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答题栏内。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D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排除B;

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民族政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观察下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这一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在不断增加,说明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A符合题意;

题干无法得出苛捐杂税繁重的结论,排除B;

题干未涉及官僚机构臃肿的相关信息,排除C;

题干未涉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农业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农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他们的英勇行为()A.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B.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C.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官兵舍生忘死猛冲敌舰;经远舰长时间以一敌四,直到舰身下沉时仍然继续开炮击敌;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自始至终战斗在最前列。”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军将领英勇斗争的事迹,体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B符合题意;

甲午中日战争与打击英军的侵略气焰无关,排除A;

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排除C;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海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1918年,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白话文杂志,提出“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三项原则。该杂志()A.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B.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C.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D.响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号召【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批评的精神、科学的主义、革新的文词”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内容,说明该杂志响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号召,D符合题意;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与题意无关,排除A;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排除B;

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率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1940年9月,延安《新中华报》在贺电中写道:此次战役不仅打破了敌寇在华北之不断“扫荡”和封锁,同时将提高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这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时间“1940年9月”“此次战役不仅打破了敌寇在华北之不断‘扫荡’和封锁,同时将提高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D符合题意;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A;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

1938年的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排除C。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1949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报道()A.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 D.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经全部完成【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1949年10月”“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题干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故B符合题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

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的表述错误,排除C;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D。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下图是李可染以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畅游北海公园为素材创作的画。该画作弘扬了()A.尊重劳动的风尚 B.严谨治学的态度C.开天辟地的精神 D.敢闯敢试的勇气【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畅游北海公园,表明了新中国对各行各业模范人物的尊重,体现了尊重劳动的风尚,A符合题意;

题干无法体现严谨治学的态度,排除B;

开天辟地的精神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船精神,排除C;

敢闯敢试的勇气与改革开放相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A.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 B.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71年10月”“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D符合题意;

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属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内容,排除A;

1955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排除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排除C。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一次党的会议周年纪念封(局部)。该会议()A.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B.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C.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D.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邮票纪念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C符合题意;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排除B;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1987年,邓小平豪迈地告诉外宾:“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农村经济改革顺利推进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深圳等地试验成效明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C符合题意;

材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A;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B;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设立经济特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考古学家从一处遗址清理出一幅马赛克镶嵌画,画面表现了公元前333年伊苏斯会战中一位统帅奋勇冲进波斯军阵的场景。这位统帅是()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 C.屋大维 D.斯巴达克【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率10万大军,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迎战。亚历山大出奇制胜,直捣大流士所在的中军。大流士惊慌失措,临阵脱逃,他的母亲、妻女都被亚历山大俘获。B符合题意;

伯里克利是雅典执政官,排除A;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C;

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下表是某同学做的学习笔记。可推知他正在学习()时间:公元6世纪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目的:稳定帝国的社会秩序《法理概要》《新法典》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典编纂委员会,先后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C符合题意;

《汉谟拉比法典》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文明成果,排除A;

《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的,排除B;

《拿破仑法典》是1840年拿破仑颁布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民法大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罗马民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有学者写道:观念、道德及艺术的思潮不断地从意大利向北流了一个世纪,在1500—1600年之间,所有的西欧国家都承认她是新的科学、艺术及人文主义的文明之母。该学者描写的是()A.古埃及文明 B.古希腊哲学 C.自由城市 D.文艺复兴【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15、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D符合题意;

古埃及文明与意大利无关,排除A;

古希腊哲学出现于西欧奴隶社会,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封建社会,排除B;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不是自由城市,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文艺复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有学者指出:1688年英国政变使一个国王失去了王位,“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他自己的掌握之中”。材料意在说明英国()A.开始了海外扩张 B.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C.成立了国民议会 D.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688年英国政变使一个国王失去了王位,‘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他自己的掌握之中’”可知,材料意在说明英国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国王的权力。B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说明英国开始了海外扩张,排除A;

题干不能体现英国成立了国民议会,排除C;

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1825—1875年间,法国丝织业中心里昂的织机数从3万台增加到12万台,天然丝的消费量从10万公斤增加到300万公斤。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法国()A.开始加入殖民争霸行列 B.获得了德国的战争赔款C.采取机器和大工厂生产 D.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开始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法国采取机器和大工厂生产。C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法国采取机器和大工厂生产,不是当时法国开始加入殖民争霸行列,排除A;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排除B;

20世纪50年代初,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在俄国1861年改革中,购买土地的赎金成为农民的终身债务,甚至传给了儿子。为避免赎金没有着落,村社限制农民外迁。由此可知,这场改革()A.彻底清除农奴制的残余 B.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C.提倡学习西方生活方式 D.是对农民的沉重掠夺【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俄国1861年改革中,购买土地的赎金成为农民的终身债务,甚至传给了儿子。为避免赎金没有着落,村社限制农民外迁”可知,这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的沉重掠夺。D符合题意;

彻底清除农奴制的残余不符合史实,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1861年改革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1861年改革提倡学习西方生活方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工厂企业经由纵向和横向两条途径实行联合和兼并,向巨型企业转化。这说明美国()A.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 B.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C.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题干材料说明美国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A符合题意;

实施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排除B;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排除C;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下表是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的增加情况。该表直接反映()(单位:千万英镑)国别时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英国法国俄国1890年2.881.281.483.143.742.91914年11.083.662.827.685.748.82A.各国经济迅猛发展 B.欧洲列强扩军备战C.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案】B【解析】【分析】据表格看出,从1890年到1914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英国、法国、俄国国防预算都大幅度增长,这说明欧洲列强扩军备战,B符合题意;

表格反映的是各国国防预算的增长,不能说明各国经济迅猛发展,排除A;

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局面形成,排除C;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多极化趋势出现,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背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1921年底,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之后可以开设私人出版社,出版社可以拥有自己的印刷厂、办公室、编辑部、仓库和书店。这是因为当时()A.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A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不是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排除C;

苏联模式形成于1936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俄国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扩大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的范围,提高养老金、失业津贴和失业救济额的标准。由此可知,当时该国()A.社会矛盾已经彻底消除 B.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C.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D.国家性质出现重大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扩大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的范围,提高养老金、失业津贴和失业救济额的标准”可知,这说明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C符合题意;

社会矛盾已经彻底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联邦德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联邦德国国家性质出现重大变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在扬州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A.古邗沟遗址 B.龙虬庄遗址 C.唐城遗址 D.瓜洲古渡【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龙虬庄遗址,不是古邗沟遗址、唐城遗址、瓜洲古渡,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扬州新石器时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地方历史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扬州有历史记载的筑城记录始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当时应是()A.春秋时期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吴王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当时处于春秋时期。A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与汉朝、唐朝、宋朝无关,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吴王夫差生活的年代即可作答。23.有学者写诗赞扬一位明朝末年坚守扬州城的名臣:“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该名臣是()A.张若虚 B.高朗亭 C.史可法 D.盛白沙【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出自明朝末年坚守扬州城的名臣史可法。1645年史可法坚守扬州,最终兵败被俘,英勇就义。C符合题意;

张若虚是唐朝诗人,排除A;

高朗亭清朝戏曲演员,排除B;

盛白沙是革命烈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朝灭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扬州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毗邻古运河东关古渡,古时因盐得名、因盐而盛,现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旅游区。该景区是()A.东关街 B.瘦西湖C.扬州东站 D.江都水利枢纽【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科指,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原街道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这条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关街,不是瘦西湖、扬州东站、江都水利枢纽,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地方史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25.某学生通过研学,了解了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知识。他研学的地点应该是()A.扬州八怪纪念馆 B.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C.马可·波罗纪念馆 D.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经过扬州,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故了解了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知识,应该去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B符合题意;

扬州八怪纪念馆与中国古代运河的主题不符,排除A;

马可·波罗纪念馆可以了解元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排除C;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印刷业的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8分,27题9分,28题8分,共2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造竹纸工序图。——摘编自杨维增译注《天工开物》材料二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摘编自贺超海《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分期及其特征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天工开物》内容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竹纸的优势和造纸术的影响。【答案】(1)特点: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2)优势:原料分布广,产量大。影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知识。根据材料一“如图为造竹纸工序图。”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内容的主要特点是: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2)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知识。根据材料二“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及所学可知,竹纸的优势是原料分布广,产量大。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特点: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直观生动。

(2)优势:原料分布广,产量大。影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天工开物》、造纸术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摘编自袁馗《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口号: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等(1)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对“红军长征”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事件: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2)观点:红军长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论述: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初期由于指挥上的“左”倾错误,湘江战役后红军力量锐减。1935年遵义会议后,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鼓舞下,红军将士保持乐观、甘愿吃苦,宁死也不掉队,最终跨越重重障碍,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来的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胜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长征的知识。根据材料“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可知,反映的是遵义会议;根据材料“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可知,反映的是飞夺泸定桥、根据材料“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可知,反映的是红军爬雪山;根据材料“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可知,反映的是红军过草地。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可拟定观点为:红军长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根据长征的主要史实论事为: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初期由于指挥上的“左”倾错误,湘江战役后红军力量锐减。1935年遵义会议后,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鼓舞下,红军将士保持乐观、甘愿吃苦,宁死也不掉队,最终跨越重重障碍,1935年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来的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

(1)事件: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2)观点:红军长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

论述: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初期由于指挥上的“左”倾错误,湘江战役后红军力量锐减。1935年遵义会议后,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鼓舞下,红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