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1页
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2页
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3页
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4页
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4年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黄河流域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A符合题意;

材料未展示游牧民族狩猎的场景,排除B;

材料中只是展示的“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不能说明“龙的文化”已经定型,排除C;

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材料还包括辽河、长江流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早期文明。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早期文明的分布,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可知,对待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不同的弟子指出了截然相反的解答,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主张,B符合题意;

题干与学而不厌无关,排除A;

题干未涉及温故知新的相关信息,排除C;

题干未涉及不耻下问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可知,题干反映了春秋时期晋文公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说明分封制遭到了破坏,B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国都迁移的相关信息,排除A;

材料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

大一统得到巩固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瓦解,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这一现象应缘于()A.丝绸之路 B.北魏孝文帝改革C.隋大运河的开通 D.郑和下西洋【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琵琶源于西亚,现代维吾尔语称琵琶为‘巴比特’(bartbit),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巴波特’(barbot)十分相似。”可知,琵琶源于西亚但与古波斯语对琵琶的称呼具有相似性,这应该与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关,A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的改革,排除B;

隋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丝绸之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据表1可知,《齐民要术》()表1时期农书内容主要来源东汉《四民月令》日常农事活动北魏《齐民要术》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明朝《农政全书》大量引用《齐民要术》A.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强调因地制宜C.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 D.注重工具革新【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收集整理的百余种古书”“大量引用《齐民要术》”可知,《齐民要术》吸收了原有农书的相关内容,并且对后世的农业著作产生了影响,体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A符合题意;

题干并未强调因地制宜,排除B;

《齐民要术》并不是开创农书撰写的先河,排除C;

题干未涉及工具革新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下图为某同学收集的诗词。其研究的主题应是()A.对外关系的演变 B.行政区划的变迁C.传统节日的魅力 D.绘画技巧的成熟【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正月十五日夜应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知,题干描述了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相关信息,体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C符合题意;

题干与对外关系无关,排除A;

题干未涉及行政区划的变迁信息,排除B;

题干与绘画技术的成熟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元时期的节日,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北宋时,南方主食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南宋时,南方的面食店日益增加。该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差异 B.土壤条件 C.生活水平 D.人口迁移【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北方人饮食以面食为主。题干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D符合题意;

温度差异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

土壤条件是客观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

生活水平并不是南方面食增加的主要因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干“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可知,这说明契丹族学习汉族文化,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A;

题干信息未涉及战争,排除B;

政权更迭在题干诗句中无法体现,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和党项族。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元史·百官志》记载,由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该事件开启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据此推断,下列机构在地区管辖上也起到类似影响的是()A.吏部 B.刺史 C.澎湖巡检司 D.枢密院【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元史▪百官志》记载,由宣政院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该事件开启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元朝设立了澎湖巡检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C符合题意;

吏部属于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之一,属于中央官制,排除A;

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加强对郡国的监控,排除B;

枢密院属于元朝时期的中央军事机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难度适中,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干“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可知,明神宗违背财政制度,“数取太仓银入内库”,导致明朝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D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明朝物价不断飞涨,排除A;

明神宗时,清朝还没建立,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明朝官员职权范围缩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下图体现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日本联合舰队”“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以致丧失渤海、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有英国发起,排除A;

第二次鸦片由英法发起,排除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北洋水师早已覆没,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这表明()A.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 B.君主专制制度已终结C.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 D.封建礼教被全面推翻【答案】C【解析】【分析】结和所学可知,“1919年的学生运动”是指五四运动,题干材料说明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C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A;

辛亥革命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排除B;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封建礼教被全面推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1924年的《真正革命歌》写道:“真正革命党人应该加入国民军,要铲除军阀,与帝国主义死拼。我是国民军,我是国民军,打仗为救老百姓。”这表明了()A.作者的反帝反封建理念 B.军事歌曲的大范围流传C.北伐取得辉煌战果 D.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真正革命党人应该加入国民军,要铲除军阀,与帝国主义死拼。我是国民军,我是国民军,打仗为救老百姓”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铲除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革命目标,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理念,A符合题意;

题干无法得出军事歌曲的大范围流传,排除B;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C;

题干无法得出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由于秋收起义作战失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背弃了革命,为此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体现的精神是()A.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举国同心、尊重科学 D.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由于秋收起义作战失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背弃了革命,为此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可知,这体现的精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体现的精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B;

题干材料体现的精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是举国同心、尊重科学,排除C;

题干材料体现的精神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是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秋收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魏巍在《火线春节夜》中写道:“有人指着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几片肉,一块朝鲜打糕,还有早晨剩下的米饭说‘你看,这还不是好几个菜吗!这年过得蛮不坏哩!’”这体现了志愿军的()A.严明纪律观念 B.武器装备精良C.革命乐观主义 D.业余生活丰富【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人指着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几片肉,一块朝鲜打糕,还有早晨剩下的米饭说‘你看,这还不是好几个菜吗!这年过得蛮不坏哩!’”可知,题干描述了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乐观主义精神,C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严明纪律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A;

“武器装备精良”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

“业余生活丰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2天,民族节日放假7天。这体现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各地支援边疆开发C.节日活动精彩纷呈 D.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执行国家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某自治州政府安排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放假2天,民族节日放假7天”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自治州放假办法反映出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A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各地支援边疆开发,排除B;

题干强调的是自治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排假期,没有体现节日活动精彩纷呈,排除C;

题干未体现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表2所示说明我国()表2中国交通里程变化情况(部分)年份里程(万公里)1978年2023年公路89525.7高速公路018.4铁路5.1715.9高速铁路04.5A.国防科技日新月异 B.交通建设飞速发展C.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工业体系已现雏形【答案】B【解析】【分析】据表格看出,从1978年到2023年,我国公路、铁路里程迅速增长,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从无到有,迅速增长。这说明我国交通建设飞速发展,B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与国防无关,排除A;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工业体系已现雏形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交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表格信息,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建造数量众多、工程浩大的金字塔,法老对劳动力、财政和建筑技术的控制达到令人惊讶的地步。这反映了古埃及()A.国王权力至上 B.法律体系完备C.军事实力强大 D.医学成就辉煌【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A符合题意;

法律体系完备与金字塔无关,排除B;

军事实力强大与金字塔无关直接关系,排除C;

医学成就辉煌与金字塔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东西方在这一时期频繁互动和深度融合”。能为此提供直接证据的是()A.刻有希腊式长袍的印度佛像 B.位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C.应用于航海的指南针 D.传入中国的马铃薯【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众多的城市”及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刻有希腊式长袍的印度佛像”属于实物史料,可以直接印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A符合题意;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与鉴真东渡日本有关,排除B;

“应用于航海的指南针”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马铃薯属于美洲农作物,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亚历山大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非洲东部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十分温驯且肥硕,欧洲人的出现,给岛上带来了猪和老鼠,使得渡渡鸟在地面的巢中下的蛋不断遭到毁坏,人们普遍认为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该现象源于()A.租地农场出现 B.市民阶层兴起C.文艺复兴 D.新航路开辟【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黑奴贸易,大量的非洲人被卖到美洲,欧洲人还把新的物种带到了非洲,造成了非洲生态环境破坏,D符合题意;

渡渡鸟减少甚至灭绝,是由于欧洲人的出现在非洲,给岛上带来了猪和老鼠,欧洲在非洲从事奴隶贸易,排除A;

题干强调是由于外来欧洲人的到来,排除B;

文艺复兴没有出现在非洲,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历史课堂上,老师使用了下图,他应是在介绍()图蹲踞式跳远的运动轨A.牛顿的力学理论 B.瓦特改良蒸汽机C.达尔文的物种研究 D.爱迪生发明电灯【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蹲踞式跳远的运动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蹲着的时候腿部蹬地的力量大,地面对人的向前的反作用力与人蹬地的力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地面对人向前的分力比站着的大。再根据第二定律,a=F/m,起跑的加速度大,能更快提高速度,故材料介绍的是牛顿力学的实践,A符合题意;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成为重要的动力来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B;

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不符合材料,排除C;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宜,不符合材料,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牛顿的力学理论。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牛顿力学理论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1688年造成的巨大变化是一场真正的革命”,首先是威廉和玛丽,接着是玛丽的妹妹安妮,他们的继位都是由上下两院决定的。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民众获得完全平等 B.女性拥有崇高社会地位C.贵族维护封建专制 D.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的原则,国王的继位须得到议会的通过,D符合题意;

题干无法得出民众获得完全平等的结论,排除A;

题干无法得出女性社会地位崇高的结论,排除B;

题干未涉及贵族维护封建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道,正统保皇派会在这里看到一幅旧制度和王室的糟糕画像;革命家会看到一幅对革命的华丽外衣不感兴趣的画像;只有自由的朋友们爱读这本书。这表明作者认为,影响人们看待历史的因素是()A.文化水平 B.家庭出身 C.自身立场 D.审美观念【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原著出版于1856年。面对同一历史事件,保皇派,革命家和热爱自由的人士看到了不一样的画面,说明历史解释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C符合题意;

文化水平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家庭出身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审美观念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体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德国、法国等国的共产主义者和工人建立联系,共同讨论共产主义的宣传问题。这些活动()A.指导了里昂工人起义 B.促进革命理论的传播C.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D.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德国、法国等国的共产主义者和工人建立联系,共同讨论共产主义的宣传问题”可知,建立通讯委员会,探讨宣传共产主义,都有利于革命理论的传播,B符合题意;

里昂工人起义发生于1834年,排除A;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C;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这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南部的领导人决定,禁止废奴主义者的著作在南部流传”,种族主义者“抢走了从北部流入的反奴隶制的报纸,并且在广场上当众把它们烧毁。此后,南部许多城市竞相效仿。”这可直接用于研究()A.拉美独立运动 B.南北战争C.明治维新 D.十月革命【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种族主义者’抢走了从北部流入的反奴隶制的报纸,并且在广场上当众把它们烧毁。此后,南部许多城市竞相效仿。”可知,南方城市主张奴隶制度,北方城市反对奴隶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是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维护联邦统一与主权完整的统一战争,也是一场解放黑人的革命战争,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B符合题意;

拉美独立运动,是在拉丁美洲发生的一系列西属美洲对西班牙帝国的战争,排除A;

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一场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排除C;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的南北战争。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某一时期,苏俄私人工厂生产的多是农具、家具、衣物等用品用具和食盐、面包等食品,商业经营多围绕这些产品进行。这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强调了私人工厂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新经济政策则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B符合题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时期,取消了一切商品经济,排除A;

斯大林时期,领导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没有私有制,排除C;

题干强调的是工厂,没有体现农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7.为防止德国受苏联的渗透和影响,1946年,美国国务卿声称“除了原子弹以外,德国连同它拥有的各种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它。”这体现了美国()A.研发原子弹的需要 B.国家干预政策C.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D.称霸企图明显【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为防止德国受苏联的渗透和影响,加强了对德国事务的干涉,体现了美国称霸的意图,D符合题意;

美国在二战时期就已经研发成功了原子弹,排除A;

罗斯福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B;

材料未涉及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信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的冷战政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美国的冷战政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8.在“万隆精神”的影响下,1957年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这表明万隆会议()A.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受到鼓舞B.使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C.终结两极格局D.推动欧盟成立【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万隆精神’的影响下,1957年第一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在1955年召开,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共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受到鼓舞,A符合题意;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1990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与万隆会议没有关系,排除C;

为了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1993年,成立欧盟,和万隆会议的召开没有关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图为红四方面军战士杨世才长征前留给母亲的布币(有磨损)据左图判断,该货币最有可能发行于

A.1923年

B.1933年

C.1943年

D.1953年上图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B。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了其余选项的同学。【答案】图中货币上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字样,由“苏维埃政府”可推知该货币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所发行;图注中有“长征前”,则说明该货币应发行于1935年前,与“苏维埃政府”互相印证,故选择B选项。【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图中货币上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字样,由“苏维埃政府”可推知该货币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所发行;图注中有“长征前”,则说明该货币应发行于1935年前,与“苏维埃政府”互相印证,B项正确;“1923年、1945年、1953年”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图中货币上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字样,由"苏维埃政府"可推知该货币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所发行;图注中有"长征前",则说明该货币应发行于1935年前,与"苏维埃政府"互相印证,B项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根据材料一,简述物候知识的价值。(2)材料二图唐鎏金银香囊及其内部构造注: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图北宋青釉剔花倒装壶及其构造示意图注: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摘编自爱德华·谢弗《撒马尔罕的金桃》等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出的古代手工业品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答案】(1)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2)特点: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3)主题:从劳动、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均可。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价值。根据材料一“历代农民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测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识。物候知识与气象、天象紧密联系,可被用于把握农时以达到增产目的,如‘黄莺儿鸣叫’就是采桑活动时宜的标志。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物候学。”可得出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

(2)本题考查唐宋手工制品。根据材料二“该香囊利用了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无论如何转动,中间焚香的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焚香都不会倾洒;外壳通体镂空,便于香气散出,且可随身挂佩,在唐朝风靡一时。”“该壶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壶底,注水时,水并不会从壶嘴流出。水壶翻转后,水也不会从壶底漏出,只有当壶身向壶嘴处倾斜时,水才会自然流出,这增加了壶的密封性和便携性,后来该类壶普遍流行。”及所学可得出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

(3)本题考查归纳总结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主题: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

故答案为:

(1)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研究古代气象知识的重要依据;推动气象学、天象学的发展;推动物候学的产生。

(2)特点:造型美观;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科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引领风尚;日益走向大众等。

(3)主题:从劳动、科技、实践角度作答均可。如:劳动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等。

【点评】本题考查物候知识的价值、唐宋手工制品及总结归纳能力。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五大湖地区一度是美国制造业的骄傲,但持续了两百年的污染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湖中发现了30,000种在工业中。常见的化合物,有500种对人体。有害,其中致癌物芳香烃和能引起基因突变的诱变剂浓度很高。——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等图五大湖地区的工厂集群排放污水·19世纪末根据材料一,简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2)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规划。“十一五”期间,中央采取新建重大节能环保工程等举措,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摘编自刘国新《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等图“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为解决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归纳其成效。(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1)原因:未做好环境保护;两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2)措施:调整发展规划,采取新建重大节能环保工程等举措。成效: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国内生产总值提高。(3)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美国五大湖的污染。根据材料一信息“五大湖地区一度是美国制造业的骄傲,但持续了两百年的污染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及图片信息“五大湖地区的工厂集群排放污水·19世纪末”可知,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管理不善,加之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带来的污染造成的。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的环境保护。根据材料二信息“国家提出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规划”可得出,调整发展规划;根据……十一五期间,中央采取新建重大节能环保工程等举措,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可得出,采取新建重大节能环保工程等举措。

成效:根据材料二信息“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可得出: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根据图片信息“‘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可知,国内生产总值提高。

(3)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一反映的美国两个工业革命期间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污染、材料二反映的中国政府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带来的积极影响可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或经济建设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利条件、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等。

故答案为:

(1)原因:未做好环境保护;两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及化学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

(2)措施:调整发展规划,采取新建重大节能环保工程等举措。

成效: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国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