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1页
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2页
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3页
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4页
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情分析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

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只要是活的,运动是绝对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

同。离子也是不对称的,内负外正;内钾外钠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

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

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这是内外不同原因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

异性标志。

第二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具有较为复杂的物质转运功能,常见的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

动转运、出胞和人胞作用。从能量消耗角度可分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是指

物质顺电-化学梯度、不消耗能量的跨膜转运过程,而主动转运则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

道拄能量的跨膜转运过程。

一、单纯扩散=纯扩散

(一)概念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单纯扩散的多少

取决于膜两侧该脂溶性物质的浓度差及其通过细胞膜的难易程度。浓度差决定着物质能否

扩散、扩散方向及扩散速率。

(二)转运对象C02、02、N2、乙醇、尿素等

(三)特点简单的物理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其能量来源于浓度差形成的势能,

是一个被动过程。我称作——水往低处流。

二、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的帮助下,顺电一化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它包括两种方式,

即经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易,自己通过费劲,要靠中介帮助!

越多

(一)经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1.概念许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昔酸等在膜上载体蛋白的介导

下,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要靠专门中介——载体!本质扩散: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

2.特征①结构特异性高;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④胆浓度梯度。

(二)经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1.概念溶液中带电离子,借助于离子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差的跨膜

转运过程。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分子层,中央带有水性孔道的跨膜蛋白。以通道中介的

化扩散引起的跨膜转运是细胞生物电现象发生的基础。

公理——都是分子量较小离子通过通道,为大分子营养物质开个大洞实在麻烦!

2.转运对象带电离子,如Na+、K+、Ca2+、Cl-等。

3.特征①结构特异性不如载体严格;②无饱和现象;③通道具有静息、激活和失活

等不同功能状态;④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捽特性。

铁道运输一一把平时比作静息,那么春运高峰激活,雪灾时失活二

三、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细胞通过耗能的过程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可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类。我称作——人往高处走!

(一)原发性主动转运

1.概念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

过程。

2,转运对象通常是带电离子。

3.特点:①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ATP;②介导转运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ATP酶),

如钠泵、钙泵、氢泵等。

钠-钾泵是在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简称钠泵。钠泵具有ATP酶的活性,又称为

Na+-K+依赖性ATP酶。Na+泵的活动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结构及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钠

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其生电性活动一定程

度上可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②钠泵活动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pH、

Ca2+浓度的相对稳定;③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条

件;④钠泵活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势能储备)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

力。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1.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2005)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

E.细胞膜上ATP的作用

答案:D(2005)

5.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答案:B

1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2004

A安静时K+比Na+更易透过细胞膜

B兴奋时Na+比K+更易透过细胞膜

C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

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

答案:E

1.有关钠泵的叙述,错误的是(2000)ZL

A,是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质

B.具有ATP酶的活性

C是逆浓度梯度或电位传递梯度

D.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增多时被激活

E当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多时被激活

答案:D(2000)

2.关于Na+泵生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2004)ZL

ANa+泵活动使膜内外Na+、K+呈均匀分布

B.将Na+移出膜外,将K+移入膜内

C建立势能储备,为某些营养物质吸收创造条件

D.细胞外高Na+可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

E细胞内高K+保证许多细胞代谢反应进行

答案:A(2004)

(二)继发性主动转运

1.概念多种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直接来

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

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为什么叫继发性——就是以原发性主动转运为动力。

1.转运对象①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管吸收;

②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神经末梢重吸收;③甲状腺上皮细胞的卷碘;④肾小管上皮细胞

的NaH—H•交换、Na+-Ga2+交换等。

3.特点①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ATP能量;②介导转运的膜蛋白为转运体。如果

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都向同一方向运动,称为同向转运,相应的转运体称为同向转运体;

果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则称为反向转运或交换,相应的转运体称为

向转运体或交换体。联系——与经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比较。

四、出胞和入胞

(一)概念出胞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指大分子

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

(二)转运对象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三)特点均属于耗能的主动转运过程。

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兴奋一般是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心的过程,而兴奋性则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时,

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统称为可兴奋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腺细胞等。三个连起来一起念——三百万。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及其特点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般在一100——lomV之间。其特征是①在大多数细胞是一

种稳定的直流电位;②细胞内电位低于胞外,即内负外正;③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

以不同。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两侧不同极性的电荷积聚的结果,通常把这种静息时位于膜

两侧电荷(外正内负)分布的状态称为极化。当膜电位绝对值增大时,称为超极化;反之,

称为去极化;细胞在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形成,接近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

2.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远大于Na+,K+顺浓度梯度外流,并达到电-化学平衡。

3.钠一钾泵的生电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参

与静息电位生成。

(二)影响因素

1.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当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流出

的多)

2.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改变对K+通透性增高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对

Na+通透性升高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3.钠-钾泵的活动水平。

生理学;2006-2-008.关于细胞静息电位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

B.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内流形成的

C.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高

D.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E.静息电位与膜两侧Na-t泵的活动有关

B

2.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最大(2005)

A.Na+

B.K+

C.C1-

D.Ca2+

E.Mg2+

答案:B(2005)

解析;《生理学》(高教版)P28第三段:“一般认为膜对K+通透性至少是Na+的50倍。..…静息电

位仍然非常接近K+的平衡电位。”。正确理解和体会这道题,可以深入了解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4.人工地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K+浓度,则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和动作电

位的幅度将

A.均增大

B.均减小

C.前者增大后者减少

D.前者减少后者增大

E.前者减小后者不变

答案:B

外面K+虽然多了,但里面K+流出来却少了!

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

A.钾平衡电位

B.钠平衡电位

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

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

E.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

答案:E

7.根据Nernst公式,K+平衡电位与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神

经细胞外液中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A.K+浓度

B.C1-浓度

C.温度

D.pH

E.缺氧

答案:B

10.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2004)

A.安静时K+比Na+更易透过细胞膜

B.兴奋时Na+比K+更易透过细胞膜

C.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

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

答案:E(2004)

公理:不均衡分布的,肯定是费了事的——耗能!泵是与势能有关的,人类制造水泵,就

是使水向高处流!

11.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2004)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

答案:D(2004)

泵乂是耗能的,没能量、没劲了了当然都要变小。

3.静息电位接近于(2005)ZL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E锋电位与超射之差

答案:B(2005)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及其特点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

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一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锋电位在恢复至静

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卮虫位,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是由

刺激引起细胞产生的去极化过程。而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使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

才能引发动作电位。对于同一类型的单细胞来说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形状和幅度将保持

不变,即使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再增加,这种特性称为动作电位的全或

无(all

ornone)现象,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②动作电位可以进行不衰

减的传导,动作电位产生不局限于受刺激的部位,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扩布,直到整

个细胞都依次产生相同的电位变化。在此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

变;③动作电位具有不应期。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期间,相对不

应期和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表1-1一1)。

表1—1—1神经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特点及其机制

与动作电位的相兴奋性持续时间机制

分应关系(ms)

绝对不应锋电位降至零0.3—0.5钠通道开放后完全失活,不

期能立即再次被激活

相对不应负后电位前期逐渐恢复3钠通道部分恢复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超过正常12钠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

位靠近阈电位

低常期正后电位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使膜电位值

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

离加大

8.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2002)

A.Na+B.K+

C.Cl-D.Ca2+

E.Mg2+

答案:A(2002)

12.组织细胞在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2001,2002)

A.为零

B.小于正常

C.大于正常

D.无限大

E.正常

答案:A(2001,2002)

医学中不多的绝对之一,绝对不应——怎么都不理你,兴奋性0。哄女孩子千万别赶上绝对

不应期。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一

化学平衡电位。

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

2.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3.K+外流增加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或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Na+通道呈现3种基本功能状态:①备用

状态:其特征是通道呈关闭状态,但对刺激叮发生反应而迅速开放,因此,被称作备用状

态;②激活状态:此时通道开放,离子可经通道进行跨膜扩散;⑧失活状态:通道关闭,

离子不能通过,即使再强的刺激也不能使通道开放。细胞在静息状态即未接受刺激时,通

道处于备用状态。当刺激作用时,通道被激活而开放。多数通道开放的时间很短,如前述

产生锋电位上升支的Na+通道开放时间仅为l-2ms,随即进入失活状态。必须经过一段时间,

通道才能由失活状态恢复至静息的备用状态。上述有关通道的功能状态,决定着细胞是否

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与不应期有密切联系。

13.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2001)

A.刺激强度

B.刺激时间

C.阈电位水平

D.细胞内、外的Na+浓度

E.神经纤维的直径

答案:D(2001)

1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2002

ANa+

BK+

CCl-

DCa2+

EMg2+

答案:A

ZL生理学;2006-1-037.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外正内负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三、兴奋的引起

(一)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刺激强度为阈值的刺激

称为阈刺激。

(二)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而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其

数值通常较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三)锋电位的引起较弱的刺激会激活细胞膜上一部分钠通道,使膜出现去极化,产

生局部反应。较强的刺激,如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则可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

及电位梯度内流,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使大量Na+通道开放,出现Na+通道的激活对

膜去极化的卜(Na+的再生性循环),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并达到Na+的电-化学平衡电

位。然后,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最后,

钠泵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的状态。

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可以引发动作电位。阈下刺激虽然不能引起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但也可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

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其基本特点如下:①不是“全

或无”的,局部电位去极化幅度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大小而增减,呈等级性;②电紧张扩

布。局部电位仅限于刺激部位,不能在膜上远距离扩布,随着扩布距离的增加,这种去极

化电位迅速衰减以至消失;③可以总和,互相叠加。先后多个或细胞膜相邻多处的阈下刺

激所引起的局部电位可以叠加,产生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

较如表1-1-20

表1—1―2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

项局部反应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开放的钠通较少多

电位变化①小(在阈电位以下波动)①大(达阈电位以上)

②等级性反应,随阈下刺激强度的增②“全或无”现象;阈刺激或阈上

加而增大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相等

不应期无有

可总和性有(包括时间性或空间性总和)无

传播特点呈电紧张扩布,随时间和距离延长迅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延续,而不衰

速衰减,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减地向远处传播

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一)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可兴奋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在细胞任何一个部位产

生的动作电位,都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使整个细胞都经历一次同样的跨膜离子移动,

表现为动作电位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运动场上欢呼的人浪。

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例,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该处出现了细胞膜两侧

位的暂时性倒转,即内正外负的电位变化,使其与相邻安静的膜电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

在这两个邻接部位便产生了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到负,在膜内通过未兴奋部

分的电流是外向刺激电流,从而对未兴奋部分形成有效刺激,使膜去极化,当占极化达到

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被激活大量开放,产生Na+再生性循环,导致动作电位的出现,造

成邻近未兴奋部分膜发生兴奋,膜外电位变负,膜内电位变正;继而,在新的兴奋部位与

其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又出现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的刺激作用而导致动作电位的出现,

如此反复连续进行下去,则表现为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上的传导。由于动作电位产生期间

的幅度和陡度都相当大,产生的局部电流的强度超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数倍,因而,以局

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是非常安全的,不易产生传导阻滞,这与一般化学性突触的兴奋传递

有明显的差别。

在有髓神经纤维,其轴突外面包有一层相当厚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断续髓鞘,两段髓鞘

间为郎飞结。该处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密集,容易产生动作电位。而由于结间髓鞘高电

阻和低电容,当某一结外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将主要在两个结区之间发生,只有很

少电流从髓鞘漏过,这一过程在郎飞结处重复,好像动作电位由一个结区跳到另一个结区,

动作电位的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在有幅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上快

得多,最高传导速度可达100m/s。由于单位长度内传导涉及的跨膜离子数目较少,所以跳

式传导是一种节能的传导形式。人体是最环保绿色的。

(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2电线

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两个方面。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损伤,

其结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在应用麻醉药或低温状态下,可使离子跨膜运动发生障碍(如普

鲁卡因阻断钠通道),会使神经纤维功能完整性被破坏,在这两种情况下,局部电流均不能

扩布,神经冲动的传导便会发生阻滞。

2.绝缘性一条神经于中包括有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神经纤维,诸多纤维

各自传导其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绝缘性的形成主要与局部电流

一条神经纤维上形成回路以及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有关。神经纤维的绝缘传导使神

调节表现出精确的特点。但是,绝缘性不是绝对的。在冲动传导过程中,并行纤维之间相

互影响兴奋性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所谓基本上互不干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一根神经纤维

上的神经冲动不足以引起邻近的另一神经纤维的兴奋。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

导。但在整体情况下,突触传递的极性决定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单向性。

公理:整体同局部不一样。

4.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相比较,神经纤维可以接受高频率、长时间的有效电刺

激,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相对不疲劳性。

4.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2004)ZL

A.呈单向传导

B.呈双向传导

C呈衰减性传导

D.电位幅度越大,传导越远

E刺激越强,传导越远

答案:B(2004)

5.实验中刺激神经纤维,其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是(2004)ZL

A呈衰减性传导

B呈双向传导

C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可融合

D电位幅度越大,传导越慢

E刺激越强,传导越快

答案:B(2004)

9.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是[HTK]ZL

A相对于突触传递易疲劳

B易受内环境因素影响

C衰减性

D非“全或无”式

E双向性[HT]KKG*23

答案:E

【解析】本单元题考查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概念及动作电位特点,属记忆题。考生应熟

记钠泵特点。HFL)3

第三节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神经一骨骼肌接头由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细胞接触形成,是运动神经将兴奋传递给

支配的骨骼肌所必需的结构。运动神经末梢达到神经末梢时,先失去髓鞘,以裸露的轴突

梢嵌入到相对应的肌细胞膜上,这部分肌细胞膜称终板膜或接头后膜,与其对应的轴突末

称接头前膜,轴突末梢内有大量的含有乙酰胆碱(ACh)的囊泡,接头前膜与接头后膜之间约

有50nm的距离相隔,称为接头间隙,其中充满细胞外液。接头后膜上分布着高密度的乙酰

胆碱受体即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肌纤维膜卜仃•层称为居膜的结缔组织,其中含

有能使ACh分解的胆碱酯酶。公理:什么没没什么,什么酶就是分解什么的。

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时,使接头前膜去极化,膜上的电压门控ca2+道开

放,Caz+流入神经末梢内。一次动作电位引起的Ca2+内流,可导致200-300囊泡几乎同步

地释放人接头间隙。ACh释放后,扩散至接头后膜并很快与ACh受体结合,使受体-通道分

子的构象改变通道开放,引起Na+和K+跨膜转运,其中以Na+内流为主,导致接头后膜发

生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特征,不表现“全或无”特性,其大小

与接头前膜释放ACh的量成正比例,无不应期,可表现总和现象,并可通过电紧张电位刺

激周围肌膜产生动作电位,传播至整个肌细胞,完成了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神经末梢传给肌纤维,而不能反

方向进行;②有时间延搁,从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到达至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大约需要0.5

—1.0ms;③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如美洲箭毒、a银环蛇毒可与Ach竞争终板膜

ACh受体,从而阻断接头传递,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有机磷农药及新斯的明可选择性抑

制肌碱酯酶,造成ACh积聚,引起肌肉纤颤和其他中毒症状;重症肌无力则由于体内产生

N型ACh受体的抗体,造成ACh受体的功能障碍;④保持一对一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一

次神经冲动引起的终板电位大小超过引起肌细胞膜动作电位所需阀值3-4倍,而且每次神经

冲动释放的ACh又可被迅速清除,所以每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使肌细胞兴奋和收

缩一次,保持一对一的关系。

9.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2003)

A.腺昔酸环化酶B.ATP酶

C.胆碱脂酶D.单胺氧化酶

E.Na+-K+依赖式ATP酶

答案:C(2003)

公理:什么没(酶),没什么。

1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2001)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谷氨酸

E.多巴胺

答案:C(2001)

5.躯体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2000)ZL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

D.甘氨酸

E肾上腺素A

答案:A(2000)

15.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2001)

A.Na,

B.K+

C.Ca21

D.Mg"

E.C1

答案:C(2001)

AChCa2+

3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2005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Y-氨基丁酸

答案:C

二、骨骼肌兴奋-收缩情联

(一)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兴奋-收缩耦联是指将电兴奋过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介过程。其中介因子是Ca2+,结构基础是三联管结构。

(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1.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向肌细胞深处,并激活三联管上的L型钙通道。

2.L型钙通道的变构或Ca2+的内流?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激活终末池RYR-Ca2+

释放-胞质中Ca2+浓度升高近百倍-与肌钙蛋白结合-肌肉收缩。

3.胞质内Ca2+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肌质网上的钙泵-回收Ca2+。Ca2+浓度降低一肌肉

舒张。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2005)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Y-氨基丁酸

答案:C(2005)

【总结】本章主要考查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概念和产生机制及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

递.

第二单元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机体中绝大多数细胞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

中。在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从细

胞外液获取02和其他营养物质,同时将C02和其他代谢产物排入细胞外液,因此,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脑子也是泡在脑脊液里。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

中,是

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

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二)稳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称为内环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

状态。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例如体温维持在37℃右右,

血浆pH维持在7.4左右等。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

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

的纽带作用。

1机体内环境是指ZL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E组织液

答案:C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血量血量是指人体全身血液的总量,包括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

动的循环血量和小部分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的储存血

量。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二)血液的组成

(三)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

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约占血细胞

总数的99%,所以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血细胞比容增加多见

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7.最能反映血液中红细胞和血浆相对数量变化的是(2003)ZL

A.血液黏滞性

B.血细胞比容

C.血浆渗透压

D.血液比重

E.血红蛋白量

答案:B(2003)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

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o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全血比重愈大,血浆中蛋白

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红细胞与血浆

的分离以及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二)血液的粘度在体外与水相比,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的相对粘度为

1.6-2.4(温度37℃)。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影响血压。

全血的粘度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全

血的粘度还受血流切率的影响,在血流速度很快时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

度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则与流速呈反变关系,即在低切率条件下,血液的粘度增大。

在人体内因某种疾病使微环境血流速度显著减慢时,红细胞在其中叠连和聚集,对血

流造成很大的阻力,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

(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两者在形

成、大小及作用上均不同,其区别见表1-2—1。

表1—2—1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比较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

NaCl)

压力大(300mOsm/kg•H2O)小(1.3mosm/(kg-H20)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

常形态和功能容量

生理学;2006-2-007.血浆胶体渗透压决定于D

A.血浆总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目

c.血浆球蛋白含量

D.血浆白蛋白含量

E.血浆氯化钠含量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NaClB.白蛋白

C.球蛋白D.纤维蛋白

E.血红蛋白

答案:B

1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2001)

A.纤维蛋白原

B.a1-球蛋白

C.a2-球蛋白

D清(白)蛋白

E.丫-球蛋白

答案:D(2001)

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也产生渗透压,称为血浆的胶体渗透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很小,通常不超过1.5毫渗,

约相当于25毫米汞柱。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蛋白质,其中白蛋白的分子量最小,而克分子数最

多,所以是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ZL生理学;2006-1-038.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理化参数是

A.钠离子浓度

B.钾离子浓度

C.甩解质渗透压

D.胶体渗透压

E.总渗透压

5.下列属于等张溶液的是

A.0.85%NaClB.0.85%葡萄糖

C.1.9%尿素D.5%NaCl

E.10%葡萄糖

答案:A

就是生理盐水呀!等张溶液是指不引起红细胞膜变形的溶液,这个概念是从生理角度

考虑的。在等张溶液中如0.9%氯化钠溶液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红细胞即不会

发生体积变化更不会发生溶血。红细胞膜对于此种溶液,可视为理想的半透膜。

(四)血浆pH值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

于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肺的排酸功能以及肾的排酸保碱功能。

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4.0-5.5)X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xlO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150s/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红细胞必须经过

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表面积和体积呈

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2)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eytesedimentationrate,ESR)表示,红细胞沉降率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

未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mm/h。ESR

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ESR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ESR快慢与红细胞无

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测定ESR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病情变化判

断的参考。

(3)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常以RBC对低渗盐

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测定红细胞脆性也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

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①运输02和C02;②对血液中的酸碱物

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维生素

B12和叶酸是合成核甘酸的辅助因壬。

7.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是(2002)

A.铁、维生素B12B.口卜酸、维生素B12

C.蛋白质、叶酸D.蛋白质、维生素B12

E.铁、蛋白质

答案:E(2002)

家里都用铁锅炒菜。补铁呀!血红蛋白。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O)X109/L,其种类和功能见表1-2

——2o

表]・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细胞种类百分比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和衰老的红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0.5%-5%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

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又是酸碱

中和)

嗜碱性粒细胞0%—1%参与过敏反应(1型变态)

单核细胞|%-8%吞噬作用和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及调节

淋巴细胞20%-40%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

三、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一)血小板的数量正常成年人为(100-300)x109/Lo

(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3个环节。血小板与这

3个环节均有密切关系。

1.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并释放5-羟色胺、TXA2

等缩

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1)血小板粘附识别损伤部位,使止血栓正确定位。

(2)活化的血小板释放ADP和TXA2,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形成血小板血

栓,达到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

(1)活化的血小板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内、外源

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血小板还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大

大加速了凝血过程。

(2)凝血块中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血凝块变得更加坚

实,牢固封住血管破损部位。

211全血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保存损害”,丧失了一些有用成分,它们是

2003

AKZK(#3血小板、粒细胞、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B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白细胞、血小板、稳定的凝血因子

D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E血小板、淋巴细胞、凝血因子VD

答案:A

寿命短的、不稳定的。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抗凝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包括3个基本步骤: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②凝血酶

原的激

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把大象放进冰箱儿步—3步。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二者主要区

别在于:

1.启动方式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通过激活凝血因子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

由组织因子(不是血液中的)暴露于血液启动。

2.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数量多,且全部来自血

液,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因子的参与。

3.外源性凝血途径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

9.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2003)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IIIB.凝血酶的形成

C.第刈因子被激活D.血小板第3因子的释放

E.第X因子被激活

答案:A(2003)

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体内生理性抗凝物质可分为(撕)"旗酸蛋「I酶抑制物、蛋臼质C系统和组织因

子途径抑制物三类。丝白、白C、组织抑。

(一)抗凝血酶DI通过与凝血酶和凝血因子IXa、X、XU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

残基结合,从而抑制它们活性。肝素可使抗凝血酶III的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

(二)蛋白质C系统

1.灭活凝血因子Va、Villa,抑制凝血因子X及凝血酶原的激活。

2.促进纤溶蛋白溶解。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1)TFP1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其先与凝血

因子Xa结合而抑制后者的催化活性,同时TFPI变构与凝血因子刈a一组织因子复合物

结合,形成四合体灭活凝血因子VDa一组织因子复合物,负反馈的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四)肝素

1.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2.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

10.能增强抗凝血酶HI抗凝作用的物质是(2004)

A.肝素B.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E.a2-巨球蛋白

答案:A(2004)

3.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ZL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

答案:E

(4〜5题共用题干)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

D血清

E.组织液

4血液中除去血细胞的液体部分是ZL

答案:C

5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析出的液体是ZL

答案:D

第四节血型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一)血型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至今已发现25个不同的

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对法医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

6.通常所说的ABO血型是指(2002)ZL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血浆中凝集原的类型

C.血浆中凝集素的类型

D.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素的类型

E.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E(2002)

1.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2001)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B(2001)

6.AB血型人的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分别含

A.A凝集原和抗A、抗B凝集素B.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

C.A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D.B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

E.A、B凝集原,不含抗A抗B凝集素

答案:E

4红细胞血型所涉及的特异物质类型是2005

A红细胞膜上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凝集原

C红细胞膜上受体

D血浆中凝集素

E血浆中凝集原

答案:B

ZL(122〜1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C.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D.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E.红细胞膜上不含A和B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ZL生理学;2006TT22.A型血C

ZL生理学;2006-1-123.B型血D

ZL生理学;2006-1-124.O型血E

2.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的血型是ZL

A,A型

B.B型

C.AB型

D.0型

E.AB型

答案:A

6.通常所说的ABO血型是指(2002)ZL

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B.血浆中凝集原的类型

C.血浆中凝集素的类型

D.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素的类型

E.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

答案:E(2002)

(10〜12题共用题干)(2004)ZL

A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C红细胞膜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

D.红细胞膜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

E红细胞膜上同时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无凝集素

10A型血ZL

答案:C(2004)

11B型血ZL

答案:D(2004)

12AB型血ZL

答案:E(2004)

2.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的血型是ZL

A,A型

B.B型

C.AB型

D.0型

E.AB型

答案:A

【解析】本单元题多为记忆题,较易。第4、5题需理解。血液加入抗凝剂后离心沉

淀所产生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血液凝固后凝血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是

血清。血浆与血清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含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KFL)3

{二)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

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

应,起抗原作用的是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称为凝集原。能与

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是存在于豆浆中的L球蛋白,称为凝集素。发生

红细胞凝集时,由于每个抗体上具有2—10个抗原结合位点,因此,抗体可征若干个

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之间形成桥梁,使它们聚集成簇。输血反应就是由于在体内发

生了红细胞凝集。在体外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进行血型鉴定。

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表1-2-3)

表1-2-3

血型红细胞膜上所含的抗原血清中所含的抗体

0无A和B抗A和抗B

AA抗B

BB抗A

ABA和B无抗A和抗B

2.ABO血型的遗传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

的,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故各种血型的基因型分别是

O型(00型)、A型(AA,AO)、B型(BB,B0)和AB型(AB)。0=0------隐性基因

3.ABO血型的鉴定如图2—1

玻片法

(1)用碘酒,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后,用消毒干燥注射器抽取受血者及供血者静脉

血各2ml,各用一滴制备红细胞悬液,分别标明供血者与受血者。余下血分别注入千

净小试管,也标明供血者与受血者,待其凝固后析出血清备用。

(2)左两凹玻片左侧标上“主”(即主侧);右侧标上“次”(即次侧)。主侧滴入

供血者红细胞悬液•滴和受血者血清一滴;次则滴入受血者红细胞悬液•滴和供血者

血清一滴。分别用竹签混匀。

(3)15〜30min后,观察结果。如两侧均无凝集现象,可多量输血;如主侧无凝集

而次侧有凝集只可考虑少量输血;如主侧凝集则不能输血。

8.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

(2003)A.B型B.AB型

C.A型D.0型

E,A型或B型

答案:B(2003)

(―)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系统的发现在寻找新血型

物质的探索中发现,当把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纤细胞重复多次注射入家兔体内,使家兔血清中产生抗怛河猴红细胞的抗

体,再用含这种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

合,发现部分人的红细胞可被这种血清凝

集,表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同

样的抗原,称为Rh阳性血型;还有部分人

的红细胞不被这种血清凝集,称为Rh阴性

血型,这一血型系统即称为Rh血型系统。

2.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的意义在

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当

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

交叉配血原理见图示。

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这样,Rh

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输血后,

一般不产生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第二次或多次再输入Rh阳性血液时,即可发生抗原

一抗

体反应,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凝集而溶血。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能透过胎盘。

因此

当Rh阴性的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以进

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凝集

溶血,造成新生儿;」口,严重时可致胎儿死亡。但一般只有在分娩时才有较大量的

胎儿红细胞进入每体,而且母体血液中的抗体浓度是缓慢增加的,一般需要数月的时

间,所以Rh阴性的母亲怀第•胎Rh阳性的胎儿时,很少出现新生儿溶血,但当Rh

阴性母亲再次怀有Rh阳性胎儿时,母体血液中的Rh抗体则可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

儿溶血。

3.一位A型血的男子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其中女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不发生凝

集,而男孩的血清与其父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男孩的血型可能是

A,A型或B型B,A型或AB型

C.A型或0型D.B型或0型

E.B型或AB型

答案:D

2.关于血浆蛋白生理功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运输物质B.缓冲pH

C.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D.参与生理止血过程

E.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答案:E

这看话就是错的,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胶体

渗透压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血浆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

)调节血浆胶体渗进压和pH二)运输功能三)免疫功能四)凝血与抗凝血功能五)营养

作用

【解析】本章考查ABO血型、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生成及血液凝固。

第三单元血液循环

考情分析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动周期是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

活动周期。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表1-3—1)

表1—3—1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以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时相压力瓣膜心室容积的变化血流方

心房心室动脉AVsV

等容收缩期Pa<Pv<PA关关无变化无

快速射血期Pa<Pv>Pa关开迅速减少心室别

动脉

减慢射血期Pa<Pv<PA关开缓慢减少心室到

动脉

等容收缩期Pa<Pv<PA关关无变化无

快速充盈期Pa>Pv<PA开关迅速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