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三下学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三下学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三下学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三下学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云南省昭通市高三下学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昭通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发现了观象台遗址,通过观测太阳的光影变化来确定节气。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大量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人们通过观测天文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以便安排农业生产。材料表明当时()A.天文历法对农业农耕耕作有指导作用B.古代天文历法在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C.小农经济发展对天文历法存在需求D.农业生产对天文历法发展具有推动力2.汉文帝即位后,逐步进行司法改革,废止了一系列严刑酷罚。汉文帝元年,废除连坐法;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取而代之的是针对男犯人的“城旦”(修筑城墙)、针对女犯人的“舂”(舂米)等劳动改造。这反映汉朝()A.尊奉儒家思想治国 B.司法实践的公平性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制度上的汉承秦制3.唐朝时期,只精通经学的明经科出身者不被看好,而进士科出身者在仕途晋升等方面更具优势。唐文宗也曾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这说明当时()A.士人群体能关注社会现实 B.国家对入仕者考核的强化C.科举制难以选拔真正人才 D.政府任用官员的务实倾向4.朱熹所撰《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了详细规定,比如儿童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该著作()A.推动蒙学生活化与普及化 B.旨在进一步规范社会等级C.反映社会对儿童权益关注 D.体现宋明理学的僵化趋向5.明清时期,庙会时间大体依据祭祀神灵的日期确定,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庙会举行。庙会举行时,庙会中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妇女饰物、小儿玩具、古董、图书及特色食品等,为商家提供了推销商品的空间与机会。材料反映()A.市井开始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B.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结合C.该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 D.庙会市场是区域商业中心6.洋务派认为,旧式武器的绿营和八旗兵,根本不足外国军队的对手。经过权衡利弊和痛苦的思索,他们不得不承认应该向西方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奕䜣回答是“灭发(太平军)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由此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为了镇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挽救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危机C.引进西方新的军事生产技术 D.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7.20世纪初,京剧改革家汪笑侬创作的《哭祖庙》是取材于历史上的三国故事,写刘禅之子刘谌坚决主战,反对投降,刘禅开门迎敌之际,刘谌妻室弃子,提着人头去哭祖庙,最后自刎而死。汪笑侬此举意在()A.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 B.继承和发展历史剧的京剧C.抨击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D.调动民众参与与维新变法8.1951年秋,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美国拒绝中朝的合理建议,中断谈判。于是美国对中朝部队的后方设施及交通线实施疯狂轰炸,志愿军依托工事英勇抗击,歼灭25万余人,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材料表明了()A.朝鲜战争中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B.抗美援朝为土改提供重要保障C.美国在战场上彻底丧失了优势 D.中朝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增强9.1953年开始,连续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在实现合作化的第一年即1956年,尽管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比1955年增加了4.8%,有75%以上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B.公社化运动全面推进C.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10.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这()A.使公民的法律素养得到提升 B.保证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D.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始好转11.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这些洪水传说的源头是苏美尔神话。材料意在说明()A.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B.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文明发展源自于神话 D.文明之间的孤立发展12.美国学者杰里认为:“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随之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杰里的言论意在说明()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人类移民是全球化贸易中的主要载体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13.林肯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中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这一宣言()A.标志着美国内战的结束 B.客观上适应了工业时代需要C.解决了南北方的矛盾 D.使黑人奴隶得到了彻底解放14.列宁认清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他坚持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社会主义,以“迂回”的方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贸易,打通欧洲市场,把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有条件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迂回”的方式是()A.开展农业集体化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集中式管理15.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1964年和1965年,美国相继通过《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最终在法律上使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获得公民权。美国民权运动发展()A.消除了人权领域的弊端 B.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C.得益于美苏冷战的开展 D.体现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16.发轫于英国的足球运动在阿根廷一落地便迅速“印第安化”,既是阿根廷的饺子又是她的面具,透过足球和探戈,阿根廷人可以自己看见自己,同时也可以让别人看见他们。材料旨在说明()A.拉美传统文化在欧洲文化冲击下正面临挑战B.欧洲殖民活动促进足球运动在拉美的扩散C.吸收并蓄可以使本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D.富有特色的足球运动成为阿根廷第一符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答案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佃户之间,互相纠纷,地主并不干涉。地主对于佃户,除收租、收押之外,别无他项权利。……佃户对地主之义务,即为缴纳租税。……遇凶年,无力完租,地主亦不能强令佃户变卖妻子以偿租课,只能待诸秋收,将租扣户。”——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农奴既属于领主的庄园,他们必须为领主耕种土地(即服劳役),每年要把收获的一部分农产品交给领主,还要缴纳其他捐税,才能勉强维持生活。……领主还强制农奴为教堂服役,缴纳‘什一税’(即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宗教税),作为佃户的农奴除了负担繁重地租外,还要为领主服各种杂役。”——摘编自[美]克里斯托弗·道森《英国封建中世纪史》(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述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佃农与西欧中世纪农奴的处境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佃农与西欧中世纪农奴的处境不同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9年5月中旬,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云南,云南民众积极响应,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6月4日,由云南省议会、总商会、教育会、省农会、救国会等团体发起,在五华书院(位于今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召开国民大会,各界群众上万人参会。会议历时3小时,通过了多份宣言,并通电痛斥北洋政府卖国行径,号召国人起来和全国人民一道挽回外交败局,争回青岛,并预备最后以武力解决。会议呼吁:“声讨国贼,抵制日货,不达取消中日不平等条约,誓不终止”,致电巴黎中国专使“万勿签字”“若竟签字,誓不承认”。下午2时,与会群众学生数千人举行示威游行。——摘编自马颖娜、梁初阳、曾黎梅《云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事迹概览》材料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次年5月日军侵入滇西,滇西各族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游击战,袭击敌人。土匪头子刀保图(字京版)随同第5军到缅甸抗敌,后他又组织了一支义勇军,称“滇西边区义勇军”。继刀京版之后,畹町芒市附近官相思敬于1942年6月成立滇西抗日救亡团;龙陵象达乡朱嘉锡在昆明成立了龙潞游击支队;腾冲县维持会委员赵宝贤也于6月组织了抗战大队。在云南各族人民英勇抵抗下,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11月3日龙陵光复,11月20日芒市光复,1945年1月20日畹町光复。——摘编自马颖娜、梁初阳、曾黎梅《云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事迹概览》(1)根据材料一,概括云南民众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滇西抗战的历史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达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卷正文、11卷附录、71818个条目、2885幅插图,其中自然科学条目超过人文学科。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纂,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0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0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摘编自[法]伊莎贝尔·富热尔《解码世界文化》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始终是以自己的国情或需要为出发点的,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褒贬不一,他们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其所需要的成分,再赋予它们革命的意义。——摘编自陈超《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兼论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褒贬不一”?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来说,人类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同步的。现代化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人类的物质财富得到巨大丰富。现代化使得人类从区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从封闭走向开放。当然,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现代化,因此,现代化也出现了一些弊端。马克思就指出来发展国家既渴望现代社会的进步,又惧怕现代社会的弊端,“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化的灾难而外,还执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改编自李崇条《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现代”》根据材料中马克思对“现代化”的理解,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昭通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诊断性检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发现了观象台遗址,通过观测太阳的光影变化来确定节气。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大量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人们通过观测天文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以便安排农业生产。材料表明当时()A.天文历法对农业农耕耕作有指导作用B.古代天文历法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C.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天文历法存在需求D.农业生产对天文历法发展具有推动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从原始社会到商朝人们在农业生产时都通过天文历法对农耕进行指导,以便安排生产,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不能以甲骨文中有天文现象的记载,就说明历法在商朝已经形成完整体系,论据不充分,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天文历法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未涉及其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汉文帝即位后,逐步进行司法改革,废止了一系列严刑酷罚。汉文帝元年,废除连坐法;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取而代之的是针对男犯人的“城旦”(修筑城墙)、针对女犯人的“舂”(舂米)等劳动改造。这反映汉朝()A.尊奉儒家思想治国 B.司法实践的公平性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制度上的汉承秦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顺应汉初经济凋敝、人心思安的形势,采取的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一系列政策,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排除A项;司法实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如是否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一视同仁等内容,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汉文帝对刑罚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刑罚的严酷程度,排除B项;汉文帝对司法制度的改革,是对秦朝严刑酷法的改变,并非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朝时期,只精通经学的明经科出身者不被看好,而进士科出身者在仕途晋升等方面更具优势。唐文宗也曾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这说明当时()A.士人群体能关注社会现实 B.国家对入仕者考核的强化C.科举制难以选拔真正人才 D.政府任用官员的务实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唐朝倾向背诵的明经科不受官场重视,考察时务策的进士科在官场上更具优势,这说明国家注重选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官员,反映的是政府任用官员的务实倾向,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人群体是否关注现实社会,涉及的是国家官场的用人趋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选拔人才的重视程度,未涉及对官员的考核方式,排除B项;科举考试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拔出为国家服务的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4.朱熹所撰《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了详细规定,比如儿童的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该著作()A.推动蒙学生活化与普及化 B.旨在进一步规范社会等级C.反映社会对儿童权益关注 D.体现宋明理学僵化趋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朱熹所撰《童蒙须知》将儒家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细则,这有利于推动理学向基层渗透,推动蒙学生活化和普及化,A项正确;材料规范的对象是儿童行为细节,未涉及社会等级的规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儿童的道德教化,而非保护儿童权益,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建设,而非其走向僵化,其走向僵化一般是指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清时期,庙会时间大体依据祭祀神灵的日期确定,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庙会举行。庙会举行时,庙会中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妇女饰物、小儿玩具、古董、图书及特色食品等,为商家提供了推销商品的空间与机会。材料反映()A.市井开始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B.世俗生活与宗教活动结合C.该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 D.庙会市场是区域商业中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清庙会的时间依据祭祀神灵的日期确定,但庙会中商品种类繁多,为商家提供交易机会,这体现了庙会既包含宗教祭祀(祭祀神灵),又融入世俗生活需求(商品交易),两者紧密结合,B项正确;据宋代打破了市的时间空间限制,同时庙会是定期举行的宗教活动衍生出的临时集市,也未体现日常市场的时空突破,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佛道两教传播的具体情况,仅说明庙会与祭祀神灵有关,排除C项;庙会是临时性交易场所,虽商品丰富,但材料未明确其为区域商业中心,排除D项。故选项B。6.洋务派认为,旧式武器的绿营和八旗兵,根本不足外国军队的对手。经过权衡利弊和痛苦的思索,他们不得不承认应该向西方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奕䜣回答是“灭发(太平军)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由此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为了镇压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挽救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危机C.引进西方新的军事生产技术 D.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灭发(太平军)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首要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据材料“灭发捻为先”可知镇压农民起义是直接目的而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7.20世纪初,京剧改革家汪笑侬创作的《哭祖庙》是取材于历史上的三国故事,写刘禅之子刘谌坚决主战,反对投降,刘禅开门迎敌之际,刘谌妻室弃子,提着人头去哭祖庙,最后自刎而死。汪笑侬此举意在()A.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 B.继承和发展历史剧的京剧C.抨击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D.调动民众参与与维新变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汪笑侬创作的《哭祖庙》以三国时期刘谌宁死不降、以身殉国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塑造抵抗外敌、反对投降的悲壮形象,影射现实中的民族危机,旨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A项正确;材料强调《哭祖庙》创作的目的,继承和发展历史剧的京剧只是手段,排除B项;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20世纪初还没出现,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在1898年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8.1951年秋,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美国拒绝中朝的合理建议,中断谈判。于是美国对中朝部队的后方设施及交通线实施疯狂轰炸,志愿军依托工事英勇抗击,歼灭25万余人,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材料表明了()A.朝鲜战争中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B.抗美援朝为土改提供重要保障C.美国在战场上彻底丧失了优势 D.中朝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美国在军事分界线问题上拒绝中朝合理建议,中断谈判,同时对中朝后方设施及交通线实施轰炸,这体现了军事上的对抗;而志愿军英勇抗击,歼灭大量敌军,又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这体现了军事斗争影响着政治谈判,反映出朝鲜战争中军事和政治斗争相互交织,A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安全,为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美国虽然被迫回到谈判桌前,但不能说明其在战场上彻底丧失优势,战争后期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美国仍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朝鲜战争中的军事与政治斗争,没有直接体现中朝友谊进一步增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9.1953年开始,连续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在实现合作化的第一年即1956年,尽管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比1955年增加了4.8%,有75%以上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B.公社化运动全面推进C.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至1956年(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国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步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个体小农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这一变革整合了分散的农业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抗灾能力;1956年合作化完成后,尽管遭遇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仍显著增长,反映出生产关系调整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1953年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主要解决粮食分配问题,与增产增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于1952年,与材料时间段(1953-1956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这()A.使公民的法律素养得到提升 B.保证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D.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始好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国民的理想教育和纪律教育,这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精神文明建设,未涉及法律建设,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开始好转”叙述不准确,材料没有明显的起止时间,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始好转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这些洪水传说的源头是苏美尔神话。材料意在说明()A.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B.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 C.文明发展源自于神话 D.文明之间的孤立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地区。根据材料“这些洪水传说的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可知希伯来、希腊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成果,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战争、贸易往来或者人口迁徙等具体方式,排除B项;文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而不是源自于神话,排除C项;材料中不同地区文明的洪水传说有共同源头,这恰恰说明文明之间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12.美国学者杰里认为:“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随之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杰里的言论意在说明()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C.人类移民是全球化贸易中的主要载体D.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15-16世纪)。据题干“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杰里强调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流、人口迁移和全球性联系,这些现象表明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即全球一体化的开端,D项正确;题干不仅提到欧洲的“商业革命”,还强调其对全球的影响,排除A项;“价格革命”指的是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提到人类移民是全球交流的载体之一,但“主要载体”表述绝对且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13.林肯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中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这一宣言()A.标志着美国内战的结束 B.客观上适应了工业时代需要C.解决了南北方的矛盾 D.使黑人奴隶得到了彻底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3年的美国。根据“凡当时仍在叛乱的任何一个州或地区,其境内所有奴隶都应永远获得自由。”可得出解放奴隶,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与市场,客观上适应了工业时代的需要,B项正确;美国内战结束于1865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解放黑奴,加剧了南北方的矛盾,排除C项;使黑人奴隶得到了彻底解放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且只涉及对叛乱州奴隶的解放,而非所有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4.列宁认清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他坚持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社会主义,以“迂回”的方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贸易,打通欧洲市场,把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有条件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迂回”的方式是()A.开展农业集体化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集中式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后的苏俄(联)。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把无力承担的企业有条件的租让外国资本家,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调动社会活力,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目的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等支持,与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经济的“迂回”方式不符,排除A项;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它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等,不符合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经济的特点,排除B项;集中式管理一般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材料强调的是利用商品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1964年和1965年,美国相继通过《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最终在法律上使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获得公民权。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A.消除了人权领域的弊端 B.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C.得益于美苏冷战的开展 D.体现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包括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同时在社会层面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问题。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和《选举权法》,给予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公民权,这体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在社会公平和民主权利等方面的新变化,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调整,D项正确;消除了人权领域的弊端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人权问题在美国依然存在,排除A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是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种族问题和民主权利的扩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国之间的对抗,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美国国内问题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发轫于英国的足球运动在阿根廷一落地便迅速“印第安化”,既是阿根廷的饺子又是她的面具,透过足球和探戈,阿根廷人可以自己看见自己,同时也可以让别人看见他们。材料旨在说明()A.拉美传统文化在欧洲文化冲击下正面临挑战B.欧洲殖民活动促进足球运动在拉美的扩散C.吸收并蓄可以使本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D.富有特色的足球运动成为阿根廷第一符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的阿根廷。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足球运动传入阿根廷之后迅速与当代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向世界更大范围展示了阿根廷,说明文化在吸收并蓄中可以使本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在融合欧洲文化之后,让世界更多的认识了阿根廷文化,而非面临挑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足球运动在阿根廷传播的原因,无法得出欧洲殖民活动促进足球运动在拉美的扩散,排除B项;“第一符号”表述不准,富有特色的足球运动是阿根廷的文化符号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答案须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佃户之间,互相纠纷,地主并不干涉。地主对于佃户,除收租、收押之外,别无他项权利。……佃户对地主之义务,即为缴纳租税。……遇凶年,无力完租,地主亦不能强令佃户变卖妻子以偿租课,只能待诸秋收,将租扣户。”——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农奴既属于领主的庄园,他们必须为领主耕种土地(即服劳役),每年要把收获的一部分农产品交给领主,还要缴纳其他捐税,才能勉强维持生活。……领主还强制农奴为教堂服役,缴纳‘什一税’(即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宗教税),作为佃户的农奴除了负担繁重地租外,还要为领主服各种杂役。”——摘编自[美]克里斯托弗·道森《英国封建中世纪史》(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述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佃农与西欧中世纪农奴的处境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佃农与西欧中世纪农奴的处境不同的原因。【答案】(1)相同点: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赋税,遭受剥削,经济上处于被压迫地位。不同点:中国古代佃户之间纠纷地主不干涉,除交租税外,地主无其他过多权利,遇灾年无力交租时地主不能强行逼租;西欧中世纪农奴被束缚在领主庄园,需为领主服劳役,除缴纳地租外,还有多种杂税,还得为教堂服役,受领主控制程度更深。(2)原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可流转,租佃关系相对灵活;西欧中世纪庄园经济中土地归领主,农奴固着于土地。中国古代有强大中央集权,一定程度限制地主对佃户过度压榨;西欧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下,领主在领地权力大,对农奴控制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倡导一定道德规范约束地主行为;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控制社会,农奴受宗教思想禁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国)、中世纪(西欧)。相同点:据材料一“佃户对地主之义务,即为缴纳租税”和材料二“他们必须为领主耕种土地……还要缴纳其他捐税”可知,两者都要向地主(领主)缴纳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地位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两者在经济上都受到地主(领主)的剥削,处于被统治地位。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佃户之间,互相纠纷,地主并不干涉”可知,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佃户相对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地主对佃户的干涉较少。根据材料二“农奴既属于领主的庄园,他们必须为领主耕种土地(即服劳役)……领主还强制农奴为教堂服役”可知,西欧中世纪农奴被束缚在领主庄园,要为领主服劳役,还需为教堂服役,受到领主的严格控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国)、中世纪(西欧)。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经济基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可以相对自由买卖流转,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较弱。而西欧中世纪是庄园经济,土地归领主所有,农奴被固着在土地上,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强。政治制度方面: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地主对佃户的过度控制。西欧中世纪实行封建等级制度,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政治权力,对农奴的控制更直接和全面。思想文化方面: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强调“仁”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地主对佃户的剥削方式。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农奴被宗教教义束缚,接受领主的统治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安排。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9年5月中旬,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云南,云南民众积极响应,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6月4日,由云南省议会、总商会、教育会、省农会、救国会等团体发起,在五华书院(位于今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召开国民大会,各界群众上万人参会。会议历时3小时,通过了多份宣言,并通电痛斥北洋政府卖国行径,号召国人起来和全国人民一道挽回外交败局,争回青岛,并预备最后以武力解决。会议呼吁:“声讨国贼,抵制日货,不达取消中日不平等条约,誓不终止”,致电巴黎中国专使“万勿签字”“若竟签字,誓不承认”。下午2时,与会群众学生数千人举行示威游行。——摘编自马颖娜、梁初阳、曾黎梅《云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事迹概览》材料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次年5月日军侵入滇西,滇西各族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游击战,袭击敌人。土匪头子刀保图(字京版)随同第5军到缅甸抗敌,后他又组织了一支义勇军,称“滇西边区义勇军”。继刀京版之后,畹町芒市附近官相思敬于1942年6月成立滇西抗日救亡团;龙陵象达乡朱嘉锡在昆明成立了龙潞游击支队;腾冲县维持会委员赵宝贤也于6月组织了抗战大队。在云南各族人民英勇抵抗下,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11月3日龙陵光复,11月20日芒市光复,1945年1月20日畹町光复。——摘编自马颖娜、梁初阳、曾黎梅《云南近代以来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事迹概览》(1)根据材料一,概括云南民众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滇西抗战的历史意义。【答案】(1)五四运动在北京的爆发在云南得到了广乏动员;云南各届的广泛支持;北洋政府的卖国行经遭到抵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生的游行示威扩大了影响力。(2)历史意义:有利打击了日本的侵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展示了云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9年5月中旬,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云南,云南民众积极响应,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可知五四运动在北京的爆发在云南得到了广乏动员;根据材料“6月4日,由云南省议会、总商会、教育会、省农会、救国会等团体发起,在五华书院(位于今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召开国民大会,各界群众上万人参会”,可知云南各届的广泛支持;根据材料“会议历时3小时,通过了多份宣言,并通电痛斥北洋政府卖国行径,号召国人起来和全国人民一道挽回外交败局,争回青岛,并预备最后以武力解决”,可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经遭到抵制;根据材料“6月4日,由云南省议会、总商会、教育会、省农会、救国会等团体发起,在五华书院(位于今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召开国民大会,各界群众上万人参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下午2时,与会群众学生数千人举行示威游行”,可知学生的游行示威扩大了影响力。【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1941年后的中国。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在云南各族人民英勇抵抗下,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11月3日龙陵光复,11月20日芒市光复,1945年1月20日畹町光复”,可知有利的打击了日本的侵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材料“滇西各族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游击战,袭击敌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充分展示了云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根据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次年5月日军侵入滇西,滇西各族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游击战,袭击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达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卷正文、11卷附录、71818个条目、2885幅插图,其中自然科学条目超过人文学科。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纂,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百科全书》共出版了6个版本,印刷了大约2.4万套,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0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0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摘编自[法]伊莎贝尔·富热尔《解码世界文化》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始终是以自己的国情或需要为出发点的,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褒贬不一,他们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其所需要的成分,再赋予它们革命的意义。——摘编自陈超《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兼论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百科全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褒贬不一”?【答案】(1)民间编纂;编纂过程曲折;倡导理性精神;重视自然科学;传播效果明显。(2)启蒙思想家处于反封建、倡导理性的时代,他们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变革的思想资源。中国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理念中的民本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理性与道德的需求,伏尔泰对中国的儒家文化极为推崇,他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明君主制的优点,中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他借助中国文化来批判法国的封建教会和专制制度,倡导建立一个理性、道德的社会。但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多通过传教士等有限渠道获得,信息未必全面准确。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存在差异,对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难以理解或认同。如孟德斯鸠从他的政体理论出发,认为中国是专制国家,中国的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这与他所倡导的三权分立等政治理念相悖。他对中国的评价侧重于批判中国政治体制中不符合其理想政治模式的部分。所以,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褒贬不一,本质上是以自身国情和需要为出发点,“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符合自身反封建、倡导理性等目标的内容加以褒扬,而对不符合其理念的部分进行贬低。这种态度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借助外来文化资源为自身社会变革服务的特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751-1772年,由狄德罗主编,达朗贝尔、伏尔泰和卢梭等人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以下简称‘法国《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可知民间编纂;根据材料“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想参与该书的编纂,被狄德罗拒绝。该书在出版过程中两次被政府查禁,又两次解禁”,可知编纂过程曲折;根据材料“法国《百科全书》包括17卷正文、11卷附录、71818个条目、2885幅插图,其中自然科学条目超过人文学科”,可知倡导理性精神和重视自然科学;根据材料“在法国国内卖了11500套,在欧洲其他国家卖了12004套,美国的富兰克林、‘宪法之父’麦迪逊等人都购买了此书”,可知传播效果明显。【小问2详解】本题是开放创新题。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始终是以自己的国情或需要为出发点的,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赞成或反对两方面的原因、表现进行论述,如:启蒙思想家处于反封建、倡导理性的时代,他们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变革的思想资源。中国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理念中的民本思想等,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理性与道德的需求,伏尔泰对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