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小说散文诗歌鉴赏必备知识汇总,及解题规律与方法总结小说阅读(一)小说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的概括(1)形式:人+事(因+果)(2)步骤:①梳理情节(梳理思路脉络):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作用),然后写……(作用),再写……(作用),最后……(作用)。②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2.小说情节结构和特点的分析:(1)单线型结构(2)复线型结构(双线结构):明暗两条线索。(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3.小说结构技巧:(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4.小说开头段落的作用:(1)悬念式开头:(1)环境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2)情节上:引起下文,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3)人物上:暗示了人物……命运、性格、特点(4)主题上:与下文……相照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5)读者上: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小说中间段的作用:(1)环境上: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2)人物上:塑造(烘托)了人物……心情、性格、特点(3)主题上:揭示了小说……主题(4)情节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6.结尾段的作用:(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交代人物……的结局(命运);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小说的最后一段能否删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不能删掉,因为:(1)人物上:最后一段丰富了A的形象特点,侧面烘托出A的品格,加深了人们对A的认识。(2)情节上: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形成首尾呼应,拓展了小说的空间,使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严谨。(3)主题上:卒章显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4)读者上: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7.小说标题的作用:(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8.小说标题的含意(意蕴)①指代意义;②双关意义;③比喻意义;④象征意义;⑤情感意义;⑥态度、价值观意义。常用手法:线索、修辞、双关、象征《高考小说阅读通关教程》对小说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讲解【解构高中教材】,打通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从小说的九大要素和阅读四法出发,在全面梳理小说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高考小说经典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二)小说人物形象:1.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④分析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2)答题模式:一个词(两字词或四字词)概括+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每点如此)(注意)分点答题,一般至少三点。每点尽量在一条横线内完成。近年高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关键词: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性情质朴、憨厚老实、纯真、吃苦耐劳、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有上进心、有理想、有追求、生命力顽强、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谦卑、固执、敬业、诚实、执著、年老体衰、年轻貌美、孤苦无依、势利……2.小说人物的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某种启示、主题和意图。(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3)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内容的作用。3.小说主人公的判断:(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其性格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2)标题指明(或“暗示”)主人公是谁。(3)小说着墨最多、所占篇幅最长的是主人公。(4)小说中形象最鲜明的是主人公。(5)主人公的表现及性格最能表现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其他人物则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4.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1)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活动”),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在主人公与……(人、命运、疾病、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4)通过典型环境(时代、社会、生活、法律、阶级、习俗等)的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5)通过环境(此处特指主人公所在的景物环境、场景)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6)通过他人的态度、评价、反应,或者通过作者的介绍、评价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5、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其他方法】白描、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1)对比。不同个体的对比/同一个体的前后对比。(2)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的手法。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3)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侧面烘托、环境烘托)“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4)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三)小说环境: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2)人物形象上: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2.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作用:(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四)小说表达技巧:【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1.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2.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五)小说语言赏析:1.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语言鉴赏品味题解题思路从语言的个性化和特色性角度赏析。(1)地域特色:某地方言、农村、城市(2)时代特色:符合时代特点(3)生活特色:职业、身份、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等2.从语言的语体来角度赏析(1)口语:通俗易懂、质朴平实、生动活泼(2)书面语:庄重典雅、准确精当(3)文言和白话3.从语言的句式来角度赏析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倒装句式4.从语言的修辞来角度赏析善用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象征】好处:生动形象、言简义丰、含蓄隽永、诙谐幽默、辛辣讽刺、清新华丽、婉约明快5.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常见的语言风格善用叠词、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富有地方特色、善用口语、文白夹杂、含蓄深沉、幽默风趣、简洁明快、寓庄于谐、清新华丽、质朴平实善用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象征】散文阅读一、分析行文结构散文结构形式举例:[题型1]分析行文思路或线索[解题指津]首先,从整体构思(布局谋篇)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三种层次关系: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其次,分析行文线索。(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2)找线索(3)析作用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答题规范:►(1)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2)××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题型2]分析语段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开头段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中间段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④总结。结尾段①点明中心;②升华主题;③呼应开头;④收束全文;⑤引人深思等。插入段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新课标大语文好书推荐】《2025最新版高考蓝皮书试题分析》全国通用,依循新教材,解读新高考命题意图,指明高考改革方向!!!面按照新教材新课标理念设计,详尽解读近三年全国卷、地方卷新颖、典型、优质试题!!!前沿性、前沿性、前沿性、前沿性!!!扫码即可下单或了解详情【下单免费送】10年高考真题汇编+2025高考备考精品资料+高考备考课程3.表达效果角度答题规范:二、概括要点[题型1]局部概括(1)特点概括类试题的解答方法①直接摘录词句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②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回答问题的一种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作答,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③综合句意(层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a.分析句子关系,理出答案要点。在确定答题的大致区间之后,对相关内容的句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b.研读意义(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容的意义(象)组成,对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2.段(层)意概括题解答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步骤:摘取→合并→舍取→整合。(1)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2)近远结合原则就是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3)“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3.因果探寻题答题思路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题型2]整体概括主要包括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和主旨概括两类。整体概括题的答题方法:1.抓形悟神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等,同时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概括表述时一般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么(主要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2.关注文本的特点写人记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思辨类散文,往往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3.关注标题、首尾句段、关键语句三、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要注重体会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如何把握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除了要牢牢把握分析句子含意的“六看法”(句内三看,看关键词、结构、表达;句外三看,看相邻、段意、主旨)外,还要掌握从不同角度或侧面看句子的方法技巧。就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语句。“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重要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类语句:1.含蓄句运用象征等手法,意思隐晦的句子。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理解句子含意,特别要强调对所给句子进行“内外结合”地审视。所谓“内看”,就是审视句子内部,一看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二看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看句中结构,判断句意有几层要点,确定答案语言组织的形式。所谓“外看”,就是审视句子外部(环境):一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二看所在段落的段意、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三看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别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题型1]含蓄句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涵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对含蓄句的理解,可从三个层面思考:1.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理解。一般说来含蓄句与文章主旨相关。把握了文本主旨之后,再从“表层意义”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义”,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获得“句外之意”。理解含蓄句的方法:1.联系语境,揣摩句意这类句子由于某种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暗示等手法含蓄地表达句子含意。2.联系主旨,分析句意揣摩语句的感情色彩,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3.由表及里,整合答案具体分析含蓄句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句中的关键词,再由表及里,整合答案。[题型2]修辞句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都是在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明确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探求其意义、作用和目的。解答体会修辞句的方法:1.确定修辞手法要明确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2.抓住关键词抓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语句内容。3.语句“还原”将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还原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直白语句。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答题规范:第一步指出修辞手法。第二步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分析句子的含意。第三步说明表达效果。四、鉴赏表达技巧1.从描写角度切入进行赏析。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角度来赏析);调动多种感觉,赏析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方法的妙处。(1)修辞手法(局部看修辞)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2)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3)语言表达如某段文字语言有特色,就应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2.其他切入角度有:[题型1]鉴赏表达方式1.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和顺序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叙述顺序顺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2)描写描写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⑤语言描写。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内外。描写作用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为下文作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3)抒情和议论用在开头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用在结尾点明意义,升华思想,起收束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题型2]鉴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1)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互补,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反问起强化语气的作用。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解题指津]1.看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对散文思路、构思的整体分析,绝少不了对线索的分析,因为线索之于散文特别重要:(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2)结构清晰,情节集中;(3)揭示主题;(4)使行文富于变化。结构类a.开门见山,总领下文。b.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c.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d.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e.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内容类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表达效果类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诗歌鉴赏思想情感分类1: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5)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2.边塞征战诗(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报效国家的激情,或保家卫国的决心。(2)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或家中妻子的离恨。(3)表现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或连年征战的残酷。(4)表现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或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对战争的厌恶。(5)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或归家无望的哀痛。(6)表现塞外风光的奇丽壮阔。3.山水田园诗(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2)表现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4.思乡怀远诗(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5.赠友送别诗(1)抒写离愁别恨或别后的孤独寂寞。(2)借以一吐胸中块垒或表明心志。(3)表达劝勉、鼓励、安慰之意。6.思妇闺情诗(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7.托物言志诗(1)感慨兴衰。(2)寄托哀思。(3)托古讽今。8.谈禅说理诗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9.羁旅行役诗(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10.伤春惜别诗(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11.游仙悼亡诗(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思想情感总结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思想情感分类2: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6)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3.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思想情感总结2: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易调解协议书继承
- 驾校出租合同协议
- 海大装修合同协议
- 门帘加工合同协议
- 节能管家合同协议
- 豪猪购买合同协议
- 货运合作合同协议
- 教育行业合同协议
- 林木转让合同协议
- 批墙刮家合同协议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社会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 2023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 论文模板及说明
- GB/T 37864-2019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
- 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 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模板)
- 新时期当好社会组织秘书长的若干思考课件
- 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完整课件
- 企业公司组织架构图word模板
- 枣树桃小食心虫
- 毕业论文板式输送机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