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技术导则(试行)_第1页
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技术导则(试行)_第2页
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技术导则(试行)_第3页
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技术导则(试行)_第4页
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技术导则(试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衢州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技术导则1总则1.0.1为加强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工作,控制白蚁危害,规范技术管理,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衢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公共绿地白蚁治理工作。1.0.3城市公共绿地的白蚁防治应遵循“综合治理、动态监测、区域控制”的策略。1.0.4城市公共绿地的白蚁防治除遵循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相关政策和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城市公共绿地urbanpublicgreenspace指城市内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范围包括:向公众开放的各类公益性公园与小区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道路附属绿地等。)2.0.2白蚁危害termitedamage因白蚁的存在,对城市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等造成损害,导致功能、价值降低或丧失,甚至构成安全隐患的现象。2.0.3蚁情调查investigationontermitedamage城市公共绿地范围进行白蚁危害种类、分布情况及危害程度的系统调查,全面掌握白蚁危害现状及潜在危害风险的活动。2.0.4白蚁防治termitecontrol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预防和控制白蚁活动,降低因白蚁造成损失的活动。2.0.5白蚁治理termitemanagement在发现白蚁危害后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控制白蚁危害的活动。2.0.6白蚁局部控制localtermitemanagement仅对白蚁危害点及其周边部位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控制白蚁危害的活动。2.0.7白蚁区域控制area-widetermitemanagement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特定的保护对象为重点,综合协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发挥各技术的优势,控制白蚁危害和降低危害风险程度的活动。2.0.8监测控制技术monitor-controllingtechnology通过在白蚁活动区域内设置白蚁监测装置,并对监测到的白蚁采取喷施白蚁灭治粉剂或投放白蚁防治饵剂等技术措施,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白蚁防治技术。2.0.9药物屏障技术chemicalbarriertechnology通过对保护对象进行白蚁预防药剂处理,形成防止白蚁侵入的屏障的白蚁防治技术。2.0.10粉剂药杀法dustingmethod通过直接喷施白蚁灭治粉剂,使部分白蚁个体沾染药剂,再利用白蚁的抚育行为相互传递药剂以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方法。2.0.11液剂药杀法liquidmethod通过喷洒、灌注药剂或药剂稀释液直接触杀白蚁和毒化白蚁生存环境的方法。2.0.12诱杀法trappingandkillingmethod通过饵料诱集白蚁后再进行药物处理,以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方法。2.0.13饵剂药杀法baitmethod通过投放白蚁防治饵剂,引诱白蚁取食,再利用白蚁的抚育行为相互传递药剂以杀灭或控制白蚁巢群的方法。2.0.14药泥处理法treatmentwithchemicalmud用含白蚁防治药剂的泥浆处理苗木根系的方法。2.0.15栽植坑施药法plantingpittreatmentwithtermiticide苗木栽种前用白蚁防治药剂对栽植坑进行喷洒处理的方法。

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应遵循“综合治理、动态监测、区域控制”的策略,具体包括:1.白蚁防治应贯穿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养护的全过程,建设阶段应加强植物检疫和白蚁预防,养护过程中宜及时清理病枝、死枝、枯枝,做好蚁害日常防控;2.宜推广监测控制技术,在城市公共绿地,尤其是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等设置白蚁监测装置,实现白蚁危害的动态监测;3.对白蚁危害较严重的城市公共绿地,宜以区域控制的理念,协调运用各种技术措施进行白蚁综合治理,控制白蚁的危害,减少蚁害风险。3.1.2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宜符合下列规定:1.白蚁危害等级为Ⅱ级及以上的,应实施白蚁区域控制;2.白蚁危害等级为Ⅰ级的,宜实施白蚁局部控制或白蚁监测;3.未发生白蚁危害的,宜实施白蚁监测。3.1.3白蚁危害的城市公共绿地的白蚁综合治理应按蚁情调查、技术方案制定、防治施工、效果验收等步骤进行,治理期宜为3年,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蚁情调查的对象应包括防治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和公共绿地;2.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治理目标与范围,治理的策略、技术与措施,施工进度安排,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验收标准及方法,经费预算,工作建议等;3.应严格按照技术方案进行白蚁防治施工;4.应根据白蚁综合治理的范围与目标、区域内白蚁危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确定验收标准与方法。3.1.4白蚁危害的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范围内的建筑修缮工程和绿植移栽应进行白蚁预防处理。3.1.5应根据蚁情初查的结果,结合危害白蚁种类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合理确定城市公共绿地白蚁危害点的范围、数量等,并选择适宜的白蚁防治技术。3.2标本采集3.2.1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的每个环节宜及时采集有价值的白蚁标本、白蚁巢体标本、白蚁共生真菌标本和白蚁危害物品标本等。3.2.2采集的标本应做好信息记录,标本信息应包括编号、采集日期、采集地点、采集人、寄主(危害物)等内容。3.2.3白蚁标本宜全面采集白蚁各个龄期和不同品级的标本、且虫体应完整,兵蚁、有翅成虫宜采集10头以上。3.2.4白蚁巢体标本宜完整,且保持其原本形状。3.2.5白蚁共生真菌标本应完整,且保持其原本形状、色彩和部分生活环境。3.2.6白蚁危害物品标本应保持原有形态,且能反映不同白蚁种类的危害特征。3.2.7采集标本时宜对蚁情蚁害特征场景和相应环境拍摄照片或视频,与实物标本对应保存。3.3白蚁防治药械3.3.1白蚁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择的白蚁防治药剂应符合现行《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并应附具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标准;2.白蚁防治药剂应按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3.3.2用于设置土壤药物屏障的白蚁预防药剂,应符合下列规定:1.农药登记证中标注可用于土壤喷洒处理;2.与土壤颗粒结合力好,使用后在土壤中不易移动,持效期较长;3.对白蚁具显著毒杀或驱避作用;4.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不易挥发。3.3.3用于白蚁灭治的粉剂,应符合下列规定:1.农药登记证中标注可用于白蚁灭治;2.颗粒尺寸宜小于200目;3.对人、畜的毒性为低毒或微毒;4.对白蚁的毒杀作用缓慢,并具有接触传递作用;5.灭杀一个乳白蚁或土白蚁巢群的剂量不大于20g。3.3.4用于白蚁灭治的液剂,应符合下列规定:1.农药登记证中标注可用于喷洒处理或滞留喷洒处理;2.高效低毒,无异味;3.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不易挥发;4.对白蚁具显著的毒杀作用。3.3.5用于白蚁灭治的饵剂,应符合下列规定:1.灭治种类与农药登记证中注明的种类相符;2.饵剂的类型与使用方法相符;3.对人、畜的毒性为低毒或微毒;4.对白蚁有较好的引诱性和适口性;5.灭杀一个乳白蚁或土白蚁巢群的剂量不大于500g。3.3.6监测控制系统的选择与使用,宜满足下列要求:1.监测控制系统可由监测装置、检测设备、白蚁灭治药剂及辅助工具等组成一整套白蚁防治专用装置;2.监测控制系统相关产品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具有注册商标、说明书和出厂合格证;3.监测装置应由饵料、壳体组成,应根据使用位置及使用目的合理选择地上型监测装置或地下型监测装置;4.应根据使用目的选择适宜用于检查或探测监测装置安装位置、白蚁侵入情况的检测设备。3.3.7监测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尺寸规格应符合白蚁诱集和灭杀处理的要求,且便于安装、检查和饵料的更换;2.外壳应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抗降解性能,颜色宜与安装环境相协调,应设置不小于5mm的白蚁进出通道;3.饵料应对白蚁具有良好的喜食性和良好的防腐防霉性能。3.3.8具有自动报警功能的检测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具备信号源、信号接收器与数据处理系统等;2.具备数据维护、数据通讯、数据查询和系统管理等功能;3.具有及时准确报警的性能。3.4质量控制3.4.1实施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的白蚁防治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服务能力的评价标准可参考《白蚁防治机构服务能力评价规范》T/CPMI003。3.4.2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的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白蚁防治知识和白蚁防治从业资格证书。3.4.3城市公共绿地管理责任主体应建立白蚁防治长效机制,并应规范档案管理,档案资料的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收集的档案资料应包括蚁情调查报告、防治方案、白蚁防治实施与效果验收等资料;2.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应及时、真实、准确、完整。3.4.4城市公共绿地的白蚁综合治理应实行流程控制与过程管理,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项目工作组配备的人员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并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2.城市公共绿地管理责任主体应设立监督组,全过程负责施工人员、施工药械、施工过程等的监督和治理效果的验收,并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3.技术方案的制定应包括起草、审定等步骤,并应建立反馈修正机制。3.5安全与文明施工3.5.1白蚁防治单位应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并应落实安全责任、做好岗前安全教育、加强实施现场安全与文明施工管理。3.5.2白蚁防治单位应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做好岗前安全教育,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环境安全管理。3.5.3城市公共绿地管理责任主体应向项目组织单位或业主单位、实施现场相关人员、周边民众、外来人员等告知白蚁防治实施的潜在安全风险,并设立明显标识。3.5.4城市公共绿地管理责任主体及相关工作人员应配合白蚁防治机构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管理。3.5.5白蚁防治人员进入实施现场应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遵守安全与文明施工规定,施工前应与物业管理、养护、业主等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和交底,不得野蛮施工。3.5.6白蚁防治药剂应存储在专用仓库内,并不得与相关的白蚁防治用品混置,且由专人负责管理。3.5.7白蚁防治药剂处理时,不应过度施药,也不得向靶标周边环境随意喷药,施药器械不得在池塘、河道中清洗,洗涤水不得随意倾倒。3.5.8白蚁防治药剂的废弃包装物和废液、废渣等的处置应按相关规定执行。3.5.9白蚁防治的施工器械应满足施工的要求,并应定期检测、维护和保养。4蚁情调查4.1一般规定4.1.1白蚁防治单位接收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项目委托后,应进行蚁情调查,评定白蚁危害等级,提出白蚁防治分类管理措施。4.1.2蚁情调查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道树宜分段调查,调查路段长度不应少于总长度的10%,且样本数量不少于50株;2.公园与小区绿地的草坪灌木、其他林木宜分区域调查,调查区域面积不应少于总面积的10%,可视现场情况以乔木、灌木或草坪为调查对象,且检查对象不少于50个检查单元。4.1.3城市公共绿地的蚁情调查检查单元的确定应根据《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GB/T51253的规定执行,可参见附件A内容。4.1.4蚁情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白蚁种类;2.泥被、泥线的分布与上树高度;3.分飞孔、排泄物、通气孔的分布情况;4.蚁巢真菌指示物;5.白蚁蛀食树木主干的程度。4.1.5白蚁危害检查可分为蚁害日常检查和蚁情调查。白蚁危害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查时间应在白蚁活动较频繁的3月~11月期间,且宜与主要白蚁危害种类的分飞、觅食等活动旺盛期相重合;2.调查方式可采用现场查勘、装置监测、仪器探测等方法;3.蚁情调查时可参考咨询调查、档案、文献等信息和资料。4.2城市公共绿地白蚁危害程度评价4.2.1城市公共绿地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按GB/T51253的规定执行,可参见附件A内容。4.2.2蚁情调查结束后,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其他林木可参见附录C.0.1的内容,填写城市公共绿地蚁情调查记录表。5城市公共绿地白蚁治理5.1白蚁区域控制5.1.1白蚁区域控制的范围包括:公园绿地、小区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道路附属绿地及委托范围内的管理用房、休憩场所、景观建筑及构筑物等。5.1.2城市公共绿地主要危害白蚁种类的治理可采用粉剂药杀法、饵剂药杀法、诱杀法、监测控制技术等,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B。5.1.3治理范围较大的白蚁区域控制项目,可根据白蚁种类及危害程度、治理对象的空间分布等因素划分成治理目标不同的三类区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白蚁综合治理区域: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控制白蚁危害;2.白蚁局部控制区域:可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处理已发现的白蚁危害点;3.白蚁密度控制区域:宜以饵剂药杀法为主体,控制白蚁分布密度,降低白蚁蔓延危害的潜在风险。5.1.4在树木上采用饵剂药杀法时,可将饵剂直接贴挂在树干表面的泥被、泥线上,贴挂位置宜背荫且尽量靠近地面。5.1.5采用监测控制技术时,宜选择白蚁危害点进行重点布点,也可按产品要求均匀布点,并宜在白蚁活动盛期每月检查维护1次。5.1.6白蚁区域控制的治理期宜为3年。5.2白蚁局部控制5.2.1白蚁局部控制宜以城市公共绿地已发现的白蚁危害点为处理主体,必要时可外延一定的范围。5.2.2白蚁局部控制可采用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诱杀法、饵剂药杀法等,各技术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见附录B。5.2.3白蚁局部控制的治理期宜为1年。5.2.4每次白蚁治理实施结束后,应参见附录C.0.2的内容,填写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实施记录表。5.3白蚁监测5.3.1白蚁监测宜采用白蚁监测控制装置(系统)进行。5.3.2白蚁监测可共享或延续使用白蚁治理时设置,且能满足白蚁监测要求的监测装置。5.3.3行道树白蚁监测宜每株设置1个监测点。5.3.4公园与小区绿地白蚁监测宜在道路两侧、乔木基部、房屋外围设置监测点,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小于5000mm;2.在道路两侧设置监测点的,与道路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1000mm;3.在乔木基部设置监测点的,宜尽可能贴近树干;4.在房屋外围设置监测点的,与房屋外墙距离宜为500~1000mm。5.3.5监测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适合白蚁生存,可能孳生白蚁的;2.不易受人员活动影响和人为破坏的;3.在树木基部设置单个监测点的,宜设置在背荫一侧的树干雨水汇集线附近。5.3.6智能型白蚁监测系统软件平台发出白蚁侵入报警时,宜在48小时内对监测装置进行检查与处理。5.3.7普通型白蚁监测装置检查与维护每年不应少于2次。5.3.8监测装置安装完成后,可按表C.0.3的要求填写城市公共绿地白蚁监测装置安装记录表;白蚁监测项目完工后,可按表C.0.4的要求填写城市公共绿地白蚁监测项目质量评价表;监测装置的后期检查与维护,可按表C.0.5的要求填写城市公共绿地白蚁监测装置检查与维护记录表。5.4移植树木白蚁预防5.4.1移植树木的白蚁预防可采用白蚁检疫、药物屏障等技术措施。5.4.2道路、公园与小区绿地等在建设过程中,宜清除建设场地的树根、树桩、废旧木质材料和其他含有木质纤维素的物质。5.4.3道路、公园与小区绿地等在建设或种植时需调运外来土壤填土的,应对填土进行蚁情检查,发现白蚁巢群宜及时进行白蚁防治处理,杀灭白蚁巢群。5.4.4从外地迁移树木的,宜实施白蚁检疫,检查是否有白蚁危害或携带白蚁活体。5.4.5移植带根蔸树木或胸径较大的树木的,应在定植前检查是否有白蚁危害或携带白蚁活体,并宜按下列规定实施白蚁预防:1.根蔸(土球)直径小于300mm的,宜采用植前药泥处理法;2.胸径大于300mm的,植前宜采用栽植坑施药法,植后宜采用根蔸施药法。5.4.6采用药物屏障技术应防范药物对移植树木产生药害,宜按药物标签标注的最低浓度配制药泥或药剂稀释液。5.4.7每次白蚁预防实施结束后,可参见附录C.0.2的内容,填写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实施记录表。5.5日常防控5.5.1城市公共绿地责任主体应将白蚁日常防控纳入城市公共绿地养护的日常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公共绿地的蚁害日常检查每年宜不少于1次,应在秋季(9~11月)进行;2.蚁害日常检查发现较多白蚁活动迹象的,应及时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白蚁防治单位处置。5.5.2蚁害日常检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白蚁种类;2.是否有白蚁活体;3.泥被、泥线等白蚁活动迹象及上树的高度;4.树干被白蚁蛀蚀的情况;5.检查区域内有白蚁危害的树木数量。6白蚁综合治理工程验收6.1验收标准6.1.1城市公共绿地白蚁综合治理工程的验收主要应包括技术资料的完整性、白蚁防治施工的合规性、白蚁治理效果的达标程度等内容,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6.1.2技术资料应满足下列要求:1.有项目施工总结或竣工报告;2.有白蚁综合治理合同或文件;3.有白蚁综合治理技术方案;4.有完整的蚁情调查记录表;5.有完整的白蚁防治施工记录表;6.完整的生产安全记录;7.竣工验收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技术资料。6.1.3项目所使用的白蚁防治药剂、白蚁防治用品、施工器械等符合白蚁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的要求。6.1.4行道树白蚁治理效果应满足下列要求:1.行道树白蚁上树率下降90%及以上;2.治理范围内行道树的白蚁危害等级按《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GBT51253评定不高于Ⅰ级。6.1.5公园与小区绿地白蚁治理效果应满足下列要求:1.其他林木的白蚁上树率下降90%及以上;2.灌木、草坪等的白蚁危害率下降90%及以上;3.治理范围内各治理对象的白蚁危害等级按《建设工程白蚁危害评定标准》GB/T51253评定不高于Ⅰ级,可参见附录A。4.公园建筑的危害点未发现新的白蚁活动痕迹。6.2验收方法6.2.1验收可采用资料核查、现场查勘、装置监测等方法。6.2.2验收人员应由白蚁防治机构、城市公共绿地责任主体或受其委托的第三方等相关人员组成,也可邀请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参与。6.2.3现场查勘的验收单元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等检查单元根据GB/T51253的规定执行;2.当采用白蚁监测装置动态监测的方法验收时,验收点应在验收前三个月确定并按要求安装监测装置。6.2.4验收单元应由城市公共绿地管理责任主体或受其委托的第三方人员指定;6.2.5验收结束,可按表C.0.6的要求填写城市公共绿地项目效果评价表。

附录A城市公共绿地白蚁危害等级评定A.1城市公共绿地白蚁危害现场调查与等级评定应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类型确定检查单元和评定单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道树的检查单元为自然株,评定单元为自然道路、公路或约定路段的行道树;2.其他林木检查单元为自然株,评定单元为以自然边界形成的成片区域或约定区域的林木;3.草坪灌木检查单元为相连面积为25㎡的区块,评定单元为以自然边界形成的成片区域或约定区域的草坪灌木。A.2城市公共绿地白蚁危害现场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道树及其他林木株数不大于50株时应全部调查,超过时可抽样调查;2.草坪和灌木面积不大于1250㎡时应全部调查,超过时可抽样调查。A.3采用抽样调查时,取样方法及样本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道树:采用等距取样法确定调查株样本,样本数不少于总体的10%且样本数量不少于50;2.其他林木:采用对角线取样法确定调查株样本,样本数不少于总体的10%且样本数量不少于50;3.草坪和灌木:采用网格法随机选取50个及以上检查单元,且抽查面积不小于被调查总面积的10%。A.4行道树及其他林木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标准A.4.1单株行道树及林木有白蚁危害,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I级:1.树木上发现白蚁危害迹象,但未发现白蚁活体;2.树木上发现散白蚁活体,但其危害迹象不明显;3.树木上发现土白蚁或大白蚁活体,白蚁上树高度小于等于2m或不超过树高50%;4.树木上发现除乳白蚁以外的白蚁活体,但白蚁危害迹象不明显。5.树木上未发现白蚁活动或危害迹象,但树基1m半径范围内地面有泥线温50%,但树干未被其蛀空;A.4.2单株行道树及其他林木有白蚁危害,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II级:1.树木上发现乳白蚁活体,但在树身和树基未发现排泄物、分飞孔、通气孔等乳白蚁巢位外露迹象,且树干未被其蛀空;2.树木上发现散白蚁活体,其危害迹象明显,但树干未被其蛀空;3.树木上发现土白蚁或大白蚁活体,白蚁上树高度大于2m或超过树高50%,但树干未被其蛀空;4.树木上发现明显的白蚁危害迹象,且存在白蚁活体,但树干未被白蚁蛀空。5.树木上发现白蚁危害或活动迹象,且树基10m半径范围内有蚁巢伞属真菌的白蚁巢真菌指示物,或有白蚁分飞孔或存在大量泥线泥被等。A.4.3单株行道树及林木有白蚁危害,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III级:1.树木上发现乳白蚁活体,白蚁危害迹象明显,或在树身和树基发现排泄物、分飞孔、通气孔等乳白蚁巢位外露迹象;2.树木上发现散白蚁活体,树干已被其蛀空;3.树木上发现土白蚁或大白蚁活体,树干已被其蛀空;4.树干已被白蚁蛀空,且发现白蚁活体。A.5草坪灌木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标准A.5.1草坪灌木的检查单元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I级:1.检查单元内发现零星土白蚁、大白蚁、乳白蚁、散白蚁等白蚁危害迹象,但未发现白蚁活体;2.检查单元内发现少量土白蚁、大白蚁、乳白蚁、散白蚁等白蚁活体;3.检查单元内发现白蚁危害,白蚁危害面积占比小于10%。A.5.2草坪灌木的检查单元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II级:1.检查单元内发现多处成片土白蚁、大白蚁、乳白蚁、散白蚁等白蚁危害迹象;2.检查单元内发现土白蚁、大白蚁、乳白蚁等白蚁未成熟巢群,或大量白蚁活体;3.检查单元内发现白蚁危害,白蚁危害面积占比大于等于10%且小于30%。A.5.3草坪灌木的检查单元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白蚁危害等级应评定为III级:1.检查单元内发现白蚁巢真菌指示物,且属蚁巢伞属真菌;2.检查单元内发现土白蚁、大白蚁、乳白蚁等白蚁成熟巢群,或成熟巢群的外露迹象;3.检查单元内发现白蚁危害,白蚁危害面积占比大于等于30%。A.6行道树、草坪灌木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时,应先评定检查单元的白蚁危害等级,再计算出草坪灌木白蚁危害等级指数,最后根据白蚁危害等级指数确定评定单元的白蚁危害等级。A.6.1行道树白蚁危害等级指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I=(1n1+2n2+3n3)/(n0+n1+n2+n3)(A.6.1)式中:I行道树白蚁危害等级指数;n0未发现白蚁危害的样本数;n1白蚁危害达到I级的样本数;n2白蚁危害达到II级的样本数;n3白蚁危害达到III级的样本数。A.6.2行道树白蚁危害等级评定标准,应按下列白蚁危害等级指数进行划分:1.I级:0<I≤0.3;2.II级:0.3<I≤0.5;3.III级:I>0.5

附录B白蚁防治技术的选用B.1监测控制技术B.1.1监测控制技术适用于土木两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的治理、预防与监测,但应根据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产品类型并符合下列要求:1.用于土木两栖性白蚁治理的,宜采用地上型饵剂系统或地下型监测装置;2.用于土栖性白蚁治理的,应采用地下型监测装置;3.用于城市公共绿地的白蚁预防及白蚁监测,应采用地下型监测装置;B.1.2采用地上型饵剂系统进行白蚁治理时,其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设置在有白蚁活动的危害点、蚁路、分飞孔、白蚁出没的缝隙等点位;2.应根据设置点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安装方法,宜遮光、紧贴、保湿;3.白蚁数量较多或白蚁危害较严重的点位可并列设置或叠加设置;4.设置时应不干扰白蚁的正常活动;5.应适时检查饵剂的被取食情况和白蚁治理效果,必要时补充饵剂;6.不应在喷洒过白蚁防治液剂且尚处药效期内的点位设置;B.1.3采用地下型监测装置进行白蚁治理时,其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装置应设置在有白蚁活动的区域,并符合白蚁的取食习性;2.监测装置可均匀布点设置,也可在白蚁危害点进行重点布点;3.监测装置设置后的检查次数和时间间隔可根据气候条件、不同种类白蚁取食速度等因素进行确定;4.当监测装置内白蚁数量较多时宜直接喷粉灭治白蚁,白蚁数量较少时可在监测装置内投放白蚁防治饵剂;5.当饵料被白蚁取食消耗较大且无白蚁活动或霉变不利诱集白蚁时,应更换饵料。B.1.4采用地下型监测装置进行白蚁预防时,其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公共绿地的现场条件适宜监测装置的安装;2.监测装置的设置间距宜为3000mm~5000mm;3.监测装置应触及土壤层,装置外壳周边应填实土壤;4.应根据安装环境的危害白蚁种类确定监测控制系统的检查、维护与处理措施。B.1.5采用地下型监测装置进行白蚁监测时,其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装置应设置在适宜白蚁生存或容易受周边白蚁入侵危害的部位;2.监测装置的设置间距不宜小于5000mm,具体可根据保护对象及其现场条件确定;3.应在白蚁活动旺盛期进行检查与维护。B.1.6如监测装置内置有智能报警的检测设备,当远程实时白蚁监测系统软件平台显示白蚁侵入报警时,宜在48h内对监测装置开仓检查及处理。B.1.7监测装置内发现白蚁或白蚁入侵迹象的,应进行白蚁治理,并评估白蚁城市公共绿地的危害风险。B.2药物屏障技术B.2.1药物屏障技术适用于城市公共绿地白蚁危害严重木质建筑防白蚁屏障的设置。B.2.2药物屏障技术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药物屏障应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厚度;2.药物屏障应连续,不应存在空白和间断;3.药物屏障部的白蚁防治药剂应达到一定的含量。B.2.3药物土壤屏障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屏障离地坪深度不应小于100mm,药液使用剂量应为3L/m2~5L/m2;2.城市公共绿地垂直屏障的深度应根据现场条件和白蚁预防需求确定。垂直屏障的药液使用剂量宜为25L/m3~30L/m3;3.房屋建筑已建成的,可采用杆状注射法,孔距宜为300~400mm;B.2.4药物壁体屏障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药物屏障设置范围宜为房屋建筑底层地面以上500mm高度的墙面;2.药液使用剂量不应小于1.50L/m2;3.砌体墙、夯土墙等应在墙面抹灰前设置药物屏障。B.3粉剂药杀法B.3.1发现土木两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等危害,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宜采用粉剂药杀法:1.在危害点、泥被、泥线、蚁路发现较多白蚁活动;2.发现分飞孔,且尚在分飞期,有较多白蚁活动;3.已确定白蚁巢位或发现白蚁巢体;4.诱集器、监测装置内引诱到较多白蚁。B.3.2粉剂药杀法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遵循“见蚁施药,多点少施”的原则;2.宜在白蚁活动旺盛的季节进行;3.应将粉剂以烟雾状均匀喷洒在白蚁体表,且不影响白蚁的正常活动;4.喷粉不宜过多;5.在泥被、泥线喷粉时,宜先挑开,再将粉剂喷在白蚁体表;6.对分飞孔喷粉时,宜在白蚁分飞期间将粉剂喷在分飞孔内;7.对白蚁巢体喷粉时,宜先在巢体上造孔,再将粉剂喷到巢体内部;8.在诱集器、监测装置内喷粉时,宜先取出或掰开饵料,将粉剂喷在白蚁体表后,复原装置。B.4液剂药杀法B.4.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采用液剂药杀法:1.发现土木两栖性白蚁的危害点或蚁路、分飞孔等白蚁活动迹象,且可直接或钻孔灌注液剂;2.发现土栖性白蚁的危害点或泥被、泥线等白蚁活动迹象;3.发现干木白蚁危害,且危害范围较小、可钻孔灌注液剂;4.对白蚁有可能蔓延到的部位进行预防性处理的。B.4.2液剂药杀法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农药标签规定的使用浓度稀释药剂,并用专业器械进行施药;2.应全面、均匀喷洒需要施药的部位,使注入的药液充分浸润、渗透白蚁活动或危害处,并能滞留。B.5诱杀法B.5.1发现土木两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等危害,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宜采用诱杀法:1.发现白蚁危害点;2.发现泥被、泥线、蚁路、分飞孔等白蚁活动迹象;3.基本确定白蚁巢位,但白蚁活动不明显;4.疑似有白蚁危害或活动,或白蚁可能蔓延到的部位。B.5.2诱杀法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根据现场情况设置诱集箱、诱集坑、诱集堆、诱集桩等不同类型的诱集器诱集白蚁;2.应根据白蚁种类的喜食性选择适宜的饵料;3.诱集器的安装位置宜选择有白蚁活动的危害点、蚁路、分飞孔等,或判定有白蚁危害或活动的部位;4.诱集器的安装宜遮光、紧贴、保湿,在地面安装时应防止积水;5.当诱集器诱集到的白蚁数量较多时宜直接喷粉灭治白蚁,白蚁数量较少时可在诱集器内投放白蚁防治饵剂;6.药剂处理后应定期检查,但应控制检查的频次;7.当药剂处理后的诱集器未发现白蚁活动且不能确定治理效果时,应在周边另设诱集器继续观察。B.6饵剂药杀法B.6.1发现土栖性白蚁、土木两栖性白蚁等危害,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宜采用诱杀法:1.发现白蚁危害点;2.发现泥被、泥线、蚁路、分飞孔等白蚁活动迹象;3.疑似有白蚁危害或活动,或白蚁可能蔓延到的部位。B.6.2饵剂药杀法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投放在有白蚁活动的部位;2.应根据发现白蚁的种类、个体数量和白蚁危害程度确定饵剂的产品及投放数量;3.当白蚁活动的部位不宜投放饵剂时,可根据房屋结构和白蚁危害情况,在白蚁有可能蔓延到的部位投放饵剂;4.投放饵剂不宜影响白蚁的正常活动;5.贴挂在投放部位表面的饵剂,宜遮光、保湿;6.塞挤到投放点位内部的饵剂,不应将蚁路、分飞孔等白蚁活动空间堵满,并应封闭或复原投放口;7.埋入投放点位地下浅层的饵剂,宜用物件覆盖;8.在引诱到白蚁的诱集器、监测装置内投放饵剂时,宜将饵剂投放在诱集器、监测装置内的饵料上,应减少对白蚁的干扰;9.投放饵剂后应适时检查饵剂被取食的情况和治理效果,也可补投饵剂;10.不应在喷洒过白蚁防治液剂且在药剂有效期内的部位投放饵剂。

附录C城市公共绿地白蚁防治表式C.0.1行道树、公园与小区绿地蚁情调查结束后,可按表C.0.1的要求填写城市公共绿地蚁情调查记录表。表C.0.1城市公共绿地蚁情调查记录表委托单位项目类别□行道树□公园绿地□小区绿地□其他林木□公园建筑项目名称总长度(面积)项目调查情况调查长度(面积)主要树种调查株数(检查单元数)有白蚁危害株(检查单元)数白蚁危害情况:白蚁种类□乳白蚁□散白蚁□土白蚁□大白蚁□其他白蚁:各检查单元白蚁危害等级汇总Ⅰ级白蚁危害单元数Ⅱ级白蚁危害单元数Ⅲ级白蚁危害单元数其他公园建筑白蚁危害程度:调查结论:白蚁危害等级(整体)□Ⅰ级□Ⅱ级□Ⅲ级分类管理措施建议□白蚁区域控制□白蚁局部控制□白蚁监测白蚁防治单位意见调查人(签名):项目负责人(签名):日期:委托单位意见代表人签名:日期:备注C.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