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5-
-、规划目的..............................................................-5-
二、规划指导思想..........................................................-5-
三、规划期限和范围........................................................-6-
四、规划性质..............................................................-6-
五、规划依据..............................................................-7-
六、规划原则..............................................................-8-
七、技术路线.............................................................-10-
第二章基础研究.............................................-11-
一、地理位置.............................................................-11-
二、自然条件.............................................................-11-
三、人文历史.............................................................-13-
四、社会经济.............................................................-14-
五、交通条件.............................................................-17-
第三章资源分析与评价.......................................-18-
-、旅游资源分项分区调查................................................-18-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19-
三、区际旅游资源对比分析................................................-22-
四、旅游资源开发策略....................................................-29-
第四章苍南县旅游发展现状研读..............................-33-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33-
二、经验总结及问题诊断.................................................-34-
第五章SWOT分析............................................-36-
-、旅游地竞争新规则....................................................-36-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竞合优势..............................................-37-
三、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38-
四、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机遇........................................-39-
五、应对战略.............................................................-42-
第六章发展战略思路.........................................-44-
一、旅游发展定位.........................................................-44-
二、战略思想.............................................................-45-
三、旅游发展目标.........................................................-46-
四、战略理念.............................................................-49-
五、战略措施.............................................................-51-
第七章市场分析与预测........................................-54-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54-
二、客源市场分析与思路..................................................-58-
三、苍南县旅游市场定位..................................................-61-
四、客源市场预测.........................................................-63-
五、目标市场特征分析....................................................-63-
第八章旅游发展总体布局规划..................................-69-
一、布局原则及因素.......................................................-69-
二、总体布局.............................................................-71-
第九章旅游发展项目库建设....................................-77-
一、旅游发展项目库及开发时序............................................-77-
二、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思路...............................................-81-
三、旅游节庆规划.........................................................-93-
第十章旅游产品体系规划......................................-95-
一、旅游产品现状研读....................................................-95-
二、旅游产品开发思路....................................................-96-
三、旅游产品体系.........................................................-97-
四、四个特色旅游产品规划................................................-99-
五、三类精品旅游产品...................................................-102-
六、两项经典旅游产品品牌...............................................-102-
七、多彩色旅游线路空间组合.............................................-102-
第十一章形象策划与推广....................................-105-
一、旅游形象的界定及特征...............................................-105-
二、苍南县旅游形象现状.................................................-106-
三、主体旅游形象定位...................................................-106-
四、旅游形象创意策划...................................................-108-
五、旅游形象推广........................................................-112-
六、旅游营销策略........................................................-115-
七、三年旅游促销行动计划...............................................-118-
第十二章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规划.........................-120-
一、旅游交通发展规划...................................................-120-
二、旅游住宿业发展规划................................................-121-
三、餐饮设施规划.......................................................-122-
四、旅游商品开发规划...................................................-124-
五、旅行社发展规划.....................................................-128-
六、休闲娱乐设施规划...................................................-128-
七、农业旅游发展思路...................................................-129-
八、工业旅游发展思路...................................................-130-
第十三章旅游支持保障系统规划.............................-132-
-、与旅游业发展配套的行政规制........................................-132-
二、旅游行政管理体制...................................................-134-
三、人力资源保障.......................................................-136-
四、旅游信息化工程.....................................................-137-
五、月艮务质量...........................................................-139-
六、安全服务体系规划...................................................-141-
七、近中期基础设施建设计划............................................-142-
第十四章投融资规划............................................145
一、资金来源..............................................................145
二、近期旅游业投资估算...................................................147
三、旅游业发展效益评估...................................................148
四、招商引资思路.........................................................149
第十五章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153
一、环境保护原则.........................................................153
二、环境保护目标.........................................................153
三、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154
四、旅游环境规划.........................................................155
五、游人容量分析..........................................................156
六、生态旅游建设..........................................................157
七、文化遗产保护..........................................................159
附:近期行动计划............................................-170-
-"、发展要点.......................................................................................................................-170-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苍南县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
快把苍南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明显的
浙江旅游名县、全国旅游经济强县,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
通则》,编制《苍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1、运用现代旅游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科学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
与技术路线,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
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出发点,密切结合当地旅游产业发
展的实际,全方位规划设计苍南的旅游产业,使规划具有地方特色性、战略指导性、
科学前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产业联动、推动区域经济
整体发展的战略规划,一个重点解决问题的、兼顾社会各相关阶层利益的、行动指
向明确的规划。
2、立足浙江和温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优势,准确定位温州市的旅游
产业,全方位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确立苍南县在温州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市场
潜力,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和品位,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目标。
3、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科学分析旅游资源优势
和产业现状,全面整合、盘活和优化资源,抓住制约苍南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症下药,确立苍南县旅游产业的战略方向和未来走势。促
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把苍南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
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4、通过科学布局、系统化开发、产品体系建设、品牌项目带动、产业联动等
手段全面激活旅游生产要素,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从理顺体制入手,走旅游资
源市场化,旅游产品精品化、旅游景区品牌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的路子,从而有效
提高苍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苍南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全方位设计支持保障系统,尤其是针对苍南县的实际情况,在管理体制、
政策法规、人力资源三方面进行保障性、创新性设计,切实把旅游业提高并培育为
苍南县的重要产业。
6、坚持旅游规划同浙江省和温州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旅游产业发展总体
规划相一致,与当地城市建设和区域开发相协调,突出特色,加强区域合作,促进
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7、通过旅游战略延展传统产业链,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从第三产业龙头角
度培育和优先发展旅游业,追求综合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使旅
游业成为苍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进剂和粘合剂,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
优化的促进剂。
三、规划期限和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苍南县行政管辖范围,陆地面积为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
积3780多平方公里。
为了保证与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温州市旅游发展规划和苍南县相关规划相协
调,本规划把发展期定为:
•近期:2010〜2012年;
・中期:2013-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规划以近期规划为主,对近期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对中远期进行框架规划。
四、规划性质
区域旅游规划一般可以分为综合性战略发展规划、开发建设布局规划与调整性
规划三大类型。苍南县是一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但由于缺乏一个与城市发
展现状相协调、系统完整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平衡、产业化
发育水平低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严重影响到了该县旅游产业的健康、
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要对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条件做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
的发展战略与思路,以便于正确地指导旅游产业的管理与发展。因此,苍南县旅游
发展规划的性质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性的战略发展规划。
同时,本规划作为苍南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关于旅游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是指导
近期旅游建设的行动计划和中远期旅游发展的战略规划。本规划是关于旅游业发展
的总体建议的指导性文件,为苍南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近期、中期目标和远景蓝图,
在现有的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规划基础上,结合苍南县旅游发展的历
史与现状及旅游业的形势,编制的苍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1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
⑫《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⑬《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年8月)
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⑱《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行业标准依据
⑴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⑵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⑶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⑷国家标准GB/T1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⑸国家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⑹国家标准GB/T14308-2003《国家旅游饭店星级划分评定》
⑺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
⑻DB33/T500-2004《餐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⑼DB33/T589-2005《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10)《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
3、主要文件与文献依据
⑴《中国旅游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
局
⑵《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⑶《浙江省旅游强县检查标准》
(4)《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
(5)《温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6)《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⑺《温州市旅游交通建设规划》温州市交通局,2007.12
(8)《温州(2003-2010)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⑼《苍南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苍南县人民政府
(10)《浙江省苍南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6-2020)》
(11)《苍南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1999年
⑫苍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
⑬苍南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4)2008年苍南县政府工作报告
⑮2007年苍南县政府工作报告
(16)《浙江省苍南县渔业规划(2006-2025)》
(17)《苍南县志》及其它相关资料
六、规划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由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以及文化系统等若干
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形成同•大系统特性及运转方式的主要原因。要使苍南县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的
综合效益,就必须以系统方法考察每个子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特点、现状和需求,
考察每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然后相对于每个子系统按照旅游业大系统的原则做出
相应的单项规划,最后回归到整体的规划中。
2、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尤其对于苍南县的旅游产业规划,必须在特
色上下功夫,使其产品体系在温州市独具特色。坚持本土优势,充分融合苍南地脉
文脉进行规划和策划。
3、创新性原则
跳出传统观光旅游思路,以创新为灵魂,规划坚持资源、市场、产品、营销和
管理等方面创新。本规划在挖掘苍南县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抓住休闲度
假旅游、商贸旅游、滨海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的机遇,策划一批操作性强的龙头项目,
整合政府、企业和市场力量,实现苍南县旅游产业后发跨越式发展。
4、协调性原则
苍南旅游目前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加上管理体制
等原因,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明显欠缺,规划必须对此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准
旅游产业与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具有良好运行态势的现代旅游经
济体系。
5、关联性原则
以商贸发展带动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带动城市形象提升,以旅游经济带动新
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系统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注重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
打好产业基础,有效地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通过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6、错位发展原则
跳出苍南看苍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为准则,借势大温州旅
游发展上位。挖掘自身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与周边区域功能互补、客源互送、信息
共享的竞合发展格局。
7、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行为的准则,苍南县旅游发展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
最直接相关的课题。要在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并使居民的生存环境得到最大的保护。对于那些不可替代的、难以恢复的生态旅游
资源,更应将保护与培育作为规划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
七、技术路线
苍南县的旅游开发必须在苍南县总体发展的宏观层面、各地区系统发展的纵观
层面与苍南县重点地段空间环境建设的微观层面上寻求适合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
的发展方案。因此,本规划在对苍南县现状调查分析与国内外相关案例比较研究的
基础上,依据规划目标需求,形成从宏观着眼、系统整合与空间形态设计相结合的
规划技术路线。
图1-1本次规划技术路线
第二章基础研究
通过分析苍南县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回顾苍南县旅游业发展状
况,调研和评价当地旅游资源,指出旅游业现存的问题;进而对苍南县旅游业发展
进行优势与机遇分析;为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制定、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形象
的策划及营销规划奠定基石。
一、地理位置
苍南位于浙江省东南隅,东与东南濒临东海,西南毗连福建省福鼎市,西邻泰
顺县,北与平阳、文成两县接壤。陆地界于东经120°07'-121°07',北纬
27。06'〜27°36',为浙江的南大门,又是浙闵边界县市的物资集散地,素有“两
浙咽喉,八闽唇齿”之称。领海位于北纬27°00'~27°32'48",东经121°07z
向苍南水深200米等深线以内。2006年陆地总面积为1261.08平方公里,海岸线
长168.88公里。沿海滩涂面积97.24平方公里。岛屿84个,岛礁65个。
二、自然条件
1、气候气候
苍南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点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
分明,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苍南的日照时数,是全省较少的县份之一,年平均日
照时数为1691.8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4℃-18℃左右,一月平均气温7.7℃,七月
平均气温28.2℃。年平均无霜期为208天一288天。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年平均
降雨量1768.9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容易出现洪涝或干旱。暴雨主要集中在5〜
6月的梅雨期和8〜9月的台风季节内。据1949年至1990年统计,境内共出现有
影响的台风111次,平均每年2.64次;有严重影响的,平均每年2次。台风季节
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且以9月为最多。
2、地形地质
苍南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东与东北部为两大片水网平原——江南和南港
平原,东北端为鳌江口,地势低平,标高仅3至5米,河网密布;东南为马站平原;
西北部、西部、南部大都是高山和丘陵,西南有5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挺拔其间,地
势高峻,沟源区多峭壁、瀑布;陆地总面积为1261.0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34.7%,
山区占63.5%,河湖1.8%,鳌江水系贯穿腹地。海岛众多,滨海线上有83个岛屿。
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风化作用活跃,风化厚度达10米以上。流水作用
强烈,坡地沟壑纵横,到处有基岩裸露的冲刷坡。根据地貌成因和形态特点,苍南
应列为侵蚀剥蚀低山范围。
苍南位于新华夏系构造一级隆起带上,在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侵入杂
岩带之中,是环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一环。其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由中
生代火山岩系构成盖层,盖层下的基底为6亿年以前形成的由变质岩构成的“华夏
古陆”,苍南处在古陆东缘。它由地层、地体通过复式的嵌合、拼接而逐步形成。
第四纪以来,特别是中晚更新世以来,沿海平原相继下沉,经受海侵活动后,
沿海平原成陆,沉积物厚100-300米,新近浅海沉积物并在继续,至今海岸线仍向
外延伸,但淤积速度很慢,属患慢性淤涨海滩。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97.3平方公
里。
3、水文潮汐
苍南大部分境域属鳌江水系。鳌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涌潮
江之一(还有钱塘江和闽江)。干流总长91.1公里,支流横阳支江最长。干流流
域称北港,横阳支江流域称南港,南北港在凤江汇合后,东流注入东海,经湖前、
沿江、龙港镇至江口一段,以鳌江中线与平阳县为界。苍南鳌江水系,包括横阳支
江以及与之相沟通的沪山内河、萧江塘河、藻溪和江南河道。马站、赤溪、矶山等
区域还有数条流程较短的河道、溪流,直接入海。
苍南县水资源量比较充沛,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13.54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资源量为107.51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产水量的4
倍。其中地表水12.31亿立方米,占总量90.92%;地下水1.23亿立方米,占总量
9.18虬人均水资源量为1055立方米,全县已建成大小水库108座、蓄水量12213.1
万立方米。而按保证率85—95%计算的干旱年,全县水资源总量仅有7.6417亿立
方米,其中地表水6.4159亿立方米,地下水1.2258亿立方米。
苍南沿海处于全国强潮区,其潮汐属半日潮型。多年平均潮位2.20米,最高
潮位6.34米(1927年),最低潮位-0.44米(1972年6月12日);平均潮位差
4.14米,最大潮位差6.41米,最小潮位差1.43米。
4、土壤植被
苍南县土地面积计171.97万亩,距1982年至1983年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
分类方案,划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31个土属、50个土种。其中,以红壤土
类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黄壤土类为山地垂直带土壤;水稻土类为主要为农业基地;
紫色土类零星分布在中低丘和矶山盆地周围;潮土土类及盐土土类分布于洪积平原
或边涂。
苍南地处亚热带中部——中亚热带南北亚地带分界线上,是南北植物汇流之
地。据初步调查,境内目前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葬类植物、菌藻类
植物计262科1503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香果树、沉水樟
等9种,属省级保护植物有江南油杉、竹柏等27种,属中国大陆分部新纪录的植
物有田野水苏、裂叶假还阳参,属浙江省分布新纪录的植物有异叶紫弹树、倒卵叶
算子等21种。全县森林覆盖率51.6%主要分布在桥墩等山区。
5、矿藏资源
矿产资源诸多,非金属矿藏已发现43处,17个种类,已探明的矿产有明矶石、
高岭土、叶腊石等10多种。明矶矿石储量为16216万吨,占全国储量的80%,占
全世界储量的60%,故苍南县的矶山镇有“世界矶都”之称。
6、野生动物
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苍南境内目前野生动物有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鸟
类、虾类、蟹类、鱼类、贝类、昆虫类等九大类,计445科1736种。其中属国家
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小灵猫、穿山甲等12种,属省级保护的动物有食蟹獴、鼬鼠等
16种。
苍南濒临东海,海域面积约3.72万平方公里,其中近海渔场面积约1.35万平
方公里;野生动物中,以水产类为大宗.除可谓苍南旅游提供特色产品外,其鳗鱼
苗、梭子蟹、石斑鱼、马蚊鱼、虾仁、冻婚鱼、熟虾皮、龙头鳍等均为出口创汇产
品(按1990年统计,苍南食品类的出口产品,占总出口额的59.7%;其中仅梭子
蟹和虾仁,即占42.46%。)o
三、人文历史
1、行政区划
现辖20个镇、16个乡(包括2个民族乡):灵溪镇、龙港镇、宜山镇、芦浦
镇、莒溪镇、肥解镇、钱库镇、望里镇、观美镇、藻溪镇、桥墩镇、炎亭镇、金乡
镇、大渔镇、矶山镇、赤溪镇、马站镇、霞关镇、沿浦镇、南宋镇;凤池乡、浦亭
乡、腾坤乡、云岩乡、仙居乡、新安乡、括山乡、五凤乡、石砰乡、龙沙乡、昌禅
乡、中墩乡、渔寮乡、蒲城乡、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辖104个居民区(社区)、
818个行政村。
2、建制沿革
今苍南地,远在商周时期便有人类活动。春秋时为东瓯越人地。战国时属越,
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闽中故地置闽越国,属
闽越国。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野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世称
东瓯王,为东海辖地。汉武帝时,东瓯举国内迁江淮间,国除。汉昭帝始王二年(公
元前85年),今苍南地属回浦县。此后历属章安、永宁、罗阳、安阳、安固、始
阳、横阳、永嘉、平阳等县。宋、元以来人文荟萃,明代为抗倭前线。苍南新民族
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县。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
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关于要求分县问题的报告》。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
达批复,批准设立苍南县。将原属平阳的矶山镇以及灵溪、矶山、马站、金乡、钱
库、宜山、桥墩等7个区的72个公社划归苍南县管辖,县城设在灵溪镇。
四、社会经济
1、经济总量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21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5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0.15亿元,
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6亿元,同比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
由上年的7.9:45.2:46.9调整为7.8:45.7:46.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达52.8%,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经济贡献率为37.8%,建筑业
贡献率为15.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7%,拉动GDP增长4.1个
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7256元,不变价增幅9.2%,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526
美元。全县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收入达21.8亿元。瓯南大桥、灵江山海
经济协作区、大渔湾围垦工程先后启动等,都为苍南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奠定良好
的硬环境。
2、工业经济
苍南县工业形成了以印刷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商务礼品、食品加工、仪
器仪表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经济体系。家具、不锈钢、陶瓷、包装材料、高分子纤维、
医药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中国印刷城”、“中国塑编之都”等国字号基地先后
落户苍南。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2.2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工业增加
值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50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轻工业产值96.61
亿元,同比增长0.7%;重工业产值98.01元,同比增长5.9%,重工业占规上工
业产值比重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
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37.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县拥有工业产值超
亿元的企业36家,实现工业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
产值比重57.2%。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从行业划
分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机械仪表业、塑料
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等七大行业产值均超
过10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59.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81.8%。
2009年,全年新增1枚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4只、市知名商标6只,省名
牌产品1个、市名牌产品7个。
3、农业经济
全县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大扶持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力度,积极发展
特色有机农产品,主要有桥墩镇的马蹄笋、五凤的有机茶叶、马站的四季柚、荔枝
和蘑菇、望里甜橙、观美的席草和沿浦的紫菜等,同时是中国的四季柚之乡、紫菜
之乡、席草之乡和蘑菇之乡。2009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27.66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新增省级龙头农业企业1家,市级“百龙工程”
农业龙头企业3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累计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100家。
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县完成土地流转10.45万亩,超2008
年1.89万亩。继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和“共同跨越六大行动”。
全县完成待整治村建设69个,完成已整治村提升建设6个,建成“全面小康农村
新社区”(示范村)1个,完成以乡镇为单位连片整治2个。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
力13810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93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774人,农
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780人,有效转移就业6889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1%。农
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立蘑菇、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
52个,面积5.23万亩。苍南县积极实施产业拓展工程,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等农
业衍生产业,有10个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列入县“美丽乡村游”活动。马站四季柚,
誉为“仙家名果”,现在栽培面积达2500亩,产量10000吨,2002年荣获中国柑
桔博览会金奖。五凤翠龙茶采制面积3.2万亩,年产量4000公斤,在2003年上海
国际文化节上获中国精品名茶绿茶类金奖。农特产品开发技术不断创新,成功研制
开展出蘑菇保鲜、美味软包装系列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4、第三产业发展
2009年苍南旅游经济持续升温,2009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9.55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4.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5.1%。其中接待国内旅
游者17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2%,实现旅游收入14.08亿元,同比增长
15.5%;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12413人次,同比增长8.0%,海外创汇575.21
万美元,同比增长12.2%。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5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3%。
交通运输业一步发展,2009年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3339.8万人和904.2万吨。全
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16.4万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
15.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86亿元,同比增长5.3%。
5、人口民族
至2005年末,总人口123.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
率7.3%。。年末全县总户数34.39万户,户籍总人口126.53万人,非农业人口28.76
万人。苍南县有28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人数最多,在本民族内部通行畲语,保
持本民族的民俗习惯。其次为回族,居住霞关、澄海的回民也保存有本民族的一些
风俗习惯。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044503人,28个少数民族合计20421
人(包括族称不明者7人),占总人口的1.96%。
表2-1苍南县少数民族人口数
族称畲回壮苗土藏侗布彝水柯尔满维白
家衣克孜五
尔
1990164853400250101551518121096766
年(人)
朝鲜蒙古土瑶挖老拉怒哈纳布黎撒拉额未傣
族沽尼西朗伦识
春
434222241111176
五、交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苍南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运输繁荣兴旺。1987年6月,
当时全是规模最大的县级客运站一苍南站建成并投入使用,1990年龙港大桥建成
通车,龙金大道、世纪大道、环海公路、乡村康装工程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通车,
为苍南县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2009年9月,温福铁路苍南站正式通车,苍
南到温州只需40分钟,苍南到福州只需3个小时,苍南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78
省道(改建)开通。苍南距温州机场仅80公里,“二高三纵五横三连”骨干交通
网络为苍南旅游的可进入性提供更优化的方案。(两高——甬台温高速、甬台温高
速复线;三纵——104国道、龙藻矶公路、环海公路;五横——世纪大道、水海公
路、观藻炎公路、78省道、苍南大道;三连——龙金大道、矶赤公路、莒沪公路。)
高速公路苍南段的通车,104国道过境公路、环海公路相继建成。公路总里程(含
乡村道)139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5公里,一级公路37.6公里。全县通公
路行政村776个,公路通达率100%。
第三章资源分析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分项分区调查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构成分析,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基础,是设计旅游产品的
前提,同时旅游资源也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特别是随着旅游市场
的成熟,资源开发的特色、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地的吸引程度及产品的构
成、吸引对象、活动内容和方式。
通过对苍南县旅游局提供的相关资料的研究,同时对重点旅游资源现场考察的
基础上,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GB/T18972—2003),结合苍南
县的实际情况共确定苍南县旅游资源单体181个,分属7个主类、16个亚类、47
个基本类型,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所列的全国155种基本类型的30.32%,
属旅游资源丰富之列(表3-1)。
表3-1苍南县主要旅游资源分类表
大类亚类基本类型
A地文景观AA综合自AAA莒溪景区、石聚堂景区、玉苍山景区,AAE回音石
然旅游地
AC地质ACC夫妻峰与蜡烛峰、仙人碇步,ACD石海,ACE公婆岩、鸡笼
地貌过程山、弥勒大佛、小公婆岩、三叠岩、白龙马、蟾除吐舌、雌雄双
形迹鸡、断尾鲤鱼、丞相盔、蛤蟆观天、海豚出海、合掌岩、和尚坐
禅、河马迎宾、济公帽、金龟驮子、金龟下山、九节龙、雷劈石、
生命起源石、石狐望月、石瀑布、双龟驮经、双头龟、天鼓、万
兽石、五彩云霞、物种起源石、象鼻岩、鱼鳏石、玉兔石、月亮
船、丞相盔、沧海遗珠、大佛像、黛玉葬花、断尾鲤鱼、飞来石、
夫妻岩、关公刀、猴面鸟、济公帽、济公鞋、金鸡下蛋、老鹰石、
龙蛙上山、龙珠、蟒蛇出洞、蘑菇岩、木鱼石、三个和尚无水吃、
石海参、石海覆舟、石鸡、石梁九里滩、石马、寿桃石、双仙桃、
算盘石、蜥蜴、仙叠岩、仙女照镜、仙人晒被、阳刚峰、摇动岩、
玉玺石、玉指戏珠、鸳鸯戏水、公婆岩、弥勒大佛、小公婆岩,
ACF天梯、一线天、北天门、大佛像、东天门、好汉摩天岭、玉
腾门,ACG峡谷风光、浙南“九寨沟”——莒溪大峡谷,ACK西
天门、剑洞,ACL狮王洞、红军洞、石室、通天洞、仙人酒缸、
显光洞、蘑菇石屋、玉泉石屋、观音洞与乾坤洞、岩洞群、仙女
浴池、幽洞、玉蟹洞、狮王洞
B水域风光BA河段BAA河滨公园
BB天然湖BBA水月湖、莒溪、龙井,BBB大渔滩涂湿地,BBC龙潭、三
折潭、卧龙潭、小天池
泊与池沼
BC瀑布BCA龙潭口瀑布、白水襟、三叠瀑、三折瀑、石洞景区、三折飞
瀑
C生物景观CA树木CAA燕坑密林、林海、森林公园,CAC树占榕树
E遗址遗迹EB社会经EBD碗窑古龙窑、碗窑水车,EBE石拱门、蔚文桥,EBF碗窑古村
济文化活落
动遗址遗
迹
F建筑与设FA综合人FAB迎宾园景区,FAC瑞灵宫、瑞应寺、马仙娘娘宫、岩下寺、玉
施文旅游地泉祥寺、天下地母观、大圆禅寺、玉苍道观,FAD石壁潭水上公
园、人民公园,FAF茶叶之乡——五凤乡,FAK了望台
FC景观建FCA十方普同塔,FCH奉宪勒禁碑,FCK观音阁、慈善亭、观
筑与附属鳖亭、碗窑古戏台、大铜钟
型建筑
FD居住FDB藻溪老街,FDC广昌大厝、桥墩镇、石碧脚(朱氏祖宅),
地与社区FDD刘基庙,FDH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中国礼品
城、浙闽水产城
FE归葬地FEB林公坟、徐状元墓
FF交通建FFA洞桥、灵泉桥、碗窑古村落步行桥、玉云桥,FFE摩天栈道
筑
FG水工建FGA吴家园水库、五亩珑水库、三美水库、桥墩水库,FGB王氏
筑古井、浮杉井(腾坤)、浮杉井,FGD玉龙湖大坝
G旅游商品GA地方旅GAE机塑、点色剪纸、米塑、夹缀印染、贝雕,GAG碗窑手工作
游商品坊
H人文活动HC民间HCB巴曹开渔节,HCD巴曹龙舟竞渡,HCF清明庙会
习俗
HD现代HAD浙闽边贸文化节
节庆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定量评价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GB/T18972-2003)中为旅游资源单
体的评价设置了“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包括“评价项目”和“评价
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其
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珍希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