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64年,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国际法的译本《万国公法》得以发行,清政府试图用外国的法律来反击列强的观点,并在世界各国设立驻外使馆等。这反映了()A.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清政府主动推动外交近代化C.列强对清政府采取和平外交政策 D.官僚集体改变排外观念2.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3.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4.“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段话说明,该时期A.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B.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C.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D.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5.《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司的罚金”“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该法①是古代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②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③明确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④成为罗马的基本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指出:“至清初,又在杭城东北建机神庙。至此,杭州已有机神庙数处,可证丝织业之不断发展与扩张。”这反映出,当时杭州A.放弃抑商政策促进了丝织业发展 B.丝织业已使用机器大生产C.丝织业的发展受到传统思想影响 D.成为丝织业最发达的城市7.《工厂游记》一书针对童工的劳役和剥削问题,提出国家应出钱买断私人企业,创造“国家车间”和“国家工厂”。赞同此说的是A.卢梭 B.彼得一世 C.马克思 D.罗斯福8.20世纪30年代,美国许多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些是罗斯福的朋友和顾问,对于他们的私人企业经济感到失望,开始对苏联的实验发生兴趣,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十分热心:重实效的经济学家、工人领袖、社会活动家和工程师们,都称赞他们访问苏联时看到的东西。这一现象A.证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存在弊端B.是苏联积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使美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说明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敌意消解9.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罗斯福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同时推动工会建设。其价值在于A.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B.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C.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D.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10.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A.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11.霍元甲是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他最具代表性的拳术叫七十二式练手拳,施展开来出神入化、变幻莫测,让人无法看清,下列写作风格与霍元甲的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A.《巴熒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C.《战争与和平》 D.《百年孤独》12.查士丁尼说“为一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公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下列各项对于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理解正确的有①《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②公民法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退出历史舞台③万民法诞生后打破了罗马公民法体系④万民法促进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3.古希腊“经济”是“管理家庭经济”之学。1615年,蒙克莱田使用“政治经济学"之名,把“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经济”含义的变化体现出A.古希腊推动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B.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C.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 D.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14.苏格拉底认为选举是一项技能,不是随意的直觉,就像其他任何技能一样,需要人们系统地学习,让没有学习过的人去选举,就像让他们在暴风雨中操纵航向萨摩斯岛的三层划桨战船一样不负责任。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A.否定公民大会的作用 B.意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C.支持实行代议制民主 D.反对精英政治和贵族政治15.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A.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B.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C.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16.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突破六朝门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雕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这说明了A.唐代诗歌形式渐趋成熟 B.文学深受政治制度影响C.唐代诗歌水平迅速提升 D.经济决定诗歌发展水平17.公元2世纪的雄辩家阿里斯泰德热情地赞美罗马:“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他赞扬的是罗马的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18.历史上“帝国”,通常被认为是A.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国家 B.由人民认同和支持的政府C.由单一权威统治下的广大领土 D.具有共同信仰的政治群体19.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中提到:“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说明A.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B.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C.罗马法影响了公司组织的诞生D.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0.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难免会有个人的主观判断21.某历史学家认为:“□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从小亚细亚的一块附庸领地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有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应该指的是A.罗马帝国 B.蒙古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22.有学者认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23.《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基础,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A.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 B.罗马人常以法律为工具对外扩张C.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 D.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24.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认为:“历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与其持相近观点的史学著作是A.《明史》 B.《史通》 C.《文史通义》 D.《中国史叙论》25.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火是最圣洁的东西,最圣洁的东西应该位于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最有可能成为哪一学者的思想根源A.哥白尼 B.开普勒 C.伽利略 D.牛顿26.革命党人陈天华曾经说过:“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其实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民贵君轻27.爱因斯坦认为,相对论彰显了科学家用想象力构造理论的自由,形成了强调自由构造的科学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的绘画和建筑领域兴起了构成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兴起了构造主义,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兴起了建构主文。这表明A.科学发展改变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B.人的思想自由是人类文明取得突破的基础C.想象力是现代科学最根本的特征D.科学思想可全盘照搬到其他领域28.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29.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 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30.咸丰同治年间诗作《夷场行》:“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青红黄绿辨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从材料看作者描写的地区是A.葡踞澳门 B.英占香港 C.上海租界 D.天国南京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合理的工业布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l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材料三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从而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了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了30多个新兴城市,大部分集中在西部。(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材料四进入80年代后,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90年代,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中国当代史研究》(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4)综上,谈谈你对近现代我国工业布局变化的认识。32.材料敦刻尔克大撒退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在这几天,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军只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出人意料的风平浪静。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的救星。德军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降低。英法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撤退的部队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期间,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情况,这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撒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有着杰出的组织才能,他们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驾驶这些船只的有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这只奇怪的船队在炮火的轰击下,没有武装、没有护航。但是,勇敢的人们却迎着枪林弹雨和硝烟烈火,灵活地向前行驶着。6月4日,历时9天的大撤退宣告结束。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摘编自孔辉.丁舞昌《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原因再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克尔退大撤退的历史意义。33.科技在文明进程中起着独一无二的推动作用,也几乎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获得叠加性进步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里士多德对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哲学体系……后来,欧洲的基督教社会从阿拉伯人手中重新得到了他的著作,并将其译成拉丁文,他的学说中那种严密的逻辑、那种压倒一切的解释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从此,他的观点具有了权威性,并逐渐被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成了教条。到后来,甚至他的最不正确的说法,人们也很乐意接受。——摘编自江晓原主编《科学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逐渐被推崇到了神圣的地位”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很多观点已被时代证明是错误的,但有一门工具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请写出该工具科学的名称及其主要理论。材料二从牛顿开始的200多年间,最先进、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机械方法论了。今天我们谈起机械论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那是过时的、僵化的思想,但是在启蒙时代,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牛顿等科学家告诉世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那些运动遵循着特定的规律,而那些规律又xkw是可以被发现的。只要利用那些定律和定理,就能制造出想要的机械,合成想得到的光,并且了解未来。在牛顿之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充斥着迷信和恐惧,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日月星辰为什么会升起,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这些在今天看似无须解释的现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都是谜。人类只能把一切现象的根源归结为上帝。直到牛顿等人出现,人类才开始摆脱这种在大自然面前的被动状态。从此,人类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已知和未知。——摘编自吴军著《全球科技通史》(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机械论在启蒙时代“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原因。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发明家们在利用机械论解决动力装置和交通运输方面的难题时,取得了怎样的成功范例?材料三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提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的时空观,把牛顿力学中的物体运动作为物质低速运动的特例,提出了更为广阔的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不仅使物理学,而且使整个科学界、思想界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摘自董正华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狭义相对论创立的意义。同一年,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哪一假说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译本《万国公法》得以发行”“用外国的法律来反击列强”以及“设立驻外使馆”体现出晚清时期不同形式与国际外交接轨,说明清政府主动融入国际体系的努力,故B正确;材料并不是主张学习外国的技术,排除A;材料也没有说明清政府采取和平的外交方针,排除C;材料说明清政府是主动融入国际体系,不是排外观念,排除D。故选B。2、D【解析】

本题要注意19世纪中期,A发生于40年代,BC发生于19世纪后期,只有提出“修约”,扩大市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故选D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A【解析】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4、A【解析】

材料主旨认为东周在动乱中孕育经济和社会变革,最终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选项A符合这一主旨,为正确选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是否发生了深刻的经济变革,排除B;选项C只强调了动乱,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5、D【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①错误;根据所学,《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并是罗马法的渊源,并始终是罗马法的基本法。故②④正确;从材料中“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说明它明确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故③正确。故答案选D。6、C【解析】

材料表明,清初“机神庙”的发展能够证实杭州丝织业的繁盛,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传统思想依然影响着丝织业,C正确;在清代,政府仍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机器大生产”出现于近代,排除B;“最发达”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故选C。7、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张建立公有制,进而消灭阶级剥削的根源。材料中的“国家车间”和“国家工厂”体现的是马克思的公有制思想主张,C选项符合题意;卢梭的主张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A选项排除;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属于封建君主,B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非主张建立公有制企业,D选项排除。8、C【解析】

材料说明在经济危机下,美国知识分子试图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这就促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望,不能证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存在弊端,故A项错误;此时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D项中的“消解”说法绝对化,故错误。9、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中罗斯福政府的做法体现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其价值在于转变了政府的职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D项正确;B项中的“长期推行”不符合史实,排除;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是1787年宪法,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10、C【解析】“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等字眼意在强调实业救国思潮的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而非强调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个人努力程度不能“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D【解析】

“施展开来出神入化、变幻莫测,让人无法看清”体现了魔幻色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百年孤独》与霍元甲的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故D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色彩,故A错误;《大卫科波菲尔》和《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故BC错误。12、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①正确;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自由人,促进了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C;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共和国时期仍然使用公民法,②错误,排除BD;万民法诞生后,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并非打破了罗马公民法体系,③错误,排除A。13、D【解析】

17世纪,“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计扩展到国家层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出国家对经济的意义日益重要,故D正确;古希腊不可能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已成国家经济政策,故B错误;政治已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说法错误,故C错误。14、B【解析】

依据材料“让没有学习过的人去选举,就像让他们在暴风雨中操纵航向萨摩斯岛的三层划桨战船一样不负责任”并结合雅典的民主政治来看,苏格拉底是对雅典这种将国家交给那些缺乏真知灼见的人,实行直接民主的选举方式是不赞同的。B正确;材料只是对选举这种方式的不赞同,不代表苏格拉底否定公民大会,A错误;材料只涉及反对直接民主的选举,未体现苏格拉底支持代议制民主,C错误;材料不涉及苏格拉底对精英政治和贵族政治的态度,D错误。故选B。15、C【解析】

根据材料“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是启蒙时期的内容,排除;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的价值观,排除D。16、B【解析】

根据材料“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使得唐朝庶族地主有更多的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导致了唐朝的文学突破六朝的陋习,充实、丰富了诗歌的社会意义,可见唐朝时期文学深受政治制度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的落足点是说唐朝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提升,没有涉及到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诗歌水平的提升,故A、C项错误;材料介绍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对诗歌的作用而不是经济的变化对诗歌的影响,故D项错误。17、C【解析】试题分析: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公民法逐渐演变为万民法,从题干时间2世纪可知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制定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公民法主要是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自然法是一种法律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BD三项。故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万民法18、C【解析】

帝国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的单一权威和领土面积的广阔,如罗马帝国、秦汉帝国等,C正确;A只体现了疆域特征,未呈现政治特征,排除;人民认同和支持并不是帝国的标志性特征,类如现代民族国家,多得到人民认同和支持,但其不属于帝国,排除B;共同信仰不能作为帝国的标志,古代帝国治下往往多民族并存,其信仰存在差异,D排除。19、B【解析】

依据材料中“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等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这表明了罗马法的进步性,依据材料中“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没有真正的解放人,其本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这体现了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所以这段材料说明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中的“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等内容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据此得出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C选项错误,该项对材料的理解局限于罗马法的积极意义,没有看到局限性;D选项错误,材料中表达了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两层含义,而该表述只反映了前一层意思,对罗马法的局限性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的是历史评论的主观性,故D正确。21、D【解析】

奥斯曼人是突厥人的一支,从中亚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在15世纪建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故选D;罗马帝国发源于意大利半岛,排除A;蒙古帝国没有地跨欧亚非,排除B;阿拉伯帝国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22、D【解析】

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根据材料“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可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A选项排除。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B选项排除。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选项排除。23、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体现的是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D选项符合题意。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武力是罗马对外扩张的手段,B选项排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7年,C选项排除。24、D【解析】

材料“历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强调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角度阐释历史。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主要“记述人间过去之事实者也”,符合材料的观点,故D符合题意;《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明代“帝王将相的家谱”,并非“所有人的历史”,故A不符合题意;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和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属于史学理论著作,与材料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5、A【解析】

据材料“火”“宇宙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太阳系中太阳通过散发热量使万物生长,这对哥白尼“日心说”的形成具有定的启迪作用。故A正确;开普勒提出行星运行规律,伽利略制造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牛顿经典力学,均与材料无关,排除BCD。26、B【解析】

材料信息“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以船比喻国家,以东家比喻百姓,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故B正确;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故A错误;民主共和指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故C错误;民贵君轻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27、A【解析】

材料信息是,相对论形成了强调自由构造的科学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在绘画和建筑、心理学和教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兴起了构成主义、构造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这表明相对论影响到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人的思想自由,故B错误;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想象力是现代科学最根本的特征,故C错误;“全盘照搬”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28、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29、C【解析】

据材料“文学日趋重视”“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人们可凭借学识和才能进入政府,故C选项正确;儒家这时期没有丧失其正统地位,故A选项错误;这时期重视文学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制度因素,而不是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故B选项错误;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D选项错误。30、C【解析】

材料“平填黄浦成夷场”意思是中国的黄浦成了外国的地盘。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英国曲解《南京条约》的附件,率先在上海建立租界,而材料中的“黄浦”地处上海,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原因:沿海沿江地区受西方列强的入侵时间早、程度深,自然经济瓦解程度较深;交通便利、便于获得资金和技术。(2)变化:由沿海向内地延伸。原因: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一五计划的调整,处于战备考虑;苏联援助。(3)新变化:首先发展沿海地区;进而带动中西部开发。意义:有利于发挥沿海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以及中西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区域平衡发展,推动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工业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必须注意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解析】

(1)特点: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布局特点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地区受列强入侵早、自然经济瓦解程度深、交通便利、便于获得资金和技术。(2)根据“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延伸。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一五计划进行了调整,布局在内地也是出于战备考虑和苏联的援助。(3)根据“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首先发展沿海地区,进而带动中西部开发。意义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