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镇江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计50分。1.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认为,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该思想学派是()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B【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治国首先要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必须用“术”,再次以法为教”,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以法令、权术和威势,慑服臣民,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B项。

道家治国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儒家强调“仁政”“为政以德”,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诸子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2.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A.商鞅 B.董仲舒 C.张骞 D.郑和【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干“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归国后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故选C项。

商鞅,在秦国主持了变法,推动了秦国富国强兵,但与西域无关,排除A项。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与西域无关,排除B项;。

郑和,明朝时期,七下西洋,促进中外交流,与西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骞出使西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历史知识。3.“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答案】D【解析】【分析】据材料“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便利于南粮北运,解决了北方粮食供给,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大运河有利于南北的往来,没有体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大运河开通起到的积极作用,没有涉及加重百姓徭役负担,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大运河开通起到的积极作用,没有表现大运河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历史知识。4.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历史时期治理措施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干“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最终升格为省,反映了古代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不断加强,体现的历史趋势是边疆管理的加强,故选D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完善,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历代对台湾的治理,与海外贸易的繁荣无关联,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边疆治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古代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5.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干“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进学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制造大批文字冤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大量人才,禁锢了思想言论,故选A顶。

文字狱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其不一定属于犯罪,排除B项。

清朝时期,儒学本属于正统地位,与文字狱推行无关联,排除C项。

文字狱禁锢了思想言论,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进步,不利于社会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文字狱,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清朝文字狱的相关史实。6.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体现这一“情愫”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干“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结合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四有二无”的人间天国,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际,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故选A项。

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材料中洪秀全不符,排除B项。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与材料中洪秀全不符,排除C项。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材料中洪秀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天朝田亩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7.某历史教师采用朋友圈推文阐述这一历史事件。据右图指出他们探究的是()孙文武昌首义、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我们终于推翻了清王朝!无数革命烈士的牺牲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成功!A.鸦片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孙文”“武昌首义、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孙文即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项。

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孙文无关,排除A项。

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孙文无关,排除B项。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与科学,与孙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8.“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这昂扬的旋律和熟悉的歌词,曾唱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的“中国最强音”。这首歌曲诞生于()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A【解析】【分析】据材料“打倒列强,除军阀”“工农学兵,大联合”,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实现了“工农学兵”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逢勃发展,“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这首歌曲诞生于国民革命时期,故选A项。

十年内战时期,革命任务是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任务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任务是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国民革命的相关史实。9.1929年,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来信,信中指示道:“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该指示肯定了()A.城市中心论 B.井冈山道路C.国共第一次合作 D.全面抗战路线【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干“1929年”“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中央的指示,强调了“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农村革命斗争,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认可,肯定了井冈山革命道路,故选B项。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体现的是以农村为革命中心,并非是城市中心论,排除A项。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1924年,国民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排除C项。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井冈山道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井冈山道路的相关历史知识。10.在下图所示的战役中,民众踊跃地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以供应人民解放军的物资需要。该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分析】提取题干图片信息“徐州”“双堆集”“碾庄”,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所以题干图示属于淮海战役,故选B项。

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而淮海战役是在江淮地区,排除A项。

平津战役是以北平和天津为中心,而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排除C项。

渡江战役以南京上海为中心,而淮海战役是在江淮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淮海战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11.在参观“最可爱的人”主题展览时,同学们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美军枪口、邱少云以惊人毅力忍受烈火、罗盛教为抢救落水朝鲜少年而牺牲。这一刻,他们感受到了()A.伟大建党精神 B.长征精神C.抗美援朝精神 D.铁人精神【答案】C【解析】【分析】据材料“志愿军战士”“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美军枪口、邱少云以惊人毅力忍受烈火、罗盛教为抢救落水朝鲜少年而牺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勇猛杀敌,视死如归,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许许多多“最可爱的人”,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抗美援朝精神,故选C项。

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中共诞生,体现了建党精神,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长征精神形成于1934一1936年红军长征期间,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体现了铁人精神,与材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2.1954年毛泽东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答案】D【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最大成果”,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届人大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故选D项。

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C项。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1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下图直接呈现的是哪一方面的推进措施()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等信息可知,题干图示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故选C项。

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关史实。14.2017年,新疆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和田的列车,右图为列车的LOGO(标识),设计成石榴造型,并用汉字、维吾尔文字书写了列车的名称。该设计表达的期望是()A.实现统一大业 B.完善基层民主C.提升国际地位 D.维护民族团结【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新疆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和田的列车,右图为列车的LOGO(标识),设计成石榴造型,并用汉字、维吾尔文字书写了列车的名称”和图标文字“民族团结一家亲”可知,圆圆的石榴造型和“民族团结一家亲”,体现了民族大团结,故选D项。

2017年,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实现,排除A项。

石榴造型设计体现了民族团结,未涉及基层民主,排除B项。

石榴造型设计体现了民族团结,是内政建设,与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团结,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5.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表决结束后,某新闻媒体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媒体评论的是()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答案】B【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表决”,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

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排除A项。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历史知识。16.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叙述的是()①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角锥状陵墓,②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③反映了古埃及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④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历史叙述”,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评价是在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据此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角锥状陵墓”是对埃及金字塔的客观合理的描述,因此,①属于历史叙述,故选A项。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对古埃及金字塔的理性认识,故②属于历史评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反映了古埃及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对古埃及金字塔的理性认识,故属③于历史评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金寂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是对古埃及金字塔的理性认识,故④属于历史评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17.“在帝国的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2世纪进入黄金时期。”材料中的“帝国”是()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答案】B【解析】【分析】据材料“在帝国的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2世纪进入黄金时期”,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2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都达到了鼎盛,进入黄金时期,故选B项。

公元前4世纪前期,亚历山大帝国建立,控制了地中海东岸和西亚、埃及一带,与材料时间“2世纪”不符,排除A项。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从5世纪后期到15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2世纪”不符,排除C项。

8世纪,伴随伊斯兰教的传播,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形成,与材料时间“2世纪”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马帝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世界性帝国的相关史实。18.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时设计的思维导图,他研究的主题应是()A.印度奴隶社会 B.希腊奴隶社会C.西欧封建社会 D.日本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分析】提取题干中思维导图信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度”“城市自治”,结合所学可知,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是西欧封建社会,故选C项。

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最典型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希腊奴隶社会的突出特点是雅典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进入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19.“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面的发明一样……新的棉纺织机引起对动力的需要。”由此产生的发明是()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干“正如纺纱方面的发明导致织布方面的发明一样……新的棉纺织机引起对动力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兴起,人力与自然力无法提供强大的动力资源,为适应工业化机器生产的需要,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成为机器生产的主要动力来源,推动了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故选B项。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纺纱机,以人力为驱动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是交通运输变革,以蒸汽动力驱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由内燃机提供动力能源驱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瓦特改良蒸汽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蒸汽机的相关史实。20.下图是《联邦共和制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意在强调美国的政治原则是()A.分权制衡 B.中央集权 C.天赋人权 D.法律至上【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干“《联邦共和制结构示意图》”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故选A项。

题干示意图体现了中央部门间的分权制衡,未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题干示意图体现了中央部门间的分权制衡,未涉及人生来具有的自由、平等的开赋人权思想原则,排除C项。

题干示意图体现了中央部门间的分权制衡,没有突出强调法律至地的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三权分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示意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1787年美国宪法的相关史实。21.“(他们)处于被奴役的最下层,又是大工业的产物,因而是现代社会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答案】B【解析】【分析】据材料“现代社会中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大工业时代,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无产阶级,肩负着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所以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共产党宣言》,故选B项。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宣扬人权、法治、自由等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内战时期颁布的重要文献,宣布废除黑奴制度,不合题意,排除C项。

《联合国家宣言》于1942年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共产党宣言》,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22.该国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在19世纪末,成功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锁链的国家。推动该国“成功”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答案】D【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东方道德、西方技艺”“19世纪末,成功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锁链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推行明治维新,以“和魂洋才”为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全面改造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故选D项。

洋务运动提倡“自强求富”,以维护清朝统治,但最终失败,排除A项。

7世纪中期,日本推了大化改新,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排除B项。

1861年,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治维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明治维新的相关历史知识。23.下图描绘了1929年,美国街头出现了一批穿西装、戴礼帽的人售卖苹果的场景。图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帮助失业者苹果5美分(注:招牌上的文字)A.美国南北矛盾的加剧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C.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张 D.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困难【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干漫画信息“1929年”“一批穿西装、戴礼帽的人售卖苹果”“帮助失业者、苹果、5美分”,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空前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导致了大量人员失业,失去了生活保障,一大批穿西装、戴礼帽的白领、富人也卷了失业大军,造成漫画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困难,故选D项。

1861年到1865年,美国南北矛盾的加剧,酿成南北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材料时间“1929年”不符合,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与法西斯扩张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史实。24.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起初怀疑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都认为它们一定会失败。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展开,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代替。”西方人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苏联()A.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危机 B.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C.独特模式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答案】C【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展开,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代替”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西方国家正陷于空前的大危机之中,由此引起了西方人的兴趣,故选C项。

1921年,苏俄开放实施新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两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出现极大提高,排除B项。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改革成效不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25.“到1942年9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此后,苏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材料描述的这场战役是()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偷袭珍珠港【答案】C【解析】【分析】据材料“到1942年9月中旬时”“苏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联人全线反攻,迫使德国人反攻为守”,结合所学可知,使德军陷入了困境,1943年2月,德军投降,苏联军民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选C项。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到12月,双方伤亡惨重,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A项。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至1942年初,苏联军民赢得了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与苏德战争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计50分。26.伴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日益觉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纷纷集会、请愿,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摘自吴玉章《辛亥革命亲历记》材料二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罢工和抵制日货,迫使北洋政府屈服,6月7日被捕学生被释放。——摘编自(美)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材料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时期这样,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居民还是海外华侨,都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摘编自王树祥《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百年觉醒的新里程碑》(1)据材料一指出“战争”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巴黎和会的决议”引发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迫使政府屈服”的主要表现。(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三概括其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根本原因。【答案】(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公车上书)(2)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主要表现: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3)主要表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影响: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民族伟大复兴(4)根本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解析】【分析】(1)战争:据材料一“…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纷纷集会、请愿,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公车上书)。

(2)事件:据材料二“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6月7日被捕学生被释放”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起了国内人民的愤怒,北京青年学生率先行动起来,掀起了五四运动。

表现:根据所学可知,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1919年6月,上海等地工人纷纷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迫使北洋政府屈服”,主要表现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3)表现: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爆发了,国共两党现实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影响:据材料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民族伟大复兴。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中国先进志士的不懈探索与努力。

故答案为:(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公车上书)。(2)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主要表现: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3)主要表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影响: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民族伟大复兴。(4)根本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以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7.某历史学习小组策划了“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览,该展览分为以下篇章:篇章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历史阶段图说历史文解历史奠基时期(1921-1949)开国大典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探索时期(1949-1978)木器生产合作社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三大改造的完成②。崛起时期(1978-2012)会议公报③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④。成熟时期(2012——)中共二十大会场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篇章二评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现代化,各个国家有不同的道路。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前提是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效破解了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不仅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给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拓宽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1)据篇章一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序号完成表格的填写。(2)据篇章二的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成功推进的关键因素以及深远影响。(3)通过参与本次策划活动,请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写下你的感言。【答案】(1)①新中国成立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十一届三中全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关键因素:结合国情(本国的具体实际)深远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拓宽了现代化的途径)。(3)感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之自豪,并联系自身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尊重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符合人民意愿);中国式现代化要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解析】【分析】(1)据篇章一“开国大典”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故①填新中国成立。据篇章一“器生产合作社”可知,反映了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②填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据篇章一“会议公报”及图片信息可知,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会议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③填十一届三中全会。据篇章一“中共十四”,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④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关键因素:据篇章二“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现代化,各个国家有不同的道路。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前提是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成功推进的关键因素结合国情或本国的具体实际。

深远影响:据篇章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效破解了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不仅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给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拓宽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可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拓宽了现代化的途径)。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围绕“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之自豪,并联系自身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尊重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符合人民意愿);中国式现代化要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式现代化”这一主题,结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

故答案为:(1)①新中国成立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十一届三中全会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关键因素:结合国情(本国的具体实际)。深远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拓宽了现代化的途径)。(3)感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之自豪,并联系自身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尊重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符合人民意愿);中国式现代化要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28.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但丁(1265-1321)“人生来不是像野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美德。”彼特拉克(1304-1374)“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达·芬奇(1452-1519)“和其它科学一样,绘画是一门科学。”莎士比亚(1564-1616)“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据王斯德《世界通史》整理材料二(文艺复兴)对知识和创造力的热情带来了许多的新思想,也鼓励了科学探索。地球被证实是圆的,罗盘地图和航海地图被广泛运用。在1492年,哥伦布从帕洛斯港出发,在信风的帮助下穿过了大西洋,最终在古巴和海地登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欧洲探险之旅。这些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打开了欧洲对世界的眼界,带来了对外贸易和经济的扩张,推动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摘自朱孝远《欧洲文明史五十讲》(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体现的核心思想。(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更多的欧洲探险之旅”有哪些?这些探险活动有何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促成了哪些“发现”?【答案】(1)主张:追求知识和美德;享受现世幸福;重视科学;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思想:人文主义(2)探险之旅: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影响:开阔眼界;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走向近代;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3)发现:“人”的发现;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对科学的发现。【解析】【分析】(1)主张:据材料一“人生来不是像野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美德”体现了人文主义者追求知识和美德;据材料一“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体现了人文主义者追求享受现世幸福;据材料一“和其它科学一样,绘画是一门科学。”体现了人文主义者重视科学;据材料一“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体现了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

核心: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

(2)探险:据材料二“在1492年,哥伦布从帕洛斯港出发,在信风的帮助下穿过了大西洋,最终在古巴和海地登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欧洲探险之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可知,“更多的欧洲探险之旅”有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影响:据材料二“这些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打开了欧洲对世界的眼界,带来了对外贸易和经济的扩张,推动欧洲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开阔眼界;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走向近代;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3)发现:据材料一可知,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是“人”的发现;据材料二“在1492年,哥伦布从帕洛斯港出发,在信风的帮助下穿过了大西洋,最终在古巴和海地登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欧洲探险之旅”可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据材料二“对知识和创造力的热情带来了许多的新思想,也鼓励了科学探索……”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促成了对科学的发现。

故答案为:(1)主张:追求知识和美德;享受现世幸福;重视科学;肯定人的价值。核心思想:人文主义。(2)探险之旅: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影响:开阔眼界;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走向近代;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3)发现:“人”的发现;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