

(4)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在全体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安全治理、生态治理等领域页献了

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策'”分析可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特点是积极参与、全方位参

与全球治理。

5.(1)特点:不稳固。

(2)判断:A正确B未涉及C错误

(3)力量:美国、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国家、中国。

(4)表现: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地区

局部战争与冲突时有发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

候变化、人口增长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等。(答出2点即可)

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尊重世界文明多样

性等。(答出2点即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虽然完成了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的调整,

但它是不稳固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是不稳固。

(2)判断:根据材料二内容“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初见端倪”和所学知识

可知世界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显现,A正确;材料二中并未提及到“和平与发

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B中应填“未涉及”;根据材料二内容“第三世界也迅速崛起,并在

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知C错误。

(3)力量: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也

迅速崛起”、“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力量有美国、日本、西欧、第三世界国家、中国。

(4)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

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地区局部战争与冲突时有发生,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问题,严重影响

着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答出2点即可)

智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贡献出了自己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表

现在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尊重世界文明多

样性等方面。(答出2点即可)

6.(1)B;条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统治者的支持;宋元时期科技发达。

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发

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⑵正确错误未涉及

(3)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

护各国独立。

(4)中国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中国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国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

团结合作。

(5)感悟:团结合作,和平交流,共同促进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详解】(1)选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文物是明成祖朱棣之孙梁庄王的墓中出

土有金锭。属于实物史料,因此选择B;

条件:根据材料“明初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

明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主要有: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统治者的支持;宋元时期科技发达。

意义:根据材料“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成祖特派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郑和船队下西洋带动亚、

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

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

献。

(2)判断:根据材料“安全理事会最初由美、苏、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可知,安理

会最初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美、苏、英、法。A是正确的;根据材料“安理会的任何重

大决议都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可知,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必须获

得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而不需要通过非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同意才能通过。故B是错误

的;材料中未涉及《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故C

未涉及。

(3)联合国作用:根据材料“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联合国的作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际关系

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各国独立。

(4)表现:根据材料“中国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

水平运行,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

系,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一中亚峰会。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

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中国深化同周

边国家关系;中国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5)感悟: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中国发展面临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针对局部冲突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要团结合作,和平交流,共同促进国

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⑴属于:Co

历史信息:建筑风格、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2)A:7。

B:xo

(3)变化:工业革命前厂房规模小,建筑比较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