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2024)上册_第1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2024)上册_第2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2024)上册_第3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2024)上册_第4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2024)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第二课时)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2024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级:********时间:********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整理信息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探讨二氧化碳利弊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辩证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化学物质在改善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增强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决心。​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以及防治温室效应的途径。​(二)教学难点​全面认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理解其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多角度思考并提出解决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合理建议。​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资料收集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提问: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随机提问学生,让其简述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导入新课:在学生回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那么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二氧化碳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又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二氧化碳的用途(15分钟)​展示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资料,包括二氧化碳用于灭火、人工降雨、生产汽水、作气体肥料等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二氧化碳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原理。​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其他用途,鼓励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系统讲解二氧化碳在不同领域的用途,并强调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基本理念。​(三)二氧化碳与环境(20分钟)​碳循环讲解:运用动画或示意图,展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介绍二氧化碳在碳循环中的角色和作用,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认识到二氧化碳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温室效应探讨: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和案例,讲解温室效应的原理、产生原因以及带来的危害,如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防治措施讨论:引导学生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思考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介绍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温室效应方面采取的主要行动和策略。​(四)课堂小结(5分钟)​知识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自然界碳循环的关系以及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情感升华:强调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五)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课堂练习: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用途和环境影响相关的选择题、简答题,如“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简述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在某一特定领域应用的详细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和环境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提出的观点缺乏创新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考试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课堂导入[明]课堂导入1.取一小块片状石灰石,仔细观察,看看是否容易捏碎、敲碎。2.用坩埚钳夹持石灰石,放在酒精喷灯外焰上灼烧几分钟后,放在陶土网上冷却,看看石灰石灼烧后是否容易捏碎、敲碎。3.将石灰石灼烧后的产物投入盛有冷水的烧杯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4.将烧杯静置片刻,取少量上层澄清的液体置于试管中,向液体中吹气,观察现象。一、加热石灰石观察思考加热石灰石一、加热石灰石1.取一小块片状石灰石,仔细观察,看看是否容易捏碎、敲碎。2.用坩埚钳夹持石灰石,放在酒精喷灯外焰上灼烧几分钟后,放在陶土网上冷却,看看石灰石灼烧后是否容易捏碎、敲碎。一、加热石灰石观察思考加热石灰石现象现象不容易捏碎、敲碎变脆了CaCO3高温CaO+CO2↑生石灰3.将石灰石灼烧后的产物投入盛有冷水的烧杯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4.将烧杯静置片刻,取少量上层澄清的液体置于试管中,向液体中吹气,观察现象。一、加热石灰石观察思考现象现象变酥了,放出大量热澄清的液体变浑浊

Ca(OH)2

CaO+H2O

CO2+Ca(OH)2

CaCO3↓+H2O熟石灰石灰吟

于谦一、加热石灰石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解读《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aCO3高温CaO+CO2↑

CO2+Ca(OH)2

CaCO3↓+H2O

Ca(OH)2

CaO+H2OCa(OH)2CaOCaCO3“钙三角”CaCO3高温CaO+CO2↑

Ca(OH)2

CaO+H2O

CO2+Ca(OH)2

CaCO3

↓+H2O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一、加热石灰石交流讨论:

1860年,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为什么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焚烧就碎了呢?B7.[2024·扬州高邮期中]某兴趣小组用图示装置探究CO2的性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号和3号纸花不变色,2号和4号纸花变色B.上端燃着的木条先熄灭,下端燃着的木条后熄灭C.对比3号和4号纸花的现象可知,C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D.对比2号和4号纸花的现象可知,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点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则可观察到1号和3号纸花不变色,2号和4号纸花变色,A说法正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也不助燃,则可观察到下端燃着的木条先熄灭,上端燃着的木条后熄灭,B说法错误;对比1号和2号纸花的现象,或3号和4号纸花的现象,可知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C说法正确;4号纸花比2号纸花先变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D说法正确。返回8.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先关闭K1和K2,加热c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b、d中纸花均不变色。(1)若打开K2,d中纸花逐渐变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2)若打开K1,还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红CO2+H2O===H2CO3不可燃也不助燃【点拨】(1)先关闭K1和K2,加热c,产生的水蒸气进入d中使干纸花变湿润;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只与b中干纸花接触,观察到b、d中纸花均不变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再打开K2,d中纸花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逐渐变红,由此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2)打开K1,看到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化学性质)、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返回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2)实验1中,将干燥的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纸花由紫变红CO2+H2O===H2CO3(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________(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的另外一种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密度比空气大【点拨】(1)本题采用控制变量法解答。要证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一般应通过以下三个实验进行对比:一是水不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二是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三是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实验1控制的变量为水。(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纸花变红。(3)②③是干燥的棉球,不变色;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