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1课课后提能训练【基础巩固】1.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了山东、江汉平原等地,江浙地区风格的陶器广泛出现在山东和湖北,长江中游风格的陶器出现在岭南地区。这些现象反映出()A.陶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B.中华文化在多元交汇中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答案】B【解析】材料“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了山东、江汉平原等地,江浙地区风格的陶器广泛出现在山东和湖北,长江中游风格的陶器出现在岭南地区”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多元交汇中发展,故选B项。2.帕森斯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文明的发展称为“哲学的突破时期”。他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百家争鸣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A.既根植于传统又融合创新B.传统典籍数量有限制约思想发展C.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可知,帕森斯认为中国的百家争鸣是在前代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以渐进的方式发展形成的,既根植于传统又融合创新,故选A项。3.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1943年,中共中央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这些认识()A.强调传统文化优于外来文化B.彻底地解决了教条主义问题C.推动了马列主义中国化进程D.确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1年,毛泽东批评一些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只会教条式地应用马列主义,忽视了本国的民族文化,1943年,中共中央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这些认识有助于马列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列主义中国化进程,故选C项。4.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赋予它新的意义,比如忠诚、守信、
仁慈、坚定的品质。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具有阶级色彩B.追求标新立异C.蕴含立德意识D.体现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材料“忠诚、守信、仁慈、坚定”都是高尚道德的表现,孔子把这些意义赋予“君子”,说明孔子的思想蕴含着立德意识,故选C项。5.据《魏了翁全集》记载,在中国古代,“茶”最早写作“茶”,具有药的属性。到唐代陆羽、卢仝之后,遂易“茶”为“茶”,取“人在草木间”之意。这一变化蕴含了中国文化()A.自强不息的人生观B.以和为贵的处世观C.以人为本的价值观D.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遂易‘茶’为‘茶’,取‘人在草木间’之意”可知,“茶”字的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故选D项。6.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表明岳飞()A.认为人应该树立起自己的尊严B.强调人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C.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D.非常推崇程朱倡导的修身养性【答案】B【解析】材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选B项。7.与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变革相似,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风格体式竞相登场,正变、尊卑交错互动。雄浑豪迈的唐诗写到极致之后,转现出婉约蕴藉的宋词;宋词雅化到了一定程度,俗趣盎然的元曲悄然而兴⋯⋯这些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A.多元一体B.开放包容C.守正创新D.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符合守正创新的特点,故选C项。8.20世纪70年代初期,汤因比就曾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在此强调了中华文化()A.起源的本土性B.很强的包容性C.持久的连续性D.强大的凝聚性【答案】D【解析】材料“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强调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性,故
选D项。【能力提升】9.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金斯太洞穴遗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陶片,以及少量的青铜残件和贝壳等。金斯太洞穴遗址反映了()A.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B.早期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C.中华民族各族文化相互影响D.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金斯太洞穴遗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说明早期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作对比,无法反映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金斯太洞穴遗址,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0.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的理论。“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认为入世后“明德”被掩,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就是做到“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这一理论()A.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结合B.过分强调礼的自觉性C.体现出道德修养与政治的融合D.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纲”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但是入世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达到“八目”,“八目”中“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体现出道德修养与政治的融合,故选C项。11.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但姚文田“独持议”,认为“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姚文田的这一说法()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B.糅合了儒道思想发展了儒学C.理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脉络D.旨在借古讽今提倡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可知,姚文田认为程朱理学维护儒家伦理道德,有利于儒学的发展,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故选A项。12.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春秋时期,
孔子提倡“仁”,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华文化“人本”色彩逐渐加强B.神权政治色彩得到淡化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对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敬而远之”,这一变化表明中华文化中的“人本”色彩逐渐加强,故选A项。13.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提出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写道:“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这反映了()A.“取义舍利”的义利观B.“性善性恶”的人性观C.“天下大同”的社会观D.“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龚信和清代徐大椿二人均主张为医之道要重仁义,反对功利,行医要重在救人,这反映了“取义舍利”的义利观,故选A项。14.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B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与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1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形成了统一的知识传播媒介,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认同“龙”“长城”“长江”“黄河”等文化和地理标志。这些文化载体()A.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C.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D.利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答案】B【解析】传统节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及“龙”“长城”“长江”“黄河”等文化和地理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些文化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传统节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和地理标志主要影响文化认同、风俗习惯,与道德准则的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16.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A.是宗法制的产物B.是一种宗教信仰C.受宗族观念影响D.重视历史和教育【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历史,材料“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一是重视教育,故D项正确。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孔子)以“仁”作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孔子对周礼人文精神的重构》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礼”的实质,并概括指出孔子推行“礼”的价值追求。(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对“礼”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社会功能。【答案】(1)实质:“仁”。价值追求:完善个人道德,和谐人际关系。(2)发展:把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社会功能:理学发展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维护君主专制;理学强调人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起到积极作用(注重气节、品德,讲究自我节制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作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汉代的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及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二阳明继起,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难忘的照片中考语文作文
- 纸制品生产质量管理与认证流程考核试卷
- 玻璃制品的环境适应性考核试卷
- 氮肥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与投资分析考核试卷
- 庆祝中秋节初二语文作文
- 竞技自行车租赁服务标准考核试卷
- 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语文市质监作文
- 畜牧饲料生产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考核试卷
- 股骨颈骨折患者护理 2
- 7-6算法状态机图2
- 2025年合肥高新美城物业有限公司招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招聘9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西师大语文下学期期末知识点归纳复习知识点巩固练习
- 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要点试题
- 小学科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 青少年体重健康管理
- 2025届陕西省高考适应性检测(三)物理试题+答案
- 23G40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人教PEP版(一起)(2024)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