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豫西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影响分析综述目录1引言 41.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41.2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51.2.1动态性 61.2.2时空性 61.2.3模糊性 61.2.4可增强性 61.2.5相对极限性 62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62.1宏观指标 72.2综合指标 82.3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的专业指标体系 93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 93.1经验公式法 93.2综合评价法 103.3系统分析法 103.4多目标分析法 114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问题及建议 134.1研究存在的问题 134.2建议 135结语 14参考文献 15
1引言近年来频频受到关注的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地下水漏斗区等问题,显然水资源成为了豫西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平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对豫西城市群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便确定豫西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大小,找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促进了豫西城市群可持续发展。1.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在工程机械领域最先出现承载力这一概念,最开始它是被是用于表示地基承载情况和航运、电气化铁路的负荷情况(黄晓明,赵丽娟,2022)[1]。而水资源承载力是则是承载力与水资源系统交叉、整合形成的产物。迄今为止,这点可以证明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并不存在一个一致的说法和标准,国内外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度也有着较大差异。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而较少关注水资源承载力,类似定义以“可持续利用水量”[2]和“水资源供需比”[3]的形式出现(王博涛,谢晓梅,2023)。我国学者首次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围绕水资源承载力这一范畴,学者们展开了更全面、多角度的研究,对定义的描述也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抒己见(石志强,乔宇航,2017)。部分学者从水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这一角度出发,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定义,认为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人类生产生活、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最大承载能力(方景轩,汤俊杰,2021)。马嘉煜,冯梦茹[4]认为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从这些证据中可以看出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孙嘉诚,刘俊熙[5]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基于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规模”视角,另有部分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这一定义展开讨论。这类定义论述的重点在于水资源能被用来支持经济发展、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需,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支持能力,这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使经济和人口得到最大程度发展时所具有的规模。郑皓天,何启航[6]等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谢思远,程宇墨[7]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区域内、在一定物质生活水平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水资源所能够持续供给当代人和后代人需要的规模和能力。同时,也有学者从“最大开发能力”的角度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定义,即在某个时期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水资源所具有的潜力,这种潜力是一种开发利用潜力,是用于支持生产生活正常运行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所需的用水。赖景天,邹若琳[8]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张泽萱,陈雅欣[9]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开发的阀限指在社会生产条件、经济技术水平都达到相当水平的条件下水资源系统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用水能力(唐泽光,徐若雪,2021)。笔者认为,上述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各有侧重,各有优缺点。从“最大承载能力”和“最大支撑规模”这两个有关水资源承载的客体角度出发,能够直观反映出水资源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支持作用,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特别是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与整个生态环境的联系,对科学研究水资源承载力、促进生态平衡提供了支撑(庹文轩,乐知夏,2020)。本文所设计的框架模型,其关键特性之一在于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考虑到不同研究背景的复杂性以及需求的多元性,在模型设计阶段,本文尽可能使各个组件具备模块化的特征。这意味着能够按照实际情形,灵活地变动或更换特定模块,却不会干扰整体架构的稳固性与实效性。这样的设计思路,不仅强化了模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还为后续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促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开展二次开发工作,实现进一步的改进与创新。从“最大承载能力”出发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有利于进行评价因子的选取,进行直接评价,但与此同时存在着不能直接反映现阶段水资源对社会、人口、生态的支撑能力(陈丽华,龚文博,2019)。从“最大支撑规模”的角度出发,结合之前的成果可以推导出能够直接反映出现阶段水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量,但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支撑相同社会经济规模的社会所需的用水量可能相差甚远,选取指标进行计量时所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难以进行衡量(郑佳怡,史文丽,2020)。而“最大开发能力”这一角度是以水资源为主体,依上述分析可推断能够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有着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便于为有关经济发展、生态平衡问题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从这一角度出发,考虑到了生态需水问题,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从“最大开发能力”的角度出发,易于界定边界,利于操作的实施(黄盈盈,成泽博,2019)。1.2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特征有动态性、时空性、模糊性、可增强性、相对极限性[10-13]。1.2.1动态性水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也支持着社会运转。水资源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因子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在不停地交换着物质、传递着能量。因此,基于当前的实际状况水资源本身便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陈逸飞,林静怡,2023)。同时由于人类利用水资源时具有能动性,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人类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面临当前局势也存在着一定的动态性。由此可得,动态性是水资源承载力的一大特性(冯志远,蒋晓峰,2020)。1.2.2时空性水资源本身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技术手段、水资源储量、可利用潜力存在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前深入的过程,而在不同区域中,这点可以证明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也受到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背景等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量算、评价存在较大不同,故水资源承载力也具有较强的时空性特点(邹天宇,朱静怡,2022)。若忽略时间和空间这一范畴,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便失去了意义(李嘉琪,赵梓和,2022)。1.2.3模糊性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中各因子的变化及联系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从这些证据中可以看出人类认识事物时存在盲区,不能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这些都使得水资源承载力的指标提取和分析评价方法的采用存在模糊性(陈雨轩,赵欣彤,2023)。1.2.4可增强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手段得到提升优化,利用水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研究领域更加丰富,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赵晓彤,高俊杰,2020)。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人类通过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方式增加水资源量,这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对水资源的内涵进行外扩。同时通过调整水资源结构、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扩充水资源含义(安平顺,秦莉,2020)。在资料搜集阶段,本文采取了多种策略,涵盖问卷发放、面对面访谈以及文献回顾等,旨在多角度获取全面且真实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细致分析和处理,本文成功验证了研究假设,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性和潜在联系。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本文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研究都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样本选择、研究方法优化及理论模型完善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因此,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可增强性,但需注意的是这种可增强性是存在着一定的上限。1.2.5相对极限性人类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基于某一历史阶段下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还需考虑生态环境的制约。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水资源储量是处于一定动态范围内的,具有有限性。因此,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是受诸多制约的相对极限,而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进行研究的绝对极限,这个极限是可能发生跳跃式变化的(韩立强,李梦瑶,2022)。2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受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中诸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系统本身也反作用于这些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与各系统相互耦合构成了一个的复杂巨系统。指标体系评价法有利于系统地反映水资源状态、找寻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也能为多角度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大多学者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会采用此法[14]。由于水资源系统的十分复杂,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也十分繁杂,不同学者对待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造都有着不同的做法(张一帆,周雅琪,2019)。但指标体系的构建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是反映水资源系统的区域性独有特点及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找出影响承载客体可持续运行的关键环节及关键因子对水资源系统运行的制约程度(温庆霖,曾若兰,2022)[15]。结合之前的成果可以推导出在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搭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动态和静态结合性、定性和定量结合性的原则[16]。根据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指标提取的不同,可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设计分成宏观指标和综合指标两大类。除了传统的两大类指标设计外,量—质—域—流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点(郑嘉伟,张梦婷,2021)。2.1宏观指标宏观指标是表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指标,即在某一区域中,可被利用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一般来讲,用工农业产业和人口数量进行描述。在宏观指标这一准则层下有学者设计了2类一级指标,有学者构建了4类二级指标(方建平,杨柳青,2021)。2类一级指标即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其中,经济规模用某区域国内生产总值消耗水量进行表示,当创造国内生产总值所花费的水量大小和该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大小相同时,经济规模达到最大(李俊豪,徐梦萱,2020)。人口规模则与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联系紧密,依据前面各项分析的结果主要用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表示[17]。如石志强,乔宇航,2017)[18]等人在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时,从“水资源的承载人口数”的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以不同年份、生活条件下的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能支持经济发展的规模来反映水资源承载力(赖昊天,王家豪,2022)4类二级指标是围绕水资源系统本身及与其联系紧密影响因子设计的,即为水资源系统指标、社会系统指标、经济系统指标、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上述各指标在设计时考虑因素不同,围绕水资源、工农业用水、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来反映水资源承载力,如图1所示。马嘉煜,冯梦茹[19]依上述分析可推断在研究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时,建立了以水资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为准则层的评价体系。图1.4类二级指标设计时考虑因素[8]2.2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是表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的指标,主要是反映水资源对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支撑状态,面临当前局势包括承载力指数和协调指数两个指标(罗嘉豪,赵雅静,2019)。指数的范围值即可表示承载状态。一般来说,系统的协调指数越大,表明水资源利用更合理、更科学。各指标需要反映所的内容不同,这点可以证明进行指标设计时有着不同的角度(高梓轩,李妙,2023)。如图2所示。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是研究水资源支撑能力较为常见的方法[20]。谢思远,程宇墨[21]等在研究地方的水资源承载力时,将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设计为承载压力、支撑力、调控力3个方面,形成了三层三维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是多样的,从这些证据中可以看出在上述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有时针对研究区域的特有情况和研究的目的,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赖景天,邹若琳等[22]根据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实际情况和特有因素来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这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其中准则层为水资源状况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水资源需求程度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四个主要因素,最后提取出25个指标。张泽萱,陈雅欣[23]等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考虑了社会供需、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这些方面,设计了以水资源供需、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为基础的多层次分级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丁志杰,余慧君,2017)。图2.综合指标设计时考虑因素[20,22]2.3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的专业指标体系在传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系统构建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有学者针对存在的指标体系构建时忽略了水域空间、水体流动带来的水体更新、能量循环的问题,从水量维度、水质维度、水域维度和水流维度出发设计指标体系。庹文轩,乐知夏等[24]考虑了水资源对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支撑作用,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建立了基于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的评价指标体系。陈丽华,龚文博等[25]从水量维度、水质维度、水域维度和水流维度出发研究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设计了基于量—质—域—流的指标体系。对于现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计算结果,与前文综述中的结果近乎一致。这率先表明本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这种一致性,不仅验证了以往研究的论断,还为现行理论框架给予了进一步的支持。经由缜密的研究设计、精准的数据收集以及合理的分析方法,本文得以再现前人研究的关键发现,并且以此为基础深入剖析。这不仅增强了对研究假设的可信度,也体现出所选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同时,这种一致性为不同研究间的相互比较提供了基础条件,有助于构建更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3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可分为经验公式法、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法[26,27]。3.1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的运用依据是专业知识和经验,研究人员据此建立方程和指标体系,从而计算水资源承载力。结合之前的成果可以推导出这类方法主要有背景分析法、常规趋势法、简单定额法、指标计算法。在《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技术大纲》中,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便根据该研究思想对水量要素展开研究,并推荐了下列公式(郑佳怡,史文丽,2020):II式中,I1,I2分别为用水总量和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计算得到的水量要素评价系数;W为用水总量;W0为用水总量指标;G为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G3.2综合评价法依据前面各项分析的结果利用综合评价法是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时,先设计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标准,然后综合各指标的计算结果,最后根据结果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的确定和评价,可以看出,基于当前的实际状况客观真实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此类方法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其主要环节有设计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评价方法的比较确定(陈逸飞,林静怡,2023)。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标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投影寻踪法、物元可拓模型法。目前,模糊综合评判法为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其研究思路如下(冯志远,蒋晓峰,2020):设给定两个有限论域:U=u1模糊变换为:B=A其中,U为评价指标集合;V为评语集合;B为V上的模糊子集;A为模糊权向量;R为un对V3.3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模型在此前建立的复杂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此方法的研究思路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各因素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看待系统内的主、客体,基于此展开系统研究,面临当前局势计算水资源承载力。这类方法主要有系统动力学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法(胡佳明,王婷萱,2023)。在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本文不仅采用了传统的统计分析手段,如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还引入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算法。例如通过使用聚类分析来识别数据中的潜在模式,或者利用决策树算法来预测未来趋势。这些先进的方法为深入理解复杂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有助于揭示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关系。此外,本文还特别强调了混合方法的应用,即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获得更加全面的研究视角。其中,这点可以证明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型的主要步骤有:分析系统因果关系、绘制系统流图、建立系统方程式。系统方程式的一般形式为(王晨曦,朱琪彤,2019):L式中,Lk,Lj分别为k,j时刻的水准;IRjk,ORjk分别为k,j时刻之间的时段流入速度和流出速度;DT为k3.4多目标分析法多目标分析法常用于规划中的一类方法。从这些证据中可以看出此类方法中一般会运用到降维手段,将多目标逐步拆分化解为单一的目标,建立模型,再利用优化算法求解。多目标分析法的具体模型设计如下(陈雨婷,刘凯文,2019):Maxgs.t.x∈Sx≥0式中:f1x,f2x,f3x,f4表1.水资源承载力主要研究方法应用对象及优缺点对比[28]方法应用对象优点缺点经验公式法背景分析法适用于自然背景、社会背景相似的区域。如对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展开研究时将以色列作为研究的参考对象。简单易行。将水资源、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分离,未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可信度低。常规趋势法用于计算水资源所能承载的工业、农业发展规模及人口量。如施雅风[6]等采用该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研究承载因子潜力、协调复杂系统。①涉及自然、社会因子少。②忽略了承载因子间联系。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流域、区域或城市研究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多因素评价。如许有鹏[8]等研究和田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时参考了此方法。分析较为全面,考虑承载因子间的相互联系。①大量有用信息遗失。②对信息的发掘和利用程度小。③结果反映的情况不全面。综合指标法以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反映区域水资源能承载的工、农业发展规模和能承载供养的人口数量。计算方法较为简便①为充分考虑因子间的联系。②不适于处理复杂系统中的耦合关系。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研究某区域在固定年份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如傅湘[29]用该方法进行了陕西汉中平坝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①确定指标的权重更客观,减小随意性。②较好保留原始信息。③减小指标间的信息重叠。①不能进行纵向比较,难实现动态监测。②难以选择控制点。系统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适用于城市或区域的中短期发展情况的模拟。如陈冰等[30]用该方法分析了柴达木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①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推理集成。②可反映系统的各种反馈关系。①受系统行为动态水平认识影响较大。②参变量较多,不易调控。多目标模型分析法用于城市、区域或流域的某种情景下水资源的承载状况的评价。吴旭等[31]人用该方法分析了邯郸市水资源承载力。①考虑了自然资源情况及其相互作用。②在决策分析中考虑人类的价值观念。①客观性相对较差。②数据结构复杂,难以确定规划目标。在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选取问题上,有学者仅选取单独的某一方法来计算指标权重。如李林汉、田卫民等[22]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确定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王一鸣,杨心怡,2022)。但更多学者结合了熵权法和其他计算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耦合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如席丹墀、许新宜等[32]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进行组合赋权,这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采取算术平均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之后使用分层模糊综合评价法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作出了评价。韩立强,李梦瑶等[25]通过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进行主客观综合赋权,代入TOPSIS评价模型,计算豫西城市群水资源承载体子系统综合评价得分。王博涛,谢晓梅等[33]在研究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时,将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法和熵权法结合。黄晓明,赵丽娟[34]采用熵值法和耦合法计算权重及综合得分,之后计算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以此为依据,判断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阶段。王晶、胡贵隆[35]先分别运用熵权法、CRITIC法、变异系数法确定所选指标的权重,再基于最小信息熵原理构建目标函数,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最后结合遗传算法计算组合权重的最佳结果,根据最佳组合权重计算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ChuanfengLiu,RuimeiWang[36]等在确定有关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指标的基础上,以指标所得分数及其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确定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同时,也有学者将水资源负载指数与评价指标体系或其它指标结合来进行定量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如石志强,乔宇航,2017)等[37]在研究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时,认为水资源研究的核心是“人口——水资源”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透露了基于此观点采用了水资源负载指数建立水资源承载指数评价模型。方景轩,汤俊杰等[38]采用水资源负载指数表示水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潜力,从水资源压力系统和水资源支撑系统出发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起来确定指标权重,最终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鉴于时间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此不对上文结论的验证展开详细阐述。科学探索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进程,特别是在钻研复杂难题或涉足全新领域时,需要充足的时间去洞察现象、解析数据,从而得出可信的结论。尽管本研究已收获部分初步成果,然而若要对所有结论进行全面且深入的验证还需开展长时间的追踪研究以及多次重复实验。这不仅有利于排除偶然因素的不良干扰还能切实保障研究成果具备更高的可信度与广泛的适用性。技术手段的发展程度也对结论的验证进程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层出不穷的新型研究工具与技术为科学研究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马嘉煜,冯梦茹[39]选取了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水资源承载指数对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4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问题及建议4.1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时,学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建立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开展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评价,结合之前的成果可以推导出讨论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孙嘉诚,刘俊熙,2021)。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已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但依旧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1)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研究薄弱。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相关问题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各类研究中,各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角度和标准多样却散乱,并未建立一个系统的标准。部分研究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依据前面各项分析的结果更多是从参考前人经验去评提取价指标,而忽略了豫西城市群的地理特性,导致研究不能真实反映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高梓轩,李妙,2023)。(2)忽略了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联系。在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更多的研究是侧重于某个地区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水资源承载力比较,割裂了豫西城市群内部的水资源之间在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依上述分析可推断只是孤立地比较各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数值大小和承载状况,因此也不能从城市群整体有机联系的角度将豫西城市群视为一个整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高建华,薛宇和,2023)。(3)缺乏外调水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研究,外调水对于京津冀城市群这一严重缺水的区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而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却较少关注外调水对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作用。4.2建议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结合专家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基础研究。基于当前的实际状况加强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研究,探究建立一个完善统一的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标准,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从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出发构建能客观反映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高建华,薛宇和,2023)[12]。经过对已有阶段性研究的梳理归纳,这对后续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首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层面,本文能够清晰洞察到诸多可优化与完善之处。过往的研究历程为本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让本文明确知晓哪些方法切实可行,哪些方法应当予以调整甚至舍弃。就拿数据收集来讲,本文应当着重关注样本的丰富多元性与典型代表性,确保所选取的样本能够精准映射目标群体的全貌特征。此外,针对各式各样的研究问题,巧妙灵活地综合运用多种数据收集手段,有助于提升数据的完整性与可信度。(2)注重豫西城市群之间的水资源承载力联系。将豫西城市群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考虑豫西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联系,注重豫西城市群的整体性以及上游区域对其水资源的影响。(3)关注外调水在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中作用。在京津冀城市群这一经济发达而又严重缺水的区域,调水可以增加豫西城市群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补充生态需水,缓解用水压力,有利于支撑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这也为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带来了影响(孙欣然,朱嘉琪,2020)。因此应注重分析外调水对豫西城市群的水质、水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24]。5结语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部分研究中采用的指标提取角度和设计流程、研究方法的选取展开综述。可以看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化完善,面临当前局势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仍未有唯一定论,可将主流研究的观点分为“最大支撑能力论”、“最大支撑规模论”、“最大开发能力论”3种观点。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的设计可以分为宏观指标、综合指标和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的专业指标体系。这点可以证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多目标模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豫西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对豫西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为豫西城市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现如今对豫西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研究薄弱、研究割裂城市群内部的关系、忽略外调水的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封志明,李鹏.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基于资源环境视角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9):1475-1489.[2]FALKENMARKM,LUNDQVSTJ.Towardswatersecurity:Politicaldeterminationandhumanadaptationcrucial[J].NaturalResourcesForum,1998,21(1):37-51.[3]MILANOM,RUELLANDD,D(沈阳,宋雅琴,2023)TTERA,etal.ModelingthecurrentandfuturecapacityofwaterresourcestomeetwaterdemandsintheEbrobasin[J].JournalofHydrology,2013,500(11):114-126.[4]黄晓明,赵丽娟等.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研究.地理研究,2022,5(2):191-198.[5]王博涛,谢晓梅.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23,14(4):382-387.[6]石志强,乔宇航,2017).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水资源:科学出版社,2021210-220.[7]方景轩,汤俊杰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水科学进展,2021,8(4):301-307.[8]马嘉煜,冯梦茹.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新疆和田河流域为例.自然资源学报,1993,8(3):229-237.[9]孙嘉诚,刘俊熙.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阀限研究[J].水利学报,1997,(8):73-79.[10]郑皓天,何启航.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9):51+63.[11]谢思远,程宇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03):25-28.[12]赖景天,邹若琳.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02):42-45+73.[13]张泽萱,陈雅欣.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J].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7(02):1-4+7.[14]唐泽光,徐若雪.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X市为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1,21(04):1839-1848.[15]庹文轩,乐知夏.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03):341-348.[16]陈丽华,龚文博,等.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17]郑佳怡,史文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04):597-604.[18]黄盈盈,成泽博.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J].自然资源学报,2006(05):689-699.[19]陈逸飞,林静怡.基于组合博弈论法的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21,39(11):61-64.[20]冯志远,蒋晓峰.基于协调性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模型[J].水资源保护,2021,37(05):30-35.[21]邹天宇,朱静怡.基于PSR-MDS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S省为例[J].人民长江,2021,52(03):81-86.[22]李嘉琪,赵梓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24):139-148.[23]陈雨轩,赵欣彤.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模糊评价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3):93-102.[24]赵晓彤,高俊杰.外调水对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研究[J].资源科学,2018,40(11):2236-2246.[25]安平顺,秦莉.基于量-质-域-流的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技术保密合同(18篇)
- 班组安全月主题活动广播稿范文(4篇)
- 感恩励志演讲(20篇)
- 保安个人总结(18篇)
- 幼儿园幼师实习总结(6篇)
-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整式乘法》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咨询合同模板(8篇)
- 初中毕业典礼演讲稿学生三分钟演讲全新(4篇)
- 中学生家长代表发言稿(5篇)
- 大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300字(20篇)
- 光学金相显微技术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理工大学
- 2025年光大环保(中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教育培训学校前台岗位职责
-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50有多大》全部教案(共2课时)
- 钻机培训课件
- 2025劳动合同书(版)
- 043-整体式汽车驱动桥壳体振动噪声优化数值研究
- 新建监控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近五年(2018-2022年)数学高考真题分类汇编10:统计概率(含答案+解析)
- 《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 课件 第一章 绪论
- 国开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终考任务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