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省玉溪市元江民族中学高考第五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年云南省玉溪市元江民族中学高考第五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年云南省玉溪市元江民族中学高考第五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年云南省玉溪市元江民族中学高考第五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年云南省玉溪市元江民族中学高考第五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云南省玉溪市元江民族中学高考第五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国家﹣民间精英﹣民众”三层社会结构变为“国家一民众”二层结构。二层结构A.是消灭剥削阶级必然要求 B.保障了人民行使民主权利C.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便利了民众参与经济建设2.“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它没有见证的是A.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B.在1912年见证了中华民国的成立C.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在1949年的秋天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3.在殷商时代,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要对神灵讲诚信,不失信于神。春秋时期,主张变法改革的管仲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反映出A.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B.诚信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先秦文化具有宗法血缘特性 D.“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齐国萌发4.唐代吏部对于下级官员的选官量才注重“四事”,分别是身材丰伟、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如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又称“三实”。这反映了A.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优秀的官员 B.形象与文化是选官优先标准C.官员勤勉任劳的品质最被看重 D.儒家立德观念具有至高地位5.明朝时期,北方延绥镇兵马云集,其军需全赖商人接济,每年有定额,往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这一现象A.打破了私人对贩盐业的垄断 B.推动了地方商业中心形成C.抑制了徽商经济实力的增强 D.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6.在古雅典某一时期,教师、医生、会计、警察、公务员、银行家等职业基本上都是由奴隶担任,在经济事务尤其是公共工程中,也大致做到了公民、奴隶同工同酬;在雅典的街上,从穿着上几乎看不出奴隶和公民的分别,奴隶中甚至有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这反映了该时期雅典A.能够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民主制度具有普适性特点C.城邦制度深受人文主义影响 D.奴隶阶级成为城邦的主人7.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针对的是A.“两个凡是”的问题 B.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C.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8.《唐律》把“父母在,别籍异财”规定为“十恶”重罪中的“不孝”罪状之一,予以严惩。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这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民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始娶,便析产异籍”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变化表明A.唐代“三教合一”冲击 B.对国家基本伦理形成严重挑战C.宋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唐宋主流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9.公元前4世纪,德谟斯梯尼曾多次担任雅典重要官职,经常发表演说,在公民大会提出议案。他曾资助城邦购买粮食、修筑城垣,出资赎回被俘公民,先后承担了5次舰船捐、2次宴会捐、2次合唱捐。这反映出当时雅典A.面临严重财政困难 B.金钱左右城邦民主制度C.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D.政治人物重视公共利益10.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这表明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C.“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11.北宋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D.绘画普遍受理学影响12.下表为1948年、1957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时间东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中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及占比1948年26个44.8%22个37.9%10个17.3%1957年73个41.5%73个41.5%30个17%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13.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渡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 B.体育项目以传统娱乐生产为主C.传统观念制约近代体育教育 D.竞技体育成为厂大民众的向往14.隋初沿袭了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存在“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些政策调整A.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民众经济负担C.导致了君主专制强化 D.阻碍了阶层之间流动15.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普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权力更替冠以“光荣”名义最早始于A.威廉 B.拿破仑 C.彼得一世 D.华盛顿16.邓文如《谈军机处》载:“军机处所用苏拉(即听差),照例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幼童,称为‘小么儿’”,“从前京师士大的风习,达官多喜延接宾客,有往谒者无不答拜(回访);惟军机大臣,例不向拜,人亦不以倨傲目之”。由此说明军机处A.注重廉政建设 B.重视人员素质 C.强化保密意识 D.杜绝官场旧习17.下图为法国巴黎先贤祠中卢梭的棺椁。棺木外形设计成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对这一设计寓意最贴切的理解是A.卢梭批判了封建教会 B.卢梭指引了大革命道路C.卢梭思想照亮了法国 D.卢梭背叛了天主教18.《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历代王朝颁行了100余部历法。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足A.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 B.国家统一需耍C.宜扬“君权神授”思想 D.疆域不断扩大19.秦朝实行御史监郡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大夫派出御史到郡监督,与郡守、尉并列,还兼有领兵、举官和开渠等行政大权。汉文帝时一度派遣丞相史刺州,监察郡守和监御史,属临时性质,有事始岀而事毕即还。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创立了刺史制度。可见,刺史制度的创立是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A.监察权力逐渐分散 B.刺史直接参与地方政治C.政治决策封闭性日趋明显 D.监察身份、职责和区域相对固定20.《齐民要术》强调,种葵应“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负郭良田三十亩”,种芜菁要“近市良田一顷”,种胡荽要“近市负郭良田一亩”,种红蓝花也要“负郭良田一顷”。这一农学认识主要源于A.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C.精耕细作农业的探索 D.农业商品化生产实践21.安徽巡抚王植在给道光帝的条陈中写道:他壮年时,一乡一集,无业游民不过数人,今则数百家之聚数十人不等。导致游民激增的主要原因A.两极分化,土地趋向集中 B.人口增殖,商品经济冲击C.西方入侵,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D.政治腐败,传统伦理逐渐瓦解22.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1881年-1882年间,法国政府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这反映了A.理性主义成为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 B.工业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C.法国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竞事业 D.一票共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2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24.从文明形态和政权形式来考量,古代东西方类似于中国的有A.古代印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古代两河流域的城邦25.“(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A.进行二次革命 B.实行“实业救国”C.改造文化心理 D.实施预备立宪26.如图所示矛盾由哪一场战争直接引发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27.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A.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 B.团结了宗教人士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28.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国内的原因是A.海禁政策已经废除 B.农产品商品化刺激C.世界市场已现雏形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29.历史上“帝国”,通常被认为是A.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国家 B.由人民认同和支持的政府C.由单一权威统治下的广大领土 D.具有共同信仰的政治群体30.西方某作家在其一部作品中,细致描写了19世纪初西班牙人民抗击法国占领军的情景,集中塑造了一个曾经参加萨拉哥萨保卫战的女英雄形象.作品以歌颂大海作为结尾,因为大海是自由的象征。该作品A.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B.揭露了侵略者的残忍C.体现了现代主义色彩 D.表达了对理想的失望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井结台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二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材料三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33.材料云山,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其和国平安北道云山郡政府所在地,是朝鲜北部边界的运输枢纽,也是进入朝鲜北部山地的通道口。1950年10月,美军第八集团军第一军以及韩军六师、七师的四个团侵入云山地区。面对不利战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根据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司令部“争取战机打好出国第一战”的指示,向云山地域集结。1950年11月1日至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歼灭美国骑兵第一师(美王牌师)第八联队,击溃该师第五联队及韩军第一师两个团,歼灭敌军具2000余名(其中美军1800余名),缴获包括飞机、坦克、汽车、大炮等在内的大量军事物资的战果,取得云山战役的胜利。作为我军同美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云山战役打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震惊了整个世界。云山一役后,美军主力撒退至大宁江以西清川江以南,志题军在朝鲜站稳了脚跟,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战后,朝鲜人民将云山改名为“战胜里”,以铭记云山战役的历史性胜利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功勋。——摘编自张竭诫《“战胜里”的回忆》等文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山战役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云山战役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包括民间精英在内的中间层的人群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这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消灭剥削阶级是主要通过土地改革,A项错误;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是通过人大制度,而不是材料所述二层结构,B项错误;二层结构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与民众参与经济建设无关,D项错误。2、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是在南京,选项B符合题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攻打的是北京、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1949年新中国在北平成立,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3、B【解析】

殷商时期,“只有具有忠敬和诚信之心的人才可以祭祀”;春秋时期,“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人团结一致的保证”。这一变化强化了诚信的作用,这反映出诚信被赋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故B正确;材料信息未强调儒家文化,故A错误;宗法血缘特性不符合管仲的看法,故C错误;天人团结一致不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故D错误。4、B【解析】

据材料可知,“身材丰伟”是形象方面的要求,“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是文化方面的要求,以“四事”为选官优选标准,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科举制的选官,A项错误;官员勤勉的品质是排稍后的标准,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儒家立德观念的地位,D项错误。5、D【解析】

依据材料“输粮于各堡(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可知明政府需要商人运输物资,开放盐业,引导商人卖粮贩盐,该做法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D正确;“打破私人垄断”的说法不符合题意,A排除;该做法不能推动地方商业中心形成,B排除;该做法的目的并不是抑制徽商增强实力,曲解了题意,C排除。故选D。6、C【解析】

古雅典奴隶从事多种职业,和公民同工同酬,同样服饰,甚至可以成为大富翁,说明雅典城邦制度深受人文主义影响,C项正确;奴隶和公民在法律面前并不平等,A项错误;民主制度的不适用于奴隶,B项错误;古代雅典城邦的主人是奴隶主阶级,D项错误。7、A【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针对的是“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而兴起的,选项A正确;平反冤假错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展开的,排除B;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展开的,排除C;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内容,排除D。8、B【解析】

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父母在,别籍异财”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析产异籍”的情况却十分普遍。这说明宋代对“孝”的基本伦理出现了严重挑战,故B正确;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故A错误;“析产异籍”不是宋代理学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唐宋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故D错误。9、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德谟斯梯尼作为政治人物积极承担社会义务,重视公共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积极承担城邦公共支出不能说明雅典财政困难,A选项错误;B选项中“左右”一词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当时雅典频繁发动战争的内容,C选项错误。故选D。10、D【解析】

材料反映了短时间内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繁荣”,股票价格高涨,结合材料时间“1929年夏季”,联系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故答案为D项。当时钢铁工业并非属于新型工业,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垄断组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消费市场的状况,排除C项。11、B【解析】

根据“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可以看出画家已经有了商业的意识,进行批量生产,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12、A【解析】

旧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决定了其城市分布的区域不均衡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多数工程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因而工业化的区域指向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A项正确;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其他国家城市化率,无法得出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排除D项。13、C【解析】

根据同文馆总教习的记述,当时中国人以有失尊严,拒绝粗野等借口,不习近代体育,体现了中国的旧观念制约着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中国学生不愿意学近代体育项目,不能说明竞技项目少,A项错误;材料无关传统娱乐信息,B项错误;中国学生不愿意习体育,不能说明竞技体育是大众的向往,D项不符合题意。14、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并由吏部统一选任官吏等措施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故A正确;这些措施减轻了民众经济负担,故B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和阶层之间流动无关,故D错误。15、A【解析】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接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就任英国国王的非暴力政变,因为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故A符合题意;拿破仑对内镇压、对外战争,是依靠武力取得政权,故B不符合题意;彼得一世是通过宫廷政变而上位,故C不符合题意;华盛顿是按照法定程序而充任美国总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6、C【解析】

军机处所用苏拉(即听差),照例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幼童,以防泄漏机密,说明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军机处选用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幼童听差,无法体现重视人员素质,排除B;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军机处所用苏拉(即听差),照例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幼童”,联系所学军机处的特点分析解答。17、B【解析】

根据所学,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便是对其思想指引了大革命道路的最好的理解,故B正确;批判教会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照亮法国表述的并不准确,排除C项;卢梭背叛了天主教的说法并不成立,排除D项。18、A【解析】

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历代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农业的发展,而历法直接关系到农业播种收获,故历代统治者重视历法,A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颁布历法,但是当时的国家并未统一,排除B;“君权神授”观念在汉代出现,题干中显示汉代之前就重视历法,C排除;疆域扩大和重视历法并无因果联系,排除D。19、D【解析】

秦朝的御史监郡、汉文帝派遣丞相史监察郡、汉武帝置刺史监察郡和国,由此可知,古代监察制度的监察身份、职责和区域相对固定,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监察权力逐渐分散,故A错误;秦朝的御史能够直接参与地方政治,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政治决策封闭性,故C错误。20、D【解析】

由材料“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近市”、“负郭”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靠近市场,以增加收益。这一认识实际上体现出对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这一现实认可,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A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选项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C选项排除。21、C【解析】

依据“道光帝”“今则数百家之聚数十人不等”,结合所学可知,道光帝时期,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入侵,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成为无业游民,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形响考查鸦片战争后游民激增的主要原因,联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史实分析解答。22、B【解析】

根据材料“1871年4月”“科学的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材料“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体现了法国政府确定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以适应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发展,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而非理性主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两者的举措不过是顺应时势,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故D选项错误。23、C【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段正处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从题干可知,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中国输往英国的商品中,以丝、茶为大宗,故C项符合题意。24、B【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文明形态是农业文明而且是绵延持久的,政权形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D不是中央集权国家,可以排除掉,古埃及是绵延持久的文明传统,尼罗河流域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古埃及国家的统一和长期延续,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有大河文明的特色,与中国相似。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与中国不同,同样排除掉。故B正确。考点:人类的文明形态•古埃及文明【详解】25、C【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思想上对旧文化造成打击,它失败后,中国很快就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进行补课。所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从学制度改变成学习西方文化,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达到改造文化心理的作用。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6、B【解析】

图中所示是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即美国企图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谋求霸主地位,遭到英国的反对,且德国妄图复仇,法国希望严惩德国,B正确;普法战争与美国、英国无关,A错误;冷战发生于二战后,C与材料不符;二战后美国成为霸主,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D错误。27、C【解析】

清朝中央政权册封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对西藏的控制和管理,实质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C正确;ABD三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所在,排除。28、C【解析】

依据材料“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逐渐加强,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中国处于入超地位。C正确;17世纪前期海禁政策未被废除,A排除;材料指的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B排除;材料指的是对外贸易,明清时期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是政府领导的,与重农抑商无关,D排除。故选C。29、C【解析】

帝国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的单一权威和领土面积的广阔,如罗马帝国、秦汉帝国等,C正确;A只体现了疆域特征,未呈现政治特征,排除;人民认同和支持并不是帝国的标志性特征,类如现代民族国家,多得到人民认同和支持,但其不属于帝国,排除B;共同信仰不能作为帝国的标志,古代帝国治下往往多民族并存,其信仰存在差异,D排除。30、A【解析】

启蒙运动倡导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材料中的作品以大海作为自由的象征说明该作品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A正确;B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现代主义主要是反传统、反理性,C排除。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5分)(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0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并结合该时期的美苏掌握核力量的史实即可回答。(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潮、战后反思,再根据材料“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即可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关于其作用主要从世界和平、核垄断的角度分析。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32、(1)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取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趣;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2)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国家宪政水平提升,国民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中国传统选举的影响。(3)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