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公开问题解决的规则建构分析》2200字_第1页
《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公开问题解决的规则建构分析》2200字_第2页
《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公开问题解决的规则建构分析》22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公开问题解决的规则建构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2837公众人物行政处罚公开问题解决的规则建构分析综述 130544(一)横向:厘清公开范围 12020(二)纵向:把握公开时机 124205(三)事前:明确公开内容 226839(四)事后:完善救济制度 2行政处罚决定公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保证公开、公正、透明行政,但也可能被行政机关作为一种惩罚手段,由公众联合抵制产生效果,任何人都难以估量这种惩罚强度。如何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也是立法和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在做出公开行为时应从横向、纵向、事前、事后四个方面提高警惕,多方权衡斟酌。(一)横向:厘清公开范围在《行政处罚法》修订过程中,关于是否所有行政处罚决定都要公开存在极大争议,最终立法者将“绝对公开”调整为“相对公开”,以不公开为常态,公开为例外,仅公开具有一定影响的处罚决定。这里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理解为受处罚的事件本身对公共利益造成了影响,而非指处罚公开后引起的哗然效果。通过区分不同的处罚决定类型,将公开范围限定为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风险管理的违法信息及处罚决定,其关乎社会公众的权益,公开以便给群众一个交代。而公众人物本身作为备受关注的对象,又是青少年的偶像榜样,具有较强的社会示范效应,其违法行为无疑涉及公共利益,应当遵循“判断公开三步骤”加以利益权衡,决定是否公开。(二)纵向:把握公开时机同时应看到的是,《行政处罚法》第48条的立法目的是行政机关及时回应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舆情。因此,公安机关的案情通报,最合理的是在处罚决定作出后,媒体或群众从某种渠道了解到该处罚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此时,公安机关为了澄清事实,回应舆情,依法进行通报。也就是说,公安机关对案情进行通报,应当是先有影响,后有通报,而不应当是先有通报,后有影响。具体到李云迪案,寥寥数语的警方通报得不出更多细节,只能初步推断公安机关的通报时机。公安机关最初并不是泄露嫖娼信息的一方,实际上该事件查公开资料可知,在朝阳警方通报之前,最开始是网上就有爆料称李云迪因嫖娼被抓,随后李云迪参加的综艺节目镜头几乎全部被剪,由此引发对他的猜测,当时就已经有传闻说他被警方带走了,直接把“李云迪镜头”推上了微博热搜,很多讨论都是在警方发布通报之前就有的,这时已经形成了涉警的舆情,李云迪被拘留是涉及警务的公共话题,警方的通报其实是回应了公众的关切和舆情。其实,早在2016年公安部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求全国各级公安部门要高度重视涉警舆情,并主动回应社会各界关注。如果是普通公民被行政处罚确实没有必要在舆论场公布,但是像李云迪这样的公众人物承担社会责任并影响公共利益,他受到行政处罚就算不像媒体公开,也应该通报行业协会以及相关方,由公安机关、相关行业部门进行联合监管,强化职业道德委员会职能,及时对违法失德人员和纵容该行为的经纪公司、艺人工作室进行从业抵制和联合惩戒,由此避免有人隐瞒自己的违法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三)事前:明确公开内容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知情权,使公众规范自身的言行,因此公开内容必须全面、准确、清晰,便于理解,能反映整个违法事实和做出处罚的依据,主要包括处罚决定的作出主体、相对人的姓名或名称、履行方式及救济等。同时,基于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以公众人物为相对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以匿名公布为原则,加以去标识化处理。如《公安机关执法规定》第14条规定,公开法律文书时应当保留自然人姓氏,名字以“某”代替。《公安机关执法规定》(公安部公通字〔2018〕26号)第十四条规定:“向社会公开法律文书,应当对文书中载明的自然人姓名做隐名处理,保留姓氏,名字以“某”代替。”《公安机关执法规定》(公安部公通字〔2018〕26号)第十四条规定:“向社会公开法律文书,应当对文书中载明的自然人姓名做隐名处理,保留姓氏,名字以“某”代替。”公安机关在通报李云迪事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原则,对公开之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自我审查。纵观朝阳公安分局最早的警情通报,其仅仅公开了公安机关接获举报的情况以及对举报进行调查核实的结果,卖淫嫖娼的双方当事人都被清楚写出,而非专门针对所谓公众人物,在公布当事人信息时也做到了脱敏处理。如果不是因为李云迪属于公众人物且媒体和网民“嗅觉敏锐”,很难从警情通报中将双方当事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个人相对应。就像与李云迪一同被通报的另一当事人陈某卉,几乎无人能够根据这样的化名将她与特定个人相对应。由此看来,朝阳警方的警情通报已经将对特定个人隐私信息的公布降至必要的最低程度,使公众在可以肯定确有其事的同时又不会直接将之与个人相绑定。(四)事后:完善救济制度《行政处罚法》第48条尽管规定了行政机关有权撤回已发布的错误行政处罚决定的情形,但由于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公众人物类行政处罚案件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快速发酵,以致行政相对人在短期内受到了远超出受行政处罚行为本身的巨大损失。而且从行政部门执法决定的发出,至其被依法变更、撤销、确认违法或者无效,这一流程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行政机关有必要引进“预先诉讼制度”,即在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相对人一旦觉得处罚决定不当,可在尚未发布之前预先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避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禹竹蕊:《建立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以反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为视角》,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9卷第3期,第107-111页。具体而言,预先诉讼制度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原告适格,申请人必须是可能受行政处罚决定影响的利害关系人;二是对象明确,预先诉讼针对的是还没有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对已经公开的并不适用;三是损害可能,当事人提起诉讼是因为认为处罚决定一旦公开将对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但该标准过于主观,应由法院进行判断,审查行政处罚决定是否违法;四是损害难以弥补,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后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应当属于非财产的范畴,如商誉受损、社会评价降低等,这些损害往往难以通过金钱手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