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1_第1页
第四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1_第2页
第四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1_第3页
第四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1_第4页
第四章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历史古迹与旅游

第二节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第三节古代建筑

第四节古代陵墓

第五节历史文物

一、历史古迹概述

是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利用的,

(一)历史遗址概念的方现在已经废弃、或掩埋于地下、或残

缺不全的人类活动痕迹和遗物,排除

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U了保存完整的、或仍在使用的、或得

类社会活动所遗留下来台以发展的人类历史产物。

切活动痕迹和遗物,包啥、

现代人类活动产物之外的所

有历史时期、所有表现和存

在形式的历史产物。

.

'HOTOBYBTIGER

古陵墓

TT

K

K加

一、历史古迹概述

(一)历史遗址概念的界定

是指仅指古代人类活动曾经利用的,现

广

在已经废弃、破坏而遗留下来的活动场狭

义所。不包括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来的可

的义

移动遗物(文物)O

历I的

史址义

遗史

址遗

城市遗址

二、历史古迹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人类文化的集中凝聚

(三)古代科技的高度浓缩

(四)景观美学的形象展示

第四章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历史古迹与旅游

第二节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第三节古代建筑

第四节古代陵墓

第五节历史文物

一、古人类文化遗址

是指人类形成到有文字记载历史以前的人类活动

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聚落遗址、生产工

具和生活用品等。

这些遗址反映了长达几百万年前的人类进化史,

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区别。

在南洛河流域的调查中,发

现旧石器地点38处,其中洛

南盆地34处,并发掘其中的

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120平

方米,清理出3层古人类居住

踩踏面、灰烬、烧骨烧石,

还获得哺乳动物、鸟类和水

生动物化石20余种及各类石

制品3.5万余件。石制品具有

北方常见的旧石器的特点;

而其他旷野类型的旧石器则

具有南方砾石石器的特点。

洛阳盆地旧石器地点群的发

现不但填补了秦岭山区旧石

器时代*古的空白,而且为

研究我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

和北方石片工业二者的关系,

2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洛阳盆地旧石器地点群1997

山西省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现场

柿子滩遗址群是中国目前距今2-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

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柿子滩遗址群田野资料的石制品

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

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1.直立人阶段遗址

即猿人阶段,是人类进化的最早阶段,距

今30万年前。

代表性遗址有:

&7♦

/F(

£-

亲£&

-K

O

吸y

1

是%IZA

吸)

v¥/力

a:

Q’

,.

蓝田猿人

(工工5万年)

直立人使用粗糙的

打制石器,通过采

集和狩猎获得食物,

利用天然火种取暖

和加工食物。

北京人使用的尖状器

位于大同城东北阳高县古城镇

许家窑村南1.5公里处。距今约

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1976-1977年,中科院古脊椎动

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

遗址内含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

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

物化石。许家窑人文化以石制

品和骨角器为代表,石制品类

有1.4万余件,其中有刮削器、

尖状器、雕刻器、石钻、砍斫

器、石球等多种形式。仅石球

许家窑文化的石器就发现1079个,数量之多实属

罕见。其他石器均形小精细,

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人文化之

间重要过渡环节。

出土的人类化石表明,该阶段的人类已具备了人的

基本生理特征,上下肢分化,直立行走,脑容量达

至》700-1100ml,能发出分节语言。但头骨低平,

眉隆颤高,吻部前突,牙齿粗大,保留较多的原始

性。

其社会结构通过血缘婚制度,形成血缘家族。

2.早期智人阶段遗址

又称古人阶段,距今30-4万年前,遗址分布

遍及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南地区。

代表性遗址有:

陕西大荔人

是我国己发现最老的早期智人,距今约

20万年。

大荔人化石为一中年男性完整头骨,脑

容量为1120毫升。

头骨性状比和县猿人及晚期北京猿人进

步,比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更原始些。因

此,大荔人很可能是早期智人的先驱。

>i

*'

4

^

.

i

t

l-

»-

'

t

.

.

7.

!

I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南45公里、赵家堰下钟

家湾附近,关老山南坡。为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

穴。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

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

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

经鉴定,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之北京猿人具有显

著的进步性质,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为

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约10余万年,故定名

为“长阳人”。

早期智人较猿人体征进步,头盖骨变薄,脑容量增

大,吻部不太突出,基本具备了现代黄种人的生理

体征。

早期智人的工具虽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种类增加,

用途分化,效率提高。他们在加工石器的过程中,

逐渐掌握了打击、钻孔、摩擦的生火技术,进人人

工取火阶段。

早期智人仍然实行血缘婚,但血缘家族成员增加,

从中分裂出新的社会结构比较稳定的血缘集团。

.晚期智人阶段遗址

又称新人阶段,距今4-1万年前。

代表性遗址有:

脸平扁

灌页骨凸出

鼻梁阔大

铲形门齿

北京山顶洞人

<

F

生产工具的制造表现为石器趋于细小化,复合工具出现,以

弓箭为代表的远射工具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除采集、

狩猎外,掌握了捕鱼技术。

表现出基本的审美观念,磨制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

社会结构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更加

稳定的社会集团。

婚姻制度由血缘内婚发展为族外婚,血缘家族成为完全的非

性集团,通婚的家族集团转化为氏族,起源于一个女性祖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特定的氏族名号、共同的信仰、牢

固的经济联系,形成母系氏族公社。

(二)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在距今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我国发现的新石器

文化遗址多达7000多处,遍布黄河长江流域,原始社会进

入繁荣阶段。

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大阶段。

1.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新石器早期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如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长江下

游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等。

仰韶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港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铸、凿、箭头、

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

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

便。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

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

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

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

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修器壁拍平制造。

人面鱼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

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鹳衔鱼纹彩陶缸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家窑文化

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为生活提

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人们能

够也需要在适宜生产的地方

定居下来,形成原始聚落。

各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原始房

屋遗迹,表明人工建筑代替

天然洞穴成为人的主要居住

场所、从半地下向地面演变,

木构架的雏形初现,聚落可

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制陶

区等功能区。

姆渡文化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加工

精细,使用效果提高。原

始农业从原始采集业、原

始畜牧业从原始狩猎业脱

胎而出,形成北方的粟、

黍种植和南方的水稻种植,

六畜品种齐备。

遗址出土的石铲、石镰、

石刀等农业工具和谷种遗

存、兽骨遗存就是可靠的

考古学证据。

骨霜

裴里岗文化

石磨盘石磨棒

锯齿石镰

白玉人头

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特征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出现,但传统的采集、狩猎、渔猎仍是生

活的重要来源;

③聚族而居形成原始村落,人工建筑出现,形成居住区、制陶窑

场、中心活动广场、公共墓地等;

④制陶、编制、玉器、骨器等手工业生产发展,彩陶文化成为其

典型的标志;

⑤同性合葬墓的发掘表明,该阶段仍然实行族外婚,但大量的小

型房屋说明婚姻制度已进入较稳定的对偶婚阶段;

⑥大型房屋和中心广场的存在,说明氏族部落决策通过公共集会

进行,氏族成员过着民主生活,如内部事务的决定、首领的推荐;

⑦储藏窖穴分布于房屋周围或集中于一起,说明实行共同劳动、

平均分配的产品分配制度,尚未形成贫富分化。

2.父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大约在5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结构演化为

父系氏族公社。

如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长

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大汶口文化八角星形纹彩陶盆

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大汶口文化彩陶器座

大汶口文化镂孔象牙梳

大汶口文化石匕首

大汶口文化兽形提梁陶壶

大汶口文化陶鬲

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盆

龙山文化彩绘陶壶

龙山文化大石磬

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现场(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彩陶罐

良渚文化遗址还有花生、芝

麻、丝绢片出土。饲养牲畜

数量增多,以养猪为盛,大

量用猪头、猪下鄂骨随葬,

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父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址的主要文化特征

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男女地位发生变化,男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②婚姻制度由对偶婚发展为一夫一妻的从男居婚姻,子女血缘、财产继

承等以父系计算;

③生产工具在使用石器同时,开始铜器的制造,逐渐发展到金石并用阶

段;

④石斧、石锄、石镰等农具的出土,大型窖穴和陶瓮的发现,表明农业

已进入高效锄耕农业阶段;

⑤手工业发展,制陶出现了转轮法工艺,陶器更加规则均匀美观,龙山

黑陶成为标志。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⑥出现异性合葬墓,女子屈肢葬反映了男权的确立;

⑦陪葬品的悬殊,活人殉葬的出现,表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阶级的形

成,原始社会的丧钟已经敲响。

二、社会历史文化遗址

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活动场所的遗址。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代,至1840年

鸦片战争,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址的遗存

数量大,类型多,是旅游开发的主要对象。

古城遗址

当城市依存的环境因素不复存在时,城市必然走向

衰退以致消亡,成为古代城池遗址。

按城池遗址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划分

为四种类型。

1.政治性城池遗址

该类城池遗址以前多为王朝、国家的都城,或割据政权的

首府,或地方政治中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政治作用。

其衰落演变为废墟,往往与政治权力的争夺、交替有关。

晚商殷都,随商亡周兴,渐趋荒芜,成为殷墟遗址。

西周泮镐二京,犬戎作乱,平王东迁,形成泮镐遗址。

秦咸阳城、齐国临淄城、洛阳汉魏古城等,也皆属此例。

2.经济性城池遗址

该类城池遗址的形成往往与经济因素的演变相关连。如依

托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古代矿冶手工业城市,同样会由于资

源的枯竭导致城市的衰退。兴起于古道旁、水运港口附近

的交通枢纽性城市,也会因为交通道路的改线、废弃、取

代而丧失原有价值,引发城市的衰落。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就曾兴起过较多的城市,导致在河

西走廊沿线和塔里木盆地的南北,古城遗址众多,如吐鲁

番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和田尼雅故城等。

3.军事性城池遗址

古代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防御性城池,多分布于边陲、军

事重地和沿海地区,形成军事性城池遗址。这些遗址城池规

模多不大,但历史地理位置重要,如:

汉长城的玉门关城

明长城的九边九镇

山东烟台的明备倭水城

黑龙江的清靖边营城等。

4.自然性城池遗址

城市生命的延续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如耕地、供水、

气候等。自然环境的演化,也会给城市的发展产生制约甚

至是破坏性作用,导致城池遗址的形成。

如气候的干化会使河流来水减少、地下水位降低,难以满

足城市人口生活用水需要,迫使居民外迁,城镇衰落。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相当一批古城遗址的形成与此相关,如

有“沙漠之中的庞贝”之称的楼兰古城。

(二)古道遗址

古代人民为交通联系方便开凿道路,又由于自然社会原因而

放弃,形成了古道遗迹。

【益遗址

关隘即关津要隘,是古代设于交通要道、险峻之地、边关要

塞、出入路口的防御守卫设施,承担守国卫士、检查行人、

征收关税等职能。

关隘遗址以其地理形势之险要、历史遗存之丰富、文化含量

之浓厚而颇具旅游吸引力。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我国关隘遗址可分为两大类:

古代关中平原四周地

形封闭,各向出入要

道关隘罗歹1|,东有函

如长城沿线的关城

除保存较为完整的谷关、潼关,东南有

山海关、嘉峪关等蓝关、武关,西南有

关隘外,更有众多隘大散关,东北有临晋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北有萧关、金锁

关”、“劝君更进

关,西北有陇关、安

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而阅尽戎关等。

人间沧桑的关隘遗

2.驿道和驿站遗址驿道

驿道是指古代社会人们出行往来的交通要道,即供车辆、马

匹通行而开辟的大路。

我国古代有修路利民的传统,历朝历代皆有驿道的修设。如

秦始皇统一后,就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九条放射状驰道,

可谓最早的“国道”。唐代杨贵妃能够“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也完全得益于穿越秦岭的子午道和巴山

的荔枝道。

古道遗迹多为历史所湮灭,但在有些山地段尚有遗迹可寻,

如绵延于子午岭的秦直道,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路基仍依稀可见。

2.驿道和驿站遗址驿站

古代驿道沿途设有驿站,为传递公文之人或过往官员提供歇

宿、换马的场所。

古代驿站极多,如汉代15km置驿一所,宋代10km设有邮

铺,清代则进一步细化为“省内为驿、军报为站”。

但驿站遗址遗存较少,新疆的盖茨河畔古驿舍遗址,位于塔

什库尔干县,当时可容数十人留宿,是丝绸之路葱岭古道的

重要驿站。

道遗址

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是古代崎岖山区的独特道路形制。

为了通过峭壁陡崖,凿石为穴,立木为柱,架梁铺板,形成一

面临壑一面贴崖的狭窄木结构路面。

栈道所在山高谷深、岩立石耸,修建耗资巨大且充满危险。

栈道遗址主要分布于秦岭、巴山以及西南地区。

如著名的褒斜道,北起秦岭北坡斜谷,南止其南坡的褒河口,

栈道段众多。南口附近的石门栈道,为纪念修建栈道的有功之

人,或有感于山水风光,形成了被称为“石门十三品”的汉隶

石刻摩崖书法作品,被视为古代石刻和书法的精品。

(三)古代生产地遗址

1.矿山和冶炼遗址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就开始了对

铜矿资源的开采。随着社会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利用范围和

种类不断扩大,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山海经•五藏山经》中

记载的矿物就有89种,矿产地309处。我国最迟在春秋时

期就能开采地下矿藏,战国时期已有效地采用井巷结合、竖

斜共用的方法,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支护

等技术问题。人类十分悠久的矿产资源利用史,形成了种类

多样的古代矿山和冶炼遗址,可以满足游客了解古代科技和

生产发展的需要。

2.陶瓷窑场遗址

新石器时代陶器已得到广泛的使用,相继出现了夹沙

陶、彩陶、黑陶、白陶、灰陶、印纹硬陶等品种,古陶窑

在原始村落、古代城镇遗址中大量发现。我国在东汉完成

了由原始瓷器向真正瓷器的转化,瓷器生产技术工艺的不

断创新和文化内涵的积累丰富,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之一。唐代有“南青北白”的越窑和邢窑,宋代有官窑、

定窑、汝窑、钧窑、哥窑五大名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和

景德镇的影青瓷窑,元明清时代景德镇“瓷都”地位确立

瓷窑密布。

目前发现并被用于旅游的主要古代瓷窑遗址有江西景

德镇的白虎湾、湖田、黄泥头和吉安的吉州窑,浙江上虞

的小仙坛,安徽淮南的寿州窑,河南禹县的钧窑,陕西的

耀州窑等遗址。

3.手工作坊遗址

手工作坊遗址类型和数量都较多,相当一部分遗存于

一些古代城市文化遗址之中。

如郑州商城遗址,在北墙外有骨器作坊遗址,南墙外

有铜器作坊遗址,西墙外有陶器作坊遗址,手工业生产已

形成社会分工。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也发现多处手工作坊遗址,有冶铜、

炼铁、铸钱、骨器等不同类型。

(四)古战场遗址

历史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战役,是影响社会进程发展的重要

因素。因此,与这些战役的古战场遗址、遗迹相关联的历史

事件、人物、故事、传说,文化内涵丰富,缅怀古人追忆历

史,旅游开发价值突出。

如三国赤壁之战遗址,位于湖北蒲圻县西北36km的长江南

岸,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此采用火攻计策,焚毁曹军战船

及营寨,以少胜多,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此处有赤壁、

南屏、金鸾三山,起伏毗连,嶙峋临江,激浪飞溅,气势磅

礴,保存有赤壁摩崖、拜风台、凤雏庵、翼江亭等古迹,成

为古战场旅游胜地。

三、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

历史上的名人,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有贡献、有影响的

人物。后人为其建陵、修庙、立碑、塑像,保护和修

葺其故居,保存遗物,供人参观、瞻仰或凭吊。

开发方式:

建筑物原样保留;建立故居式博物馆、纪念馆。

UiI、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地

革命遗址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时期,中华民族

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的革命

斗争而形成的革命活动遗迹、遗址和纪念地。

随着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革命活动遗址以其独特的文

化内涵,越来越成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热点。

根据遗址形成和反映的时代背景,可以修革命活动遗址划分

为以下类型。

IB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遗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满

清的封建统治,主要遗址有广西桂平金田起义遗址、南京天

王府遗址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太平天国烈士墓等。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奋起反抗,形成了山

东蓬莱备倭城、广东三元里抗英遗址、广东虎门要塞遗址等。

fr

(二)辛亥革命遗址

发生在19n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取

得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全国保存的辛亥革命遗址和纪念地主要分布于广州、南

京、昆明、北京等地。

如广州的中山纪念堂、辛亥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黄花

岗烈士陵园,武汉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三烈士亭、起义

门,昆明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南京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府旧址、中山陵、粤军阵亡烈士墓,北京的孙中山行馆旧址、

中山堂、碧云寺等。

眼、

0

(三)北伐战争遗址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粉碎军阀的革命战争,主要遗址有

广东广州的北伐誓师大会会场遗址和黄埔军校旧址、广东肇

庆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湖北咸宁汀泗桥战役遗址、湖北

武汉洪山北伐军官兵墓等。

(四)土地革命战争遗址

该类遗址是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

国内革命活动遗址,它遍布江西、福建、湖南、广西等地,

如南昌的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

广西百色红七军军部旧址等。

井冈山

茨平市

井冈山黄洋界

N

r*

n盂

Kw

(五)抗日战争遗址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反

对外来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主要遗址有平型关战役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卢沟桥抗

日战争纪念馆、延安革命旧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

力—

「雨花台・英烈纪念馆

力—

/

K

b

F

芷江■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受降纪念坊

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堂

(六)解放战争遗址

三年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

活动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如河北平山西柏坡革命旧址、辽宁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江苏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重庆中美

合作所集中营旧址、南京渡江胜利纪念碑等。

a

m

Z

V

位于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是为缅怀二七大罢工

的先烈所建的一座双塔关联式建筑。塔身高63米,共

14层,风格独特,气势宏伟。登上塔顶,可览全城景

色,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第四章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历史古迹与旅游

第二节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第三节古代建筑

第四节古代陵墓

第五节历史文物

一、概述

古建筑是指古代人们利用自然界

的土、石、木等建筑材料,经过

设计,运用一定的建筑技术和建

筑艺术,建成的供人类生产、生

活和其他活动使用的房屋或场所。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的建筑艺术在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萌芽,在封建社会时

期取得辉煌的成就,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和5000年的中国

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多彩,逐

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作为中国人文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现代

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

1.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000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早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我国境内的原始

人群就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居住处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

址。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巢居也是被采用过的另一种原始居

住方式。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只限于对天然环境的直接利用,真

正的人工建筑尚未出现。

从崖画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有了固定的住宅:一种是架在树木上的

房屋,即所谓巢居式;另一种是架在地面木桩上的房屋,即所谓干栏式。

大约6000-7000年前,我国广大地区进入原始氏族社会,房

屋建筑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

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主要有两

种:

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黄河中游地

区仰韶文化

开始了定居

生活,其典

型代表是陕

西临潼姜寨

遗址和西安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以一

姆渡遗址为代表,.

采用桦卯连接技

术,形成架离地

面的木构房屋建।

61,

巩。“;

河姆渡遗址中干阑式建筑构件

龙山文化遗址

2知Z4000年前进入原始社会晚期

「「「」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双

,室相连的套间式居所,平面

3作“吕”字形,住房遗址已

-二&显露出家庭私有的痕迹,反

二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

'式和私有制萌芽的出现。

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发展,是

.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

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

防潮、清洁和明亮。

从巢穴居住发展到地面建筑,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

简陋的原始房屋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贡献。

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形成了“人”字形

的基本架构,但尚无人工建材的加工和使用,仅限于对自然

建材的直接利用。

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

筑的种类和形式愈加复杂多样。

奴隶主阶级集中大量的社会财富,为自己营造城垣和宫殿。

这一时期盛行高台宫室,在建筑下用夯土筑起巨大的高台,

使建筑物更显高大雄伟。

在建筑材料方面出现了大型的砖、瓦等人工建材,配合土

木材料使用,使建筑物更加壮观耐久。

在建筑物上还使用了金、玉等贵重材料作为装饰,墙壁、

柱子上使用锦绣装饰,并绘有彩画,建筑物逐渐变得壮美

华丽。

社会分工出现专业匠人,创制出规、矩、罗盘、水平等仪

器,增强了建筑的精确性。

奴隶社

会时期

在建筑

上突出

的成就

是城市

和宫殿

建筑,

基本上

形成了

中国建

筑的独

特建筑

体系和

艺术风陕西岐山风雏村西周遗址

格。西周大型墓葬正式发掘

3.封建社会建筑(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9世纪)

漫长的封建社会我国经历了十几个主要封建王朝,历时

2000多年。

中国建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大量的都城、

宫殿、坛庙、衙署、寺观、宅第、园囿、陵寝、桥梁、堰

坝等建筑和工程。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1996年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历

1.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我国建筑是从穴居、巢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梁柱式结构。

以木材为建筑材料,柱、梁、楝为主要构件,结点处以桦、卯相吻合,构

成富有弹性的构架。

桦卯之法始于河姆渡文化,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能防御地震

释迦塔高达67.3m,除底层的

砖墙与屋面的瓦以外,全部由

木材筑成。

这是我国境内留存下来最古老

和最高的一座木结构佛塔,建

于辽清二年(1056),距今已

有900多年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