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奉贤区高三语文练习卷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2),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3)《老子·六十四章》中“,”两句告诫人们行事应未雨绸缪,从源头上解决祸患。2.按要求作答。(5分)(1)小贤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兴趣,在收集相关文章时读到了这段文字: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其价值就在“做”之中,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2分)①但他做这些事情时②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③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④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⑤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A.③①②④⑤B.⑤③①②④C.⑤①②④③D.③⑤①②④(2)小贤准备撰写有关儒家思想的学术小论文,他需要进一步确认上面这段文字的来源,以下最不可靠的信息来源是()(3分)A.标题:《孔子与儒家思想》来源:某社专栏评论B.标题:《中国哲学简史》来源:高校哲学课教材C.标题:《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儒家君子》来源:某微博大V分享D.标题:《春秋诸子学术概论》来源:某图书馆文献汇编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小贤在学习《归园田居》时,发现课本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一词没有注释。他检索到论文《中国哲学中“自然”概念的内涵及衍化》中对“自然”有这样的阐释:“自然”这个概念有多种含义:英文中的“nature”有本性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中指自然环境,也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还指宇宙法则和运行规律,还可能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对的一种自然观。那当代人是否能够真正回归“自然”?小贤对此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一起探究。材料一:①西方传统认为,世界其实是为了人类而被创造出来的,每一种动物都被人视为是存在着特殊的目的,要么有实用的目的,要么有道德或审美上的目的。②在现代早期的自然观里,人们研究自然界的目的就是认识自然,管理自然,利用自然,并且把自然道德化。这套对自然的认知规范在现代博物学产生后发生了关键性改变。现代博物学用自然的原则对自然进行分类。博物学家用相对客观的分类方法来取代了以人为核心的分类方法,而不再用充满人性的意涵理解自然现象。③原来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界,充满了人性,是以人的眼光和价值观念所过滤和构建出来的一种自然。而博物学产生以后,自然的去道德化和去神圣化,使得自然得以独立出来,和人类社会分离。④具体来说,这种分离得益于现代博物学里的一套分类体系。比如在植物分类里有著名的林奈体系,它划分植物的方法,是以果实、雄雌类的数量、状态、比例为基础,把所有的植物分成了24纲,116目,1千多个属和1万多个种。博物学家不是要看看植物好不好吃,是不是漂亮。只有把人的感官相关的东西撇除,进一步减少人的影响,才可能考虑植物本身的结构、形式,博物学者看待自然界的眼光,不再按照人的审美去判断有丑陋的动物或漂亮的植物了,而是去理解所有动物或植物自身所带的那个巧夺天工的构造。这其实就是尽可能地降低了人为的因素,原先凭借对人的用处来划分的标准被取代了,使得对象越来越被当成对象本身来看待。这是现代自然,特别是对生物的理解范式的重要变革。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博物学革命性地推动了人们对于现代自然的观念改变。⑤今天,我们对自然又有了新的需求和非常现代的理解。在过去几年,视频平台上有越来越多博主,他们希望回到乡村,回到自然界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或者是过像李子柒的这样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人们把自己缺失的东西,投射在乡村的想象中,城市里的滚滚红尘越是世故,人们就会越去依恋、向往某一种纯洁性。这种对纯洁性的追求,转变的则更多是思维层面上的“自然”。人开始希望通过自然去唤醒对自己情感的力量,在自然中真正见到天然的自我。所以,在现代自然观里,自然慢慢离开了人所观看的视角,成了一个独立的自然。材料二:①什么是博物学?它是对大自然的探究,但又不同于当下职业化的科学家的探究。博物学主要在乎普通人通过日的观察、感受来记录大自然的现象,描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岩石、矿物、生态系统等。此时重启的博物学,是普通人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学问。②我们普通个体通过重启博物学,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赞美大自然及其自然演化,知道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准确位置。为了大家记忆方便或者有趣,我就以“博物”汉语拼音的首字母“BOWU”编了四个方面:(1)Beauty,大自然有大美。(2)observation,观察,包括一般的关注、观着、考察、记录、绘画、拍摄、分类等,强调的是把自己融入大自然。(3)Wonder,指童心和惊奇感。成年人特别是受到现代教育的人,变得对自然世界越来越麻木。当人们对生命没有惊奇感的时候,那么破坏起生命来同样也不会有什么感觉。(4)Understanding,发现万物之间的联络,寻找沟通、理解,追求可持续共生。世界不是简单的二元主客体关系,而是多层次多元交织的网络,万物彼此依存。3.根据文意,填写表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原句含义人们研究自然界的目的就是认识自然,管理自然,利用自然。自然环境现代博物学用自然的原则对自然进行分类。⑴这种对纯洁性的追求,转变的则更多是思维层面上的“自然”。⑵4.以下对课本中“自然”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归园田居》中“羁鸟、池鱼”等意象投射情感,符合人类早期对自然的认识。B.《归去来兮辞》中“云、鸟”等意象,体现诗人不仅回归田园,也回归生命本真。C.《自己之歌》中“麻石、煤”等普通平常的意象,表现了人与自然平等共生。D.《我与地坛》中“虫鸣、露水”帮助作者思考生死,与现代自然观的说法相悖。5.小贤梳理材料中的“博物学”相关论述并得到以下观点,其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现代博物学帮助人理解所有动植物自身的构造,降低人为因素,使自然独立出来。B过去人以道德或审美上的目的来审视自然,博物学不需要对人的道德与感官负责。C当代重启博物学可以使人深切地感受自然,理解万物共生、彼此依存,并赞美自然。D现代博物学推动了人对自然观念的改变,使人与自然不再是简单的二元主客体关系。6.分析第④段详细介绍林奈植物分类体系的作用。(3分)7.关于“当代人是否能够真正回归‘自然’”,以下是一段人机对话的讨论:用户A:当代人不可能真正回归自然,你看,李子柒的田园视频不过是商业包装的“伪自然”。deepseek:同意,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本质是对工业化的补偿想象。当代已不存在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纯粹的自然,人们沉浸于算法推送的田园牧歌,永久丧失了与土地的真实连结。基于如上讨论,结合材料一、二,完成以下任务:(1)分析deepseek观点的不合理之处。(3分)(2)请提炼材料中研究“自然”这一话题的方法,拟出一条给deepseek的指令,使它的思考深入且全面。(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我这边,候鸟回来了……”——怀念黄永玉先生张新颖一1二〇二一年,我从上海文艺出版社拿到两本《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快样书,马上快递给黄永玉先生。我微信黑妮,遗憾赶不上黄先生生日。黑妮说,赶上啦,农历七月初九,今年是八月十六日。我记得二〇一四年参加黄先生九十岁寿庆,那天是八月四日。2黑妮拍了张黄先生倚靠在沙发上看书的照片,发给我。过了一会儿,又发来一张:“我爸说,这张好。”——黄先生的臂弯里多了一只猫。3没过几天,收到黄先生信。荣宝斋信笺,毛笔,竖写——新颖弟:大著昨天(十三日)下午收到,三时启读,半夜零时九分读完末句:“她说,等这样的东西来写我”。在世界上,周毅多珍贵啊!4接下来,黄先生会写什么呢?我没想到,因而惊奇;在他,不过是极其自然、再平常不过地荡开一笔:我这边,候鸟回来了,第一批是斑头雁,还会一批批地来,在我们湖上歇几天再北去。村民们都当回事,早晚都照应它们。有的脚上还被缠着科研单位的牌子。有的雁跟个别人熟了,还一步一步随回家去。5就仿佛他写信时抬眼看了下窗外,笔就跟着写了下外面的景象。而深里,是自然季节的更迭,人身在其中,“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重”—这句话是他表叔沈从文信里写的,黄先生没想这么多,只不过随手一写,带进来比人的世界更大的世界的生生信息。6黄先生的信再接下来,说严肃的工作中的遭遇,这里略去不引。其中提到,前些时,他“在协和焊接左大腿断成三段的大腿骨”,这一伤病事件,只此一句。7然后谈到《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他晚年最倾注心力的事,十余年来几乎每天都想着、写着的书:《无愁河》写到这里正是我进入新社会的程序中,不写它,起码一辈子有一半是个空白。可惜了。问题我已经这两天过九十八了,还剩多少时间多少力气写这难舍难分的几十年。望你多来信,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试在《无愁河》中找找有没有“然而”“但是”这类词汇?找到了告诉我。8黄先生说:“有个奢望,几时你能来北京住住”;9又说:“书中有不少错字,第二次阅读后告诉你”;10最后又加一行:“封面设计精彩”。二11黄先生画生肖月历很多年了,画好了,印制出来,分赠亲友。我说不准是从哪年开始的,但现在知道它的结束,兔年的挂历,就是最后的了。12今年的挂历是去年画的,而去年,黄先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形里,完成了他自己给自己派定的任务?因为他的洒脱和率性,很多人会认为他的生肖画是一挥而就;其实,我以前听他讲过,画容易,难的是有想法。13今年的挂历有一篇前言,黄先生手写的小字--------癸卯的月历画到第十幅的时候,我病了,来势很猛,有不丢性命不罢休的意思。多谢协和医院神手一周之内救回这条老命,回到老窝。人这个东西说起来终究有点贱。为钱财,为名声,为繁殖下一代,费尽心机,浪费整整一辈子宝贵光阴去谋取自以为有道理的那点东西。本老头也大有这个难改的毛病。幸好世人谋食面目各各不同,加上本老头谋食范围局面只在毛笔纸张颜料上头,并不如何骚扰周围,缩着胆子快快活活地混了一百年。(还差几个月)。凡人都有机会躺在医院里思想。当妈的想儿女的事,读书的想投考的事,贪心人想某件事为什么没有谋到?恶人想病好后如何给仇人背后狠狠来它一刀,儿子想月底快到给妈寄钱……只有我最没出息,想的是还有两幅没画完的月历。人没出息,谁也奈何不了。姑且算一种不堪的善缘吧!14善缘,也可以由此来理解他一生方方面面的许多事。三15今年春节过后,快递还没通,黑妮托到上海出差的朋友带来黄先生的新书—新版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书里夹着两整张兔年邮票。16黄先生为旧作新版写了篇后记,说到“我一生最尊敬,来往最密切的又聋又哑的漫画家陆志庠”,“有他在天之灵的监视,我一点也不敢苟且。”17又说:有三个人,文学上和我有关系。沈从文表叔,萧乾三哥,汪曾祺老兄。我也不大清楚他们三位究竟看过我多少文章?假定三位都看过我写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会有什么反应?……我开始写书了,怎么三位都离开人间了呢?文学上我失掉三位最服气的指导者。如果眼前三位都还活着,我的文学生涯就不会那么像一个流落尘世,无人有胆认领的百岁孤儿了。18如今,黄先生去了他们那边。留在人间的,是人生百年长勤的种种善缘。二〇二三年六月十八日(本文刊于2023.6.20《文汇笔会》专栏,有删改)注释:①黑妮:黄永玉的女儿黄黑妮。②2019年5月6日,周般以笔名芳菲在笔会发表了《这无畏的行旅——读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于八年)札记》8.赏析第⑥段“焊接”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9.第②段写到黄永玉照片中多了一只猫,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其妙处。(4分)10.文章多次引用黄永玉原句,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11.有人认为,本文正标题改为《善缘人生》更好,你是否认同?请阐述你的观点。(4分)(三)阅读诗歌,完成第12-13题。(8分)【甲】寒穴泉①宋代王安石神泉冽冰霜,高穴与云平。空山渟千秋,不出呜咽声。山风吹更寒,山月相与清。北客不到此,如何洗烦醒‚。【乙】寒穴泉元代王艮③石窦出寒冽,湛湛天影平。处静能自洁,不汲元无声。饮之烦热除,鉴此毛骨清。寄语沈酣者,一啜当解酲。注释:①寒穴泉位于上海松江,是一个朝天岩穴,其状似井。自宋绍熙《云间志》以来的历代府、县志均称泉在山顶。②醒:本义指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③王艮:元代官员,崇尚气节,以廉能简政著称。王艮此诗创作属于“追和诗”,即按照前人所写的诗的原韵或诗意创作的诗。12.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歌的首联都以仰视的视角刻画寒穴泉高悬云端的奇景。B.两首诗歌韵脚相同,颔联和颈联都遵照律诗严整的对仗要求。C.两首诗歌从多角度描写寒穴泉的特性,寄寓诗人的政治理想。D.两首诗歌营造的意境氛围都暗示了诗人孤寂失落的人生现状。13.结合两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写作内容,分析乙诗在继承甲诗诗意的基础上如何写出了新的意趣。(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20分)【甲】①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未报。而克敬为转运使,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且浙右之郡,商贾辐辏,未尝以口计也。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②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及至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执言曰:“运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移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③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之安福有小吏,诬民欺隐诡寄田租九千余石,初止八家,前后数十年,株连至千家,行省数遣官按问,吏已伏其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复勒其民报合征粮六百余石,宪司援诏条革去,终莫能止。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行省用艮言,悉蠲之。(选自《元史·良吏传》)【乙】公(王艮)慷慨有大志,喜论天下士,慕范文正公之为人,其在盐司漕府,皆有惠政。越人立碑以颂德,见于国子博士陈旅为之记。其检校中书,自顾而言曰:“王某止检校耶?”(节选自徐显《稗史集传》)注释:①检校:查核公事文牍的官职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务明理以致用()(2)艮取吏牍披阅()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商贾辐辏()A.支撑B.争斗C.依靠D聚集(2)行省数遣官按问()A安抚慰问B.查究审问C干预过问D按理追问16.第③段画浪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17.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18.分析甲文第③段画线句多次引用数据的作用。(3分)19.“稗史”是指记录民间风俗及琐细事迹的史书,其中常夹杂一些传闻之辞。乙文在描写王艮在中书担任检校时感慨自己“止检校耶?”,请结合甲文正史的相关内容,分析乙文对王艮的这一描写是否可信。(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11分)郢州孟亭记(唐)皮日休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之尤。介其间能不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慤,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a”;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b";谢朓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搪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c”。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呜呼!先生之道,复何言耶?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为士之道,亦以至矣。先生,襄阳人也,日休,襄阳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歜;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每有观型之志。四年,荥阳郑公诚刺是州,余将抵江南,舣舟而诣之。果以文见贵,则先生之貌纵视矣。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讳。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易之以先生姓。日休时在宴,因曰:“《春秋》书纪季公子友、仲孙湫字者,贵之也。故书名曰‘贬’,书字曰‘贵’。况以贤者名署于亭乎?君子是以知公乐善之深也。百祀之弊,一朝而去,则民之弊也,去之可知矣。”见善不书,非圣人之志,宴豆既彻,立而为文。咸通四年三月三日记。注释:①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②有若: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20.下列诗句填入文中a、b、c三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1分)(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A.(1)(3)(2)B.(3)(2)(1)C.(3)(1)(2)D.(2)(1)(3)21.以下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浩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雄奇壮阔,既巧妙又自然。B.孟浩然诗歌成就不亚于前人,被无数的当代人称赞。C.王维在郢州亭里画了孟浩然像,作者时时想去瞻仰。D.郑公虽承认孟浩然是贤者,但不满自己名声在其后。22.分析文章画线句在论证上的作用。(3分)23.本文作者认为孟浩然达到了“士”的最高境界,但元代文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却感慨孟浩然“才名日高,竞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这两种看法是否矛盾,结合本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三、写作(70分)24.达克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能力弱的人会对自己作出过高评价,而能力高的人却会作出较低的评价。这一心理学现象引发我们对于自我认知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5分)(1)长使英雄泪满襟(2)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5分)(1)A(2)C3.(2分)(1)宇宙法则和运行规律(2)与俗世生活相对的自然观4.(3分)D5.(3分)B6.(3分)文章第六段罗列林奈体系划分出的植物纲目属种的具体数字,具体细致地展开上文博物学如何使用客观分类方法使自然独立于人的道德情感,为下文阐述原先凭借对人的用处来划分的标准被取代,推动了生物理解和自然观念改变作铺垫。细致罗列帮助读者理解,增加对博物学的科学认知。7.(1)(3分)①未能对“自然”的丰富内涵作明确界定:deepseek的回归“自然”指的是传统的自然观里的自然环境,没有全面把握“回归自然”的内涵,如材料一提及的当代人是否做到了在观念上精神上回到天然的自我,人的本真状态。②未能全面考虑人与自然联结的途径:deepseek仅仅从李子柒等网络视频入手,认为现代人仅仅在视频和算法中观看自然,却没有考虑材料二提及的重启博物学等其他建立与自然、土地联结的方法路径,较为局限和绝对。评分说明:不合理之处的角度提炼,结合材料原文,具体分析,各一分。一组表述清楚,即可得满分。8.(3分)“焊接”是一个金属连接的动词,用以修饰人体骨骼修复的过程,人的血肉之躯与金属冷峻的质感形成反差,形象刻画出骨折伤势之严重,以轻描淡写的语气体现黄永玉面对病痛的豁达幽默。9.(4分)第②段作者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显得平淡自然。体现了黄永玉与动物的自然互动,展现他温暖可亲的生活气息,折射其热爱生命、葆有童真的精神境界,为后文写候鸟段落铺垫,形成人与自然的意象呼应,作者的选材日常平淡中有深意,表现了自己与黄先生的亲近熟悉,也将他生动立体的形象呈现给读者,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10.(4分)①增强真实性与现场感,书信原文还原黄永玉鲜明的语言风格,让读者直面黄永玉的鲜活个性;②立体塑造形象:通过不同场景的引用展现多重性格书信中的自然诗意(候鸟细节)、前言里的幽默自嘲“人没出息,谁也奈何不了”、后记中对文学导师的深情追忆,多维度呈现其率真、通透与赤子之心;病中前言口语化自嘲“木老头”与后记中深沉文雅“无人认领的百岁孤儿”的差异,体现其既能接地气又有文人风骨的特质。③借本人言语深化主题,借黄永玉自述“善缘“不敢苟且”等词句,自然引出作者对其人生境界的提炼。11.(4分)答案示例: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原题虽然在文中只出现一次,但这句话是黄永玉书信中的具体表达,即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其他生命的关切,也象征了生命轮回与艺术永恒,呼应文中自然意象,作者选择引用本句作为标题,表达对黄先生的开阔精神与艺术世界的赞赏。"善缘"虽点明主题,与副标题呼应,但过于直白,原题以诗意留白统摄全文,更具诗意与文学感染力。我认同这个观点。标题统摄"善缘"核心意象,呼应文中艺术家与亲友、艺术、自然的深厚缘分;点明人生百年的精神内核,突出黄永玉待人接物的通达境界;与结尾"人生百年长勤的种种善缘"形成首尾呼应,可以串联全文;相比原标题的片段式意象,新题更具哲理性,能引导读者关注生命本质,与副标题更为契合,使读者一目了然。12.(3分)C13.(5分)前诗的颔联和颈联基本在诠释首联的写作内容,表现山泉的高、静、清、寒,意义重复堆叠;而后诗在颔联的写作上有所变化,强调泉水“洁”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