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课时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案_第1页
第33课时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案_第2页
第33课时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案_第3页
第33课时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案_第4页
第33课时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3课时第33课时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学案(3课时)【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重点难点】1.冷战的背景、表现、基本特征、影响2.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知识链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答法等【导学流程】自主预学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视角1冷战的概念材料一以下是不同时期的高中历史教材对冷战含义的不同叙述。2008年版岳麓书社高中历史教材201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叙述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问题](1)根据材料一,说明2019年版教材与2008年版教材叙述的不同之处,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论](1)不同之处:发动冷战的责任,2008年版强调责任在美国,2019年版强调双方都有责任;冷战的内容方面,2008年版强调的是敌对,2019年版冷战内容更丰富,除了对峙之外还存在竞争的关系。原因: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意识形态不断淡化;更多档案资料的解封开放;学者研究的深入发展。视角2冷战的基本特征材料二材料三核战争对大家都是危险的……肯尼迪总统宁愿作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利用当时的压制性优势发动一场核战争。——摘编自[美]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为交易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摘编自[美]梅尔文·P.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问题](2)思考材料二中漫画的寓意,结合材料三指出其反映的冷战的特征。[结论](2)寓意:军备竞赛激烈(核竞赛);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特征: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视角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材料四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进行课题研究,以下是他们收集整理的一些信息。材料五下面为徐蓝教授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冷战的起源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立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冷战的爆发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力量中心的成长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西方阵营的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态势的演变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问题](3)依据材料四该研究小组搜集的信息,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要求:概括特征要多角度,分析要史实充分)(4)阅读材料五,为《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拟定一个标题。(5)依据材料五《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章的目录(节选),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五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6)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结论](3)特征:世界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分析:这一时期,随着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欧洲走向联合,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追求成为“政治大国”;不结盟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国际社会上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以上势力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由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5)示例①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②观察时间轴,获取信息,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③组织讨论,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④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印证。(6)与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的进步;冷战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克服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深化拓展]两极格局的特点1.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3.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4.美苏双方在持续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同时又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5.两极格局是不对称不完全的。[结构图示][逻辑表达]阐释图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的冲突对立,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了冷战对手,并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对峙与竞争。冷战主导了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制约着各主要国家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各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与国家结构。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也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多极力量的成长,为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演变奠定了基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冷战与两极格局1.(2023·湖北卷,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银行()贷款国别申请额批准额法国5.02.5荷兰5.351.95南斯拉夫5.00智利0.40.16捷克斯洛伐克3.50丹麦0.50.4伊朗2.50卢森堡0.20.12墨西哥2.090.341波兰6.00巴西1.00.75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2.(2023·全国甲卷,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3.(2022·全国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