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技术与纺织品染色作业指导书_第1页
造纸技术与纺织品染色作业指导书_第2页
造纸技术与纺织品染色作业指导书_第3页
造纸技术与纺织品染色作业指导书_第4页
造纸技术与纺织品染色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造纸技术与纺织品染色作业指导书Thetitle"PapermakingTechnologyandTextileDyeingOperationManual"indicatesacomprehensiveguidedesignedforprofessionalsinthepaperandtextileindustries.Thismanualservesasacrucialresourcefortechnicians,engineers,andoperatorsinvolvedintheproductionprocessesofpaperandtextiledyeing.Itiscommonlyusedinmanufacturingfacilities,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s,andeducationalinstitutionswheretheprinciplesandpracticesofpapermakingandtextiledyeingareessential.Themanualcoversvariousaspectsofpapermakingtechnology,includingrawmaterialpreparation,pulpproduction,paperformation,andfinishingprocesses.Similarly,itdelvesintotheintricaciesoftextiledyeing,suchasfabricpreparation,dyeselection,applicationmethods,andpost-dyeingtreatments.Itisanindispensabletoolforensuringthequalityandefficiencyofpaperandtextileproducts.Toadheretotheguidelinesoutlinedinthemanual,operatorsmustfollowpreciseprocedures,maintainsafetyprotocols,andensurecompliancewithindustrystandards.Themanualprovidesdetailedinstructionsonequipmentoperation,qualitycontrolmeasures,andtroubleshootingtechniques.Byadheringtotheserequirements,professionalscanoptimizeproductionprocesses,minimizewaste,andproducehigh-qualitypaperandtextileproducts.造纸技术与纺织品染色作业指导书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造纸技术概述1.1造纸技术的发展历程造纸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起源于我国。造纸技术的发明与传播,对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造纸技术。据考古学家研究,最早的造纸技术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技术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这一时期被称为“蔡伦造纸”。造纸技术自发明以来,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1)原始阶段:西汉时期,人们利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经过简单的加工,制成纸张。(2)成熟阶段: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技术,使得纸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逐渐成为书写、绘画、印刷等领域的首选材料。(3)传播阶段:唐朝时期,造纸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随后传入欧洲,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4)发展与创新阶段:明清时期,我国造纸技术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造纸工艺和品种,如竹纸、宣纸等。同时造纸技术传入美洲、非洲等地,成为全球性的技术。1.2造纸技术的分类造纸技术按照原料、工艺、用途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原料分类:(1)植物纤维原料:如竹子、树皮、麻等。(2)动物纤维原料:如羊毛、蚕丝等。(3)矿物纤维原料:如石棉、云母等。(2)按工艺分类:(1)手工造纸:采用手工操作,将纤维原料加工成纸张。(2)机制造纸:利用机械设备,将纤维原料加工成纸张。(3)按用途分类:(1)文化用纸:用于书写、绘画、印刷等。(2)包装用纸:用于包装商品。(3)生活用纸:用于日常生活。(4)特种纸:具有特殊功能和用途的纸张,如防伪纸、导电纸等。第二章原料选择与处理2.1原料的种类与特性2.1.1造纸原料的种类与特性造纸原料主要包括植物纤维原料、动物纤维原料和化学纤维原料。以下分别介绍这三种原料的种类与特性。(1)植物纤维原料:主要包括木材、竹材、棉麻、稻草、麦草等。植物纤维原料的特性如下:良好的可塑性:植物纤维原料在制浆过程中易于分解,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可塑性的纸浆。较高的强度:植物纤维原料制成的纸张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破度。较低的成本:植物纤维原料来源广泛,价格相对较低。(2)动物纤维原料:主要包括羊毛、丝绸等。动物纤维原料的特性如下:较高的强度:动物纤维原料制成的纸张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较好的柔软性:动物纤维原料制成的纸张具有较好的柔软性,手感舒适。较高的成本:动物纤维原料价格较高,但具有较好的环保功能。(3)化学纤维原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酯等。化学纤维原料的特性如下:较高的强度:化学纤维原料制成的纸张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破度。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化学纤维原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耐老化。较高的成本:化学纤维原料价格较高,但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稳定性。2.1.2纺织品染色原料的种类与特性纺织品染色原料主要包括天然染料、合成染料和助剂。以下分别介绍这三种原料的种类与特性。(1)天然染料:主要包括植物染料、矿物染料和动物染料。天然染料的特性如下:色彩自然、柔和:天然染料具有独特的色彩,染色效果自然、柔和。较好的环保功能:天然染料来源于自然,对环境友好。较低的色牢度:天然染料的色牢度相对较低,易褪色。(2)合成染料:主要包括酸性染料、碱性染料、直接染料等。合成染料的特性如下:色彩鲜艳、丰富:合成染料具有丰富的色彩,染色效果鲜艳。较高的色牢度:合成染料的色牢度较高,不易褪色。较好的稳定性:合成染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耐光、耐热、耐酸碱。(3)助剂:主要包括分散剂、稳定剂、匀染剂等。助剂的特性如下:提高染色效果:助剂能提高染料的上染率,使染色效果更加均匀、鲜艳。改善染色过程:助剂能改善染料的分散性、稳定性,使染色过程更加顺利进行。保护纤维:助剂能保护纤维,防止染色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2.2原料的预处理方法2.2.1造纸原料的预处理方法(1)粉碎:将原料进行粉碎,使其达到一定的细度,便于制浆。(2)浸渍:将粉碎后的原料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便于制浆。(3)煮炼:将浸渍后的原料进行煮炼,使其中的植物纤维充分分解,形成纸浆。2.2.2纺织品染色原料的预处理方法(1)漂白:将纺织品进行漂白,去除其中的杂质,提高染料的上染率。(2)碱处理:将纺织品进行碱处理,使其表面呈碱性,有利于染料的上染。(3)浸渍:将处理后的纺织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使染料充分渗透到纤维内部。2.3原料的化学处理2.3.1造纸原料的化学处理(1)碱处理:将原料进行碱处理,使其中的植物纤维充分分解,形成纸浆。(2)酸处理:将原料进行酸处理,使其中的植物纤维充分分解,形成纸浆。(3)漂白处理:将原料进行漂白处理,提高纸浆的白度。2.3.2纺织品染色原料的化学处理(1)染色:将纺织品浸泡在染料溶液中,使染料充分渗透到纤维内部,实现染色效果。(2)固色: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固色处理,提高其色牢度。(3)后整理:对染色后的纺织品进行后整理,提高其服用功能。第三章纸浆制备3.1纸浆的制备方法纸浆的制备是造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方法包括机械法制浆、化学法制浆以及生物法制浆。3.1.1机械法制浆机械法制浆是将木材经过机械研磨、破碎等处理,使其纤维分离并形成纸浆。该方法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间歇式制浆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但生产效率较低;连续式制浆生产效率高,但设备投资较大。3.1.2化学法制浆化学法制浆是将木材经过化学处理,使其纤维分离并形成纸浆。该方法主要包括碱法制浆、酸法制浆和溶剂法制浆。碱法制浆应用较广泛,其优点是纸浆质量好,得率高,但环境污染较大;酸法制浆纸浆质量较差,得率较低,但环境污染较小;溶剂法制浆环保功能较好,但生产成本较高。3.1.3生物法制浆生物法制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木材中的木质素,使纤维分离并形成纸浆。该方法环保功能好,但生产周期较长,成本较高。3.2纸浆的筛选与洗涤纸浆制备完成后,需进行筛选与洗涤,以去除杂质,提高纸浆质量。3.2.1纸浆的筛选纸浆筛选是通过筛选设备对纸浆进行筛选,去除其中的粗大纤维、尘埃等杂质。筛选设备主要包括振动筛、圆筛等。筛选过程中,应根据纸浆的用途和品质要求,选择合适的筛孔尺寸。3.2.2纸浆的洗涤纸浆洗涤是通过水洗、碱洗等方法,去除纸浆中的木质素、抽出物等可溶物质。洗涤过程可降低纸浆的污染度,提高纸浆的白度和纯净度。洗涤设备包括水力碎浆机、压力筛等。3.3纸浆的漂白与加工纸浆的漂白与加工是提高纸浆品质的关键环节。3.3.1纸浆的漂白纸浆漂白是通过化学方法,去除纸浆中的色素,提高纸浆的白度。常用的漂白剂有氯、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漂白过程分为预处理、主漂白和后处理三个阶段。预处理主要是去除纸浆中的可溶物质,为主漂白创造条件;主漂白是去除纸浆中的色素;后处理是稳定纸浆的白度,提高其稳定性。3.3.2纸浆的加工纸浆加工主要包括打浆、调料、成型、压榨、干燥等环节。打浆是将纸浆进行机械处理,使其纤维充分分散,提高纸浆的滤水功能;调料是根据纸浆的用途和品质要求,添加适量的填料、染料等;成型是将调料后的纸浆均匀地铺放在成型网上,形成湿纸页;压榨是将湿纸页进行压榨,去除多余的水分;干燥是将湿纸页进行干燥处理,使其达到规定的水分含量。第四章成纸过程4.1纸张的成型技术纸张的成型技术是成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将纸浆均匀地分布在成型网上,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湿纸页。成型技术主要包括圆网成型和长网成型两种方式。圆网成型技术是利用圆网造纸机的圆网部进行纸张的成型。圆网部主要由圆网、真空箱、网笼、毛毯等组成。纸浆通过喷浆装置均匀地喷洒在圆网上,圆网的旋转,纸浆中的水分被真空箱抽吸,形成湿纸页。圆网成型具有操作简单、投资较低的特点,适用于生产中低档文化用纸、包装纸等。长网成型技术是利用长网造纸机的长网部进行纸张的成型。长网部主要由长网、真空箱、毛毯、导网杆等组成。纸浆通过喷浆装置均匀地喷洒在长网上,长网的运行,纸浆中的水分被真空箱抽吸,形成湿纸页。长网成型具有纸张质量好、强度高等优点,适用于生产高档文化用纸、工业用纸等。4.2纸张的压榨与干燥纸张的压榨与干燥是成纸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去除湿纸页中的水分,提高纸张的强度和柔软度。压榨过程主要包括真空压榨和机械压榨两种方式。真空压榨是利用真空泵将湿纸页中的水分抽吸出来,使纸张具有一定的强度。机械压榨是利用压榨辊对湿纸页进行挤压,使水分被挤出,提高纸张的强度。干燥过程主要包括热风干燥、烘缸干燥和辐射干燥等。热风干燥是利用热风将湿纸页中的水分蒸发,使纸张干燥。烘缸干燥是利用烘缸的表面温度将湿纸页中的水分蒸发,使纸张干燥。辐射干燥是利用辐射能将湿纸页中的水分蒸发,使纸张干燥。4.3纸张的整形与裁剪纸张的整形与裁剪是成纸过程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使纸张满足使用要求,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整形主要包括纸张的压光、卷曲等。压光是利用压光机将纸张表面压平,提高纸张的光泽度和平滑度。卷曲是利用卷曲机将纸张卷成一定的形状,便于包装和运输。裁剪是指将纸张切割成所需尺寸的过程。裁剪设备主要有刀片切割机、圆盘切割机等。根据用户需求,将纸张切割成不同尺寸的纸张,以满足各种用途。第五章造纸废液处理5.1造纸废液的危害与处理方法5.1.1造纸废液的危害造纸废液是造纸工业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挥发性有机物等。造纸废液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水体:造纸废液中的有机物、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可直接排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态系统。(2)污染土壤:造纸废液渗透到土壤中,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影响土壤肥力,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3)污染空气:造纸废液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恶臭气体,影响周边大气环境。5.1.2造纸废液的处理方法针对造纸废液的危害,我国采取了多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处理法:采用沉淀、过滤、离心等物理方法,去除废液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2)化学处理法:利用氧化、还原、中和等化学反应,去除废液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3)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降解废液中的有机物,实现废液的降解和净化。(4)综合处理法:将上述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处理效果。5.2造纸废液的处理技术5.2.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离心等。沉淀法是通过加入絮凝剂,使废液中的悬浮物凝聚沉淀,从而实现净化;过滤法是利用过滤材料将废液中的悬浮物拦截;离心法则是利用离心力将废液中的固体颗粒分离。5.2.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等。氧化法是通过氧化剂将废液中的有机物氧化为无害物质;还原法是通过还原剂将废液中的有机物还原为无害物质;中和法是通过调节废液的酸碱度,使其达到中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2.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降解废液中的有机物;生物膜法是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降解废液中的有机物。5.3造纸废液的资源化利用5.3.1造纸废液资源化的意义造纸废液资源化利用是将废液中的有用物质回收和再利用,既可以减轻环境压力,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5.3.2造纸废液资源化利用的方法(1)回收利用木质素:通过化学方法将废液中的木质素提取出来,用于生产活性炭、吸附剂等。(2)回收利用纤维素:通过生物方法将废液中的纤维素分解为可利用的糖类物质,用于发酵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制品等。(3)回收利用挥发性有机物:通过蒸馏、吸附等方法,将废液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分离出来,用于生产化学品、燃料等。第六章纺织品染色概述6.1纺织品染色的基本原理纺织品染色是指将染料或颜料施加于纤维或织物表面,使之呈现出一定的颜色,以满足人们对美观和功能的需求。纺织品染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染料的吸附:染料分子在纤维表面发生吸附,形成染料纤维复合体。吸附过程主要受染料分子、纤维表面性质及染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染料的扩散:染料在纤维内部发生扩散,使染料分子均匀地分布在纤维中。扩散过程与染料的种类、纤维的结构及染色条件密切相关。(3)染料的固着:染料在纤维表面或内部发生化学键合,使染料分子与纤维紧密结合,不易脱落。固着过程涉及染料与纤维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染料在纤维内部的结构变化。6.2纺织品染料的分类纺织品染料根据其化学结构和染色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染料: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界的染料,如靛蓝、茜素等。(2)合成染料:由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染料,包括偶氮染料、硫化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等。(3)颜料:不溶于水的有机或无机色素,如钛白、炭黑等。(4)功能性染料:具有特殊功能的染料,如荧光染料、红外染料等。6.3纺织品染色技术的发展趋势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染色技术在环保、高效、多功能等方面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环保型染料和助剂的应用:为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环保型染料和助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低毒、低污染的染料和生物降解助剂。(2)高效染色工艺的研究:通过优化染色工艺,提高染料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实现高效染色。(3)多功能染色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如抗菌、防螨、导热等。(4)智能化染色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实现染色过程的精确控制,提高染色质量。(5)绿色染色技术的研究:摸索新型绿色染色技术,如生物酶法染色、光催化氧化法染色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染料的选择与应用7.1染料的种类与特性染料是纺织品染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其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和应用特性,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酸性染料:酸性染料主要应用于蛋白质纤维和聚酰胺纤维的染色,具有色泽鲜艳、色牢度好等特点。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酸性基团,与纤维分子发生离子键结合。(2)碱性染料:碱性染料适用于棉、麻等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的染色,具有色彩丰富、色牢度较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基团,与纤维分子发生离子键结合。(3)直接染料:直接染料广泛应用于棉、麻、丝等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的染色,具有色泽鲜艳、色牢度一般、价格适中等特点。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亲水性基团,可直接上染纤维。(4)活性染料:活性染料适用于棉、麻、丝等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的染色,具有色泽鲜艳、色牢度高、环保功能好等特点。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性基团,与纤维分子发生共价键结合。(5)分散染料: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腈纶等合成纤维的染色,具有色泽鲜艳、色牢度好、分散性好等特点。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疏水性基团,通过分散剂的作用上染纤维。7.2染料的选用原则染料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纤维种类:不同纤维对染料的吸附功能和结合方式有所不同,应根据纤维种类选用适宜的染料。(2)根据染色要求:根据染色产品的色泽、色牢度、环保功能等要求,选择相应的染料。(3)考虑染色成本:在满足染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价格低廉的染料,降低生产成本。(4)染料的安全性:选用染料时,应保证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符合相关法规要求。7.3染料的溶解与混合染料的溶解与混合是染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染料的溶解与混合方法:(1)染料的溶解:根据染料的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剂进行溶解。如酸性染料可溶于水,碱性染料需在碱性条件下溶解,活性染料需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发生共价键结合等。(2)染料的混合:在染料溶解后,需将不同种类的染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以达到预期的染色效果。混合过程中,应保证染料充分溶解,避免产生色差。(3)染料的储存:染料在储存过程中,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避免受潮、受热,以防染料变质。同时应定期检查染料的储存情况,保证其质量稳定。第八章染色工艺8.1染色方法的选择染色方法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纤维种类、染料性质、染色要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在选择染色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纤维种类选择合适的染料,保证染料与纤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2)根据染料的溶解性、扩散性和色牢度等功能,选择合适的染色工艺。(3)考虑生产成本,选择经济、高效的染色方法。(4)考虑染色设备、染色条件和环保要求,选择绿色、环保的染色工艺。8.2染色工艺的流程染色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预处理:根据纤维种类和染料性质,进行预处理,如退浆、漂白、丝光等。(2)染色:将预处理后的纤维与染料混合,按照染色工艺进行染色。染色过程中需控制好染料浓度、温度、时间和pH值等参数。(3)固色:染色后,进行固色处理,提高染料的色牢度。(4)洗涤:将染色后的纤维进行洗涤,去除浮色和残留的染料。(5)后处理:根据纤维种类和染色要求,进行后处理,如柔软、定型等。8.3染色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染色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是保证染色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染色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要点:(1)操作前检查: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如泵、管道、加热系统等。(2)设备调试:根据染色工艺要求,调整设备参数,如温度、压力、染料浓度等。(3)染色过程监控:实时观察染色效果,及时调整工艺参数。(4)设备清洗:染色结束后,及时清洗设备,防止染料残留和设备腐蚀。(5)设备维护:定期检查设备,及时更换磨损的零部件,保证设备正常运行。(6)安全防护: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程,保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第九章染色效果的评估9.1染色效果的测试方法染色效果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9.1.1目测法目测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效果测试方法,通过肉眼观察染色样品的颜色、色差、色牢度等指标,判断染色效果是否符合要求。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9.1.2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利用光谱仪器对染色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或反射率,得出染色效果的数据指标。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染色效果。9.1.3染料上染率测试染料上染率测试是通过测量染色前后染料的浓度变化,计算染料上染率,从而评估染色效果。该方法可以反映染料在纤维上的吸附情况,对染色工艺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9.1.4色牢度测试色牢度测试是评估染色样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颜色保持稳定的能力。主要包括耐光色牢度、耐水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等。通过测试染色样品的色牢度,可以判断染色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9.2染色效果的评估指标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染色效果评估指标:9.2.1颜色指标颜色指标包括色差、色度、色调等,用于描述染色样品的颜色特征。通过比较染色样品与标准色样的颜色指标,可以评估染色效果。9.2.2色牢度指标色牢度指标包括耐光色牢度、耐水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等,用于评估染色样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颜色保持稳定的能力。9.2.3染料上染率染料上染率反映染料在纤维上的吸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